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诗律 拼音:shī lǜ
(1).诗歌与刑律。《后汉书·锺皓传》:“ 钟皓 字 季明 , 潁川 长社 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 皓 少以篤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 密 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餘人。”
(2).诗的格律。 唐 杜甫 《承沉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诗律羣公问,儒门旧史长。”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关氏伯仲诗深妙》:“ 关氏 诗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 清 赵翼 《题周松霭杜诗双声迭韵谱》诗:“‘老去诗律细’,此亦细之一。”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六章四:“变体是一天天的多了;诗律是一天天的细了。”词语解释:暖律 拼音:nuǎn lǜ
古代以时令合乐律,温暖的节候称“暖律”。 唐 罗隐 《岁除夜》诗:“厌寒思暖律,畏老惜残更。” 宋 范纯仁 《鹧鸪天》词:“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春之时也,暖律乍起,和风方刚。”
煖律:指温暖的节候。 宋 玉英 《浪淘沙》词:“塞上早春时,煖律犹微。”煖,一本作“ 暖 ”。词语解释:岁律 拼音:suì lǜ
岁时;节令。 晋 陆机 《为周夫人赠车骑》诗:“昔者与君别,岁律薄将暮。” 唐 白居易 《送毛仙翁》诗:“貌随岁律换,神逐光阴迁。” 宋 陆游 《严州祈雨青词》:“岁律肇,农功伊始。” 明 何景明 《白菊赋》:“乃岁律之甫迁,慨金气之何速。”词语解释:一律 拼音:yī lǜ
(1).同一音律。《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 长安 謁,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词语解释:玉律 拼音:yù lǜ
(1).玉制的标准定音器。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筒,以筒之长短分别声音的清浊高下。乐器之音,则依以为准。分阴、阳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气。《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晋书·律历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盗发六国时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则古者又以玉为管矣。”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2).指管乐器。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袁淑〈从驾〉》:“甿謡响玉律,邑颂被丹絃。”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杂诗》:“ 秦淮 丝肉中宵发,玉律抛残作笛鈿。”
(3).庄严而不可变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训抚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奥的书,见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4).引申为楷模、榜样。 宋 司马光 《枢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辞》:“黄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规。”词语解释:应律 拼音:yìng lǜ
(1).应合乐律。《楚辞·九歌·东君》:“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唐 吕纯 《忆江南》诗:“万蕊初生将比类,黄鐘应律始归家。” 明 刘基 《圣人出》诗:“八风应律《九歌》奏,圆方交格神灵輳。”
(2).应合历象。 明 唐顺之 《请皇太子受朝疏》:“及兹正阳履端之辰,苍龙应律之候,羣臣诣 奉天殿 朝贺礼成,即诣 文华殿 朝贺皇太子。”词语解释:格律 拼音:gé lǜ
(1).法律条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 元 偷格律,苦教短 李 伏歌行。”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李邯郸公 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 杜 所独擅。”
(3).指格律诗。 宋 梅尧臣 《依韵答吴安勗太祝》:“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 西京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东山李白》:“时 太白 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4).指曲谱。《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未知此女几时得偶素愿,因成《商调·醋葫芦》小令十篇……奉劳歌伴,先听格律,后听芜词。”
(5).法度、规格。 唐 窦冀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作文须题外之意》:“文章须要於题外立意,不可以寻常格律自窘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擢 麻知几 为策论魁。”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
(6).格调、气韵。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钱国养》:“ 钱国养 , 开元 中善写貌,海内推服。 竇 云: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上》:“ 郭乾暉 将军, 北海 人,工画鷙鸟,杂禽、疎篁、槁木,格律老劲,功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词语解释:六律 拼音:liù lǜ
