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一带 拼音:yí dài
(1).一条带子。常用以形容东西或景物象一条带子。 唐 冷朝阳 《登灵善寺塔》诗:“ 华岳 三峯小, 黄河 一带长。”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孔明 教把船隻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 清 黄宗羲 《留别海昌同学序》:“诸子与某相隔一带水耳。”
(2).泛指某一地区或其附近。 宋 张载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窃见古 渭州 一带,生熟蕃户,据地数百里,兵数十万,土壤肥沃,本 汉 唐 名郡。”《元史·世祖纪一》:“率 蒙古 、 汉 军驻 燕京 近郊、 太行 一带,东至 平滦 ,西控 关陕 。”《儒林外史》第一回:“小哥,你只在这一带顽耍,不必远去。”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蒋介石 还有六十个师位于江南一带,他们仍在准备作战。”
(3).表数量。用于象带子样的物件。《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看那从嫁 锦儿 时,脊背后披着一带头髮,一双眼插将上去,脖项上血污着。”《元史·舆服志二》:“龙头竿绣氅,竿如戟,无钩,下有小横木,刻龙头,垂朱緑盖,每角缀珠佩一带,带末有金铜铃。”
(4).表数量。用于景物或景色。 唐 羊士谔 《泛舟入后溪》诗:“两餘芳草静沙尘,水緑滩平一带春。” 明 梵琦 《怀净土》诗:“一带云山一草堂,一瓶浄水一炉香。”《儒林外史》第一回:“湖边一带緑草,各家的牛,都在那里打睡。” 杨朔 《滇池边上的报春花》:“现时我就在云里。飞机正越过一带大山,飞的极高,腾到云彩上头去。”
(5).表数量。用于成排的门或建筑物等。《水浒传》第六八回:“只听得排门一带都倒,正不知多少人抢将入来。”《荡寇志》第七一回:“又只见密密层层,成千成万无数的帐房,一带一带的鱼鳞也似比著。”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桥下为 盘龙江 之支流,岸边有石栏杆环护,向左绕去,隐没于左手一带黄色围墙之后。”词语解释:罗带 拼音:luó dài
(1).丝织的衣带。 隋 李德林 《夏日》诗:“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粧。”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九:“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
(2).喻曲折的河流。 唐 白居易 《宅西有流水小楼临玩》诗:“水色波文何所似?麴尘罗带一条斜。” 宋 苏轼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之一:“繫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芒山。”词语解释:衣带 拼音:yī dài
(1).束衣的带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南史·何敬容传》:“ 武帝 虽衣浣衣,而左右衣必须洁。尝有侍臣衣带卷摺,帝怒曰:‘卿衣带如绳,欲何所缚?’” 宋 柳永 《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沉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战国佩玉彩琉璃珠和带钩》:“依照当时审美观点或个人爱好,把这些材料、颜色、形状不同的珠子,搭配作成无一定形式的珠串,系在衣带间,更加显得美丽无比。”
(2).衣与带。亦代称衣着,装束。《管子·弟子职》:“夙兴夜寐,衣带必饰。”
(3).见“ 衣带水 ”。
词语解释:衣带水 拼音:yī dài shuǐ
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水面狭窄。后亦泛指仅隔一水,极其邻近。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 隋文帝 谓僕射 高熲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唐 唐彦谦 《汉代》诗:“不因衣带水,谁觉路迢迢。”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方物》:“ 钱塘 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亦省作“ 衣带 ”。 宋 岳珂 《祝英台近·登多景楼》词:“倩谁问。因甚衣带中分,吾家自畦畛。” 柳亚子 《鲁游杂诗》之三:“下方城郭真如蚁,衣带黄流曲折环。”参见“ 一衣带水 ”。
词语解释:一衣带水 拼音:yī yī dài shuǐ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 谓僕射 高熲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一衣带水”谓象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其狭窄或逼近。因 隋 将伐 陈 , 陈 在 长江 之南,故云。后亦泛指江河湖海不足为阻。《宋史·潘美传》:“ 美 受詔,提驍果数万人,期于必胜,岂限此一衣带水而不径度乎?” 明 袁宏道 《戏作三星行送曹子野归楚时予亦将归里》:“望江上之青峰,指 湘 皋之云树。 汉 沔 相踞,一衣带水,竢君于 油口 之渡。”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质儿行》:“四月復往 阜寧 馆舍, 黄河 仅一衣带水,车辙马迹,纵横于 河 中。” 欧榘甲 《新广东》五:“ 福建 与 台湾 ,相隔一衣带水。” 冰心 《樱花和友谊》:“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 中 日 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词语解释:冠带 拼音:guàn dài
