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东平声 [zhōng,中间][kōng,空虚、空旷]鸿[lóng lǒng][详注1][chōng,直上、深远、淡泊]窿[详注2][tōng][tóng][cōng][详注3]罿[chóng][méng][méng,目不明][lóng][详注4][倥侗][cóng][详注5][tōng][详注6]糿[音蒙]


注1:逢 《集韻》《正韻》蒲紅切,音蓬。鼓聲也。《詩·大雅》鼉鼓逢逄。
注2:梦 音蒙。《潘岳·哀永逝文》既遇目兮无兆,曾寤寐兮弗梦。爰顾瞻兮家道,长寄心兮尔躬。
注3:拢 《集韻》《韻會》盧東切,音聾。理也。鄭氏曰:从攏轉註。
注4:庞 《集韵》《韵会》卢东切,音笼。《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又《集韵》蒲蒙切,音蓬。充牣也。
注5:釭 音工。《班固·西都赋》金釭衔璧,是为列钱。《前汉·赵皇后传》壁带往往为黄金釭。《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於壁带之中,往往以金为釭,若车釭之形也。晋灼曰:以金环饰之也。釭,音工,流俗音江,非也。韵会云:俗谓金釭为灯,音杠。又书作缸,字义、字音、字画皆误。
注6:汎 音冯。亦浮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汎淫泛监。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弓剑弓鞋弓腰弓长弓檠弓足弓袋弓壶
弓旌弓马弓韬弓箕弓正弓身弓鞬弓把
弓矢弓弩弓小弓履弓服弓骑弓隆弓挂天山
弓弯弓射弓样弓弧弓杆轿子弓局弓子弓箭社
弓力弓兵弓车弓弩手弓珧弓子铺弓厢弓脚
弓藏弓弓弓势弓背弓箭步弓室弓弝弓纤
弓弦弓靴弓形弓靶弓箭手弓韔弓影浮杯弓腰人
弓冶弓月弓手弓衣弓里弓工弓影杯蛇弓胶
弓招弓弰弓号弓蛇弓父弓弩院弓筋弓匠
弓裘弓缴弓人弓梢弓皮弓弹弓口弓仗

词语解释:弓剑  拼音:gōng jiàn
(1).弓与剑。《礼记·曲礼上》:“受弓剑者以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
(2).指武艺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 道安 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宋 叶适 《赠李秀才肖舒》诗:“寺传弓剑烟嵐外,门掩诗书浪泊间。” 明 陈子龙 《中都》诗:“ 涂山 弓剑地,千载颂苞桑。”
(3).传说 黄帝 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 黄帝 葬 桥山 ,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 汉 刘向 《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魏书·肃宗纪》:“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颂》:“慕深考妣,哀缠弓剑。”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先帝弓剑远,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顾氏松风寝记》:“而事关故国,莫不动先王弓剑之思焉。”
词语解释:弓旌  拼音:gōng jīng
(1).弓和旌。古代征聘之礼,用弓招士,用旌招大夫。《左传·昭公二十年》:“昔我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后遂以“弓旌”泛指招聘贤者的信物。《古文苑·邯郸淳〈后汉鸿胪陈君碑〉》:“ 初平 之元,禁罔蠲除,四府并辞,弓旌交至。” 章樵 注:“弓旌,所以招聘贤者。” 唐 窦常 《早发金钩店寄奚十唐大二茂才》诗:“寄谢金门侣,弓旌误见招。”
(2).借指延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罗邺》:“ 崔安潜 侍郎廉问 江西 , 鄴 适飘蓬 湘 浦 间, 崔 素赏其作,志在弓旌,竟为幕吏所沮。” 清 顾炎武 《与王虹友书》:“流寓 关 华 ,已及二载,幸得栖迟泉石,不与弓旌。”
词语解释:弓矢  拼音:gōng shǐ
(1).弓箭。《易·繫辞下》:“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国语·周语上》:“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戈鋋开雪色,弓矢向秋毫。” 郑观应 《盛世危言·教养》:“鸟之飞者用弓矢以射之。”
(2).借指武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音乐在数十人下,弓矢在千百人中。”
词语解释:弓弯  拼音:gōng wān
(1).向后弯腰及地如弓形。 唐 沉亚之 《异梦录》:“ 凤 即起,从东廡下几上取綵牋,传《春阳曲》。其词曰:‘ 长安 少女踏春阳,何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弯浑忘却,罗衣空换九秋霜。’ 凤 卒诗,请曰:‘何谓弓弯?’……美人乃起,整衣张袖,舞数拍,为弓弯状以示 凤 。”参见“ 弓腰 ”。
(2).指旧时妇女裹缠如弓形的脚。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弓弯纤小,腰支轻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蒙古 某额駙尝射得一狐,其后两足著红鞋,弓弯与女子无异。”
词语解释:弓腰  拼音:gōng yāo