古代乐音标准名。相传 黄帝 时 伶伦 截竹为管,以管之长短分别声音的高低清浊,乐器的音调皆以此为准。乐律有十二,阴阳各六,阳为律,阴为吕。六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书·益稷》:“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於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 司马贞 索隐:“古律用竹,又用玉, 汉 末以铜为之。” 宋 司马光 《答景仁论养生及乐书》:“调六律、五声、八音、七始,以形容其心。”参见“ 十二律 ”。
词语解释:十二律 拼音:shí èr lǜ
古乐的十二调。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共为十二律。《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鐘之宫,适合。”《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词语解释:句律 拼音:jù lǜ
句子的格式和规律。 宋 叶适 《翁诚之墓志铭》:“诗尤得句律,读之者如在庙朝听《韶濩》之音,金石之声,非山泽之癯所能为也。”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二:“时公年始冠耳,而所有如此,其肯与 江西 诸子终身争句律哉!”词语解释:文律 拼音:wén lǜ
(1).文章的音律。 晋 陆机 《文赋》:“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宋 苏轼 《两欧阳许唱和以此句挑之》:“君家文律冠 西京 ,旋筑诗坛按酒兵。”
(2).写作规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文律运用,日新其业。”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两地书〉序言》:“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
(3).法令。《后汉书·方术传上论》:“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寧平,智尽於猜察,道足於法令,虽济万世,其将与夷狄同也。”词语解释:新律 拼音:xīn lǜ
(1).新的法律;新的法令。《晋书·刑法志》:“旧律所难知者,由於六篇篇少故也。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北史·周纪下·高祖》:“﹝ 保定 ﹞三年……二月庚子,初颁新律。”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元帅调新律,前军压旧京。”
(2).新的律管;新与节候相应的律管。 唐 白居易 《酬卢秘书二十韵》:“旧恩收坠履,新律动寒灰。”词语解释:音律 拼音:yīn lǜ
(1).指音乐的律吕、宫调等。《庄子·徐无鬼》:“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汉书·武帝纪赞》:“协音律,作诗乐。”
(2).泛指乐曲,音乐。 宋 苏轼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叙:“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红楼梦》第二二回:“这一齣戏是一套‘北点絳唇’,鏗鏘顿挫,那音律不用説是好了。”
(3).文字声韵的规律。 南朝 梁 沉约 《答陆厥书》:“以《洛神》比 陈思 他赋,有似异手之作,故知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六情滞,则音律顿舛也。”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 永明 中, 沉约 文词精拔,盛解音律,遂撰四声谱。”词语解释:入律 拼音:rù lǜ
古代以律管候气。节候至,则律管中的葭灰飞动。“入律”犹言节气已到。 汉 东方朔 《海内十洲记》:“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千吕,连月不散。”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羽调曲二》:“既浮千吕之气,还吹入律之风。” 五代 徐夤 《东风解冰》诗:“入律三春復,朝宗万里通。”参阅《后汉书·律历志上》。词语解释:吹律 拼音:chuī lǜ
(1).吹奏律管。律为阳声,故传说可以使地暖。《艺文类聚》卷九引 汉 刘向 《别录》:“ 邹衍 在 燕 ,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穀生,今名 黍谷 。” 唐 钱起 《中书王舍人辋川旧居》诗:“诵经连谷响,吹律减云寒。” 唐 刘禹锡 《与刑部韩侍郎书》:“春雷一振,必歆然翘首与生为徒,况有吹律者召东风以薰之,其化也益速。”
(2).指吹奏管乐。 明 杨慎 《凤赋》:“遂乃命 伶伦 断 嶰谷 之竹,吹律写凤之音; 素女 调三舌之簧,炙笙象凤之翼。”词语解释:郁律 拼音:yù lǜ
(1).山势险曲突兀貌。《文选·张衡〈西京赋〉》:“於前则 终南 太一 ,隆崛崔崪,隐轔鬱律,连冈乎 嶓冢 。” 吕延济 注:“崔崒、隐轔、鬱律,皆险曲貌。 嶓冢 ,山名。”《文选·沉约〈钟山诗应西阳王教〉》:“鬱律构丹巘,崚嶒起青嶂。” 吕向 注:“鬱律,直上貌。” 清 周孝学 《登穹窿绝顶望震泽同蒋香山作》诗:“ 吴 中富名山, 穹窿 独称长。鬱律耸晴空,凭眺快无两。”
(2).屈曲夭矫貌。 唐 元稹 《说剑》诗:“巡逡潜虬跃,鬱律惊左右。” 宋 苏轼 《石鼓歌》:“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鬱律蛟蛇走,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箝在口。”
(3).深邃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径入 雷室 之砰磷鬱律兮,洞出 鬼谷 之屈礨崴魁。” 唐 黄滔 《馆娃宫赋》:“基扃鬱律,钩楯参差。”
(4).烟雾蒸腾貌。《文选·郭璞〈江赋〉》:“察之无象,寻之无边,气滃渤以雾杳,时鬱律其如烟。” 李善 注:“鬱律,烟上貌。”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瑶池 气鬱律,羽林相摩戛。”
(5).声音回荡貌。 汉 扬雄 《甘泉赋》:“雷鬱律於巖窔兮,电倐忽於墙藩。” 汉 马融 《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充屈鬱律,瞋菌碨柍。” 李善 注:“皆众声鬱积竞出之貌。” 吕延济 注:“皆声鬱结不散貌。”
(6).形容心绪波动。 宋 苏舜钦 《送王规方叔序》:“使其心气鬱律不寧,而无所辅养……欲保其天年而立事功,其可得邪?” 清 吴士玉 《玉带生歌奉和漫堂先生》:“棐几摩挲追往事,感慨鬱律何能平?”