(1).帽子与腰带。《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请漱。” 宋 司马光 《晚食菊羹》诗:“归来褫冠带,杖履行东园。” 明 沉鲸 《双珠记·弃官寻父》:“今日解了冠带,扮做常人。轻囊健步,有何不可?”《老残游记》第三回:“只画了一箇人,仿佛 列子 御风的形状,衣服冠带均被风吹起。”
(2).戴帽子束腰带。《战国策·楚策一》:“ 秦王 闻而走之,冠带不相及。” 三国 魏 曹操 《薤露》诗:“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彊。” 唐 韩愈 《送石处士序》:“﹝先生﹞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红楼梦》第六二回:“ 寳玉 清晨起来,梳洗已毕,便冠带了。”
(3).指装束,打扮。《秦併六国平话》卷中:“ 楚 阵 韩员 打扮虎皮磕碯……此人如何这般冠带?名呼做 杀虎壮士 。”
(4).本指服制,引申为礼仪、教化。《韩非子·有度》:“兵四布於天下,威行於冠带之国。” 宋 洪迈 《容斋四笔·饶州风俗》:“ 宋 受天命,然后七 闽 、二 浙 与 江 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 杨玉如 《辛亥革命先著记》第五章引《宣布满清皇室罪状檄》:“山河依旧,先人之庐墓可亲;冠带奚存,九世之仇讎宜復。”
(5).谓使习礼仪。《旧唐书·玄宗纪下》:“膜拜丹墀之下,夷歌立仗之前,可谓冠带百蛮,车书万里。”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冠带 月支 ,旅应騶牙之瑞,梯航日出,咸输象齿之珍。”
(6).比喻封爵,官职。《战国策·魏策四》:“且夫 魏 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 秦 之强足以为与也。”《明史·唐胄传》:“遇赦復冠带,卒。”
(7).指官吏、士绅。《文选·张衡〈西京赋〉》:“冠带交错,方辕接軫。” 薛综 注:“冠带,犹搢绅,谓吏人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 晋朝 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僕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宋 叶适 《北村记》:“相为市者,皆鱼虾之友,菱芡之朋,而冠带车马之来絶矣。” 明 张煌言 《祭延平王文》:“中原冠带,夹道壶浆。”
(8).指男子。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盈盈弱女,僭称冠带之雄。渺渺丈夫,反袭裙釵之饰。”词语解释:玉带 拼音:yù dài
(1).饰玉的腰带。古代贵官所用。古代贵妇亦用之。 南朝 梁 江淹 《扇上采画赋》:“命幸得为綵扇兮,出入玉带与綺绅。” 唐 韩愈 《示儿》诗:“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低,玉带悬金鱼。”《宋史·舆服志五》:“ 太平兴国 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 李昉 等奏曰:‘奉詔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 宋 苏轼 《临江仙·龙丘子自洛之蜀》词:“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镜花缘》第三三回:“又有许多宫娥捧着凤冠霞帔,玉带蟒衫,并裙裤簪环首饰之类。”
(2).芍药品名。花色纯白。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文渊阁芍药》:“ 宣庙 幸 文渊阁 ,命於阁右筑石臺,植澹红芍药一本。 景泰 初,增植二本,左纯白,右深红。后学士 李贤 命之以美名:曰‘醉仙颜’,澹红也;曰‘玉带’,纯白也;曰‘宫锦红’,深红也。与众赋诗,曰《玉堂赏花集》。”词语解释:束带 拼音:shù dài
(1).整饰衣服。表示端庄。《论语·公冶长》:“ 赤 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 刘宝楠 正义:“带,繫繚於要,所以整束其衣,故曰束带。”《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寡人束带听朝三十餘年,曾无闻焉。” 宋 秦观 《雷阳书事》诗之一:“束带趋祀房,瞽史巫纷若。”《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早见那位钦差顶冠束带、满脸春风的迎出舱来。”
(2).泛指装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掌灯时分, 萧队长 跟 郭 白 二人商量一会,又忙一阵,两个人束带停当,办好通行证和介绍信,又支了路费。”
(3).指官服。引申谓公务。 唐 韦应物 《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謁无朝暮。” 宋 司马光 《病中鲜于子骏见招不往》诗:“虽无束带苦,实惮把酒併。”
(4).指腰带。《水浒传》第十三回:“﹝ 索超 ﹞身披一副铁叶攒成鎧甲,腰繫一条镀金兽面束带。”《红楼梦》第七四回:“从 紫鹃 房中搜出两副 寳玉 往常换下的寄名符儿,一副束带上的帔带。”词语解释:解带 拼音:jiě dài
(1).谓出仕。语出《后汉书·周磐传》:“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 李贤 注:“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也。求仕则服革带,故解之。” 唐 王勃 《别卢主簿序》:“惟高明之捧檄,属吾人之解带。”
(2).解开衣带。表示熟不拘礼,或表示闲适。《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深谓 备 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开衿濯寒水,解带临清风。” 唐 白居易 《常乐里闲居》诗:“谁能讎校閒,解带卧吾庐。” 宋 梅尧臣 《西禅院竹》诗:“解带欲忘归,壶觴欢自足。”词语解释:缓带 拼音:huǎn dài
(1).宽束衣带。形容悠闲自在,从容不迫。《穀梁传·文公十八年》:“姪娣者,不孤子之意也。一人有子,三人缓带。” 杨士勋 疏:“缓带者,优游之称也。”《汉书·匈奴传赞》:“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晋书·羊祜传》:“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子玉同年》:“塞垣高垒深沟地,幕府轻裘缓带时。”