(1).谓向后弯腰及地如弓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元和 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於牀前踏歌,歌曰:‘ 长安 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 元 林坤 《诚斋杂记》卷下:“ 梁羊侃 妾 孙荆玉 能反腰贴地,啣席上之珍,谓之弓腰。”
(2).状女子细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古言妇人弓腰,而不言弓鞋。” 明 刘兑 《娇红记》末出:“花困春娇,乱云横翠翘;柳褪弓腰,暖香幃凤綃。”
词语解释:弓力  拼音:gōng lì
(1).挽弓的力量。《魏书·陈留王虔传》:“ 虔 姿貌魁杰,武力絶伦。每以常矟细短,大作之犹患其轻,復缀铃於刃下。其弓力倍加常人。”
(2).弓的发射力。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一:“ 太祖 因试将士,諭之曰:‘汝等知弓力乎?其力但能至百步,百步之外,又加五步焉,不能入矣。故善射者求中於百步之内,则弓无败折之患。’”
词语解释:弓藏  拼音:gōng cáng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令武士缚 信 ,载后车。 信 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后因以“弓藏”指功成被弃。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李太师 建定难之勋,怀弓藏之虑,武寧保境,止务图存。” 清 吴伟业 《戏题士女图·一舸》诗:“霸 越 亡 吴 计已行,论功何物赏倾城, 西施 亦有弓藏惧,不独 鴟夷 变姓名。”
词语解释:弓弦  拼音:gōng xián
亦作“ 弓絃 ”。弓上的弦。《管子·形势》:“射者,弓弦发矢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麻林山 一名 多山 , 句践 欲伐 吴 ,种麻以为弓絃。”《梁书·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靂声,箭如饿鴟叫。”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寄徐二义尊大梁》词:“结客五陵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靂应弓弦。” 徐迟 《狂欢之夜》:“当他看到周遭的恐怖时,他的心像弓弦一般的震荡了。”
词语解释:弓冶  拼音:gōng yě
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北史·魏收魏季景等传论》:“ 季景 父子,雅业相传,抑弓冶之义。”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陈其弓冶,戴其簪缨。”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剪发延宾》:“孩儿 陶洪 ,诗书勤习,堪承弓冶之传。” 清 龚鼎孳 《吴郎南征赋别》诗:“国士知弓冶,家声薄鼎鐘。”参见“ 弓裘 ”、“ 弓箕 ”。
词语解释:弓招  拼音:gōng zhāo
以弓召唤。古代聘士之礼。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后遂以“弓招”为延聘之典。《北史·邢邵传》:“设官分职,各有司存,丞相不问鬭人,虞官弓招不进。” 唐 张说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父 淳感 盘桓利贞,弓招莫进。”
词语解释:弓裘  拼音:gōng qiú
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 唐 高适 《古乐府飞龙曲留上陈左相》:“相门连户牖,卿族嗣弓裘。”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继》:“诗情爽激,多金玉音,盖其累代词伯,积袭弓裘,其於为文,不雕自饰,丰姿清逈,有道者风。”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团圆》:“奕叶生辉,念弓裘在吾当力继。”参见“ 弓冶 ”。
词语解释:弓冶  拼音:gōng yě
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北史·魏收魏季景等传论》:“ 季景 父子,雅业相传,抑弓冶之义。”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陈其弓冶,戴其簪缨。”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剪发延宾》:“孩儿 陶洪 ,诗书勤习,堪承弓冶之传。” 清 龚鼎孳 《吴郎南征赋别》诗:“国士知弓冶,家声薄鼎鐘。”参见“ 弓裘 ”、“ 弓箕 ”。
词语解释:弓鞋  拼音:gōng xié
亦作“ 弓鞵 ”。 旧时缠脚妇女所穿的鞋子。 宋 黄庭坚 《满庭芳·妓女》词:“直待朱幡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又有富室携少女求颂。僧曰:‘好弓鞋,敢求一隻。’语再四,不得已遗之。即裂其底得衬纸,乃佛经也。” 清 赵翼 《土歌》:“长裙阔袖结束新,不赌弓鞵三寸小。”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
词语解释:弓马  拼音:gōng mǎ
骑射。亦泛指武事。《后汉书·陈龟传》:“﹝ 陈龟 ﹞家世边将,便习弓马,雄於 北州 。”《宋书·刘敬宣传》:“ 敬宣 宽厚善待士,多伎艺,弓马音律,无事不善。”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四折:“适纔孩儿往教场中演习弓马去了。”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然 圣祖 閲其骑射,大惊曰:‘南人亦有此弓马耶!’”
