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末字词组
昭彰显彰众目昭彰欲盖弥彰暗彰明彰相得益彰 
不彰彰彰谬彰欲盖而彰涣彰彣彰  
孔彰表彰跌宕昭彰弘彰焕彰天理昭彰  
文彰周彰湮没不彰辨彰方道彰知微知彰  

词语解释:昭彰  拼音:zhāo zhāng
亦作“ 昭章 ”。
(1).昭著;显著。亦谓使彰明。《汉书·王莽传上》:“昭章先帝之文功,明著祖宗之令德。”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唐李听神道碑》:“ 听 父子为 唐 名将,其勋业昭彰,故以碑考传,少所差异。” 清 林则徐 《会谕澳同知再行谕饬义律缴土交凶稿》:“夫杀人者死,天理昭彰,无论 中国 外夷,一命总须一抵。”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这一对暴发的大总统和副总统,昭彰的报应出现了。”
(2).光耀。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昭章云汉,暉丽日月。”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昭章文物,皆摛锦之相连。”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昭彰帝纪,炳蔚人文。”
词语解释:不彰  拼音:bù zhāng
不显。 汉 张衡 《思玄赋》:“恐渐冉而无成兮,留则蔽而不彰。” 宋 曾巩 《墨池记》:“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 王 君 盛 恐其不彰也,书‘ 晋 王右军 墨池’之六字於楹间以揭之。”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若非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於湮没而不彰。”
词语解释:孔彰  拼音:kǒng zhāng
见“ 孔章 ”。
词语解释:孔章  拼音:kǒng zhāng
亦作“ 孔彰 ”。 非常显明;十分显著。《书·伊训》:“圣謨洋洋,嘉言孔彰。” 孔 传:“洋洋美善,言甚明可法。”《墨子·非乐上》:“呜乎,舞佯佯,黄言孔章。”《后汉书·顺帝纪》:“ 汉 德盛明,福祚孔章” 李贤 注:“孔,甚也;章,明也。”《明史·雒于仁传》:“ 虞舜 温恭,和以致祥; 秦皇 暴戾,羣怨孔彰。”
词语解释:文彰  拼音:wén zhāng
文章。《隶释·汉酸枣令刘熊碑》:“动履规绳,文彰彪繽。”
词语解释:显彰  拼音:xiǎn zhāng
亦作“ 显章 ”。
(1).显明彰著。章,通“ 彰 ”。《史记·太史公自序》:“不背 柯 盟, 桓公 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若淑媛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篤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
(2).使显明彰著。《后汉书·祭遵传》:“论叙众功,详案《謚法》,以礼成之。显章国家篤古之制,为后嗣法。”《宋书·裴松之传》:“庶可以防遏无徵,显彰茂实,使百世之下,知其不虚。” 宋 曾巩 《刑部郎中张府君神道碑》:“校书郎 王安石 又序其诗,惟所必显章於墓道之左者,其辞不立。”
词语解释:彰彰  拼音:zhāng zhāng
昭著;明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吾获覆釜之书,得以除天下之灾,令民归於里閭,其德彰彰若斯,岂可忘乎?”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固已彰彰於四海,奚俟讚扬而后显哉!”《明史·单宇传》:“今上皇被留贼庭,乞令前赴 瓦剌 ,化諭 也先 。诚能奉驾南还,庶见护国之力。不然,佛不足信彰彰矣。” 邹韬奋 《法西斯作风的罪恶》:“材料丰富,一言难尽,彰彰在人耳目。”
词语解释:表彰  拼音:biǎo zhāng
(1).显扬,表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孝宣帝 每有嘉瑞,輒以改元, 神爵 、 五凤 、 甘露 、 黄龙 ,列为年纪,盖以感致神祇,表彰德信。”《晋书·王异传》:“ 导 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袁忠愍》:“官斯土者,诚能留心表彰、用以慰忠魂于地下。”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现在有些人不在拼命表彰 文天祥 方孝孺 么,幸而他们是 宋 明 人,如果活在现在,他们的言行是谁也无从知道的。”
(2).表达,表明。 徐特立 《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养成表彰正确思想之能力。”
词语解释:周彰  拼音:zhōu zhāng
犹言遍扬,遍布。 南朝 梁 江淹 《丽色赋》:“紫帷鉿匝,翠屏环合,麝蜜周彰,灯炉重沓。”
词语解释:众目昭彰  拼音:zhòng mù zhāo zhāng
谓众人看得清清楚楚。《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不然时,今日天清日白,在你家里搜出人腿来,众目昭彰,一传出去,不到得轻放过了你。” 朱自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于是有所顾忌了,尤其是在众目昭彰的时候。” 茅盾 《子夜》四:“他和这 李四 原是不拘形迹的密友,但此时在众目昭彰的大街上,这 李四 竟拉拉扯扯直呼曰‘你’,简直好像已经和 曾沧海 平等了,这在常以‘鼎鼎望族’自夸的 曾沧海 委实是太难堪了。”
