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乌帽 拼音:wū mào
黑帽。古代贵者常服。 隋 唐 后多为庶民、隐者之帽。《宋书·明帝纪》:“于时,事起仓卒,上失履,跣至西堂,犹着乌帽。” 唐 白居易 《池上闲吟》之二:“非道非僧非俗吏,褐裘乌帽闭门居。”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九:“﹝ 康节 ﹞为隐者之服,乌帽緇褐,见卿相不易也。” 元 陈安 《中秋有感》诗:“於今寂寞江城暮,乌帽西风叹白头。”词语解释:落帽 拼音:luò mào
《晋书·孟嘉传》:“﹝ 嘉 ﹞后为征西 桓温 参军, 温 甚重之。九月九日, 温 燕 龙山 ,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唐 韩鄂 《岁时纪丽·重阳》:“授衣之月,落帽之辰。” 唐 钱起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诗:“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明 何景明 《九日独酌简何太仆》诗:“愁来转觉登臺懒,病里谁传落帽狂。”词语解释:吹帽 拼音:chuī mào
《晋书·孟嘉传》:“九月九日, 温 ( 桓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后以“吹帽”为重九登高雅集的典故。 唐 杜甫 《九日蓝田崔氏庄》诗:“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唐 韩愈 《荐士》诗:“霜风破佳菊,嘉节迫吹帽。”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良儔,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何景明 《九日》诗:“吹帽他时兴,登臺此日情。”词语解释:破帽 拼音:pò mào
破旧之帽。 宋 苏轼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酒力渐消风力輭,颼颼,破帽多情却恋头。” 元 张翥 《摸鱼儿·送黄任伯归丰城》词:“ 吴 霜髩,破帽西风怎护?丝丝多是离绪。” 明 文徵明 《九月娄门胜感寺》诗:“秋霜落木黄花节,破帽西风白髮情。”《明史·倪元璐传》:“ 维垣 又怪臣盛称 文震孟 。夫 震孟 ,忤璫削夺,其破帽策蹇,傲蟒玉,驰驛语,何可非?” 鲁迅 《集外集·〈自嘲〉诗》:“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词语解释:纱帽 拼音:shā mào
(1).纱制官帽。《北齐书·归彦传》:“ 齐 制,宫内唯天子纱帽,臣下皆戎帽,特赐 归彦 纱帽以宠之。”《旧唐书·舆服志》:“ 隋 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綾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上下排列一些泥塑的古装的武将和文人,文戴纱帽,武披甲胄。”
(2). 明 代定为文武官员常礼服。参阅《明史·舆服志三》。因借指官位、官员。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卧辙》:“白头纱帽保平安,职掌批行和带管,有的钱钻。”《红楼梦》第一回:“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清 沉起凤 《谐铎·穷士扶乩》:“窃料近日名流,专於纱帽下求诗。” 韩北屏 《非洲夜会·河东便是亚洲》:“ 英国 另一个首相 艾登 却为了 运河 丢掉了纱帽。”
(3).纱制夏帽。 唐 白居易 《夏日作》诗:“葛衣疎且单,纱帽轻復宽。” 宋 朱敦儒 《鹧鸪天》词:“竹粉吹香杏子丹,试新纱帽紵衣宽。”词语解释:醉帽 拼音:zuì mào
醉汉的帽子。 宋 陆游 《梅花绝句》之十:“今年真负此花时,醉帽何曾插一枝。” 宋 陈亮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词:“卖花声断 蓝桥 暮,记吟鞭醉帽曾经处。”词语解释:黄帽 拼音:huáng mào
(1).黄颜色的帽子。《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黄头郎”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著黄帽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宋 杨万里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诗:“安得欹黄帽,相徙却白头。”
(2).船夫。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 周郎 逸兴,黄帽侵云水。” 清 孙枝蔚 《夜入真州》诗:“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
