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共19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鬼录纪录乐录日录谱录书录觥录移录
实录目录编录追录甄录报录同录选录
不录宝录道录大录押录附录隐录防录
记录曲录抄录登科录翻录板录符录令录
收录采录史录手录详录农录冥录軥录
录录图录骨录别录野录七录贮录质录
药录校录天录名录越录写录试录脞录
语录省录遗录小录纂录宰录讫录顾录
齿录褒录簿录膺录参录赏录节录领录
著录秘录僧录同年录云萍录叙录移录题名录

词语解释:鬼录  拼音:guǐ lù
亦作“ 鬼籙 ”。
(1).迷信者所谓阴间死人的名簿。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观其姓名,已为鬼録,追思昔游,犹在心目。”《三国志·吴志·孙策传》“ 策 阴欲袭 许 ,迎 汉帝 ”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策 曰:‘……今此子已在鬼籙,勿復费纸笔也。’即催斩之,县首於市。” 五代 刘兼 《蜀都道中》诗:“千载龟城终失守,一堆鬼録漫留名。”
(2).指在鬼录,死亡。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平定回部本末》:“过十日,皆鬼籙矣。”
词语解释:实录  拼音:shí lù
(1).符合实际的记载。《汉书·司马迁传赞》:“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録。” 南朝 宋 沉约 《上宋书表》:“事属当时,多非实録。” 唐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序》:“彼皆目覩,非出传闻。信而有徵,可为实録。”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会议迎复仪注》:“惟翰林简讨 邢让 一奏首有‘前次勅书不具迎復上皇之意’一言,真为实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其事又见於 孟棨 《本事诗》,盖亦实録矣。”
(2).如实记载;真实地记录。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3). 中国 封建时期编年史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最早见于记载的有 南 朝 梁 周兴嗣 等的《梁皇帝实录》,记载 武帝 事。已散佚。见《隋书·经籍志二》。至 唐 初由史臣撰已故皇帝一朝政事为实录,成为定制。后世沿之。 明 清 两朝,设有实录馆,所存实录较多。今存最早的有 唐 韩愈 的《顺宗实录》
(4).私人记载祖先事迹的文字,有时也称实录。如 唐 李翱 有《皇祖实录》。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上》:“实録犹行述行状之名,不必定属之朝廷也。 李翱 尝自为其皇祖考州司马法曹参军 楚金 实録。求 韩文公 铭其墓。则实録上下可通用矣。”
词语解释:不录  拼音:bù lù
(1).不检束。《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慤,程役而不録。” 杨倞 注:“録,检束也。於功程及劳役之事,怠惰而不检束。言不能拘守而详也。”
(2).不任用。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石亨奸党》:“诛其一二,以示至公,餘则屏之远方,终身不録。”
(3).不抄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六:“有《织锦词》一首,载《山左诗钞》,诗不佳,故不録。”
词语解释:记录  拼音:jì lù
(1).载录,记载。《后汉书·班彪传》:“又有记録 黄帝 以来至 春秋 时帝王公侯卿大夫,号曰《世本》,一十五篇。”《旧唐书·褚遂良传》:“ 太宗 尝问曰:‘卿知起居,记録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 沙汀 《涓埃集·闯关》:“ 左嘉 正在炕上记录着午间他在村外同 余明 的谈话。”
(2).史册;记载的材料。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惟 陈氏 ,其先 虞舜 之后,封於 陈 。 春秋 时, 陈 灭入 楚 ,其子孙以国为氏,世为显姓,见於记録。” 元 黄溍 《常熟州学田记》:“当 孔子 时, 吴 通上国已久,北学宜非一人,独 子游 以身通受业,列於七十有二人之间,而其言行见於记録为甚具。” 康濯 《水滴石穿》第五章二:“以上就是这次漫谈会的全部记录。”
(3).指记名在册,以备录用或治罪。 唐 崔致远 《谢生料启》:“岂料司空相公俯念海人久为尘吏,特垂记録,继赐沾濡。”《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大者即加刑戮,小者记録为罪。” 宋 刘攽 《为王驾部汝州谢二府启》:“尚蒙记録,不汝遐遗,旧物復还,戍期加近。”
(4).做记录的人。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记录忙得笔杆乱动,报名的人一个紧挨一个。”《十月》1981年第1期:“噗哧一声,两个记录都笑了。”
(5).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李玲修 《笼鹰志》:“他像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碧波中腾跃,直向新的记录冲击。”
