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切忌避忌嫉忌怨忌厌忌肆行无忌归忌害忌
无忌大忌敬忌严忌刚忌谤忌年忌悍忌
不忌国忌语忌疑忌谗忌千忌辟忌意忌
多忌嫌忌余忌讳忌诟忌做忌违忌忮忌
猜忌俗忌防忌遭忌诗忌速忌钳忌强忌
畏忌庆忌生忌戒忌限忌雠忌投鼠之忌沈忌
物忌禁忌抵忌血忌兵忌险忌憎忌死忌
时忌龙忌还忌悯忌贪忌隐忌杨公忌患忌
妒忌蚕忌二忌食忌仇忌骄忌毫无顾忌月忌
拘忌顾忌内忌恶忌亿忌横行无忌杨忌怖忌

词语解释:切忌  拼音:qiè jì
(1).深忌;十分忌恨。《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 李 ,强者先诛, 金才 既死,明公岂非其次?”
(2).务必避免。儆戒之辞。 宋 戴复古 《论诗十绝》之四:“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诗笔固不宜直率,尤切忌刻意为曲折。” 毛泽东 《〈中国工人〉发刊词》:“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
词语解释:无忌  拼音:wú jì
(1).不猜忌。《左传·定公二年》:“ 桐 叛 楚 。 吴子 使 舒鳩氏 诱 楚 人曰:‘以师临我,我伐 桐 ,为我使之无忌。’” 孔颖达 疏:“为我之畏 楚 形状,使 楚 人无復防忌於我也。”《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今 诸葛丞相 英才挺出,深覩未萌,受遗託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録功忘瑕。”
(2).无所忌惮。 晋 左思 《魏都赋》:“樵苏往而无忌,即鹿纵而匪禁。”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对酒吾无忌,论文愧见知。” 邹韬奋 《大刀吓敌声中的空军幻影》:“何以一遇‘对外’,便只有敌人的飞机在天空横行无忌呢?”
(3).不必避忌;没有忌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渍麴法﹞其糠瀋杂用,一切无忌。”如:童言无忌。
词语解释:不忌  拼音:bù jì
不畏忌;不嫉妬;不忌讳。《左传·昭公十四年》:“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列子·汤问》:“﹝ 终北国 ﹞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儕居。”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 么吵吵 是个不忌生冷的人,什么话他都嘴一张就说了,不管你受得住受不住。”
词语解释:多忌  拼音:duō jì
(1).多猜疑;多猜忌。 汉 王粲 《赠文叔良》诗:“成功有要,在众思欢。人之多忌,掩之实难。”《三国志·魏志·丁谧传》“於是收 爽 、 羲 、 训 、 晏 、 颺 、 謐 ……等,皆伏诛,夷三族”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謐 为人外似疎略,而内多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汉武帝 、 徐乐 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尔雅翼·释兽三》:“麝性多忌,今亦未知其所以为多忌者。”
(2).谓多有不适宜而须避免的。 宋 范成大 《久病或劝勉强游适吟四绝答之》之四:“羸如蓐妇多忌,倦似田翁作劳。”
词语解释:猜忌  拼音:cāi jì
怀疑别人对自己不利而心怀不满。《后汉书·申屠刚传》:“ 平帝 时, 王莽 专政,朝多猜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近代辞人,率多猜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凤》:“由此如家人父子,无復猜忌矣。”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
词语解释:畏忌  拼音:wèi jì
(1).畏惧顾忌。《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高亨 注:“畏忌,畏惧顾忌。”《汉书·杜周传》:“﹝ 翟方进 ﹞排挤英俊,託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宋 苏辙 《唐论》:“天子之大臣有所畏忌而内患不作。” 沙汀 《淘金记》二五:“ 吴监 的声名、魔力,以及他的接近官府,她又早知道的,对他更加畏忌。”
(2).犹谨慎。《仪礼·士虞礼》:“孝子某孝显相,夙兴夜处,小心畏忌,不惰其身。” 汉 张衡 《陈事疏》:“恭俭畏忌,必蒙祉祚。”
