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洞庭 拼音:dòng tíng
(1).广阔的庭院。《庄子·天运》:“帝张《咸池》之乐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间,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教坊词·教坊致语》:“洞庭九奏,始识《咸池》之音;灵岳三呼,共献后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韩非子·初见秦》:“ 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 ,袭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诗:“ 洞庭 九州间,厥大谁与让?”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莪州公诗》:“ 洞庭 春水添新涨,好看双飞返故林。”参见“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别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指 包山 而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刘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东,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谓 洞庭 。”参见“ 太湖 ”。
(4).山名。在 江苏省 太湖 中。有东西二山,东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后与陆地相连成半岛。西山即古 包山 。
词语解释:洞庭湖 拼音:dòng tíng hú
在 湖南省 北部、 长江 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 湘 、 资 、 沅 、 澧 四水汇流于此,在 岳阳县 城陵矶 入 长江 。湖中小山甚多,以 君山 最为著名。沿湖有 岳阳楼 等名胜古迹。 明 徐元 《八义记·山神点化》:“三醉 岳阳 人不识,朗吟飞过 洞庭湖 。”
词语解释:太湖 拼音:tài hú
湖名。古称 震泽 、 具区 、又称 五湖 、 笠泽 。地跨 江苏 、 浙江 二省。它承受 大运河 和 苕溪 来水,主要由 黄浦江 泄入 长江 。洪水期湖面2213平方公里,旧时称三万六千顷,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湖中岛屿有48个,以 洞庭东山 、 洞庭西山 、 马迹山 、 鼋头渚 为最著。烟波浩渺,景色多姿,自古称胜景。词语解释:中庭 拼音:zhōng tíng
(1).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 管仲 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 陈澔 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
(2).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永寿 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
(3).庭院;庭院之中。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宋 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餘情。” 郭沫若 《牧羊哀话》:“小小一个中庭,薄有一些花木。”
(4).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所谓中庭,往往是一个多层的、带有玻璃天棚的大厅…… 北京 的 香山饭店 ,在世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 先生精心设计下,建造了一个具有 中国 园林特色的中庭-- 溢香厅 (又名 四季庭院 )。”
(5).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百合》。词语解释:空庭 拼音:kōng tíng
幽寂的庭院。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虚馆絶諍讼,空庭来鸟雀。” 南朝 宋 鲍照 《秋夜》诗之二:“荒径驰野鼠,空庭聚山雀。” 唐 刘长卿 《客舍喜郑三见寄》诗:“穷巷无人鸟雀閒,空庭新雨莓苔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良夜迢迢甚伴?对空庭寂寞,花光清絶。”词语解释:黄庭 拼音:huáng tíng
(1).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唐 李白 《送贺宾客归越》诗:“ 山阴 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宋 苏轼 《留题仙都观》诗:“飞符御气朝百灵,悟道不復诵《黄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曩所授《黄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
(2).指 晋 王羲之 书写的《黄庭经》法帖。 宋 秦观 《春日》诗之四:“春禽叶底引圆吭,临罢《黄庭》日正长。”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三》:“《曹娥》、《乐毅》,尚有蹊径可寻,至《兰亭》、《黄庭》,几莫知其端倪矣。”
(3).指中央。《黄庭内景经》 务成子 题解:“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方向呵,镇黄庭,通紫极,子午坤乾。”亦特指脾。一说为体中的虚拟之所。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古人以黄庭为脾。不然也,黄庭有名而无所,冲气之所在也。”词语解释:汉庭 拼音:hàn tíng
指 汉 朝。 汉 张衡 《思玄赋》:“王肆侈於 汉 庭兮,卒衔恤而絶绪。”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汉 庭和异域,《晋史》坼中臺。” 明 何景明 《送雷长史》诗:“ 汉 庭亦羡 相如 美, 楚 客重看 贾傅 尊。”词语解释:门庭 拼音:mén tíng
(1).迎着门的空阔的地方。《易·节》:“不出门庭,凶。”《周礼·天官·阍人》:“掌埽门庭。” 郑玄 注:“门庭,门相当之地。” 朱德 《上白云山》诗:“ 珠江 两岸琼楼现,净扫门庭迓国宾。”
(2).家门;门户。《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我只是打死这贱婢罢!羞辱门庭,要你怎的!” 清 曾国藩 《罗忠节公神道碑铭》:“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 郭沫若 《王昭君》第一幕:“老子千辛万苦,为的要光大门庭,兴家立业。”
(3).门径;方法。《朱子语类》卷九六:“‘六经浩渺,乍难尽晓。且见得路逕后,各自立得一箇门庭。’问:‘如何是门庭?’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一出:“暂息喧哗,略停笑语,试看别样门庭。教坊格范,緋緑可仝声。”《水浒传》第五一回:“你若省得这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
(4).派别。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立门庭与依傍门庭者,皆逐队者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 王季木 如西域婆罗门,邪师外道,自有门庭,终难皈依正法。”
(5).犹宫廷。《墨子·尚贤上》:“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 孙诒让 间诂:“盖凡宿衞(庶子)位署,皆在路寝内外朝门庭之閒,故此书谓之门庭庶子。”《三国志·蜀志·费诗传》:“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词语解释:闲庭 拼音:xián tíng