(7).即郁垒。神名。 宋 罗泌 《路史·后纪五·黄帝》:“创 童侲 、设 鬱律 、説《青乌》、记《白泽》以除民害,而民宜之。” 宋 罗泌 《路史·馀论三·神荼郁律》:“独《风俗通》作 鬱律 ……故《集韵》中‘垒’音为律。盖神荼者,伸舒也,而 鬱律 者,苑结之谓也。”参见“ 鬱垒神荼 ”。
词语解释:郁垒神荼 拼音:yù lǜ shēn shū
(1).二神名。传说善治恶鬼,故旧时民间奉为门神。 王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 沧海 之中,有 度朔 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 神荼 ,一曰 鬱垒 ,主閲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於是 黄帝 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 神荼 、 鬱垒 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汉 张衡 《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按,《战国策·齐策三》“今子东国之桃梗也” 汉 高诱 注作“荼与”、“鬱雷”。 汉 应劭 《风俗通·祀典·桃梗》作“荼与鬱垒”。参见“ 鬱律 ”。
(2).指桃符、春联。 宋 姜夔 《鹧鸪天·丁巳元日》词:“娇儿学作人间字,鬱垒神荼写未真。”参见“ 桃符 ”。词语解释:声律 拼音:shēng lǜ
(1).五声六律。指音乐。《汉书·礼乐志》:“ 汉 兴,乐家有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 映 善骑射,解声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周 衰, 郑 卫 之音作,《诗》之声律废也。”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檀絶於羣家耳。” 五代 王周 《自喻》诗:“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 天圣 以前学者犹袭 五代 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 西汉 文词为宗师。”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中国 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词语解释:师律 拼音:shī lǜ
《易·师》:“象曰: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后以指军队的纪律。《南史·徐勉传》:“军旅不以礼,则致乱於师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岳武穆逸事》:“ 飞 曰:‘吾命汝坚守根本,天不能移,地不能动,汝今不待吾令,擅自动摇,是无师律也。’” 清 龙致瑞 《大冈埠团练公局记》:“行之期年,什伍有法,少长有序,人知师律,无譁於乡。”词语解释:法律 拼音:fǎ lǜ
(1).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具有一定文字形式,由国家政权保证执行,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古代多指刑法、律令,今亦泛指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法规、条例和规定等。《庄子·徐无鬼》:“法律之士广治。”《晋书·贾充传》:“今法律既成,始班天下,刑宽禁简,足以克当先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大凡买了贼赃,明知故买的,是与受同科;不知误买的,应该听凭失主备价取赎。这个法律,只怕是走遍地球,都是一样的了。” 巴金 《要不要制订“文艺法”?》:“一个人从事文艺创作活动,只要他不触犯刑法或者其他法律,就不应该受到干涉。”
(2).指创作诗文所依据的格式和规律。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近体之攻,务先法律。” 清 刘大櫆 《宋运夫时文序》:“閒出其所为文章示余,《诗》《书》之英, 屈 宋 之华,其度凝然,其气勃然,其法律森然,金辉玉洁以自成为一家之言。”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其文章颇有法律,诗则纵横排宕,不尚纤巧织组之习。”
(3).指道行戒律。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四折:“岂不知 张真人 法律精严,早仗剑都驱在五雷坛内,一个个供下状吐出真情。”词语解释:谐律 拼音:xié lǜ
谐合于音律。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凤歌谐律,鹤舞会节。”词语解释:钟律 拼音:zhōng lǜ
音律。 汉 蔡邕 《弹琴赋》:“爰制雅器,协之钟律。” 宋 苏辙 《祭范蜀公景仁文》:“顾惟平生,篤志钟律。” 清 方苞 《书考定〈文王世子〉后》:“故特徵天下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纤、钟律、《月令》、史篇文字者,并诣公车,至者以千数。”
原指编钟十二律,后泛指音律。《史记·律书论》:“在璇璣玉衡以齐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十母,十二子,鐘律调自上古。”《三国志·魏志·杜夔传》:“ 夔 善鐘律,聪思过人,丝竹八音,靡所不能。”词语解释:纪律 拼音:jì lǜ
(1).纪纲;法度。《左传·桓公二年》:“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飨歌》:“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公在庙堂,总持纪律,一用公直,两忘猜昵。”
(2).规矩;规律。 汉 徐干 《中论·历数》:“昔者圣王之造历数也,察纪律之行,观运机之动。” 宋 邵雍 《和赵充道秘丞见赠诗》:“殊无纪律诗千首,富有云山酒一瓢。”《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若似 花子虚 终日落魄飘风,谩无纪律,而欲其内人不生他意,岂可得乎?”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三十六忠庙题词》:“庙廷立 明 初二碑,其文宂长无纪律。然叙 鄱湖 之战,视他书较详。”
(3).指军纪。 宋 苏轼 《王仲仪真赞》:“转运使摄帅事,与副总管议不合,军无纪律。”《警世通言·范鳅儿双镜重圆》:“只因武备久弛,军无纪律。” 清 戴名世 《史论》:“观良将之用众也,纪律必严,赏罚必信。”
(4).机关、团体、政党等为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要求其成员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词语解释:邹律 拼音:zōu lǜ
