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共11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上帝天帝称帝轩帝苍帝让帝金刚揭帝雍正帝
白帝五帝北帝感帝木帝时帝金轮皇帝乾隆帝
皇帝古帝西帝隋炀帝春帝废帝冲帝青玄九阳上帝
青帝大帝汉武帝配帝宾帝岳帝阿育帝青玄帝
汉帝蜀帝义帝十帝两帝泰帝千古一帝玄穹帝
玉帝二帝圣帝类帝东帝假皇帝胡天胡帝皡天上帝
黄帝象帝黑帝后帝释帝农帝凯撒大帝皇皇天帝
先帝炎帝飨帝梵帝觉帝阴帝践帝东岳大帝
望帝太帝水帝少帝玉皇帝儿皇帝道君皇帝庚申帝
赤帝群帝南帝玄帝火帝关帝二皇帝蘖帝

词语解释:上帝  拼音:shàng dì
(1).天帝。《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国语·晋语八》:“夫鬼神之所及,非其族类,则绍其同位,是故天子祀上帝,公侯祀百辟,自卿以下不过其族。”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愚以为天不言,以灾异为谴,告政之治乱,主之得失,皆上帝所伺而应以灾祥者也。”《西游记》第五回:“只为妖猴欺上帝,致令众圣降凡尘。”
(2).指君主,帝王。《诗·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毛 传:“上帝,以託君王也。” 孔颖达 疏:“王称天称帝,《诗》之通义。”《后汉书·党锢传·李膺》:“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 李贤 注:“上帝谓天子。”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果州 谢真人 上升前,在 金泉山 道场,上帝锡以马鞍,使安其心也。”
(3).远古的帝王。《素问·六节藏象论》:“ 歧伯 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王冰 注:“上帝,谓上古帝君也。” 汉 王充 《论衡·自然》:“《易》曰:‘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 周公 曰:‘上帝引佚。’上帝谓 舜 禹 也。”
(4).指先帝。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安焘三代妻》:“朕初见上帝,严配文考。”
(5).基督教传教士借用 中国 原有语词,对其所信奉之神God的译称。天主教译作“天主”。 丁玲 《母亲》二:“现在 武陵城 里也有了福音堂,是他们来传教的,他们不信祖宗菩萨,他们信什么上帝、 耶稣 。”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四个 美国 兵在胸前划了个十字,同时说:‘谢谢上帝!’”
词语解释:白帝  拼音:bái dì
(1).古神话中五天帝之一,主西方之神。《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 唐 贾公彦 疏:“五帝者,东方 青帝 灵威仰 ,南方 赤帝 赤熛怒 ,中央 黄帝 含枢纽 ,西方 白帝 白招拒 ,北方 黑帝 汁光纪 。”《史记·封禅书》:“ 文公 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 鄜衍 ……於是作 鄜畤 ,用三牲郊祭 白帝 焉。”《晋书·天文志上》:“西方 白帝 , 白招矩 之神也。” 清 曹寅 《巫峡石歌》:“或疑 白帝 前, 黄帝 后, 灕堆 倒决 玉垒 倾;风喣日暴几千载,旋涡聚沫之所成。”
(2).“白帝子”的略语。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赤精 斩 白帝 ,叱咤入 关中 。”参见“ 白帝子 ”。
(3).古城名。故址在今 四川省 奉节县 东 瞿塘峡 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 水又东逕 鱼復县 故城南,故 鱼国 也…… 公孙述 名之为 白帝 ,取其王色。” 唐 李白 《早发白帝城》诗:“朝辞 白帝 彩云间,千里 江陵 一日还。” 清 《蟂矶孙夫人庙》诗:“悲衔 白帝 生睽隔,恨切 苍梧 死别离。”
(4). 东汉 公孙述 曾改 鱼复县 为 白帝 ,后因以为 述 的代称。 清 顾炎武 《大汉行》:“ 隗王 白帝 何为平, 扶风 马生 真丈夫。”
词语解释:白帝子  拼音:bái dì zǐ
传说 汉高祖 刘邦 为 赤帝 子, 秦 统治者为 白帝 子。 赤帝 子斩杀 白帝 子,表明 汉 当灭 秦 。《史记·高祖本纪》:“有一老嫗夜哭,曰:‘吾子, 白帝 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 赤帝 子斩之。’”后因借指被推翻的王朝。 古直 《吊赵伯先先生》诗:“当径谁歼 白帝 子,临风我慟 赵 王孙。”
词语解释:皇帝  拼音:huáng dì
(1).古时对前代帝王的尊称。《书·吕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 苗 。”
(2).三皇五帝的省称。《庄子·齐物论》:“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 丘 也何足以知之。” 成玄英 疏:“虽復三皇五帝,乃是圣人,而詮辩至理,不尽其妙。听荧至竟,疑惑不明。”一说,即 黄帝 。 陆德明 释文:“皇帝,本又作 黄帝 。” 郭庆藩 集释引 卢文弨 曰:“皇、黄通用,今本作‘黄帝’。”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昔 皇帝 使 伶伦 自 大夏 之西、 崑崙 之阴,取竹於 嶰谷 生,其窍厚均者。”一本作“ 黄帝 ”。
(3).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自 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史记·高祖本纪》:“甲午,乃即皇帝位 氾水 之阳。” 裴駰 集解引 蔡邕 曰:“上古天子称皇,其次称帝,其次称王。 秦 承三王之末,为 汉 驱除,自以德兼三皇、五帝,故并以为号。 汉高祖 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 北京 有个皇帝,你也没见过,你也説是没有的吗?”
(4).旧时借指赌场上的庄家。《官场现形记》第二一回:“我打摊打得气闷,既然要打摊,须得让我做皇帝。”
词语解释:青帝  拼音:qīng dì
(1).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是位于东方的司春之神,又称 苍帝 、 木帝 。《史记·封禅书》:“ 秦宣公 作 密畤 於 渭 南,祭 青帝 。” 唐 黄巢 《题菊花》诗:“他年我若为 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之二:“一线光明放异芽,欲同 青帝 鬭春华。”
(2).道教以为木星中有九 青帝 ,并受事于中央 青皇 。《云笈七籤》卷二五:“木星有九门,门内有九 青帝 ,其一帝輒备一门,以奉承於中央 青皇 上真大君 也。”
词语解释:汉帝  拼音:hàn dì
(1). 汉 朝皇帝。 汉 张衡 《东京赋》:“ 汉帝 之德,侯其禕而!”