词语解释:收录  拼音:shōu lù
(1).收集抄录。《后汉书·侯霸传》:“ 霸 明习故事,收録遗文,条奏前世善政法度有益於世者,皆施行之。”
(2).指文章的被采用。 明 钱德洪 《〈王阳集续编·大学问〉跋》:“是篇 邹 子 谦之 尝附刻於《大学》古本,兹收録续编之首。”
(3).收取。 唐 李绰 《尚书故实》:“毁寺时,分遣御史检天下所齐寺及收録金银佛像。”
(4).接纳;收容。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诸弟兄以其出自贱庶,不甚收録。”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一:“寿数未尽,药误致殂,而阴府不见收録。”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刘 ﹞遂成富室,僮僕去者,次第復来,百计夤缘,以求收録。”
(5).收捕。《南史·王敬则传》:“﹝ 王敬则 ﹞使於 高丽 ,与其国女子私通,因不肯还,被收録然后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除蠹》:“ 陈氏 子弟亲属数十人,相率号哭,闐塞堦屏, 立 ( 崔立 )使锁闭衙门,一一收録。”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三》:“﹝ 华佗 ﹞能洞见世人之五臟,而不能密察 孟德 之心术,竟被收録坐死。”
词语解释:录录  拼音:lù lù
碌碌。平庸。録,通“ 碌 ”。《鹖冠子·泰鸿》:“夫物之始也倾倾,至其有也録録。” 陆佃 解:“未能拔於常流之中,故曰録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録録,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新唐书·韦思谦传》:“丈夫当敢言地,要须明目张胆以报天子,焉能録録保妻子邪?” 傅尃 《五月十四日和议再停书事》诗:“终赖此公存正气,群儿録録但求官。”
词语解释:药录  拼音:yào lù
录存方剂的典籍。亦泛指现存的药方。 北周 庾信 《卧疾穷愁》诗:“ 稚川 求药録, 君平 问卜林。”
词语解释:语录  拼音:yǔ lù
(1).文体名。某人或多人言论的记录或摘录。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作者犹广之以《拾遗》,加之以《语録》。”《旧唐书·经籍志上》有 孔思尚 《宋齐语録》十卷。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一:“尝记 东坡 自言,少年时,与其父并弟同读 富郑公 《使北语録》。”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语录》:“佛书初入中国,曰经、曰律、曰论,无所谓语録也。 达磨 西来,自称‘教外别传直指心印’。数传以后,其徒日众,而语録兴焉。支离鄙俚之言,奉为鸿宝,併佛所説之经典,亦束之高阁矣。”
(2). 宋 儒讲学,门徒记录当时言辞,亦称语录。据《宋史·艺文志四》所载,有 程颐 、 刘安世 、 谢良佐 、 张九成 、 尹惇 、 朱熹 诸家语录。又,古代凡奉使、伴使,例进语录于朝,如 宋 倪思 有《重明节馆伴语録》
词语解释:齿录  拼音:chǐ lù
(1).收录;录用。《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前后奉表,贡使相望……未审津涂寇险,竟不仰达,为天朝高远,未蒙齿録?” 宋 王安石 《辞赴阙状》:“辠逆餘生,尚蒙齿録,非臣陨首所能报称。” 康有为 《赠陈镇南编修兄》诗:“落魄行路隅,谁肯加齿録?”
(2).科举时代,汇刻同榜者姓名、年龄、籍贯、三代等的册籍。也称同年录。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试录齿录》:“科场试録齿録,其来已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九少年也。 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然邑中此姓良多,姑默之。至晚解装,出齿録,急借披读,真子也。”
词语解释:著录  拼音:zhù lù
载录;记述收录
词语解释:纪录  拼音:jì lù
(1).纪,通“ 记 ”。记录,用文字记载。 汉 王充 《论衡·超奇》:“古昔之远,四方辟匿,文墨之士,难得纪録。”《魏书·序纪》:“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録焉。”《新唐书·儒学传上·朱子奢》:“帝尝詔:‘起居纪録臧否,朕欲见之以知得失,若何?’”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 汉 兴,大中大夫 陆贾 纪録时功,作《楚汉春秋》。”
(2).纪,通“ 记 ”。记载事情的文字。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自虽二帝三王之盛,若不存纪録,则名氏年代,不闻於兹,功德事业,无可称道焉。” 宋 曾巩 《请访问高骊世次》:“或来使未能尽对,即諭以候归本国,讨寻纪録,因向后别使人附来。” 沉从文 《〈沉从文散文选〉题记》:“至于我这两本习作,能看做探路打前站的哨兵纪录,对家乡同好起点参考作用,就足够了。”
(3).纪,通“ 记 ”。指做记录的人。
(4).纪,通“ 记 ”。官吏有功绩或犯有罪过,记录在案,以为其后升迁、黜罚之依据。《旧唐书·突厥传上·默啜》:“功合纪録,以劝戎行。” 明 唐寅 《与文徵明书》:“为国家出死命,使功劳可以纪録。”《明律·名例律·职官有犯》:“其犯应该笞决、罚俸、收赎、纪録者,不在奏请之限。”又 清 制,官吏有功绩者,议叙之法,一曰纪录,二曰加级。纪录计以次,有纪录一次、二次、三次之别,级一当纪录四次。