(3).借指船。 宋 范成大 《雪霁独登南楼》诗:“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词语解释:脱帽 拼音:tuō mào
(1).表示认罪。《后汉书·耿秉传》:“ 安得 惶恐,走出门,脱帽抱马足降。”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韩大任》:“白头脱帽,身膺徽纆。”
(2).表示恭敬。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 王劭 《齐志》述 洛干 感恩,脱帽而谢。”如:脱帽致敬。
(3).形容豪放,无所检束。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盃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疏野》:“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宋 苏轼 《送张天觉河东提刑》诗:“脱帽风流餘长史,埋轮家世本 留侯 。”
(4).谓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等经过改造而改变成分。因为原来定成分称为“戴帽子”,故云。词语解释:短帽 拼音:duǎn mào
轻便小帽。 宋 辛弃疾 《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词:“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 宋 陆游 《蝶恋花·离小益作》词:“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 眉州 路。” 元 虞集 《送易用昭》诗:“满窗柿叶题都徧,短帽梅花画不如。”词语解释:侧帽 拼音:cè mào
斜戴帽子。《周书·独孤信传》:“在 秦州 ,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 信 而侧帽焉。”后以谓洒脱不羁的装束。 宋 陈师道 《南乡子》词:“侧帽独行斜照里,颼颼,卷地风前更掉头。” 刘国钧 《并游侠行》:“疲驴侧帽傲王侯,万金三却权门聘。”词语解释:席帽 拼音:xí mào
古帽名。以藤席为骨架,形似毡笠,四缘垂下,可蔽日遮颜。 晋 崔豹 《古今注·席帽》:“本古之围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韦之四周,垂丝网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饰……丈夫藤席为之,骨鞔以繒,乃名席帽。” 唐 皇甫氏 《京都儒士》:“遂於壁下寻,但见席帽,半破在地。”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盖国初犹袭 唐 风,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则以席帽自随。” 清 钱谦益 《客途有怀吴中故人》诗:“青袍奉母谁知子?席帽趋时自有人。”词语解释:风帽 拼音:fēng mào
(1).古代一种御寒挡风的帽子。今亦指连在大衣上挡风的帽子。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二二:“若使 红儿 风帽戴,直使 瑶池 会上看。” 宋 范成大 《正月十四日雨小集夜归》诗:“灯市凄凉灯火稀,雨巾风帽笑归迟。” 冰心 《分》:“他两臂直伸着,头面埋在青棉的大风帽之内,臃肿得像一只风筝!”
(2).通风设备之一。装于屋面、车顶等通风口或排风管上。词语解释:白帽 拼音:bái mào
(1).即白纱帽。《宋书·明帝纪》:“坐定, 休仁 呼主衣白帽代之,令备羽仪。”参见“ 白纱帽 ”。
(2).白色帽子。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白帽,采薇青云端。”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正伸以予往南陵见寄兼惠新酝早蟹》:“入门得寄诗,欲览整白帽。”
(3).白布帽。旧时丧服。俗称白包头。《南史·梁安成康王秀传》:“及薨, 四川 人裂裳为白帽哀哭以迎送之。”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二》:“ 商君 车裂而 秦 人不怜, 武侯 则巷祭路哭,白帽成俗。”
(4).指 回 民。回族戴白包帽,故称。 清 黄遵宪 《乌之珠歌》:“黄巾甫平白帽扰,战马每岁从周旋。”
(5).现代医务、饮食等行业的工作帽。 沉从文 《三三》:“坐了一会儿,出来了一个穿白袍戴白帽、装扮古怪的女人。”《新民晚报》1983.12.11:“别看这水饺摊是简陋的披棚,走进去一看,在工作的社员个个头戴白帽,身穿白服,桌净地洁。”
词语解释:白纱帽 拼音:bái shā mào
