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号去声 [操行,名词][hào,号令][hào,爱好][慰劳。牢去声。慰也。][dào,颠倒][zào,就也,名词][bào,强暴][mào][gào][mào]翿[dào,覆盖][音奥。深也。一曰水名。][lào][bào][详注1][mào]


注1:凿 《集韵》《韵会》《正韵》在到切,漕去声。《集韵》穿空也。《增韵》孔宠。《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凡辐,量其凿深以为辐广。《释文》凿,曹报反。又如字。《前汉·楚元王传》羊入其凿。《师古注》凿,在到反。谓所穿冢藏者。《楚辞·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灭规矩而攺凿。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又《集韵》七到切,音操。冗也。
首字词组
帽檐帽花帽顶帽套帽兜帽盔帽衫 
帽裙帽襻儿帽准帽筒帽儿头帽儿光光帽笼 
帽子帽正帽凭帽钉帽盔儿帽子头  
帽带帽镜帽光光帽儿光帽徽帽舌  

词语解释:帽檐  拼音:mào yán
亦作“ 帽檐 ”。 帽子前面或四周突出部分。 唐 李商隐 《饮席代官妓赠两从事》诗:“新人桥上著春衫,旧主江边侧帽簷。”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词:“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金 元好问 《杏花》诗:“帽簷分去家家喜,酒面飞来片片春。”
见“ 帽簷 ”。
词语解释:帽裙  拼音:mào qún
亦作“ 帽帬 ”。亦作“ 帽裠 ”。 古代帽沿上下垂的绢帛,用以遮挡风尘。《宋书·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王 休仁 统军 赭圻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南齐书·五行志》:“ 建武 中,帽裠覆顶, 东昏 时,以为裠应在下,而今在上,不祥,断之。” 宋 陆游 《雨出谒归昼卧》诗:“宿雨盈车辙,秋风涨帽帬。”
词语解释:帽子  拼音:mào zi
(1).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装饰的用品。 唐 王建 《宫词》:“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九:“獮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宋史·舆服志三》:“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一:“ 虎巖 每得一联一咏,即提掷帽於几, 龙山 从旁谓曰:‘不知 李 杜 在下时费多少帽子。’闻者为捧腹。”
(2).指罩或套在器物上方,形状与用途似帽子的东西。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3).指文章开头的引子、套语。 金 王若虚 《文辨》:“ 柳子厚 谓 韩退之 《平淮西碑》犹有帽子头,使己为之,便説用兵伐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那折稿起首的帽子是:‘奏为自行检举事。’”
(4).指所加的罪名或坏名义。 邹韬奋 《经历》三二:“还有一个最简便的策略,那便是随便替你戴上帽子!这不是夏天的草帽,也不是冬季的呢帽,却是一顶可以陷你入罪的什么派什么党的帽子!”
词语解释:帽带  拼音:mào dài
系于颏的下方或前方的带子
词语解释:帽花  拼音:mào huā
(1).安在制服帽前正中的徽章。
(2).缀在帽上的珠宝类饰物。 赵树理 《登记》:“当 艾艾 长到十五岁那一年,她拿出匣子来给 艾艾 找帽花, 艾艾 看见了戒指就要。”
词语解释:帽襻儿
帽子上布制的扣纽带
词语解释:帽正
帽子前缘正中的装饰,一般为珠或玉
词语解释:帽镜  拼音:mào jìng
置于几案上,可照出人头面的镜子。《儿女英雄传》三五回:“﹝ 长姐儿 ﹞腾出右手来双手捧着那个帽镜儿,屈着点腿儿,榻着点腰儿,把镜子向后一闪,对准了老爷的脸盘儿。” 张志民 《老朱和房东》:“地上一个紫红色的旧板柜,柜上有个帽镜,帽镜因为年久,走了水银,已经照不见人。”
词语解释:帽顶  拼音:mào dǐng
(1).帽的顶端。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张老》:“ 张老 常过,令缝帽顶,其时无皂綫,以红綫缝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回回石头》:“ 大德 间,本土巨商中卖红剌石一块於官,重一两三钱,估直中统钞一十四万定,用嵌帽顶上。自后累朝皇帝,相承寳重。”