相传 战国 齐 人 邹衍 精于音律,吹律能使地暖而禾黍滋生。《列子·汤问》:“微矣子之弹也!虽 师旷 之清角, 邹衍 之吹律,亡以加之。” 张湛 注:“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吹律煖之,而禾黍滋也。”后因以“邹律”喻带来温暖与生机的事物。 唐 罗隐 《东归别所知》诗:“ 邹 律有风吹不变, 郄 枝无分住应难。” 宋 朱熹 《梅花》诗:“自欣 羌 笛娱夜永,未要 邹 律回春温。”词语解释:如律 拼音:rú lǜ
按法律从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癸亥,詔曰:‘敢灸灼奴婢,论如律。’”《宋史·曹玮传》:“ 瑋 下令曰:‘ 羌 自相犯,从其俗;犯边民者,论如律。’”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妇女·命妇以妒受杖》:“其恶甚矣,命罪之如律。”词语解释:古律 拼音:gǔ lǜ
(1).指古乐律。古代认为度量衡之制起于乐律。《辽史·乐志》:“十二律用 周 黍尺九寸管,空径三分为本。 道宗 大康 中,詔行秬黍所定升斗,尝定律矣。其法大抵用古律焉。”《清通典·乐四》:“ 宋 蔡元定 《律吕新书》亦附之篇后,顾古律既亡,度量权衡之制无所折衷。”参见“ 古律尺 ”。
(2).指古时的律令。《新唐书·赵冬曦传》:“古律条目千餘。 隋 时姦臣侮法……一辞而废条目数百。自是轻重沿爱憎,被罚者不知其然。”
词语解释:古律尺 拼音:gǔ lǜ chǐ
古代以黄钟为度量衡的标准。相传 黄帝 时乐官 伶伦 造律尺,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以一粒秬黍的纵长度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为一尺。参阅 明 朱载堉 《律吕精义·内篇十》。词语解释:协律 拼音:xié lǜ
(1).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协律则 李延年 ,运筹则 桑弘羊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延年 以曼声协律, 朱 马 以骚体製歌。”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惜乎协律之署已墟,正音之谱不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 丘仲 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
(2).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 唐 韩愈 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 唐 刘禹锡 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名编协律之籍,妙軼总章之观。”
(3).符合音律或格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儒士闻而竞观之,以为协律之词。” 宋 刘克庄 《贺新郎·生日用实之来韵》词:“老去山歌尤协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澹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絃,副 优孟 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搆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九言诗》:“九言诗,最难自然协律。”
(4).配以音乐声律,犹言谱曲。《汉书·王褒传》:“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词语解释:戒律 拼音:jiè lǜ
(1).宗教禁止教徒某些不当行为的法规。如佛教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类。道教亦有五戒、十戒、一百八十戒等类。《百喻经·蛇头尾共争在前喻》:“如是年少,不闲戒律,多有所犯,因即相牵入於地狱。”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恨深负米,荣暨击鐘,爰持戒律,思答慈容。”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戒律》:“ 汉灵帝 建寧 三年, 安世高 首出《义决律》二卷,次有比丘诸禁律。 魏 世 天竺 三藏 曇摩迦罗 到 许州 ,至 洛 ,慨 魏 境僧无律范,遂於 嘉平 中,与 曇諦 译《四分羯磨》及《僧祇戒心图》,此盖中国戒律之始也。” 老舍 《牺牲》:“他必是一种什么宗教性的戒律,使他简单而又深密。”
(2).泛指其他成文或不成文的戒条。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尝制圣门戒律八条,自警警世。” 柯岩 《从一个孩子看中国》四:“清规戒律,密如罗网。”词语解释:寒律 拼音:hán lǜ
指冬令。 唐 翁洮 《冬》诗:“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清。” 宋 欧阳修 《寄圣俞》诗:“穷阴变寒律,急节惨惊飈。”词语解释:阳律 拼音:yáng lǜ
(1).指阳气。《南齐书·乐志》:“阳律亢,阴晷伏。”
(2).指春季。 唐 蒋防 《春风扇微和》诗:“幸当阳律候,惟愿及佳辰。”
(3).按古代纳音之法,六律之间,亦有阴阳,其属于阳纪者,谓之“阳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自子至巳为阳律、阳吕,自午至亥为阴律、阴吕。”参见“ 阴律 ”、“ 阳纪 ”。
(4).阳间的法律。《黑籍冤魂》第二四回:“冥律不比阳律憒憒,凡投考不到者,便捉去下刖足狱。”词语解释:中律 拼音:zhōng lǜ
(1).合于音律。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颂逆乐序。”《韩诗外传》卷一:“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
(2).合乎格律。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鉶。”
(3).合乎法度。《文选·左思〈魏都赋〉》:“毕出征而中律,执奇正以四伐。” 吕向 注:“军帅师出行,尽中剋胜之法,执奇正之计也。”词语解释:秋律 拼音:qiū lǜ