(2).指 汉武帝 。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李白 《妾薄命》诗:“ 汉帝 重 阿娇 ,贮之黄金屋。”
(3).指 汉成帝 。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申 黜 褒女 进, 班 去 赵姬 昇。 周王 日沦惑, 汉帝 益嗟称。”
词语解释:玉帝  拼音:yù dì
即玉皇。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灵位业图》:“玉帝居玉清三元宫第一中位。” 唐 王维 《金屑泉》诗:“翠凤翊文螭,羽节朝玉帝。” 宋 叶适 《魏华甫鹤山书院》诗:“梳风洗雨耳目醒,玉帝詔许瞻宸居。”《说岳全传》第八十回:“玉帝驾回金闕云宫。”
词语解释:黄帝  拼音:huáng dì
(1).古帝名。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居 轩辕之丘 ,故号 轩辕氏 。又居 姬水 ,因改姓 姬 。国于 有熊 ,亦称 有熊氏 。以土德王,土色黄,故曰 黄帝 。《易·繫辞下》:“ 神农氏 没, 黄帝 、 尧 、 舜 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 孔颖达 疏:“ 黄帝 , 有熊氏 少典 之子, 姬 姓也。”《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裴駰 集解:“号 有熊 。” 司马贞 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 黄帝 ,犹 神农 火德王而称 炎帝 然也。” 郭沫若 《残春及其他·残春一》:“但是他那粉白色的皮肤,平滑无表情的相貌,好像是我们祖先传来的一种烙印一样,早使我知道他是我们 黄帝 的子孙了。”
(2).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指中央之神。《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 黄帝 ,其神 后土 。”《史记·天官书》:“ 黄帝 行德,天夭为之起。” 张守节 正义:“ 黄帝 ,中央 含枢纽 之帝。” 宋 高似孙 《纬略》卷八:“《洛书》曰: 苍帝 起,青云扶日; 赤帝 起,赤云扶日; 黄帝 起,黄云扶日; 白帝 起,白云扶日; 黑帝 起,黑云扶日。”
词语解释:先帝  拼音:xiān dì
(1).远古帝王。《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 郑玄 注:“先帝, 大皥 之属。”
(2).前代已故的帝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长 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詔。”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监脩 李吉甫 授臣以前史官 韦处厚 所撰先帝实録三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 崇禎 先帝縊死 煤山 , 周皇后 也殉难自尽。”
词语解释:望帝  拼音:wàng dì
相传 战国 末年 杜宇 在 蜀 称帝,号 望帝 ,为 蜀 除水患有功,后禅位,退隐 西山 , 蜀 人思之;时适二月,子规(杜鹃)啼鸣,以为魂化子规,故名之为 杜宇 ,为 望帝 。事见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太平御览》卷五六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鳖令 至 岷山 下,已復生,起见 蜀 望帝 。”《文选·左思〈蜀都赋〉》“碧出 萇弘 之血,鸟生 杜宇 之魂” 李善 注引《蜀记》:“ 蜀 人闻子规鸟鸣,皆曰 望帝 也。” 唐 杜甫 《杜鹃行》:“古时 杜宇 称 望帝 ,魂作杜鹃何微细。” 宋 杨万里 《和张功父闻子规》:“ 仲宣 久作《登楼赋》, 望帝 更吟当殿声。” 鲁迅 《秋夜有感》诗:“ 望帝 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词语解释:赤帝  拼音:chì dì
(1).即 炎帝 神农氏 。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以 神农 为 赤帝 。”
(2).指 神农氏 一系的帝王。《逸周书·尝麦》:“ 蚩尤 乃逐帝,争于 涿鹿 之河,九隅无遗, 赤帝 大慑,乃説于 黄帝 ,执 蚩尤 ,杀之于 中冀 。” 朱右曾 校释:“ 赤帝 , 神农 之后帝 榆罔 。”
(3).即 祝融氏 。后世以为火神。《淮南子·时则训》:“南方之极…… 赤帝 祝融 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后汉书·祭祀志中》:“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 赤帝 祝融 。”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九:“ 赤帝 跃火龙,炎官控朱鸟。”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八·祝诵氏》:“﹝ 祝融氏 ﹞以火施化,号 赤帝 。”
(4).“赤帝子”的简称。《汉书·王莽传上》:“ 赤帝 汉氏 高皇帝 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 唐 鲍溶 《沛中怀古》诗:“烟芜 歌风臺 ,此是 赤帝 乡。” 胡韫玉 《龙飞》诗:“龙飞已卜黄天立,蛇斩先知 赤帝 成。”参见“ 赤帝子 ”。
(5).见“ 赤熛怒 ”。
词语解释:赤帝子  拼音:chì dì zǐ
指 汉高祖 刘邦 。《史记·高祖本纪》:“ 高祖 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 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人问何哭,嫗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为见杀?’嫗曰:‘吾子, 白帝 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 赤帝 子斩之,故哭。’人乃以嫗为不诚,欲告之,嫗因忽不见。”旧谓 汉 以火德王,火赤色,因神化 刘邦 斩蛇的故事,称 刘邦 为“赤帝子”。 唐 储光羲 《哥舒大夫颂德》诗:“乃知 赤帝 子,復有苍龙精。” 清 谈迁 《北游录·游郗山记》:“西有 汉祖 之乡,盖 微山 以南, 丰 、 沛 、 徐 、 邳 诸山相属, 赤帝子 之所兴也。”
词语解释:赤熛怒  拼音:chì biāo nù
古代谶纬家所谓五帝之一,南方之神,司夏天。亦称“ 赤帝 ”。《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汉 郑玄 注:“五帝……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 贾公彦 疏引《春秋纬文耀钩》:“夏起赤受制,其名 赤熛怒 。”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 唐 开元 礼:‘立夏祀 赤帝 ,祝文:敢昭告于 赤帝 赤熛怒 。’”
词语解释:天帝  拼音:tiān dì
(1).指上帝。《荀子·政论》:“居如大神,动如天帝。” 汉 刘向 《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 豫且 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 唐 李白 《枯鱼过河泣》诗:“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清 唐甄 《潜书·得师》:“﹝天子﹞居位如天帝,失位不如农夫。”
(2).皇帝。 宋 叶适 《通直郎致仕总干黄公行状》:“今以蓬门被云汉之章,野人致天帝之问,吾为赖宠乎!”