词语解释:弓弩  拼音:gōng nǔ
(1).弓和弩。亦指射术。《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义》:“近闻有一火贼,去镇五七里,时尝习弓弩。”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
(2).使用弓弩,谓习射。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
词语解释:弓射  拼音:gōng shè
弓术,射技。《魏书·高闾传》:“下置官属,分为三军,二万人专习弓射,二万人专习戈盾,二万人专习骑矟。” 明 唐顺之 《都督沉紫江生墓碑记》:“ 广 俗尚弩而公独精弓射,能挽强命中。”
词语解释:弓兵  拼音:gōng bīng
宋 元 间负责地方巡逻、缉捕之事的兵士。属巡检司。 明 清 因之。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四折:“我领着众弓兵,不问那里赶将去。”《古今小说·陈从善梅岭失浑家》:“前面 梅岭 好生僻静,虎狼劫盗极多,不如就老夫这里安下孺人,官人自先去到任,多差弓兵人等来取却好。”《清史稿·食货志一》:“凡衙署应役之皁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参见“ 弓手 ”。
词语解释:弓手  拼音:gōng shǒu
(1). 宋 代吏役名目的一种。又称弓箭手。 宋 初多差富户充当,为县尉所属武装,负责巡逻、缉捕之事。 神宗 时由差役改为雇役,空际已成募兵。 元 明 因之。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 宋 洪迈 《夷坚己志·长垣妇人》:“ 开封 长垣县 两弓手适村野巡逴。”《宋史·食货志上五》:“ 宋 因前代之制……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元史·兵志四》:“ 元 制,郡邑设弓手,以防盗也。”《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 打一看时,却是县司弓手五十来人,出巡到此。”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宋 曰衙前,督官物;曰耆长、曰壮丁,捕盗贼;曰散从、曰承符、曰弓手,任驱使,则役之而且虐用之矣。”参阅 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三。
(2).古时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责经手》:“丈地弓步不真,责之弓手。”
词语解释:弓弓  拼音:gōng gōng
(1).形容旧时妇女的小脚缠后弯曲如弓。亦指妇女的小脚。《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莲步半折小弓弓,鶯囀一声娇滴滴。” 元 仇州判 《阳春曲·和酸斋金莲》:“窄弓弓怕立苍苔冷,小颗颗宜蹅软地儿行。”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曲·拜月》:“夜深人静,小语漫呼郎,縞袂凭肩白似霜,弓弓站立小鞋幚。”
(2).借指女子。 宋 张元干 《春光好》词之二:“六幅裙窣轻风,见人遮尽行踪。正是踏青天气好,忆弓弓。”
词语解释:弓靴  拼音:gōng xuē
弓鞋。 宋 卢炳 《菩萨蛮》词:“石榴裙束纤腰裊,金莲稳衬弓靴小。” 宋 张榘 《青玉案·和何使君次了翁韵》词之三:“弓靴微湿,玉纤频袖,塑出狮儿好。”
词语解释:弓月  拼音:gōng yuè
(1).弯月;弦月。 隋 明馀庆 《从军行》:“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2).古部落名。属 西突厥 五咄陆部 ,居 碎叶 东。亦为古地名, 唐 属北庭都护府,在今 新疆 伊犁 哈萨克自治州 霍城县 塔勒奇城 北之 阿里马破城 。
词语解释:弓弰  拼音:gōng shāo
亦作“ 弓梢 ”。
(1).弓的两端末梢。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两头弓梢儿上还垂着一对绣球流苏。”
(2).借指弓。 唐 王昌龄 《城傍曲》:“射杀空营两腾虎,迴身却月佩弓弰。”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大捷》:“明光光十万甲兵刀,成抛调,残箭引弓弰。”
词语解释:弓缴  拼音:gōng jiǎo
弓和箭。缴,系着生丝绳的箭。《孟子·告子上》:“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鵠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词语解释:弓腰  拼音:gōng yāo
(1).谓向后弯腰及地如弓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元和 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厅中。及醒,见古屏上妇人等悉於牀前踏歌,歌曰:‘ 长安 女儿踏春阳,无处春阳不断肠;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 元 林坤 《诚斋杂记》卷下:“ 梁羊侃 妾 孙荆玉 能反腰贴地,啣席上之珍,谓之弓腰。”
(2).状女子细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古言妇人弓腰,而不言弓鞋。” 明 刘兑 《娇红记》末出:“花困春娇,乱云横翠翘;柳褪弓腰,暖香幃凤綃。”
词语解释:弓韬  拼音:gōng tāo
弓衣。《周礼·考工记·輈人》“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唐 贾公彦 疏:“以衣韜其弓,谓之弓韜。”
词语解释:弓小  拼音:gōng xiǎo