(2).帽子顶上所缀的结子或珠宝。《元史·仁宗纪一》:“为皇太子时, 淮东 宣慰使 撒都 献玉观音、七寳帽顶、寳带、寳鞍,却之,戒諭如初。” 清 代以帽子顶上不同质料和颜色的帽珠分别官员的品级。参见“ 顶戴 ”。
词语解释:顶戴  拼音:dǐng dài
(1).敬礼;感恩。 晋 法显 《佛国记》:“则诣精舍以华香供养。供养已,次第顶戴而去。”旧题 唐 柳宗元 《龙城录·赵昱斩蛟》:“ 昱 ( 赵昱 )左手执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州人顶戴,事为神明。”《封神演义》第九三回:“幸毋过责,不胜顶戴!”《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
(2).供奉;拥戴。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们蹐跼在牢狱之中还嫌身太自由,你们顶戴着暴君还要贡献羔羊、春酒。”
(3).谓双手持物举过头顶。表示致敬。 唐 元稹 《韦氏馆与周隐客杜归和泛舟》诗:“持君宝珠赠,顶戴头上头。”
(4).谓花朵着生在枝条的顶端。 宋 陈亮 《卜算子·九月十八日寿徐子才》词:“顶戴御袍黄,叠秀金棱吐。仙种花容晚节香,人愿争先睹。” 姜书阁 笺注:“词云‘顶戴’者,言枝上着花也。”
(5).谓头上承物。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二折:“他在那长朝殿前班部里摆,你教他把屎盆儿顶戴,兀的不屈沉杀了拜将筑坛臺!”
(6).头戴(帽子)。 郭沫若 《文学革命的回顾》二:“不久之间文学革命的荣冠差不多归了 胡适 一人顶戴。”
(7).承受;继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假如那王孙公子倚傍着祖宗势耀,顶戴着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穡,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却不知乐极悲生,也终有马死黄金尽的时节。”
(8).犹顶替。谓以此代彼。 元 无名氏 《谢金吾》第一折:“这都是 王枢密 、 王枢密 的计策,故意教 谢金吾 、 谢金吾 来拆坏,强把着 宋真宗 、 宋真宗 来顶戴。”
(9). 清 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依顶珠品质、颜色的不同而区分官阶大小。也称“顶子”、“顶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 桂花 带了土老儿到京城里去,居然同他捐了一个二品顶戴的道臺。” 太平天囯 杨秀清 萧朝贵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国有中国之衣冠,今 满洲 另置顶戴,胡衣猴冠,坏先代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老舍 《神拳》第四幕:“我,头品顶戴,三眼花翎,给你请安啦!”参阅《清史稿·舆服志二》
词语解释:帽准  拼音:mào zhǔn
缀在帽前装饰用的翡翠珠玉等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头上戴了一顶乌绒女帽,连帽准也没有一颗。”
词语解释:帽凭  拼音:mào píng
盈满貌。《淮南子·修务训》:“且夫身正性善,发愤而成仁,帽凭而为义。” 高诱 注:“帽凭,盈满积思之貌。”一说慷慨貌。
词语解释:帽光光  拼音:mào guāng guāng
见“ 帽儿光光 ”。
词语解释:帽儿光光  拼音:mào ér guāng guāng
亦作“ 帽儿光 ”。亦作“ 帽光光 ”。 本为 宋 元 明 时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亦用作做新郎的隐语。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我劝你早準备帽儿光。”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剗的你和夜月待西厢,父子每都要帽光光,做出这乔模样。”《水浒传》第五回:“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词语解释:帽套  拼音:mào tào
加于帽外的衣饰。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至於外廷,如今所戴帽套,谓之曰云字披肩。”
词语解释:帽筒  拼音:mào tǒng
放帽的器具。多为瓷制,中空,圆柱形。 宋 廖莹中 《江行杂录》:“有一叟失牛,诣 桑国 师占,师曰:‘尔牛在 贾相公 帽筒中。’” 萧红 《呼兰河传》第三章:“钟的两边站着帽筒。帽筒上并不挂着帽子,而插着两个孔雀翎。” 周立波 《盖满爹》:“辅导员把卓上的一个帽筒拿到灶门口,用水洗净,灌满一筒水,把花插上。”