(3).星名。又称帝星,北极五星之最明者。
词语解释:五帝  拼音:wǔ dì
(1).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1) 黄帝 ( 轩辕 )、 颛顼 ( 高阳 )、 帝喾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 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依《世本》《大戴礼》,以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唐尧 、 虞舜 为五帝。 譙周 、 应劭 、 宋均 皆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尧 、 帝舜 也。’”(2) 太昊 ( 伏羲 )、 炎帝 ( 神农 )、 黄帝 、 少昊 ( 挚 )、颛顼。见《礼记·月令》。(3) 少昊 、 颛顼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书〉序》:“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颖达 疏:“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伏羲 、 神农 、 黄帝 为三皇, 少昊 、 高阳 、 高辛 、 唐 、 虞 为五帝。”(4)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唐尧 、 虞舜 。见《易·繫辞下》、 宋 胡宏 《皇王大纪》
(2).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五帝,苍曰 灵威仰 , 太昊 食焉;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黄曰 含枢纽 , 黄帝 食焉;白曰 白招拒 , 少昊 食焉;黑曰 汁光纪 , 顓頊 食焉。”按 汁光纪 亦作 叶光纪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今令月吉日,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以配五帝。”
词语解释:古帝  拼音:gǔ dì
(1).指天帝。《诗·商颂·玄鸟》:“古帝命 武汤 ,正域彼四方。” 郑玄 笺:“古帝,天也。天帝命有威武之德者 成汤 ,使之长有邦域,为政於天下。” 马瑞辰 通释:“正义云引《尚书纬》云:‘曰若稽古帝 尧 。’古,天也……古帝,犹言昊天上帝。”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 屈原 ﹞于是放言遐思,称古帝,怀神山,呼龙虬,思佚女,申紓其心,自明无罪。”
(2).指前代帝王。 唐 杜甫 《杜鹃》诗:“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词语解释:大帝  拼音:dà dì
(1).天帝。《公羊传·宣公三年》“帝牲不吉” 汉 何休 注:“帝,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总领天地五帝羣神也。”《文选·张衡〈西京赋〉》:“昔者大帝説 秦繆公 而覲之,饗以钧天广乐。” 薛综 注:“大帝,天也。” 唐 元稹 《青云驿》诗:“大帝安可梦,閶闔何由躋。”
(2).对上古圣德帝王的敬称。《逸周书·殷祝》:“昔大帝作道,明教士民。” 孔晁 注:“大帝,谓 禹 。”《史记·孝武本纪》:“闻昔大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繫终也。” 司马贞 索隐:“ 颜师古 以大帝即 太昊 伏牺氏 ,以在 黄帝 之前故也。”
(3). 三国 吴 主 孙权 谥“大皇帝”,省称“大帝”。《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四年》:“初, 吴 大帝 筑 东兴隄 以遏 巢湖 。” 胡三省 注:“ 吴 主 权 黄龙 二年筑 东兴隄 。”
(4). 唐 高宗李治 谥“天皇大帝”,省称“大帝”。《旧唐书·高宗纪论》:“ 大帝 往在藩储,见称长者。”
词语解释:蜀帝  拼音:shǔ dì
(1).泛指 蜀 的君主。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喜雨》:“犹言祀 蜀 帝,即似望 荆臺 。”此指 蜀侯 恽 。 清 潘果 《蟂矶孙夫人庙》诗:“ 蜀 帝復讐 猇亭 败, 永安 遗詔苍黄中。”此指 蜀先主 刘备 。
(2).相传 蜀 帝 杜宇 死,其魂化为杜鹃。后用以借指杜鹃。 唐 李群玉 《乌夜啼》诗:“既非 蜀 帝魂,恐是 恒山 禽。” 唐 鲍溶 《湘妃列女操》:“三 湘 测测流急緑,秋夜露寒蜀帝飞。”
词语解释:二帝  拼音:èr dì
(1).指 唐尧 与 虞舜 。《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唐 孔颖达 疏:“此 禹 能以文德教命布陈於四海,又能敬承 尧 舜 ,外布四海,内承二帝,言其道周备。” 宋 范仲淹 《明堂赋》:“暨二帝之述焉,合五府而祭矣。” 明 袁宏道 《志别种山阁作》诗:“作用笑三家,功德卑二帝。”
(2).指 晋怀帝 与 晋愍帝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二帝失尊,山陵无所。” 吕向 注:“二帝谓 愍 怀 。 怀帝 为 刘曜 所虏, 愍帝 为 刘粲 所虏。”
(3).指 宋徽宗 与 宋钦宗 。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八陵废祀,可胜抔土之悲;二帝蒙尘,莫赎终天之痛。”
词语解释:象帝  拼音:xiàng dì
(1).语本《老子》:“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河上公 注:“道自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王弼 注:“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因以指天帝。 清 姚鼐 《秋斋有述》诗:“渊乎象帝先,旷矣发吾覆。”
(2).指 老子 。 唐 朝尊封 老子 为 太上玄元皇帝 ,故即用《老子》中语为 老子 的别称。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十六韵》:“象帝威容大,仙宗宝历赊。” 孙汝听 注:“此言象帝者,即指 玄元 也。” 宋 邵雍 《不去吟》:“用诗赠真宰,以酒劝象帝。”