(2).犹解带。《后汉书·鲍昱传》:“初, 德 被病数年, 昂 俯伏左右,衣不缓带。”词语解释:柳带 拼音:liǔ dài
(1).柳条。因其细长如带,故称。 五代 牛希济 《临江仙》词:“柳带摇风 汉水 滨,平芜两岸争匀。” 宋 柳永 《定风波》词:“日上花梢,鶯穿柳带,犹压香衾卧。”《红楼梦》第四八回:“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乾。”
(2).相传 唐 时 洛 中名妓 柳枝娘 曾折柳结带赠 李商隐 以索诗。见《词林海错》卷二引《花寮集》。后因以“柳带”为情人赠物。 元 张可久 《折桂令·高邮即事迭韵》曲:“眼擘金釵,情裁柳带,粉改桃腮。”词语解释:金带 拼音:jīn dài
金饰的腰带。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所服腰带,有革、金、玉、银等差别,其制度各代不同,亦多变易。《北周书·李穆传》:“乃遣使謁 隋文帝 ,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服也。” 宋 梅尧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诗:“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 清 叶廷琯 《吹网录·开赵埋铭》:“召对称旨,赐金带。”词语解释:宝带 拼音:bǎo dài
用珍宝装饰的佩带。《华严经·十回向品》:“阿僧祇宝带,垂布空中,庄严殊妙。”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 魏君 宝带,特赐 刘楨 。”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罗襦宝带为君解, 燕 歌 赵 舞为君开。” 宋 苏轼 《谢宣召入院状》之一:“玉堂赐篆,仰 淳化 之弥文;宝带重金,佩 元丰 之新渥。” 元 迺贤 《送按摊不华万户湖广赴镇》诗:“腰间宝带悬金虎,马上春衫綉玉虬。”词语解释:襟带 拼音:jīn dài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词语解释:锦带 拼音:jǐn dài
(1).锦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锦带者,以锦为带。” 前蜀 薛昭蕴 《浣溪沙》词:“鈿匣菱花锦带垂,静临兰槛卸头时。” 明 何景明 《七述》:“缀以锦带,悬以吴钩。”
(2).即莼菜。 唐 杜甫 《江阁卧病走笔寄呈崔卢两侍御》诗:“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锦带,即蓴丝。《本草》作蒓,或谓之锦带,生 湖南 者最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莼》:“《诗》云:‘薄采其茆’,其蒓也。或讳其名,谓之锦带。”
(3).花名。又名海仙花。 宋 王禹偁 《海仙花》诗之三:“锦带为名卑且俗,为君呼作海仙花。”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事志》:“ 胊山 有花类海棠而枝长,花尤密,惜其不香无子。既开,繁丽裊嫋,如曳锦带,故 淮南 人以锦带目之。 王元之 以其名俚,命之曰海仙。”词语解释:映带 拼音:yìng dài
(1).景物互相衬托。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五:“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 曹靖华 《飞花集·风物还是东兰好》:“ 右江 和 红水河 的清流红波,映带左右。”
(2).照应关联;连带。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独頷高华博大,而冠冕和平,前后映带,遂令全首改色。”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 人无此映带。” 鲁迅 《准风月谈·中国的奇想》:“使仇头落地,而血点一些也不会溅着自己的洋房和洋服,并且映带之下,使自己成名获利。”词语解释:书带 拼音:shū dài
(1).束书的带。 唐 李白 《题江夏修静寺》诗:“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唐 皎然 《哭吴县房耸明府》诗:“书带变芳草,履痕移緑钱。”参见“ 书带草 ”。
(2).犹书绅。 唐 白居易 《叙德书情四十韵》:“佩德潜书带,铭仁闇勒肌。”参见“ 书绅 ”。
词语解释:书带草 拼音:shū dài cǎo
草名。叶长而极其坚韧,相传汉郑玄门下取以束书,故名。《后汉书。郡国志四》"东莱郡"刘昭注引晋伏琛《三齐记》:"郑玄教授不其山,山下生草大如薤,叶长一尺余,坚刄异常,土人名曰康成书带。"
词语解释:书绅 拼音:shū shēn
把要牢记的话写在绅带上。后亦称牢记他人的话为书绅。语本《论语·卫灵公》:“ 子张 书诸绅。” 邢昺 疏:“绅,大带也。 子张 以 孔子 之言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 晋 孙绰 《答许询》诗之九:“且戢讜言,永以书绅。”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四:“﹝ 王禹偁 ﹞尝侍宴 琼林 , 太宗 独召至御榻,面诫之曰:‘卿聪明,文章在 有唐 不下 韩 柳 之列,但刚不容物,人多沮卿,使朕难庇。’ 禹偁 泣拜,书绅而谢。” 闻一多 《神话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以上两个历史的教训,是值得我们的新诗人书绅的。”词语解释:裙带 拼音:qún dài
(1).系裙的带。 唐 李端 《拜新月》诗:“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夜漏下三鼓,上悦甚,令左右宫嬪各取领巾、裙带,或团扇、手帕求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这个裙带儿没人解,好苦也。”