(3).厌恶。《史记·五帝本纪》:“朕畏忌谗説殄伪。” 张守节 正义:“言畏恶利口谗説之人,兼殄絶姦伪人党。”《宋书·谢弘微传》:“领中庶子,又寻加侍中。 弘微 志在素宦,畏忌权宠,固让不拜。”
词语解释:物忌  拼音:wù jì
众人忌惮或忌妒。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器恶含满欹,物忌厚生没。” 明 屠隆 《綵毫记·母子虑祸》:“汝父才名太盛,物忌所归,是吾忧也。”
词语解释:时忌  拼音:shí jì
当时的禁忌。《后汉书·杜根谢弼等传赞》:“ 弼 忤宦情, 云 犯时忌。成仁丧己,同方殊事。”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况某性疎且拙,疎则多触时忌,不能防闲小人。” 清 方文 《赠别周颖侯》诗:“ 颖侯 二十举高第,上书执政忤时忌。”
词语解释:妒忌  拼音:dù jì
亦作“妬忌”。 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忌恨。《诗·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 郑玄 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汉书·礼乐志》:“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 唐 韩愈 《陪杜侍御游湘西寺》诗:“ 椒兰 争妬忌, 絳 灌 共谗諂。”《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胡悦 老婆见娶个美人回来,好生妒忌,时常厮闹。” 柔石 《二月》二四:“我常以人们底无理的毁谤与妒忌为荣。”
词语解释:拘忌  拼音:jū jì
(1).拘束顾忌。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故 秦 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行奢淫,暴虐天下。” 唐 元结 《夜宴石鱼湖作》诗:“坐无拘忌人,勿限醉与醒。” 宋 司马光 《早春戏作呈范景仁》诗:“座客皆故人,欢笑无拘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我与使君相与甚欢,有话尽情直説,不必拘忌。”
(2).禁忌。 唐 柳宗元 《三戒·永某氏之鼠》:“ 永 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宋 欧阳修 《论葬荆王札子》:“夫阴阳拘忌之説,陛下聪明睿圣,必不信此巫卜之言而违礼典。” 明 李东阳 《贺感楼先生妻王氏墓志铭》:“吾平生不信佛老及阴阳拘忌。”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家礼二》:“卜日之説,自古有之,然拘忌过多,啟攒无日。” 蔡元培 《文明之消化》:“政潮之排荡,金力之劫持,宗教之拘忌,率皆为思想自由之障碍。”
词语解释:避忌  拼音:bì jì
(1).顾忌和回避。《后汉书·马武传》:“ 武 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刘生 想着 李老 之言,广取财贿,毫无避忌。”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九章:“她们也不认得 周祺 ,却知道他是工作队的,说话还有些避忌。”
(2).指禁忌。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 非洲 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3).迷信谓避开凶忌之日。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如鬼神审有知,与人无异,则祭不宜择日;如无知也,不能饮食,虽择日避忌,其何补益?” 汉 王充 《论衡·讥日》:“櫛用木,沐用水,水与木俱五行也,用木不避忌,用水独择日;如以水尊於木,则诸用水者宜皆择日。”
词语解释:大忌  拼音:dà jì
(1).古代称先王、先后的忌辰。 汉 贾谊 《新书·傅职》:“不知日月之不时节、不知先王之讳与国之大忌……凡此其属,太史之任也。”《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 太祖皇帝 六月二日大忌,朕闻 姬周 以还,并用通丧之礼。”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太祖 开国,虽追赠 僖祖 以下四庙,然惟 宣祖 、 昭宪皇后 为大忌,前一日不坐。”