古人以四季与十二律相配,因称秋季为秋律。 南朝 齐 王融 《寒晚敬和何徵君点》:“疎酌候冬序,閒琴改秋律。” 唐 孟郊 《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诗:“百虫笑秋律,清削月夜闻。” 唐 李贺 《送沉亚之歌》:“请君待旦事长鞭,他日还辕及秋律。” 王琦 汇解:“《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以秋月为秋律本此。”词语解释:读律
学习法律词语解释:青律 拼音:qīng lǜ
(1).古代为了预测节气,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每一律管代表一个月,共十二律管,以十二律吕命名,如黄锺、太蔟等),到某一月份,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青律,则指代表春天的律管。 五代 李建勋 《梅花寄所亲》诗:“一气才新物未知,每惭青律与先吹。”
(2).借指春天。 唐 王勃 《上巳浮江宴序》:“于时序躔青律,运啟朱明。” 蒋清翊 注:“《礼·月令》:‘孟春之月,律中大蔟;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闽 徐夤 《牡丹花》诗之一:“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 长安 十万家。” 宋 柳永 《迎新春》词:“ 嶰 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参见“ 葭灰 ”、“ 起灰 ”。词语解释:禅律 拼音:chán lǜ
(1).佛教语。禅宗和律宗的并称。 宋 苏辙 《龙井辩才法师塔碑》:“﹝ 辩才 ﹞以佛法化人,心具定慧,学具禪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二九涉猎诸子,至於禪律之説,无不著於心矣。”
(2).佛教语。指禅定和戒律。 宋 苏轼 《篆〈般若心经〉赞》:“举足动念皆尘垢,而以俄顷作禪律。” 宋 陈师道 《和苏公洞庭春色》:“我方缚禪律,一举烦屡嗅。”词语解释:持律 拼音:chí lǜ
犹持戒。《大宝积经·郁迦长者会》:“谁是持律,谁持阿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贫道持律而已,可求 孙先生 。” 宋 苏轼 《宸奎阁碑》:“ 璉 虽以出世法度人,而持律严甚。”词语解释:婆律 拼音:pó lǜ
香名。即龙脑香,亦名冰片。 宋 苏轼 《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 宋 陆游 《秋日焚香读书戏作》诗:“婆律一銖能敌国,水沉盈握有兼斤。”词语解释:失律 拼音:shī lǜ
(1).军行无纪律。《易·师》:“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后以指战事失利。《宋书·张永传》:“﹝ 张永 ﹞以北讨失律,固求自贬,降号左将军。” 唐 杜甫 《入衡州》诗:“老将一失律,清边生战场。”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 庆历 壬年岁,王师失律於 西河 好水川 ,亡没数巨将 刘平 、 葛怀敏 、 任福 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台湾之役》:“有旨以失律诛 郝壮猷 ,於是诸将咸思进兵。”
(2).指诗、词不合格律。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世多言 白乐天 用‘相’字,多从俗语作‘思必切’,如‘为问 长安 月,如何不相离’是也。然北人大抵以‘相’字作入声,至今犹然,不独 乐天 。老 杜 云:‘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亦从入声读,乃不失律。”词语解释:春律 拼音:chūn lǜ
犹春令。春季的节令。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西京路春旦》:“宜年动春律,御宿敛寒氛。” 唐 施肩吾 《早春残雪》诗:“佇逢春律后,阴谷始堪看。”《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朕﹞将乘春律,往临 大江 ,驻蹕 建康 ,以察天意。”词语解释:凤律 拼音:fèng lǜ
《吕氏春秋·古乐》:“﹝ 伶伦 ﹞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黄钟之宫,皆可以生之,故曰黄钟之宫,律吕之本。”后世因以“凤律”指音律。《乐府诗集·周郊祀乐章·昭顺乐》:“乐鸣凤律,礼备鸡竿。” 唐 元稹 《有鸟》诗之十五:“ 伶伦 凤律乱宫商,蟠木天鸡误时节。” 宋 范成大 《次韵郊祀庆成》:“日丽鸡竿矗,天旋凤律新。”词语解释:耶律 拼音:yē lǜ
复姓。初为 契丹 部落名。 辽 建立后为国族之姓。《辽史·国语解》:“《本纪》首书 太祖 姓 耶律氏 ,继书皇后 萧氏 ,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有谓始兴之地曰 世里 ,译者以 世里 为 耶律 ,故国族皆以 耶律 为姓。”词语解释:受律 拼音:shòu lǜ
受命出师。 唐 郎士元 《奉和杜相公益昌路作》诗:“春半 梁山 正落花,台衡受律向天涯。” 唐 皇甫冉 《和袁郎中破贼后经剡中山水》诗:“受律梅初发,班师草未齐。”词语解释:成律 拼音:chéng lǜ
(1).犹成例。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红颜薄命有成律,不怕闺人生四翼。饶伊百计奈何天,究竟奈何天不得。”
(2).符合格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所填之词,凡有不成律者,他人执而讯之,则曰:‘我用《南西厢》某折作对子,如何得错?’”词语解释:三尺律 拼音:sān chǐ lǜ
谓法律。《汉书·朱博传》:“如太守 汉 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 清 钱谦益 《浙江嘉兴府推官姚钿授文林郎制》:“夫三尺律,人主所与治天下也。”亦作“ 三尺令 ”。 唐 李颀 《送马录事赴永嘉》诗:“手持三尺令,决遣如流泉。”参见“ 三尺 ”。
词语解释:三尺 拼音:sān chǐ
(1).指法律。《史记·酷吏列传》:“ 周 曰:‘三尺安出哉?’” 裴骃 集解引《汉书音义》:“以三尺竹简书法律也。”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诗:“俭德遵三尺,清朝俟一匡。”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光天化日之下,岂容奸孽餘党,胆大泼天,目无三尺?”
(2).引申为法则、准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诗曲·填词名手》:“近 沉寧庵 吏部后起,独恪守词家三尺。”
