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末字词组
强弩溪弩机弩蹶弩末弩弃甲负弩窍镫弩白弩
负弩玉弩兵弩角弩彀弩毒弩窍镫黄华弩 
牛弩彍弩踏弩较弩木弩屖弩琐弩 
弓弩积弩马黄弩内弩克敌弩火弩犀弩 
伏弩尊中弩铜牙弩跷蹬弩连珠弩水犀弩床子弩 
水弩天弩八牛弩诸葛弩连子弩四弩神弩 
劲弩合弩八弓弩樽中弩黄桦弩竹弩神臂弩 
连弩流弩车弩幰弩黄华弩窝弩甲弩 

词语解释:强弩  拼音:qiáng nǔ
亦作“彊弩”。
(1).强劲的弓;硬弓。《吴子·应变》:“右山左水,深沟高垒,守以彊弩。”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以 汉 之强,攻击 匈奴 之众,若以强弩溃痈疽。”《新唐书·杨行密传》:“ 友恭 凿崖开道,以彊弩丛射,杀 章 别将,遂围 武昌 。” 王闿运 《李仁元传》:“强弩洞札,不及其后,瓦合相附,不坚一击。”
(2).借指能开硬弓的射手。《后汉书·袁绍传》:“ 馥 从事 赵浮 、 程涣 将强弩万人屯 孟津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唐 咸通 六年, 安南 久屯,两 河 鋭士死瘴毒者十七。宰相 杨收 议罢屯军,以 江西 为镇南军,募彊弩二万,建节度。”
词语解释:负弩  拼音:fù nǔ
(1).谓背负弓箭,开路先行。古代迎接贵宾之礼。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乃拜 相如 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 蜀 , 蜀 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郡将州司,郊迎负弩。” 宋 孔武仲 《瓜步阻风》诗:“昨日焚香謁圣母,青山鞠躬如负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雹神》:“﹝ 李左车 ﹞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騶从将临,先遣负弩。’”
(2).古代亭长的别称。《后汉书·百官志五》“亭有亭长,以禁盗贼” 刘昭 注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亭吏旧名负弩,改为长,或谓亭父。”
词语解释:牛弩  拼音:niú nǔ
用牛的筋、角制成的一种强力弩弓。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横行阔视倚公怜,狂来笔力如牛弩。” 冯浩 笺注:“弩亦以筋角为之,故古曰角弩,亦曰犀弩。” 宋 欧阳修 《书素屏》诗:“风力若牛弩,飞砂还射人。”
词语解释:弓弩  拼音:gōng nǔ
(1).弓和弩。亦指射术。《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义》:“近闻有一火贼,去镇五七里,时尝习弓弩。”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
(2).使用弓弩,谓习射。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
词语解释:伏弩  拼音:fú nǔ
(1).埋伏弓箭手。《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 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后汉书·袁绍传》:“ 操 出行围, 配 伏弩射之,几中。”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 孟良 ﹞由 大猛养 进 猛遮 ,土弁 刀召鈐 伏弩截杀。”
(2).隐蔽着的用机械发射的弓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尸穸》:“按《汉旧仪》,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户交横莫耶,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製有其机也。”
(3).泛指暗箭。《明史·叶旺传》:“率精骑数百挑战城下,中伏弩仆,为我兵所获。”
词语解释:水弩  拼音:shuǐ nǔ
蜮的俗称。传说中的一种水中毒虫。以其在水中含沙射人,故名。《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唐 陆德明 释文:“﹝蜮﹞状如鳖,三足,一名射工,俗呼之水弩。在水中含沙射人,一云射人影。” 唐 张祜 《寄迁客》诗:“溪行防水弩,野店避山魈。”
词语解释:劲弩
坚强有力的弓弩
词语解释:连弩  拼音:lián nǔ
装有机栝,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墨子·备高临》:“备临以连弩之车。”《汉书·李陵传》:“ 陵 军步鬭树木间,復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三十弩共一弦也。’ 张晏 曰:‘三十絭共一臂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孔明 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
词语解释:溪弩  拼音:xī nǔ
指射工虫。传说中的毒虫名。语出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二:“ 江 南山谿水中,有射工虫,甲虫之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气射人影,随所著处发疮,不治则杀人。” 宋 黄庭坚 《次韵定国闻苏子由卧病绩溪》:“溪弩潜发机,土风甚不美。”
