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幡然 拼音:fān rán
剧变貌。《孟子·万章上》:“ 汤 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荀子·大略》:“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 杨倞 注:“幡与翻同。” 唐 皇甫湜 《答刘敦质书》:“无所归适,乃幡然復故,即日装贫策羸而归。” 宋 李纲 《与张相公》:“因 淮西 之变,痛自惩创,辑睦将帅,博询众谋,惟其是之为从,幡然改图,则未必不转祸而为福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军次实录·喧(宣)谕读书士子》:“兹留数语,令尔细思,或有幡然之悟。” 鲁迅 《而已集·“公理”之所在》:“问问你们所自称为‘现代派’者,今年可曾幡然变计,另外运动,收受了新的战胜者的津贴没有?”词语解释:幡胜 拼音:fān shèng
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 汉 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 宋 苏轼 《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词语解释:幡花 拼音:fān huā
亦作“ 幡华 ”。 供佛的幢幡彩花。 唐 康骈 《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结为龙凤象马之形,纸竹作僧佛鬼神之状,幡花幢盖之属。”《旧唐书·王缙传》:“ 代宗 七月望日於内道场造盂兰盆……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於 光顺门 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内库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诸服玩,令僧散施贫乏以求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屋势压头,人难住足。神鬼将近于悲泣,幡华莫称于庄严。”词语解释:幡幢 拼音:fān chuáng
(1).即幢幡。 唐 黄滔 《辞府相》诗:“今朝拜别幡幢下,双泪如珠滴不休。”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卷七:“ 庐山 远法师 命尽之日,山中峰涧寺落,皆见千眼仙人成队执幡幢香花赴 东林寺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外国·活佛》:“以珠琲为幡幢,金寳为法供,内府瑰异为之一空。”
(2).特指刹上之幡。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中》:“鐘鼓楼旁,矗两宝刹,高数丈,剪綵为幡幢。”词语解释:幡幡 拼音:fān fān
(1).翻动貌。《诗·小雅·瓠叶》:“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游风踊焉,秋风扬焉……枝叶翬散,摩来幡幡焉。” 明 何景明 《南山篇》:“葛叶幡幡,岂无枝蔓。”
(2).往来貌;反覆貌。《诗·小雅·巷伯》:“捷捷幡幡,谋欲譖言。” 毛 传:“幡幡,犹翩翩也。”《魏书·任城王传》:“反覆往还,譬彼谗贼,肤受既通,譖润罔极。缉缉幡幡,交乱四国。” 宋 曾巩 《代书寄赵宏》诗:“一心耿耿浪诚直,百口幡幡竞訶誚。” 宋 范成大 《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堂》诗:“匹马幡幡恃天日,危言岌岌愁鬼神。” 明 方孝孺 《杂诗》之四:“幡幡市井人,出纳量錙銖。”
(3).轻率不庄重貌。《诗·小雅·宾之初筵》:“曰既醉之,威仪幡幡。” 毛 传:“幡幡,失威仪也。” 朱熹 集传:“幡幡,轻数也。” 唐 独孤及 《送史处士归滏阳别业序》:“三酌而威仪幡幡,深衷毕见。”词语解释:幡竿 拼音:fān gān
系幡的杆。《宋书·武帝纪上》:“大军至左里,将战,公所执麾竿折,折幡沉水,众并怪惧。公欢笑曰:往年 覆舟 之战,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贼必破矣。” 唐 萧至忠 《三会寺应制》诗:“网户飞花缀,幡竿度鸟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殿前两幡竿,高数十丈,左则京城所,右则修内司,搭材分占,上竿呈艺解。”词语解释:幡旗 拼音:fān qí
旗帜。《史记·天官书》:“故北夷之气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后汉书·刘盆子传》:“ 宝 ( 李宝 )从后悉拔 赤眉 旌帜,更立己幡旗。” 唐 岑参 《送郭仆射节制剑南》诗:“铁马擐红缨,幡旗出禁城。”词语解释:幡盖 拼音:fān gài
幡幢华盖之类。《南齐书·高帝纪上》:“至是又上表禁民间华伪杂物:不得以金银为箔……不得用红色为幡盖衣服。” 唐 岑参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诗:“焚香如云屯,幡盖珊珊垂。”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其西有 桃源洞 ,相去五里,须秉炬深入,中多幡盖缨络之物。”参见“ 旛盖 ”。词语解释:幡儿 拼音:fān ér
