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陌入声 驿[xī][jī,积聚][jí][yì,变易][gē gé][pò tuò][详注1][详注2][详注3][zhī][jí][动词][sè mí sù][shì zhē][划破][yì][yā,笑声][详注4][xī][hé][tī zhì][zǎ zé zhā zhà][è][gé][hé,同核][yì shì][jí][zhà][yì][è,音厄。本作呃。鸡声。][cè][zhái][shuò][jí][详注5][详注6][hè xià][详注7]鰿


注1:索 《广韵》山戟切《集韵》色窄切,求也。《礼·曲礼》大夫以索牛。《注》索,求得而用之。
注2:摘 《唐韵》竹厄切《集韵》《韵会》陟革切,音谪。手取也。《唐书·建宁王倓传》天后次子贤作歌曰: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或作擿。
注3:射 yì,音睪。《诗·大雅》无射亦保。《周颂》无射于人斯。《注》射,厌也。又无射,九月律名。《前汉·律历志》无射,言阳气上升,阴气收藏,终而复始,无厌已也。
注4:刺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七迹切,音碛。穿也,伤也。《增韵》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杀之。又针黹也。《史记·货殖传》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又侦伺也。《前汉·燕王旦传》燕王旦遣幸臣之长安问礼仪,阴刺候朝廷事。又《韵会》黥也。又撑也。《史记·陈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韩愈诗》峻濑乍可刺。又刺刺,多言貌。《管子·心术篇》焉能去刺刺为咢咢乎。《韩愈·送殷员外序》丁宁顾婢子,语刺刺不能休。
注5:柞 《集韻》《韻會》側格切,音窄。除草曰芟,除木曰柞。《詩·周頌》載芟載柞。又《周禮·夏官》柞氏掌攻草木。 又窄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轂小而長則柞。《类篇》助伯切,音斮。捕兽槛中机曰柞鄂。《中庸·孔疏》擭谓柞㮙也。
注6:莫 《韵会》莫白切,音陌。静也。《诗·小雅》君妇莫莫。《注》言清静而敬至也。《左传·昭二十八年》德正应和曰莫。
注7:霸 音拍。古与魄同。《说文》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从月䨣声。《增韵》月体黑者谓之霸。《玉篇》今作魄。《书·武成·旁死魄释文》魄,普白反。《说文》作霸,匹革反。《前汉·律历志》四月已丑朔死霸。死霸,朔也。生霸,望也。是月甲辰望,乙巳旁之,故武成篇曰:惟四月既旁生霸。
共8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玉帛飞帛雁帛戋帛重帛髹帛披帛縠帛
竹帛尺帛璧帛勒帛货帛鱼书雁帛物帛空帛
金帛缯帛红勒帛毫帛香帛杂帛宝帛缬帛
束帛钱帛皮帛执帛齑盐布帛束发封帛澄水帛缦帛
赐帛缣帛通帛贲帛化干戈为玉帛楮帛拜帛纸帛
裂帛大帛絮帛绵帛面帛三帛拽帛绢帛
布帛谷帛篇帛秋帛勋垂竹帛折帛曼帛练帛
衣帛旌帛织帛粗帛垂名竹帛弊帛旃帛衣不重帛
币帛内帛丝帛财帛献帛帑帛浣帛衲帛
匹帛蒲帛彩帛赀帛笏帛少帛简帛生帛

词语解释:玉帛  拼音:yù bó
(1).圭璋和束帛。古代祭祀、会盟、朝聘等均用之。《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祭用玉帛牲牷。”《左传·哀公七年》:“ 禹 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2).征聘贤士。 晋 枣据 《杂诗》:“开国建元士,玉帛聘贤良。”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施玉帛於丘园,驰翘车於巖藪。”
(3).古代诸侯会盟执玉帛,故又用以表示和好。《左传·僖公十五年》:“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日本改约暂宜缓允疏》:“ 中国 与 英 法 两国立约,皆先兵戎而后玉帛。”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4).借指执献玉帛的诸侯或外国使者。 唐 柳宗元 《涂山铭》:“﹝ 禹 ﹞乃朝玉帛,以混经制。” 唐 常建 《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 归去不称王。” 宋 陆游 《长歌行》:“万国朝 未央 ,玉帛来联翩。”
(5).泛指财富。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谓荣显为不幸,以玉帛为草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春意透酥胸,春色横眉黛,贱却人间玉帛。”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古圣人所教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就是说子女玉帛的处理方法,是应该坚壁清野的。”
词语解释:竹帛  拼音:zhú bó
(1).竹简和白绢。古代初无纸,用竹帛书写文字。《墨子·天志中》:“又书其事於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遗后世子孙。”
