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十陷去声 [仕忏切。镵土具。][张帆行驶,动词][qiàn qian][同陷][详注1][xiàn]


注1:阚 《广韵》《集韵》许鉴切《韵会》胡忏切《正韵》胡监切。《广韵》犬声。《集韵》兽怒声。
首字词组
忏悔忏洗忏陈忏舌忏事忏度  
忏除忏礼忏涤忏法忏悔录忏仪  
忏摩忏七忏祈忏谢忏拔   

词语解释:忏悔  拼音:chàn huǐ
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懺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懺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 晋 郗超 《奉法要》:“每礼拜懺悔,皆当至心归命,并慈念一切众生。”《法苑珠林》卷一○二:“积罪尤多,今既觉悟,尽诚懺悔。”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当往求 善秀 长老,説懺悔可以灭罪。” 清 袁枚 《新齐谐·石揆谛晖》:“夫儒家之改过,即佛家之懺悔也。” 巴金 《家》三七:“他本来下了决心要不顾一切地跑到里面去,跪倒在妻的床前,向她忏悔他这几年来的错误。”
词语解释:忏除  拼音:chàn chú
忏悔以去除(恶业)。《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復次善男子,言懺除业障者。”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碧瀣词·齐天乐序》云:‘……綺语文人,懺除休更待。’”
词语解释:忏摩  拼音:chàn mó
忏悔。梵文ksama的音译。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自序》:“无已,则仍就文字语言为懺摩,即用禪师语,题曰‘吹网録’。”
词语解释:忏洗  拼音:chàn xǐ
佛教语。谓清心悔罪。 唐 符载 《梵阁寺常準上人精院记》:“因于懺洗,尝与一二善友跳身此来。”
词语解释:忏礼  拼音:chàn lǐ
忏悔礼拜。《南史·循吏传·郭祖深》:“比来慕法,普天信向,家家斋戒,人人懺礼,不务农桑,空谈彼岸。”
词语解释:忏七  拼音:chàn qī
旧俗人死七日,延僧尼为之诵经忏度,谓之“懺七”。
词语解释:忏陈  拼音:chàn chén
犹忏悔。陈,自陈己过。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为川主修周天醮词》:“又恐宿曜所临,行年有厄,历运衰否,分野灾凶,须备懺陈,以期昭洗。”
词语解释:忏涤  拼音:chàn dí
犹忏洗。 前蜀 杜光庭 《御史中丞刘滉九曜醮词》:“有过者可期於懺涤,有灾者可至於祈禳。”
词语解释:忏祈  拼音:chàn qí
悔罪祈福。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每因斋荐,皆为懺祈,必离冥漠之乡,更遂逍遥之适。” 前蜀 杜光庭 《青城令莫庭乂为副使修本命周天醮词》:“深虞斩决之间,重轻有失,因成谴咎,曾未懺祈。”
词语解释:忏舌  拼音:chàn shé
谓自陈己过表示忏悔。 清 黄宗羲 《陈夔献五十寿序》:“盖未几而同学益进,不啻山鸣而谷应也。向之靳故者,皆懺舌嗟嘆。”
词语解释:忏法  拼音:chàn fǎ
佛教礼忏的仪制。始于 南朝 梁武帝 萧衍 为妃 郗氏 制《慈悲道场忏法》。自后有《水忏法》《观音忏法》《阿弥陀忏法》等。见《释氏通鉴》卷五。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 云栖 广作懺法,蔓延至今,徒误正修,以资利养,流毒沙门。”
词语解释:忏谢  拼音:chàn xiè
犹忏悔。谢,自以为过。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缚喝国》:“可汗惊寤,便苦心痛,遂告羣属所梦咎徵,驰请众僧,方伸懺谢,未及返命,已从殞殁。”
词语解释:忏事  拼音:chàn shì
指延请僧道为亡灵祈祷之事。《快心编三集》第一回:“前日初回家时,我心上原转念要做些懺事与太太。”
词语解释:忏悔录  拼音:chàn huǐ lù
自传体长篇小说。法国卢梭作于1781-1788年。共两部。描写作者童年时代的痛苦和少年时代的流浪生活以及作者在贵族寡妇德·瓦朗夫人身边的种种际遇。1740年后在巴黎结交社会名流。婚后有了五个孩子,却把他们送进育婴堂。在创作《爱弥儿》《新爱洛绮丝》时,患了受迫害狂想症。终因《爱弥儿》激怒当局而逃往英国。
词语解释:忏拔  拼音:chàn bá
犹忏度。 前蜀 杜光庭 《嘉州王仆射五符镇宅词》:“巨功既毕,輒备焚修,啟黄籙之坛场,广申懺拔;展五符之醮酌,遍用镇安。”
词语解释:忏度  拼音:chàn dù
为死者拜祷忏悔使脱离苦海。度,超度。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鬼哭》:“公於是设水陆道场,命释道懺度之。”
词语解释:忏仪  拼音:chàn yí
忏法。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三章:“阿师言深有至理,令人不可置一词也。第余又不解 志公 胡必作此懺仪,延误天下苍生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