词语解释:玉弩  拼音:yù nǔ
(1).流星。古代认为流星现,是天下将乱的征兆。《尚书纬帝命验》:“天鼓动,玉弩发,惊天下。” 郑玄 注:“ 秦 野有枉矢星,形如弩。其星西流,天下见之而惊呼。”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序》:“玉弩惊天,金鋩照野。”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兹当玉弩惊张之会,金甌荡动之辰。将欲再奠元黄,永安社稷,则必奋然改革,政令从新。”
(2).玉饰的弓。 唐 许敬宗 《奉和执契静三边应诏》诗:“乾灵振玉弩,神略运璇枢。” 唐 李白 《大猎赋》:“碎琅弧,攫玉弩,射猛彘,透奔虎。” 王琦 注:“琅弧、玉弩者,以玉石饰弧、弩之上为观美也。”
词语解释:彍弩  拼音:kuò nǔ
(1).拉满的弓弩。多喻急疾;危险。《孙子·势》:“故善战者,其埶险,其节短,埶如彍弩,节如发机。”《淮南子·兵略训》:“疾如彍弩,势如发矢。”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危机急於彍弩,亡徵著於日月。”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攽 谢表曰:‘彍弩射巿,薄命难逃,飘瓦在前,忮心不校。’”
(2).谓张弓将射。《汉书·吾丘寿王传》:“民不得挟弓弩。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北史·崔亮传》:“今勋人甚多,又羽林入选,武夫崛起,不解书计,唯可彍弩前驱,指踪捕噬而已。”
(3).指射术。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生男,贺者皆以铁。既长,治环刀佩之,出入不离,习彍弩、药矢、长矛、鸟鎗。”
词语解释:积弩  拼音:jī nǔ
连射之弩。《淮南子·兵略训》:“脩鎩短鏦,齐为前行;积弩陪后,错车卫旁。” 高诱 注:“积弩,连弩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或为地道,衝輣橦城,积弩乱发,矢下如雨。”《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贼奔南岸,凿七道并来攻,於是 昶 使积弩同时俱发。”
词语解释:尊中弩  拼音:zūn zhōng nǔ
酒樽中的弩影。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形如虵。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虵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维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虵,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它怪。’ 宣 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以“尊中弩”谓因疑虑而引起恐惧和疾病。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
词语解释:天弩
天空;天空高远
词语解释:合弩  拼音:hé nǔ
即连弩。装有机栝,可数矢并发的弓。 北周 庾信 《同卢记室从军》诗:“飞梯聊度 絳 ,合弩暂凌 汾 。”
词语解释:流弩  拼音:liú nǔ
机动的弩兵。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长兵在前,短兵在后,为之流弩,以助其急者。”
词语解释:机弩  拼音:jī nǔ
古代以机械制动的强弓。《史记·秦始皇本纪》:“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 元 方回 《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馀瘴多病意欲休官》诗:“跣足遑机弩,毡头敢荷戈。”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篇第三章第一节一:“为了防止后人挖掘他的坟墓, 秦始皇 命令工匠装置了许多机弩,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词语解释:兵弩  拼音:bīng nǔ
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墨子·备高临》:“兵弩俱上。”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兵弩自行。火从篋簏中起,衣物烧尽,而簏故完。”《后汉书·逸民传·逢萌》:“行至 劳山 ,人果相率以兵弩捍御。”
词语解释:踏弩  拼音:tà nǔ
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弓。《朱子语类》卷一三五:“﹝ 申屠嘉 ﹞乃 高祖 时踏弩之卒,想亦一朴直人。” 宋 吴自牧 《梦粱录·社会》:“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水浒传》第二三回:“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
词语解释:马黄弩  拼音:mǎ huáng nǔ