(2).引申指书籍、史乘。《史记·孝文本纪》:“然后祖宗之功德著於竹帛,施于万世,永永无穷,朕甚嘉之。”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名著於景钟,名称垂於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 唐 韩愈 《送文畅师北游》诗:“相公镇 幽 都,竹帛烂勋伐。”《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於廊庙,垂名於竹帛。” 梁启超 《读孟子界说》:“故《春秋》有大义,有微言,皆口授弟子,俟数传乃著竹帛。”
词语解释:金帛  拼音:jīn bó
黄金和丝绸。泛指钱物。《列子·说符》:“ 元君 大惊,立赐金帛。”《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后汉书·南匈奴传论》“而单于骄踞益横,内暴滋深” 唐 李贤 注:“ 世祖 二年,令中郎将 韩统 报命赂遗金帛,以通旧好。” 清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贼如再来集我民,结以金帛喻以诚。”
词语解释:束帛  拼音:shù bó
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汉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 贾公彦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穷巷……而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寳。” 唐 元稹 《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词语解释:赐帛  拼音:cì bó
(1).赏给布帛。《汉书·文帝纪》:“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唐 王维 《送元中丞转运江淮》诗:“欢沾赐帛老,恩及卷綃人。”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制科词赋三经宏博》:“先是 荆国 王安石 尝赋诗试闈中云:‘当时赐帛倡优等,今日抡才将相中。’”
(2).谓皇帝敕令臣下自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烧坏》:“其母恨 礼 甚,又诣刑部,请照 陶和气 例,凌迟后焚尸扬灰。有旨赐帛,而 噶礼 又贿嘱帛繫未絶时,即行棺殮。”《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幸是天恩浩荡,念他薄薄的有些军功,法外施仁,加恩赐帛,令他自尽。”
词语解释:裂帛  拼音:liè bó
(1).撕裂缯帛。《左传·昭公元年》:“召使者,裂裳帛而与之。”
(2).指撕裂缯帛发出的清厉声。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絃一声如裂帛。”《水浒传》第七一回:“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 艾明之 《她和她的歌》十五:“‘爸爸!’ 白小玲 发出一声声和她年龄不相称的裂帛似地叫喊。”
(3).裁帛作书。《文选·江淹〈恨赋〉》:“裂帛繫书,誓还 汉 恩。” 李善 注:“《汉书》曰:‘ 常惠 教 汉 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鴈,足有係帛书, 苏武 等在某泽中。’” 唐 徐彦伯 《拟古》诗之一:“裂帛附双燕,为予向 辽东 。”
(4).指古代的书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欲其详悉於体国,必閲石室,启金匱,抽裂帛,检残竹,欲其博练於稽古也。”
词语解释:布帛  拼音:bù bó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礼记·礼运》:“昔者衣羽皮,后圣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词语解释:衣帛
穿丝制的衣裳
词语解释:币帛  拼音:bì bó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词语解释:匹帛
泛指纺织品
词语解释:飞帛  拼音:fēi bó
同“ 飞白 ”。 《说郛》卷十引 后蜀 马鉴 《续事始》:“飞帛书, 后汉 蔡邕 见门吏飞帛,因成字焉。” 宋 欧阳修 《御书阁记》:“ 太宗皇帝 时,詔求天下前世名山异迹,而尤好书法。闻 登真 有 开元 时所赐字,甚奇,乃取至京师閲焉,已而还之。又赐御书飞帛字使藏焉。其后 登真 大火,独飞帛书存。” 清 方文 《夜同叔则季贞饮彦远僧舍限韵》:“飞帛书尤妙,牵丝恨未谐。”
词语解释:尺帛  拼音:chǐ bó
(1).长一尺的帛,言其少。《战国策·赵策三》:“公子 魏牟 过 赵 , 赵 王迎之,顾反至坐,前有尺帛,且令工以为冠。”《新唐书·孝友传·刘君良》:“﹝ 刘君良 ﹞四世同居,族兄弟犹同产也,门内斗粟尺帛无所私。”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墓志铭》:“七十将至,裹此尺帛。”
(2).指书信。 明 何景明 《塘上行》:“安得云中雁,尺帛寄离愁?” 清 遯庐 《童子军·报捷》:“雁云高,问 汉 家尺帛,几时飞到?”