即旛胜。 清 陈维崧 《五福降中天·甲寅元旦》词:“画粉旛儿,银泥胜子,笑上人头髻。”参见“ 旛胜 ”。
词语解释:幡胜 拼音:fān shèng
即彩胜。用金银箔罗彩制成,为欢庆春日来临,用作装饰或馈赠之物。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春幡》:“《后汉书》曰:立春皆青幡幘。今世或剪綵错缉为幡胜,虽朝廷之制,亦鏤金银或繒绢为之,戴於首。亦因此相承设之。或於岁旦刻青繒为小幡样,重累凡十餘,相连缀以簪之。此亦 汉 之遗事也。俗间因又曰‘年幡’,此亦其误也。” 宋 苏轼 《次韵曾仲锡元日见寄》:“萧索东风两鬢华,年年幡胜翦宫花。”《宋史·真宗纪二》:“詔宫苑、皇亲、臣庶第宅。饰以五綵,及用罗製幡胜、繒帛为假花者,并禁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立春》:“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词语解释:幡虹 拼音:fān hóng
指寺中长幡。其形长展如虹,故称。 唐高宗 《谒大慈恩寺》诗:“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 唐 赵彦昭 《奉和幸大荐福寺》诗:“刹凤迎琱輦,幡虹驻綵旗。”词语解释:幡旂
旌旗。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波涛何飘扬,天风吹旛旂。”词语解释:幡戟 拼音:fān jǐ
旌旗和棨戟。泛指前驱仪仗。《南齐书·东昏侯纪》:“每三四更中,鼓声四出,幡戟横路,百姓喧走相随,士庶莫辨。”词语解释:幡舞 拼音:fān wǔ
晋 代舞名。《宋书·乐志一》:“ 晋 《鞞舞哥(歌)》亦五篇,又《鐸舞哥(歌)》一篇,《幡舞哥(歌)》一篇,《鼓舞伎》六曲,并陈於元会。今《幡》《鼓》哥(歌)词犹存,舞并闕。”《说郛》卷一二○引 宋 乐史 《柘枝谱》:“ 汉 则《巴渝舞》、《女舞》, 晋 则《白紵舞》、《幡舞》、《扇舞》, 唐 则《霓裳舞》,视《柘枝》舞态、曲调各有攸胜。”词语解释:幡刹 拼音:fān shā
寺前所立幡柱。也称“刹竿”、“刹”。求道的僧侣得一法,每于此建幡昭告远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祸兆》:“ 萧澣 初至 遂州 ,造二幡刹施於寺,设斋庆之。斋毕作乐,忽暴雷霹靂,刹各成数十片。”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僎 ( 冯僎 )一夕梦登 崇孝寺 幡刹极高处打‘方响’。”词语解释:幡旆 拼音:fān pèi
旗帜之类。 宋 苏辙 《游太山》诗之四:“驊騮蹴腾騫,幡旆飞晻曖。”词语解释:幡华 拼音:fān huá
见“ 幡花 ”。
词语解释:幡花 拼音:fān huā
亦作“ 幡华 ”。 供佛的幢幡彩花。 唐 康骈 《剧谈录·真身》:“坊市以繒綵结为龙凤象马之形,纸竹作僧佛鬼神之状,幡花幢盖之属。”《旧唐书·王缙传》:“ 代宗 七月望日於内道场造盂兰盆……是日,排仪仗,百僚序立於 光顺门 以俟之。幡花鼓舞,迎呼道路。”《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唯取内库彩物大造幡花,又出诸服玩,令僧散施贫乏以求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济颠化缘疏》:“屋势压头,人难住足。神鬼将近于悲泣,幡华莫称于庄严。”词语解释:幡帜 拼音:fān zhì
亦作“ 幡织 ”。 旗帜。《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后汉书·马防传》:“去 临洮 十餘里为大营,多树幡帜。”《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輜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孙子·计》“曲制” 三国 魏 曹操 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词语解释:幡纚 拼音:fān lí
亦作“ 幡洒 ”。 飞扬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条扶於,落英幡纚。”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幡纚,飞扬貌。”《镜花缘》第八八回:“夫落英幡洒,则沉墨之非固也;嘉卉灌丛,则苴槖之所赋也。”词语解释:幡眊 拼音:fān mào
见"幡旌"。词语解释:幡旄 拼音:fān máo
亦作“ 幡眊 ”。 旌旗的羽毛饰。也指饰有羽毛的旗幡。《西京杂记》卷一:“每好风日,幡眊光影,照耀一殿,铃镊之声,惊动左右。”《西京杂记》卷六:“戈船上建戈矛,四角悉垂幡毦,旍葆、麾盖,照灼涯涘。”《梁书·陆襄传》:“郡民 鲜于琛 服食脩道法,尝入山採药,拾得五色幡眊。”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幡旄晨隐隐,铃镊夜将将。”词语解释:幡斿 拼音:fān yóu
垂旒的长旗。《后汉书·舆服志上》:“诸车有矛戟,其饰幡斿旗帜皆五采。”词语解释:幡洒 拼音:fān sǎ
见“ 幡纚 ”。
词语解释:幡纚 拼音:fān lí
