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质入声 [详注1][cù zú,终也][详注2][详注3][nǐ][动词][详注4][详注5]


注1:侄 zhí,《广韵》之日切《集韵》职日切,音质。坚也。又痴也,侄仡不前也。 又驺吾。《大传》谓之侄兽。 俗误以侄为姪字。
注2:节 叶子悉切。《陸機·答賈長淵詩》大辰匿暉,金虎習質。雄臣馳騖,義夫赴節。
注3:茁 《韵会》厥律切,音橘。《广韵》草芽也。又《集韵》竹律切。义同。又《集韵》之出切。草名。葫䔞也。
注4:暨 音讫。姓也。吴有尚书暨艳。 又戟乙切,音疙。已也。
注5:鬻 叶余律切,音矞。《扬雄·司空箴》匪人斯力,匪政斯敕,流货市宠,而苞苴是鬻。 又叶职律切。《苏辙·钟山诗》老僧一身泉上住,十年扫尽人閒迹。客到惟烧柏子香,晨饥坐视山前鬻。
首字词组
律吕律师律历律院律堂律法律切律均
律令律仪律藏律纪律家律魁律义律动
律管律身律赋律座律贯律条律令格式律例馆
律己律琯律人律服律乘律斩律例律典
律度律律律本律格律爷律谷律博士律宗
律诗律风律僧律文律科律格诗律尺律坐
律候律行律手律体律讽律则律学律准

词语解释:律吕  拼音:lǜ lǚ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国语·周语下》:“律吕不易,无姦物也。” 汉 马融 《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 唐 翁洮 《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鬢根。” 郭沫若 《创造十年》五:“风声和 博多湾 的海涛,十里松原的松涛,一阵一阵的卷来……那正是一起一伏的律吕。”
(2).比喻准则、标准。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今之所编,颇又律吕乖次。惜矣,旧规之不能存也。” 黄中黄 《孙逸仙》:“其人诚 亚 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词语解释:律令  拼音:lǜ lìng
(1).法令。《史记·孝文本纪》:“请奉詔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齐之於后。” 严复 《吴芝瑛传》:“且朝廷律令,固无不许掩瘞罪骸明文。”
(2).指一般的法则、规律。 唐 柳宗元 《复杜温夫书》:“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谓乎、歟、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今生则一之。” 廖仲恺 《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原来社会科学的律令,确不是妙想的玄谈,我们看看最近的事实,如 陈炯明 之反动与 冯自由 之捣乱,便是这条定律下的例证。”
(3).道教称迅速善走的神。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 律令 是雷边捷鬼,学者岂不知之,此鬼善走,与雷相疾速,故云如此鬼之疾走也。”《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又飞符一道,差那 律令大神 ,逕到 雷神 处投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雷部鬼 律令 行最疾,何不遣取?”