(2).比喻由于妻女姊妹等的关系。多含讥刺意。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 蔡 拜右相,家宴张乐。伶人扬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带。’讥其官职自妻而致。中外传以为笑。” 蔡京 妻为 王安石 女。 遯庐 《童子军》第十四出:“从古 龙阳 邀上赏,莫将裙带为官羞。” 欧阳山 《三家巷》一:“莫非他将来靠裙带吃饭?”词语解释:萦带 拼音:yíng dài
(1).旋曲的带子。 晋 陆机 《赠交阯公真》诗:“高山安足凌,巨海犹縈带。”《初学记》卷六引 晋 袁山松 《宣都记》:“人自山南至顶,俯临 大江 如縈带。” 唐 李德裕 《流杯亭》诗:“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瀨。回环疑古篆,詰曲如縈带。”
(2).环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縈带巖侧。”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河水縈带,群山纠纷。” 宋 沉辽 《南漪堂》诗:“縈带夕阳移画舸,留连明月卧前川。” 清 张岱 《陶庵梦忆·日月湖》:“四围湖岸,亦间植名花果木以縈带之。” 清 梅曾亮 《〈阮小咸诗集〉序》:“ 江寧 郡城,其西北包十餘山,林壑深远;而 秦淮 、 清溪 之水縈带其下。”
(3).形容城池垣环水抱,形势险要。《周书·王悦传》:“欲守,则城池无縈带之险;欲战,则士卒有土崩之势。”《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 王思政 ﹞设縈带之险,修守御之术,以一城之众,抗倾国之师。”《隋书·虞世基传》:“拒飞梯於縈带;耸楼车於武冈。”词语解释:缟带 拼音:gǎo dài
(1).犹缟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投章类縞带,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韦庄 《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宛乎縞带之欢,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际之可记者也。”参见“ 縞紵 ”。
(2).白色生绢带。朴质之衣饰。泛指学子之服。《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弟子縞带者,用生縞为带,尚质也。”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带,便学长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縞带,逐马散银盃。”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诗:“百里江流縈縞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词语解释:缟纻 拼音:gǎo zhù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縞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余与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兰。”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兹诚之不谬。”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 关 河 愁欲徧,縞紵竟谁亲?”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縞紵惯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猪奴。”
(2).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鲍彪 注:“縞,鲜色绘也。紵,檾属细者。” 吴师道 补正:“縞,白也。”词语解释:腰带 拼音:yāo dài
(1).古代官员束在腰间的皮带,反插或下插垂头,视官阶高下,分别以金、玉、犀、银、铜、铁为饰。《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古有革带反插垂头, 秦二世 制名腰带。 唐高祖 詔令向下插垂头,取顺下之义。”
(2).谓衣带。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庾子嵩 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词语解释:山带 拼音:shān dài
指环绕峰岩的带状白云。 唐 韩翃 《送客归江州》诗:“风吹山带遥知雨,露溼荷裳已报秋。” 宋 陈舜俞 《庐山记》卷一:“ 张野 《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冠峰,或亘巖中,俗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词语解释:蕙带 拼音:huì dài
以香草作的佩带。《楚辞·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南朝 梁 萧统 《锺山解讲》诗:“方知蕙带人,嚣虚成易屏。” 唐 李贺 《南园》诗:“方领蕙带折角巾,杜若已老兰苕春。”词语解释:大带 拼音:dà dài
(1).古代贵族礼服用带,有革带、大带之分。革带以系佩韨,大带加于革带之上,用素或练制成。《礼记·玉藻》:“大夫大带四寸。” 郑玄 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诗·曹风·鳲鸠》“其带伊丝” 汉 郑玄 笺:“‘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2).指玉带。词语解释:荇带
荇菜在水中如带状词语解释:绶带 拼音:shòu dài
(1).古代用以系官印等物的丝带。 唐玄宗 《千秋节赐群臣镜》诗:“更衔长綬带,留意感人深。”《新唐书·车服志》:“ 德宗 尝赐节度使时服,以鵰衔綬带。”
(2).指衣带。 前蜀 薛昭蕴 《小重山》词:“忆昔在 昭阳 ,舞衣红綬带,绣鸳鸯。” 宋 陶穀 《清异录·香琼绶带》:“ 薛能 《赏酴醿诗》云:‘香琼綬带雪缨络。’”《武王伐纣平话》卷上:“ 玉女 遂解綬带一条与 紂王 。 玉女 言曰:‘此为信约。’”词语解释:风带
