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底事 拼音:dǐ shì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词语解释:底处 拼音:dǐ chǔ
何处。 宋 杨万里 《山云》诗:“春从底处领云来,日日山头絮作堆。” 金 吴激 《风流子》词:“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词语解释:底须 拼音:dǐ xū
何须;何必。 元 许有壬 《摸鱼子·和明初韵》词:“倾緑醑,底须按乐天池上《霓裳》谱!”《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共百年易过,底须愁闷。” 清 孙致弥 《同介修孟游集元夫园居即事抒怀》诗:“遮莫文章供齿颊,底须愁病减腰围。”词语解释:底物 拼音:dǐ wù
(1).何物。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唐 杜荀鹤 《钓叟》诗:“渠将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箇鱼?” 宋 苏轼 《赠葛苇》诗:“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参见“ 底事 ”。
(2).此物。 唐 元稹 《神麯酒》诗:“髣髴中圣日,希夷来大庭。眼前须底物,座右任他铭。”
词语解释:底事 拼音:dǐ shì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词语解释:底里 拼音:dǐ lǐ
(1).内心真情。 汉 扬雄 《答刘歆书》:“谨归诚底里,不敢违信。”《后汉书·窦融传》:“自以底里上露,长无纤介。” 李贤 注:“底里皆露,言无臧隐。” 明 李东阳 《明故资善大夫潘公墓志铭》:“与人交,底里洞见。”
(2).指内情。《红楼梦》第七五回:“你不知我们 邢 家的底里。”
(3).内部;深处。 宋 杨万里 《题荐福寺》诗:“千山底里着楼臺,半夜松风万壑哀。”《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才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 鲁迅 《野草·一觉》:“那《沉钟》就在这风沙澒洞中,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词语解释:底许 拼音:dǐ xǔ
犹几许,多少。 宋 吴潜 《青玉案》词:“为问新愁愁底许?酒边成醉,醉边成梦,梦断前山雨。”词语解释:底下 拼音:dǐ xià
(1).犹低下。底,通“ 低 ”。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絶宾客往来之望。”
(2).指低劣;下等。 三国 魏 曹植 《谢妻改封表》:“其才质底下,谬同受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此为亲民之吏,专得底下,吏者民命,而常顽鄙。”
(3).指底部;下面。 唐 刘长卿 《送杜越江佐觐省往新安江》诗:“清流数千丈,底下看白石。”如:窗户底下。
(4).指底下人。《南史·陈伯之传》:“ 建武 以后,草泽底下,悉成贵人,吾何罪而见弃?”
(5).犹以后。《红楼梦》第九十回:“咱们底下也得留心,到底是咱们家里人。” 郁达夫 《街灯》:“底下都是她说的话--她是 苏州 人,但操的 北京 话很好听。”
(6).犹期间。指某个时期里。《红楼梦》第九六回:“众人因为灯节底下,恐怕 贾政 生气,已过去的事了,便也都不肯回。”词语解释:底死 拼音:dǐ sǐ
(1).总是,老是。 宋 柳永 《满江红》词:“不会得都来些子事,甚恁底死难拚弃。” 宋 周邦彦 《看花回·咏眼》词:“因个甚、底死嗔人,半晌斜眄费熨贴。”
(2).竭力,拼命。底,通“ 抵 ”。 宋 黄庭坚 《送苏太祝归石城》诗:“僕夫结束底死催,马翻玉勒嘶归鞅。” 宋 石孝友 《清平乐》词:“底死留春春不住,那更送春归去。”词语解释:底柱 拼音:dǐ zhù