词语解释:律管  拼音:lǜ guǎn
亦称“ 律琯 ”。 1.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六韬·五音》:“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2).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梦溪笔谈·象数一》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唐 高彦休 《高阙史·齐将军义犬》:“逾年牝死,犬弥加勤,又更律琯, 齐 亦殂落,犬嘷吠终夕,呱呱不輟。” 南唐 李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登楼赋》诗:“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 宋 晁冲之 《赠僧法一墨》诗:“阴房风日不可到,律琯吹尽灰无踪。”
词语解释:律己  拼音:lǜ jǐ
约束自己;要求自己。 宋 岳珂 《愧郯录·京师木工》:“先朝官吏,律己之廉,持论之厚,又於此乎见之。” 明 刘基 《官箴下》:“待人以宽,律己以勤。” 毛泽东 《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
词语解释:律度  拼音:lǜ dù
(1).古代计度,皆出于黄钟之律,故称律度。度指长短,即分、寸、尺、丈、引。也包括计算容积、重量。《左传·文公六年》:“著之话言,为之律度。” 杜预 注:“钟律度量,所以治厤明时。”一说犹法度、法制。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2).犹规矩,法度。 唐 白居易 《记画》:“至若笔精之英华,指趣之律度,予非画之流也,不可得而知之。” 太平天囯 黄期陞 《建天京于金陵论》:“整肃官方,驭群臣以律度。” 章炳麟 《检论·序种姓下》:“古学废秏,而姓氏失其律度。”
(3).音律的法度标准。 宋 梅尧臣 《击瓯赋》:“鸣非瓦釜律度合,鼓非土缶音韵周。” 章炳麟 《辨诗》:“词以失其律度,南北曲復曼衍不可究论,然叶音宜以官韵为準。”
词语解释:律诗  拼音:lǜ shī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 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 、 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 ,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词语解释:律候  拼音:lǜ hòu
谓律管候气。 唐 罗让 《闰月定四时》诗:“律候行宜表,阴阳运不欺。”《旧唐书·音乐志三》:“律候新风,阳开初蛰。”参见“ 候气 ”。
词语解释:候气  拼音:hòu qì
占验节气的变化。古人将苇膜烧成灰,放在律管内,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据此,可预测节气的变化。《后汉书·律历志上》:“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涂衅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动。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律管候气》:“ 北齐 神武 霸府田曹参军 信都芳 ,世号知音,能以管候气。”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候气推黄鐘,攷风定六律。”
词语解释:律师  拼音:lǜ shī
(1).佛教称善解戒律的人。《涅槃经·金刚身品》:“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説,是名律师。” 宋 苏轼 《阿弥陀佛颂》:“ 钱塘 圆照律师 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清 钱谦益 《舒仲符画张明府小像戏题四绝句》之三:“人言宿世修行惯,不是禪师定律师。”
(2). 唐 时道士按修行程度而得的称号之一。《唐六典·祠部郎中》:“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3).传授法律知识的人。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余谓此象可以为刑官,可以为律师。”
(4).专指受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以及处理有关法律事务的专业人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回:“就是从前派到 美国 去的学生,回来了也不用,此刻有多少在外头当洋行买办、当律师翻译的。” 柔石 《二月》二:“穷人打官司总是输,我还是将来做一个律师,代穷人做状纸,辩诉。”
