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九屑入声 [shuō yuè][yè,呜咽][详注1][xiè][详注2][详注3][详注4][duō duo][nà nè][biē biě][dié shé][jié][jié xié][xiè][pì piē][详注5][dié][duō][lié][jué guì][miè mò]丿[xiè][详注6][同谲][dié]


注1:泄 《广韵》《集韵》私列切《正韵》先结切,音薛。与渫同。除去也。详渫字注。
注2:缀 竹劣切,音掇。《仪礼·士丧礼》缀足用燕几。《注》缀犹拘也。 又《礼·乐记》礼者,所以缀淫也。《注》缀,犹止也。 又《广韵》陟劣切《集韵》枺劣切,音辍。义同。
注3:凸 《通俗文》肉凸曰瘤。又《唐韵》《集韵》《韵会》徒结切,音迭。高也。
注4:茁 又《韵补》侧劣切,音拙。《苏轼诗》韭芽戴土拳如蕨,霜叶露芽寒更茁。
注5:覈 《集韵》奚结切,音页。邀也。又恨竭切,音纥。与麧同。麦糠中不破者。《前汉·陈平传》亦食糠覈耳。
注6:准 《唐韵》职悦切《集韵》《韵会》《正韵》朱劣切,音拙。《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注》服虔曰:准,颊权也。文颖曰:准,鼻也。
首字词组
彻底彻侯彻卷彻胆彻身彻备彻编彻幂
彻骨彻宵彻帘彻彻彻上彻下彻乐彻盷彻桉
彻夜彻旦彻席彻馔彻简彻扎彻行彻歌
彻晓彻屋彻棘彻悟彻里彻外彻官彻命彻梢
彻天彻重彻瑟彻兵彻达彻坐彻听彻止
彻明彻俎彻田彻齐彻查彻缀彻贫 
彻曙彻悬彻案彻鉴彻白彻朗彻县 
彻头彻札彻昼彻里至外彻头彻尾彻膳彻内彻外 

词语解释:彻底  拼音:chè dǐ
(1).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无所遗留。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十日内,每日数度以杷彻底搅之。” 唐 马戴 《边将》诗:“塞迥连天雪,河深彻底冰。”《朱子语类》卷十九:“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丝毫苟且为人之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歷来的督抚难道都是睡着的,何以不彻底根查一次?” 巴金 《秋》四三:“他们说前回分家不彻底,原是三爸有私心。”
(2).形容水清见底。 唐 李白 《秋登巴陵望洞庭》诗:“明湖映天光,彻底见秋色。” 宋 杨万里 《谢曹宗臣惠〈双溪集〉》诗:“两处 双溪 清彻底,二子诗句清於溪。”《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碧澄澄,凝一万顷彻底琉璃;青娜娜,列三百面交加翡翠。” 郁达夫 《逃走》:“一条清澄彻底的江水,直泻下来。”
词语解释:彻骨  拼音:chè gǔ
透骨;入骨。形容程度极深。 唐 刘禹锡 《西山兰若试茶歌》:“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宋 陆游 《赠惟了侍者》诗:“雪中僵卧不须悲,彻骨清寒始解诗。” 元 乔吉 《折桂令·春怨》曲:“乾闹了多时,本是结髮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明史·陈伯友传》:“家成彻骨之贫,人抱伤心之痛。”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四章:“嗖嗖的西北风一阵阵吹来,这时候人们才觉得彻骨的寒冷。”
词语解释:彻夜  拼音:chè yè
通宵,整夜。《初学记》卷十五引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 唐 元稹 《独夜伤怀赠呈张侍御》诗:“寡鹤连天叫,寒雏彻夜惊。” 宋 朱熹 《戏赠胜私老友》诗:“乞得山田三百亩,青灯彻夜课农书。”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六·王山随札》:“忽念及 康斋 先生,十月单衾彻夜,至以夏布帐加覆,毫无厌贫之意。” 鲁迅 《彷徨·祝福》:“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词语解释:彻晓  拼音:chè xiǎo
犹彻旦。《金华子杂编》卷上引 唐 陆翱 《宴赵氏北楼》诗:“本为愁人设,愁人彻晓愁。” 元 岑安卿 《题〈晴川图〉》诗:“昔年夜宿 瀟湘 浦,彻晓不眠听急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每夜有数人击柝声,琅琅彻晓。”
词语解释:彻天  拼音:chè tiān