(5).纪,通“ 记 ”。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八章:“他竟然创造了打死五个敌人的最高纪录。” 秦牧 《长街灯语·中国的书龙》:“这些年来, 美国 和 日本 的最畅销的文学书,都已经达到了八百万册以上的纪录。”
词语解释:目录  拼音:mù lù
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刊的篇章等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前者按形式可分为卡片式目录和书本式目录两种;后者多载于书刊的正文前面。《汉书·叙传下》:“ 刘向 司籍,九流以别,爰著目録,略序洪烈。” 南朝 梁 沉约 《上〈宋书〉表》:“谨条目録,诣省拜表奉书以闻。”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録三十卷。”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前有目录,始自 同治 庚午,终于 民国 丁巳。”
词语解释:宝录  拼音:bǎo lù
(1).珍藏。《西京杂记》卷四:“ 元后 在家,尝有白鷰衔白石,大如指,坠后绩筐中。后取之,石自剖为二,其中有文曰:‘母天地。’后乃合之,遂復还合,乃宝録焉。”《宋书·符瑞志上》:“餘散,帝宝録之,后征伐屡被伤,通中者数矣,以散傅之,无不立愈。”
(2).帝位。《陈书·世祖纪》:“﹝ 临川王 蒨 ﹞宜奉大宗,嗣膺宝録,使七庙有奉,兆民寧晏。”
词语解释:曲录  拼音:qǔ lù
亦作“曲彔”。 弯曲貌;屈曲貌。 后蜀 欧阳炯 《贯休应梦罗汉画歌》:“曲録腰身长欲动,看经子弟拟闻声。”《续传灯录·慧和禅师》:“拈起拄杖曰:‘孤根自有擎天势,不比寻常曲录枝。’” 清 张玉珍 《祝英台近·病起》词:“曲录阑干,不语苦凭徧,倩携緑綺轻弹。”
词语解释:采录  拼音:cǎi lù
(1).采纳录用;采纳。《后汉书·陈蕃传》:“臣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採録,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所不恨也。” 唐 蒋防 《霍小玉传》:“鄙拙庸愚,不意顾盼,倘垂採録,生死为荣。”
(2).搜求摘录。 明 王守仁 《〈朱子晚年定论〉序》:“徒守 朱子 中年未定之説,而不復知求其晚岁既悟之论……輒採録而裒集之,私以示夫同志。”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修志》:“余因请之司寇,閲新志所未载者,为採録一编,名曰《梁溪补志存稿》,以俟后来云。”
采集记录。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 隋 世古书存者尚伙, 炫 所采録,必多可补前史之缺。”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之一:“僕近辩正《周礼》,始成书,欲脩邑先达事行为人物记,无相辅者,恐未易采録。” 刘师培 《搜集文章志材料方法》:“《隋志》又有《文章志》,不著撰名,《世説》 刘 注,亦多采録。”
词语解释:图录  拼音:tú lù
古文物、艺术品的图像集录
∶亦称“图箓”;图忏命之书
词语解释:校录  拼音:xiào lù
订正著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叶法善》:“子本太极紫微左仙卿,以校録不勤,謫於人世。” 清 方苞 《文王十三生伯邑考辨》:“自 东汉 相传以至於今,皆 歆 所校録也。”
词语解释:省录  拼音:shěng lù
(1).省察。《后汉书·班超传》:“故 超 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録。”
(2).视察并登记。《汉书·隽不疑传》“每行县録囚徒还” 唐 颜师古 注:“省録之,知其情状有冤滞与不也。”《新唐书·虞世南传》:“又 山东 淫雨, 江 淮 大水,恐有寃狱枉繫,宜省録纍囚,庶几或当天意。”
(3).记忆;注意。 唐 柳宗元 《寄京兆许孟容书》:“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復省録。” 宋 陆游 《得赵若川书因寄》诗:“老病闭门谁省録,因风时肯问何如。”
词语解释:褒录  拼音:bāo lù
亦作“褒录”。
(1).奖进录用。《魏书·术艺传·江式》:“臣亡祖 文威 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録,叙列於儒林。” 宋 陆游 《南唐书·节义传》:“王师弔伐,当褒録节义以表励风节。” 清 姚鼐 《〈南园诗存〉序》:“今上既收政柄,除慝扫姦,屡进畴昔不为利诱之士。而侍御独不幸前丧,不与褒録,岂不哀哉!”
(2).犹褒述。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杨邦义死节》:“明年,敌去,州白其事于朝,褒録死节,初赠直秘阁,继又赠次对,諡‘忠襄’。”
词语解释:秘录  拼音:mì lù
珍奇的典册。 清 黄宗羲 《陈夔献五十寿序》:“理学不本之经术,非矜集註为祕録,则援作用为軻传。”
词语解释:乐录  拼音:lè lù
记载音乐的册籍。 宋 梅尧臣 《击瓯赋》:“是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以其近自然之气,况此曾何参於乐録之目乎?”
词语解释:编录  拼音:biān lù
(1).依次著录之文。《后汉书·祭祀志上》:“曾谓 泰山 不如 林放 ,何事污七十二代之编録!”