词语解释:炎帝  拼音:yán dì
(1).传说中上古 姜 姓部族首领。相传 少典 娶于 有蟜氏 而生。原居 姜水 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一说 炎帝 即 神农氏 。《孔子家语·辩物》:“昔 黄帝 以云纪官…… 炎帝 以火, 共工 以水, 太昊 以龙,其义一也。”《史记·五帝本纪》:“ 炎帝 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 轩辕 。” 张守节 正义引《帝王世纪》:“ 神农氏 , 姜 姓也……以火德王,故号 炎帝 。” 唐 韩愈 《和水部张员外宣政衙赐百官樱桃诗》:“ 汉 家旧种 明光殿 , 炎帝 还书《本草经》。”
(2).神话传说中主管夏令和南方的神。《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 炎帝 ,其神 祝融 。”按,仲夏、季夏之月同。《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 炎帝 。”《汉书·魏相传》:“南方之神 炎帝 乘离执衡司夏。” 唐 韩愈 《苦寒》诗:“ 羲和 送日出,恇怯频窥覘, 炎帝 持 祝融 ,呵嘘不相炎。” 明 刘基 《念奴娇·红树》词:“ 炎帝 骑龙来絳闕,紫凤三千乘輦。”
词语解释:太帝  拼音:tài dì
(1).太古之帝。指传说中的 伏羲氏 、 神农氏 等。《史记·封禅书》:“ 太帝 使 素女 鼓五十絃瑟。” 唐 元结 《补乐歌》:“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
(2).谓天帝。《淮南子·墬形训》:“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高诱 注:“太帝,天帝。”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八四:“紫微深锁敞丹轩,太帝亲谈不死门。”
词语解释:群帝  拼音:qún dì
道家谓五方之帝。 唐 杜甫 《玉台观》诗:“宫闕通羣帝,乾坤到十洲。” 仇兆鳌 注:“道书:天有羣帝,而大帝最尊。羣帝,五方之帝也。”
词语解释:称帝  拼音:chēng dì
改称号为皇帝;自称皇帝,成为最高统治者;做皇帝
词语解释:北帝  拼音:běi dì
(1).北方之帝。《战国策·燕策一》:“ 秦 为西帝, 赵 为中帝, 燕 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
(2).即 黑帝 。神话中的主北方之神。《新唐书·高骈传》:“数月, 胜 献铜匕首, 用之 曰:‘此 北帝 所佩也,得之者兵不敢犯。’ 駢 寳秘之,常持以起坐。” 宋 梅尧臣 《二月四日雪》诗:“前日春风初摆条,昨夜雪飞深一尺。 北帝 及腊不行令, 东皇 发煦遭尔厄。” 元 杨载 《春雪诗》:“ 东皇 收橐籥, 北帝 驾軨軿。”
词语解释:西帝  拼音:xī dì
(1).古时指地处西方的帝王。《史记·魏世家》:“八年, 秦昭王 为西帝, 齐湣王 为东帝。”《旧唐书·李轨传》:“﹝ 轨 ﹞谓 兴贵 曰:‘昔 吴濞 以 江 左之兵,犹称己为“东帝”,我今以 河 右之众,岂得不为“西帝”。’”
(2).古代称秋天的神。 唐 温庭筠 《蒋侯神歌》:“商风刮水报 西帝 ,庙前古树燔白蛇。”参见“ 西皇 ”。
词语解释:西皇  拼音:xī huáng
(1).传说中西方的尊神。指古帝 少皞 金天氏 。《楚辞·远游》:“凤皇翼其承旂兮,遇 蓐收 乎 西皇 。” 姜亮夫 校注:“ 西皇 ,西方天神也。西方庚辛,其帝 少皞 , 少皞 即 西皇 。” 宋 欧阳修 范仲淹 等《剑联句》:“ 南帝 输火精, 西皇 降金液。”
(2).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 西皇之山 。”
词语解释:汉武帝  拼音:hàn wǔ dì
(前156-前87)即“刘彻”。西汉皇帝。汉景帝子。公元前140年继位。在位期间颁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又设置十三部刺史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曾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曾命卫青、霍去病率军进击匈奴,获大胜。
词语解释:义帝  拼音:yì dì
犹假帝。《史记·项羽本纪》:“ 项王 使人致命 怀王 。 怀王 曰:‘如约。’乃尊 怀王 为 义帝 。”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史籍·义帝》:“ 项羽 立 楚王 孙 心 为帝,以从民望。不曰 楚帝 ,而曰 义帝 ,犹义父义子之称。” 明 谢肇淛 《文海披沙》:“ 项羽 尊 怀王 为 义帝 ,犹假帝也。”一说,众所尊戴者曰义,故称 义帝 。见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人物以义为名》
词语解释:圣帝  拼音:shèng dì
犹圣主,圣君。 汉 东方朔 《答客难》:“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慴,诸侯賔服,威振四夷。” 唐 白居易 《泛渭赋》:“我为人兮最灵,所以愧贤相而荷圣帝。”
词语解释:黑帝  拼音:hēi dì
(1).五天帝之一。古指北方之神。《史记·天官书》:“ 黑帝 行德, 天关 为之动。”《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 唐 贾公彦 疏:“五帝者,东方 青帝 灵威仰 ,南方 赤帝 赤熛怒 ,中央 黄帝 含枢纽 ,西方 白帝 白招拒 ,北方 黑帝 汁光纪 。”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序》:“天既哀大地生人之多艰, 黑帝 乃降精而救民患。”
(2). 汉 代农民起义军首领 华孟 的自称。《后汉书·质帝纪》:“ 歷阳 贼 华孟 自称‘黑帝’,攻杀 九江 太守 杨岑 。”
词语解释:飨帝  拼音:xiǎng dì
祭祀天帝。饗,通“ 享 ”。《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效。”《礼记·礼器》:“ 孔子 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大旅具矣,不足以饗帝。毋轻议礼!’”