白纱制的高顶帽。自 晋 至 南朝 梁 皇帝平时所戴。《梁书·侯景传》:“ 景 自篡立后,时著白纱帽。”《隋书·礼仪志六》:“﹝ 梁 天监 八年﹞帝改去还皆乘輦,服白纱帽。”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八:“ 萧道成 既诛 苍梧王 , 王敬则 手取白纱帽加 道成 首,令即位……盖 晋 、 宋 、 齐 、 梁 以来,惟人君得著白纱帽。家有 范琼 画 梁武帝 本,亦着白纱帽也。”词语解释:乌纱帽 拼音:wū shā mào
(1).帽名。 东晋 成帝 时宫官著乌纱帢。 南朝 宋 始有乌纱帽,直至 隋 代均为官服。 唐 初曾贵贱均用,以后各代仍多为官服。《宋书·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 王休仁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乌纱帽》:“ 武德 九年十一月, 太宗 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 陆游 《探梅》诗:“但判插破乌纱帽,莫记吹落黄金船。”《西游记》第八回附录:“小姐一见 光蕊 人材出众,知是新科状元,心内十分欢喜,就将綉毬抛下,恰打着 光蕊 的乌纱帽。”参阅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2).指官位;领导地位。 明 冯惟敏 《清江引·八不用》曲:“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不在贤愚上……谁是谁非不用讲。”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四章:“﹝ 马之悦 ﹞唯恐掉了乌纱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狱里头推?没那事儿!” 毕方 锺涛 《千重浪》第十二章:“ 洪长岭 点头道:‘来,当然来!摘了我的乌纱帽,还能摘走我干革命的这颗心?!’”词语解释:桐帽 拼音:tóng mào
以桐木为骨子做成的幞头。幞头,相传始于 北周 ,用软帛垂脚,至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使顶高起成形, 唐 以后沿用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宋 陆游 《游前山》诗:“平生一桐帽,自惜犯尘埃。”词语解释:貂帽 拼音:diāo mào
用貂皮制的帽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貂帽腰舆》:“ 张江陵 当国,以饵房中药过多,毒发於首,冬月遂不御貂帽。”词语解释:毡帽 拼音:zhān mào
毡制的帽子。《南史·夷貊传下·末国》:“土人剪髮,著毡帽。”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 永贞 之前,组藤为盖,曰席帽,取其轻也。后或以太薄,冬则不御霜寒,夏则不障暑气,乃细色罽代藤,曰毡帽,贵其厚也,非崇贵莫戴,而人亦未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走近前去,看 韦驮殿 西边櫈上坐着三四个人,头戴大毡帽,身穿绸绢衣服。” 鲁迅 《且介亭杂文·寄〈戏〉周刊编者信》:“我的意见,以为 阿Q 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形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词语解释:翠帽 拼音:cuì mào
以翠羽为饰的车盖。《文选·张衡〈西京赋〉》:“天子乃驾雕軫六骏駮,戴翠帽,倚金较。” 薛综 注:“翠羽为车盖。” 刘良 注:“翠帽,车盖也,以翠饰之。” 唐 杜牧 《洛阳》诗:“已建玄戈收相土,应迴翠帽过离宫。” 宋 石孝友 《传言玉女》词:“花旗翠帽,到处朱帘高捲。”词语解释:巾帽 拼音:jīn mào
指头巾或帽子。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诗:“高人著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 宋 陈师道 《送赵承议》诗:“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 清 方以智 《通雅》卷三六二:“常服之巾随人取名,巾帽为古之通称。”词语解释:戴帽 拼音:dài mào
亦作“ 戴帽子 ”。
(1).把帽子戴在头上。引申为于一物之上加以他物。 宋 戴鼎臣 《东原录》:“ 海州 朐山 ,俗言 朐山 戴帽即雨,盖谓云出覆冒其上为雨候。”
(2).引申为在政治上或行为上给人定性。 刘亚舟 《男婚女嫁》第六章:“ 程玉柱 的爹爹叫 程济仁 ,是个戴帽富农。”《花城》1981年第3期:“摘帽子戴帽子!好好的一个日常生活用语,和‘衣服’‘袜子’一样的‘帽子’竟变成一个使人胆战心寒的声音,这是多么古怪的历史现象!”词语解释:皂帽 拼音:zào mào