(2).国家的禁令。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乃离密网,以就禁錮,潜復不式,十有八年。大忌蠲除,举贤良方正,大将军、司徒并辟。”
(3).重要的禁忌。《后汉书·隗嚣传》:“﹝ 莽 ﹞冥昧触冒,不顾大忌。”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张总兵》:“军中机宜动为贼觉,兵家大忌也。”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凡是意识地控制呼吸的,平常说话,听来已极不自然。而朗诵的节奏,更无有不是呆板机械的,这是大忌。”
词语解释:国忌  拼音:guó jì
旧指帝、后的忌日。《唐律·杂律上·国忌作乐》:“诸国忌废务日作乐者,杖一百。” 宋 洪迈 《容斋随笔·国忌休务》:“盖 唐 世国忌休务,正与私忌义等。”《清史稿·礼志一》:“大祀斋期遇国忌,悉改常服。”
词语解释:嫌忌  拼音:xián jì
(1).猜忌。《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既积嫌忌,而 郄虑 復构成其罪。”《晋书·桓彝传》:“於时 王敦 擅权,嫌忌士望, 彝 以疾去职。”《再生缘》第三十九回:“如今彼此无嫌忌,儿女联姻是至亲。”
(2).谓嫌疑和禁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四章:“他高兴得忘了男女的嫌忌,竟双手拉着 郑德富 和 道静 的手惊奇地问。”
词语解释:俗忌  拼音:sú jì
为世俗所忌讳。《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北史·李绘传》:“ 绘 字 敬文 。六岁便求入学,家人以偶年俗忌,不许,遂窃其姊笔牘用之。”
词语解释:庆忌  拼音:qìng jì
神话中水怪名。《管子·水地》:“ 庆忌 者,其状若人,其长四寸,衣黄衣,冠黄冠,戴黄盖,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此涸泽之精也。”
词语解释:禁忌  拼音:jìn jì
(1).忌讳;避忌的事物。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 苏拯 《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2).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气息,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唐 李翱 《韩吏部行状》:“某疎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无信庸医谬方,妄以异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节起居,慎调护,谨饮食,即凶亦有变为吉者。”
(3).指禁令戒条。《后汉书·蔡邕传》:“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杨终传》:“ 汉 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
(4).谓禁止。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这一月来,我的投稿已被封锁,即无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
词语解释:龙忌  拼音:lóng jì
(1).禁火日。《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之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 李贤 注:“龙,星,木之位也,春见东方。心为大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俗传云 子推 以此日被焚而禁火。”
(2).鬼神忌日。《淮南子·要略》:“操舍开塞,各有龙忌。” 高诱 注:“中国以鬼神之日忌, 北胡 、 南越 皆谓之请龙。”
词语解释:蚕忌  拼音:cán jì
养蚕期间的禁忌。 宋 范成大 《晚春田园杂兴》诗之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词语解释:顾忌  拼音:gù jì
指说话行事有所顾虑畏忌。《后汉书·杨震传》:“ 丰 惲 等见 震 连切諫不从,无所顾忌,遂诈作詔书,调发司农钱穀、大匠见徒材木,各起家舍、园池、庐观,役费无数。”《南史·颜延之传》:“昧利苟得,无所顾忌。”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六场:“我们只要不做亡国奴,不做顺民,还有什么顾忌!”