词语解释:谬彰  拼音:miù zhāng
谓虚假地自我表彰。《文选·潘岳〈关中诗〉》:“虚皛 湳德 ,谬彰 甲吉 。” 李善 注:“ 湳 甲 ,二 羌 号也; 德 吉 ,其名也。言 观 虚明诛二 羌 之功,此 观 之过也。”一本作“繆彰”。
词语解释:跌宕昭彰  拼音:dié dàng zhāo zhāng
谓文章的气势纵放不拘,文意鲜明。 南朝 梁 萧统 《〈陶渊明集〉序》:“其文章不羣,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清 曾国藩 《邓湘皋先生墓表》:“然 磵东 持律矜严,体势稍褊,先生则波澜益壮,跌宕昭彰。”
词语解释:湮没不彰
埋没不显著
词语解释:欲盖弥彰  拼音:yù gài mí zhāng
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语本《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章,同“ 彰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陛下临朝,常以至公为言,退而行之,未免私僻。或畏人知,横加暴怒,欲盖弥彰,竟有何益!”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余谓 絛 之言,正所谓欲盖弥彰矣。” 孙中山 《宣布粤变颠末表示统一意见宣言》:“观其於 文 在军舰时,所上手书,称大总统如故,可证其欲盖弥彰已。”
词语解释:欲盖而彰  拼音:yù gài ér zhāng
犹欲盖弥彰。《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 孔子 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春秋》之义也,欲盖而彰,求名而亡,善人劝焉,淫人惧焉。” 明 刘基 《郁离子·玄豹》:“世人欲盖而彰,欲抑而扬。”
词语解释:弘彰  拼音:hóng zhāng
光大显扬。 唐 黄滔 《知白守黑赋》:“弘彰典式,克免危颠。”
词语解释:辨彰  拼音:biàn zhāng
见“ 辨章 ”。
词语解释:辨章  拼音:biàn zhāng
亦作“ 辨彰 ”。 使昭然显明、彰明较著。《尚书大传》卷一下:“辨章百姓,百姓昭明。” 晋 郭璞 《〈方言〉序》:“辨章风謡而区分,曲通万殊而不杂。”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轻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凡百二十人。”
词语解释:暗彰  拼音:ān zhāng
谓深远而彰著。语本《礼记·中庸》:“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唐 白居易 《杨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墓志铭》:“将军辅 秦 ,武功抑扬。 孝简 翊 魏 ,文德闇彰。”参见“ 闇然 ”。
词语解释:涣彰  拼音:huàn zhāng
显赫。涣,通“ 焕 ”。《隶释·汉戚伯著碑》:“位至属国都尉、 京兆 府丞、 渤海 太守,功德涣彰。”
词语解释:焕彰  拼音:huàn zhāng
昭明;显著。 晋 张华 《祖道赵王应诏》诗:“休宠曲锡,备物焕彰。”
词语解释:方道彰  拼音:fāng dào zhāng
传说中风神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神鬼·风神》:“道经:风伯 方道彰 。”
词语解释:明彰  拼音:míng zhāng
明白;明显。《水浒传》第九十回:“今者拜辞还京,某等众兄弟此去前程如何,万望吾师明彰点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如今再説一个肆行不孝,到底不悛,明彰报应的。”《再生缘》第五二回:“艷冶妍辞情暗露,深怜厚爱意明彰。”
词语解释:彣彰  拼音:wén zhāng
指华丽的辞藻。
词语解释:天理昭彰  拼音:tiān lǐ zhāo zhāng
天道与公理昭然明著,善恶无所掩藏。例如:天理昭彰,他要害我们闹出一场故事,不想他自己倒闹出一场笑话了。——《花月痕》
词语解释:知微知彰  拼音:zhī wēi zhī zhāng
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徵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孔颖达 疏:“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 南朝 梁元帝 《法宝朕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亦作“ 知微知章 ”。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
词语解释:相得益彰  拼音:xiāng dé yì zhāng
见“ 相得益章 ”。
词语解释:相得益章  拼音:xiāng dé yì zhāng
谓互相配合、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亦作“ 相得益彰 ”。 清 周亮工 《袁周合刻稿序》:“先生有得贤之誉,弟子获稽古之荣,发声扬烈,相得益彰。” 吴晗 《社会贤达考》:“从这一历史故实看,作官和作隐士并不冲突,而且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