词语解释:水帝  拼音:shuǐ dì
指 颛顼 。我国古代传说中五帝之一。 颛顼 以水德王,死后祀为北方水德之帝,故称。《魏书·刘芳传》:“ 贾逵 云:‘北郊,水帝 顓頊 ,六里。’”
词语解释:南帝  拼音:nán dì
(1).指南海之帝 儵 。典出《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 儵 ,北海之帝为 忽 ,中央之帝为 浑沌 。 儵 与 忽 ,时相与遇於 浑沌 之地, 浑沌 待之甚善。 儵 与 忽 谋报 浑沌 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浑沌 死。” 唐 韩愈 《嘲鼾睡》诗:“ 南帝 初奋槌,凿窍洩 混沌 。”
(2).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即南方 赤帝 ,名 赤熛怒 。《云笈七籤》卷五二:“ 北帝 激电, 南帝 火陈, 东苍 启烛,赫赫雷震。” 宋 欧阳修 《剑联句》:“ 南帝 输火精, 西皇 降金液。”参见“ 五帝 ”。
词语解释:五帝  拼音:wǔ dì
(1).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1) 黄帝 ( 轩辕 )、 颛顼 ( 高阳 )、 帝喾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 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依《世本》《大戴礼》,以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唐尧 、 虞舜 为五帝。 譙周 、 应劭 、 宋均 皆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礼》曰:‘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尧 、 帝舜 也。’”(2) 太昊 ( 伏羲 )、 炎帝 ( 神农 )、 黄帝 、 少昊 ( 挚 )、颛顼。见《礼记·月令》。(3) 少昊 、 颛顼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书〉序》:“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颖达 疏:“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伏羲 、 神农 、 黄帝 为三皇, 少昊 、 高阳 、 高辛 、 唐 、 虞 为五帝。”(4)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唐尧 、 虞舜 。见《易·繫辞下》、 宋 胡宏 《皇王大纪》
(2).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五帝,苍曰 灵威仰 , 太昊 食焉;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黄曰 含枢纽 , 黄帝 食焉;白曰 白招拒 , 少昊 食焉;黑曰 汁光纪 , 顓頊 食焉。”按 汁光纪 亦作 叶光纪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今令月吉日,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以配五帝。”
词语解释:轩帝  拼音:xuān dì
即 黄帝 轩辕氏 。 唐 杨炯 《益州温江县令任君神道碑》:“ 轩帝 之族, 汉 朝之臣。” 清 阎尔梅 《登崆峒山绝顶》诗:“昔闻 轩帝 访 崆峒 ,今我登巔四望穷。” 清 赵翼 《西岩斋头自鸣钟分体得七古》:“刻漏法本自中土, 轩帝 姬公 几荒度。”参见“ 黄帝 ”、“ 轩辕 ”。
词语解释:感帝  拼音:gǎn dì
见“ 感生帝 ”。
词语解释:感生帝  拼音:gǎn shēng dì
古代认为王者之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因称其祖所感生之帝为“感生帝”。亦省作“ 感帝 ”、“ 感生 ”。《周书·武帝纪上》:“甲寅,祠感生帝於南郊。”《北史·周纪下·武帝》作“感帝”。《隋书·高祖纪下》:“壬子,亲祀感帝。” 宋 李如箎《东园丛说·杂说》:“五行之帝,居太微中,受命之君,必感其精气而生。东方木帝曰 灵威仰 ,西方金帝曰 白招拒 ,北方水帝曰 叶光纪 ,南方火帝曰 赤熛怒 ,中央土帝曰 含枢纽 。故以木德受命有天下者则祭 灵威仰 ,金德受命有天下者则祭 白招拒 ,水德则祭 叶光纪 ,火德则祭 赤熛怒 ,土德则祭 含枢纽 。谓之感生帝。”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感生帝》:“ 乾德 初,用博士 聂崇义 之言,以 赤帝 为感生,每岁正月祠,用坛。”参阅《礼记·大传》“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 汉 郑玄 注。
词语解释:隋炀帝  拼音:suí yáng dì
(569-618)即“杨广”。隋朝皇帝。初封晋王。公元600年,以阴谋取代兄杨勇为太子。604年杀父(文帝)即位。征发几百万民工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又三次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激起各地农民大起义,致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缢死。
词语解释:配帝  拼音:pèi dì
配祭于天帝。《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严天配帝,则 周公 其人。” 李善 注引《孝经》:“昔者, 周公 郊祀 后稷 以配天,宗祀 文王 於明堂,以配上帝。”
词语解释:十帝  拼音:shí dì
(1).指两 汉 的十余位皇帝。“十”,取其成数。 汉 王充 《论衡·宣汉》:“且 孔子 所谓一世,三十年也。 汉 家三百岁,十帝耀德,未平如何?”《文选·鲍照〈升天行〉》:“备闻十帝事,委曲两都情。” 李善 注:“十帝两都,俱谓 汉 也。”
(2).泛指后世的十位皇帝。 唐 崔涂 《读〈庾信集〉》诗:“四朝十帝尽风流, 建业 长安 两醉游。”
词语解释:类帝  拼音:lèi dì
祭祀天帝。《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增类帝之宫,飭礼神之馆。” 李善 注:“《礼记》曰:‘天子将出征,类于上帝。’类,祭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类帝禋宗,光有神器。”参见“ 类祭 ”。
词语解释:类祭  拼音:lèi jì
古代祭天及五帝之祭名。《书·舜典》“肆类于上帝” 唐 孔颖达 疏:“遂行为帝之事,而以告摄事。类祭于上帝,祭昊天及五帝也。”《清史稿·礼志四》:“兵戎国之大事,命将先礼堂子,正类祭遗意,礼纛即禡也。”
词语解释:后帝  拼音:hòu dì