(2).编集著录。《南史·孔休源传》:“时 周捨 撰《礼疑义》,自 汉 魏 至于 齐 梁 ,并皆搜采, 休源 所有奏议,咸预编録。”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 元公 与 袁氏 琴瑟和谐,亦房帷之美也。余故编録之。” 宋 曾巩 《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臣僚之家,亦许亲族编録,经所在官司缴进,不得虚饰事节。”
(3).指编集著录之书。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景文 晚岁,常梦与 晋文公 神交,梦中酬唱甚多,家有编録。”
词语解释:道录  拼音:dào lù
负责道教事务的官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道录》:“《续事始》《仙传拾遗》曰:‘ 隋文帝 始以 玄都观 主 王延 为威仪, 唐 置左右两街’。《宋朝会要》曰:‘ 唐 有左右街威仪, 周 避讳改为道録, 宋 朝因之。’” 元 揭傒斯 《乐丘碑》:“ 颐浩先生 ……其教所号之曰 明素葆真大师 教门高士,以为郡道録,即为之不辞。歷住 冲虚观 、 梅峯道院 。”《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其时 徐知常 得幸于 徽宗 ,官拜左街道録,将此事奏知天子。”
词语解释:抄录  拼音:chāo lù
抄写。《周书·韦夐传》:“少爱文史,留情著述,手自抄録数十万言。” 宋 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予在患难中,间以诗纪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録。” 明 李贽 《答焦漪园书》:“承諭,《李氏藏书》谨抄録一通,耑人呈览。” 巴金 《火》第一部五:“她抄录到一些激烈的辞句时,她的笔动得更快,字迹也显得潦草了。”
词语解释:史录  拼音:shǐ lù
历史的文字记录。《新唐书·刘子玄等传赞》:“ 大中 以后,史録不存。”
词语解释:骨录  拼音:gǔ lù
谓载入仙人名籍,具有仙风道骨。《云笈七籤》卷一○五:“ 裴君 乃先密受《太上鬱仪文》《太上结璘章》二书,然后斋戒而得存日月之精尔。有仙名骨録者,乃得见此二书,见之者仙,为之者真。”
词语解释:天录  拼音:tiān lù
谓载名于典籍、图书。 汉 郦炎 《见志诗》之一:“富贵有人籍,贫贱无天録。”《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载此诗, 李贤 注曰:“富贵者为人所载於典籍也,贫贱者不载於天録。天録谓若 萧 曹 见名於图书。”
词语解释:遗录  拼音:yí lù
(1).谓遗弃不取。 宋 梅尧臣 《送曾子固苏轼》诗:“朝廷有巨公,讲索无遗録。”
(2).指前人的语录。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心斋论非上立党》:“ 王心斋 艮 遗録曰:‘居是邦,不非其大夫。’”
词语解释:簿录  拼音:bù lù
(1).登记财物的账目。《北史·慕容子会传》:“至死时,唯著敝褌,而积绢至二万疋,薄録并归天府。” 章炳麟 《国故论衡·文学总略》:“诸不成句读者,表谱之体,旁行邪上,条件相分,会计则有簿録,算术则有演艸,地图则有名字。”
(2).谓查抄财产,将其登记入册。《北齐书·杨愔传》:“寻復簿録五家, 王晞 固諫,乃各没一房,孩幼,兄弟皆除名。” 唐 陆贽 《奏请不簿录窦参庄宅》:“今若簿録其家,窃恐以财伤义。” 明 宋濂 《题悦生堂禊帖》:“ 师宪 遭窜逐时,朝廷命 王孟孙 簿録其家。” 清 赵翼 《岳忠武墓》诗:“全家簿録赴 岭 表,仅有狱卒潜瘞尸。”
(3).典籍的目录。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札子》:“凡物之属公上者,亦皆当钩考,详於簿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纪传録:一国史、二注历、三旧事、四职官、五仪典、六法制、七伪史、八杂传、九鬼神、十土地、十一谱状、十二簿録。”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一:“天下之水 河 为大,古今之书经为重。故言水利者曰河渠志,簿録者曰经籍。”
词语解释:僧录  拼音:sēng lù
僧官名。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吴 僧 赞寧 ,国初为僧録,颇读儒书,博览强记,亦自能撰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九·僧作制义》:“ 明 时, 南京 五大寺僧,每季考校於礼部……文义优者选充僧録等官。”
词语解释:日录  拼音:rì lù
(1).史书记事的一种体例。记其事并记其时日。《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汉 何休 注:“於所闻之世……大夫卒,无罪者日録,有罪者不日,略之。”
(2).指史官按日的记录。《宋史·周常传》:“陛下於灾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於日録,传之史笔。”
(3).犹日记。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 山谷 晚年作日録,题曰《家乘》。” 阿英 《敌后日记·〈庙湾纪程〉序》:“余自五月三十一日,离 泰州 前来军部……诸凡海陆河川,风雨晦暝,艰辛苦难,无不饱经。故抵达军本部 亭子港 以后,遂将途中日録,汇为一册存之。”
词语解释:追录  拼音:zhuī lù
(1).追记,补写。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一》:“乃使户曹吏追録旧闻,以为《耆旧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 鲁国 以 公旦 次编, 商 人以前王追録。”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周伯器》:“作诗文三十餘篇,追録旧文四卷,细书楷正,少年莫能及。”
(2).表彰死者生前的功绩。《汉书·陈汤传》:“假使异世不及陛下,尚望国家追録其功。”《宋史·儒林传三·邵伯温》:“ 赵鼎 少从 伯温 游,及当相,乞行追録,始赠秘阁修撰。”《清史稿·礼烈亲王代善传》:“ 乾隆 四十三年,追録 满达海 功,命 星海 孙 福色鏗额 以辅国将军世袭。”