亦作“皁帽”。 黑色帽子。《三国志·魏志·管宁传》:“ 寧 常著皁帽、布襦袴、布裙,随时单复。” 唐 杜甫 《严中丞枉驾见过》诗:“扁舟不独如 张翰 ,皁帽应兼似 管寧 。”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一四六:“清明一片 龙泉 水,皂帽青衫发古情。”词语解释:小帽 拼音:xiǎo mào
(1).便帽。与礼冠、官帽相别。《世说新语·任诞》“ 桓宣武 少家贫,戏大输……欲求救於 躭 ( 袁躭 )” 刘孝标 注引《郭子》:“觉头上有布帽,掷去,著小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当 王 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俛首即堕。”《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又看他青衣小帽,就喝令差人拉他下去。”
(2). 明 以后指以六瓣合缝的瓜皮帽。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冠服》:“《豫章漫钞》曰:今人所戴小帽,以六瓣合缝,下缀以簷如筩。 阎 宪副 閎 谓予言亦 太祖 所製,若曰六合一统云尔。”词语解释:箬帽 拼音:ruò mào
即箬笠。 清 王士禛 《玄墓归答李户部》诗:“何能共醉寒香里,悵絶清溪箬帽斜。” 许杰 《寿平》二:“可是, 寿平 呢,他却真的脱下长褂子,赤脚,戴箬帽,每日在乡下走五六十里、七八十里路。”参见“ 箬笠 ”。
词语解释:箬笠 拼音:ruò lì
用箬叶或竹篾编制的宽边帽。 唐 隐峦 《牧童》诗:“牧童见人俱不识,尽着芒鞋戴篛笠。” 宋 杨万里 《丙申岁朝》诗:“山色长供青篛笠,春光不为白髭鬚。”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一撒网,一簑衣,一篛笠。”词语解释:雪帽 拼音:xuě mào
(1).一种挡风雪的帽子。《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扮作客人, 京娘 扮作村姑,一般的戴个雪帽,齐眉遮了。”《红楼梦》第四九回:“ 黛玉 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上罩了雪帽,二人一齐踏雪行来。” 沙汀 《丁跛公》:“他随即把雪帽往眉毛边一掀,摇了摇下巴,跑进屋子里去了。”
(2).比喻积雪的山顶。 华山 《山中海路》:“那山叫做 青铜山 。 乌鸦嘴 就是山顶上的一个豁口,在雪帽底下。”词语解释:裁帽 拼音:cái mào
宋 代公卿大吏至六曹郎中等官员所戴之帽。为席帽前檐加全幅黑纱并仅围为其半而成。《宋史·舆服志五》:“重戴。 唐 士人多尚之,盖古大裁帽之遗制,本野夫巖叟之服。以皂罗为之,方而垂簷,紫里,两紫丝组为缨,垂而结之頷下。”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三:“ 五代 始命御史服裁帽。本朝 淳化 初,又命公卿皆服之……今席帽、裁帽分成为两等,中丞至御史,与六曹郎中,则於席帽前加全幅皁纱,仅围其半为裁帽;非臺官及自郎中而上,与员外而下,则无有为席帽。”词语解释:高帽 拼音:gāo mào
即高屋帽。《隋书·礼仪志七》:“案 宋 齐 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其制不定。”参见“ 高屋帽 ”。
词语解释:高屋帽 拼音:gāo wū mào
顶部高起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 梁王 高屋好欹来”自注:“ 梁 朝有白纱高屋帽。” 宋 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东坡 何事不违时。” 王文诰 辑注:“ 李廌 《师友谈记》:士大夫近年倣 东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样。”参见“ 高屋 ”。词语解释:沙帽 拼音:shā mào
即纱帽。古代君主或贵族、官员所戴的一种帽子。亦借指官员。 唐 杜甫 《泊松滋江亭》诗:“沙帽随鸥鸟,扁舟繫此亭。”沙,一本作“ 纱 ”。词语解释:高屋帽 拼音:gāo wū mào
顶部高起的帽子。 唐 陆龟蒙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 梁王 高屋好欹来”自注:“ 梁 朝有白纱高屋帽。” 宋 苏轼 《椰子冠》诗:“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东坡 何事不违时。” 王文诰 辑注:“ 李廌 《师友谈记》:士大夫近年倣 东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样。”参见“ 高屋 ”。
词语解释:高屋 拼音:gāo wū
(1).帽子顶部高起。亦指高起部分。《隋书·礼仪志六》:“﹝帽﹞皇太子在上省则乌纱,在 永福省 则白纱。又有繒皂杂纱为之,高屋下裙,盖无定準。”《隋书·礼仪志七》:“案 宋 齐 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或有纱高屋,或有乌纱长耳。”