(1).上达云天。形容盛大。 汉 焦赣 《易林·乾之否》:“戴日精光,驂驾六龙;禄命彻天,封为 燕 王。”
(2).上达云天。形容高。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汪凤》:“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 清 孙枝蔚 《次韵答邓孝威》之六:“烽火回头尚彻天,须将现在鬭尊前。”
(3).上达云天。形容声音响亮。 宋 陈师道 《妾薄命》诗:“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赵朴初 《浣溪沙·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会》词:“铜鼓芦笙响彻天,轻裾长袖舞翩躚,歌声齐唱大团圆。”
(4).整天。《中国歌谣资料·河南新乡民歌〈一把骨头蹦着筋〉》:“乡长顿顿不离荤,保甲长彻天醉熏熏。”
词语解释:彻明  拼音:chè míng
犹彻旦。 唐 崔湜 《同李员外春闺》诗:“落日啼连夜,孤灯坐彻明。” 宋 范成大 《问月堂酌别》诗:“鬢丝今夜不多黑,酒量彻明无数宽。” 明 袁宏道 《集乔光禄斋头》诗:“彻明尚不去,安肯见灯迴?”
词语解释:彻曙  拼音:chè shǔ
犹彻旦。《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於是咸共嘉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林 夜挝吏,不胜痛,叫呼敖敖彻曙。”《金华子杂编》卷下引 唐 李郢 《宿杭州虚白堂》诗:“江风彻曙不得睡,二十五声秋点长。” 宋 柳永 《御街行》词:“唯有画梁,新来双燕,彻曙闻长叹。”
词语解释:彻头  拼音:chè tóu
犹到头;尽头。 唐 罗隐 《江北》诗:“废宫荒苑莫閒愁,成败终须要彻头。” 金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之三:“只愿 长城 没彻头,岂知蒸土更堪忧。” 明 无名氏 《比事摘录》:“偷得休时便好休,欢喜寃家无彻头。”
词语解释:彻侯  拼音:chè hòu
爵位名。 秦 统一后所建立的二十级军功爵中的最高级。 汉 初因袭之,多授予有功的异姓大臣,受爵者还能以县立国。后避 武帝 讳,改称通侯或列侯。 新莽 时废。后用以泛指侯伯高官。 汉 贾谊 《陈政事疏》:“令 信 越 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二十彻侯。皆 秦 制,以赏功劳。彻侯金印紫綬。”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彻侯緹帅,延饮必上座。”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长兄进彻侯,次兄拜将军。”
词语解释:彻宵  拼音:chè xiāo
通宵。 唐 李峤 《钟》诗:“ 平陵 通曙响, 长乐 彻宵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然十数人彻宵谈讌,犹是常也。” 邹韬奋 《经历》五九:“我便在晚饭后亲自捧着这个时间表到印刷工场里去‘坐镇’,彻宵不睡地看着他们做。”
词语解释:彻旦  拼音:chè dàn
达旦,直至天明。《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 班 尹 陶陶於永夕” 李善 注引《东观汉记》:“ 尹敏 与 班彪 相厚,每相与谈,常晏暮不食,昼即至冥,夜彻旦。”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终日沉饮,听 郑 卫 之声,与胡乐合奏,自昏彻旦,谓之聒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风雨彻旦,溪喧如雷。” 清 龚自珍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
词语解释:彻屋
拆除房屋
词语解释:彻重  拼音:chè zhòng
谓撤去丧礼中暂代神主之物。《礼记·檀弓下》“ 周 主重彻焉” 汉 郑玄 注:“ 周 人作主,彻重埋之。”《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重,主道也, 殷 主缀重焉, 周 人彻重焉。” 王肃 注:“ 周 人作主彻重,就所倚处而治。”
词语解释:彻俎  拼音:chè zǔ
谓撤去祭祀时用以载牲的礼器。《国语·鲁语下》:“祭 悼子 , 康子 与焉,酢不受,彻俎不宴,宗不具不绎,绎不尽飫则退。” 韦昭 注:“祭毕彻俎,不与 康子 宴饮也。” 唐 韦述 《对归胙判》:“既而三献,彻俎,肆尸还。” 宋 曾巩 《贺元丰三年明堂礼毕大赦表》:“恩义两得其当,情文皆尽其详,彻俎云初,均釐甚广。”