(3).指剑。《汉书·高祖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颜师古 注:“三尺,剑也。” 唐 杜甫 《奉送苏州李十五长史丈之任》诗:“一毛生凤穴,三尺献龙泉。” 明 汪錂 《春芜记·说剑》:“俺将此剑赠了你,你早提三尺殛 蚩尤 ,莫教鬼哭与神愁。”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吟剑诗》:“手提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4).指小儿。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最愁人一捻娇姿,更难抛三尺啼哇。”参见“ 三尺童子 ”。词语解释:严律 拼音:yán lǜ
指与仲夏节候相应的律管。 唐 崔损 《冰壶赋》:“及乎严律闭,阴气升,氛雾结,河海凝。”古以律管装葭灰候气,“严律闭”谓夏至阳气至极而竭,与之相应的律管不再吹灰。词语解释:移律 拼音:yí lǜ
犹言变革体制。 唐 刘长卿 《瓜洲驿奉饯张侍御公》诗:“江国伤移律,家山忆《考槃》。”词语解释:戎律 拼音:róng lǜ
(1).军机,军务。《魏书·酷吏传·羊祉》:“ 祉 志存埋轮,不避强御;及赞戎律,熊武斯裁。”《隋书·梁睿传》:“公既上才,若管戎律,一举大定,固在不疑。” 唐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良筹佐戎律,精理皆硕画。”《金史·杨伯雄传》:“ 晋武 平 吴 皆命将帅,何劳亲总戎律。”
(2).军纪;军法。 唐 陈子昂 《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上不能允副圣心,中不能匡正戎律。”《明史·翟鹏传》:“有逡巡观望幸苟全,而力战当先者反以损军治罪,非戎律之平。”词语解释:铜律 拼音:tóng lǜ
铜制的定音、候气的仪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 文收 既定乐,復铸铜律三百六十、铜斛二、铜秤二、铜甌十四、秤尺一。” 前蜀 韦庄 《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十韵》:“纔惊素节移铜律,又见玄冥变玉籤。”词语解释:同一律 拼音:tóng yī lǜ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词语解释:玄律 拼音:xuán lǜ
(1).谓冬季。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若乃玄律穷,严气升。” 唐 白居易 《季冬荐献太清宫词文》:“今时惟玄律,节及季冬。”
(2).仙界的科律。 明 屠隆 《綵毫记·仙馆列奏》:“仙界玄律甚严,考校最密,世人多迷而不悟,可叹可叹!”词语解释:词律 拼音:cí lǜ
(1).文词的格律。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太祝〈同诸君游园湖见寄〉》:“日予谬词律,答句嗟芜累。” 清 王闿运 《〈比竹馀音〉序》:“既患学者粗率,颇教以词律。”
(2).词的格律。 清 万树 有《词律》二十卷。词语解释:汉律 拼音:hàn lǜ
汉 代法典的总称。《后汉书·孔融传》:“《汉律》与罪人交关三日已上,皆应知情。” 王先谦 集解引 惠栋 曰:“《汉律》有九篇。 李悝 所撰六篇,《盗》、《贼》、《囚》、《捕》、《杂》、《具》也。 萧何 定律,益事律《擅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 程树德 《九朝律考·汉律考序》:“ 汉 萧何 作《九章律》,益以 叔孙通 《傍章》十八篇及 张汤 《越宫律》二十七篇, 赵禹 《朝律》六篇,合六十篇,是为《汉律》。”词语解释:僧律 拼音:sēng lǜ
佛教戒律。 唐 白居易 《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诗:“今春入道场,清浄依僧律。” 唐 严维 《赠别至弘上人》诗:“年老从僧律,生知解佛书。” 宋 范成大 《读白傅洛中老病后诗戏书》诗:“我老乃多戒,颇似僧律缚。”词语解释:定律 拼音:dìng lǜ
(1).制定法律。《后汉书·鲁恭传》:“ 孝章皇帝 深惟古人之道,助三正之微,定律著令,冀承天心,顺物性命,以致时雍。”《晋书·刑法志》:“ 汉 承 秦 制, 萧何 定律,除参夷连坐之罪,增部主见知之条。”
(2).法律;条例。 鲁迅 《坟·灯下漫笔》:“ 元 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
(3).规则,规矩。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相留夜饮》:“诗无定律君应将,醉有真乡我可候。”
(4).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 毛泽东 《青年运动的方向》:“ 中国 将来一定要发展到社会主义去,这样一个定律谁都不能推翻。”词语解释:嶰律 拼音:xiè lǜ
(1). 嶰 管吹奏的音律。 宋 苏轼 《送家安国教授归成都》诗:“鸣呼应 嶰 律,飞舞集 虞 廷。”
(2).嶰竹所制的律管。对箫、笛等管乐器的美称。《宋史·乐志八》:“ 嶰 律吹莩,彝尊奠酒。”参见“ 嶰谷 ”、“ 嶰竹 ”。词语解释:素律 拼音:sù lǜ
秋令;秋季。 前蜀 韦庄 《三用韵》:“素律初迴驭,商飆暗触襟。” 明 夏完淳 《秋郊赋》:“屈素律而厉威,摶金飆而矫势。”参见“ 素秋 ”。
词语解释:素秋 拼音:sù qiū
(1).秋季。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其色白,故称素秋。 汉 刘桢 《鲁都赋》:“及其素秋二七,天汉指隅,民胥祓禊,国於水游。”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六:“ 瞿唐峡 口 曲江 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宋 欧阳修 《清商怨》词:“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清 唐孙华 《夏日园居杂咏》之十二:“三年客里逢朱夏,一月天边盼素秋。” 朱德 《感事八首用杜甫〈秋兴〉诗韵·战局时局》:“ 兴安岭 下 楚江 头,万里烽烟接素秋。”参见“ 素商 ”。
(2).比喻衰老、迟暮。 晋 潘尼 《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之三:“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愧无老成,厠彼日新。”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青春速天机,素秋驰白日。”词语解释:酒律 拼音:jiǔ lǜ
行酒令的规章。 唐 罗隐 《广陵妖乱志》:“ 广陵 为歌鐘之地,富商大贾,动逾百数。 璜 明敏善酒律,多与羣商游。” 南唐 王周 《公居》诗:“无愁干酒律,有句入诗评。” 清 钱谦益 《后饮酒》诗之七:“我欲定酒律,讯彼醉乡叟。”词语解释:律律 拼音:lǜ lǜ
山高峻貌。《诗·小雅·蓼莪》:“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律律, 王安石 以为山之崒嵂。”词语解释:鸣律 拼音:míng lǜ