(2).指高屋帽。词语解释:顶帽 拼音:dǐng mào
(1). 宋 代的一种圆顶便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二:“﹝ 真宗 ﹞谓 元 ( 冯元 )曰:‘朕不欲烦近侍久立,欲於便斋亭阁选纯孝之士数人,上直司人,便裘顶帽,横经竝坐,暇则荐茗果,尽笑谈,削去进説之仪,遇疲则罢。’”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九章第二节。
(2). 清 代区别官阶的有顶子的官帽。 清 王逋 《蚓庵琐语》:“至庚寅辛卯间,各处剧盗输金投降,给剳授衔,听其归里,名曰安插。锦衣顶帽,羣盗随从,公然与府县官抗礼。”《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回:“沐恩穿的是三尺八寸的袍子,上头再加脑袋、顶帽,下头再加鞾子,统算起来,这水不过五尺多深。”词语解释:唐帽 拼音:táng mào
即唐巾。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你不曾为官呵,着我做甚么大官人。乾着我买了个唐帽在家,安了许多时。”参见“ 唐巾 ”。
词语解释:唐巾 拼音:táng jīn
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 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词语解释:鞭帽 拼音:biān mào
唐 开元 、 天宝 年间妇女骑马时戴的胡帽。词语解释:砑光帽 拼音:yà guāng mào
见“ 砑绢帽 ”。
词语解释:砑绢帽 拼音:yà juàn mào
用砑光绢制成的舞帽。 唐 南卓 《羯鼓录》:“ 璡 常戴砑绢帽打曲,上自摘红槿花一朵,置於帽上笪处,二物皆极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坠落。”亦称“ 砑光帽 ”。 宋 苏轼 《记谢中舍诗》跋:“ 徐州 倅 李陶 ,有子年十七八,素不甚作诗,忽咏《落梅》诗云:‘流水难穷目,斜阳易断肠,谁同砑光帽,一曲《舞山香》。’”词语解释:道帽 拼音:dào mào
犹道巾。亦借指家居时所戴的便帽。 宋 陆游 《新裁道帽示帽工》诗:“故帽提携二十霜,别裁要作退居装。”词语解释:辽东帽 拼音:liáo dōng mào
三国 魏 管宁 学行皆高,避乱 辽东 ,“常著皁帽,布襦袴”,拒绝征聘,甘守清贫。事见《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后以“辽东帽”指清高的节操。 宋 文天祥 《正气歌》:“或为 辽东 帽,清操厉冰雪。”词语解释:暖帽 拼音:nuǎn mào
(1).冬天所戴的帽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承天寺》:“是日,徙倚门间,望一僧,顶暖帽,策杖且来。”《水浒传》第十一回:“ 林冲 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
(2). 清 制,官吏冠服分暖帽、凉帽,按例于立冬前数日换戴暖帽。《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顺治 ﹞九年议准,凉帽、暖帽上圆月,官员用红片金,庶人用红缎。”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换季》:“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换戴凉帽时,妇女皆换玉簪;换戴暖帽时,妇女皆换金簪。”词语解释:高翅帽 拼音:gāo chì mào
帽名。帽翅高,故称。《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安生 与同郡 宗道暉 、 张暉 、 纪显敬 、 徐遵明 等为祖师。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輒服以謁见。” 唐 韩翃 《送南少府归寿春》诗:“孤客小翼舟,诸生高翅帽。”词语解释:帏帽 拼音:wéi mào
即帷帽。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只如 吴道子 画 仲由 ,便戴木剑; 阎令公 画 昭君 ,已著幃帽。殊不知木剑创於 晋 代,幃帽兴於国朝。” 唐 张元一 《咏静乐县主》诗:“马带桃花锦,裙衔緑草罗。定知幃帽底,仪容似大哥。”词语解释:裙帽 拼音:qún mào
南朝 士大夫所戴的一种高顶垂裙的帽子。《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 宋 元嘉 之世,诸王入斋閤,得白服、帬帽见人主;唯出 太极 四厢,乃备朝服。” 胡三省 注:“ 宋 齐 之间,制高屋帽,下帬盖。”词语解释:军帽 拼音:jūn mào
军人戴的帽子词语解释:衫帽 拼音:shān mào
