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廪粟 拼音:lǐn sù
亦作“廪粟”。
(1).公家库藏之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於是反国发廩粟以赋众贫,散府餘财以赐孤寡。”
(2).特指公家供给官吏和在学生员的粮食。 唐 韩愈 《进学解》:“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廩粟。”
(3).谓食廪。 明 刘基 《沙班子中兴义塾诗序》:“廪粟之外,无他用心。”词语解释:廪禄 拼音:lǐn lù
亦作“廪禄”。 禄米;俸禄。 唐 元稹 《故金紫光禄大夫赠太保严公行状》:“俸秩廩禄,一以资军。” 宋 苏舜钦 《与欧阳公书》:“廩禄所入,不足充衣食。” 明 唐顺之 《赠彭石屋序》:“吾廪禄之外,一钱亦私也,况百金乎!”词语解释:廪稍 拼音:lǐn shāo
亦作“廪稍”。 旧指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语本《仪礼·聘礼》“惟稍受之。” 汉 郑玄 注:“稍,廩食也。” 贾公彦 疏:“以其稍稍给之,故谓米廩为稍。” 宋 叶适 《四屯驻兵奏议》:“廩稍惟其所赋,功勋惟其所奏。” 元 揭傒斯 《靖州广德书院记》:“厚岁币以聘师,高廪稍以养生徒。”词语解释:廪庾 拼音:lǐn yǔ
粮仓。《史记·平準书》:“都鄙廩庾皆满,而府库餘货财。”《新唐书·刘禹锡传》:“是不耕而叹廩庾之无餘,可乎?”《明史·张昭传》:“预备义仓,本以振贫民,乃豪猾多冒支不偿,致廩庾空虚。”词语解释:廪饩 拼音:lǐn xì
亦作“廪餼”。
(1).旧指由公家供给的粮食之类的生活物资。《南史·萧正德传》:“敕所在给汝廩餼。” 唐 李渤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虽然廩餼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2).指科举时代由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唐 杜牧 《礼部尚书崔公行状》:“復建立儒宫,置博士,设生徒,廩餼必具,顽惰必迁。”《元史·选举志一》:“百官子弟之就学者,常不下二三百人,宜增其廪餼。”
(3).泛指薪给。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另举在股董事十人,襄赞其成,重其事权,丰其廩餼。”
(4).赠送给人粮食之类生活物资。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李丞相 ﹞久之方省曰:‘故人也。’遂廩餼之。”词语解释:廪给 拼音:lǐn gěi
亦作“廪给”。
(1).俸禄;薪给。 唐 权德舆 《拜昭陵过咸阳墅》诗:“自惭廩给厚,谅使井税先。” 元 揭傒斯 《靖州广德书院记》:“其为屋椽础之数若干,工匠之计若干,自相攸迄成之岁月、廩给之寡伙,咸俾刻于碑阴焉。”
(2).指科举时代公家给予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臣以为不幸有疾,罢之可也,至于廩给,糜费於累岁,而追索於一朝,固亦难矣。”
(3).谓发给廪禄。《宋史·兵志八》:“乞严敕州、军按月廩给。”
(4).泛指衣食等生活资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梅 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今则畎澮纵横,桑麻翳薈,神京廩给,悉仰南方。”词语解释:廪人 拼音:lǐn rén
古代管理粮仓的官吏。《周礼·地官·廪人》:“廩人掌九穀之数,以待国之匪颁、賙赐、稍食。”《孟子·万章下》:“其后廩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词语解释:廪秋 拼音:lǐn qiū
犹言寒秋。廩,通“ 凛 ”。《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廩秋。” 洪兴祖 补注:“廩与‘凛’同,寒也。”廩,一本作“ 凛 ”。词语解释:廪廪 拼音:lǐn lǐn
亦作“廪廩”。
(1).危殆;阽危。廪,通“ 懍 ”。《汉书·食货志上》:“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廩廩也,窃为陛下惜之。” 颜师古 注引 李奇 曰:“廩廩,危也。”
(2).惊慌貌;危惧貌。 清 钱谦益 《上高阳师相书》:“千百夫之长以及士卒,廩廩奔命,如不终日。” 严复 《主客平议》:“比者 奥 、 意 、 德 、 俄 之主,咸早暮廩廩於均富无政府党人,如此而曰国治,得乎?”
(3).谓有风采。廩,通“ 凛 ”。《汉书·循吏传序》:“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此廩廩庶几德让君子之遗风矣。” 颜师古 注:“廩廩,言有风采也。”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矧平生风节,又廪廪较著者哉!”