词语解释:彻悬  拼音:chè xuán
见“ 彻县 ”。
词语解释:彻县  拼音:chè xiàn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词语解释:彻札  拼音:chè zhá
亦作“ 彻扎 ”。 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 潘尫 之 党 与 养由基 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唐 杨弘贞 《贯七札赋》:“望正鵠以进旅,奉弧矢之成列,然后彻札之人,庶验其工拙。” 宋 张耒 《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新编来如彻扎箭,劲笔更似划沙锥。”
词语解释:彻卷  拼音:chè juàn
毕卷。谓读竟全卷。 唐 柳宗元 《读书》诗:“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词语解释:彻帘  拼音:chè lián
封建时代,君主年幼,其祖母或母亲当政,称垂帘,归政则称彻帘。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 涣 字 仲章 , 保塞 人, 天圣 中,以奉礼郎上书请彻帘还政。”《宋史·高宗纪一》:“ 元祐皇后 在 东京 ,是日彻帘。”
词语解释:彻席  拼音:chè xí
人死的婉辞。 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神道碑》:“在位三岁,享龄七十有二,彻席於 长安 永乐里 之私第。”
词语解释:彻棘  拼音:chè jí
撤除试院门前棘枝。谓科举考试发榜后解禁。后多借指考试事务完毕。《旧五代史·周书·和凝传》:“贡院旧例,放榜之日,设棘於门及闭院门,以防下第不逞者。 凝 令彻棘啟门,是日寂无喧者,所收多才名之士。”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明镜无尘,朱丝恒直,南宫里已看彻棘,英雄济济蹌蹌,多少青霄门客。” 清 秦朝釪 《消寒诗话》:“ 乾隆 甲午夏五,家小阮以试士抵 滁州 ,彻棘后,约游 醉翁亭 。”
词语解释:彻瑟  拼音:chè sè
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忧戚,或表示思静。《仪礼·既夕礼》:“有疾,疾者齐,养者皆齐,彻琴瑟。” 贾公彦 疏:“今以父母有疾,忧不在于乐,故去之。”后以“彻瑟”指临终。 清 黄宗羲 《毛烈妇墓表》:“彻瑟之日,信誓旦旦;下窆不践,更待何日!”参阅《礼记·丧大记》“士去琴瑟” 郑玄 注。
词语解释:彻田  拼音:chè tián
垦治田地。《诗·大雅·公刘》:“度其隰原,彻田为粮。” 毛 传:“彻,治也。” 孔颖达 疏:“彻为治,非税法之通名也。言治田为粮。”
词语解释:彻案  拼音:chè àn
亦作“ 彻桉 ”。 撤去食案。《新唐书·礼仪志六》:“皇帝乃饭,蕃主以下皆饭。彻桉,又行酒,遂设庶羞。”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某昨在 广陵 ,一相见於众人中,未有相知之意。及食,将彻案,方接足下以言,而始知其非众人也。”
词语解释:彻昼  拼音:chè zhòu
终日。 元 张翥 《大风时送友南城》诗:“彻昼风何急,避行陵树旁。”
词语解释:彻胆  拼音:chè dǎn
犹言彻头彻尾,彻底。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一折:“那等村的肚皮里无一联半联,那等村的酒席上不言语强言,那等村的俺跟前无钱説有钱,村的是彻胆村,动不动村觔现,甚的是品竹调絃。”
词语解释:彻彻  拼音:chè chè
明白通达貌。《关尹子·三极》:“所谓圣人之道者,胡然孑孑尔,胡然彻彻尔,胡然唐唐尔,胡然臧臧尔。” 宋 陈显微 《文始真经言外经旨》卷上:“圣人之道如太虚孑孑然无与为偶,彻彻然无不洞贯。”
词语解释:彻馔  拼音:chè zhuàn
撤去食物。《礼记·曾子问》:“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饌而埽,即位而哭。” 汉 王充 《论衡·知实》:“主人请宾饮食,若呼宾顿若舍。宾如闻其家有轻子泊孙,必教亲彻饌退膳,不得饮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安佑宫》:“上於临御园中日,行瞻謁礼。每年四月八日,率领诸皇子近侍拜謁;其朔望荐熟彻饌,一如生时礼。”
词语解释:彻悟  拼音:chè wù