弓形而纤小。 宋 无名氏 《鬼董·陶小娘子》:“﹝ 樊生 ﹞游湖上某寺阁,得女子履,絶弓小。”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夫今之妇人,足尚弓小。”
词语解释:弓样  拼音:gōng yàng
借指女子的小脚。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谢禁缠足表》:“逐伴游春,谁印香尘之浅?连街踏月,欣传弓样之宽。”参见“ 弓纤 ”。
词语解释:弓纤  拼音:gōng xiān
指旧时妇女裹缠后形似弓状的小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恐 唐 人自以足指为玉笋,非必以弓纤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昔题妇人足,不曰素洁,则曰丰妍。夫今妇人缠足……腥秽特甚,使 谢 李 辈舍其弓纤,而诬以洁素,一何舛哉。”
词语解释:弓车  拼音:gōng chē
(1).弓人和车人;亦指弓和车。《周礼·考工记序》:“胡之无弓车也,非无弓车也,夫人而能为弓车也。” 郑玄 注:“ 匈奴 无屋宅,田猎畜牧,逐水草而居,皆知为弓车。” 朱申 句解:“人人皆能为弓与车,故弓人、车人不以名著也。”
(2).延聘贤人的车子。 宋 苏轼 《送李公择》诗:“弓车无停招,逝去势莫留。”参见“ 弓招 ”。
词语解释:弓招  拼音:gōng zhāo
以弓召唤。古代聘士之礼。语出《左传·昭公二十年》:“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后遂以“弓招”为延聘之典。《北史·邢邵传》:“设官分职,各有司存,丞相不问鬭人,虞官弓招不进。” 唐 张说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父 淳感 盘桓利贞,弓招莫进。”
词语解释:弓势  拼音:gōng shì
(1).似弓之形。 唐 白居易 《秋思》诗:“兽形云不一,弓势月初三。”
(2).弓的威力。 金 赵秉文 《庐州城下》诗:“角势寒水动,弓势断鸿惊。”
词语解释:弓形  拼音:gōng xíng
一条圆弧及其所对的弦所围成的图形。弓形的弧简称弓形弧,顶点在弓形弧上,两边各通过弓形弧两端的角称为弓形角,弓形的弦称为弓形的底,弧的中点到底的距离称为弓形的高。当弓形弧为劣弧时,称为劣弓形;当弓形弧为优弧时,称为优弓形。
词语解释:弓手  拼音:gōng shǒu
(1). 宋 代吏役名目的一种。又称弓箭手。 宋 初多差富户充当,为县尉所属武装,负责巡逻、缉捕之事。 神宗 时由差役改为雇役,空际已成募兵。 元 明 因之。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 宋 洪迈 《夷坚己志·长垣妇人》:“ 开封 长垣县 两弓手适村野巡逴。”《宋史·食货志上五》:“ 宋 因前代之制……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元史·兵志四》:“ 元 制,郡邑设弓手,以防盗也。”《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 打一看时,却是县司弓手五十来人,出巡到此。”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宋 曰衙前,督官物;曰耆长、曰壮丁,捕盗贼;曰散从、曰承符、曰弓手,任驱使,则役之而且虐用之矣。”参阅 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三。
(2).古时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责经手》:“丈地弓步不真,责之弓手。”
词语解释:弓号  拼音:gōng hào
弓。
词语解释:弓人  拼音:gōng rén
制弓的人。《周礼·考工记·弓人》:“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孟子·公孙丑上》:“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中绳,则张而不跛。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昔 李德裕 为 剑南 节度使,建筹边楼,选异能之士,取弓人於 河中 ,取弩手於 宣润 。”
词语解释:弓长  拼音:gōng cháng
“张”字的隐语。《宋书·王景文传》:“时太子及诸皇子并小,上稍为身后之计……而 景文 外戚贵盛, 张永 累经军旅,又疑其将来难言,乃自为謡言曰:‘一士不可亲,弓长射杀人。’一士,王字;弓长,张字也。 景文 弥惧,乃自陈求解 扬州 。”
词语解释:弓箕  拼音:gōng jī
语本《礼记·学记》:“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孔颖达 疏:“善为弓之家,使干角挠屈调和成其弓,故其子弟亦覩其父兄世业,仍学取柳和软挠之成箕也。”后以“弓箕”比喻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 唐 陆龟蒙 《袭美先辈以龟蒙所献五百言既蒙见和再杼鄙怀用伸酬谢》:“少小不好弄,逡巡奉弓箕。”参见“ 弓冶 ”。
词语解释:弓冶  拼音:gōng yě
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语本《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北史·魏收魏季景等传论》:“ 季景 父子,雅业相传,抑弓冶之义。” 唐 陈子昂 《临邛县令封君遗爱碑》:“陈其弓冶,戴其簪缨。”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剪发延宾》:“孩儿 陶洪 ,诗书勤习,堪承弓冶之传。” 清 龚鼎孳 《吴郎南征赋别》诗:“国士知弓冶,家声薄鼎鐘。”参见“ 弓裘 ”、“ 弓箕 ”。
词语解释:弓履  拼音:gōng lǚ
即弓鞋。 宋 姜夔 《眉妩·戏仲远》词:“无限风流疏散,有暗藏弓履,偷寄香翰。”参见“ 弓鞋 ”。
词语解释:弓鞋  拼音:gōng xié