亦作“闲庭”。 寂静的庭院。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闲庭不扰,退食自公,远览形势,虔心净域。” 宋 谢翱 《效孟郊体》诗:“閒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 明 高明 《琵琶记·牛氏规奴》:“风送炉香归别院,日移花影上閒庭。”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宽餘。”词语解释:后庭 拼音:hòu tíng
(1).犹后宫。 晋 潘岳 《西征赋》:“较面朝之焕炳,次后庭之猗靡。”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良媛 董氏 ,备位后庭,素称淑慎,进升号位,礼亦宜之。”
(2).借指宫女。《隋书·炀帝纪下》:“帝后庭有子,皆不育之,示无私宠,取媚於后。”
(3).宫庭或房室的后园。《汉书·郊祀志下》:“如祠 世宗庙 日,有白鹤集后庭。”《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俟暮鼓既作,躡足而回,循墙至后庭。”
(4).《玉树后庭花》曲名的省称。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一:“ 东府 旧基留佛刹,《后庭》餘唱落船窗。” 元 萨都剌 《和张仲举清溪夜行》诗:“《后庭》遗曲依然在,商女能歌不忍听。” 清 金农 《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遍尝所藏名酝听吴下李周二生擫笛度曲醉成此诗》:“调变《伊》《凉》入破多,《后庭》还唱《定风波》。”参见“ 后庭花 ”。
(5).指肛门。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癖嗜·好外》:“ 俞 大夫 华麓 有好外癖,尝拟作疏奏上帝,欲使童子后庭诞育,可废妇人。”
后妃的宫庭。《文选·谢庄〈月赋〉》:“引玄兔於帝臺,集素娥於后庭。” 李周翰 注:“言照曜帝王之臺、后妃之庭。”
词语解释:后庭花 拼音:hòu tíng huā
(1).花名。鸡冠花的一种。 宋 王灼 《碧鸡漫志》卷五:“ 吴 蜀 鸡冠花有一种小者,高不过五六寸,或红,或浅红,或白,或浅白,世目曰后庭花。”
(2).花名。雁来红的异名。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五九引 明 朱橚 《救荒本草》:“后庭花,一名雁来红,人家园圃多种之……其叶众叶攒聚,状如花朵,其色娇红可爱,故以名之。”
(3).乐府清商曲 吴 声歌曲名。 唐 为教坊曲名。本名《玉树后庭花》, 南朝 陈后主 制。其辞轻荡,而其音甚哀,故后多用以称亡国之音。 唐 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容,《后庭花》又添几种。”
(4).词牌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仄韵。又有《后庭花破子》,单调,三十二字,七句,五平韵。
(5).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后庭花破子》同,但末句前可增加五字或六字句。可用作小令,也可用于套曲中。词语解释:阶庭 拼音:jiē tíng
台阶前的庭院。《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后卒无患”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昔 高宗 之鼎,非雉所雊, 殷 之阶庭,非木所生。”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语言》:“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於阶庭耳。”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三槐正位,人瞻衮绣之荣;双桂联芳,天发阶庭之秀。”词语解释:彤庭 拼音:tóng tíng
亦作“ 彤廷 ”。
(1). 汉 代宫廷。因以朱漆涂饰,故称。 汉 班固 《西都赋》:“於是玄墀釦砌,玉阶彤庭。”
(2).泛指皇宫。 唐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宋 苏轼 《次韵答满思复》:“自甘茅屋老三间,岂意彤廷缀两班。” 清 赵翼 《木兰较猎》诗:“行闕嵯峨倚翠屏,名王俱入宴彤廷。”词语解释:户庭 拼音:hù tíng
户外庭院。亦泛指门庭、家门。《易·节》:“不出户庭,无咎。” 朱熹 本义:“户庭,户外之庭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观万古如同日,知八荒若户庭。” 南朝 宋 鲍照 《浔阳还都道中》诗:“未尝违户庭,安能千里游?” 唐 李频 《府试老人星见》诗:“良宵出户庭,极目向青冥。”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故西人於水,则轮船无所不通,五洋四海,恍若户庭;万国九洲,儼同闤闠。”词语解释:天庭 拼音:tiān tíng
亦作“ 天廷 ”。
(1).天帝的宫廷;天帝的朝廷。 汉 扬雄 《甘泉赋》:“选 巫咸 兮叫帝閽,开天庭兮延羣神。”《水浒传》楔子:“这 仁宗 皇帝……降生之时,昼夜啼哭不止,朝庭出给黄榜,召人医治,感动天庭,差遣 太白金星 下界。”《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只好报知值日功曹,启奏天庭,请 玉帝 定夺。”
(2).指天空。《文选·班固〈答宾戏〉》:“未仰天庭而覩白日也。” 张铣 注:“未仰天见白日之光也。” 胡也频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二三:“这种种声音在无边无际的天庭中响着。”
(3).帝王的宫廷;朝廷。 晋 左思 《蜀都赋》:“幽思绚道德,摛藻掞天庭。” 唐 沉佺期 《奉和洛阳玩雪应制》:“洒瑞天庭里,惊春御苑中。”《西游记》第六八回:“﹝ 三藏 ﹞直至端门外,烦奉事官转达天廷,欲倒验关文。”《封神演义》第六回:“敢劳丞相将此本转达天庭。”
(4).星垣名,即太微垣。《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祈穀于上帝” 唐 孔颖达 疏:“上帝,太微之帝……太微为天庭,中有五帝座。”《史记·天官书》:“三能、三衡者,天廷也。客星出于天廷,有奇令。”
(5). 昆仑山 最高层,名曰天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山三级: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6).相术指人两眉之间。亦指前额中央。《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此二人天庭及口耳之间同有凶气。”《黄庭内景经·黄庭》:“天庭地关列斧斤。” 梁丘子 注:“两眉间为天庭。” 老舍 《茶馆》第一幕:“你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 陶朱 之富。”词语解释:家庭 拼音:jiā tíng
(1).犹言家中。《后汉书·郑均传》:“ 均 好义篤实,养寡嫂孤儿,恩礼敦至。常称疾家庭,不应州郡辟召。”
(2).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 班固 之成书也,出自家庭; 陈寿 之草志也,创於私室。” 宋 欧阳修 《刘丞相挽词》诗之二:“平昔家庭敦友爱,可怜松檟亦连阴。” 明 邵璨 《香囊记·义释》:“家荡散,业飘零。携筐还负筥,离家庭。两口无依倚,身如蓬梗。” 叶君健 《火花》二:“这个儿子就是没有家庭观念,讲也没有用。”
(3).院落,庭院。《宋史·章得象传》:“ 得象 母方娠,梦登山,遇神人授以玉象;及生,父 奂 復梦家庭积笏如山。” 清 东轩主人 《述异记·虾蟆蛊》:“奉之者家庭洒扫清洁,止奉蛊神。” 魏巍 《壮行集·幸福的花为勇士而开》:“他们还有宽裕的时间栽种花木,把家庭收拾得十分舒适。”词语解释:广庭 拼音:guǎng tíng
宽阔的厅堂。引申为公开的场所。 清 朱仕琇 《送叶蔚文南归序》:“ 颜斶 王斗 絀世主之怒,笑謔广庭,高揖而去。”参见“ 广庭大众 ”。
词语解释:广庭大众 拼音:guǎng tíng dà zhòng