山名。在 三门峡 黄河 急流中,其形如柱,故名。现已炸毁。底,也写作“砥”。《墨子·兼爱中》:“洒为 底柱 ,凿为 龙门 。” 汉 张衡 《东京赋》:“ 底柱 輟流。” 金 周昂 《底柱图》诗:“ 河 来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 底柱 !”词语解释:底行 拼音:dǐ xíng
犹施行。《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底行。” 蔡沉 集传:“ 皋陶 谓我所言顺於理,可致之於行。”词语解释:底定 拼音:dǐ dìng
(1).达到平定。《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 蔡沉 集传:“底定者,言底於定而不震荡也。”底,一本作“ 厎 ”。
(2).引申指平定;安定。《周书·尉迟运传》:“ 东夏 底定,颇有力焉。” 宋 王禹偁 《平阳公主赞并序》:“卒见削平多垒,底定京师。” 明 李贽 《与凤里》书:“一身漂泊,何时底定。”词语解释:底宁 拼音:dǐ níng
安宁;安定。 晋 潘岳 《〈秋兴赋〉序》:“夙兴晏寝,匪遑底寧。”底,一本作“ 厎 ”。 唐 张九龄 《请诛禄山疏》:“斯逆一惩,底寧万邦。” 明 宋濂 《南征录序》:“詔使者 易济 往 安南 ,告以中夏革命,万邦底寧。”词语解释:底石 拼音:dǐ shí
磨刀石。底,通“ 砥 ”。《汉书·梅福传》:“故爵禄束帛者,天下之底石, 高祖 所以厉世摩钝也。” 颜师古 注:“底,细石也。”底,一本作“ 厎 ”。词语解释:底滞 拼音:dǐ zhì
(1).滞留。语本《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而不振,生乃不殖。” 韦昭 注:“底著也。滞,废也。”《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贵其周於数而合於时也。” 唐 韩愈 《送穷文》:“子无底滞之尤,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於行乎?”
(2).迟钝。《北齐书·文苑传序》:“纵其情思底滞,关键不通,但伏膺无怠,钻仰斯切……是以学而知之,犹足贤乎已也。”
(3).指拘泥,迂执。 宋 司马光 《言陈烈札子》:“虽有底滞迂阔之行,不能合于中道,犹为守节之士,亦当保而全之。”
(4).平庸。《魏书·广阳王拓跋渊传》:“自定鼎 伊 洛 ,边任益轻,惟底滞凡才,出为镇将,转相模习,专事聚敛。”词语解释:底蕴 拼音:dǐ yùn
(1).指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新唐书·魏徵传》:“ 徵 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藴无所隐。” 清 黄宗羲 《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观 荆川 与 鹿门 论文书,底藴已和盘托出。”
(2).内情,底细。《宋史·范祖禹传论》:“其开陈治道,区别邪正,辨释事宜,平易明白,洞见底藴。”词语解释:底绩 拼音:dǐ jì
谓获得成功;取得成绩。《书·禹贡》:“ 覃怀 底绩,至于 衡 漳 。”底,一本作“ 厎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铨赋》:“ 太冲 安仁 ,策勋於鸿规; 士衡 子安 ,底绩於流制。” 清 赵翼 《谒云岩公赋呈》诗:“去年见公 淮阴城 ,公方底绩河隄平。”词语解释:底火 拼音:dǐ huǒ
子弹底部的发火装置
指增添燃料以前炉火中原有的火。例如:底火不旺。词语解释:底数 拼音:dǐ shù
以之为基准而构成一组数或一数学表的数。例如:一组对数的底数。
事情的原委。例如:心中有了底数。词语解释:底豫 拼音:dǐ yù
谓得到欢乐。《孟子·离娄上》:“ 舜 尽事亲之道,而 瞽瞍 底豫。” 赵岐 注:“底,致也。豫,乐也。” 焦循 正义:“致乐者,由不乐而至於乐也。”底,一本作“ 厎 ”。 太平天囯 《天条书》第五天条:“大孝终身记 有虞 ,双亲底豫笑欢娱。”词语解释:底贡 拼音:dǐ gòng