(4).犹庶几,渐近。《史记·孝文本纪赞》:“廩廩乡改正服封禪矣,谦让未成於今。”《公羊传·襄公二十三年》“夏, 邾娄 鼻我 来奔” 汉 何休 注:“所闻之世,内诸夏,治小如大,廩廩近升平。”词语解释:廪君 拼音:lǐn jūn
古代 巴郡 、 南郡 氏族首领名。后即以之称其族。《文献通考·四裔五》:“ 廩君 种不知何代。初 巴 氏、 樊 氏、 曋 氏、 相 氏、 郑 氏五姓皆出於 武落 鐘离山 ,其上有赤黑二穴, 巴 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共立 巴 氏子 务相 ,是为 廩君 。”参阅《后汉书·南蛮传》。词语解释:廪食 拼音:lǐn shí
(1).仓储的粮食。 唐 沉亚之 《学解嘲对》:“客有以今廩食之不充,漕輓不胜於弊,是劳远而堕近以为问者。” 宋 范仲淹 《论西京事宜札子》:“然彼空虚已久,絶无储积,急难之时,将何以备?宜以将有朝陵之名,渐营廩食。”
(2).公家供给口粮。《韩非子·内储说上》:“ 南郭 处士请为王吹竽, 宣王 説之,廩食以数百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遣其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廩食给薪菜盐豉炊食器席蓐。”
(3).指公家供给的粮食。《汉书·苏武传》:“ 武 既至海上,廩食不至。”词语解释:廪囷
米仓。方的称廪,圆的称囷词语解释:廪俸 拼音:lǐn fèng
犹俸禄。《梁书·儒林传·严植之》:“ 植之 自疾后,便不受廩俸,妻子困乏。”词语解释:廪藏 拼音:lǐn cáng
廪蓄。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破坏豪黠,除去冗费。岁中,廩藏皆羡溢。”词语解释:廪粮 拼音:lǐn liáng
(1).公家给予的粮食。《后汉书·王望传》:“因以便宜出所在布粟,给其廩粮,为作褐衣。”
(2).指科举时代给予在学生员的粮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廪生追粮》:“今后武生考劣等,俱宜追所食廩粮,以警其餘。”词语解释:廪蓄 拼音:lǐn xù
谓国库所储之粮。《新唐书·刘蕡传》:“省不急之费以赡黎元,则廩蓄不乏矣。” 清 唐甄 《潜书·达政》:“廩蓄不私歛,发济不失时,水旱蝗螽不为灾,为上善政一。”词语解释:廪米 拼音:lǐn mǐ
(1).旧指公家发给的粮食。 唐 韩愈 《处州孔子庙碑》:“置本钱廩米,令可继处以守。”
(2).指官府按月发给在学生员的粮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廩生追粮》:“比者提学 薛瑄 ,以生员有疾罢斥者,追所给廩米。”《六部成语·户部》“廩银”原注:“诸生应领廩米,折银给发。”词语解释:廪库 拼音:lǐn kù
亦作“廪库”。 粮仓;仓库。《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当务息役养士,实其廩库,以待天时。” 唐 元稹 《赠左散骑常侍裴公墓志铭》:“岁旱,廪库空少,不数年皆羡溢。”词语解释:廪庚
米仓词语解释:廪饷 拼音:lǐn xiǎng
亦作“廪餉”。 粮饷。《清史稿·简亲王喇布传》:“ 简亲王 喇布 自至 江西 ,无尺寸之功,深居会城,虚糜廪餉。”词语解释:廪锡 拼音:lǐn xī
廪赐。《陈书·姚察传》:“ 察 自居显要,甚励清洁,且廩锡以外,一不交通。”词语解释:廪收 拼音:lǐn shōu
收购入仓。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粟价纔定,更不申稟,即时廩收。”词语解释:廪振 拼音:lǐn zhèn
开仓赈济。《三国志·魏志·刘馥传》:“鰥寡孤独,蒙廩振之实。”词语解释:廪然 拼音:lǐn rán
水泛滥貌。廩,通“ 滥 ”。《左传·哀公十五年》:“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廩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 杨伯峻 注:“廩当读为‘滥’,谓恐或泛滥而陨大夫之尸也。”词语解释:廪牺令 拼音:lǐn xī lìng
古代官名。掌管供宗庙祭祀的谷物和牲畜。《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左内史更名左冯翊,属官有廩牺令、丞、尉。” 颜师古 注:“廩主藏穀,牺主养牲,皆所以供祭祀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又有廩牺令,六百石,掌祭祀牺牲鴈鶩之属。”词语解释:廪生 拼音:lǐn shēng
明 清 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 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廩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 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词语解释:廪秩 拼音:lǐn zhì