指人多的公共场所。《公孙龙子·迹府》:“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鬭,王将以为臣乎?”词语解释:小庭 拼音:xiǎo tíng
小庭院。 南朝 梁 张缵 《秋雨赋》:“周小庭而密下,泫高枝而疎落。” 南唐 李煜 《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词语解释:公庭 拼音:gōng tíng
(1).古代国君宗庙的厅堂或朝堂。《诗·邶风·简兮》:“硕人俣俣,公庭万舞。”《南史·褚裕之传》:“ 向 ( 褚向 )风仪端丽,眉目如画,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 清 曾国藩 《金陵楚水师昭忠祠记》:“甚者,如 九洑洲 之役,攻剿三四日,凋耗二千人。唱凯於公庭,饮泣於私舍。”
(2).朝廷,公室。《韩非子·扬权》:“为人君者,数披其木,毋使木枝扶疏;木枝扶疏,将塞公閭,私门将实,公庭将虚,主将壅围。”
(3).公堂,法庭。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於百龄,接风期於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元 无名氏 《抱妆盒》第二折:“盒子里藏的是储君,我肚皮里怀的是鬼胎。虽不见公庭上遭横祸,赤紧的盒子里隐飞灾。”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谒洴》:“风声泄漏到公庭,为避罗钳造狄门。”词语解释:趋庭 拼音:qū tíng
亦作“趍庭”。 《论语·季氏》:“﹝ 孔子 ﹞尝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 鲤 , 孔子 之子 伯鱼 。后因以“趋庭”谓子承父教。 唐 王勃 《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 鲤 对;今晨捧袂,喜託龙门。” 宋 王禹偁 《恩赐宰臣一子可尚书水部员外郎制》:“惟尔严父,为予大臣。嘉其调鼎之功,命及趋庭之子,俾升华省,仍列清曹。” 清 顾炎武 《与李霖瞻书》:“趍庭变学,既已引置 庄 岳 之间;挟策读书,亦都从游舞雩之下。”词语解释:过庭 拼音:guò tíng
(1).《论语·季氏》:“ 鲤 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 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 鲤 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 退而学《礼》。”后因以“过庭”指承受父训或径指父训。 唐 李商隐 《五言述德抒情诗献杜仆射相公》:“过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 白 ( 李白 )方幼穉,而其父首诲以靡丽放旷之词。然则 白 之狂逸不羈,盖亦过庭之所致也。” 清 钱谦益 《袁可立父淮先赠承德尚室司丞加赠奉直大夫尚室司少卿制》:“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
(2).以喻长辈的教训。《后汉书·党锢传·李膺》:“久废过庭,不闻善诱。”词语解释:荒庭 拼音:huāng tíng
荒芜的庭院。 唐 杜甫 《禹庙》诗:“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词语解释:讼庭 拼音:sòng tíng
即讼堂。 唐 李白 《赠从弟宣州长史昭》诗:“讼庭垂桃李,宾舘罗轩盖。” 傅尃 《梦蘧于临武县》诗:“讼庭如水吏人閒,官舍萧然昼掩关。”参见“ 讼堂 ”。
词语解释:讼堂 拼音:sòng táng
旧时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 唐 王昌龄 《送欧阳会稽之任》诗:“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元 王恽 《简寄庞云卿》诗:“讼堂归去早,揔是钓诗钩。” 清 赵翼 《簷曝杂记·镇安民俗》:“前后在任几两年,仅两坐讼堂,郡人已叹为无留狱,则简僻可知也。”词语解释:明庭 拼音:míng tíng
(1).古代帝王祭祀神灵之地。 南朝 齐 谢朓 《鼓吹曲·钧天曲》:“已庆明庭乐,谁想南风弹。”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徵调曲三》:“众仙就朝于瑶水,羣帝受享於明庭。”参见“ 明廷 ”。
(2).圣明的朝廷。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明庭开广敞,才儁受羈维。” 宋 文天祥 《正气歌》:“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清 李渔 《玉搔头·得实》:“娘行休洒伤时泪,真共假,向明庭质对。”
词语解释:明廷 拼音:míng tíng
(1).指 甘泉山 。在 陕西省 淳化县 西北。亦指 甘泉宫 。古代帝王祀神灵之地。《史记·封禅书》:“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廷 。 明廷 者, 甘泉 也。”《汉书·郊祀志上》作“明庭”。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等》诗:“四圣 崆峒 迷大道,万灵风雨集 明廷 。”
(2). 汉 代人对县令的敬称。犹明公、明大夫。《后汉书·党锢传·张俭》:“ 篤 曰:‘ 篤 虽好义,明廷今日载其半矣。’” 李贤 注:“明廷犹明府。”此指 外黄 县令 毛钦 。 明 王志坚 《表异录·职官》:“ 唐 人称县曰明府, 汉 人谓之明廷。”
(3).圣明的朝廷。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未尝輒入明廷,何当指佞。” 宋 陆游 《贺明堂表》:“臣官縻遐徼,心繫明廷。”词语解释:前庭 拼音:qián tíng
(1).正屋前的庭院。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 唐 钱起 《题陈季壁》诗:“前庭少乔木,邻舍闻新禽。” 郭沫若 《归去来·鸡之归去来》:“﹝ 安娜 ﹞从后面西北角上的厨房里绕到前庭来了。”
(2).犹前额。《新华文摘》1983年第3期:“这个小学总务,却留着教授似的稀薄整齐的背头,天造地设,他竟也有着教授似的宽阔前庭。”
(3).人和脊索动物身体器官内的某些空腔。如鼻前庭、口腔前庭等。词语解释:殊庭 拼音:shū tíng
(1).异域。指仙人的居处。《史记·孝武本纪》:“上亲禪 高里 ,祠 后土 。临 渤海 ,将以望祠 蓬莱 之属,冀至殊庭焉。” 司马贞 索隐引 服虔 曰:“殊庭者,异也,言入仙人异域也。” 宋 司马光 《读〈汉武帝纪〉》诗:“上药行当就,殊庭庶可期。”
(2).旅馆。 唐 严武 《酬别杜二》诗:“并向殊庭謁,俱承别舘追。” 仇兆鳌 注:“殊庭、别舘,中途止宿之所。”词语解释:边庭 拼音:biān tíng
亦作“ 边廷 ”。亦作“邉庭”。
(1).犹边地。《后汉书·铫期王霸传赞》:“ 祭遵 好礼,临戎雅歌。 肜 抗 辽左 ,边廷怀和。” 隋 卢思道 《从军行》:“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宋 欧阳修 《时论·塞垣》:“今之议者,方南北修好,恐边庭生事。”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五出:“今朝已入 瀛洲 选,怕向边廷见斗刀。” 明 冯梦龙 《女丈夫·越府献策》:“只为著 土木 疲命,况邉庭黷武连年,繁刑重歛,谁不怨,山林啸聚争为变。” 清 陈梦雷 《绝交书》:“不孝身沦厮养,迹远边庭,老母见背,不能奔丧。”
(2).边地的官署。《敦煌曲子词·失调名》:“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戴之邵梦》:“帅收隶行伍,且多与之金,俾侦边廷息耗。” 明 曹学佺 《泰昌皇帝挽歌》:“罢税不停徵,边庭岁用增。” 钱基博 《吴禄贞传》:“既而 延吉 兵譁餉而噪, 日 人出兵以临 图们江 ,边庭震惊。”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四》:“让他随时把情况交到上面来,但自己却不能离开边廷一步,而要专管边防事务。”词语解释:龙庭 拼音:lóng tíng
亦作“ 龙廷 ”。