衣裙上的飘带。 唐 谢偃 《踏歌词》之二:“风带舒还卷,簪花举復低。”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正清歌满臺,水裙风带,三更未歇轻盈态。”词语解释:雨带 拼音:yǔ dài
冷暖空气交会时,锋面上产生大范围的雨区,在地图上表现为大致呈东西方向的带状,称为“雨带”。随冷暖空气中较强一方的移动而推移。词语解释:练带 拼音:liàn dài
白色熟绢制的带子。《礼记·玉藻》:“士练带,率下辟。” 孔颖达 疏:“士用孰帛练为带。” 孙希旦 集解:“愚谓练,白色熟绢也。” 唐 李贺 《春坊正字剑子歌》:“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 王琦 汇解:“诗人用‘练带’字,皆谓带之白者。”词语解释:云带 拼音:yún dài
带状的云。 南朝 齐 张融 《海赋》:“袖轻羽以衣风,逸玄裾於云带。” 唐 吴融 《和张舍人》:“杏花向日红匀脸,云带环山白繫腰。”词语解释:控带 拼音:kòng dài
萦带。《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闭门荒郊,再离寒暑。兼以东皋数亩,控带朝夕。” 刘良 注:“控,引也。带,绕也。朝夕,谓海也。”《北齐书·李稚廉传》:“詔以 济州 控带川陆,接对 梁 使,尤须得人。” 唐 韩愈 《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控带 荆门 远,飘浮 汉水 长。” 宋 王安石 《清风阁》诗:“远引江山来控带,平看鹰隼去飞翔。”词语解释:红带 拼音:hóng dài
(1).红色的衣带。 唐 吴融 《箇人三十韵》:“数钱红带结,鬭草蒨裙盛。” 宋 苏轼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既行作绝句送之》之五:“红带雅宜华髮,白醪光泛新春。”
(2). 清 制,皇族束红带。《清会典·礼部·冠服》:“凡带,亲王以下宗室以上皆束金黄带,觉罗束红带,其金黄带、红带,非上赐者不得给与异姓。”
(3).鸟名。练鹊的一种。 唐 杜牧 《题白苹洲》诗:“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 冯集梧 注:“《禽经》:‘带鸟性仁。注:练鹊之类。’《湖州府志》:‘鸟之属,有拖白练,拖赤练,噉练,皆练鹊也。’”词语解释:宽带 拼音:kuān dài
衣带宽松。形容腰变瘦。 南朝 陈 萧驎 《咏袙复诗》:“纤腰非学 楚 ,宽带为思君。”词语解释:横带 拼音:héng dài
谓系于腰上。《战国策·齐策六》:“当今将军东有 夜邑 之奉,西有 菑上 之虞,黄金横带,而驰乎 淄澠 之间。”词语解释:寒带 拼音:hán dài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带。北极圈以北叫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叫南寒带。寒带地区气候寒冷,最暖的月份平均气温也在10°C以下。词语解释:革带 拼音:gé dài
皮做的束衣带。《礼记·玉藻》:“肩革带,博二寸。” 郑玄 注:“凡佩繫於革带。”《晋书·舆服志》:“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共有囊綬,则以缀於革带。”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锈澁。”参见“ 鞶带 ”。
词语解释:鞶带 拼音:pán dài
皮制的大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易·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孔颖达 疏:“鞶带,谓大带也。”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鞶带翩纷,珍裘阿那。”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幅巾鞶带不掛身,头脂足垢何曾洗。”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忽然筵席撤,何异鞶带褫。”词语解释:须带 拼音:xū dài
用丝线、布条或纸条等扎成的,挂起来往下垂的穗状装饰品。 清 王韬 《海陬冶游录》卷下:“其灯皆剪纸为伞形式,或圆或六角,鏤刻人物花卉珍禽异兽,细於茧丝,缨络鬚带,精妙无儔。”词语解释:博带 拼音:bó dài
(1).宽大的衣带。用于礼服。《管子·五辅》:“博带梨,大袂列,文綉染,刻鏤削。”《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冠进贤冠,带櫑具剑佩环玦,褒衣博带,盛服至门。”《新唐书·刘子玄传》:“博带褒衣,革履高冠。” 清 恽敬 《重建东湖书院记》:“于是深衣博带之士,揖让弦诵于其中,而书院復兴。”
(2).雌蟹名。词语解释:管带 拼音:guǎn dài
清 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称管带。《官场现形记》第四九回:“现在我奉到上头公事,要添招几营人;又有几营要换管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管带大惧,开足机器,拟速逃窜。”词语解释:地带 拼音:dì dài
具有某种性质或范围的一片地方。 杨朔 《万丈高楼平地起》:“ 山东半岛 和 辽东半岛 遥遥对峙,形成 渤海海峡 ,正是兵书上所说的咽喉地带。” 峻青 《不尽巨涛滚滚来》:“不仅只是民兵,而且所有在战争地带的人民,全都卷入了这个轰轰烈烈的运动当中。”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车子走过了这果园地带,转到了街上。”词语解释:韦带 拼音:wéi dài
古代平民或未仕者所系的无饰的皮带。《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於内,成名於外。” 颜师古 注:“言贫贱之人也。韦带,以单韦为带,无饰也。”《后汉书·周磐传》:“居贫养母,俭薄不充。尝诵《诗》至《汝坟》之卒章,慨然而叹,乃解韦带,就孝廉之举。” 李贤 注:“以韦皮为带,未仕之服也,求仕则服革带,故解之。”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韦带诸生,埏鎔贱质。”词语解释:钿带