进贡。《书·禹贡》:“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孔 传:“三物皆出 云梦 之泽,近泽三国常致贡之,其名天下称善。”底,一本作“ 厎 ”。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通外民之底贡,会南藩之述职,故宾礼蕃焉。”词语解释:底着 拼音:dǐ zhe
停滞;滞留。《国语·晋语四》:“底著滞淫,谁能兴之?” 韦昭 注:“底,止也;著,附也。”词语解释:底本 拼音:dǐ běn
(1).底稿。 清 恽敬 《与黄香石》:“谨将原稿送呈,希飭贵高足钞録后即见掷,并无底本也。”
(2).校刊、翻译、刊印书籍时作为依据的本子。亦指抄本或刊印本所依据的原本。 清 段玉裁 《与诸同志书》:“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譌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説之是非。”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 蟫隐庐 有石印本,然其底本甚劣。”
(3).犹本钱。比喻可以凭借、依靠的钱物。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三折楔子:“积儹下十两白银,又有新做下一套绵衣,都是我身后的底本儿。”词语解释:底样 拼音:dǐ yàng
(1).指脚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若不是衬残红芳逕软,怎显得步香尘底样儿浅。” 元 无名氏 《金盆沐发·芳尘春迹》曲:“印香埃底样弓弓,堪爱堪题,宜罩宜笼。”《元人小令集·醉中天·咏鞋》:“底样儿分明印在沙。”
(2).犹言这样,如此。 宋 陆游 《遣兴》诗:“子孙勉守东皋业,小甑 吴 粳底样香。” 古直 《感事》诗之一:“三月红棉底样骄,美人意气欲干霄。”词语解释:底平 拼音:dǐ píng
(1).犹底定。《书·禹贡》:“ 大野 既猪, 东原 底平。” 孔 传:“ 东原 致功而平,言可耕。” 蔡沉 集传:“底平者,水患已去,而底於平也。”
(2).引申指安定;平定。 唐 刘得仁 《马上别单于刘评事》诗:“天下底平须共喜,一时闲事莫惊心。”《金史·宗浩传》:“是以所侵疆土,旋即底平。”参见“ 底定 ”。
词语解释:底定 拼音:dǐ dìng
(1).达到平定。《书·禹贡》:“三江既入, 震泽 底定。” 蔡沉 集传:“底定者,言底於定而不震荡也。”底,一本作“ 厎 ”。
(2).引申指平定;安定。《周书·尉迟运传》:“ 东夏 底定,颇有力焉。” 宋 王禹偁 《平阳公主赞并序》:“卒见削平多垒,底定京师。” 明 李贽 《与凤里》书:“一身漂泊,何时底定。”词语解释:底止 拼音:dǐ zhǐ
(1).终止。《诗·小雅·祈父》:“胡转予于恤,靡所底止?”《左传·宣公三年》:“天祚明德,有所底止。”底,一本作“ 厎 ”。 清 黄爵滋 《敬陈六事疏》:“若不如此严禁,臣恐此患竟无底止矣。”
(2).指休止的地方;住所。 明 高攀龙 《书僧卷》:“其徒之道经于此者,获有底止,无飢渴之虞。”词语解释:底色 拼音:dǐ sè
打底的颜色。如:鲜红的底色。词语解释:底薪 拼音:dǐ xīn
过去物价不稳定时的计算工资的基数。有的在这基数之外另加津贴,成为实际的工资。有的根据当时若干种主要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指数,对基数加以调整,折算实际的工资。词语解释:底成 拼音:dǐ chéng
取得成功。 明 高攀龙 《今日第一要务疏》:“臣闻天下之事,必有其机;事机一握,则百年之业可底成於一朝。”词语解释:底工 拼音:dǐ gōng
基本功。多指戏曲表演技艺等。词语解释:底法 拼音:dǐ fǎ
谓确定法式。《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孔 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底,一本作“ 厎 ”。词语解释:底老 拼音:dǐ lǎo