(1). 匈奴 单于祭天地鬼神之所。《后汉书·窦宪传》:“躡 冒顿 之区落,焚 老上 之 龙庭 。” 李贤 注:“ 匈奴 五月大会 龙庭 ,祭其先、天地、鬼神。” 南朝 齐 谢朓 《永明乐》诗之五:“化洽鯷海君,恩变 龙庭 长。西北騖环裘,东南尽龟象。”
(2).借指 匈奴 和其他边塞少数民族国家。 唐 李白 《古风》之六:“昔别 雁门关 ,今戍 龙庭 前。”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四折:“枕席间,临寝处,越显的吾当薄倖。万里 龙廷 ,知他宿谁家一灵真性。” 清 龚自珍 《皇朝硕辅颂序》:“八地九天之奇兵,祕乎豹略;五行十守之正道,挞此 龙庭 。”
(3).指朝廷。《敦煌曲子词·菩萨蛮》:“ 敦煌 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 麟臺 早有名。”《英烈传》第六八回:“孩儿应声道:‘万年天子坐龙廷。’” 鲁迅 《呐喊·风波》:“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
(4).隆起的天庭。旧时以为帝王异相。《旧唐书·唐俭传》:“明公日角龙庭, 李氏 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按,《新唐书》作“龙廷”。词语解释:帝庭 拼音:dì tíng
(1).天庭。《书·金縢》:“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 孔 传:“汝元孙受命於天庭为天子。”
(2).宫廷;朝廷。 汉 班昭 《大雀赋》:“翔万里而来游,集帝庭而止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俞往钦哉之授,并陈辞帝庭,匪假书翰。”
(3).祭天神之廷。《汉书·郊祀志上》:“鼎宜视宗禰庙,臧於帝庭,以合明应。” 颜师古 注:“帝庭, 甘泉 天神之庭。”词语解释:亲庭 拼音:qīn tíng
指父母。 宋 司马光 《安之朝议哀辞》之一:“朱衣老卿列,白首恋亲庭。”《剪灯新话·金凤钗记》:“一旦声跡彰露,亲庭罪责……在妾固所甘心,于君诚恐累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红玉》:“女流涕曰:‘亲庭罪责,良足愧辱!我二人缘分尽矣!’”词语解释:大庭 拼音:dà tíng
亦作“ 大廷 ”。
(1).外朝之廷。《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朱右曾 校释:“庭当作廷。大廷,外朝之廷,在库门内雉门外。”《韩非子·解老》:“故议於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
(2).指朝廷。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馀干县楼牌》:“是时 赵子直 家居县市,赴省试,已而大廷唱名为第一。”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故令贪夫盈於朝列,饕餮贡於大庭,犹曰美政文明,斯则戾矣。”词语解释:充庭 拼音:chōng tíng
(1).古代的一种朝仪。每大朝会,陈皇帝车辇仪仗于殿庭,谓之充庭。《后汉书·安帝纪》:“﹝ 永初 ﹞四年春正月元日,会,彻乐,不陈充庭车。” 李贤 注:“每大朝会,必陈乘舆法物车輦於庭。”《宋书·礼志五》:“旧有充庭之制,临轩大会,陈乘舆车輦旌鼓於殿庭。”
(2).布满庭院。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振鷺之声充庭,鸿鸞之党渐阶。”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芸若充庭,槐枫被宸。”
(3).充满朝廷。《晋书·乐志上》:“嘉会置酒,嘉宾充庭。”《南齐书·乐志》:“元正肇始,典章徽明。万方来贺,华夷充庭。”词语解释:谢庭 拼音:xiè tíng
(1). 谢安 的门庭。喻指子弟优秀之家。 宋 张孝祥 《鹧鸪天·为老母寿》词:“明年今日称觴处,更有孙枝满 谢 庭。” 清 陈维崧 《李映碧先生八十征诗文启》:“更 谢 庭之多凤,矧 荀 里之皆龙。” 柳亚子 《山村道畔遇陈君葆口占一律奉赠》:“更喜 谢 庭才咏絮,老夫眼为凤鸞明。”参见“ 谢庭兰玉 ”。
(2).旧时对舅家或妻家的代称。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早寒时,暮寒时, 江 上春潮平岸时, 谢 庭书到时。”参见“ 谢舅 ”。
词语解释:谢庭兰玉 拼音:xiè tíng lán yù
《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晋 裴启 《语林》:“ 谢太傅 问诸子姪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於阶庭耳。’”后遂用以“谢庭兰玉”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宋 曾巩 《庭桧呈蒋颖叔》诗:“ 汉 节从来纵真赏, 谢 庭兰玉载芳音。”亦省称“ 谢玉 ”。 清 王昶 《金石萃编·唐〈杜君绰碑〉》:“并光凌 谢 玉,彩嗣 韦 珠。”参见“ 谢兰燕桂 ”。
词语解释:谢舅 拼音:xiè jiù
指 晋 羊昙 之舅 谢安 。舅甥情谊深厚。见《晋书·谢安传》。后遂以“谢舅”作为吟咏舅甥情谊的典故。 唐 李商隐 《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之子夫君 郑 与 裴 , 何 甥 谢 舅当世才。”词语解释:金庭 拼音:jīn tíng
(1).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庐州郡 巢县 (今 安徽省 巢湖市 ),别名 紫微山 。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2).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越州郡 剡县 (今 浙江省 嵊县 ),周围三百里,名曰 金庭崇妙天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一。见《云笈七籤》卷二七。
(3).山名。道教称为福地。在 会稽 东海 际之 桐柏山 中。 晋 陶弘景 《真诰·稽神枢四》:“ 金庭 有不死之乡,在 桐柏 之中。”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铭》:“启基 桐柏 ,厥号 金庭 。”
(4).传说中天上神仙所居之处。 唐 陈子昂 《题李三书斋》诗:“愿与金庭会,将待玉书徵。” 宋 沉遘 《五言天台山送僧象微归山》:“玉堂敞金庭,碧林列瑶圃。”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天门中断接危梁,玉馆金庭迹渺茫。”词语解释:盈庭 拼音:yíng tíng
亦作“ 盈廷 ”。 充满朝廷。《诗·小雅·小旻》:“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楚辞·大招》:“室家盈庭,爵禄盛只。” 王逸 注:“盈满朝廷。” 王夫之 通释:“盈庭,皆列位于朝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自两 汉 文明,楷式昭备,蔼蔼多士,发言盈庭。”《旧唐书·武宗纪论》:“属天骄失国, 潞 孽阻兵,不惑盈庭之言,独纳大臣之计。”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又以比岁 淮 弱 黄 强,重迟空晚,发议盈廷,图改运道。”词语解释:槐庭 拼音:huái tíng
(1).种植槐树的庭院。 汉 公孙诡 《文鹿赋》:“麀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诗:“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2).三公之位。亦指三公。《晋书·王戎王衍传论》:“ 濬冲 善发谈端, 夷甫 仰希方外,登槐庭之显列,顾 漆园 而高视。”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出参太宰军事,入为太子洗马,俄迁祕书丞,赞道槐庭,司文天阁。” 唐 杨炯 《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幽壠埋魂,终降槐庭之赠;高门纳駟,式居茅社之封。”词语解释:当庭 拼音:dāng tíng
在法庭审理的现场。如:由于他能坦白自首,并作了退赔,法院当庭宣判他免于刑事处分。词语解释:来庭 拼音:lái tíng