词语解释:缯帛  拼音:zēng bó
丝绸之统称。《管子·国蓄》:“春赋以敛繒帛,夏贷以收秋实。”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繒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明 吴骐 《塞下曲》:“四牡騑騑出 玉门 ,詔持繒帛赐 乌孙 。”
词语解释:钱帛  拼音:qián bó
金钱、缣帛。《史记·滑稽列传》:“﹝ 东方朔 ﹞徒用所赐钱帛,取少妇於 长安 中好女。”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墙根菊花好沽酒,钱帛纵空衣可準。” 陈景云 注:“ 唐 百官月俸多给钱帛。”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众皆嘉叹,悉以钱帛遗之。”
词语解释:缣帛  拼音:jiān bó
(1).绢类的丝织物。古代多用作赏赐酬谢之物,亦用作货币。《周礼·天官·典丝》“掌其藏与其出,以待兴功之时” 汉 郑玄 注:“时者若温煖宜縑帛,清凉宜文绣。”《史记·滑稽列传》:“数赐縑帛,檐揭而去。” 唐 韩愈 《许受韩弘物状》:“ 韩弘 荣於宠赐,遂寄縑帛与臣。”
(2).作书写用。《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縑帛者谓之纸。”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故有刀笔铅槧之説, 秦 汉 末用縑帛。” 清 周亮工 《与胡元润书》:“ 王荆公 作字,未尝轻用縑帛,独於佛语用之。”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 两汉 学校发达,经学又极烦琐,士人录写大量经传师说,竹简重,缣帛贵,很自然的需要一种代用品,纸就在这个需要下产生了。”
词语解释:大帛  拼音:dà bó
(1).古白布冠。《礼记·玉藻》:“大帛不緌。” 郑玄 注:“帛,当为白,声之误也。大帛,谓白布冠也。”
(2).粗丝织成的厚帛。《周书·明帝纪》:“朕禀生俭素,非能力行菲薄,每寝大布之被,服大帛之衣。”
(3).指古代行聘问之礼时使者所用的旃。即纯赤色曲柄旗。 南朝 陈 徐陵 《报尹义尚书》:“伊昔 梁朝 ,共奉嘉聘。张此大帛,处彼高閎。” 吴兆宜 注:“《周官·司常》:通帛为旃。”
词语解释:谷帛  拼音:gǔ bó
谷物与布帛。亦泛指衣食一类生活资料。《列子·天瑞》:“夫金玉珍寳,穀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后汉书·庞参传》:“今復募发百姓,调取穀帛。” 唐 元稹 《茅舍》诗:“号呼怜穀帛,奔走伐桑柘。”
词语解释:旌帛  拼音:jīng bó
古时礼聘贤士所送的束帛。《后汉书·逸民传序》:“旌帛蒲车之所徵賁,相望於巖中矣。”《魏书·李灵传论》:“ 李 以儒俊之风,当旌帛之举。”
词语解释:内帛  拼音:nèi bó
宫廷作坊制的缣帛。 唐 杜甫 《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诗:“内帛擎偏重,宫衣著更香。”
词语解释:蒲帛  拼音:pú bó
(1).蒲车与束帛。古代作为征召贤者之礼。《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若 秀 蒙蒲帛之徵,足以镇静頽风,轨训嚣俗。” 吕延济 注:“古之徵贤者,皆以束帛之礼、蒲裹车轮而徵之。”《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若以蒲帛之聘,感以大伦之美,庶投竿释褐,飜然来仪,必能毗燮九官,宣赞百揆。”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光化 中,执政议以蒲帛徵,传闻之,復辟为从事。”
(2).借指征聘;征召。 唐 卢照邻 《释疾文·粤若》:“屡下蒲帛之书。”
词语解释:雁帛  拼音:yàn bó
亦作“鴈帛”。 指书信。 元 柳贯 《舟中睡起》诗:“江驛比来无雁帛,水乡随处有鱼罾。”一本作“鴈帛”。 明 王錂 《春芜记·闺语》:“你好将雁帛传芳信,我自向鸳帷候报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笺简》:“鱼书鴈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书本之形可肖乎?”参见“ 雁足书 ”。
词语解释:雁足书  拼音:yàn zú shū