词语解释:律仪  拼音:lǜ yí
(1).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説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2).法律的礼节。《镜花缘》第二二回:“如今腹中只剩几段‘大 唐 律仪注单’,还有许多买办账。你要考他律例算盘,倒是熟的。”
词语解释:律身  拼音:lǜ shēn
犹律己。 唐 杜牧 《卢搏除庐州刺史制》:“故行令不如行化,律人不如律身。” 唐 黄滔 《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晦迹樵客,庐於西巖石室,律身守道,如居千众。”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吴门 石琢 堂 殿撰 韞玉 ,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谨,实不愧道学中人。”
词语解释:律琯
见“ 律管 ”。
词语解释:律管  拼音:lǜ guǎn
亦称“ 律琯 ”。 1.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六韬·五音》:“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
(2).古代亦用作测候季节变化的器具。《梦溪笔谈·象数一》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候气之法,於密室中,以木为案,置十二律琯,各如其方,实以葭灰,覆以緹縠,气至则一律飞灰。” 唐 高彦休 《高阙史·齐将军义犬》:“逾年牝死,犬弥加勤,又更律琯, 齐 亦殂落,犬嘷吠终夕,呱呱不輟。” 南唐 李璟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登楼赋》诗:“春气昨宵飘律管,东风今日放梅花。” 宋 晁冲之 《赠僧法一墨》诗:“阴房风日不可到,律琯吹尽灰无踪。”
词语解释:律律  拼音:lǜ lǜ
山高峻貌。《诗·小雅·蓼莪》:“南山律律,飘风弗弗。” 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律律, 王安石 以为山之崒嵂。”
词语解释:律风  拼音:lǜ fēng
《汉书·律历志上》:“至治之世,天地之气合以生风;天地之风气正,十二律正。”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律得风气而成声,风和乃律调也。”后因以“律风”指和风。《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祀圆丘乐章》:“烂云普洽,律风无外。”
词语解释:律行  拼音:lǜ xíng
(1).指僧徒持守戒律的行为。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下·求那跋摩》:“律行从是竟,摄心缘中住。”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楚 僧 灵 ,律行高洁,而能为文。” 唐 法照 《送清江上人》诗:“一国诗名远,多生律行高。”
(2).谓僧徒按戒律实践。 明 李贽 《豫约·早晚钟鼓》:“然声音之道原与心通,未有平素律行僧宝而鐘鼓之音不清越而和平也。”
词语解释:律历  拼音:lǜ lì
亦作“ 律歷 ”。亦作“ 律厤 ”。指乐律和历法。《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圣人慎守日月之数,以察星辰之行,以序四时之顺逆,谓之历;截十二管,以宗八音之上下清浊,谓之律也。律居阴而治阳,历居阳而治阴,律历迭相治也。” 卢辩 注:“厤以治时,律以候气,其致一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算术亦是六艺要事,自古儒士论天道,定律歷者,皆学通之。”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晋书四·律历》:“黄钟为万事根本,盖算数之所从出,故 班 书作《律厤志》《晋书》《北魏书》《隋书》皆沿习不改,则迂拘甚矣。《史记》自有《律书》《厤书》,何尝合而为一乎?自新、旧《唐》以来,律吕自归《乐志》,厤自为志,是也。”
词语解释:律藏  拼音:lǜ cáng
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
词语解释:律赋  拼音:lǜ fù
指有一定格律的赋体。其音韵谐和,对偶工整,于音律、押韵都有严格规定。为 唐 宋 以来科举考试所采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四声分韵,始於 沉约 。至 唐 以来,乃以声律取士,则今之律赋是也。”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中》:“今赋试於所司,亦曰律赋。时必定限,作有程式,句常隔对,篇率八段,韵分於官,依韵为次,使肆者不得逞,而谨者亦可及。自 唐 迄 清 ,几一千年。”