镶金为饰的带子词语解释:褫带 拼音:chǐ dài
(1).解下鞶带。谓辞官。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尔之来也,爰移两春。於是褫带青墀,挂冠朱闕。”
(2).解开衣带。谓脱衣安睡。《新唐书·孝友传·程袁师》:“母病十旬,不褫带,药不尝不进。” 宋 陆游 《斋居纪事》:“食罢,行五七十步,然后解襟褫带,低枕少卧,此养生最急事也。”
(3).表示闲适、欢快。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刘原甫紫微过予饮酒》:“后从 江 韩 来,褫带欢莫涯。”词语解释:裘带 拼音:qiú dài
轻裘博带。古代达官贵人的服饰。《元史·宦者传·李邦宁》:“帝尝奉皇太后燕 大安阁 ,阁中有故篋,问 邦寧 曰:‘此何篋也?’对曰:‘此 世祖 贮裘带者。’” 清 霅中人 《〈中西纪事〉后序》:“《诗》曰:‘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君子观於当日之裘带雍容,牛酒餽劳, 金墉 之耻未雪, 澶渊 之盟将寒,虽欲讳之,恶得而讳之。”词语解释:还带 拼音:huán dài
唐 裴度 一日游 香山寺 。有一妇人借得三条玉带、一条犀带,准备贿赂权贵,营救获罪的父亲,结果遗失寺中。 裴度 得而还之。事见 唐 丁用晦 《芝田录》。 元 关汉卿 据此撰有《裴度还带》杂剧。后以“还带”表示归还珍贵的失物。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己丑馆选》:“行善乃本等,非以责报,救蚁还带,此两人直是陡见,突发此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真生》:“ 真 曰:‘君前所见,乃仙人点金石也……醉后失去,隐卜当在君所,如有还带之恩,不敢忘报。’”词语解释:青罗带 拼音:qīng luó dài
青色的罗带。喻色青流长的江河。 唐 韩愈 《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词语解释:江带 拼音:jiāng dài
似带的江流。 唐 樊宗师 《绵州越王楼》诗序:“既縈视其江带,又极视其土冈。”词语解释:凤带 拼音:fèng dài
绣有凤凰花饰的衣带。古代贵族女子所系。 唐 李贺 《洛姝真珠》诗:“金鹅屏风 蜀山 梦,鸞裾凤带行烟重。”词语解释:佩带 拼音:pèi dài
(1).佩挂;系带。 冰心 《瞻仰毛主席纪念堂》:“他的胸前佩带着上面有‘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如:佩带袖章;佩带手枪。
(2).感铭。《北齐书·李元忠传》:“久相嘉尚,嗟咏无极。恒思标赏,有意无由。忽辱蒲桃,良深佩带。”参见“ 佩戴 ”。
词语解释:佩戴 拼音:pèi dài
(1).插戴;佩挂。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纯皇后之贤德》:“正位中宫,十有三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 冰心 《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千万条黑纱,千万朵白花,在人们的臂上胸前佩戴起来了。”
(2).铭记;铭感。 宋 范仲淹 《与晏尚书书》:“蒙赐诲言,敢不佩戴。”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无何,女许字于鹺贾之子 王化成 ,生始絶望;然梦魂中犹佩戴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 王 欣然来……且言:‘非同巷之谊,即赐百金赏,不肯效牛马。’御史益佩戴之。”词语解释:钩带 拼音:gōu dài
亦作“钩带”。
(1).即带钩。《荀子·礼论》:“説褻衣,袭三称,縉绅而无鉤带矣。” 杨倞 注:“搢绅,谓扱於带。鉤之所用弛张也,今不復解脱,故不设鉤也。”
(2).连缀;互相牵连。《文选·阮籍〈咏怀〉之九》:“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鉤带。” 刘良 注:“子母,瓜之子母也。鉤带,犹连缀也。” 唐 王勃 《慈竹赋》:“如母子之钩带,似闺门之悌友。”词语解释:犀带 拼音:xī dài
即犀角带。 唐 白居易 《元微之除浙东观察使喜赠长句》诗:“ 稽 山 镜 水欢游地,犀带金章荣贵身。” 宋 叶适 《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及赐 檜 犀带,忽问:‘枢密有否?’”《明史·张居正传》:“ 居正 举於乡, 璘 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溷子。’”参见“ 犀角带 ”。
词语解释:犀角带 拼音:xī jiǎo dài
饰有犀角的腰带。非品官不能用。《金瓶梅词话》第三一回:“别的倒也罢了,自这条犀角带并鹤顶红,就是满京城拿着银子,也寻不出来。”词语解释:遥带 拼音:yáo dài
犹遥领。《隋书·食货志》:“京官文武,月别唯得廩食,多遥带一郡县官而取其禄秩焉。”词语解释:枕带 拼音:zhěn dài
依傍,近连。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阳县 枕带双流,据 江 洛 会也。”《北史·韦夐传》:“所居之宅,枕带林泉。” 唐 杜甫 《南池》诗:“呀然 閬城 南,枕带 巴江 腹。”词语解释:鞶带 拼音:pán dài
皮制的大带,为古代官员的服饰。《易·讼》:“或锡之鞶带,终朝三褫之。” 孔颖达 疏:“鞶带,谓大带也。”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鞶带翩纷,珍裘阿那。” 唐 杜甫 《狂歌行赠四兄》:“幅巾鞶带不掛身,头脂足垢何曾洗。”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忽然筵席撤,何异鞶带褫。”词语解释:戟带 拼音:jǐ dài
系在戟上的带子。 唐 温庭筠 《夜宴谣》:“飘飘戟带儼相次,二十四枝龙画竿。”词语解释:帽带 拼音:mào dài
系于颏的下方或前方的带子词语解释:衿带 拼音:jīn dài
(1).衣带。 三国 魏 曹植 《闺情》诗之一:“齎身奉衿带,朝夕不堕倾。”《宋书·乐志二》:“礼仪焕帝庭,要荒服遐外。被髮袭缨冕,左袵回衿带。” 明 陈子龙 《拟古》诗之一:“容华日缅邈,衿带有餘芳。”