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 昭帝 即位。数年, 匈奴 与 汉 和亲。 汉 求武等, 匈奴 诡言 武 死。后 汉 使復至 匈奴 , 常惠 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 汉 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 上林 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 武 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 惠 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 汉 使曰:‘ 武 等实在。’” 唐 权德舆 《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 衡阳 雁足书。”相传 元 郝经 亦有雁足传书事。 中统 年间, 郝经 以宣慰副使使 宋 ,被扣于 真州 ,十六年不还。 经 畜一雁,甚驯。一日 经 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 上林 天子援弓缴,穷海纍臣有帛书。”系雁足而纵之。雁为猎者所获,献之 元 主, 元 主恻然,遂向南进军,越二年, 宋 亡。见 明 张萱 《疑耀》卷二。
词语解释:璧帛  拼音:bì bó
璧玉与丝绢。谓珍贵的礼物。《史记·留侯世家》:“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晋 郭璞 《〈山海经〉序》:“ 穆王 西征见 西王母 ,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
词语解释:红勒帛  拼音:hóng lè bó
(1).用红帛制的腰带。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成都 ﹞士人家子弟,无贫富皆著芦心布衣,红勒帛狭如一指大,稍异此则共嘲笑,以为非士流也。”
(2).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 刘几 也’,戏续之曰:‘秀才剌,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紕繆’字榜之,既而果 几 也。”后因谓以朱笔涂抹文字为红勒帛。
词语解释:皮帛  拼音:pí bó
兽皮和丝帛。古代举行结盟、朝会等大事时所持的礼物。《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饰。皮,虎豹皮;帛,如今璧色繒也。” 贾公彦 疏:“言‘表以皮为之饰’者,凡以皮配物者皆手执帛以致命而皮设於地。”《庄子·让王》:“ 太王亶父 居 邠 , 狄 人攻之,事之以皮帛而不受。” 汉 张衡 《东京赋》:“璧羔皮帛之贄既奠,天子乃以三揖之礼礼之。”
词语解释:通帛  拼音:tōng bó
用纯色丝帛制作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 郑玄 注:“通帛为大赤,从 周 正色,无饰。” 孙诒让 正义:“通帛者,谓縿斿通以一色之帛为之。”《文选·张衡〈东京赋〉》:“鸞旗皮轩,通帛綪斾。” 李善 注:“通帛曰旗。”
词语解释:絮帛  拼音:xù bó
棉絮与布帛。泛指轻暖之御寒物品。《南齐书·孝义传·华宝》:“同郡 刘怀胤 与弟 怀则 ,年十岁,遭父丧,不衣絮帛,不食盐菜。” 唐 柳宗元 《代韦中丞贺元和大赦表》:“诸生喜黌塾之广,庶老加絮帛之优。”
词语解释:篇帛  拼音:piān bó
谓编织成幅的丝织品。 南朝 宋 鲍照 《绍古辞》之二:“绦绣多废乱,篇帛久尘緇。” 黄节 注:“《説文》 徐 曰:‘篇,连也。’”
词语解释:织帛  拼音:zhī bó
织作丝织品。亦指已织成的丝织品。《管子·山国轨》:“女贡织帛。”《汉书·董仲舒传》:“故 公仪子 相 鲁 ,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虖!’” 唐 元稹 《织妇词》:“繰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词语解释:丝帛  拼音:sī bó
丝与丝织物的总称。《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 孙诒让 正义:“未织者为丝,已织者为帛。”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眼蜂》:“ 开元 中,春末两市多白眼蜂如山,市人以此卜丝帛之丰歉。”
词语解释:彩帛  拼音:cǎi bó