弩名。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十六·弓矢》:“ 杨存中 以克敌弓虽劲而士病蹶张之难,乃增损旧制,造马黄弩,制度精密,彼一矢未竟而此三发矣。”
词语解释:铜牙弩  拼音:tóng yá nǔ
用铜制机栝发箭的弓。 唐 杜甫 《复愁》诗之七:“ 贞观 铜牙弩, 开元 锦兽张。” 仇兆鳌 注:“《唐六典註》《释名》:弩,怒也,有怒势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曰牙,似牙齿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合名之曰机。《南越志》: 龙川 有 营涧 ,常有铜弩牙流出水,皆以银黄雕鏤,取之者祀而后得。父老云: 越王 弩营处也。” 清 曹寅 《射雉词》:“不惜二雄为雌死,当言新试铜牙弩。”亦省作“ 铜牙 ”。 唐 温庭筠 《雉场歌》:“緑场红跡未相接,箭发铜牙伤彩毛。”
词语解释:八牛弩  拼音:bā niú nǔ
三弓床弩的别称。 宋 曾公亮 等《武经总要前集·器图》:“三弓牀弩,前二弓,后一弓,世亦名‘八牛弩’。”
词语解释:八弓弩  拼音:bā gōng nǔ
能连续发射的一种强弩。《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八弓弩,箭如车辐,鏃如巨者,射五百步。” 胡三省 注:“八弓弩,八弓共一絭也,如古连弩,今之划车弩,亦其类也。”
词语解释:车弩  拼音:chē nǔ
古代战具。在战车上置弩,用以发箭。 唐 李靖 《卫公兵法·攻守战具》:“其牙一发,诸箭齐起,及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陨,楼櫓亦颠坠。谓之车弩。”《宋史·张琼传》:“及攻 寿春 , 太祖 乘皮船入城濠。城上车弩遽发,矢大如椽。”
词语解释:蹶弩  拼音:jué nǔ
(1).用脚踏发射的弩弓。 宋 苏舜钦 《滞舟》诗:“夕忧寇盗至,蹶弩映岸丛。”
(2).用脚踏强弩而发箭。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
词语解释:角弩  拼音:jiǎo nǔ
用角为饰的强弩。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四人皆持角弓,违者则射之…… 魏 晋 设角弩而不用。” 晋 葛洪 《抱朴子·登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口中有横物角弩,如闻人声,缘口中物如角弩,以气为矢,则因水而射人。”
词语解释:较弩  拼音:jiào nǔ
比赛射箭。 明 何白 《淮上归兴》诗:“南经 伍员 吹篪市,北眺 曹公 较弩臺。”
词语解释:内弩  拼音:nèi nǔ
一种安放在地穴中的短弩。《墨子·备城门》:“我亟使穴师选本,迎而穴之,为之具内弩以应之。” 孙诒让 间诂:“内弩即《备穴篇》之短弩,穴中以拒敌者。”
词语解释:跷蹬弩  拼音:qiāo dēng nǔ
古代弩弓名。用脚踏弩机括而发射,故称。 清 钱曾 《读书敏求记·器用》:“《弦矢谱》一卷,详论弓弩箭之制,其称蹺蹬弩。 张宪 伏之于中林而捉 真珠 , 郎时俊 用之于射 狐关 而败 四太子 ,殆是 绍兴 年间经进之书也。”
词语解释:诸葛弩  拼音:zhū gě nǔ
古代弓弩名。此弩便捷轻巧,闺妇亦能使用。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弩》:“又有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为之。另安机木,随手扳弦而上,发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则又扳木上弦而发。”
词语解释:樽中弩  拼音:zūn zhōng nǔ
典出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虵。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虵,虵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虵,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多用以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唐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疑惑樽中弩,淹留冠上簪。”参见“ 杯弓蛇影 ”。
词语解释: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 杜宣 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咏簪 《武昌两日记》:“当十八的那一天, 武昌 城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惊惊惶惶,比前几日更加厉害。”亦省作“ 杯蛇 ”。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蛇。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蛇,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遂以“盃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程麟 《此中人语·行素堂》:“又某乙游堂中,自言生平未尝信怪,且谓甲係盃弓蛇影也。”
词语解释:幰弩  拼音:xiǎn nǔ
加有布罩的弓弩。古代仪仗所用。《通典·礼六七》:“亲王卤簿。清道六人为三重,次幰弩一。”《新唐书·仪卫志下》:“一品卤簿。有清道四人为二重,幰弩一骑。”《明史·仪卫志》:“郡王仪仗,令旗二,清道旗二,幰弩一。”