犹来朝。谓朝觐天子。《诗·大雅·常武》:“四方既平, 徐方 来庭。” 孔 传:“来王庭也。” 唐 张说 《圣德颂》:“西戎远国,畏君之灵,古称即序,今乃来庭。” 清 姚鼐 《宋双忠祠碑》:“神陟在天,明曜刚大。思蠲厥心,来庭来对。”词语解释:紫庭 拼音:zǐ tíng
(1).帝王宫庭。《后汉书·皇甫规传》:“臣生长边远,希涉紫庭,怖慴失守,言不尽心。” 晋 左思 《悼离赠妹》诗之二:“以兰之芳,以膏之明,永去骨肉,内充紫庭。” 唐 白居易 《骠国乐》诗:“ 德宗 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为尔听。”《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今陛下已御正殿,臣谓何惜紫庭数步之地,使之稽首拜伏,瞻仰清光。”
(2).神仙所住宫阙。 三国 魏 嵇康 《代秋胡歌诗》:“受道 王母 ,遂升紫庭。” 唐 李康成 《玉华仙子歌》:“溶溶紫庭步,渺渺 瀛臺 路。” 宋 王禹偁 《李太白真赞》:“仙之来兮 峨眉 扃,曳素衣兮游紫庭。”词语解释:枢庭 拼音:shū tíng
亦作“ 枢廷 ”。 政权中枢;内庭。 宋 曾巩 《侍中制》:“比回翔于禁闥,遂更践于枢庭。” 宋 陆游 《答钤辖启》:“列属枢廷,自不安於清选;佐州 京峴 ,犹误被於明恩。”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稗事数则》:“﹝ 成王 ﹞自言直枢庭时,尝召见,上适閲 明 参政 亮 捷报,命王閲之。” 清 龚自珍 《以事诣圆明园和内直友人春晚退直》:“警蹕闻传膳,枢廷述地方。”词语解释:王庭 拼音:wáng tíng
(1).朝廷。《易·夬》:“扬于王庭。” 孔颖达 疏:“王庭是百官所在之处。”《汉书·王莽传中》:“拜爵王庭,谢恩私门者,禄去公室,政从亡矣。” 唐 李白 《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纳忠王庭,名鏤钟鼎。”
(2).指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君长设幕立朝的地方。《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李陵 ﹞深践戎马之地,足歷王庭。” 李善 注:“单于所居之处,号曰王庭。”《汉书·匈奴传上》:“是后 匈奴 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明 梁辰鱼 《念奴娇序·拟出塞》套曲:“曾有擒虏王庭;还有杀敌 居胥 ,战无不胜,竹帛丹青。”词语解释:宫庭 拼音:gōng tíng
(1).泛指房屋。以喻范围。《荀子·儒效》:“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於坛宇、宫庭也。”
(2).指帝王居住和勤政的处所。《史记·商君列传》:“居三年,作为筑冀闕宫庭於 咸阳 , 秦 自 雍 徙都之。”《汉武帝内传》:“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鬱然直来,逕趋宫庭间。” 唐 司空曙 《金陵怀古》诗:“輦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宫庭化为荒草地,六市三街今野营。”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一盏吊在房中央,是 中国 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词语解释:鲤庭 拼音:lǐ tíng
《论语·季氏》载, 孔鲤 “趋而过庭”,遇见其父 孔子 , 孔子 教训他要学诗、学礼。后因以“鲤庭”谓子受父训之典。 唐 杨汝士 《宴杨仆射新昌里第》诗:“文章旧价留鸞掖,桃李新阴在 鲤 庭。” 元 耶律楚材 《又索六经》诗:“莫教幼穉空相忆,日日求书到 鲤 庭。”昆剧《墙头马上》第一场:“书生谁似我, 鲤 庭中寸步难挪。”词语解释:禁庭 拼音:jìn tíng
亦作“ 禁廷 ”。
(1).犹宫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禁庭尊秘之处,今贱人竟入,而门卫不觉者,宫室将虚,下人踰上之妖也。”《旧唐书·韦温传》:“寻知制誥,召入翰林为学士,以父职禁廷,忧畏成病,遗诫不令居禁职,恳辞不拜。” 明 吴承恩 《元寿颂》:“ 石麓 李公 ,擢自翰苑,首居春卿,内直禁廷,光晋宫保,睿眷时篤,宸恩日深。”《三国演义》第三回:“ 植 素知 董卓 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
(2).指宫廷官员。《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符三年》:“私謁踵路,阴交不逞,密结禁庭,谓之姦可也。”参见“ 宫庭 ”。
词语解释:宫庭 拼音:gōng tíng
(1).泛指房屋。以喻范围。《荀子·儒效》:“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於坛宇、宫庭也。”
(2).指帝王居住和勤政的处所。《史记·商君列传》:“居三年,作为筑冀闕宫庭於 咸阳 , 秦 自 雍 徙都之。”《汉武帝内传》:“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鬱然直来,逕趋宫庭间。” 唐 司空曙 《金陵怀古》诗:“輦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宫庭化为荒草地,六市三街今野营。”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一盏吊在房中央,是 中国 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词语解释:秦庭 拼音:qín tíng
秦 朝。亦借指 秦 地 长安 。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序:“畏 南山 之雨,忽践 秦 庭;让 东海 之滨,遂餐 周 粟。”《晋书·符坚载记上》:“我本出将归 江 南,遭时不遇,陨命 秦 庭。”词语解释:掖庭 拼音:yè tíng
亦作“ 掖廷 ”。
(1).宫中旁舍,妃嫔居住的地方。《汉书·杜延年传》:“时 宣帝 养於掖庭,号皇曾孙。”《后汉书·班固传上》:“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 李贤 注引《汉官仪》:“婕妤以下皆居掖庭。”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 元载 之败,其女 资敬寺 尼 真一 纳于掖庭。” 清 钱谦益 《继妻姚氏赠宜人制》:“追慕 原陵 ,永怀 长乐 ,访问掖庭椒房之故事,感叹 曾参 、 王骏 之坠言。”
(2).宫中官署名。掌后宫贵人采女事,以宦官为令丞。 秦 代名永巷,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为掖廷。 东汉 分为二,设掖庭令、永巷令。《后汉书·百官志三》:“掖庭令一人,六百石。注曰:宦者。掌后宫贵人采女事。”《新唐书·宦者传序》:“又有五局:一曰掖廷,主宫嬪簿最。”词语解释:内庭 拼音:nèi tíng
(1).宫禁以内。 唐 韩偓 《甲子岁夏五月自长沙抵醴陵聊寄知心》诗:“职在内庭宫闕下,厅前皆种紫薇花。”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裴廷裕 乾寧 中在内庭,文书敏捷,号‘下水船’。”《天雨花》第三二回:“后在内庭应气闷,此来骨肉可频逢。”
(2).内院,里院。 清 刘大櫆 《海门鲍君墓志铭》:“而 尹公 太夫人尤重君,常引至内庭相见,饮食之如家人。”
(3).针灸穴位名。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足背第二三趾缝缘后约五分的凹陷处。主治牙痛、头痛、咽喉肿痛等症。参阅《灵枢经·本输》。词语解释:北庭 拼音:běi tíng
(1).指 汉 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復上求灭北庭。”
(2).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 宋 陆游 《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诗:“东阁羣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 明 都穆 《都公谈纂》卷下:“ 景泰 间, 广陵伯 刘安 守 大同 , 郭登 为参将,时 英宗 在北廷。” 清 孙枝蔚 《春晚》诗:“送春画阁如南浦,缺雨良苗似北庭。”