(1).传说中的厕神。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 陶侃 曾如厠,见数十人,悉持大印,有一人朱衣平上幘,自称后帝云:‘以君长者,故来相报,三载勿言,富贵至极。’ 侃 便起,旋失所在,有大印作公字当其秽处。《杂五行书》曰:‘厠神曰后帝。’”《南史·沉庆之传》:“卤簿固是富贵容,厠中所谓后帝也。”
(2).继前王即位者。《隋书·高祖纪下》:“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 元 郝经 《泰山赋》:“前王后帝,崇德报施。”
天帝;上帝。《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 后稷 。” 郑玄 笺:“皇皇后帝,谓天也。”《论语·尧曰》:“予小子 履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王逸 注:“后帝,天帝也。”
词语解释:梵帝  拼音:fàn dì
指佛。 唐 宋之问 《游法华寺》诗:“果渐轮王族,缘超梵帝家。” 唐 李迥秀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沙界人王塔,金绳梵帝游。”
词语解释:少帝  拼音:shǎo dì
(1).称被废的皇帝。 唐 刘知几 《史通·称谓》:“天子见黜者, 汉 魏 已后,谓之少帝。”
(2).指新登基的皇帝。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十:“少帝 长安 开紫极,双悬日月照乾坤。”
词语解释:玄帝  拼音:xuán dì
(1).北方之帝,即 颛顼 。《管子·幼官》:“一会诸侯,令曰:‘非 玄帝 之命,毋有一日之师役。’” 尹知章 注:“玄帝,北方之帝。”《庄子·大宗师》“ 顓頊 得之,以处玄宫” 唐 成玄英 疏:“ 顓頊 , 黄帝 之孙,即帝 高阳 也,亦曰 玄帝 ……年九十七崩,得道,为北方之帝。”
(2).指 夏禹 。 禹 有治水功,水色黑,故称 玄帝 。 唐 陈子昂 《昭夷子赵碑》:“ 玄帝 传家,五百数终。”
(3).指道教所奉的 真武帝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贫道 玄武殿 里道士 何正寅 ,昨夜梦见 玄帝 分付贫道説:‘这里有个 唐某 当为此地女主,尔当辅之。’”
词语解释:苍帝  拼音:cāng dì
传说中主东方之神。《史记·天官书》:“ 苍帝 行德,天门为之开。” 张守节 正义:“ 苍帝 ,东方 灵威仰 之帝也。” 唐 王勃 《九成宫颂》序:“应雷軿而出豫, 苍帝 其时。” 宋 高似孙 《纬略·云扶日》:“《洛书》曰: 苍帝 起,青云扶日; 赤帝 起,赤云扶日。”
词语解释:木帝  拼音:mù dì
(1).指木星。《太平御览》卷五引《汉武故事》:“ 西王母 使者至, 东方朔 死。上问使者。对曰:‘ 朔 是木帝精,为岁星,下游人中,以观天下,非陛下臣也。’”参见“ 木星 ”。
(2).即 伏羲 ,又名 太皥 ,为管理春天的东方之帝。因其以木德称王,故名“木帝”。 唐 李商隐 《隋宫守岁》诗:“消息东郊木帝迴,宫中行乐有新梅。” 宋 邹浩 《四柏赋》:“及夫时运遄往,木帝无为,骤雨滂沱以涤荡,狂飈奔腾而折摧。”参阅《吕氏春秋·孟春纪》《淮南子·天文训》。一说,木帝即东方青帝,名“灵威仰”。见 隋 萧吉 《五行大义·论五帝》
词语解释:木星  拼音:mù xīng
古称“岁星”。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绕日公转周期约十二年。 中国 古代用它来纪年。《史记·天官书》:“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主勿用战,败。”《金史·宣宗纪中》:“﹝ 兴定 元年八月﹞木星昼见於昴,六十有七日乃伏。” 郭沫若 《星空·海上》:“西方的那朵木星哟,又巨,又朗!”亦省称“ 木 ”。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祥瑞》:“ 唐 乾符 中,木入南斗,术士 边冈 以为帝王之兆。” 宋 文天祥 《赠叶大明》诗:“我生有命殊六六,木孛循环相起伏。”参见“ 岁星 ”。
词语解释:春帝  拼音:chūn dì
春神。 唐 陈陶 《冬夜吟》:“八埏螻蚁厌寒栖,早晚青旗引春帝。”参见“ 春神 ”。
词语解释:春神  拼音:chūn shén
司春之神。 唐 阎朝隐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句芒人面乘两龙,道是春神卫九重。” 袁水拍 《献给印度的歌》:“月光下孔雀的翠羽在林间闪光,春神她常年在那里住家。”
词语解释:宾帝  拼音:bīn dì
语本《逸周书·太子晋》:“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 孔晁 注:“言死必为宾于天帝之所。”后即以“宾帝”指先帝。 唐 沉佺期 《追册章怀太子张良娣文》:“恩絶宾帝,七日无归;义申从子,百龄先谢。”
词语解释:两帝  拼音:liǎng dì
谓两个天子并立。 晋 左思 《魏都赋》:“日不双丽,世不两帝。”
词语解释:东帝  拼音:dōng dì
(1).东方的帝王。 战国 时 齐湣王 自称。《吕氏春秋·孝行》:“ 齐 以东帝困於天下。” 高诱 注:“ 齐 湣 王僭 号於东,民不顺之,故困於天下。”《史记·魏世家》:“﹝ 魏昭王 ﹞八年, 秦昭王 为西帝, 齐湣王 为东帝,月餘,皆復称王归帝。”
(2).东方的帝王。 汉景帝 时 吴王 刘濞 自称。《汉书·吴王刘濞传》:“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諭 吴王 拜受詔。 吴王 ……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
(3).东方的帝王。 唐 代 南诏 閤罗凤 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 閤罗凤 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 吐蕃 , 吐蕃 以为弟……给金印,号‘东帝’。”亦以代指偏安东方的政权。 宋 陈经国 《沁园春·丁酉年感事》词:“悵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
(4).司春之神东方 青帝 的省称。 宋 戴昺 《初冬梅花偷放颇感》诗:“妆点南枝无数雪,探支东帝几分春。”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烟花诗集》:“东帝初无厚薄情,恶花随分也能春。”
词语解释:释帝  拼音:shì dì
梵语“释提桓因”的略称。 唐 杨炯 《梓州惠义寺重阁铭》:“借如梵天之闕, 释帝 之宫,两曜城池,五云楼观。”参见“ 释提桓因 ”。
词语解释:释提桓因  拼音:shì tí huán yīn
梵语。佛教经典所称诸天的天主或能天帝。即佛经所说 忉利天 之主。全称 释迦提桓因陀罗 ,略称“释帝”或“帝释”。 唐 慧琳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 释提洹(桓)因 ,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释迦,云‘能仁’也;提婆,云天也;因陀罗,此云主。” 章炳麟 《无神论》:“若夫佛家之説,亦云 忉利天 宫,上有天帝,名曰 释提桓因 。”