谓看透世事,有所领悟。 宋 陆游 《初归杂咏》之六:“老入鵷行方彻悟,一官何处不徒劳。” 叶圣陶 《倪焕之》二五:“乡村教育的事冷僻寂寞,只有十分彻悟的人,才愿意干。” 沉从文 《菜园》:“这景象,古今相同。对它得到一种彻悟,一种启示,应当写出几句好诗的。”
词语解释:彻兵  拼音:chè bīng
撤军。《宋史·张浚传》:“时 金 人屯重兵于 河 南,为虚声胁和,有刻日决战之语。及闻 浚 来,亟彻兵归。”
词语解释:彻齐  拼音:chè qí
撤去祭祀斋物。《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皇帝伤 璧臺 之永閟,悼 曾城 之不践,罢乡歌乎燕乐,废彻齐於祀典。”
词语解释:彻鉴  拼音:chè jiàn
明鉴;洞察。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盖彻鉴所为寒心,匠人之所眩惑矣。”《文选·潘岳〈射雉赋〉》:“衷料戾以彻鉴,表厌躡以密緻。” 李善 注:“料戾,小而彻也;厌躡,重而密也。翳外观密緻,与草木无别,内视洞彻,多所覩见也。”
词语解释:彻里至外  拼音:chè lǐ zhì wài
见“ 彻里彻外 ”。
词语解释:彻里彻外  拼音:chè lǐ chè wài
(1).从里到外。《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又叫裁缝与 武松 彻里彻外做秋衣。”亦作“ 彻里至外 ”。《水浒传》第十一回:“﹝ 柴进 ﹞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 林冲 彻里至外都换了。”
(2).犹言完完全全。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亦作“ 彻内彻外 ”。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在作主人。”
词语解释:彻身  拼音:chè shēn
犹闪身,抽身。《西游记》第五七回:“这 行者 更不回手,彻身躲过。”《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 子春 道:‘却不干我事,你自送我吃的。’彻身又走。”《石头记》第二八回:“ 宝玉 听了,忙彻身出来。”彻,一本作“ 撤 ”。
词语解释:彻上彻下  拼音:chè shàng chè xià
贯通上下;通达上下。《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朱熹 集注引 宋 程颢 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呕吐噦下利〉》“茯苓泽泻汤方”集注引 李彣 曰:“桂枝非一於攻表药也,乃彻上彻下,达表里为通行津液,和阳散水之剂也。”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翁方纲肌理说》:“照这样讲神韵,真是彻上彻下无所不该了。”
词语解释:彻简  拼音:chè jiǎn
犹完稿。 清 钱谦益 《〈列朝诗集〉序》:“復有事於斯集,托始於丙戌,彻简於己丑。”
词语解释:彻里彻外  拼音:chè lǐ chè wài
(1).从里到外。《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又叫裁缝与 武松 彻里彻外做秋衣。”亦作“ 彻里至外 ”。《水浒传》第十一回:“﹝ 柴进 ﹞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 林冲 彻里至外都换了。”
(2).犹言完完全全。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亦作“ 彻内彻外 ”。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在作主人。”
词语解释:彻达  拼音:chè dá
通达。 三国 魏 嵇康 《明胆论》:“ 子家 左师 ,皆愚惑浅弊,明不彻达,故惑於曖昧,终于祸害。”
词语解释:彻查  拼音:chè zhā
彻底调查。 张天翼 《清明时节》:“ 李营长 赶回镇上来了,他要彻查一下,那几个凶犯到底是不是他部下。”
词语解释:彻白  拼音:chè bái
透白。《宋书·晋平剌王休祐传》:“以短钱一百赋民,田登,就求白米一斛,米粒皆令彻白,若有碎折者,悉删简不受。”
词语解释:彻头彻尾  拼音:chè tóu chè wěi
(1).从头到尾;自始至终。 宋 朱熹 《答程正思书》之四:“盖圣贤之学,彻头彻尾,只是一个敬字。”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五章二》:“ 程子 以彻头彻尾言终始,则如有头有尾,共成一鱼,有始有终,共成一物。”
