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末字词组
岸帻绿帻轻帻介帻平上帻布帻解散帻 
巾帻乌帻苔帻鹦哥帻丧帻素帻袒帻 
赤帻衣帻鹿帻半头帻挂帻缃帻罽帻 
绛帻白帻卷帻平巾帻戴帻空顶帻缞帻 

词语解释:岸帻  拼音:àn zé
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态度洒脱,或衣着简率不拘。 汉 孔融 《与韦端书》:“閒僻疾动,不得復与足下岸幘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晋书·谢奕传》:“岸幘笑咏,无异常日。” 唐 白居易 《喜与杨六侍御同宿》诗:“岸幘静当明月夜,匡牀闲卧落花朝。” 宋 陈与义 《岸帻》诗:“岸幘立清晓,山头生薄阴。” 郭沫若 《颂武汉》诗:“天堑通衢我再来,披襟岸幘嘆雄哉!”
词语解释:巾帻  拼音:jīn zé
(1).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隋书·炀帝纪上》:“武官平巾幘,袴褶。” 宋 周邦彦 《六丑·落花》词:“残英小,强簪巾幘。”《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干 ( 蒋干 )戴上巾幘,潜步出帐。”
(2).指戴上头巾。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迟明,巾幘,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
词语解释:赤帻  拼音:chì zé
(1).赤色头巾。古代武士所服。《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吏常赤幘,成其威也。”
(2).借指士卒。 宋 王以宁 《水调歌头·裴公亭怀古》词:“ 孙郎 前日豪健,颐指五都雄。起拥奇才剑客,十万银戈赤幘,歌鼓壮军容。” 清 陈章 《放羊行为改堂先生作》:“太守闻之诧至夕,亟修尺书走赤幘。”
(3).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载, 安阳 城南亭西舍,有一老雄鸡,化而为人,冠赤帻。后因以借指雄鸡。 唐 杜甫 《催宗文树鸡栅》诗:“踏藉盘桉翻,终日憎赤幘。” 宋 陆游 《赠老鸡》诗:“峨峨赤幘先羣辈,喔喔长鸣盖四郊。”
词语解释:绛帻  拼音:jiàng zé
红色头巾。 汉 代宿卫之士著绛帻,传鸡唱。见《汉官仪》。后泛指传更报晓者之服色。 唐 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絳幘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天雨花》第十五回:“须臾滴尽莲花漏,絳幘鷄人报晓鸣。”
词语解释:绿帻  拼音:lǜ zé
(1).绿色头巾。古代供膳仆役所服,也是一般地位卑贱者的服式。《汉书·东方朔传》:“ 董君 緑幘傅韝,随主前,伏殿下。”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宰人服也。’緑幘,贱人之服也。”《新唐书·车服志》:“平巾緑幘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
(2).以绿帻为宠臣之冠。《文选·沉约〈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緑幘文照曜,紫燕光陆离。” 吕延济 注:“緑幘,宠臣之冠。”
(3).用以指浮薄少年的冠服。 唐 李白 《古风》之八:“緑幘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词语解释:乌帻  拼音:wū zé
古代一种黑色头巾。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天圣 以前,乌幘唯用光纱,自后始用南纱,迨今六十年,復稍稍用光纱矣。” 宋 陆游 《村饮》诗:“三叫落乌幘,倒泻黄金盆。”
词语解释:衣帻  拼音:yī zé
衣服与头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 诣 谢 ,值 谢 梳头,遽取衣幘。”《北史·外戚传·高肇》:“始 宣武 未与舅氏相接,将拜爵,乃赐衣幘,引见 肇显 于 华林 都亭。”
词语解释:白帻  拼音:bái zé
白色的裹发巾。《后汉书·礼仪志下》:“百官皆衣白单衣,白幘不冠。” 唐 杜甫 《北邻》诗:“青钱买野竹,白幘岸江皋。” 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之六:“知君秋晚事,白幘刈胡麻。”
词语解释:轻帻  拼音:qīng zé
便帽,软帽。 唐 柳宗元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诗:“新沐换轻幘,晓池风露清。”
词语解释:苔帻  拼音:tái zé
青苔色的头巾。 唐 司空曙 《寄卫明府》诗:“侧寄绳牀嫌凭几,斜安苔幘懒穿簪。”
词语解释:鹿帻  拼音:lù zé
鹿皮制成的头巾。多为隐士所戴。 唐 陆龟蒙 《寄茅山何威仪》诗之二:“身轻曳羽霞襟狭,髻耸峨烟鹿幘高。”《新唐书·隐逸传·朱桃椎》:“长史 竇轨 见之,遗以衣服、鹿幘、麂鞾,逼署乡正。”
词语解释:卷帻  拼音:juàn zé
汉 代童子戴的头巾。《仪礼·士冠礼》“緇布冠” 汉 郑玄 注:“今未冠笄者著卷幘。” 孔颖达 疏:“此举 汉 法以况义耳……明 汉 时卷幘亦以布帛之等围绕髮际为之矣。”
词语解释:介帻  拼音:jiè zé
古代的一种长耳裹发巾。始行于 汉 魏 ,即后来的进贤冠。 晋 陆云 《与平原书》:“一日案行并视 曹公 器物牀荐席具……介幘如 吴 幘。”《南史·褚澄传》:“又赎 彦回 介幘犀导及 彦回 常所乘黄牛。”《隋书·礼仪志六》:“幘,尊卑贵贱皆服之。文者长耳,谓之介幘;武者短耳,谓之平上幘。各称其冠而制之。”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宿明堂斋殿行禋祀礼》:“乐工皆裹介幘如笼巾,著緋宽衫,勒帛。”
词语解释:鹦哥帻
色彩红似鹦哥嘴的头巾
词语解释:半头帻  拼音:bàn tóu zé