旧时市井隐语。指妻子。 明 朱权 《卓文君》第三折:“闻知此间有个秀才,引着个底老,十分放浪。” 清 翟灏 《通俗编·识馀》:“江湖人市语尤多,坊间有《江湖切要》一刻,事事物物悉有隐称,诚所谓惑乱听闻,无足採也。其间有通行市井者,如官曰孤司,店曰朝阳,夫曰盖老,妻曰底老。”词语解释:底力 拼音:dǐ lì
致力;尽力。《文选·陆机〈演连珠〉之二》:“故明主程才以效业,贞臣底力而辞丰。” 李善 注引 三国 魏 王肃 《尚书注》:“底,致也。”词语解释:底极 拼音:dǐ jí
终止;终极。《后汉书·仲长统传》:“荒废庶政,弃亡人物,澶漫弥流,无所底极。”《英烈传》第二二回:“溪壑间,纵万马齐奔,未知底极。”词语解释:底烦 拼音:dǐ fán
犹言愁闷之至。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谢减降德音表》:“顷自秋末,逮兹岁终,愆阳为灾,时雪不至,麦田枯槁,民气底烦。”词语解释:底层 拼音:dǐ céng
(1).下层。指阶层等。 茅盾 《吴敬梓先生逝世二百周年纪念会开幕词》:“值得注意的是, 吴敬梓 笔下的那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都是朴质、善良、热心肠的好人。”
(2).指事情的本质。 柳青 《狠透铁》:“只有这样的忠诚,才能在任何是非不明的时候,看透底层,挺立在歪风逆流中,一分一寸地前进。”词语解释:底作 拼音:dǐ zuò
犹言何为,干什么。《南齐书·王敬则传》:“公儿死已尽,公持许底作?”词语解释:底下人 拼音:dǐ xià rén
旧称出身微贱的人。多指奴仆。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下人》:“俗称奴僕为底下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争奈他自己不争气,终日在公馆里,同那些底下人鬼混。” 曹禺 《雷雨》第一幕:“人家不是 周 家的底下人。”词语解释:底脚 拼音:dǐ jiǎo
(1).落脚处;住址。《水浒传》第八回:“那人唤酒保问了底脚。”
(2).犹底细。《平山冷燕》第十二回:“却説 张寅 只指望借 宋信 之才压倒 燕 、 平 二人,不期被 燕白頷 搜了底脚,又出了一场丑,十分没趣。”参见“ 底细 ”。
词语解释:底细 拼音:dǐ xì
(1).详细情况;内情。《西游记》第七四回:“因恐汝等不知底细,吩咐我来着实盘问你哩!”《红楼梦》第八十回:“若问我的膏药,説来话长,其中底细,一言难尽。” 闻一多 《画展》:“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电亮了。”
(2).仔细;细心。《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老爷有心叫姑娘听个底细。” 华山 《鸡毛信》:“我不佩服你别的,就佩服你这小小的年纪,办事这么底细,心眼这么多。”词语解释:底突 拼音:dǐ tū
犹唐突;顶撞。 南朝 梁武帝 《手敕·江革》:“世间果报,不可不信,岂得底突如对 元明延 邪!” 南朝 梁武帝 《手敕·觉意诗赐江革》:“惟当勤精进,自强行胜脩。岂可作底突,如彼必死囚。”词语解释:底盘 拼音:dǐ pán
(1).安装机件的底板。 张南生 《回顾长征·遵义会议的光芒》:“有些机器底盘就要十来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
(2).特指汽车、拖拉机上包括传动、制动和行驶等机构的组合。词语解释:底肥 拼音:dǐ féi
即基肥。如农谚:早粳熟得早,底肥要吃饱。词语解释:底丽 拼音:dǐ lì
依附。 宋 苏辙 《汉论》:“臣无以用之,以至於惸惸而无所底丽。”词语解释:底伏 拼音:dǐ fú
犹隐伏。 汉 马融 《广成颂》:“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物乃坻伏”:“底伏,犹隐伏也。”词语解释:底居 拼音:dǐ jū