凉衫便帽。 宋 代士大夫闲居时的装束。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杜祁公 休退,居 南都 ,客至无不见,止服衫帽,尝曰:‘七十致政,可用高士服乎?’”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二:“自昔人士皆著帽,后取便於戎服。 绍兴 丙子, 魏敏肃 道弼 贰大政,一日造朝,预备衫帽,朝退,服以入堂,盖已得请矣。一时骤更衣制,力或未办,乃权宜以凉衫为礼,习以为常。 乾道 间, 王日严 内相申请,谓环一堂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弔慰,不敢用。”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衫帽入见》:“《唐书·李训传》:‘ 文宗 召见 训 ,以衰麤难入禁中,令戎服,号 王山人 。’《宋史·蔡挺传》:‘ 仁宗 欲知 契丹 事,召对便殿, 挺 时有父丧,听以衫帽入。’则 唐 宋 有丧者不敢假公服也。今人干謁官长,輒易青黑,与常人无异,是又 李训 之不如乎?”参阅《宋史·舆服志五》。词语解释:冠帽 拼音:guān mào
即帽子。《晋书·谢万传》:“尝与 蔡系 送客於 征虏亭 ,与 蔡 争言。 系 推 万 落牀,冠帽倾脱。”《南史·王僧祐传》:“服闋,髮落略尽,殆不立冠帽。”《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不一时, 西门庆 进来,戴着冠帽,已带七八分酒了。”词语解释:朝帽 拼音:cháo mào
上朝所用的礼帽。 唐 柳宗元 《同刘二十八院长寄澧州张使君八十韵》:“春衫裁白紵,朝帽掛乌纱。”《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通例》:“十五年题准,每年春用凉朝帽及夹朝衣,或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秋用暖朝帽及缘皮朝衣,或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为始。”词语解释:胡帽 拼音:hú mào
唐 代妇女骑马外出时所著不障面之帽。《旧唐书·舆服志》:“ 开元 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靚粧露面,无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倣效,帷帽之制,絶不行用。”词语解释:危脑帽 拼音:wēi nǎo mào
五代 蜀 中风行的一种小帽。《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 蜀 人富而喜遨,当 王 氏晚年,俗竞为小帽,仅覆其顶,俛首即堕,谓之‘危脑帽’。”词语解释:草帽 拼音:cǎo mào
用麦秆等编成的帽子。式样繁多,夏天多用来遮挡阳光。词语解释:重阳落帽 拼音:chóng yáng luò mào
《晋书·孟嘉传》:“﹝ 孟嘉 ﹞后为征西 桓温 参军, 温 甚重之。九月九日, 温 燕 龙山 ,僚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座嗟叹。”后以“重阳落帽”为重阳登高,饮酒著文,风流雅兴之典。 唐 权德舆 《腊日龙沙会绝句》:“寧知腊日 龙沙 会,却胜重阳落帽时。”词语解释:僧伽帽 拼音:sēng jiā mào
即僧帽。 宋 苏轼 《成伯家宴戏作》诗:“道士令严难继和,僧伽帽小却空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懺》,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词语解释:八角帽 拼音:bā jiǎo mào
人民革命军队在红军时期、抗 日 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常戴的一种帽子。帽瓦前高后低,呈八角形,有帽檐,正前缀红星。 程世才 《包坐之战》:“ 毛主席 穿一身普通的灰布衣裳,戴着八角帽子,手里拿着一张北上路线略图。” 刘辉山 《欢庆红色中央政权诞生》:“我们红军战士们穿着灰色军衣……戴着八角帽。”词语解释:凉帽 拼音:liáng mào
亦作“凉帽”。
(1).古代官吏夏秋间所戴的一种缨帽。 清 制,官吏每年立夏节前换戴凉帽。四品以上用片金里,五品以下用红缎里。 元 萨都剌 《上京即事》诗:“昨夜内家清暑宴,御罗凉帽插珠花。” 元 俞琰 《席上腐谈》:“近时凉緇巾以竹丝为骨,如凉帽之状,而覆以皁纱,易脱易戴,夏月最便。”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帽头毡帽》:“惟老翁夏日畏早凉,用青缎缝纫衬凉帽下,如今帽头状,初不以为燕服也。”
(2).夏天用以遮阳避暑的帽子,多用麦秸等编织。《人民日报》1961.5.6:“生产凉帽缺少草辫子,工人们就利用当地的芦柴,试制芦柴凉帽。”词语解释:角帽 拼音:jiǎo mào