(3). 唐 方镇名。属 陇右道 。以其治所在 北庭都护府 ,节度使例兼 北庭 都护,故通称 北庭 。辖西北 伊 、 西 、 庭 三州及 北庭都护府 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 回纥 ,继入 吐蕃 。 唐 杜甫 《近闻》诗:“ 崆峒 五原 亦无事,北庭数有 关中 使。” 清 吴伟业 《送陇右道吴赞皇之任》诗:“移檄 北庭 收属国,閲兵西海取封侯。”
(4).指 燕京 。即今 北京市 。 元 建都 燕京 ,时汉人称之为北庭。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余囚北庭,坐一土室。”词语解释:分庭 拼音:fēn tíng
(1).分处庭中,以示平等。《汉书·货殖传》:“ 子赣 结駟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隋书·卢思道传》:“通人 杨令君 、 邢特进 已下,皆分庭致礼,倒屣相接。”《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对罢,诣 王黼 第, 黼 欲令庭趋, 尼楚赫 不可,分庭而见。”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使君秉天朝宪节,寡人司水国微权,既辱分庭,只行抗礼。”
(2).指分处庭中。 南朝 宋 颜延之 《应诏宴曲水作》诗:“分庭荐乐,析波浮体。”词语解释:虏庭 拼音:lǔ tíng
见“ 虏廷 ”。
词语解释:虏廷 拼音:lǔ tíng
亦作“ 虏庭 ”。 古时对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的贬称。《后汉书·袁绍传》:“雷震虎步,并集虏廷。” 晋 刘琨 《劝进表》:“主上幽劫,復沉虏庭。”《旧唐书·张濬传》:“俾拥旄乘驛之使,囚在虏庭;勤王奉国之军,怀归本土。” 邹鲁 《山西光复》:“ 陆钟琦 既死, 清 廷派 吴禄贞 为 山西 巡抚, 山西 党人闻之喜,谋一举而倾覆虏庭。”词语解释:到庭 拼音:dào tíng
当事人出席法院对与自己有关的案件的审理活动词语解释:珠庭 拼音:zhū tíng
(1).饱满的天庭,星相家以为主贵之相。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凝脂点漆,日角珠庭。”《新唐书·李珏传》:“日角珠庭,非庸人相。”
(2).仙人的宫院;仙境。 南朝 梁 沉约 《梁甫吟》:“奔枢岂易纽,珠庭不可临。” 隋 卢思道 《升天行》:“玉山候 王母 ,珠庭謁 老君 。” 清 潘耒 《浴日亭》诗:“何必褰裳慕 蓬 岛,当知此地即珠庭。”词语解释:风庭
指庭院。 南朝 齐 谢朓 江革 等《阻雪连句遥赠和》:“风庭舞流霰,冰沼结文澌。” 唐 白居易 《闲坐看贻诸少年》诗:“雨砌长寒芜,风庭落秋果。” 元 方澜 《早秋夜坐》诗:“尘陌闻鐘静,风庭洒顶凉。”词语解释:莎庭
长满莎草的庭院词语解释:禅庭 拼音:chán tíng
禅院。 唐 孟浩然 《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诗:“竹柏禪庭古,楼臺世界稀。” 唐 贾岛 《题竹谷上人院》诗:“禪庭高鸟道,迴望极川原。” 唐 戴叔伦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北回两馆至南昌县界查溪兰若别》诗:“禪庭古树秋,宿雨清沉沉。”词语解释:玉庭 拼音:yù tíng
(1).庭院的美称。 唐 乔知之 《定情篇》诗:“今日玉庭梅,朝红暮成碧。” 前蜀 韦庄 《抚盈歌》:“玉庭兮春昼,金屋兮秋宵。”
(2).指宫廷。《南齐书·乐志》:“设业设簴,展容玉庭。” 唐 高宗 《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诗:“玉庭浮瑞色,银牓藻祥徽。”
(3).仙人的居所。《云笈七籤》卷四:“遂金书紫极,藏简玉庭。”词语解释:南庭 拼音:nán tíng
(1).指 南匈奴 的朝廷。亦泛指 南匈奴 及其故地。《后汉书·郑众传》:“如是,南庭动摇, 乌桓 有离心矣。”《后汉书·南匈奴传》:“遣行中郎将持节护送单于归南庭。” 唐 杜审言 《赠苏味道》诗:“北地寒应苦,南庭戍未归。”《新唐书·突厥传下》:“由 焉耆 西北七日行得南庭,北八日行得北庭。”
(2).南面之祭庭。 汉 班固 《南巡颂》:“既禘祖於西都,又将祫於南庭。”
(3).南面的庭院。 南朝 梁简文帝 《戏作谢惠连体十三韵》:“杂蕊映南庭,庭中光景媚。”
(4).谓南方。 唐 杜甫 《舟中》诗:“飘泊南庭老,祗应学水仙。” 仇兆鳌 注引 赵傁 曰:“南庭谓南方之庭,犹北地谓之北庭,公泊舟於此,故自称南庭老。”词语解释:不庭 拼音:bù tíng
(1).不朝于王庭者;不朝于王庭。《左传·隐公十年》:“以王命讨不庭。” 杜预 注:“下之事上皆成礼於庭中。” 杨伯峻 注:“庭,动词,朝于朝庭也。九年《传》云‘ 宋公 不王’故此云以讨不庭。此不庭为名词,义为不庭之国。”《汉书·赵充国传》:“ 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 颜师古 注:“庭,来帝庭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於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復有 文 、 武 之境土。”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当 尧 时, 三苗 不庭,遏絶其世,窜之 三危 ,其遗种尚在。”
(2).无道;叛逆。《诗·大雅·韩奕》:“榦不庭方,此佐戎辟。” 毛 传:“庭,直也。”《国语·周语中》:“以待不庭不虞之患。” 韦昭 注:“庭,直也。虞,度也。不直,犹不道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计,不陷於大难。”《明史·西域传一·吐鲁番》:“事干国体,不可不慎。况此贼倔强无礼,久蓄不庭之心。” 陈毅 《和郭副司令并呈朱总司令以志其亲临南线之快》:“首夏清和花事残,为讨不庭向 江 南。”
(3).不出门庭。《庄子·山木》:“ 庄周 反入,三月不庭。”一说,庭当读为“逞”。不逞,不快。见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庄子》。词语解释:朔庭 拼音:shuò tíng
犹北庭。指北方异族政权。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凯歌上刘恭父》词:“君王自神武,一举朔庭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然后诸路并进,非特恢復中原有反掌之易,亦可一举而空朔庭也。” 元 吴莱 《严陵应仲章自杭寄书至赋此答之》诗:“乘轩南国鹤,解鏇朔庭雕。”词语解释:山庭 拼音:shān tíng
(1).山林庭园。 南朝 宋武帝 《拜衡阳文王义季墓》诗:“昧旦凭行軾,濡露及山庭。”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钟山 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 北周 庾信 《思旧铭》:“ 嵇叔夜 之山庭,尚多杨柳。” 唐 杜甫 《暝》诗:“日下四山阴,山庭嵐气侵。”
(2).鼻子。《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况乃渊角殊祥,山庭异表。” 李善 注:“《摘辅像》曰:‘ 子贡 山庭斗绕口。’谓面有三庭,言山在中,鼻高有异相也。” 北周 王褒 《太保吴武公尉迟纲碑铭》:“珠角膺期,山庭表德;出忠入孝,自家刑国。”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是故雷精日角,闻道德而抠衣;月颊山庭,奉琴书而撰杖。” 清 钱谦益 《〈颜子疏解〉叙》:“山庭绕斗,端门授书,天子将以夫子为木鐸。”词语解释:福庭 拼音:fú tíng
幸福的地方。常指神佛所居之处。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仍羽人於丹丘,寻不死之福庭。” 唐 李华 《云母泉》诗:“访道出人世,招贤依福庭。” 明 屠隆 《綵毫记·仙翁指教》:“金幢绣柱响斿铃,帝许名山住福庭。”词语解释:殿庭 拼音:diàn tíng