彩色丝绸。《后汉书·梁冀传》:“赏赐金钱、奴婢、綵帛、车马、衣服、甲第,比 霍光 。” 唐 冯贽 《云仙杂记·棠木印》:“ 张寳 ,凡衣服綵帛,皆以所任官印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杂赁》:“若囟事出殯,自上而下,囟肆各有体例。如方相、车轝、结络、綵帛,皆有定价,不须劳力。”
词语解释:戋帛  拼音:jiān bó
《易·贲》:“賁于丘园,束帛戔戔。” 孔颖达 疏:“唯用束帛招聘丘园,以俭约待贤。”后因以“戔帛”指敦聘贤者的礼物。《魏书·肃宗孝明帝纪》:“其有怀道丘园,昧跡板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戔帛,缉和鼎飪。”
词语解释:勒帛  拼音:lè bó
丝织腰带。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八:“主人著头巾,繫勒帛,不具衣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背子率以紫勒帛繫之,散腰则谓之不敬。”《宋史·仪卫志一》:“旁头一十人,素帽、紫紬衫、纈衫、黄勒帛,执铜仗子。”
词语解释:毫帛  拼音:háo bó
犹毫素。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慙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参见“ 毫素 ”。
词语解释:毫素  拼音:háo sù
(1).毛笔和写字作画用的白色细绢。后泛称纸笔。《文选·陆机〈文赋〉》:“纷威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 李善 注:“毫,笔也……书縑曰素。” 宋 秦观 《陈用之学士挽词》:“愿写此情歌挽者,泪霑毫素不成篇。”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故夫肺臟欲鸣,言词斯发,运之烟墨,被之毫素者,人心之美感,发於不自已者也。”
(2).指文章,书信。 明 张居正 《〈云海子〉序》:“即古巖穴之士,殫精神於毫素者,有不以穷约自发愤者哉!”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合并以后,昕夕相亲,灵心永通,无烦毫素。”
词语解释:执帛  拼音:zhí bó
楚 官名。亦为孤卿(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史记·曹相国世家》:“ 楚怀王 以 沛公 为 碭郡 长,将 碭郡 兵,於是乃封 参 为执帛,号曰 建成君 。”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执帛,孤卿也,或曰 楚 官名。” 唐 王维 《汧阳郡太守王公夫人成氏墓志铭》:“曾祖休寧,某官;祖某,某官,袭封常山公,贰公执帛,调护储闈。”
词语解释:贲帛  拼音:bēn bó
指帝王尊贤礼士所赐与的束帛。语本《易·贲》“賁于丘园,束帛戔戔。” 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邱园,盖蒙闇之人,道德弥明,必有束帛之聘也。” 唐 元稹 《谢恩赐告身衣服并借马状》:“忽降天书,乍乘云驥,颁衣焕目,賁帛盈庭。”《旧唐书·文苑传序》:“爰及我朝,挺生贤俊, 文皇帝 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賁帛而礼儒生。”
词语解释:绵帛  拼音:mián bó
亦作“緜帛”。 丝绵绢帛的总称。《后汉书·董卓传》:“ 河东 太守 王邑 奉献绵帛,悉赋公卿以下。”《南史·隐逸传上·朱百年》:“ 百年 室家素贫,母以冬月亡,衣并无絮,自此不衣緜帛。”
词语解释:秋帛  拼音:qiū bó
供作秋衣的帛。 唐 于鹄 《寄卢俨员外秋衣词》:“篋中有秋帛,裁作远客衣。”
词语解释:粗帛  拼音:cū bó
亦作“麄帛”。 即粗布。 唐 贾岛 《孟融逸人》诗:“衣褐唯麄帛,筐箱祇素书。”参见“ 麤布 ”。
词语解释:粗布  拼音:cū bù
(1).质地比较粗糙的布。《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还有几件粗布衣服,拿去变卖了。”《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身穿一件搭脚面长的佛青粗布衫儿,一封书儿的袖子不捲,盖着两隻手。”
(2).土布。《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往后来两姑奶奶再都抱了娃子,那个不用几尺粗布喂!”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五场:“俺娘不是给你的粗布吗?”