定居;定址。《魏书·高聪传》:“将底居 成周 ,永恢皇宇。” 唐 李邕 《郑州大云寺碑》:“观其肇允枚卜,爰适底居,所感弥多。”词语解释:底末 拼音:dǐ mò
犹头绪。 元 白朴 《恼煞人》套曲:“为忆小卿,牵肠割肚,悽惶悄然无底末。”词语解释:底发 拼音:dǐ fā
尽量发出。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西南有门曰 虎豹 ,左画虎搏立,万力千气底发。”词语解释:底绥 拼音:dǐ suí
安定;平定。《书·盘庚上》:“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復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 蔡沉 集传:“天其将永我国家之命於 殷 ,以继復先王之大业,而致安四方乎!”底,一本作“ 厎 ”。《晋书·武帝纪》:“底绥四国,用保天休。” 唐 独孤及 《贺袁傪破贼表》:“非陛下之齐圣格天,文思柔远,岂能底绥盗乱,如此其速。”词语解释:底儿掉 拼音:dǐ ér diào
犹言釜底抽薪。 所云平 史超 《东进!东进!》第五场:“我 林太远 有眼无珠,叫 韩德勤 耍了个底儿掉,要不是 陈总指挥 放我回去,全部家当都叫他吞并了。”词语解释:底属 拼音:dǐ shǔ
平服归属。《孔子家语·五帝德》:“日月所照,莫不底属。” 王肃 注:“底,平;四远皆平而来服属之也。”按,《史记·五帝本纪》作“砥属”。词语解释:底帐 拼音:dǐ zhàng
原始帐目。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立解支库簿》:“名曰解支库簿,此犹人家之日用底帐,不可少也。”词语解释:底兵 拼音:dǐ bīng
谓磨砺兵器。底,通“ 砥 ”。词语解释:底也伽 拼音:dǐ yě jiā
古代西方国家一种解毒膏药的译名。《旧唐书·西戎传·拂菻》:“ 乾封 二年,遣使献底也伽。”词语解释:底号 拼音:dǐ hào
犹著称。《宋书·礼志三》:“若夫玄石素文,底号前载。”词语解释:底座 拼音:dǐ zuò
物件底部的座子。如:磅秤的底座;石柱的底座。词语解释:底弃 拼音:dǐ qì
低劣无用。《宋书·臧质传》:“ 臧质 底弃下才,而藉遇深重。”词语解释:底册 拼音:dǐ cè
指留存备查考的档案册子。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朝觐大计》:“并存底册一本。”如:清抄两份,一份上报,一份留做底册。词语解释:底土 拼音:dǐ tǔ
指心土层下面的一层质地紧密的土壤。词语解释:底席 拼音:dǐ xí
用青蒲编成的席子。一说指竹席。《书·顾命》:“西序东嚮,敷重底席。” 陆德明 释文引 马融 云:“青蒲也。” 孔颖达 疏:“ 王肃 云:‘底席,青蒲席也。’ 郑玄 云:‘底,致也,篾纤致席也。’ 郑 谓此底席亦竹席也。凡此重席,非有明文可据,各自以意説耳。”底,一本作“ 厎 ”。词语解释:底子 拼音:dǐ zi
(1).基础。 谢觉哉 《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2).犹底细。 沉从文 《新湘西行》:“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参见“ 底细 ”。
(3).底本;草稿。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通讯处的底子失掉了,便中希再见示。” 刘宾雁 《在桥梁工地上》:“每逢作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补充。”
(4).花纹图案的衬托面。如: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词语解释:底细 拼音:dǐ xì
(1).详细情况;内情。《西游记》第七四回:“因恐汝等不知底细,吩咐我来着实盘问你哩!”《红楼梦》第八十回:“若问我的膏药,説来话长,其中底细,一言难尽。” 闻一多 《画展》:“反正人家不是傻子,咱们的底细,人家心里早已是电亮了。”