(2).比喻形势回互环绕的要害之地。 汉 张衡 《西京赋》:“巖险周固,衿带易守。”《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城池百尺,阸塞要害,关梁之险,多所衿带。”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五领衿带,民夷畔换。”
(3).引申为防守险要之地。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昔 子晋 舍视膳之役,弃储贰之重,而 灵王 不责之以不孝; 尹生 委衿带之职,违式遏之任,而 有周 不罪之以不忠。” 王明 校释:“言弃形势险要关塞之职守。”词语解释:碧带 拼音:bì dài
碧玉带。 唐 章碣 《寄江东道友》诗:“碧带黄麻呈縹緲,短竿长线弄因循。” 元 萨都剌 《观驾春游》诗之二:“将军斜插黄金虎,丞相低悬碧带鱼。”词语解释:声带 拼音:shēng dài
(1).发音器官的主要部分。是两片带状的纤维质薄膜,附在喉部的勺状软骨上,肺内呼出气流振动声带,即发出声音。声带的厚薄、长短和松弛的程度,决定声调的高低。
(2).电影胶片一侧记录声音的部分。也指用光学方法记下的声音的纹理。词语解释:甘带 拼音:gān dài
谓性喜食蛇。带,指蛇。《庄子·齐物论》:“蝍蛆甘带,鴟鸦耆鼠。” 郭庆藩 集释:“带, 崔 云:‘蛇也。’ 司马 云:‘小蛇也,蝍蛆好食其眼。’”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所以蝍蛆甘带,自谓馨香;乌鵶嗜鼠,不疑秽恶。”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二:“鸛性甘带,每遇巨石,知有蛇,即如术士禹步其石。”词语解释:巾带
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词语解释:虹带 拼音:hóng dài
如带的彩虹。《文选·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飞阁缨虹带,曾臺冒云冠。” 吕延济 注:“言虹云之依臺阁如冠带焉。”词语解释:鸳鸯带 拼音:yuān yāng dài
即鸳鸯钿带。 唐 徐彦伯 《拟古》诗之三:“赠君鸳鸯带,因以鷫鸘裘。” 宋 梅尧臣 《十一月七日雪中闻宋中道与其内祥源观烧香》诗:“絮扑鸳鸯带,花团蛺蝶枝。”《红楼梦》第五十回:“ 宝琴 也忙道:‘或湿鸳鸯带。’ 湘云 忙联道:‘时凝翡翠翘。’”参见“ 鸳鸯鈿带 ”。
词语解释:鸳鸯钿带 拼音:yuān yāng diàn dài
绣有鸳鸯花纹并用金、银、介壳镶嵌的衣带。 唐 张祜 《感王将军柘枝妓殁》诗:“鸳鸯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词语解释:赵带 拼音:zhào dài
指美女的腰带。 北齐 萧悫 《秋思》诗:“ 燕 幃緗綺被, 赵 带流黄裾。” 南朝 梁 沉约 《洛阳道》诗:“ 燕 裙傍日开, 赵 带随风靡。” 唐 王维 《魏郡太守德政碑》:“ 郑 声 卫 乐,共弃 师襄 ; 赵 带 燕 裾,思齐 漆室 。”词语解释:合欢带 拼音:hé huān dài
象征男女欢爱的丝带。 宋 朱熹 《拟古》诗之七:“结作同心花,缀在红罗襦。双垂合欢带,丽服眷微躯。”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准备了佳期,合欢带常拴繫。得遂了于飞,同心结莫摘离。” 明 何景明 《捣衣》诗:“愿为合欢带,得傍君衣襟。” 清 吴伟业 《子夜歌》之五:“尚有宛转丝,织成合欢带。”词语解释:飘带 拼音:piāo dài
旗帜、衣帽等物上做装饰用的带子。 杨朔 《三千里江山》头:“爷爷足有七十岁,胡子雪白,穿着件对襟白袍子,迎面结着飘带。” 徐迟 《牡丹》:“不知说她是一个美目轻盈的飞天,身缠飘带,翱翔在舞台上了。”词语解释:霞带 拼音:xiá dài
轻柔的飘带。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则俺那头巾上珍珠砌成界,画拖四叶飞霞带。”词语解释:缥带 拼音:piǎo dài
淡青色带子。 唐 李贺 《昌谷》诗:“柳缀长縹带,篁掉短笛吹。”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因忆侯在 东莱 静治堂 ,装卷初就,芸籤縹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更散,輒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装以云鸞縹带,贮之蛟龙篋中。”词语解释:同心带 拼音:tóng xīn dài
(1).绾有同心结的丝带。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留念同心带,赠远芙蓉簪。” 清 洪楝园 《后南柯·招驸》:“同心带看双双共把,管教永享荣华。”
(2).泛指绾有同心结的带状物。《说郛》卷八十引《谢氏诗源》:“ 轻云 鬒髮甚长,每梳头,立于榻上犹拂地,已綰髻,左右餘髮,各粗一指,结束作同心带,垂于两肩,以珠翠饰之,谓之流苏髻。”
(3).比喻团结的纽带。 光未然 《毛主席登高望远看世界》诗:“第三世界山连山来海连海,山呼海应结成一条同心带。”词语解释:影带 拼音:yǐng dài
(1).犹辉映,映衬。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影带旂常,疑错绣之遥动;昭章文物,皆摛锦之相连。”
(2).犹影射。谓借此说彼,暗指某人某事。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咏字有 萧昕 ,寓言有 李紓 ,隐语有 张著 ,机警有 李舟 、 张彧 ,歇后有 姚峴 、 孙叔羽 ,讹语影带有 李直方 、 独孤申叔 ,题目有 曹著 。”
(3).托名夹带。 宋 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如敢借名,为人影带,分减盐货,许诸人陈告,重立赏罚。”词语解释:黄带 拼音:huáng dài
古代官员佩戴的黄色带子。《周书·异域传上·百济》:“官有十六品……对德十一品,文督十二品,皆黄带。” 清 代为宗室及有功之臣佩戴。《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朝廷并加赏他的宝石顶,三眼花翎,四团龙褂,四开禊袍,紫繮黄带。”《清史稿·世宗纪》:“戊戌,集廷臣宣詔罪状皇八弟 胤禩 ,易亲王为民王,褫黄带,絶属籍。”词语解释:璧带 拼音:bì dài