词语解释:财帛  拼音:cái bó
金钱布帛。亦泛指钱财。《史记·大宛列传》:“散财帛以赏赐。” 唐 道宣 《辨惑篇序》之二:“又以寺塔崇华,縻费於财帛;僧徒供施,叨滥於福田。”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一章:“我 小契 宁肯自己挨饿,也不能把那财帛看得那么值重。”
词语解释:赀帛  拼音:zī bó
犹货帛。貲,通“ 资 ”。《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请以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貲帛,使周游於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
词语解释:重帛  拼音:chóng bó
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绸衣。《尹文子·大道上》:“昔 晋 国苦奢, 文公 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
词语解释:货帛  拼音:huò bó
货物布帛。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一日经 河南 济源 ,其神素称灵异,货帛财物有假贷者,随出水面。”
词语解释:香帛  拼音:xiāng bó
指香烛纸表等祭祀用品。川剧《柳荫记》第九场:“ 祝英台 ,你即速离庄,准备香帛,在 南山 坟台等候。”
词语解释:齑盐布帛
普通的吃穿。形容生活清苦
词语解释:化干戈为玉帛  拼音: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训》:“昔者 夏鯀 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 禹 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 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续范亭 《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化内战为合作,化战场为工场,化干戈为玉帛,化烦恼为菩提,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在今日。”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
词语解释:面帛  拼音:miàn bó
死者覆面的方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吉凶典制·面帛》:“面帛:今人死以方帛覆面者。《吕氏春秋》曰: 夫差 诛 子胥 ,数年 越 报 吴 ,践其国, 夫差 将死,曰:‘死者如其有知也,吾何面目以见 子胥 於地下?’乃为幂以冒面而死。此其始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张夫人》:“至夜半,尸忽长叹,自揭面帛,蹶然而坐。”
词语解释:勋垂竹帛
功勋载入史册,流传后世
词语解释:垂名竹帛
名载史册;流芳后世
词语解释:献帛
祭祀礼仪之一,献上巾帕
词语解释:笏帛
盛笏的袋
词语解释:髹帛  拼音:xiū bó
涂上油漆的脱胎丝织像。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东岳庙》:“﹝塑土范金摶换像法﹞摶换者,漫帛土偶上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儼成像云。”
词语解释:鱼书雁帛  拼音:yú shū yàn bó
见“ 鱼书雁帖 ”。
词语解释:鱼书雁帖  拼音:yú shū yàn tiē
泛指书信。 明 高濂 《绛都春序·题情》套曲:“空接,鱼书雁帖,反教人添哽咽。” 明 王九思 《绛都春序·四时闺怨》套曲:“盻征鸿在天外行列,烦寄却鱼书雁帖。”亦作“ 鱼书鴈帛 ”、“ 鱼书鴈信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则笺简二字中,便有无穷本义,鱼书鴈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为乎?”《雍熙乐府·古调石榴花·闺思》:“总是伤情别离,则这鱼书鴈信,冷清清杳无踪跡。”
词语解释:杂帛  拼音:zá bó