亦作“ 幡洒 ”。 飞扬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条扶於,落英幡纚。”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晏 曰:“幡纚,飞扬貌。”《镜花缘》第八八回:“夫落英幡洒,则沉墨之非固也;嘉卉灌丛,则苴槖之所赋也。”词语解释:幡棨 拼音:fān qǐ
用作符信的幡和棨。《宋书·王昙首传》:“既无墨敕,又闕幡棨,虽称上旨,不异单刺……犹宜反咎其不请白虎幡、银字棨,致门不时开。”词语解释:幡织 拼音:fān zhī
见“ 幡帜 ”。
词语解释:幡帜 拼音:fān zhì
亦作“ 幡织 ”。 旗帜。《汉书·陈汤传》:“望见单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织,数百人披甲乘城。” 颜师古 注:“织读曰帜。”《后汉书·马防传》:“去 临洮 十餘里为大营,多树幡帜。”《后汉书·西域传·大秦》:“乘輜軿白盖小车,出入击鼓,建旌旗幡帜。”《孙子·计》“曲制” 三国 魏 曹操 注:“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词语解释:幡纸 拼音:fān zhǐ
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太平御览》卷六○五引 晋 王隐 《晋书》:“ 魏 太和 六年,博士 张揖 上《古今字詁》,其巾部云:‘纸,今帋也,其字从巾。古以縑帛,依书长短随事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字从系。’” 宋 董逌 《广川书跋》卷十:“古人治纸,要自有法,故以縑帛依旧书长短,随事截之,则为幡纸……自 汉 魏 遗字多用幡纸, 晋 宋 多用麻纸,而 隋 唐 多用经纸。” 余嘉锡 《书册制度补考·糊缝》:“又考 竇泉 《述书赋》自注云:‘ 皇象 写《春秋·哀公上》第二十九卷,其纸每一大幅有一缝线联合之。’盖 皇象 所用必是幡纸,故可用綫缝联,此昔人所未知也。”词语解释:幡信 拼音:fān xìn
题表官号以为符信的旗帜。《汉书·艺文志》:“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书,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书幡信也。”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沉从文 《边城》二:“地方还有个厘金局,办事机关在城外河街下面小庙里,经常挂着一面长长的幡信。”词语解释:幡布 拼音:fān bù
抹布。《説文·巾部》“幡,书儿拭觚布也” 宋 徐锴 繫传:“臣 鍇 曰:觚,八棱木,于其上学书已,以布拭之。 晋 人云:不见酒家幡布乎?用久则烂。” 清 桂馥 义证:“ 赵宦光 曰:‘今瀞巾曰幡布’;《增韵》:‘今人呼幡布,《内则》所谓帉帨是也。’”词语解释:幡子 拼音:fān zǐ
旗帜。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半宵之后,果有二幡子,一红一白,飘飘然如相击於床四隅。”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下赦》:“旋立鸡竿,约高十数丈,竿尖有一大木盘,上有金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四字。”词语解释:幡伞 拼音:fān sǎn
幡幢伞盖。旧时作供品以献神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词语解释:幡薄 拼音:fān báo
丹书符箓之类。《吕氏春秋·观表》:“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緑图幡薄,从此生矣。” 高诱 注:“幡亦薄也。” 陈奇猷 校释:“ 谭 ( 谭戒甫 )谓‘緑图’即‘籙图’,颇似 汉 代讖纬书, 杨 ( 杨树达 )谓‘緑图幡薄’盖豫言人世祸福之书,如‘亡 秦 者 胡 ’、‘赤伏符’之类,皆是也……‘簿’(薄)即‘符’之同音假字。” 章炳麟 《訄书·订实知》:“既知政教,又以暇游艺,藉物以詗其姓名人地,则緑图幡薄自此作。”参见“ 丹书 ”。
词语解释:丹书 拼音:dān shū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词语解释:幡麾 拼音:fān huī
指挥用的幡旗。《吴子兵法·应变》:“凡战之法,昼以旌旗幡麾为节,夜以金鼓笳笛为节。麾左而左,麾右而右。”《后汉书·礼仪志中》:“以小黄门幡麾节度。”《晋书·艺术传·戴洋》:“説死时天使其为酒藏吏,授符録,给吏从、幡麾。”词语解释:幡节 拼音:fān jié
幡旌麾节。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有‘霓裳曲’者,率皆执幡节,被羽服,飘然有翔云飞鹤之势。”词语解释:幡缉 拼音:fān jī
《诗·小雅·巷伯》:“缉缉翩翩,谋欲譖人。” 毛 传:“缉缉,口舌声。翩翩,往来貌。”又:“捷捷幡幡,欲谋譖言。” 毛 传:“捷捷,犹缉缉也。幡幡,犹翩翩也。”因以“幡缉”形容往来啾唧不休。 清 杜岕 《小鸟》诗:“小鸟何幡缉,飞来不择音。”词语解释:幡旟 拼音:fān yú
旛旗之属。贵官仪仗使用。 清 刘青芝 《寄李侍御》诗:“驄马乘来四载餘,京华处处避旛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