(2).犹言完完全全。 马南邨 《燕山夜话·“批判”正解》:“他们自鸣得意的所谓学说,有的是彻头彻尾的武断。”
词语解释:彻备  拼音:chè bèi
撤除防卫。《南史·袁昂传》:“ 元履 至宣旨, 昂 亦不请降,开门彻备而已。”
词语解释:彻乐  拼音:chè lè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词语解释:彻县  拼音:chè xiàn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词语解释:彻扎  拼音:chè zhā
见“ 彻札 ”。
词语解释:彻札  拼音:chè zhá
亦作“ 彻扎 ”。 谓穿透铠甲。语出《左传·成公十六年》:“ 潘尫 之 党 与 养由基 蹲甲而射之,彻七札焉”。 唐 杨弘贞 《贯七札赋》:“望正鵠以进旅,奉弧矢之成列,然后彻札之人,庶验其工拙。” 宋 张耒 《鲁直惠洮河绿石研冰壶次韵》:“新编来如彻扎箭,劲笔更似划沙锥。”
词语解释:彻官  拼音:chè guān
犹达官。姓名达于天子之官。《国语·楚语下》:“民之彻官百。” 韦昭 注:“彻,达也。自以名达於上者,有百官也。” 宋 王安石 《汴说》:“吾儕治先圣人之言而修其术,张之能为天子营太平,歛之犹足以禔身正家,顾未尝有公卿彻官若是其即之勤也。”
词语解释:彻坐  拼音:chè zuò
撤去座位。旧时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赐坐面议。及 宋 范质 执宰,惧面议仓卒有失,每议事则具札子进呈。坐论之礼遂废。见《宋史·范质传》。 清 龚自珍 《撰四等十仪》之一:“ 范质 尸位於 北宋 ,宰相有彻坐之辱。”
词语解释:彻缀  拼音:chè zhuì
《书·顾命》:“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孔 传:“缀衣,幄帐。羣臣既退,彻出幄帐於庭。” 孔颖达 疏:“王病重,不復能临此坐,故彻出幄帐於庭,将欲为死备也。”后因以“彻缀”为帝王死去的婉辞。《旧唐书·睿宗纪》:“为王恳辞,未行册命,所以东宫虚位,至于歷年。彻缀在辰,祸变仓卒,后掖称制,计立冲人。”按,此指 景龙 四年, 韦后 毒死 中宗 。
词语解释:彻朗  拼音:chè lǎng
犹清明。指心地清净光明。彻,同“ 澈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子猷 説:‘世目 士少 为朗,我家亦以为彻朗。’” 刘孝标 注引《晋诸公赞》:“ 祖约 少有清称。”按, 祖约 ,字 士少 。
词语解释:彻膳  拼音:chè shàn
古代遇有灾患变异时,帝王撤减膳食,以示自责。《诗·大雅·云汉》“膳夫左右” 毛 传:“膳夫彻膳,左右布而脩。” 孔颖达 疏:“膳夫之官,减撤王之膳食。”《后汉书·伏湛传》:“夫一穀不登,国君彻膳;今民皆飢,柰何独饱?”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当蚀四月朔。上为彻膳,避正殿。”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争臣七人而止,诸侯争臣五人而止。至於彻膳之宰,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达聪,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
词语解释:彻编  拼音:chè biān
编撰完毕。 清 王耕心 《〈白雨斋词话〉序》:“ 亦峰 为学精苦,每昼营家事,夜诵方策,及既歾,遗书委积,多未彻编。”
词语解释:彻盷  拼音:chè tián
谓目明而转视貌。《大戴礼记·本命》:“人生而不具者五:目无见,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三月而彻盷,然后能有见。” 卢辩 注:“盷,精也,转视貌。‘彻’或为‘微’也。”
词语解释:彻行  拼音:chè xíng
指以百人为一行的队列。《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 韦昭 注:“以百人通为一行,百行为万人,谓之方陈。”
词语解释:彻命  拼音:chè mìng
谓达其使命。《左传·昭公二年》:“ 叔弓 聘于 晋 ,报 宣子 也。 晋侯 使郊劳,辞曰:‘寡君使 弓 来继旧好,固曰“女无敢为宾”,彻命於执事,敝邑弘矣。敢辱郊使?请辞。’” 杜预 注:“彻,达也。”
词语解释:彻听  拼音:chè tīng
(1).形容听力极强,无所不闻。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自不若斯,则非洞视者安能覿其形,非彻听者安能闻其声哉?”