即壁带。壁中横木,其露出的部分,形状似带,故称。璧,通“ 壁 ”。《西京杂记》卷一:“璧带往往为黄金釭含蓝田玉,明珠、翠羽饰之。”参见“ 壁带 ”。
词语解释:壁带 拼音:bì dài
壁中露出像带一样的横木。《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 蓝田 璧,明珠、翠羽饰之。” 颜师古 注:“壁带,壁之横木露出如带者也。”《后汉书·琅邪孝王京传》:“ 京 都 莒 ,好修宫室,穷极伎巧,殿馆壁带皆饰以金银。”词语解释:连理带 拼音:lián lǐ dài
绣有连理枝的带子。古代用作爱情的象征。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 唐 施肩吾 《夜起来》诗:“香销连理带,尘覆合欢杯。”一说,连理带为两条对称的衣带,用以系束衣服。词语解释:袍带 拼音:páo dài
(1).锦袍腰带。古代君王和贵官的常服。《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 南天竺 ﹞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带为宠。’帝以锦袍、金革带、鱼袋并七事赐之。”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卷一:“ 真宗 一日晚坐 承明殿 ,召学士对,既退,中人就院宣諭曰:‘朕适忘御袍带,卿无讶焉。’”《宋史·李继周传》:“ 至道 二年,授 西京 作坊副使,赐袍带、银綵、雕戈以宠之。”
(2).泛指长袍衣带。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年谱》:“先生年十七,尚从师就业。与 许子威 辈同从 鲍季和 先生,晨兴必具袍带而去。”词语解释:白带 拼音:bái dài
(1).白色的带子。 南朝 梁 吴均 《酬萧新浦王洗马》诗:“崇兰白带飞,青鵁紫缨络。” 清 徐嵘庆 《白莲贼》诗:“十万妖人身雪白,白衣白带白幞幘。”
(2).妇女阴道内排出的液体。正常情况下,白带很少,色白,无臭。当生殖器官有炎症、肿瘤时,阴道排出物可增多,且呈脓性或血性。中医学认为白带属带下的一种。词语解释:连带 拼音:lián dài
(1).连接二物的带子。《说文·巾部》:“市,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天子朱市,诸矦赤市,大夫葱衡。从市,象连带之形。” 宋 欧阳修 《拟玉台体·别后》诗:“连环结连带,赠君情不忘。”
(2).连结。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羣凶覬覦,连带城邑。”连带城邑,一本作“分裂诸夏”。《南史·孔琳之传》:“贼帅 孙曇瓘 、 程扞宗 、 陈景远 凡有五城,互相连带。”《资治通鉴·齐高帝建元二年》:“羣蛮依阻山谷,连带 荆 、 湘 、 雍 、 郢 、 司 五州之境。”
(3).包括在内;连同。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二一:“关于这层,标点也该连带注意。” 范小青 《裤裆巷风流记》第十三章:“局里要搞点试验比较麻烦,顶好另外有一个小型作场,专门做手绣生活,连带搞研究。”
(4).互相关联。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啊,瘰疬!这不是和肺结核连带的吗?”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三:“这两者之间,当然是有连带关系的。”词语解释:薜带 拼音:bì dài
(1).用薜荔的藤制作的腰带。多指隐者的装束。 唐 王绩 《游北山赋》:“荷衣薜带,藜杖葛巾;出芝田而计亩,入 桃源 而问津。”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
(2). 战国 楚 屈原 《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因以“薜带”借指 屈原 。 唐 李白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诗:“薜带何辞 楚 , 桃源 堪避 秦 。”词语解释:九带 拼音:jiǔ dài
佛教禅宗汇编的九种教理。即:佛正法眼藏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销带和平怀常实带。见《浮山远录》。 宋 黄庭坚 《赠隐清寺正禅师》诗:“擗开 华岳 三峯手,参得 浮山 九带禪。”词语解释:外带 拼音:wài dài
(1).另外加上,附带。 老舍 《龙须沟》第三幕第二场:“ 二嘎子 更有出息啦,进工厂当小工子,还外带着念书。”
(2).车轮外胎。词语解释:组带 拼音:zǔ dài
丝织系带。《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使大史 固 归 国子 之元,寘之新篋,褽之以玄纁,加组带焉。”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合欢连组带,解佩杂芳荃。”词语解释:系带 拼音:jì dài
主要用于捆扎包装物的窄形织品(如粘贴在带状物之上的薄纸或纺织纤维)
海员吊床上的几根系绳之一,可用它将吊床捆成一卷;泛指各种绳索
一种作为支持或限制用的连接性的膜皱襞(例如舌下面的)
将两个边(如服装的或机器皮带的)系结在一起的细索或线带词语解释:角带 拼音:jiǎo dài
(1).以角为饰的腰带。 宋 时下级官吏及庶民服饰。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二:“以 大观 元年十一月除通直郎,试中书舍人,赐三品服,故事三品服角带佩金鱼为饰。一日 徽宗 顾见公谓左右曰:‘给舍等耳,而服色相絶如此。’詔令大中大夫以上,犀带垂鱼。”《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东坡 素服角带,写下新任 黄州 团练副使脚色手本,乘马来见丞相领饭。” 清 褚人穫 《坚瓠四集·锺馗示梦》:“俄一大鬼,顶乌帽,衣蓝袍,繫角带,著朝靴,径捉小鬼,先刳其目,然后劈而啖之。”
(2). 太平天囯 时功臣所用的腰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命诏旨书》:“上到小天堂,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