词语解释:觉帝  拼音:jué dì
觉皇。 唐 修雅 《闻诵法华经歌》:“我闻此经有深旨,觉帝称之有妙义。”参见“ 觉皇 ”。
词语解释:觉皇  拼音:jué huáng
佛的别称。 宋 陈师道 《代兴龙节功德疏》:“伏愿凭觉皇之外助,效臣子之内心。”
词语解释:玉皇帝  拼音:yù huáng dì
即玉皇大帝。 唐 李嘉祐 《送韦司直西行》诗:“心朝 玉皇帝 ,貌似 紫阳 人。” 唐 白居易 《梦仙》诗:“仰謁 玉皇帝 ,稽首前致诚。”参见“ 玉皇大帝 ”。
词语解释:玉皇大帝  拼音:yù huáng dà dì
亦称“ 玉皇上帝 ”。 道教和民间宗教等用称天帝。 鲁迅 《坟·论雷峰塔的倒掉》:“听说,后来 玉皇大帝 也就怪 法海 多事,以至荼毒生灵,想要拿办他了。”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由 阎罗天子 、 城隍庙王 以至 土地 的阴间系统以及由 玉皇上帝 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之为鬼神系统(神权)。”
词语解释:火帝  拼音:huǒ dì
(1).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 赤帝 ,掌南方,司火,司夏。 隋 李播 《周天大象赋》:“粤若荧惑, 火帝 之精。” 宋 朱弁 《予以气海不能熟生暖冷用火攻之策灼艾二百壮吟呻得诗二十韵》:“ 火帝 恩光异,炎官绩用奇。” 明 唐顺之 《午日庭宴》诗:“南薰应律转朱旗, 火帝 乘离锦席披。”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六府非六天名说》:“南方 赤帝 赤熛怒 ,火帝也。”
(2).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 炎帝 。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云师 火帝 ,非无战阵之风; 尧 誓 汤 征,咸用干戈之道。” 吴兆宜 注引《三皇本纪》:“ 炎帝 神农氏 以火德王,故曰 炎帝 ,以火名官。”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词语解释:让帝  拼音:ràng dì
指 唐 李宪 。 李宪 因其弟 李隆基 有平 韦氏 之功,恳让储位于 李隆基 ,后谥“让皇帝”。见《旧唐书·让皇帝宪传》。 唐 杜甫 《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诗:“ 汝阳 让帝 子,眉宇真天人。”
词语解释:时帝  拼音:shí dì
指春帝 太皞 、夏帝 炎帝 、秋帝 少皞 、冬帝 颛顼 及中央帝 黄帝 。《新唐书·儒学传中·张齐贤》:“又谓时帝,五人帝也。 玄 於时帝包天人,故以 文 武 作配,是并告两五帝为不疑。”参阅《礼记·月令》
词语解释:废帝  拼音:fèi dì
(1).废黜皇帝。《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秋九月,大将军 司马景王 将谋废帝,以闻皇太后。”《宋书·前废帝纪》:“ 太宗 与左右 阮佃夫 、 王道隆 、 李道儿 密结帝左右 寿寂之 、 姜产之 等十一人,谋共废帝。”
(2).被废黜的皇帝。废帝之称始见于《宋书》。有在位时被废的,有死后被追废的。《宋书·前废帝纪》:“葬废帝 丹阳 秣陵县 南郊坛西。”此死后被追废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南北议和史料》:“若不迁都,则 颐和园 可令废帝居住。”此在位时被废者。
词语解释:岳帝  拼音:yuè dì
东岳 泰山 之神,东岳大帝的简称。《剪灯馀话·泰山御史传》:“ 岳帝 闻子经明行修,不偶於世,特召子为 泰山 司宪御史。”
词语解释:泰帝  拼音:tài dì
传说中的古帝名。即 太昊 伏羲氏 。《史记·孝武本纪》:“ 泰帝 使 素女 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张守节 正义:“ 泰帝 谓 太昊 伏羲氏 。”
词语解释:假皇帝  拼音:jiǎ huáng dì
暂时代理皇帝。 汉 平帝 元始 后, 王莽 以外戚执政。 平帝 死, 莽 自居摄,朝会祭祝“皆如天子制”,称“假皇帝”,臣民谓之“摄皇帝”。详见《汉书·王莽传上》
词语解释:农帝  拼音:nóng dì
神农氏 的别称。《文选·张协〈七命〉》:“ 唐稷 播其根, 农帝 尝其华。” 李善 注引 贾谊 曰:“ 神农 尝百草之实,教人食穀者也。”
词语解释:阴帝  拼音:yīn dì
指 女娲 。《淮南子·览冥训》“於是 女媧 鍊五色石以补苍天” 汉 高诱 注:“ 女媧 ,阴帝, 佐虙 戏治者也。”
词语解释:儿皇帝  拼音:ér huáng dì
五代 契丹 之制,国君死,在墓旁起屋,谓之明殿,并置学士一人掌答书诏,逢有大庆吊,学士以亡君之名为书,称新君为儿皇帝。 后晋 石敬瑭 为谄媚 契丹 统治者 耶律德光 ,尊 德光 为父,从 契丹 俗,自称儿皇帝。见《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契丹》。后比喻傀儡政权的首脑。 柳亚子 《感事二首》之二:“头衔早锡儿皇帝,末路难为 楚 大夫。”亦省称“ 儿皇 ”。 陈毅 《“七七”五周年感怀》诗:“国中忍见儿皇立,朝内惟谋萁豆炊。”
词语解释:关帝  拼音:guān dì
即 三国 蜀 关羽 。 明 万历 二十二年进爵为帝,故称。 清 袁枚 《新齐谐·十八滩头》:“ 湖南 巡抚某平时敬奉 关帝 。每月旦先赴 关 庙行香求籤,问本年休咎。” 清 冯桂芬 《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序》:“诸神之中,又惟 关帝 为絶特,生为人臣,没为帝君,一也。” 茅盾 《疯子》:“除了画 关帝 、画 曹操 、画 奎星 、这位 阿三 又能塑菩萨。”
词语解释:金刚揭帝  拼音:jīn gāng jiē dì
即金刚力士。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金刚揭帝骨相雄,善神菩萨相移走。”亦作“ 金刚揭諦 ”。 清 李玉 《清忠谱·书闹》:“儿郎兇狠,一个个罗刹夜叉;将帅雄强,一人人金刚揭諦。” 张清华 校注:“神佛的侍从力士。”参见“ 金刚力士 ”。
词语解释:金刚力士  拼音:jīn gāng lì shì
佛之侍从力士。也称密迹金刚或执杖药叉。 南朝 梁 宗懍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竝击细腰鼓,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原注:“金刚力士,世谓佛家之神。按《河图玉版》云:天立四极,有金刚力士,兵长三十丈。”
词语解释:金轮皇帝  拼音:jīn lún huáng dì
金轮圣神皇帝 的略称。指 唐 武则天 。 赵朴初 《读〈骆宾王集〉》诗“ 则天 才调古无伦,文事无惭号转轮”自注:“ 则天 ( 武则天 )引佛经‘转轮圣王’之説,号 金轮皇帝 。”
词语解释:冲帝  拼音:chōng dì