(1).宫殿阶前平地。《三国志·吴志·吴范刘惇等传论》“舍彼而取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葛洪 《神仙传》:“﹝仙人 介象 ﹞乃令人於殿庭中作方埳,汲水满之。”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初归京国赋诗言怀》:“殿庭捧日彯缨入,阁道看山曳履回。”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端悫》:“ 宋璟 为广府都督……在马竟不与 思勗 交一言。 思勗 以将军贵倖殿庭,因诉 元宗 , 元宗 嗟嘆良久,即拜刑部尚书。”
(2).朝廷。 明 朱明镐 《甲申悲愤诗》:“铜马连群压帝畿,百官犹是殿庭非。”词语解释:阙庭 拼音:què tíng
见“ 闕廷 ”。
词语解释:阙廷 拼音:quē tíng
亦作“ 闕庭 ”。
(1).楼阙庭院。《逸周书·月令》:“涂闕庭门閭,筑囹圄,此所以助天地之闭藏也。”
(2).朝廷。亦借指京城。《史记·秦始皇本纪》:“ 将閭 曰:‘闕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后汉书·伏隆传》:“臣 隆 得生到闕廷,受诛有司,此其大愿。”《周书·明帝纪》:“非有呼召,各按部自守,不得輒奔赴闕庭。”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闕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 明 张居正 《请给勘合疏》:“念臣谬膺重託,顶戴鸿恩,虽身远闕庭,而国家之事有不能一刻暂忘於心者。” 清 梅曾亮 《上方尚书书》:“ 曹州 、 长垣 诸贼,敢以狐鼠啸聚,潜行突发,輒轻入重地,惊犯闕庭。” 林纾 《出都与某侍御书》:“某等浩然南归,再瞻闕廷,未卜何日。”
(3).两眉之间。《海龙王经·总持身品》:“制乱意眉间闕庭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五:“闕庭,眉閒也。《释名》云:闕在门两傍,中闕然为道,今眉像之。”词语解释:扫庭 拼音:sǎo tíng
(1).扫除庭院。 唐 李频 《夏日过友人檀溪别业》诗:“沙月邀开户,巖风助扫庭。”
(2).比喻彻底摧垮敌方。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五》:“ 汉高 、 汉武 两世雄主,不能踰漠扫庭,及 宣 元 不折一矢而 呼韩 稽首。”词语解释:外庭 拼音:wài tíng
见“ 外廷 ”。
词语解释:外廷 拼音:wài tíng
亦作“ 外庭 ”。 国君听政的地方。对内廷、禁中而言。也借指朝臣。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乡者僕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唐 贾岛 《赠翰林》诗:“清重无过知内制,从前礼絶外庭人。”《新唐书·刘季述传》:“方寒,公主嬪御无衾纊,哀闻外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杨府水渠》:“朕无不可,第恐外庭有语,宜密速为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凡御前亲近大臣,如 乾清宫 管事,打卯牌子,其秩亦荣显,犹外廷之勋爵戚臣然。”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奄宦上》:“而外庭所设之衙门,所供之财赋,亦遂视之为非其有,嘵嘵而争。”词语解释:出庭 拼音:chū tíng
诉讼案件的关系人到法庭上接受审讯或讯问。词语解释:松庭 拼音:sōng tíng
植松的庭院。指幽静的住所。 南朝 宋 谢庄 《为朝士与袁顗书》:“山门萧瑟,松庭谁扫。”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幸白鹿洞观应制》:“竹径龙驂下,松庭鹤轡来。”词语解释:径庭 拼音:jìng tíng
亦作“ 径廷 ”。
(1).谓从庭中横绝而过。《吕氏春秋·安死》:“ 孔子 径庭而趋,歷级而上……径庭歷级,非礼也。” 许维遹 集释引 陶鸿庆 曰:“径庭者,自两阶下,越中庭而东也。” 汉 王充 《论衡·薄葬》:“ 鲁 人将以璵璠敛, 孔子 闻之,径庭丽级而諫。”
(2).引申为直往貌。 三国 魏 曹植 《驱车篇》:“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
(3).过分,偏激。《文选·刘孝标〈辩命论〉》:“如使仁而无择,奚为修善立名乎?斯径廷之辞也。”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径廷,激过之辞。”
(4).引申为悬殊。谓相距甚远。 清 钱谦益 《永丰程翁七十寿序》:“繇此观之,太公之教其子,视 万石君 岂不有径庭哉?” 严复 《救亡决论》:“自以为不出户可以知天下,而天下事与其所谓知者,果相合否?不径庭否?不復问也。”参见“ 逕庭 ”、“ 大相逕庭 ”。词语解释:府庭 拼音:fǔ tíng
衙门,公堂。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远而近諫,《礼》谓之諂,此则郡县之府庭所以常廓无人者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府庭之间,不陈杻械,革鞭悬楹间,示不妄罚。”词语解释:庙庭 拼音:miào tíng
(1).朝堂;朝廷。《周书·晋荡公护传》:“十月,帝於庙庭授 护 斧鉞。”
(2).宗庙;神庙。《宋史·真宗纪一》:“以太师赠 济阳郡王 曹彬 ,配饗 太祖 庙庭。”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庙碑铭》:“其积形之神,与有血气者常往来,而人之所接,皆以人之事事神,为之像设,为之庙庭,为之牲牢酒醴,为之官爵名号。”词语解释:台庭 拼音:tái tíng
指宰辅重臣之位。 唐 刘禹锡 《唐故相国李公集纪》:“及登台庭,亟言大事,诚贯理直,感通神祇。”词语解释:朝庭 拼音:cháo tíng
见“ 朝廷 ”。
词语解释:朝廷 拼音:cháo tíng
亦作“ 朝庭 ”。
(1).君王接受朝见和处理政务的地方。《论语·乡党》:“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邢昺 疏:“朝廷,布政之所。”《淮南子·主术训》:“是故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阿房宫赋》:“先帝为 咸阳 朝廷小,故营 阿房 为堂室。”
(2).指以君王为首的中央政府。《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及处官爵者,见朝廷之可以巧言辩説取官爵也,故官爵不可得而常也。”《史记·汲郑列传》:“大将军闻,愈贤 黯 ,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 黯 过於平生。”《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 并州 牧 董卓 被徵,将兵入 洛阳 ,陵虐朝庭。”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而我不飞不鸣亦何以,只待朝庭有知己。” 清 戴名世 《芝石记》:“然芝秉山川清淑之气以生,终不可谓非天下之瑞,特当此之时荐之朝庭,固不若其蒙翳於榛莽荒草之中也。” 柯灵 《香雪海·水流千里归大海》:“最使这个封建朝廷伤脑筋的,是不断从全国各地传来老百姓造反的消息。”
(3).借指帝王。《东观汉记·朱遂传》:“至乃残食孩幼,朝廷愍悼。”《文选·朱浮〈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朝廷之於 伯通 ,恩亦厚矣。” 李善 注:“ 蔡邕 《独断》云:‘朝廷者,不敢指斥君,故言朝廷。’”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殿上金佛》:“朝廷每受朝时,置一金佛于寳座香案上,当其前。”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方纔 香君 回家,也説朝廷偷走。”
(4).朋友。《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皇帝缘心□□,便问 催子玉 :‘卿与 李乹风 为知己朝庭否?’ 催子玉 □□(答曰):‘臣与 李乹风 为朝庭。’帝曰:‘卿既与 李乹风 为□□(知己)朝庭,情分如何?’ 子玉 曰:‘臣与 李乹风 为朝廷已来,□□ 管 鲍 。’” 蒋礼鸿 通释:“‘知己朝庭’就是知己朋友,所以 催子玉 用‘ 管 鲍 ’来比喻他和 李乹风 的交情。”词语解释:花庭 拼音:huā tíng