词语解释:律人  拼音:lǜ rén
(1).衡量他人。《韩非子·难四》:“五伯兼并,而以 桓 律人,则是皆无贞廉也。”
(2).约束他人。 唐 杜牧 《卢搏除庐州刺史制》:“故行令不如行化,律人不如律身。”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然用以律己则可,用以律人则不可。”
词语解释:律本  拼音:lǜ běn
律吕之本,指黄钟。古以黄钟为十二律之本,其余十一律皆据之以生。《汉书·律历志上》:“﹝ 黄帝 ﹞制十二筩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鐘之宫,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 颜师古 注:“可以生之,谓上下相生也,故谓之律本。”《宋史·乐志六》:“黄钟者,阳声之始,阳气之动也,故其数九……及断竹为管,吹之而声和,候之而气应,而后数始形焉。均其长,得九寸;审其围,得九分;积其实,得八百一十分。长九寸,围九分,积八百一十分,是为律本,度量权衡於是而受法,十一律由是损益焉。”参阅《吕氏春秋·古乐》
词语解释:律僧  拼音:lǜ sēng
持守戒律的僧人。 唐 白居易 《醉后戏题》诗:“自知清冷似冬凌,每被人呼作律僧。” 唐 贾岛 《赠友人》诗:“不同狂客醉,自伴律僧斋。”
词语解释:律手  拼音:lǜ shǒu
掌握格律的能手。
词语解释:律院  拼音:lǜ yuàn
僧徒讲解戒律的房舍。泛指寺院。 唐 欧阳詹 有《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张文懿公》:“ 张文懿公 时为 广东路 都曹,请曰:‘臣所部皆穷困,乞以最上律院改充。’”
词语解释:律纪  拼音:lǜ jì
纪律。 汪东 《革命今势论》第三:“去年 萍 醴 之师,今岁 钦 廉 之役,无西无东,皆濡丹染墨,以为纪载,赞嘆其军律纪之整肃,比于 清 军则为远过。”
词语解释:律座  拼音:lǜ zuò
佛教称讲解戒律的人的讲席。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律座下朝讲,昼门犹掩关。”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临坛律德徐泗濠三州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前后临戒坛者八,登律座者十有五。”
词语解释:律服  拼音:lǜ fú
守小乘戒律的人所穿的法衣。 五代 齐己 《荆州新秋病起杂题·病起见生涯》诗:“方袍嫌垢弊,律服变光华。”
词语解释:律格  拼音:lǜ gé
(1).指戒律。 五代 齐己 《寄蜀国广济大师》诗:“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禪心尽入空无跡,诗句閒搜寂有声。”
(2).格律。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律格》:“则律格之始,原於 约信 ,而成於 沉 宋 也。”
词语解释:律文  拼音:lǜ wén
法律条文。 唐 韩愈 《应所在典帖良人男女等状》:“鞭笞役使,至死乃休,既乖律文,实亏政理。” 鲁迅 《花边文学·迎神和咬人》:“我不知道法律,但大约 民国 以前的律文中,恐怕也未必有这样的规定罢。”
词语解释:律体  拼音:lǜ tǐ
律诗的体裁。 清 赵翼 《瓯北诗话·七言律》:“ 沉约 辈又分别四声,创为蜂腰、鹤膝诸説而律体始备。”参见“ 律诗 ”。
词语解释:律诗  拼音:lǜ shī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起源于 南北朝 ,成熟于 唐 初。格律要求严格。分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以八句为定格。每句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双句押韵,以押平声为常,首句可押可不押。中间四句除特殊情况外必须对偶。亦偶有六律。其句数在八句以上者称排律。《新唐书·文艺上·杜甫传赞》:“ 唐 兴,诗人承 陈隋 风流,浮靡相矜。至 宋之问 、 沉佺期 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律诗起於初 唐 ,而实肧胎於 齐 梁 之世。”
词语解释:律堂  拼音:lǜ táng
僧徒坐禅修戒的佛堂。 唐 项斯 《寄坐夏僧》诗:“坐夏日偏长,知师在律堂。”
词语解释:律家  拼音:lǜ jiā
指研究佛教经义的人。 清 恽敬 《〈楞伽经〉续书后》:“夫知之体,宏深浩渺如是。若於能之体尺寸推之,必有可敌《楞伽》斯义者,而惜乎律家所言不能尽也。”
词语解释:律贯  拼音:lǜ guàn
指法律系统。《荀子·成相》:“臣谨脩,君制变,公察善思论不乱,以治天下,后世法之,成律贯。” 杨倞 注:“律贯,法之为条贯也。”
词语解释:律乘  拼音:lǜ chéng