(2).仔细;细心。《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老爷有心叫姑娘听个底细。” 华山 《鸡毛信》:“我不佩服你别的,就佩服你这小小的年纪,办事这么底细,心眼这么多。”词语解释:底孔 拼音:dǐ kǒng
坝的底部泄水孔。例如:底孔不通。词语解释:底墒 拼音:dǐ shāng
指种庄稼以前土壤中已有的水分。如:蓄足底墒。词语解释:底就 拼音:dǐ jiù
犹言作为,取得成就。 明 李东阳 《呆斋刘先生集序》:“ 东阳 虽知嗜学,无所底就。”词语解释:底公 拼音:dǐ gōng
谓以公正自勉。底,通“ 砥 ”。《新唐书·裴度传》:“帝尝语:‘臣事君当励善底公,朕恶夫树党者。’”词语解释:底剭 拼音:dǐ wū
谓施以重刑。词语解释:底格里斯河 拼音:dǐ gé lǐ sī hé
亚洲西南部重要河流。源于土耳其东南部,在伊拉克与幼发拉底河汇成阿拉伯河。长2045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为西南亚水量最大的河流。中下游从古代起即以灌溉农业著名。词语解释:底根儿 拼音:dǐ gēn ér
犹言自其始。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 柳 云:]‘师父,你怎生识的小圣来?’[正末唱:]‘我底根儿把你来看生见长。’”词语解释:底垫 拼音:dǐ diàn
喻基金。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八章:“这钱要在互助组进 终南山 割竹子的时候,给组员们做底垫。”词语解释:底授 拼音:dǐ shòu
传授,授予。 汉 王粲 《荆州文学记官志》:“天降纯嘏,有所底授。”词语解释:底掌 拼音:dǐ zhǎng
钉或缝在鞋底前部、后部的皮子或橡胶。词语解释:底片 拼音:dǐ piàn
(1).指拍摄和冲洗过的胶片,其物像的明暗和实物相反。这种胶片用来印制相片或电影的正片。也叫底版或负片。
(2).未拍摄过的胶片。词语解释:底梁 拼音:dǐ liáng
构成框架或支撑结构(为房屋、桥梁、织机、矿井设备或卡车车身)最低的构件或最低的构件之一的水平构件(如一块木料)
上安间壁立筋的水平梁;底板,支承铸模的板词语解释:底厉 拼音:dǐ lì
(1).砥砺。指磨石。底,通“ 砥 ”。《汉书·枚乘传》:“磨礱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2).引申为磨炼,磨砺。《汉书·邹阳传》:“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颜师古 注:“底厉,言其自修廉隅,若磨厉於石也。” 宋 苏辙 《君术》第三道:“其进也无所据依,而其退也无所底厉。”词语解释:底死谩生 拼音:dǐ sǐ màn shēng
竭尽全力,想尽办法。底,通“ 抵 ”。 南唐 冯延巳 《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词语解释:底漆 拼音:dǐ qī
供表面涂层下使用的漆。例如:红铅底漆(俗称红铅油)
给车辆的下部表面涂专用防水漆
用来填平表面不平处的底层油漆
往准备油漆的表面施用的第三层漆。例如:这家具底漆没上好。词语解释:底版 拼音:dǐ bǎn
(1).即底片。指拍摄和冲洗过的胶片。
(2).位于矿层或矿脉下面的岩层。版,也写作“板”。词语解释:底牌 拼音:dǐ pái
扑克牌游戏中未亮出来的牌。比喻留待最后使用的力量。亦比喻底细、内情。词语解释:底慎 拼音:dǐ shèn
对……保持谨慎。《书·禹贡》:“庶土交正,底慎财赋。” 孔 传:“致所慎者财货贡赋,言取之有节不过度。” 晋 左思 《魏都赋》:“关石之所和钧,财赋之所底慎。”词语解释:底图 拼音:dǐ tú
为复制蓝图而绘成的图样。词语解释:底气 拼音:dǐ qì
说、唱时由胸腔腹腔共鸣产生的力气
基本的信心和力量。例如:以我的能力和水平来干这件事,感到有点底气不足。词语解释:底角 拼音:dǐ jiǎo
平面图形内,以底边为其一边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