(2).犹言上达尊听。表敬之辞。 明 李东阳 《再与方石先生书》:“尝寄诸公贺章,计已彻听。”
词语解释:彻贫  拼音:chè pín
谓贫困之极。 清 方薰 《山静居诗话》:“乡先生 周篔 ,隐於市廛,读书卖米。敦交谊,恒急於人而不暇自顾,遂至彻贫,然豪迈自若。”
词语解释:彻县  拼音:chè xiàn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词语解释:彻乐  拼音:chè lè
(1).古代遇有灾患病故或天象变异时,帝王或卿大夫撤除乐器,以示忧戚。《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晋悼夫人 丧之, 平公 不彻乐,非礼也。”《新唐书·高宗纪》:“﹝ 总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车,避正殿,减膳,彻乐。”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虽享禄不薄,屡膺蕃庶之赏,彻乐之日,门中索然。”参见“ 彻县 ”。
词语解释:彻县  拼音:chè xiàn
亦作“ 彻悬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灾患疾病,即撤去悬挂的钟磬之类乐器,表示不敢贪图逸乐。《礼记·丧大记》:“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彻县,士去琴瑟。”《礼记·曲礼下》:“大夫无故不彻县。”《墨子·七患》:“故凶饥存乎国,人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彻县。”《资治通鉴·晋恭帝元熙元年》:“今入岁已来,阴阳失序,风雨乖和;是宜减膳彻悬。” 胡三省 注:“悬,乐悬也,天子宫悬,诸侯轩悬。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国有大故,则减膳彻乐。”《清史稿·高宗纪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彻悬,斋戒。”参见“ 彻乐 ”。
词语解释:彻内彻外  拼音:chè nèi chè wài
见“ 彻里彻外 ”。
词语解释:彻里彻外  拼音:chè lǐ chè wài
(1).从里到外。《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又叫裁缝与 武松 彻里彻外做秋衣。”亦作“ 彻里至外 ”。《水浒传》第十一回:“﹝ 柴进 ﹞叫庄客取一笼衣裳出来,叫 林冲 彻里至外都换了。”
(2).犹言完完全全。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亦作“ 彻内彻外 ”。 郭沫若 《屈原》第一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在作主人。”
词语解释:彻幂  拼音:chè mì
亦作“ 彻幂 ”。 谓撤去食物上的罩巾。古代宴宾时的一种礼节。《仪礼·燕礼》:“公有命彻幂,则卿大夫皆降西阶下北面东上,再拜稽首。”《新唐书·礼乐志九》:“行乡饮酒之礼,皆刺史为主人……执尊者彻幂。主人适篚,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宾席前,西北面献宾。”
词语解释:彻桉  拼音:chè ān
见“ 彻案 ”。
词语解释:彻案  拼音:chè àn
亦作“ 彻桉 ”。 撤去食案。《新唐书·礼仪志六》:“皇帝乃饭,蕃主以下皆饭。彻桉,又行酒,遂设庶羞。” 宋 欧阳修 《答陈知明书》:“某昨在 广陵 ,一相见於众人中,未有相知之意。及食,将彻案,方接足下以言,而始知其非众人也。”
词语解释:彻歌  拼音:chè gē
撤祭器而歌。《周礼·春官·小师》:“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彻歌,大饗亦如之。” 郑玄 注:“於有司彻而歌《雍》。” 林尹 注译:“彻祭器时率瞽矇歌《雍》诗。”《宋史·乐志六》:“宜倣 周 制,除登歌、彻歌外,繁文当删,以合乎古。”
词语解释:彻梢  拼音:chè shāo
犹言彻头彻尾。 元 关汉卿 《谢天香》第三折:“那一箇彻梢虚雾,塌桥浑身,我可也认的你。”
词语解释:彻止  拼音:chè zhǐ
古代良犬名。《穆天子传》卷一:“狗,重工、彻止、雚猳……来白。” 郭璞 注:“皆骏狗之名,亦犹宋鹊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