戒律的教义。 唐 善生 《送玉禅师》诗:“飘然无定迹,迥与律乘违。”
词语解释:律爷
小道士对师父的敬称
词语解释:律科  拼音:lǜ kē
法令条文。《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 永泰 元年﹞冬十月己未,詔删省律科。”
词语解释:律讽  拼音:lǜ fěng
指律诗中的讽喻诗。 宋 洪适 《〈元氏长庆集〉原跋》:“声势沿顺、属对稳切者,为律诗,以七言、五言为两体;稍存寄兴、与讽为流者,为律讽。”
词语解释:律法  拼音:lǜ fǎ
(1).法律。《新唐书·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某公子》:“伊父为官,当知律法,敢强夺民间女子耶?” 茅盾 《耶稣之死》六:“ 摩西 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
(2).律吕的法则。《通典·乐三》:“ 伏牺氏 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乐舞声歌·律法》
(3).指格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即此推之,七言律法,思过半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
(4).规律。 郭沫若 《惠施的性格与思想》:“当时学者墨非儒,儒非墨,道又非儒、墨……然而终不能跳出大自然的律法中。”
词语解释:律魁  拼音:lǜ kuí
高大貌。律,通“ 垒 ”。《楚辞·刘向〈九叹·忧苦〉》:“偓促谈於廊庙兮,律魁放乎山閒。”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下·楚辞》:“今案律魁,犹魁垒也。垒、律声相近……律魁皆高大之意。”
词语解释:律条  拼音:lǜ tiáo
(1).法律条文。 明 焦竑 《玉堂丛语·纂修》:“﹝ 洪武 ﹞二十二年八月,更定《大明律》,初命本院同刑部官将比年律条参考折衷,以类编附,曰名例律,附於断狱下。”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 张班长 看见 赵玉林 被 韩老六 吓唬住了,帮他说道:‘你犯的律条可多哩。’”
(2).引申指一般的规则或守则。 魏巍 《壮行集·祝福走向生活的人们》:“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给自己订出这样一个有力的律条。”
(3).法则;规律。 郭小川 《秋歌》之三:“只因为我呀,必须遵守大自然的律条。”
词语解释:律斩  拼音:lǜ zhǎn
依法斩决。《水浒传》第四十回:“结连 梁山泊 强寇,通同造反,律斩。”
词语解释:律谷  拼音:lǜ gǔ
山谷名。即 黍谷 。在今 北京 密云县 西南。相传地寒不生五谷, 战国 邹衍 吹律于此而地温,始生黍,故名。《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 律谷 罢煖。” 李善 注:“ 律谷 , 黍谷 也。吹律以暖之,故曰 律谷 。 刘向 《别録》曰:‘ 邹衍 在 燕 ,有谷寒,不生五穀, 邹衍 吹律而温之,至生黍。’”
词语解释:律格诗  拼音:lǜ gé shī
律诗和格诗的合称。 中唐 人分乐府歌行以外的诗为律诗和格诗两类,如 白居易 自己把《长庆集》以后写的绝句、五律、七律及排律等近体诗称为律诗,五、七言古体诗称为格诗。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项斯》:“始 张 水部 籍 为律格诗,惟 朱庆餘 亲授其旨。”
词语解释:律则  拼音:lǜ zé
犹律条。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贼情汇纂·伪律》:“又伪 燕王 秦日纲 所出告示,亦载应斩罪多款,谓之律则。”
词语解释:律切  拼音:lǜ qiē
切合格律。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 元和 以后,律体屡变。其造意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
词语解释:律义  拼音:lǜ yì
疏解律令的意义。 宋 时一度为考试科目之一。《宋史·选举志一》:“﹝ 太平兴国 ﹞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十道,进士免帖经。明年,惟诸科试律,进士復帖经。”
词语解释:律令格式  拼音:lǜ lìng gé shì
唐 代法律的表现形式。律是当代法典,规定罪名和刑罚;令是皇帝的命令,规定贵贱等级等重要制度;格是规定官吏的办事规则;式是规定官署通用的文件程式。律、令创始于 秦 代,格、式创始于 东魏 、 西魏 ,至 唐 代四种并行。《新唐书·刑法志》:“ 唐 之刑书有四,曰:律、令、格、式。令者,尊卑贵贱之等数,国家之制度也;格者,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式者,其所常守之法也。凡邦国之政,必从事於此三者。其有所违及人之为恶而入于罪戾者,一断以律。”
