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敌忾 拼音:dí kài
抵抗所愤恨的敌人。《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安得 穰苴 今日起,大张敌愾慰苍生。”参见“ 敌愾同仇 ”。词语解释:感忾 拼音:gǎn kài
感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游子易感愾,躑躅还自怜。”词语解释:忼忾 拼音:kāng kài
感慨。 晋 陆云 《赠郑曼季·鸣鹤》诗:“嗟我怀人,心焉忼愾。” 元 揭傒斯 《春莫闲居寄城西程汉翁》诗:“言辞多忼愾,文字少凋残。”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 山阴 徐伯调 家被贼”自注:“ 徐 名 缄喜 ,出游所至,飭厨传,争相为欢,四方请教,日益辐輳,第简傲,未能委曲随世低昂,韦布轩冕,相形转骄,每见之诗文,以寓忼愾。”词语解释:凄忾 拼音:qī kài
悲叹。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后一夕復会,絃管无声,歌者悽愾。”词语解释:同仇敌忾 拼音:tóng chóu dí kài
亦作“ 同仇敌慨 ”。 语本《诗·秦风·无衣》:“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 孔颖达 疏:“当王所怒,谓往征伐之。”后以“同仇敌愾”指全体一致地痛恨、打击敌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中国之前途及国民应尽之责任》:“我有军备,我自整之。乃同仇敌愾之军国民,非残屠同胞之刽子手也。” 瞿秋白 《乱弹·狗样的英雄》:“一望见穿上制服的人,就发生同仇敌忾之心,马上想动手收拾掉他。” 郭澄清 《大刀记》第五章:“﹝人民﹞为了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正在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抗击 日本 侵略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读者大众的对于某一作者,是未必和‘批评’或‘批判’者同仇敌慨的。”词语解释:慷忾 拼音:kāng kài
犹慷慨。谓情绪激昂。《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慷愾之趋,惟篤人物,成败得失,皆如所虑。”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周苛 慷愾,心若怀冰,形可以暴,志不可凌。” 清 李邺嗣 《集世说》诗:“慷愾常自言,大白即满举。”词语解释:愤忾 拼音:fèn kài
见“ 愤慨 ”。
词语解释:愤慨 拼音:fèn kǎi
亦作“ 愤愾 ”。
(1).愤恨感慨。《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刘孝标 注引 王隐 《晋书》载 晋 陶侃 《临终表》:“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啟手啟足,当復何恨!但以餘寇未诛,山陵未復,所以愤慨兼怀,唯此而已。”《晋书·儒林传·范弘之》:“每读其事,未尝不临文痛叹,愤愾交怀。以今况古,乃知一揆耳。”《宋书·袁湛传》:“奉命西行,途戾 荆 郢 ,瞻望 巴 汉 ,愤慨交深。”
(2).愤愤不平。《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且三军愤慨,人怀私怒,我将军辞不获已,以及 馆陶 之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仇隙》:“ 右军 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章:“她又不能违背她的大伯,陪着咬了咬牙,表示很愤慨。”词语解释:怫忾 拼音:fú kài
气郁满貌。《灵枢经·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愾賁响,风寒客於肠胃之中。” 杨上善 注:“怫愾,气盛满貌。”词语解释:敌王所忾 拼音:dí wáng suǒ kài
谓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 杨伯峻 注:“王之所恨怒者,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宋史·度宗纪》:“尔诸将尚迪果毅,一乃心力,各以其兵,敌王所愾。”参见“ 敌愾同仇 ”。词语解释:同心敌忾 拼音:tóng xīn dí kài
同怀强烈的愤恨以对付敌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八:“勉以同心敌愾,为 长庚 雪讎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国会为治外交之本》:“是故政府之对于国民也,当公听并观,以收同心敌愾之效,而不可过事夫猜防。”词语解释:同忾 拼音:tóng kài
相同的愤慨。 沉从文 《烟斗》:“另一老同事本来是同他站在一条线上,对于被驱使有着同忾,这时节……也站到科长一边了。”词语解释:王忾 拼音:wáng kài
天子的愤怒。语本《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愾而献其功。” 杜预 注:“敌,犹当也;愾,恨怒也。” 宋 刘攽 《贺平西南夷表》:“实王愾之所不赦,宜天讨之所必加。” 清 洪亮吉 《将赋南归呈毕侍郎六十韵》:“公时调兵粟,旬日敌王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