亦作“ 弓鞵 ”。 旧时缠脚妇女所穿的鞋子。 宋 黄庭坚 《满庭芳·妓女》词:“直待朱幡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又有富室携少女求颂。僧曰:‘好弓鞋,敢求一隻。’语再四,不得已遗之。即裂其底得衬纸,乃佛经也。” 清 赵翼 《土歌》:“长裙阔袖结束新,不赌弓鞵三寸小。”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
词语解释:弓弧  拼音:gōng hú
弓。引申为射箭之术。《魏书·高聪传》:“此乃弓弧小艺,何足以示后叶。”
词语解释:弓弩手  拼音:gōng nǔ shǒu
以弩弓为武器的人(如兵士或猎人)
词语解释:弓背  拼音:gōng bèi
弓的弯成弧形的一侧。 唐 令狐楚 《年少行》之三:“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 咸阳 。”《宋史·张庄传》:“ 湖北 至 广西 ,繇 湖南 则迂若弓背,自 渠阳 而往,犹弓弦耳。”
词语解释:弓靶  拼音:gōng bǎ
见“ 弓把 ”。
词语解释:弓把  拼音:gōng bǎ
亦作“ 弓靶 ”。亦作“ 弓弝 ”。 弓身正中手把握处。《礼记·曲礼上》“左手承弣” 唐 孔颖达 疏:“弣,谓弓把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佳兵》:“凡樺木……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 清 赵翼 《初用眼镜》诗:“收宜近笔牀,掛岂杂弓弝。”《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那女子左手把弓靶一托,右手将弓梢一按,钓鱼儿的一般,轻轻的就把 安公子 钓了起来。”
词语解释:弓衣  拼音:gōng yī
装弓的袋。《礼记·檀弓下》“赴车不载櫜韔” 汉 郑玄 注:“韔,弓衣。”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苏子瞻 学士, 蜀 人也。尝於 淯井监 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 梅圣俞 《春雪》诗。”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之三:“翻来笳拍传红粉,绣入弓衣抵碧纱。”
词语解释:弓蛇  拼音:gōng shé
汉 应劭 的祖父 应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诣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 宣 畏恶之,酒后便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 郴 知其事,于故处设酒,杯中复有蛇。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即愈。事见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后因以“弓蛇”指人对事物的错觉。 元 谢应芳 《顾仲瑛临濠惠书诗代简》:“酒杯已辨弓蛇悮,药杵无劳玉兔将。”参见“ 杯弓蛇影 ”。
词语解释:杯弓蛇影  拼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载: 杜宣 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晋书·乐广传》等亦有类似记述。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况杯弓蛇影,恍惚无凭,而点缀铺张,宛如目睹。” 清 黄遵宪 《感事》诗:“金玦厖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咏簪 《武昌两日记》:“当十八的那一天, 武昌 城里,风声鹤唳,杯弓蛇影,惊惊惶惶,比前几日更加厉害。”亦省作“ 杯蛇 ”。 明 归有光 《与徐子与》:“以彼机穽可畏,不胜杯蛇之疑。”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 郴 为 汲 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 杜宣 ,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盃中,其形如蛇。 宣 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 郴 因事过至 宣 家闚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 郴 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輦载 宣 於故处设酒,盃中故復有蛇,因谓 宣 :‘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 宣 意遂解,甚夷懌,由是瘳平。”后遂以“盃弓蛇影”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清 程麟 《此中人语·行素堂》:“又某乙游堂中,自言生平未尝信怪,且谓甲係盃弓蛇影也。”
词语解释:弓梢  拼音:gōng shāo
见“ 弓弰 ”。
词语解释:弓弰  拼音:gōng shāo
亦作“ 弓梢 ”。
(1).弓的两端末梢。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轻云飘马足,明月动弓弰。”《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两头弓梢儿上还垂着一对绣球流苏。”
(2).借指弓。 唐 王昌龄 《城傍曲》:“射杀空营两腾虎,迴身却月佩弓弰。” 明 汤显祖 《邯郸记·大捷》:“明光光十万甲兵刀,成抛调,残箭引弓弰。”
词语解释:弓檠  拼音:gōng qíng