词语解释:嫉忌  拼音:jí jì
犹妒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苗生》:“然嫉忌者易服而毙,则知 苗 亦无心者耳。”
词语解释:敬忌  拼音:jìng jì
谨慎而有所畏惧。《书·康诰》:“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 文王 之敬忌。” 蔡沉 集传:“敬则有所不忽,忌则有所不敢。”
词语解释:语忌  拼音:yǔ jì
语言上的忌讳。 后蜀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 刘仁遇 ﹞新妇屡有奏闻, 太祖 ( 朱温 )犹徵语忌,至於悲泣哀告,方除 兗州 。” 宋 岳珂 《桯史·苏葛策问》:“是时语忌最严,而无一人指疵之者。”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京师老吏》:“ 刘嗣明 尝作《皇子剃胎髮文》,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 嗣明 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吏拱手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剋长又剋君,殆不可用也。’ 嗣明 悚然,亟易之。”
词语解释:余忌  拼音:yú jì
指多而严重的缺陷。《管子·小称》:“甚矣,百姓之恶人之有餘忌也。是以长者断之,短者续之,满者洫之,虚者实之。”
词语解释:防忌  拼音:fáng jì
谓因有顾忌而采取防范措施。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一:“ 宣宗 南渡,防忌同宗,亲王皆有门禁。”
词语解释:生忌  拼音:shēng jì
死者的生日。旧俗于是日设祭,并忌娱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忆女》:“今乃小姐生忌之辰,老夫人分付香灯,遥望 南安 浇奠。” 清 顾炎武 《为丁贡士亡考衢州君生日作》诗序:“世俗乃又以父母之生日设祭,而谓之生忌。” 巴金 《忆·家庭的环境》:“旧历十月十八日是祖母的生忌,家里人忙着摆供。”
词语解释:抵忌  拼音:dǐ jì
触犯忌讳。 唐 元稹 《上门下裴相公书》:“且曩时之窒阁下及小生者,岂不以阁下疏有‘居安思危’之字为抵忌,对上以 河南 县尉非贬官为説乎!”
词语解释:还忌  拼音:huán jì
犹顾忌。《左传·昭公二十年》:“暴虐淫从,肆行非度,无所还忌。” 杜预 注:“还,犹顾也。”
词语解释:二忌  拼音:èr jì
(1).指 战国 时 邹忌 田忌 。《战国策·齐策一》:“王不如封 田忌 于 江 南,以示 田忌 之不返 齐 也。 邹忌 以 齐 厚事 楚 。 田忌 亡人也,而得封,必德王。若復於 齐 ,必以 齐 事 楚 。此用二 忌 之道也。”
(2).指两先人的忌日。《新唐书·礼乐志四》:“ 乾陵 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
词语解释:内忌  拼音:nèi jì
内心忌妒。亦指忌妒心。《后汉书·袁绍传》:“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迕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
词语解释:怨忌  拼音:yuàn jì
怨恨嫉妒。《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懿献梁皇后》:“后既无子,潜怀怨忌,每宫人孕育,鲜得全者。”《晋书·儒林传·范弘之》:“下官与 石 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书·多方》“尔尚不忌於凶德” 唐 孔颖达 疏:“汝能庶几不自相怨忌。”
词语解释:严忌  拼音:yán jì
苛严而猜忌。 唐 韦瓘 《周秦行记》:“ 緑珠 辞曰:‘ 石卫尉 性严忌,今有死,不可及乱。’”
词语解释:疑忌  拼音:yí jì
(1).猜疑妒忌。《三国志·魏志·刘表传》:“ 表 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许远 ﹞位本在 巡 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故事 汤 事 桀 ,废辟復辟,不惟天下不以为疑,而 桀 与 太甲 亦无一毫疑忌之心。”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谗毁之入,皆由君有刻薄疑忌之心。” 茅盾 《子夜》十:“被人家无端疑忌,他想来又是害怕,又是不平。”