犹吹律。《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椅梧倾高凤,寒谷待鸣律。” 李善 注引 刘向 《别录》:“ 邹衍 在 燕 ,有谷,寒不生五穀, 邹子 吹律而温至,生黍也。”词语解释:温律 拼音:wēn lǜ
《太平御览》卷五四引 汉 刘向 《别录》:“《方士传》言:‘ 邹衍 在 燕 ,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穀。 邹子 居之,吹律而温气至,而生黍穀,今叫 黍谷 。’”后因以“温律”指能生暖气的器物。 宋 欧阳修 《新营小斋凿地炉辄成五言三十七韵》:“墐户畏初寒,开炉代温律。”词语解释:灰律 拼音:huī lǜ
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每月当节气,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以之占验时序,谓之“灰律”。 唐太宗 《正日临朝》诗:“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唐 方干 《早春》诗:“正气纔随灰律变,残寒便被柳条欺。”参见“ 灰管 ”。
词语解释:灰管 拼音:huī guǎn
亦作“ 灰琯 ”。
(1).古代候验节气变化的器具。以葭莩之灰置于律管,故名。《晋书·律历志上》:“又叶时日於晷度,效地气於灰管,故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飞。”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之二:“丹艳已先灰管动,不由人力与栽培。”
(2).指时序;节候。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陇东郡公侯莫陈君夫人窦氏墓志铭》:“风霜所及,灰琯遂侵。”《陈书·宣帝纪》:“灰琯未周,凯捷相继,拓地数千,连城将百。” 唐 刘禹锡 《代谢冬衣表》:“灰琯屡移,尘露无补。”词语解释:调律 拼音:diào lǜ
校正音乐律吕,使之和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然 杜夔 调律,音奏舒雅; 荀勗 改悬,声节哀急。”词语解释:正律 拼音:zhèng lǜ
(1).正式的规定。《商君书·算地》:“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藪泽居什一,谿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2).乐律中的主调。其阳律六: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亡射;阴律六: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清会典·乐部·原理大臣职掌一》:“凡律,有正律,有倍律,有半律。倍律半律,迆高下於正律而佐之。”原注:“自黄鐘七寸二分九釐,至应鐘三寸八分四釐,为正律。”《清会典事例·乐部·乐律》:“又奉旨,现今令 张照 查考律吕……其编鐘内、倍、夷、则等四鐘,何以转在黄鐘等正律之前?”词语解释:月律 拼音:yuè lǜ
古乐分十二调,为六阳律,六阴律。《吕氏春秋》始以律与历相附会,以十二律应十二月,故称。《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二年﹞冬十月庚午,行礼辟雍,奏应钟,始復黄钟,作乐器,随月律。” 李贤 注:“随月律,谓《月令》‘正月律中太蔟,二月律中夹钟,三月律中姑洗,四月律中仲吕,五月律中蕤宾,六月律中林钟,七月律中夷则,八月律中南吕,九月律中无射,十月律中应钟,十一月律中黄钟,十二月律中大吕。’”《宋史·乐志一》:“伏见今年 荆南 进甘露, 京兆 、 果州 进嘉禾, 黄州 进紫芝, 和州 进緑毛龟, 黄州 进白兔。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词语解释:礼律 拼音:lǐ lǜ
谓礼法与刑律。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以君经纬礼律,为民规仪。” 晋 葛洪 《抱朴子·仁明》:“制礼律以肃风教。”《南史·梁纪上·武帝》:“以公礼律兼修,刑德备举。哀矜折狱,罔不用情。” 宋 苏辙 《代张公安道乞致仕表》:“敢缘礼律之旧,力丐筋骸之餘。”《清史稿·礼志一》:“若《皇朝三通》、《大清会典》,其经纬礼律,尤见本原。”词语解释:讲律 拼音:jiǎng lǜ
讲宣佛教戒律。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智称》:“遇 颖公 於 兴皇 讲律, 称 諮决隐远,发言中诣。”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三·法朗》:“就 大明寺 宝誌禪师 受诸禪法,兼听此寺 彖律师 讲律本文。” 唐 柳宗元 《南岳大明寺律和尚碑》:“ 乾元 元年,又命 衡山 立‘毗尼藏’,詔选讲律僧七人,师应其数。”词语解释:军律 拼音:jūn lǜ
军纪。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其子 禄万福 见总兵 刘起元 军律不肃,阴会其旧部谋变。”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他们下出了一道奇怪通天的命令,便大赏三军,准许新旧的军士自由十天,不受军律的拘束。”词语解释:赤骨律 拼音:chì gǔ lǜ
见“ 赤骨立 ”。
词语解释:赤骨立 拼音:chì gǔ lì
赤膊,光着身子。《朱子语类》卷二九:“ 子路 譬如脱得上面两件鏖糟底衣服了, 颜子 又脱得那近里面底衣服了,圣人则和那里面贴肉底汗衫都脱得赤骨立了。”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香奁艳语》:“白髮上,黄花乱插;赤骨立,黑墨偷搽。”亦作“ 赤骨力 ”、“ 赤骨肋 ”、“ 赤骨律 ”。《五灯会元·南泉愿禅师法嗣·长沙景岑禅师》:“夏天赤骨力,冬寒须得被。”《永乐大典》卷三○○三引《大慧语录》:“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卓锥之地,赤骨律箇浑身,与人争甚闲气。”《何典》第六回:“ 活死人 气力又小,双拳弗抵四手的,那里挣得脱,不免赤骨肋受棒,被他们排头排脚的打了一顿。”词语解释:诹律 拼音:zōu lǜ
查考经律。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公暨宾赞,稽经諏律。”词语解释:邹子律 拼音:zōu zǐ lǜ
同“ 邹律 ”。 宋 黄庭坚 《赠送张叔和》诗:“ 张侯 温如 邹子 律,能令阴谷黍生春。”《剪灯新话·滕穆醉游聚景园记》:“愿吹 邹子 律,幽谷发阳春。”词语解释:萧何律 拼音:xiāo hé lǜ