花苑。 唐 李峤 《同赋山居七夕》诗:“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唐 温庭筠 《春江花月夜词》:“玉树歌阑海云黑,花庭忽作青芜国。”词语解释:虞庭 拼音:yú tíng
见“ 虞廷 ”。
词语解释:虞廷 拼音:yú tíng
亦作“ 虞庭 ”。 指 虞舜 的朝廷。相传 虞舜 为古代的圣明之主,故亦以“虞廷”为“圣朝”的代称。 明 李东阳 《揭晓后次韵答何穆之等》:“极知君命如山重,亲向 虞 廷拜往哉。” 明 唐顺之 《跋李怀琳书〈绝交书〉后》:“大则 虞 庭、 禹 水、 稷 穡、 皋 刑以至 夔 石、 益 兽,各致其能而相资以成治。” 明 何景明 《寄赠张方伯》诗:“行见 虞 廷咨岳典,共看 商 室济川材。” 清 陈确 《柬同志》:“今学者相聚言格致之学,穷极微妙,虽 虞 廷精一之旨,几无以过之。” 朱彭寿 《安乐康平室随笔》卷三:“礼部之设,肇端於 虞 廷之秩宗,至 成周 设为春官,职掌始备,厥后时有因革。”词语解释:县庭 拼音:xiàn tíng
见“ 县廷 ”。
词语解释:县廷 拼音:xiàn tíng
亦作“ 县庭 ”。 古称县官行使政令的处所。《史记·游侠列传》:“ 解 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后汉书·循吏传·孟尝》:“ 上虞 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女弟先怀嫌忌,乃诬妇厌苦供养,加鴆其母,列讼县庭。”词语解释:郡庭 拼音:jùn tíng
郡署的公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蛮人持﹝筇竹杖﹞至 瀘 叙 间卖之……郡中有蛮判官者为之贸易。蛮判官盖郡吏。然蛮人慑服,惟其言是听。太不直则亦能羣讼于郡庭而易之。”词语解释:二庭 拼音:èr tíng
(1).两个王庭。(1) 东汉 时指 南匈奴 与 北匈奴 。 东汉 建武 二十四年, 匈奴 左贤王 蒲奴 立为单于,右薁鞬日逐王 比 不得立,乃率部南依 汉 ,自立为单于, 匈奴 遂有南北之分。《后汉书·南匈奴传论》:“其后 匈奴 争立,日逐来奔……於是 匈奴 分破,始有南北二庭焉。”(2) 唐 代指 西突厥 分裂后的南北二部。 咄陆 可汗建庭于 镞曷山 西,谓之北庭; 乙毗沙钵罗叶护 可汗建庭于 虽合水 北,谓之南庭。见《新唐书·突厥传下》。 唐 骆宾王 《夕次蒲类津》诗:“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2).第二家门庭。谓再嫁。《旧唐书·列女传序》:“ 共姜 之誓,不践二庭。”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逼女更夫》:“妇女不践二庭,夫在安可再嫁!”词语解释:私庭 拼音:sī tíng
私家。 晋 左思 《蜀都赋》:“公擅山川,货殖私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孝武 将讲《孝经》, 谢公 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仕宦称泰,不过处于中品﹞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词语解释:祖庭 拼音:zǔ tíng
(1).语出《礼记·檀弓上》:“小敛於户内,大敛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本谓祭奠于祖庙之中庭,后用“祖庭”犹言祖奠,谓送殡前举行的祭奠。 唐 李端 《代宗挽歌》:“祖庭三献罢,严卫百灵朝。” 唐 李商隐 《重祭外舅司徒公文》:“属纊之夕,不得闻启手之言;祖庭之时,不得在执紼之列。”
(2).指佛教宗祖布教传法之处。《儒林外史》第二八回:“当下走进三藏禪林,头一进是极高的大殿,殿上金字匾额:‘天下第一祖庭’。”《随笔》1979年第2集:“ 唐 朝 惠能 和尚继承五祖衣钵,从 湖北省 黄梅 东山寺 到此定居,遂成禅宗正统,称祖庭, 宋太祖 赐名‘南华禅寺’。”
(3).祖师。 清 龚自珍 《题鹭津上人书册》诗:“上人定生 南宋 后, 兹云 懺师其祖庭。”
(4).祖屋,家族的旧居。 清 孔尚任 《与莓垣书》:“家门诸务,惟赖吾弟一人调护其间,如波涛柱石,孤立良难。愚虽身处江湖之远,而心仍在祖庭之前。”
(5).祖父。 明 李东阳 《陆孝子诗序》:“ 凤 之祖庭 玉君 履善貽福,而 仁甫 续学弗试,犹有待于后。”按, 仁甫 , 凤 父。词语解释:不死庭 拼音:bù sǐ tíng
指仙境。 唐 白居易 《梦仙诗》:“帝言汝仙才,努力勿自轻;却后十五年,期汝不死庭。”词语解释:犁庭 拼音:lí tíng
亦作“犁庭”。 见“ 犂庭扫穴 ”。
词语解释:犁庭扫穴 拼音:lí tíng sǎo xué
亦作“犁庭扫穴”。 谓彻底摧毁敌对势力。语本《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犂其庭,扫其閭,郡县而置之。”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朝廷若未有深入远讨犁庭扫穴之意……则赋於民者,必有可轻之理。” 清 钱谦益 《谢象三五十寿序》:“好谈兵事,往往集余邸中,相与清夜置酒,明灯促坐,扼腕奋臂,谈犂庭扫穴之举。” 柳亚子 《车中感赋》诗:“指日新都传捷报,犁庭扫穴缚元凶。”亦省作“ 犂庭 ”。 明 吴昜 《少保戚公继光》诗:“计伸犁庭威,十万环偏厢。”《明史·广西土司传三·广东琼州府》:“ 成化 间,副使 涂棐 设计犁扫,渐就编差。” 高旭 《哭张伯纯先生》诗:“犂庭夙抱感精灵,赢得他年照汗青。”词语解释:椒庭 拼音:jiāo tíng
指宫内。《宋书·后妃传论》:“自 元嘉 以降,内职稍繁,椒庭綺观,千门万户,而淫粧怪饰,变炫无穷。”《周书·皇后传序》:“恩之所加,莫限廝皂;荣之所及,无隔险詖。於是升兰殿而正位,践椒庭而齐体者,非一人焉。” 隋 薛道衡 《昭君辞》:“我本良家子,充选入椒庭。”参见“ 椒房 ”。
词语解释:椒房 拼音:jiāo fáng
(1).即 椒房殿 。《汉书·车千秋传》:“ 江充 先治 甘泉宫 人,转至 未央 椒房 。” 颜师古 注:“ 椒房 ,殿名,皇后所居也。”《文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 掖庭 椒房 ,后妃之室。”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长乐宫 有 椒房殿 。”参见“ 椒房殿 ”。
(2).泛指后妃居住的宫室。《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椒房丹地,有众如云,本由嗜欲之情,非关风化之义。” 明 谢谠 《四喜记·琼英入宫》:“定知你龙幃赐寝,定知你椒房得宠。” 清 洪昇 《长生殿·定情》:“怕庸姿下体,不堪陪从椒房。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
(3).后妃的代称。《后汉书·延笃传》:“大将军椒房外家,而皇子有疾,必应陈进医方,岂当使客千里求利乎?”《晋书·胡奋传》:“ 奋 既旧臣,兼有椒房之助,甚见宠待。” 明 张居正 《论外戚封爵疏》:“今使椒房之属与有大勋劳之人并享茅土,非所以昭有功、劝有德也。”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自古道,君王爱馆娃。繫背纱,先须采选来家,替椒房作伐。”
词语解释:椒房殿 拼音:jiāo fáng diàn
汉 皇后所居的宫殿。殿内以花椒子和泥涂壁,取温暖、芬芳、多子之义。《三辅黄图·未央宫》:“ 椒房殿 在 未央宫 ,以椒和泥涂,取其温而芬芳也。”词语解释:神庭 拼音:shén tíng
(1).祭奠神灵的处所。《隋书·礼仪志三》:“古者天子征伐,则宜于社,造于祖,类于上帝……战胜,则各报以太牢,又以太牢赏用命战士于祖,引功臣入旌门,即神庭而授版焉。而罚不用命于社,即神庭行戮讫,振旅而还。” 宋 沉遘 《奉祠西太乙宫赋》:“戒前期之三日兮,祗祓而造乎神庭。”
(2).针灸穴位名。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卷三:“神庭,在髮际,直鼻,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禁不可刺,令人癲疾,目失精。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