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山廧 拼音:shān qiáng
见“ 山墙 ”。
词语解释:山墙 拼音:shān qiáng
亦作“ 山廧 ”。
(1).古代宫庙中绘有山和云的墙壁。《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内阶、玄阶、堤唐、山廧。” 孔晁 注:“山廧,谓廧画山云。” 宋 陆佃 《庙制议》:“《周书》曰‘太庙山墙’,注谓‘墙画山云’。”
(2).陡立如墙的山。 唐 杜牧 《题武关》诗:“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明 高启 《梅花》诗:“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鸟山墙晚半稀。”
(3).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 清 查慎行 《长清山行》:“磵道衝沙聚,山墙迭石成。”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一:“ 喜旺 说着就去一把撕掉山墙上 双双 写的那张大字报。”词语解释:东廧 拼音:dōng qiáng
即东蘠。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东廧》。参见“ 东蘠 ”。
词语解释:东蘠 拼音:dōng qiáng
即沙蓬。一年生草本。茎由基部分枝,坚硬,具条纹,幼时被毛。叶披针形至线形。花两性。果实近圆形,两面扁平。种子可食,也可榨油。《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高燥则生葴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湿则生藏莨蒹葭,东蘠彫胡。”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东蘠,实可食。” 明 胡侍 《真珠船·东墙》:“ 甘 、 凉 、 银 、 夏 之野,沙中生草子,细如罌粟,堪作饭,俗名登粟,一名沙米……《子虚赋》‘东蘠雕胡’註:‘东蘠,实可食。’《广志》:‘东墙,色青黑,粒如葵子,似蓬草,十一月熟,出 幽 、 凉 、 并 、 乌丸 地。’《魏书》:‘ 乌丸 地宜东墙。’余意一物:‘东蘠’讹为‘登厢’,又讹为‘登粟’耳。”词语解释:毛廧 拼音:máo qiáng
即 毛嫱 。《战国策·齐策四》:“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岂有騏麟、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岂有 毛廧 、 西施 哉!”《太平御览》卷七七引《尸子》:“人之欲见 毛廧 、 西施 ,美其面也。” 汉 刘向 《说苑·尊贤》:“古者有 毛廧 、 西施 ,今无有,王选於众,王好色矣。”参见“ 毛嬙 ”。
词语解释:毛嫱 拼音:máo qiáng
古代美女名。《庄子·齐物论》:“ 毛嬙 、 丽姬 ,人之所美也。” 成玄英 疏:“ 毛嬙 , 越王 嬖妾; 丽姬 , 晋国 之宠嬪。此二人者,姝妍冠世。”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 毛嬙 鄣袂,不足程式; 西施 掩面,比之无色。”《淮南子·齐俗训》:“待 西施 、 毛嬙 而为配,则终身不家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多力何必 孟賁 、 乌获 ,逸容岂唯 郑旦 、 毛嬙 ?” 明 沉鲸 《双珠记·假恩图色》:“其妻甚美,果然花容月貌,可赛 毛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