(3).追溯以往,加以录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宣宗 多追録 宪宗 卿相子孙。” 宋 龚明之 《中吴纪闻·随缘居士》:“ 建炎 中,追録党人,除直秘阁。”
词语解释:大录  拼音:dà lù
(1).总录、总领。《汉书·于定国传》:“君相朕躬,不敢怠息,万方之事,大録於君。” 颜师古 注:“大録,总録也。”《孔丛子·论书》:“ 尧 既得 舜 ,歷试诸难,已而纳之於尊显之官,使大録万机之政。”
(2).指国史。《魏书·李彪传》:“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官给事力,以充所须。虽不能光啟大録,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词语解释:登科录  拼音:dēng kē lù
即登科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録看。”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颜甲·冒从侄》:“ 唐 庞严 及第后,登科録讹本倒书名姓为‘严庞’。” 清 孙枝蔚 《归舟经过采石因忆樊若水事》诗:“平生懒看登科録, 若水 江边作钓徒。”参见“ 登科记 ”。
词语解释:登科记  拼音:dēng kē jì
科举时代及第士人的名录。 唐 代有“登科记”, 宋 以后名“登科録”,亦称“ 题名録 ”。详载乡、会试中式人数、姓名、籍贯、年岁以及考官以下官职姓名,并三场试题目。 唐 张籍 《赠贾岛》诗:“姓名未上登科记,身屈惟应内史知。”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三折:“双亲行先报喜,都为这一纸登科记。”《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未几揭晓, 潘朗 閲登科记,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登科记》
词语解释:手录  拼音:shǒu lù
亲手抄录。 明 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凡所宜有之书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録,假诸人而后见也。”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西台恸哭记〉》诗:“别庋加收藏,前贤矜手録。北堂学士钞, 南宋 遗民牘。”
词语解释:别录  拼音:bié lù
(1).分别撰述。 唐 刘知几 《史通·世家》:“必编《世家》,实同《列传》, 马迁 强加别録,以类相从。”
(2).目录解题式的文体。始于 汉 刘向 。 建始 中,朝廷征集图书文献,命 刘向 等校勘整理。每校一书,由 刘向 加以编次,写出提要,抄录上报,因成《七略别录》。参阅《隋书·经籍志》。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自序》:“别録之体,犹提要也……盖即后世目録解题之始。名曰别録,谓纂辑羣书之叙録,都为一集,使可别行云尔。”参见“ 七略 ”。
(3).指礼品清单。《宋史·赵普传》:“今赐羊酒如别録,卿宜爱精神,近医药,强饮食。” 宋 苏轼 《赐金紫光禄大夫吕公著生日诏》:“今赐卿生日羊酒米麵等,具如别録,至可领也。”
词语解释:七略  拼音:qī lüè
书名。 汉 刘歆 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即据《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 清 马国翰 、 洪颐煊 等均有辑本。亦用以泛指各类著作。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闭户自精,开卷独得,九流七略,颇常观览。”《北史·周高祖武帝纪》:“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説相腾。”《旧唐书·杨绾传》:“好学不倦,博通经史,九流七略,无不该览。”
词语解释:名录  拼音:míng lù
犹名册。《后汉书·杨厚传》:“﹝ 杨厚 ﹞教授门生,上名録者三千餘人。”《隋书·高祖纪下》:“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録,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
词语解释:小录  拼音:xiǎo lù
(1).正史以外的一种短篇杂史。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 戴逵 《竹林名士》、 王粲 《汉末英雄》、 萧世诚 《怀旧志》, 卢子行 《知己传》,此之谓小録者也。”
(2). 宋 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宋史·选举志一》:“﹝ 端拱 元年﹞知贡举 宋白 等定贡院故事……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词语解释:膺录  拼音:yīng lù
犹膺图。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抚镜知其将刑,压纽显其膺録。”
词语解释:同年录  拼音:tóng nián lù
科举时代记载同年登科者姓名、年龄、籍贯、履历的册子。 明 周履靖 《锦笺记·题录》:“刻字的候列位老爷刊同年録。” 清 叶名澧 《桥西杂记·履历减年岁》:“ 宝佑 四年同年録,第一甲第九人 王应凤 。”
词语解释:谱录  拼音:pǔ lù
(1).即谱牒。《隋书·经籍志二》:“及 周太祖 入 关 ,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録,纪其所承。”《宣和画谱·陆探微》:“ 洪肃 亦绍箕裘,见闻习尚,往往有不待学而能者,名载谱録,而所画不传,岂非为父兄之所掩乎!”参见“ 谱牒 ”。