(1).正弓的工具。《仪礼·既夕礼》“有柲” 汉 郑玄 注:“柲,弓檠。弛则缚之於弓里,备损伤,以竹为之。”
(2).喻规矩、规范。 清 刘大櫆 《郑节母传》:“母尝谓人性皆善,惟无良师友以弓檠而矢夹之,故任其骄恣,智惠日就昏鄙。”
词语解释:弓正  拼音:gōng zhèng
古官名。掌制作弓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 张 氏出自 姬 姓。 黄帝 子 少昊 青阳氏 第五子 挥 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 张 氏。”
词语解释:弓服  拼音:gōng fú
即弓衣。 唐 韩愈 《画记》:“旃车三两,杂兵器、弓矢、旌旗、刀劒、矛楯、弓服、矢房、甲胄之属……皆曲极其妙。”参见“ 弓衣 ”。
词语解释:弓衣  拼音:gōng yī
装弓的袋。《礼记·檀弓下》“赴车不载櫜韔” 汉 郑玄 注:“韔,弓衣。”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 苏子瞻 学士, 蜀 人也。尝於 淯井监 得西南夷人所卖蛮布弓衣,其文织成 梅圣俞 《春雪》诗。”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之三:“翻来笳拍传红粉,绣入弓衣抵碧纱。”
词语解释:弓杆轿子  拼音:gōng gǎn jiào zi
四川 的一种轿子。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三:“当时的 四川 官界,乃至各校教职员之类的准官界,有一种很流行的恶习,便是坐弓杆轿子。这弓杆轿子就如那名目所表示的一样,两枝轿杆朝天穹窿出去,好像两张弯弓一样,但同时在横的平面上也是取的弓形,结果是形成一个橄榄形,两头是尖削着的。”
词语解释:弓珧  拼音:gōng yáo
以贝壳装饰两端的弓。《文选·左思〈魏都赋〉》:“弓珧解檠,矛鋋飘英。” 张载 注:“《尔雅》曰:‘弓以蜃者谓之珧。’蜃,骨也。”
词语解释:弓箭步  拼音:gōng jiàn bù
是丁字步的一种变形和发展,它是将丁字步的前腿向旁伸出后弯曲,后腿绷直,即前腿弓,后腿直。弓的腿足尖向正旁,直的腿足尖向正前。弓的腿要求小腿和地面成垂直角度,大腿和小腿成稍大于90°的钝角,重心在两腿中间,上身直立,方向对正前,双肩要和腿在一平面上,头可看正前,也可看前侧
词语解释:弓箭手  拼音:gōng jiàn shǒu
(1).即弓手。 宋 梅尧臣 《田家语》诗序:“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 宋 苏辙 《论前后处置夏国乖方札子》:“唯所言 定西 、 通西 、 通渭 等城外弓箭手耕种地,远者七八十里,近者三四十里。”参见“ 弓手 ”。
(2).操弓箭的士卒。 苏曼殊 《随笔》:“酋出必以夜,喜以生花缀其身,画眉傅粉,侍从甚盛,復有弓箭手。” 欧阳予倩 《木兰从军》第十一场:“命你带领一班弓箭手,埋伏此地。”
词语解释:弓手  拼音:gōng shǒu
(1). 宋 代吏役名目的一种。又称弓箭手。 宋 初多差富户充当,为县尉所属武装,负责巡逻、缉捕之事。 神宗 时由差役改为雇役,空际已成募兵。 元 明 因之。 宋 梅尧臣 《汝坟贫女》诗序:“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餘人。” 宋 洪迈 《夷坚己志·长垣妇人》:“ 开封 长垣县 两弓手适村野巡逴。”《宋史·食货志上五》:“ 宋 因前代之制……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元史·兵志四》:“ 元 制,郡邑设弓手,以防盗也。”《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 杨温 打一看时,却是县司弓手五十来人,出巡到此。”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七:“ 宋 曰衙前,督官物;曰耆长、曰壮丁,捕盗贼;曰散从、曰承符、曰弓手,任驱使,则役之而且虐用之矣。”参阅 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三。
(2).古时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清丈·责经手》:“丈地弓步不真,责之弓手。”
词语解释:弓里  拼音:gōng lǐ
复姓。 汉 有 弓里戍 。见《后汉书·独行传·温序》
词语解释:弓父  拼音:gōng fù
弓工。 汉 蔡邕 《释诲》:“弓父毕精於筋角, 佽飞 明勇於赴流。”参见“ 弓工 ”。
词语解释:弓工  拼音:gōng gōng
制弓的人。《艺文类聚》卷六十引《阙子》:“ 宋景公 使弓工为弓,九年来见。公曰:‘为弓亦迟。’对曰:‘臣不得见公矣。’曰:‘臣之精尽於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弓工妻》:“ 晋平 作弓,三年乃成。公怒弓工,将加以刑。”
词语解释:弓皮  拼音:gōng pí
蛇蜕的别名。《政和证类本草·虫下·蛇蜕》:“蛇蜕,一名弓皮。”
词语解释:弓足  拼音:gōng zú
(1).谓缠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后》:“《南唐书》言 小周后 ‘剗韤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 南唐 贵人不弓足。”按,缠足陋习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或云 南唐 李后主 令宫嫔 窅娘 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或云始于 南齐 东昏侯 时。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弓足》
(2).指旧时妇女缠裹后发育不正常的脚。以其形如弓,故称。 清 赵翼 《镇安土风》诗:“邨妇无弓足,山农总帕头。”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转女为男》:“速女改装,去髮而辫之,以药展其弓足,衣冠履舄,居然美男子。”