古时童子的头巾。《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 侠卿 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 唐 李贤 注:“幘巾,所谓覆髻也。《续汉书》曰:‘童子幘无屋,示未成人也。’半头幘即空顶幘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
词语解释:平巾帻  拼音:píng jīn zé
见“ 平上幘 ”。
词语解释:平上帻  拼音:píng shàng zé
亦称“ 平巾幘 ”。 魏 晋 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至 隋 ,侍臣及武官通服之。 唐 时因制,为武官、卫官公事之服,而天子、皇太子乘马则服之。见《新唐书·车服志》《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充 , 咸熙 中为中护军”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李孚传》:“及到 梁淇 ……自著平上幘,将三骑,投暮诣 鄴 下。”《晋书·舆服志》:“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通志·器服一》:“武弁、平巾幘,诸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璫坿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
词语解释:平上帻  拼音:píng shàng zé
亦称“ 平巾幘 ”。 魏 晋 以来武官所戴的一种平顶头巾。至 隋 ,侍臣及武官通服之。 唐 时因制,为武官、卫官公事之服,而天子、皇太子乘马则服之。见《新唐书·车服志》《三国志·魏志·贾逵传》“ 充 , 咸熙 中为中护军”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李孚传》:“及到 梁淇 ……自著平上幘,将三骑,投暮诣 鄴 下。”《晋书·舆服志》:“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幘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幘服文吏,平上幘服武官也。”《通志·器服一》:“武弁、平巾幘,诸武职及侍臣通服之。侍臣加金璫坿蝉,以貂为饰。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
词语解释:丧帻  拼音:sàng zé
居丧时戴的头巾。《后汉书·舆服志下》:“丧幘却摞,反本礼也。升数如冠,与冠偕也。”
词语解释:挂帻  拼音:guà zé
亦作“掛幘”。 悬挂巾子。意谓遁迹归隐。 唐 刘禹锡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引》:“今方依名山以扬其声,将掛幘於南岳。”
词语解释:戴帻  拼音:dài zé
喻卑贱。帻,古时民间所戴的包头巾。《北史·薛憕传》:“ 憕 世无贵仕,解褐不过侍郎。既羇旅,不被擢用。常叹曰:‘岂能五十年戴幘,死一校尉,低头倾首,俯仰而向人也。’”
词语解释:布帻  拼音:bù zé
布制的头巾。《后汉书·礼仪志下》:“武吏布幘大冠。”《新唐书·萧铣传》:“率官属緦衰布幘诣军门,谢曰:‘当死者 铣 尔,百姓非罪也,请无杀掠!’”
词语解释:素帻  拼音:sù zé
白色包头巾。古代用于凶、丧事。 汉 班固 《白虎通·三军》:“王者征伐所以必皮弁素幘何?伐者凶事,素服示有悽愴也。”《后汉书·礼仪志下》:“公卿以下子弟凡三百人,皆素幘委貌冠,衣素裳。”
词语解释:缃帻  拼音:xiāng zé
浅黄色头巾。《晋书·舆服志》:“ 汉 仪,立秋日猎,服緗幘。”《隋书·礼仪志六》:“请雨则服緗幘,东耕则服青幘。”
词语解释:空顶帻  拼音:kōng dǐng zé
古代一种空顶的童冠。《后汉书·刘盆子传》“ 盆子 时年十五…… 侠卿 为制絳单衣、半头赤幘” 唐 李贤 注:“半头幘,即空顶幘也,其上无屋,故以为名。”
词语解释:解散帻  拼音:jiě sàn zé
古代的一种束发头巾。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企羡》:“ 齐王 俭 作解散幘。”参见“ 解散髻 ”。
词语解释:解散髻  拼音:jiě sàn jì
古代的一种束发形式。《南齐书·王俭传》:“﹝ 王俭 ﹞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与放効。” 清 洪亮吉 《解散髻》诗:“一代风流比 谢安 ,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 王俭 为国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尝谓人曰:‘ 江 左风流宰相,惟有 谢安 。’意以自比。”《南史·王俭传》作“解散幘”。亦省作“ 解散 ”。 唐 陆龟蒙 《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笼解散, 洛 生閒咏两三声。”
词语解释:袒帻  拼音:tǎn zé
谓头包发巾而不戴冠。《汉书·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鸿嘉 、 永始 之间,好为微行出游,选从期门郎有材力者,及私奴客,多至十餘,少五六人,皆白衣袒幘,带持刀剑。” 颜师古 注:“袒幘,不加上冠。”《东观汉记·马援传》:“ 援 初到,敕令中黄门引入时,上在 宣德殿 南廡下袒幘坐。”
词语解释:罽帻  拼音:jì zé
毛织物制的头巾。《三国志·吴志·孙坚传》:“ 坚 常著赤罽幘。”
词语解释:缞帻  拼音:shuāi zé
丧服。粗麻布制的头巾。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佚文:“ 陆云 好笑,尝著縗幘上船,因水中自见其影,便大笑不能已,几落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