(1).用色丝织就的丝织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赐告治病,牛酒杂帛。”《汉书·孔光传》:“ 光 年七十, 元始 五年薨。 莽 白太后,使九卿策赠以太师 博山侯 印綬,赐乘舆秘器,金钱杂帛。”
(2).古代旗帜上杂色的装饰物。《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 孙诒让 正义:“杂帛者,縿斿异色,犹《士冠礼》之杂裳,皆取不专属一色之义。”
词语解释:束发封帛  拼音:shù fà fēng bó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 直言 坐事。贬 岭 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 董 不答,引绳束髮,封以帛,使 直言 署,曰:‘非君手不解。’ 直言 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髮堕无餘。”后以“束髮封帛”指妇女忠贞不渝。
词语解释:楮帛  拼音:chǔ bó
旧俗祭祀时焚化的纸钱。《水浒传》第一二○回:“ 济州 奉敕,於 梁山泊 起造庙宇,但见……纸炉巧匠砌楼臺,四季焚烧楮帛。”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士民之家,新衣冠,肃珮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昧爽闔家团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堂子》:“祭日悬黄幡,繫采绳,缀五色繒百缕,楮帛二十有七,备陈香鐙。”
词语解释:三帛  拼音:sān bó
指纁帛、玄帛、黄帛。《书·舜典》:“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孔 传:“三帛,诸侯世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南齐书·乐志》:“五玉既献,三帛是荐。”一说指赤缯、黑缯、白缯。《史记·五帝本纪》:“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 裴骃 集解引 郑玄 曰:“帛,所以荐玉也。必三者, 高阳 氏后用赤繒, 高辛 氏后用黑繒,其餘诸侯皆用白繒。”
词语解释:折帛  拼音:shé bó
南宋 初将上供、和买、夏税绸绢改为折价输钱,称为折帛。 宋 叶适 《上孝宗皇帝札子》:“自漕司造船、督府犒军而酒价十倍,和买、折帛行而民有二赋。”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宋齐丘》:“所谓和买、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参阅《宋史·食货志上三》
词语解释:弊帛  拼音:bì bó
(1).破旧的布帛。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视诸侯之位如过客,视金玉之宝如砖石,视紈綺如币帛者,始可谓能问道耳。”
(2).币帛。弊,通“ 币 ”。《鹖冠子·武灵王》:“所谓因人事者,结弊帛,用货财,闭近人之復其口。”
词语解释:帑帛  拼音:tǎng bó
库藏的丝织品。《新唐书·陆长源传》:“ 晋 卒, 长源 总留后事……军中请出帑帛为 晋 制服,不许。”
词语解释:少帛  拼音:shǎo bó
旗名,以杂帛为之。《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杜预 注:“少帛,杂帛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少帛盖即小白。‘少’与‘小’,‘白’与‘帛’,古字并通。”参见“ 小白 ”。
词语解释:小白  拼音:xiǎo bái
(1). 春秋 五霸之首 齐桓公 名。《春秋·庄公九年》:“ 齐 小白 入於 齐 。” 唐 张九龄 《咏史》:“贤哉有 小白 ,讎中有 管 氏。”
(2).旗名。《逸周书·克殷》:“适二女之所,乃既縊,王又射之,三发,乃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鉞,悬诸小白。” 孔晁 注:“小白,旗名也。”
(3).水星的别名。见于 马王堆 汉 墓出土帛书。 刘云友 《中国天文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此星(水星)在帛书中尚有一个为其他书所没有用过的名称:小白。”
词语解释:披帛  拼音:pī bó