(2).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中的一个类目。创始于 宋 尤袤 的《遂初堂书目》。专收图谱之书,颇为庞杂,为后来的目录学家所沿用。《四库全书》列于子部杂家之前,下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三门。
词语解释:谱牒  拼音:pǔ dié
亦作“ 谱谍 ”。 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史记·太史公自序》:“维 三代 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谱谍独记世謚,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谱牒之作,盛於中古。 汉 有 赵岐 《三辅决録》, 晋 有 挚虞 《族姓记》。 江 左有两 王 《百家谱》, 中原 有《方司殿格》。盖氏族之事,尽在是矣。” 夏衍 《方志学与家谱学》:“谱牒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这种著作形式始于 汉 代,到 魏 、 晋 、 南北朝 时期非常流行, 隋 唐 以后更有所发展。”
词语解释:甄录  拼音:zhēn lù
(1).甄别录用;选择采用。《陈书·袁宪传》:“ 高宗 曰:‘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録,且勿致辞。’” 宋 苏洵 《上皇帝书》:“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乞赐甄録。” 明 唐顺之 《告病疏》:“臣某本樗櫟粗材,过蒙陛下甄録,使得待罪翰林。此宠荣之至极。” 叶圣陶 《穷愁》:“急投厂中,效 毛先生 自荐,念厂中工作,皆所素习,具辞以告,必见甄録也。”
(2).犹选录。《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序》:“近甄録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
词语解释:押录  拼音:yā lù
即押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国朝州郡役人之制:衙前入役曰乡户,曰押録。”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馀杭何押录》:“ 餘杭 县吏 何某 ,自壮岁为小胥,驯至押録,持心近恕,略无过愆。”参见“ 押司 ”。
词语解释:押司  拼音:yā sī
宋 时办理文书,狱讼的地方胥吏,多由当地有产业人户中差选。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诸县人吏,国初,押司、録事於等第户差选諳吏道者充。”《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报与 晁盖 几箇,暮夜逃走去也。”《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乔太守 写毕,叫押司当堂朗诵与众人听了。” 洪深 《申屠氏》第六本:“押司点头微笑。”
词语解释:翻录  拼音:fān lù
(1).转相抄写。 明 袁庆麟 《〈朱子晚年定论〉跋》:“众皆惮於翻録,乃谋而寿诸梓。”
(2).从原录音带或录相带等转录。
词语解释:详录  拼音:xiáng lù
详尽记载。《公羊传·成公八年》“録 伯姬 也” 汉 何休 注:“ 伯姬 守节,逮火而死,贤,故详録其礼,所以殊於众女。”《汉书·东方朔传赞》:“而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著之 朔 ,故详録焉。”《旧唐书·职官志二》:“其十五日详録典正,辞理兼举,为文史之最。”
词语解释:野录  拼音:yě lù
谓私人所撰的史籍。 宋 魏了翁 《跋李文简公手记李棁等十事》:“不知闻见於时人而笔削於家乘野録者,父兄子弟,姻戚友朋间转相传习,便如 申 伏 之口, 制 宝 之心,盖有不与 秦 火俱烬者也。”参见“ 野史 ”。
词语解释:野史  拼音:yě shǐ
旧指私人著述的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唐 陆龟蒙 《奉酬袭美苦雨见寄》诗:“自爱垂名野史中,寧论抱困荒城侧。” 元 萨都剌 《上赵凉国公》诗:“如此声名满天下,人间野史亦堪传。” 鲁迅 《伪自由书·再谈保留》:“从 清 朝的文字狱以后,文人不敢做野史了。”
词语解释:越录  拼音:yuè lù
超越次第。《国语·吴语》:“今大国越録而造于弊邑之军垒,敢请乱故。” 韦昭 注:“録,第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七年》:“王侯通爵,越録受之。” 胡三省 注:“凡赏功者,録其功而加之封爵;无功而超越授之以爵,是谓越録。”
词语解释:纂录  拼音:zuǎn lù
编撰记载。 唐 韩愈 《毛颖传》:“ 颖 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 秦 事,无不纂録。”《宋史·赵安易传》:“时属籍未备,奏请纂録。” 清 顾炎武 《答汪苕文书》:“弟方纂録《易》解, 程 朱 各自为书,以正《大全》之谬。” 章炳麟 《文学说例》:“凡纂録文辞者,宜无取焉。”
词语解释:参录  拼音:cān lù
参与总领。录,总领。 东汉 尚书之权超过三公,自 安帝 顺帝 后,大将军及三公执政的都加录尚书事。后来帝后家专政,三公仅得参预,故称“参録”。《后汉书·安帝纪》:“夏四月丁酉,太尉 冯石 为太傅,司徒 刘熹 为太尉,参録尚书事。”《资治通鉴·晋惠帝永兴元年》:“詔以 司空越 为太傅,与 顒 夹辅帝室, 王戎 参録朝政。”《三国演义》第二回:“次日,太后命 何进 参録尚书事,其餘皆封官职。”
词语解释:云萍录  拼音:yún píng lù
记载师友姓名的簿册。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前辈知人》:“﹝ 赵忠肃 ﹞延入中堂,出三子,俾执师弟子礼,跼蹐不自安,旁观怪之。即日免衙参等礼以行,復命诸子饯之前途,且各出云萍録书之而去。”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云萍录》:“按《云萍録》当是记载师友姓名之书。”
词语解释:书录  拼音:shū lù
(1).图书目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唐 毋煚 《古今书录》四十卷。 宋 陈振孙 撰《直斋书录解题》