俸秩;俸禄。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伏蒙圣慈諭臣:所除观察使,且从廩秩之优。”词语解释:廪竹 拼音:lǐn zhú
指古代传说中包藏婴儿的巨竹。典出 晋 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有 竹王 者,兴於 遯水 。有一女子,浣於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后因以“廩竹”泛指神异人物的出生处。 南朝 陈 徐陵 《在北齐与杨仆射书》:“瞻望乡关,何心天地?自非生凭廩竹,源出空桑,行路含情,犹其相愍。”词语解释:廪赡 拼音:lǐn shàn
(1).供给粮食等生活物资。《后汉书·朱浮传》:“﹝ 朱浮 ﹞乃多发诸郡仓穀,廩赡其妻子。”廩,一本作“ 稟 ”。
(2).粮饷给养。《宋史·钱若水传》:“许召勇敢之士为随身部曲,廩赡不充,则官为支给。”词语解释:廪台 拼音:lǐn tái
即 鹿台 。相传为 商纣王 自杀处。《逸周书·克殷》:“ 商辛 奔内,登于 廩臺 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按,《史记·殷本纪》:“ 紂 走入,登 鹿臺 ,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鹿,一作‘廪’。”词语解释:廪贡 拼音:lǐn gòng
指府、州、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八回:“ 莫某人 他是个廩生,他捐功名,又不从廪贡上报捐,另外弄个监生。” 李劼人 《大波》第一部第四章:“象 志哥 这盛年就读到中学,毕了业,不是廪贡,也是秀才。”词语解释:廪假 拼音:lǐn jiǎ
《汉书·循吏传·龚遂》:“ 遂 乃开仓廩,假贫民。” 颜师古 注:“假谓给与。”后因以“廩假”指谷物的借贷。 宋 叶适 《朝奉大夫致仕黄公墓志铭》:“凡故畴新畎,廩假进退,抱孙长息,婚嫁有无,皆落莫恍惚,若梦中事。”廩,一本作“ 廪 ”。词语解释:廪费 拼音:lǐn fèi
亦作“廪费”。 谓公用经费。 明 李东阳 《乐亭知县蒋原用墓志铭》:“岁所得,常廪费不足,则继以家槖。未常苟取,人信其廉。”词语解释:廪膳生 拼音:lǐn shàn shēng
即廪生。《明史·选举志一》:“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廩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廩膳生、增广生、附生。”参见“ 廩生 ”。
词语解释:廪生 拼音:lǐn shēng
明 清 两代称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又称廪膳生。 明 初生员有定额,皆食廪。其后名额增多,因谓初设食廪者为廪膳生员,省称“廩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省称“附生”。后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 清 制略同。参阅《明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词语解释:廪增 拼音:lǐn zēng
廪膳生员与增广生员的并称。《明史·选举志一》:“其充补廩增给赏,悉如岁试。”《清史稿·选举志一》:“生员色目,曰廩膳生、增广生、附生……廩增有定额,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参见“ 廩生 ”、“ 增生 ”。词语解释:廪银 拼音:lǐn yín
指在学生员向官府领取的折算成银两的膳食津贴。《六部成语·户部》有廪银目,原注曰:“诸生应领廪米,折银给发。”词语解释:廪赐 拼音:lǐn cì
俸禄和赏赐。《后汉书·董卓传》:“廩赐断絶,妻子飢冻。”《周书·柳敏传》:“ 文帝 见而叹异之,特加廩赐。”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军赏罚》:“﹝ 川 班殿直﹞廩赐优给,与御马直等。”词语解释:廪籍 拼音:lǐn jí
谓仓廪与籍田。《初学记》卷十二引 晋 张华 《大司农箴》:“家有庐井,王有廩籍。”词语解释:廪膳 拼音:lǐn shàn
亦作“廪膳”。 科举时代公家发给在学生员的膳食津贴。《元史·选举志一》:“ 成宗 大德 十年春二月,增生员廪膳。”《明史·太祖纪二》:“命天下学校师生,日给廩膳。”词语解释:廪缣 拼音:lǐn jiān
粮食和布帛。泛指给养。《后汉书·杜茂传》:“﹝ 杜茂 ﹞坐断兵马廩縑,使军吏杀人,免官,削户邑。”廩,一本作“ 稟 ”。词语解释:廪帑 拼音:lǐn tǎng
指仓储的粮食和库存的金帛。《新唐书·韦嗣立传》:“今廩帑耗竭,无一岁之储。假遇水旱,人须賑给;不时军兴,士待资装,陛下何以具之?”词语解释:廪泉 拼音:lǐn quán
犹言寒泉。廩,通“ 凛 ”。《晋书·挚虞传》:“吸朝霞以疗飢兮,降廩泉而濯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