(2).疑惑顾忌。《三国演义》第八回:“ 卓 见 布 如此光景,心中疑忌。”《水浒传》第四八回:“ 宋江 去约走过五六里路,只见前面人马越添得多了。 宋江 疑忌,便唤 石秀 问道:‘兄弟,怎么前面贼兵众广?’”《说唐》第三六回:“我今与你比手段,两下不许暗算,各将人马退远,免生疑忌,才见高低。”
词语解释:讳忌  拼音:huì jì
避忌某些言语或举动。《鬼谷子·权篇》:“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后汉书·郭镇传》:“司隶校尉 下邳 赵兴 亦不卹讳忌,每入官舍,輒更缮修馆宇,移穿改筑。”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之二:“初,执事坐殿廡下,对方正策,指斥天下利害,奋不讳忌。”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五:“最初我想去看看那个求死不能的不幸者,但随即想到了一个没落大家庭的讳忌,我回到房里,把门关上。”
词语解释:遭忌  拼音:zāo jì
遭受忌妒。 清 程梦星 《归画行》:“从来怀宝动遭忌,鼠辈詎肯留青氊。” 朱自清 《论老实话》:“直说遭怨,直言遭忌,就如刺了别人的心--小之被人骂为‘臭嘴’,大之可以杀身。”
词语解释:戒忌  拼音:jiè jì
禁忌。亦指对忌讳的事情存有戒心。
词语解释:血忌  拼音:xuè jì
旧俗指忌讳见血的日子,逢该日不杀牲。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如以杀牲见血,避血忌、月杀,则生人食六畜,亦宜辟之。” 汉 王充 《论衡·辨祟》:“血忌不杀牲。” 宋 范成大 《灼艾》诗:“血忌详涓日,尻神谨避方。”
词语解释:悯忌  拼音:mǐn jì
旧指死者的生日。后转为逝世之日。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又 郭畀 《客杭日记》:‘十月十六日,先妣悯忌日。’是悯忌,生忌也。今以悯忌为死忌,误。”
词语解释:食忌  拼音:shí jì
忌口;忌食。 唐 张祜 《秋日病中》诗:“无端忧食忌,开镜倍萎黄。” 鲁迅 《花边文学·读书忌》:“记得 中国 的医书中,常常记载着‘食忌’,就是说,某两种食物同食,是于人有害,或者足以杀人的,例如葱与蜜,蟹与杮子,落花生与王瓜之类。”
词语解释:恶忌  拼音:è jì
厌恶猜忌。《荀子·成相》:“争宠嫉贤利恶忌。” 杨倞 注:“利在恶忌贤者。”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虽待物无私,方图不碍,然疵陋者终恶忌,积毁于上。” 清 葆光子 《物妖志·兽类·孤》:“凡某之流,为人恶忌者,无他,为其伤人耳。”
词语解释:厌忌  拼音:yàn jì
憎恶妒忌。 清 吴敏树 《答李香州书》:“嗟乎!世之人无为古人之所为者,其所不为,则必厌忌而共排之,宜也。”
词语解释:刚忌  拼音:gāng jì
刚愎忌刻。《新五代史·南汉世家·刘晟传》:“ 晟 性刚忌,不能任臣下,而独任其嬖倖宦官、宫婢 延遇 、 琼仙 等。”
词语解释:谗忌  拼音:chán jì
谗害忌恨。 唐 无名氏 《灌畦暇语》:“夫人主内贮私意则聪明不开,聪明不开则横生忌讳,横生忌讳则直言不闻而朝廷有非辜矣。谗忌之尝来,又乘之以危中国士,噫,曾谓 孝宣 其不及 齐桓公 者远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宋总兵》:“﹝公﹞偶有议论,慷慨迅厉,傍若无人,以致谗忌者众,身后籍没,两子戍边。”
词语解释:诟忌  拼音:gòu jì
责难和忌恨。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拟设繙译书院议》:“近復为世詬忌,摈斥家居,幸有暇日,得以重理旧业。”
词语解释:诗忌  拼音:shī jì
作诗的禁忌。 清 何文焕 《〈历代诗话〉考索》:“製作繫乎声名。 茂秦 有‘诗忌’、‘诗奸’、‘诗諂’三则,足为恶俗针砭。”《诗刊》1977年第6期:“浅薄与晦涩,都是诗忌。”
词语解释:限忌  拼音:xiàn jì
限制和禁忌。《南史·王僧孺传》:“ 南海 俗杀牛,曾无限忌, 僧孺 至便禁断。”
词语解释:兵忌  拼音:bīng jì
(1).兵家的忌日。《荀子·儒效》:“ 武王 之诛 紂 也,行之日以兵忌。” 杨倞 注:“发兵以兵家所忌之日。”
(2).谓兵家所当避忌者。《三国志·魏志·文帝纪》:“ 备 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
词语解释:贪忌  拼音:tān jì
贪残忌刻。 清 朱之瑜 《与安东守约书》之一:“中有一二要人,刚愎贪忌,狃於小胜,不用上命。” 清 李雯 《答陈大樽书》:“螳性贪忌,宜遭贼祸,正似 钟士季 见杀,不足悲怜。”
词语解释:仇忌  拼音:chóu jì
怨恨憎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九娘》:“前日误杀婢子,今甚诲之。何便仇忌,遂无结髮情耶?”