幼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冲帝》:“幼主谓之冲帝。”
词语解释:阿育帝  拼音:ā yù dì
即 阿育王 。 叶玉森 《印度故宫词》诗:“锦衣仙拥胜鬘妃,石闕鬼鏤 阿育帝 。”参见“ 阿育王 ”。
词语解释:阿育王  拼音:ā yù wáng
梵语。或译作 阿输迦 。意为 无忧王 。为古 印度 名王 旃陀罗笈多 之孙, 宾头沙罗 之子,初奉婆罗门教,后皈依佛教,崇佛教为国教。颁布许多以佛教治国的敕令,刻在山岩或石柱上,并派人到国外传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阿育王 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塔,在城南二里餘…… 阿育王 于此作 泥梨城 。”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公元前三世纪中,有 阿育王 信奉佛教,供养僧徒。”
词语解释:千古一帝  拼音:qiān gǔ yī dì
指 秦始皇 。 明 李贽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 始皇帝 ,自是千古一帝也。” 霍达 《公子扶苏》一:“大纛下的御座上,俨然端坐着千古一帝 秦始皇 。”
词语解释:胡天胡帝  拼音:hú tiān hú dì
(1).语本《诗·鄘风·君子偕老》:“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原形容服饰容貌如同天神,后因以“胡天胡帝”表示极其崇高尊贵。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三七回:“舆门开处,但见一位华装炫饰,胡天胡帝的娇娃,姗步下舆。”
(2).用于贬义,形容言语荒唐、行为放肆。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一:“名手作词,题中应之义,不妨三数语説尽,自餘悉以发抒襟抱……长言之不足,至乃零乱拉杂,胡天胡帝,其言中之意,读者不能知,作者亦不蘄其知。” 周亮 《次石庵冬日感怀韵》:“胡天胡帝心如醉,疑雨疑云梦正浓。”亦作“ 胡天胡地 ”。 阿英 《西门买书记》:“也有一两家兼售古书了,但他们不识货,开价往往是胡天胡地。”
词语解释:凯撒大帝  拼音:kǎi sā dà dì
(公元前100—前44) 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公元前46年在罗马建立独裁统治。凯撒,又译作“恺撒”
词语解释:践帝  拼音:jiàn dì
登上帝位。《南齐书·孔稚珪传》:“伏惟陛下躡历登皇,乘图践帝。”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伏惟皇帝陛下,祥摛戴玉,拓地轴以登皇;道契寝绳,掩天紘而践帝。”
词语解释:道君皇帝  拼音:dào jūn huáng dì
指 宋徽宗 。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上自称教主 道君皇帝 。”《二刻拍案惊奇》卷八:“这本话文,乃在 宋 朝 道君皇帝 宣和 年间。” 明 冯梦龙 《梦磊记·观梅感梦》:“朕乃 宋 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 ,入承大统,素好道教,别号 道君皇帝 。”
词语解释:二皇帝  拼音:èr huáng dì
一个朝代的第二代皇帝
词语解释:雍正帝  拼音:yōng zhèng dì
(1678-1735)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fdcd。清朝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初封雍亲王。1722年在大臣隆科多、年羹尧等辅助下取得帝位,并用高压手段对付参与争位的诸弟。在位期间设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税法减轻农民负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对汉族知识分子屡兴文字狱,以加强思想控制。
词语解释:乾隆帝  拼音:qián lóng dì
(1711-1799)即“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皇帝。庙号高宗,年号乾隆。雍正帝第四子。初封和硕宝亲王。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定准噶尔部,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乱,并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南北。在位时编成《四库全书》,但屡兴文字狱。曾六次南巡,挥霍浪费。后期任用权臣和b133二十年,贪污腐败风气盛行。1796年b134位给皇太子(嘉庆帝),自称太上皇帝。
词语解释:青玄九阳上帝  拼音:qīng xuán jiǔ yáng shàng dì
道教神名。道教以纯阳为九阳,火为纯阳,水为纯阴。道士作水火炼度法事,则请此神。《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谨运真香,志诚上请东极宫中大慈仁者,寻声赴感 大乙救苦天尊 , 青玄九阳上帝 ,十方救苦诸大真人,天仙地仙,三界官属,五岳十洲,水府罗酆圣众,仗此真香,来临法会。”
词语解释:青玄帝  拼音:qīng xuán dì
即 青玄九阳上帝 。《金瓶梅词话》第六六回:“大慈仁者,救苦 青玄帝 :狮座浮空,妙化成神力。”亦省称“ 青玄 ”。
词语解释:玄穹帝
即天帝
词语解释:皡天上帝
犹天帝
词语解释:皇皇天帝
词语解释:东岳大帝  拼音:dōng yuè dà dì
道教所奉东岳庙中的 泰山 神。迷信谓其掌管人间生死。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祭祀。 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凡是神,在 中国 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倒不如说是职掌人民的生死大事的罢,就如城隍和 东岳大帝 之类。” 沙汀 《一个秋天的晚上》:“那是间大神殿,正中的 东岳大帝 已经搬移开了。”
词语解释:庚申帝  拼音:gēng shēn dì
即 元顺帝 。又称 庚申君 。因生于庚申年( 延祐 七年),故称。 吴梅 《自题〈风洞山传奇〉八绝句》之四:“上书未见 庚申帝 ,苦费当年转六更。”
词语解释:蘖帝  拼音:niè dì
以木櫱为天帝之形。《吕氏春秋·过理》:“ 宋 王筑为櫱帝,鴟夷血,高悬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 陈奇猷 校释:“‘櫱帝’当如 李 ( 李寳洤 )説释为以木櫱作为天帝之形。”
共110,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