词语解释:弓身  拼音:gōng shēn
谓弯下身体。多形容恭敬之状。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后来向一位来渡口洗夜饭米的年轻少妇弓身请问了一回,才得到了渡江的秘诀。”
词语解释:弓骑  拼音:gōng qí
骑马射箭。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四:“今欲专士女於耕桑,习乡閭以弓骑。”
词语解释:弓局  拼音:gōng jú
元 官署名,属武备寺。《元史·百官志六》:“ 双搭 弓局,大使、副使各一员; 成吉里 弓局,大使、副使各一员; 通州 弓局,院长一员。”
词语解释:弓子铺  拼音:gōng zi pù
辽 行军时所设置的军马驻屯之所。《辽史·国语解》:“弓子铺: 辽 军马顿舍,不设营堑,折木稍为弓,以为团集之所。又诸国使来,道旁签置木稍弓,以充栏楯。”《宋史·宋琪传》:“ 契丹 主吹角为号,众即顿合,环绕穹庐,以近及远,折木梢屈之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壍栅之备。”
词语解释:弓室  拼音:gōng shì
装弓的袋。《诗·秦风·小戎》“虎韔鏤膺交韔二弓” 毛 传:“韔,弓室也。”
词语解释:弓韔  拼音:gōng chàng
弓衣。《宋史·曹玮传》:“ 瑋 以宿将为 谓 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餘人,不以弓韔矢箙自随。”
词语解释:弓工  拼音:gōng gōng
制弓的人。《艺文类聚》卷六十引《阙子》:“ 宋景公 使弓工为弓,九年来见。公曰:‘为弓亦迟。’对曰:‘臣不得见公矣。’曰:‘臣之精尽於弓矣。’献弓而归,三日而死。” 汉 刘向 《列女传·晋弓工妻》:“ 晋平 作弓,三年乃成。公怒弓工,将加以刑。”
词语解释:弓弩院  拼音:gōng nǔ yuàn
宋 官署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弓弩院》:“《周官》有司弓矢, 隋 弓弩署, 唐 为弩坊,即今弓弩院也。”
词语解释:弓弹  拼音:gōng dàn
以弹弓发射弹丸的一种游戏。《三国志·吴志·诸葛瑾传》:“每会輒歷问宾客,各言其能,乃合榻促席,量敌选对,或有博奕,或有摴蒱、投壶、弓弹,部别类分。”
词语解释:弓袋  拼音:gōng dài
即弓衣。
词语解释:弓鞬  拼音:gōng jiān
盛弓箭的器具。《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坐射室,骑吏持戟夹陛列立,骑士从者带弓鞬罗后。” 三国 吴 陆玑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象弭鱼服》:“鱼兽似猪, 东海 有之,一名鱼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
词语解释:弓隆  拼音:gōng lóng
神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甲子神名 弓隆 ,欲入水内呼之, 河伯 九千导引,入水不溺。”
词语解释:弓子  拼音:gōng zi
(1).弓。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射团》:“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於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妙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
(2).有弹力的弓状物。 老舍 《骆驼祥子》一:“象他赁的那辆--弓子软,铜活地道,雨布大帘,双灯,细脖大铜喇只--值一百出头。”此指车弓。如:胡琴弓子。
(3).指量地器步弓。如:横锄没有行,则采取按锄杆式习惯的弓子计算。
词语解释:弓厢  拼音:gōng xiāng
烘弓的箱。《水浒传》第一○三回:“明日, 张世开 又唤 王庆 到点视厅上説道:‘你却干得事来,昨日买的角弓甚好。’ 王庆 道:‘相公须教把火来放在弓厢里,不住的焙,方好。’”
词语解释:弓弝  拼音:gōng bà
见“ 弓把 ”。
词语解释:弓把  拼音:gōng bǎ
亦作“ 弓靶 ”。亦作“ 弓弝 ”。 弓身正中手把握处。《礼记·曲礼上》“左手承弣” 唐 孔颖达 疏:“弣,谓弓把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佳兵》:“凡樺木……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 清 赵翼 《初用眼镜》诗:“收宜近笔牀,掛岂杂弓弝。”《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那女子左手把弓靶一托,右手将弓梢一按,钓鱼儿的一般,轻轻的就把 安公子 钓了起来。”
词语解释:弓影浮杯  拼音:gōng yǐng fú bēi
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明 刘炳 《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亦作“弓影杯蛇”。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参见参见“弓蛇”。
词语解释:弓影杯蛇  拼音:gōng yǐng bēi shé
见“ 弓影浮杯 ”。
词语解释:弓影浮杯  拼音:gōng yǐng fú bēi
犹言杯弓蛇影。形容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明 刘炳 《鄱城归舟》诗:“弓影浮杯疑老病,鸡声牵梦动离愁。”亦作“弓影杯蛇”。 清 沉复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参见参见“弓蛇”。