词语解释:亿忌  拼音:yì jì
疑忌。《荀子·赋》:“暴至杀伤而不亿忌者与。”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亿,读为‘意’。意,疑也。言暴至杀伤而曾无所疑忌也。”
词语解释:肆行无忌  拼音:sì xíng wú jì
恣意横行,无所顾忌。《西游补》第三回:“ 孙行者 肆行无忌,杀人如草。” 明 无名氏 《赠书记·恃权抄没》:“朝廷把兵权付伊,谁料他肆行无忌,临边故就和番计。” 清 林则徐 《密拿汉奸札稿》:“﹝ 徐广 ﹞自上年奏释之后,又经肆行无忌。” 邹鲁 《中国国民党史稿》第三篇:“ 湖南 军政,以諮议局绅之把持煽动,形势险恶, 焦达峯 处之坦然,煽动者尤肆行无忌。”
词语解释:谤忌  拼音:bàng jì
诽谤猜忌。《金史·文艺传下·麻九畴》:“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緻。后以避谤忌,持戒不作。”
词语解释:千忌  拼音:qiān jì
谓切勿,千万不要。 艾芜 《瞎子客店》:“店主人等儿子走后,还侧耳倾听一回,才小声叮咛我,要我千忌莫说啥子看得见看不见的话,因为这会使他儿子难过的。” 艾芜 《我的青年时代》十三:“去不得,你千忌去不得,要写叫她打发丫头送过来写。”
词语解释:做忌  拼音:zuò jì
谓避免做犯忌的事情。《醒世姻缘传》第二九回:“注我该死於水,我第一不要过那桥,但是湖边、溪边、河边、井边,且把脚步做忌这几日。”
词语解释:速忌  拼音:sù jì
犹言招致忌妒。《梁书·文学传论》:“大则凌慢侯王,小则慠蔑朋党,速忌离訧,启自此作。”
词语解释:雠忌  拼音:chóu jì
仇恨妒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而 子攸 不顾宗社,讎忌勋德,招聚轻侠,左右壬人。”
词语解释:险忌  拼音:xiǎn jì
犹险忮。《魏书·文苑传·温子昇》:“ 杨遵彦 作《文德论》,以为古今辞人皆负才遗行,浇薄险忌。” 宋 洪迈 《容斋续笔·秦隋之恶》:“﹝ 煬帝 ﹞外示威重,内行险忌。”
词语解释:隐忌  拼音:yǐn jì
(1).犹妒忌;疑忌。《荀子·致士》:“残贼加累之譖,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 王先谦 集解引 王念孙 曰:“隐忌即意忌,谓妬贤也……意、隐声相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智》:“何谓仁?仁者惻怛爱人,谨翕不争,好恶敦伦,无伤恶之心,无隐忌之志,无嫉妬之气,无感愁之欲。”
(2).隐瞒,隐讳。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松相公好理学》:“公於召见时,凡民间隐情,街谈巷谚,无不率口而出,毫无隐忌,故人多尼之。” 许杰 《〈文艺批评与人生〉自序》:“我如果隐忌了自己文章的缺点,这就正如隐忌了自己做人的缺点;如果如此,这就应该批判。”
词语解释:骄忌  拼音:jiāo jì
骄妒。《后汉书·皇后纪下·桓帝邓皇后》:“后恃尊骄忌,与帝所幸 郭贵人 更相譖诉。”
词语解释:横行无忌  拼音:héng xíng wú jì
谓胡作非为,无所顾忌。《明史·赵南星传》:“乡官之权大於守令,横行无忌,莫敢谁何。”《花月痕》第四回:“於是 淮 海 之间, 大河 南北以及 两湖 ,土匪蜂起,逆 倭 遂得以横行无忌。” 鲁迅 《准风月谈·二丑艺术》:“他和小丑的不同,是不扮横行无忌的花花公子,也不扮一味仗势的宰相家丁。”
词语解释:归忌  拼音:guī jì
丛辰名。其日忌远行归家、移徙娶妇。《后汉书·郭镇传》:“ 桓帝 时, 汝南 有 陈伯敬 者,行必矩步,坐必端膝……行路闻凶,便解驾留止,还触归忌,则寄宿乡亭。” 李贤 注引《阴阳书·历法》:“归忌日,四孟在丑,四仲在寅,四季在子,其日不可远行、归家及徙也。”
词语解释:年忌  拼音:nián jì
阴阳家指人从七岁起,每隔九年所遇到的大忌。《灵枢经·阴阳二十五人篇》:“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姦事,是为年忌。”
词语解释:辟忌  拼音:pì jì