汉 萧何 所制的典制律令。《汉书·刑法志》:“ 汉 兴, 高祖 初入 关 ,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説。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姦,於是相国 萧何 攗摭 秦 法,取其宜於时者,作律九章。” 唐 杜甫 《忆昔》诗之二:“百餘年间未灾变, 叔孙 礼乐 萧何 律。”亦省称“ 萧律 ”。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 房 谋兼 杜 断, 萧 律继 曹 遵。”词语解释:时律 拼音:shí lǜ
合于节气的音律。古时设十二管,以察八音之清浊,谓之律吕。认为律吕不正则诸气不和。《后汉书·明帝纪》:“事毕,升灵臺,望元气,吹时律,观物变。” 李贤 注:“时律者,即《月令》‘孟春律中太簇,仲春律中夹钟’之类。”词语解释:暮律 拼音:mù lǜ
古以十二律与十二月相应,暮律谓一年之末,多指冬季。 唐 李峤 《槐》诗:“暮律移寒火,春宫长旧栽。” 唐 苏味道 《咏霜》:“金祇暮律尽,玉女暝气归。” 唐 刘长卿 《吴中闻潼关失守因奉寄淮南萧判官》诗:“一雁飞 吴 天,羈人伤暮律。”词语解释:变律 拼音:biàn lǜ
律学名词。与正律相对而言。依三分损益法,正律仲吕以后产生的各律,均为“变律”。《通典·乐三》:“若以中宫为宫,则十二律内全无所取,何者?中吕为十二之穷,变律之首。” 清 黄宗羲 《答刘伯绳问律吕书》:“ 蔡元定 谓黄鐘为宫,所用七声皆正律,无空积忽微。自林鐘而下,则有半声,自蕤宾而下,则有变律,皆有空积忽微,不得其正。”词语解释:葭律 拼音:jiā lǜ
亦称“ 葭管 ”。 装有葭莩灰的律管。《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明堂乐章》:“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饗祭。” 唐 黄滔 《投翰长赵侍郎》诗:“吹成暖景犹葭律,引上纤萝在岳松。”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赏雪》:“灰飞葭管,新阳渐破严寒。” 俞锷 《醉歌行》:“葭管灰飞愁破云,春魂欲返天犹醺。”参见“ 葭灰 ”。
词语解释:葭灰 拼音:jiā huī
葭莩之灰。古人烧苇膜成灰,置于律管中,放密室内,以占气候。某一节候到,某律管中葭灰即飞出,示该节候已到。《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 宋 苏轼 《内中御侍已下贺皇太后冬至词语》:“伏以候气葭灰,喜律筒之已应。”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宗涤楼观察诗》:“如此江山入泝洄,顿从黍谷动葭灰。”词语解释:商律 拼音:shāng lǜ
(1).商调式的乐曲。即旋律以商为主音的乐曲。 唐 虞世南 《琵琶赋》:“笛不为於商律,瑟见毁於繁絃。”
(2).泛称乐曲。 明 无名氏 《霞笺记·丽容习礼》:“耳听仙音一派,商律奏,八音谐。”词语解释:不律 拼音:bù lǜ
(1).不效法;不遵循。《荀子·非十二子》:“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
(2).不驯顺;不守法。《朱子语类》卷一三○:“ 东坡 如此做人,到少间便都排废了许多许多端人正士,却一齐引许多不律底人来,如 秦 黄 虽是向上,也只是不律。”《元史·来阿八赤传》:“有两卒自伤其手以示不可用, 阿八赤 檄枢密并行省奏闻,斩之以惩不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张文翔》:“御史按 吴中 不律, 翼 忿忿不能平,因建白数事,指斥颇多,竟为众所倾,謫 开平 数年,以宥还。”参见“不劣方头。”
(3).笔。《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郭璞 注:“ 蜀 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 清 吴骞 《〈拜经楼诗话〉自序》:“予於有韵之语,初未能研其得失,諳其良楛,又乌足以操三寸不律,而雌黄而阳秋哉?”词语解释:吕律 拼音:lǚ lǜ
我国古代乐律有阳律、阴律各六,合为十二律。阳六曰律,阴六曰吕;合称律吕或吕律。 郑文焯 《鹤道人论词书》:“声调从吕律而生,依永和声,声文谐会,乃为佳製。”词语解释:开律 拼音:kāi lǜ
谓按照律令惩治人。 唐 沉佺期 《被弹》诗:“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词语解释:星律 拼音:xīng lǜ
(1).犹星管。 唐 崔远 《授苏文建邠州节度使制》:“是 邠 郊凋瘵之秋,而尔復茂政能,益坚抚字,未周星律,已播謳謡。”
(2).指岁月。 唐 罗隐 《薛阳陶觱篥歌》:“人间至艺难得主,怀抱差池恨星律。”参见“ 星管 ”。
词语解释:星管 拼音:xīng guǎn
古称一周年。星,指二十八宿;管,指十二律管。《宋书·黄回传》:“ 李安民 述任 河 济 ,星管未周,贪据襟要,若祈回夺。”词语解释:同律 拼音:tóng lǜ
即律吕。《周礼·春官·大师》:“大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詔吉凶。”《礼记·王制》:“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郑玄 注:“同,阴律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同律克和,树草自乐。” 章炳麟 《訄书·订文》:“清庙之所奏,同律之所被,箸於赋颂者,四千名而足。”参见“ 律吕 ”。
词语解释:律吕 拼音:lǜ lǚ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国语·周语下》:“律吕不易,无姦物也。” 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唐 翁洮 《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鬢根。” 郭沫若 《创造十年》五:“风声和 博多湾 的海涛,十里松原的松涛,一阵一阵的卷来……那正是一起一伏的律吕。”
(2).比喻准则、标准。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今之所编,颇又律吕乖次。惜矣,旧规之不能存也。” 黄中黄 《孙逸仙》:“其人诚 亚 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词语解释:韵律 拼音:yùn lǜ
亦作“韵律”。
(1).声韵和节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旧唐书·元稹传》:“思深语近,韵律调新,属对无差,而风情宛然。” 叶圣陶 《游了三个湖》:“听湖波拍岸,挺单调,可是有韵律。”
(2).指某些物体运动的均匀的节律。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她的肩背有韵律地波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