词语解释:弓筋  拼音:gōng jīn
附在弓干外面的筋条。制弓用筋,能使箭深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城中饿死者仆道上,即取啗之,草木、鱼鸟、鞾皮、弓筋皆尽。”参阅《周礼·考工记·弓人》
词语解释:弓口  拼音:gōng kǒu
方言。步弓两足间的跨度。引申指土地面积。 湖南 民歌《种田莫种贩子田》:“种田莫种贩子田,天干要赔血汗钱;弓口松了不要紧,弓口紧了断火烟。”原注:“弓口,面积。”参见“ 弓 ”。
词语解释:弓壶  拼音:gōng hú
(1).有“弓”字铭文的酒器。《续通志·器服一》:“壶为礼器,腹方口圆曰壶。 商 贯耳弓壶两耳,以‘弓’铭之;有两耳者,可以贯绳。”
(2).装弓的袋。《再生缘》第一回:“腰挂弓壶箭袋,内藏铁胎宝雕弓、穿杨狼牙箭。”
词语解释:弓把  拼音:gōng bǎ
亦作“ 弓靶 ”。亦作“ 弓弝 ”。 弓身正中手把握处。《礼记·曲礼上》“左手承弣” 唐 孔颖达 疏:“弣,谓弓把也。”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佳兵》:“凡樺木……其皮护物,手握如软绵,故弓靶所必用。” 清 赵翼 《初用眼镜》诗:“收宜近笔牀,掛岂杂弓弝。”《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只见那女子左手把弓靶一托,右手将弓梢一按,钓鱼儿的一般,轻轻的就把 安公子 钓了起来。”
词语解释:弓挂天山  拼音:gōng guà tiān shān
指 唐 薛仁贵 三箭定 天山 的故事。 显庆 初, 薛仁贵 领兵击 九姓 突厥 于 天山 。时 九姓 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 仁贵 连发三矢,射杀三人, 九姓 气慑遂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 天山 ,壮士长歌入 汉 关。”见《新唐书·薛仁贵传》。后因以“弓挂天山”指安抚边疆。 宋 杨万里 《跋丘宗卿侍郎见赠使北诗一轴》诗:“手持 汉 节娖秋月,弓挂 天山 鸣积雪。”
词语解释:弓箭社  拼音:gōng jiàn shè
北宋 边境人民的自卫武装组织。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今 河朔 西路被边州军,自 澶渊 讲和以来,百姓自相团结,为弓箭社。不论家业高下,户出一人。又自相推择家资武艺众所服者,为社头、社副、録事,谓之头目。带弓而锄,佩剑而樵,出入山坂,饮食长技与北虏同。私立赏罚,严於官府,分番巡逻,铺屋相望。” 宋 苏辙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北戎久和,边兵不试,临事有不可用之忧。惟沿边弓箭社兵与寇为邻,以战射自衞,犹号精鋭。”《宋史·兵志四》:“ 河北 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夷人无异。”
词语解释:弓脚  拼音:gōng jiǎo
(1).旧时妇女经裹缠后成弓形的小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腰儿细,偏嬝娜;弓脚小,绣鞋儿是红罗。”参见“ 弓足 ”。
(2).古时幞头的两垂脚稍曲成弓形,谓之弓脚。 宋 代辇官多戴双弓脚幞头。《宋史·仪卫志一》:“中道繖扇六十六,輦官七十人,素方繖四十四人,弓脚幞头、碧襴衫、涂金铜革带、乌皮履。”
词语解释:弓足  拼音:gōng zú
(1).谓缠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后》:“《南唐书》言 小周后 ‘剗韤步香阶,手提金缕鞋’,是 南唐 贵人不弓足。”按,缠足陋习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或云 南唐 李后主 令宫嫔 窅娘 以帛绕脚,使纤小如弓状,由是人皆效之;或云始于 南齐 东昏侯 时。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弓足》
(2).指旧时妇女缠裹后发育不正常的脚。以其形如弓,故称。 清 赵翼 《镇安土风》诗:“邨妇无弓足,山农总帕头。”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转女为男》:“速女改装,去髮而辫之,以药展其弓足,衣冠履舄,居然美男子。”
词语解释:弓纤  拼音:gōng xiān
指旧时妇女裹缠后形似弓状的小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恐 唐 人自以足指为玉笋,非必以弓纤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昔题妇人足,不曰素洁,则曰丰妍。夫今妇人缠足……腥秽特甚,使 谢 李 辈舍其弓纤,而诬以洁素,一何舛哉。”
词语解释:弓腰人  拼音:gōng yāo rén
古指舞伎。《类说》卷一引《杨妃外传·水精屏》:“又有纤腰十餘妓,曰 楚 宫 章华 踏謡娘也,又三妓,曰 楚 宫弓腰人也。”
词语解释:弓胶  拼音:gōng jiāo
制弓六材之一。用以黏合弓干。《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弓胶昔干,所以为合也。” 裴駰 集解:“言作弓之法,以胶被昔干而纳诸檠中。”
词语解释:弓匠  拼音:gōng jiàng
制弓的人。《宋史·魏矼传》:“内侍 李廙 饮 韩世忠 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治天下匠》:“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
词语解释:弓仗  拼音:gōng zhàng
泛指弓箭剑戟等武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贼知是母,即放弓仗……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