(2).书法家名录。 宋 董史 撰《皇宋书录》三卷,记 宋 代书法家一百六十一人的名氏。
词语解释:报录  拼音:bào lù
向科举考试得中的人报告录取的喜讯
词语解释:附录  拼音:fù lù
(1).将与正文有关的文章或资料缀于正文的后面。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二酉山房记》, 王长公 为余藏书室作者,今附録此云。”
(2).附在正文后面与正文有关的文章或参考资料。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徐介诗》:“ 钱牧斋 先生注 杜 诗,卷首附録有《徐介题耒阳杜工部祠堂》诗。”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记得 清 秘阁曾印有模《梅花喜神谱》笺百种,收为附录,亦不恶。” 阿英 《〈现代名家随笔丛选〉序记》:“本书所收随笔,一共是十九种,又附录二种。”
词语解释:板录  拼音:bǎn lù
登记户籍。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前月詔书来,生齿復板録;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词语解释:农录  拼音:nóng lù
《神农本草经》。传说 神农氏 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疾病,并编录为书。 宋 苏辙 《学士院端午帖子》诗之二:“灵药收 农 録,薰风拂 舜 琴。”
词语解释:七录  拼音:qī lù
(1).书名。是继 汉 刘歆 《七略》、 南朝 齐 王俭 《七志》之后的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 南朝 梁 阮孝绪 撰。它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前代目录学的成就,在 中国 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书已失传,但序目尚完整地保存在《广弘明集》卷三中。《隋书·经籍志一》:“ 普通 中,有处士 阮孝绪 沉静寡慾,篤好坟史,博采 宋 齐 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録》:一曰《经典録》,纪六艺;二曰《记传録》,纪史传;三曰《子兵録》,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録》,纪诗赋;五曰《技术録》,纪数术;六曰《佛録》;七曰《道録》。”
(2). 宋 代 福建 莆田 郑寅 分列所收藏的图书为七录:曰经,曰史,曰子,曰艺,曰方伎,曰文,曰类。见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词语解释:写录  拼音:xiě lù
书写;抄录。 唐 李绰 《尚书故实》:“有 李幼奇 者, 开元 中以艺干 柳芳 ,尝对 芳 诵百韵诗, 芳 已暗记,便题之於壁,不差一字……请 幼奇 更诵所著文章,皆一遍便能写録。” 宋 文同 《将赴洋州书东谷旧隐》诗:“壁间细书字,多是亲写録。”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详听口供,挨次写録。”《居延汉简甲乙编·凡例》:“释文依原款式写录。原简上文字以外的符号,亦一律按原式写录。”
词语解释:宰录  拼音:zǎi lù
宰相的名位。《晋书·慕容暐载记》:“ 慕容恪 、 慕容评 并稽首归政,请逊位还第,曰:‘臣以朽闇,器非经国,过荷先帝拔擢之恩,又蒙陛下殊常之遇,猥以轻才,窃位宰録。’”
词语解释:赏录  拼音:shǎng lù
(1).赏赐财物和把功劳记录在案。《后汉书·郎顗传》:“立春以来,未见朝廷赏録有功,表显有德,存问孤寡,賑恤贫弱。”《三国志·魏志·荀彧传》“復增邑千户,合二千户” 裴松之 注引《荀彧别传》:“是以先帝贵指纵之功,薄搏获之赏;古人尚帷幄之规,下攻拔之捷。前所赏録,未副 彧 巍巍之勋,乞重平议,畴其户邑。” 清 张庚 《画徵续录·张宗苍张述渠》:“ 乾隆 十六年,恭遇圣驾南巡, 宗苍 以画册进呈,蒙恩赏録,即命入都祗候清廷。”
(2).欣赏录用。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三:“絃絶空咨嗟,形音谁赏録。”
词语解释:叙录  拼音:xù lù
(1).记载。《三国志·吴志·薛莹传》:“臣闻五帝三王皆立史官,敍録功美,垂之无穷。”
(2).如同现代之图书提要。 汉成帝 时命光禄大夫 刘向 校中藏经传诸子诗赋,每一书成, 向 皆条列篇目,撮其指要,录而奏之,谓之“敍録”。今存《管子叙录》《战国策叙录》等。
词语解释:觥录  拼音:gōng lù
见“ 觥録事 ”。
词语解释:觥录事  拼音:gōng lù shì
饮酒时掌管酒令的人。 唐 元稹 《黄明府诗序》:“小年曾於 解县 连月饮酒,予常为觥録事。” 宋 陆游 《西窗睡起》诗:“夜宴怕逢觥録事,秋山慵伴猎将军。”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王小大 ﹞又工於酒,纠觥録事无毫髮谬误。”亦省称“ 觥録 ”。 清 朱彝尊 《食鲥鱼和止渊韵》:“烹时方法按食经,醉后纠弹罢觥録。”
词语解释:同录  拼音:tóng lù
谓一同收入。《汉书·礼乐志二》:“今 叔孙通 所撰礼仪,与律令同録,臧於理官。”
词语解释:隐录  拼音:yǐn lù
谓从簿录上消失。指隐退不仕。 宋 梅尧臣 《寄光化退居李晋卿》诗:“此志应不忘,他时同隐録。”
词语解释:符录  拼音:fú lù
见“ 符籙 ”。
词语解释:符箓  拼音:fú lù
亦作“符录”。
(1).道教所传秘密文书符和箓的统称。《北史·魏纪二·显祖献文帝》:“﹝ 天安 元年春正月﹞辛亥,帝幸道坛,亲受符籙。”《隋书·经籍志四》:“符録十七部,一百三卷……籙皆素书,纪诸天曹官属佐吏之名有多少,又有诸符错在其间。”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符箓》:“《龙鱼河图》曰:‘天遣 玄女 下授 黄帝 兵信神符,制伏 蚩尤 。’《黄帝出军决》曰:‘ 蚩尤 无道,帝讨之。梦 西母 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坛而请,有玄鱼衔符从水中出,置之坛中。’盖自是始传符籙也。”一本作“ 符録 ”。