词语解释:帽钉  拼音:mào dīng
即铆钉。因其头形如帽,故名。
词语解释:帽儿光  拼音:mào ér guāng
见“ 帽儿光光 ”。
词语解释:帽儿光光  拼音:mào ér guāng guāng
亦作“ 帽儿光 ”。亦作“ 帽光光 ”。 本为 宋 元 明 时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亦用作做新郎的隐语。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我劝你早準备帽儿光。”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剗的你和夜月待西厢,父子每都要帽光光,做出这乔模样。”《水浒传》第五回:“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词语解释:帽兜  拼音:mào dōu
即风帽。《镜花缘》第五十回:“俺在那边树下远远看着两人,头戴帽兜,背着包袱,俺説必是你们回来。”《镜花缘》第五十回:“乳母替他们除了帽兜,脱去箭衣。”
词语解释:帽儿头  拼音:mào ér tóu
方言。指大碗中盛得堆尖的白米饭。 李劼人 《大波》第二部第七章:“队长请我们到饭馆子里,每人消缴他三个帽儿头,外搭咸菜二碟,那才安逸哩!”原注:“ 四川 饭馆里的专门名词。一个帽儿头即是一大碗盛得堆尖尖的白米饭。大约一个帽儿头,可抵两平碗之量。”
词语解释:帽盔儿  拼音:mào kuī ér
顶上缀有硬疙瘩、没有帽檐帽舌的帽子
词语解释:帽徽  拼音:mào huī
安在帽子前面正中的徽章。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南瓜汤,来复枪,五星帽徽闪金光。”
词语解释:帽盔  拼音:mào kuī
没有帽檐帽舌的硬壳帽子,帽顶上一般缀有硬疙瘩。
词语解释:帽儿光光  拼音:mào ér guāng guāng
亦作“ 帽儿光 ”。亦作“ 帽光光 ”。 本为 宋 元 明 时代民间赞贺新郎衣帽整洁的谐谑语。亦用作做新郎的隐语。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我劝你早準备帽儿光。”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三折:“剗的你和夜月待西厢,父子每都要帽光光,做出这乔模样。”《水浒传》第五回:“帽儿光光,今夜做个新郎;袖儿窄窄,今夜做个娇客。”
词语解释:帽子头  拼音:mào zi tóu
见“ 帽子 ”。
词语解释:帽子  拼音:mào zi
(1).戴在头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装饰的用品。 唐 王建 《宫词》:“未戴柘枝花帽子,两行宫监在帘前。” 唐 寒山 《诗》之二七九:“獮猴罩帽子,学人避风尘。”《宋史·舆服志三》:“后殿早讲,皇帝服帽子、红袍、玉束带。”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一:“ 虎巖 每得一联一咏,即提掷帽於几, 龙山 从旁谓曰:‘不知 李 杜 在下时费多少帽子。’闻者为捧腹。”
(2).指罩或套在器物上方,形状与用途似帽子的东西。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一端有个橡皮帽子。”
(3).指文章开头的引子、套语。 金 王若虚 《文辨》:“ 柳子厚 谓 韩退之 《平淮西碑》犹有帽子头,使己为之,便説用兵伐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那折稿起首的帽子是:‘奏为自行检举事。’”
(4).指所加的罪名或坏名义。 邹韬奋 《经历》三二:“还有一个最简便的策略,那便是随便替你戴上帽子!这不是夏天的草帽,也不是冬季的呢帽,却是一顶可以陷你入罪的什么派什么党的帽子!”
词语解释:帽舌  拼音:mào shé
帽子伸出的前檐,形如舌状,可用来遮挡日光。
词语解释:帽衫  拼音:mào shān
宋 代士大夫的一种服装。《宋史·舆服志五》:“中兴,士大夫之服,大抵因 东都 之旧,而其后稍变焉。一曰深衣,二曰紫衣,三曰凉衫,四曰帽衫,五曰襴衫。”《宋史·舆服志五》:“帽衫:帽以乌纱,衫以皂罗为之,角带,繫鞵。 东都 时,士大夫交际常服之。南渡后,一变为紫衫,再变为凉衫,自是服帽衫少矣。”
词语解释:帽笼  拼音:mào lóng
盛放帽子用的箱形器物。可防止帽子变形。体积较大。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侍婢曰:‘此鼠嚙尔,那得在帽笼中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