太平天囯 官员朝见或宴集时所戴的盔式礼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 干王 ﹞一时解了龙袍角帽,改换云冠便服。” 罗尔纲 《太平天囯史稿》卷十二:“天朝冠制,平时戴风帽,朝见则戴盔,名为角帽,故有典角帽衙。 天王 及诸王角帽,又名金冠;各官角帽,又名朝帽。”词语解释:鬃帽
一种用马鬃或棕、藤编成的帽子,样子如钟状, 元 明 之际很流行。 明 冯梦龙 《山歌·修騌帽歌》:“修騌帽见子一吓,洗网巾喫子一惊。”《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头戴时新密结不长不短騌帽,身穿秋香夹软纱道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大娘手碎其头上騌帽,掷之於地。”词语解释:书帽 拼音:shū mào
快书、大鼓等曲种演员在演唱长篇说部或正曲前加唱的小段。作用类似弹词的开篇。 李季 《五月端阳》二三:“唱完了书帽闹嚷嚷,把人们只乐得眼泪直淌。”词语解释:软帽 拼音:ruǎn mào
一种没有帽舌或硬胎的毛帽或棉帽
——见“贝蕾帽”词语解释:谢郎着帽 拼音:xiè láng zhe mào
谓不拘礼数。典出《晋书·谢安传》:“ 温 后诣 安 ,值其理髮。 安 性迟缓,久而方罢,使取幘。 温 见,留之曰:‘令司马著帽进。’其见重如此。”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 ( 王濛 ) 刘 ( 刘惔 )共在 杭 南,酣宴於 桓子野 家。 谢镇西 往尚书墓还,葬后三日反哭。诸人欲要之,初遣一信,犹未许,然已停车。重要,使回驾。诸人门外迎之,把臂便下,裁得脱幘箸帽。酣宴半坐,乃觉未脱衰。” 宋 刘克庄 《水龙吟·方蒙仲王景长和余丙辰丁巳二词走笔答之》词:“礼数由他, 谢郎 著帽, 王郎 穿屐。”词语解释:螺栓帽 拼音:luó shuān mào
即螺丝帽。也称螺母。《人民日报》1977.1.21:“﹝ 周总理 ﹞用手敲打着钢梁,抚摸着涂上黄蜡油的螺栓帽,称赞我们的革命干劲,称赞保质保量迅速修复大桥的创举。”参见“ 螺丝帽 ”、“ 螺母 ”。词语解释:螺丝帽 拼音:luó sī mào
螺母的俗称。参见“ 螺母 ”。
词语解释:螺母 拼音:luó mǔ
(1).蜗牛。《增补类腋·物部下·螺》引《山海经》:“ 泑水 其中多螺母。”按,今本《山海经·西山经》作“蠃母”。
(2).蜾蠃。又名蒲卢。寄生蜂的一种,产卵于螟蛉幼虫体内,蜾蠃后代即从螟蛉幼虫体内孵出,故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子。 唐 白居易 《禽虫》诗之九:“蚁王化饭为臣妾,螺母偷虫作子孙。”
(3).组成螺栓的配件。也称螺帽、螺丝母或螺丝帽。中心有圆孔,孔内有螺纹,跟螺钉的螺纹相啮合,用来使两个零件固定在一起。词语解释:遮阳帽 拼音:zhē yáng mào
指帽檐较宽可以遮挡阳光照射的凉帽。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遮阳帽》:“ 明 制,士子入胄监满日,许戴遮阳大帽。”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二章:“只有很少部份人穿的操衣裤,戴的遮阳帽,登的青布朝元鞋。”词语解释:雨巾风帽 拼音:yǔ jīn fēng mào
遮蔽风雨的头巾和帽子。常借指浪游之客。 宋 朱敦儒 《感皇恩·游□□园感旧》词:“主人好事,坐客雨巾风帽。” 宋 范成大 《正月十四日雨中与正夫朋元小集夜归》诗:“灯市凄清灯火稀,雨巾风帽笑归迟。” 宋 陈三聘 《梦玉人引》词:“雨巾风帽,昔追游、谁念旧踪迹。”词语解释:京式大帽 拼音:jīng shì dà mào
清 末京官所戴的一种窄檐儿的礼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后头送出来的主人……头上戴着京式大帽,红顶子花翎。”词语解释:青衣乌帽 拼音:qīng yī wū mào
平民的衣着。青衣自汉以后即为卑贱者之服。乌帽即乌纱帽,本为官帽,隋唐以后流行于民间。例如:忠烈青衣乌帽。——清·全祖望《梅花岭记》词语解释:青衣小帽 拼音:qīng yī xiǎo mào
旧时平民服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设朝》:“你青衣小帽,在此不便。”《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守仁 ﹞换了青衣小帽,黑夜逃走。”《荡寇志》第一二二回:“ 吴用 忙叫:‘……我想不如青衣小帽,同 戴院长 偷渡过去为稳。’”词语解释:坎愁帽
犯愁,担忧词语解释:坎上愁帽
犯愁词语解释:蠡帽
防矢石的盔帽。其形似瓠瓢,故名词语解释:裈帽
裤子和帽子词语解释:绫帽
丝质的帽子词语解释:鸭式帽 拼音:yā shì mào
即鸭舌帽。 郭小川 《雪兆丰年》诗:“披上大衣,戴上鸭式帽。”参见“ 鸭舌帽 ”。
词语解释:鸭舌帽 拼音:yā shé mào
帽子的一种。帽顶前部有突出的月牙形帽檐,状如鸭舌,故称。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词语解释:鸭舌帽 拼音:yā shé mào