(2).道士巫师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相传可以役鬼神,辟病邪。《旧唐书·方伎传·叶法善》:“ 法善 少传符籙,尤能厌劾鬼神。”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山活佛》:“ 乾隆 乙巳、丙午间,有 顺义 民妇 张氏 善医术,兼工符籙祈祷之事。”
词语解释:冥录  拼音:míng lù
迷信传说中阴间鬼的户籍簿。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子妇﹞自云:‘在冥録以来,都忘亲戚。但思君子之心,如平昔耳。’”
词语解释:贮录  拼音:zhù lù
储藏,收藏。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母好食鐺底焦饭。 遗 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輒贮録焦饭,归以遗母。” 徐震堮 校笺:“録,收藏也,尔时常语。”
词语解释:试录  拼音:shì lù
明 清 时,将乡试、会试中试的举子姓名籍贯名次及其文章汇集刊刻成册,名曰试录。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试录》:“试録自 宋 崇寧 中 霍端友 榜始。”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试录原始》:“国家科场揭晓后,有试録颁行天下,其制始于 唐 宋 , 唐 称进士登科记, 宋 称进士小録,其实一也。” 清 翟灏 《通俗编·仕进》:“试録: 黄佐 《翰林记》:‘ 洪武 甲子乡试,乙丑会试,初为小録,惟刻董事之官,试士之题,及中选者之名第、籍贯、经书而已,未録士子之文为程式也。次科戊辰,始録呈文,自是以为定式。’按,《唐会要》:‘ 大中 十年,礼部侍郎 郑显 进诸家科目十二卷,勅自今以后,放榜讫,写及第人姓名,付所司编次。’则 宋 以前,非不为此録,特其名目殊耳。”
词语解释:讫录  拼音:qì lù
见“ 讫籙 ”。
词语解释:讫箓
亦作“讫录”。 谓天命已终。亦指已终止的天命。 明 李东阳 《丁氏半山亭铭》:“金卯讫籙,旋为典午,河山犹在,俛仰千古。” 章炳麟 《魏武帝颂》:“所以承炎 刘 之讫録,尸中原之魁柄。”
词语解释:节录  拼音:jié lù
摘录;选录。例如:从这本小册子中节录出几条谎言。
摘录下来的文字。例如:节录适合于引用的佳句集锦。
词语解释:移录  拼音:yí lù
抄录;誊录
词语解释:移录  拼音:yí lù
抄录;誊录。 马叙伦 《〈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序》:“兹从迻録,付之梓人。”《唐人小说·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卫公靖〉》 汪辟疆 按:“ 明 人刻书,类皆展转迻録,不究所出。”
词语解释:选录  拼音:xuǎn lù
(1).选拔与录用。《宋书·蔡廓传论》:“及固辞銓衡,耻为志屈,岂不知选録同体,义无偏断乎。”亦指被选中录取。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玛赛复友人书》:“每年有考,劣者革出,优者方准进读,三年后总考选録者,咨送总署,或内留当差,或外放随员。”
(2).选择收录。 郑观应 《与月岩四弟书》:“选録中外先哲修身、治家、处世名言汇成一册,留示子孙。” 李广田 《〈朱自清选集〉序》:“为了使这本选集能如期付印,选录时所根据的都是已经出过单行本的作品。”
词语解释:防录  拼音:fáng lù
防范和管束。《晋书·彭城王紘传》:“於是御史中丞 车灌 奏劾,请免 紘 官,下其国严加防録。”《宋书·褚叔度传》:“ 慧度 不加防録, 敬道 招集亡命,攻破 九真 ,杀太守 杜章民 , 慧度 讨平之。”
词语解释:令录  拼音:lìng lù
宋 代指县令、录事参军一级的地方官吏。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初入令録之人,并可注録事参军。如无员闕可授,大县簿尉,仍赐令録之俸。”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宋史十二》:“ 宋 初,选人寄禄官凡四等……録事参军、县令,谓之令録。”
词语解释:軥录  拼音:qú lù
犹劳碌。《荀子·荣辱》:“孝弟原慤,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 王先谦 集解引 卢文弨 曰:“《淮南子·主术训》:‘勇力辩慧,捷疾劬録。’正与此‘軥録疾力’语相似。軥録,盖劳身苦体之意。” 章炳麟 《訄书·明独》:“夫至性恫天下,博爱尚同,軥録以任之,虽贾怨不悔,其羣至矣,其可谓独歟!”
词语解释:质录  拼音:zhì lù
收押。《宋书·武帝纪中》:“凡所质録贼家餘口,亦悉原放。”《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前政与民交关,质録其儿妇, 愿 遣人於道夺取将还。”
词语解释:脞录  拼音:cuǒ lù
犹杂录。亦用作书名。如 清 孙志祖 著有《读书脞录》。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盖自简书远役,闻见稍多,輙有日钞,藉资脞録。”
词语解释:顾录  拼音:gù lù
顾念收纳。《太平广记》卷二九六引 唐 无名氏《八朝穷怪录·萧总》:“ 总 曰:‘幸见顾録,感恨徒深,执此怀中,终身是宝。’”
词语解释:领录  拼音:lǐng lù
总领,全面掌管。《文献通考·职官五》:“昔 尧 试 舜 于大麓,领録天下事,似其任也。”
词语解释:题名录
科举时代刻有同榜中式者姓名、年龄、籍贯的名册。有的也在录前载有主考、同考官等的姓名。 清 李渔 《比目鱼·假神》:“借本题名録查一查,就知道了。”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题名录》:“一榜进士出翰林衙门,例刻题名録,此葢本 唐 进士登科记之例也。”《儒林外史》第三回:“适才看见题名録,贵房师 高要县 汤公 ,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参阅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
共198,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