避讳;忌讳。《周礼·地官·诵训》:“掌道方慝,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以詔辟忌,不违其俗也。”
词语解释:违忌  拼音:wéi jì
避开忌讳之事。《国语·晋语六》:“夫阵不违忌,一閒也。” 韦昭 注:“违,避也;忌谓晦也。閒,隙也。晦,阴气尽,兵亦阴,故忌之。”
词语解释:钳忌  拼音:qián jì
忌刻。《后汉书·梁冀传》:“ 寿 ( 孙寿 )性钳忌,能制御 冀 , 冀 甚宠惮之。” 李贤 注:“钳,銸也。言性忌害,如钳之銸物也。”
词语解释:投鼠之忌  拼音:tóu shǔ zhī jì
见“ 投鼠忌器 ”。
词语解释:投鼠忌器  拼音:tóu shǔ jì qì
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顾忌。语本 汉 贾谊 《治安策》:“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惮不投,恐伤其器,况於贵臣之近主乎!”《北齐书·文苑传·樊逊》:“至如投鼠忌器之説,盖是常谈;文德怀远之言,岂识权道。”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三:“ 蔡京 用事,首逐先臣,极力倾挤,寘之死地。一时忠良,相继贬窜。方遂其指鹿为马之计,岂復以投鼠忌器为嫌。” 明 杨珽 《龙膏记·罗织》:“为他是丞相上宾,投鼠忌器,只得且忍耐了。”《春风》1979年第2期:“﹝ 张志新 ﹞烈士敢于逆潮流而动,无投鼠忌器之顾虑,有破釜沉舟之决心,为了真理,头可断,血可流。”亦作“ 投鼠之忌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今上家法》:“闻上初见弹 吕 疏,圣意甚不懌,特以贵妃故,有投鼠之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某即有罪,倘死於寓所,则咎在小生。请少存投鼠之忌。”亦省作“ 投鼠 ”。 明 陆采 《怀香记·鞫询香情》:“流言欲成投鼠误,偏惑犹然见豕讹。”
词语解释:憎忌  拼音:zēng jì
嫌恨嫉妒。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憎忌於实有道者而谤毁之,恐彼声名过己也。”《北齐书·酷吏传·宋游道》:“朝贵中有憎忌卿者,但用心,莫怀畏虑,当使卿位与之相似。”
词语解释:杨公忌  拼音:yáng gōng jì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 宋 堪舆术士 杨救贫 ,因称该日为 杨公忌 。《协记辨方书·辨讹》:“世俗多畏 杨公 忌,通书亦多载之,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説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 杨公 忌。” 清 梁章鉅 《浪迹续谈·杨公忌》:“《轨论》云:‘ 宋 术士 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説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公 忌’……今人所传 杨公 忌,以正月十三日为始,餘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两日,一为初一日,一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为十三日。”亦省称“ 杨忌 ”。 清 翟灏 《通俗编·艺术》:“《轨论》: 宋 术士 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肤制一年有十五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 忌。”
词语解释:毫无顾忌  拼音:háo wú gù jì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例如:很少小女孩能毫无顾忌地碾死昆虫或杀死兔子。
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没有顾虑