帽子的一种。帽顶前部有突出的月牙形帽檐,状如鸭舌,故称。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三章:“他戴着鸭舌帽,穿着很考究的咖啡色的料子服。”词语解释:高顶帽 拼音:gāo dǐng mào
帽名。《隋书·礼仪志六》:“帽,自天子下及士人通冠之以白纱者,名高顶帽。”词语解释:铁纱帽 拼音:tiě shā mào
比喻稳固的官职。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土司妻》:“ 广西 、 云 、 贵 多有土司,虽有降罚处分,例不革职,其废弛不法者,奏革后择其子袭之,故俗谓土司曰‘铁纱帽’。”词语解释:铜盆帽 拼音:tóng pén mào
即拿破仑帽。一种以 拿破仑 命名的椭圆阔边的帽子。 洪深 《香稻米》第一幕:“你看他头上戴的铜盆帽,倾斜到怎么一个角度。”词语解释:铜帽 拼音:tóng mào
(1).指枪弹。因弹壳系铜制,故名。 清 李鸿章 《覆鲍春霆书》:“所需铜帽,顷已飭拨大小四十万颗。”
(2).潜水员下水操作时戴的帽子,密封不透水,借助玻璃孔进行观察,通过气环口进行呼吸。 胡万春 《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气泡‘扑扑扑’地从铜帽的气环口冒出来,像一大串珠子,往上飞去。”词语解释:帷帽 拼音:wéi mào
亦作“ 帷冒 ”。 周围垂网的帽子。 唐 时妇女通用,至 宋 代,男子远行亦用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厘革》:“ 武德 贞观 之代,宫人骑马者,依《周礼》旧仪多着幂罗…… 永徽 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为浅露。”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於 隋 代, 永徽 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於油帽或氊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词语解释:鹅帽 拼音:é mào
亦作“鵞帽”。 鹅羽为饰的帽子。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皇都杂记·只逊》:“在朝见下工部旨:造只逊八百副。皆不知只逊何物,后乃知为上直校鵞帽锦衣也。”词语解释:鹿皮帽 拼音:lù pí mào
即鹿皮冠。《宋书·何尚之传》:“ 尚之 在家常著鹿皮帽。”参见“ 鹿皮冠 ”。
词语解释:鹿皮冠 拼音:lù pí guān
古代隐士所戴的帽子。用鹿皮做成,故名。《后汉书·杨震传》:“乃授光禄大夫,赐几杖衣袍,因朝会引见,令 彪 著布单衣、鹿皮冠,杖而入,待以宾客之礼。” 宋 米芾 《画史》:“耆旧言:士子国初皆顶鹿皮冠,弁遗制也,更无头巾掠子,必带篦,所以裹帽,则必用篦子约髮。”亦省称“ 鹿皮 ”、“ 鹿冠 ”。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疑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七:“玄想凝鹤扇,清斋拂鹿冠。” 宋 陶穀 《清异录·器具》:“谁知鹿冠叟,心地如虚空。”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鹿皮, 张欣泰 冠也。”词语解释:鬃帽 拼音:zōng mào
一种用马鬃或棕、藤编成的帽子,样子如钟状, 元 明 之际很流行。 明 冯梦龙 《山歌·修騌帽歌》:“修騌帽见子一吓,洗网巾喫子一惊。”《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头戴时新密结不长不短騌帽,身穿秋香夹软纱道袍。”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大娘手碎其头上騌帽,掷之於地。”词语解释:便帽 拼音:biàn mào
日常戴的帽子。区别于礼帽、军帽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帽头毡帽》:“余少时,见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们就便衣便帽,乔装而往,我自有道理。” 巴金 《马赛的夜》:“男的是中国人,戴便帽,没有打领带,穿一件半新旧的西装。”词语解释:钹帽 拼音:bó mào
清 代的钹形官帽。 清 叶绍袁 《启祯记闻录》卷六:“十二月奉新旨,官民俱衣 满洲 服饰,不许用 汉 制衣服冠巾,由是抚按镇道,即换鈸帽箭衣。”词语解释:桶子帽 拼音:tǒng zǐ mào
圆桶形的帽子。 元 无名氏 《气英布》第四折:“肩担一幅泥金令字旗,头戴八角红缨桶子帽。”词语解释:钉帽 拼音:dīng mào
钉的顶端,是承受锤打或旋转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