词语解释:末弩  拼音:mò nǔ
“强弩之末”的省语。 明 胡应麟 《诗薮·元》:“ 赵承旨 首倡 元 音……然体裁端雅,音节和平,自是胜国滥觴,非 宋 人末弩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国语》, 左氏 末弩乎?”参见“ 强弩之末 ”。
词语解释:强弩之末  拼音:qiáng nǔ zhī mò
亦作“彊弩之末”。 《汉书·韩安国传》:“且臣闻之,衝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彊弩之末,力不能入 鲁 縞。”谓强弩发出的箭,到了末程,连 鲁 绢也穿不过。比喻衰微之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曹操 之众,远来疲弊,闻追 豫州 ,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谓‘彊弩之末,势不能穿 鲁 縞’者也。” 明 张煌言 《上延平王书》:“兼之虏势已居强弩之末,畏澥如虎,不得已而迁徙沿海,为坚壁清野之计。”《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自从前两年开了个 山西 賑捐,到了此刻,已成了强弩之末,我看不到几时,就要停止的了。”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南宋 的词已经是强弩之末。”
词语解释:彀弩  拼音:gòu nǔ
犹彀弓。《韩非·外储说左上》:“夫新砥礪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后汉书·独行传·李业》:“贤者不避害,譬犹彀弩射市,薄命者先死。”《新唐书·仪卫志上》:“每夜,第一鼕鼕,诸队仗佩弓箭、胡禄,出铺立廊下,按矟、张弓、捻箭、彀弩。”
词语解释:木弩  拼音:mù nǔ
木制的弩弓。《墨子·备城门》:“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宋史·蛮夷传三·抚水州》:“兵器有环刀、摽牌、木弩。善为药箭,中者大叫,信宿死。”
词语解释:克敌弩  拼音:kè dí nǔ
良弓名。 明 嘉靖 二十七年,锦衣卫军匠 冯经 所献,一次可发两三枝箭。见《续文献通考·兵十四》。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弩》:“国朝军器造神臂弩、克敌弩,皆并发二矢、三矢者。”
词语解释:连珠弩  拼音:lián zhū nǔ
犹连珠箭。 清 周凯 《赠别罗天鹏军门》诗:“连珠弩,自来礮,攻城破砦夸神妙。”参见“ 连珠箭 ”。
词语解释:连珠箭  拼音:lián zhū jiàn
(1).连续发射之箭。《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李信 不用长枪,拈弓取箭,射三隻连珠箭, 张吉 落马。”《儿女英雄传》第三一回:“原来那袖箭一筒可装五枝,先搬好机子下上箭,一按那机子,中间那枝就出去了。那周围四个箭筒儿的夹空里还有四个漏子,再搬好机子,又一晃,那四枝自然而然一枝跟一枝的漏到中间那个筒儿来,可以接连不断的射出去,因此又叫作连珠箭。”
(2).比喻多次;接连不断。《水浒传》第三十回:“﹝ 张都监 ﹞叫取大银赏钟斟酒与义士喫,连珠箭劝了 武松 几钟。”《荡寇志》第七三回:“ 高衙内 夹着一双眼,看着 丽卿 ,连珠箭的喝采。”
词语解释:连子弩  拼音:lián zǐ nǔ
即连弩。 明 董穀 《碧里杂存·连子弩》:“又有连子弩者,最为利器……其製:弩面有匣,随弦上下,中藏十矢,匣上有铁挽子挽匣,使却则弦随之内堕一矢於弩面及机,则弦发而矢往復挽如前,相继连发,尽十矢在刹那间。”参见“ 连弩 ”。
词语解释:连弩  拼音:lián nǔ
装有机栝,可以同发数矢或连发数矢之弓。《墨子·备高临》:“备临以连弩之车。”《汉书·李陵传》:“ 陵 军步鬭树木间,復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三十弩共一弦也。’ 张晏 曰:‘三十絭共一臂也。’”《三国演义》第一○四回:“ 孔明 又曰:‘吾有连弩之法,不曾用得,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
词语解释:黄桦弩  拼音:huáng huà nǔ
亦作“黄华弩”。 宋 代弩名。其弩饰有黑漆、黄白桦、雌黄桦稍之别,饰黄桦的为黄桦弩,饰雌桦稍的为雌黄桦稍弩。见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器图》、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鐙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 凌景埏 校注:“由於式样、射法、材料、颜色等的不同,分称为黑漆弩、黄樺弩、雌黄樺弩、白樺弩等。一般大弩,常用多人发射;也有一种由一个人踏射的,名‘跳鐙弩’,也称‘小黄’,使用方便。见 宋 《武经总要》。这里‘窍鐙’、‘黄华’,当是‘跳鐙’、‘黄樺’的另一写法。”
词语解释:黄华弩  拼音:huáng huá nǔ
见“ 黄樺弩 ”。
词语解释:黄桦弩  拼音:huáng huà nǔ
亦作“黄华弩”。 宋 代弩名。其弩饰有黑漆、黄白桦、雌黄桦稍之别,饰黄桦的为黄桦弩,饰雌桦稍的为雌黄桦稍弩。见 宋 曾公亮 《武经总要·器图》、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六》。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鐙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 凌景埏 校注:“由於式样、射法、材料、颜色等的不同,分称为黑漆弩、黄樺弩、雌黄樺弩、白樺弩等。一般大弩,常用多人发射;也有一种由一个人踏射的,名‘跳鐙弩’,也称‘小黄’,使用方便。见 宋 《武经总要》。这里‘窍鐙’、‘黄华’,当是‘跳鐙’、‘黄樺’的另一写法。”