词语解释:律例  拼音:lǜ lì
(1).法律条文及其成例。律指法律的正文,例是补充律文之不足而设的条例或例案。 明 沉鲸 《双珠记·协谋诬讼》:“依律例,为犯魁。” 清 王韬 《变法自强》中:“律例为服官出使之必需,小之定案决狱,大之应对四方,折衝樽俎。”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王道诗话》:“虐政何妨援律例,杀人如草不闻声。”
(2).犹规律。 清 张鹤龄 《文敝篇》:“考西人文法之书……区分文字,凡为九等。虚实动静,联属统系,各有律例。” 胡适 《实验主义》一:“以前崇拜科学的人,大概有一种迷信,以为科学的律例都是一定不变的天经地义。”
词语解释:律博士  拼音:lǜ bó shì
官名。古代教授法律和保管法律典籍的官员。始置于 三国 魏明帝 时,至 元 代废除。 魏 晋 律博士隶属大理寺, 唐 宋 改属国子监。参阅《通典·职官九》《宋史·职官志五》
词语解释:律尺  拼音:lǜ chǐ
古代用以制定乐律的度尺。以黄钟律的管长为准,以累黍为法。相传 黄帝 命 伶伦 造律之尺,一黍之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共计八十一分为一尺,是为律尺。以黍粒横排,则百粒为一尺,相当于纵黍八十一粒。 宋 苏轼 《范景仁墓志铭》:“初, 仁宗 命 李照 改定大乐……公上疏论律尺之法。”参阅 明 朱载堉 《律吕精义·审度》
词语解释:律学  拼音:lǜ xué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 晋 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 后秦 姚兴 设律学于 长安 ,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 隋 律学隶大理寺, 唐 宋 律学隶国子监。《晋书·石勒载记下》:“参军 续咸 、 庾景 为律学祭酒。”《新唐书·百官志三》:“﹝律学﹞律令为顓业,兼习格式法例。 隋 ,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 武德 初,隶国子监。”《宋史·选举志三》:“律学。国初置博士,掌授法律。 熙寧 六年,始即国子监设学,置教授四员。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
(2).法律学科。 南朝 梁 沉约 《援蔡法度廷尉制》:“ 郭恭 以律学通明,仍业司士。”
词语解释:律均  拼音:lǜ jūn
古乐的十二律与五韵。均,“ 韵 ”的古字。《文选·张衡〈思玄赋〉》:“考治乱於律均兮,意建始而思终。”旧注:“律,十二律。” 李善 注:“《乐汁图徵》曰:圣人往承天助,以立五均,均者,亦律调五声之均也。”
词语解释:律动  拼音:lǜ dòng
有规律地行动;有节奏地跳动。 殷夫 《我们是青年的布尔塞维克》诗:“我们生在革命的烽火里,我们生在斗争的律动里。” 朱自清 《别》:“只觉他的心弦和伊的声带合奏着不可辨认的微妙的悲调,神经也便律动着罢了。”
词语解释:律例馆  拼音:lǜ lì guǎn
清 代官署名。 顺治 二年始设; 乾隆 七年隶刑部。掌修法令,刊定条式颁行。每经五年汇辑编排,称小修;满十年,重新补充删减,定为宪典,颁行全国,称大修。此外,兼掌稽核各司案件。参阅《清史稿·职官志一》
词语解释:律典  拼音:lǜ diǎn
法典;律条。昆曲《十五贯》第四场:“律典上,字字如铁载分明。”川剧《谭记儿》第五场:“谁教你强夺人妻违律典?”
词语解释:律宗  拼音:lǜ zōng
中国 佛教派别之一, 唐 释 道宣 所创,以持戒律为主,谓戒律为佛教之根本,解脱之要道,故称。 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 唐 初 终南山 白果寺 僧 道宣 ,著述甚富,着重提倡《四分律》,律学成为专门学问,因此成立律宗。又称南山宗。”
词语解释:律坐  拼音:lǜ zuò
亦作“ 律座 ”。 见“ 律座 ”。
词语解释:律座  拼音:lǜ zuò
佛教称讲解戒律的人的讲席。 唐 欧阳詹 《同诸公过福先寺律院宣上人房》诗:“律座下朝讲,昼门犹掩关。” 唐 白居易 《大唐泗州开元寺临坛律德徐泗濠三州僧正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前后临戒坛者八,登律座者十有五。”
词语解释:律准  拼音:lǜ zhǔn
古人奏乐时,用以测定声调高低、使发音准确无误的乐器。《新五代史·周臣传·王朴》:“又詔 朴 考正雅乐, 朴 以谓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依 京房 为律準,以九尺之絃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明 王鏊 《震泽长语·音律》:“后来人不解逐律吹, 京房 始有律準,乃先做下一箇,母子调得正了,后来只依此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