词语解释:杨忌  拼音:yáng jì
见“ 杨公忌 ”。
词语解释:杨公忌  拼音:yáng gōng jì
旧俗迷信以农历正月十三日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百事禁忌日。相传其说始于 宋 堪舆术士 杨救贫 ,因称该日为 杨公忌 。《协记辨方书·辨讹》:“世俗多畏 杨公 忌,通书亦多载之,谓其日不宜出行举事,犯之不利,皆因未悉其原委,故为所惑耳。今按,其説乃是室火猪日。其术元旦起角宿,依二十八宿次序顺数,值室宿之日,即为 杨公 忌。” 清 梁章鉅 《浪迹续谈·杨公忌》:“《轨论》云:‘ 宋 术士 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説一年有十三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公 忌’……今人所传 杨公 忌,以正月十三日为始,餘每月皆隔前一日,惟七月有两日,一为初一日,一为二十九日,亦隔前一日也,故合为十三日。”亦省称“ 杨忌 ”。 清 翟灏 《通俗编·艺术》:“《轨论》: 宋 术士 杨救贫 习堪舆术,为时俗所推,其肤制一年有十五日,百事禁忌,名曰 杨 忌。”
词语解释:害忌  拼音:hài jì
方言。忌妒损害。 沙汀 《淘金记》九:“我总不会害忌你的。” 沙汀 《三斗小麦》:“我正要问你,这几个当姑妈的该没有害忌你哇?”
词语解释:悍忌  拼音:hàn jì
凶悍妒忌;蛮横猜忌。《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娶 北地 任氏 女为妻,悍忌,不得畜媵妾。”《陈书·蔡徵传》:“继母 刘氏 性悍忌,视之不以道。”《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一》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 季常 自以为饱禪学,而妻 柳 颇悍忌, 季常 畏之。”
词语解释:意忌  拼音:yì jì
疑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六》:“意忌二字平列,意者疑也……古者谓疑为意。” 明 归有光 《与沉敬甫书》之一:“考选庶吉士, 存老 甚有意,诸公亦争为言,而给事中又题本欲限年,此辈意忌,实违之,俾不通也。”
词语解释:忮忌  拼音:zhì jì
嫉妒。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汝利心太重,忮忌心太重,机巧心太重。”
词语解释:强忌  拼音:qiáng jì
亦作“彊忌”。 刚愎而猜忌之心强。《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性彊忌,后宫莫不震慑。”《世说新语·方正》“ 处仲 ( 王敦 )狼抗刚愎”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引《周顗别传》:“ 处仲 狼抗而强忌。”
词语解释:沈忌  拼音:shěn jì
深沉猜忌。《新唐书·忠义传中·夏侯端》:“上性沉忌,内恶诸 李 ,今 金才 已诛,次且取公,宜蚤为计。”
词语解释:死忌  拼音:sǐ jì
忌辰
词语解释:患忌  拼音:huàn jì
嫌忌。《三国志·魏志·吕布传》:“而求益兵众,将士钞掠, 绍 患忌之。 布 觉其意,从 绍 求去。”
词语解释:月忌  拼音:yuè jì
每月内的忌日。旧俗以农历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逢中宫之日为月忌,凡事必避之。古代术数家以九宫与日期相配,初一为一宫、初二为二宫、初五为五宫(即中宫)、初九为九宫,而宫数尽,至初十复至一宫,循环数中,则十四、二十三均逢中宫。中宫为星位之极,至尊之地,故当避忌。参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月忌》
词语解释:怖忌  拼音:bù jì
畏忌。《新唐书·藩镇传·田承嗣》:“会国威中夺,穷而復纵,故 承嗣 得肆姦无怖忌。”
共10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