词语解释:弃甲负弩  拼音:qì jiǎ fù nǔ
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韩非子·初见秦》:“乃復悉士卒以攻 邯郸 ,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 秦 力二矣。”
词语解释:毒弩  拼音:dú nǔ
发射毒箭的弩弓。《中国民间故事选·阿龙寻父》:“他会打火铳,射毒弩,捕野兽,爬陡崖。”
词语解释:屖弩  拼音:xī nǔ
指穿水犀甲的弓弩手。 明 高启 《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罗平恶鸟啼初起,屖弩三千射潮水。”
词语解释:火弩  拼音:huǒ nǔ
古代火器名。附有发火物的弓箭。《北史·段韶传》:“城势虽高,其中甚狭,火弩射之,一旦可尽。”《旧唐书·太宗纪下》:“围 辽东 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
词语解释:水犀弩  拼音:shuǐ xī nǔ
(1).以水犀角制成的弩。亦借指强弩。 清 曹寅 《宿来青阁》诗:“安能满挽水犀弩,直射 山阴 白马回。”
(2).借指水犀手。 清 赵翼 《杨舍城登望海楼》诗:“安得三千水犀弩,鲸鯢戮尽常澄清。”
词语解释:四弩  拼音:sì nǔ
四种用机栝发箭的弓,即夹弩、庾弩、唐弩、大弩。《周礼·夏官·司弓矢》:“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凡弩,夹、庾利攻守,唐、大利车战野战。”
词语解释:竹弩  拼音:zhú nǔ
一种用机括发箭的竹弓。《新唐书·南蛮传下·真腊》:“无盐铁,以竹弩射鸟兽自给。”
词语解释:窝弩  拼音:wō nǔ
即窝弓。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弩》:“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綫,俟兽过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参见“ 窝弓 ”。
词语解释:窝弓  拼音:wō gōng
猎人用以捕兽的伏弩。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我只待窝弓药箭擒狼虎,布网张罗打凤凰。”《水浒传》第四九回:“﹝ 解珍 、 解寳 ﹞两箇逕奔 登州 山上,下了窝弓,去树上等了一日。”
词语解释:窍镫弩  拼音:qiào dèng nǔ
见“ 窍鐙黄华弩 ”。
词语解释:窍镫黄华弩  拼音:qiào dèng huáng huá nǔ
亦省作“ 窍鐙弩 ”。 一种有机括的大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鐙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法聪 不合赶将去, 飞虎 扳番窍鐙弩。”
词语解释:窍镫黄华弩  拼音:qiào dèng huáng huá nǔ
亦省作“ 窍鐙弩 ”。 一种有机括的大弓。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弯一枝窍鐙黄华弩,担柄簸箕来大开山板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 法聪 不合赶将去, 飞虎 扳番窍鐙弩。”
词语解释:琐弩  拼音:suǒ nǔ
亦作“璅弩”。 连弩。《后汉书·舆服志上》:“大车,伍伯璅弩十二人。”
词语解释:犀弩  拼音:xī nǔ
强劲的弓弩。 明 高启 《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歌》:“罗平恶鸟啼初起,犀弩三千射潮水。” 清 陈维崧 《长亭怨·送徐郿伯还西泠》词:“看万阵犀弩张时,正百丈银瀧喧处。”
词语解释:床子弩
亦作“床子弩”。 带木架的大弩。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兵器》:“国工署有南北作坊,岁造甲鎧、贝装……弩橦、牀子弩,凡三万二千。”《宋史·魏丕传》:“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 丕 增造至千步。”参阅《文献通考·兵十三》
词语解释:神弩  拼音:shén nǔ
(1).具有神威的弓弩。《晋书·舆服志》:“但以神弩二十张夹道,至后部鼓吹,其五张神弩置一将,左右各二将。”
(2).喻指精锐士兵。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俄顷, 高重捷 之孤军势无后继……神弩力尽重围。”
词语解释:神臂弩  拼音:shén bì nǔ
即神臂弓。 明 茅元仪 《武备志·弩》:“ 宋 末始有神臂弩,其法亦蹶张而稍胜之。”
词语解释:甲弩  拼音:jiǎ nǔ
甲冑和弓弩。亦泛指武器。《宋书·礼志五》:“建牙麾,邪注之,载金鼓羽幢,置甲弩於軾上。”《新唐书·百官志三》:“﹝军器监﹞掌缮甲弩,以时输武库。”
词语解释:白弩  拼音:bái nǔ
犹强弩。 唐 高仲武 《中兴间气集·苏涣》:“ 涣 本不平者,善放白弩, 巴中 号曰白跖。” 清 唐孙华 《夏旱述忧》诗之四:“月暗频惊飞白弩,时来便拟著黄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