(1).妇女服饰名。始于 唐 。一说始于 秦 。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女人披帛》:“古无其制, 开元 中,詔令二十七世妇及寳林御女良人等寻常宴参侍,令披画披帛,至今然矣。” 宋 陈元靓 《事林广记后集·服用原始·霞帔》:“三代无帔, 秦 时有披帛,以縑帛为之, 汉 即以罗, 晋 制絳晕帔子。霞帔名,始于 晋 矣。”
(2).披红。 清 虞兆湰 《天香楼偶得·披帛》:“今世俗婚娶不论男妇,皆披絳帛,亦流传之失耳。”参见“ 披红 ”。
词语解释:披红  拼音:pī hóng
把红绸披在人的身上。表示喜庆或光荣。《三国演义》第五四回:“ 玄德 牵羊担酒,先往拜见,説 吕范 为媒、娶夫人之事。随行五百军士,俱披红挂彩,入 南郡 买办物件。”《新华月报》1977年第5期:“这些在各自的岗位上立了功勋的英雄模范,披红戴花,兴高采烈地等待着幸福时刻的到来。”特指旧俗结婚时新人及赞礼人等身披红帛。《红楼梦》第九七回:“儐相请了新人出轿, 寳玉 见喜娘披着红扶着新人。”
词语解释:物帛  拼音:wù bó
物品财帛。《宋史·外国传五·占城》:“其风俗……定十一月十五日为冬至,人皆相贺,州县以土产物帛献其王。”《文献通考·田赋五》:“夫祀所以为民祈福也,迫取物帛,反为民害。”
词语解释:宝帛  拼音:bǎo bó
珍宝丝帛。 晋 桓温 《与抚军笺》:“兼 百越 沃野之资,据 江 汉 山海之利,盐铁宝帛之饶,角竿羽毛之用。”
词语解释:澄水帛  拼音:chéng shuǐ bó
唐 同昌公主 用以消暑热之帛。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公主命取澄水帛,以水蘸之,掛于南轩,良久,满座皆思挟纊。澄水帛长八九尺,似布而细,明薄可鉴,云其中有龙涎,故能消暑毒也。”
词语解释:拜帛  拼音:bài bó
(1).新媳妇请见公婆时所献的素绢。 前蜀 冯鉴 《续事始·拜帛》:“妇见后故要参舅姑,即令人持香缨諮白,许见则出,不许即收之…… 隋 大业 五年,宰相 牛弘 建议,古礼妇执香缨以为请讯,未为允当,自今后请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拜帛’,以代香缨。詔从之。”
(2).跪拜接受赐与之帛。 唐 李庾 《西都赋》:“御阶昼阴,帝座春深。繽纷宦闥,窈窕嬪林。既受赐於逮昏,尽拜帛而怀金。”
词语解释:拽帛  拼音:zhuài bó
见“ 拽白 ”。
词语解释:拽白  拼音:zhuài bái
(1).考试交白卷。《太平广记》卷一八六引 唐 卢言 《卢氏杂说·张奭》:“ 玄宗 乃集登科人於 花蕚楼 前重试,升第者十无一二。 奭 手持试纸,竟日不下一字,时人谓之拽白。”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没用处》作“拽帛”。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贻子录》:“士人家小子,忌用熨斗时把帛,虑有拽白之嫌。”
(2).称 黄河 水清处。《宋史·河渠志一》:“﹝ 黄河 ﹞水猛骤移,其将澄处,望之明白,谓之拽白,亦谓之明滩。”
词语解释:曼帛  拼音:màn bó
细腻精美的丝帛。《淮南子·氾沦训》:“裘不可以藏者,非能具綈绵曼帛温煖於身也。” 高诱 注:“曼帛,细帛也。”
词语解释:旃帛  拼音:zhān bó
亦作“旜帛”。 红旗。 清 姚燮 《旜帛》诗:“旜帛连江拥甲斿,胭脂满地泼春愁。”
词语解释:浣帛  拼音:huàn bó
亦作“澣帛”。 经过煮练染色的丝织品。多用作祭服。《礼记·礼运》:“衣其澣帛,醴醆以献。” 郑玄 注:“澣帛,练染以为祭服。”《孔子家语·问礼》:“衣其浣帛,醴醆以献。”
词语解释:简帛  拼音:jiǎn bó
简牍与帛。古代书写用品。 章炳麟 《文学总略》:“古者,简帛重烦,多取记忆,故或用韵文,或用耦语,为其音节谐适,易于口记,不烦记载也。”
词语解释:縠帛  拼音:hú bó
泛指丝织物。 清 唐甄 《潜书·尚治》:“ 吴 越 之民衣縠帛,食海珍; 河 汾 之民衣不过布絮,食不过菜饼。岂东人侈而西人约哉?风使然也。”
词语解释:空帛  拼音:kōng bó
朴素无华的丝织物。 唐 李庾 《东都赋》:“贫庾而稻,贱笥而裼。比屋相视,耻衣空帛。”
词语解释:缬帛  拼音:xié bó
染印彩帛。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 政和 、 宣和 间,妖言至多。织文及纈帛,有遍地桃冠,有并桃香,有佩香曲,有赛儿,而道流为公卿受籙。”
词语解释:缦帛  拼音:màn bó
无花纹的丝织品。《管子·霸形》:“於是以虎豹皮文锦使诸侯,诸侯以縵帛鹿皮报。”《韩非子·十过》:“縵帛为茵。”
词语解释:纸帛  拼音:zhǐ bó
见“ 纸繒 ”。
词语解释:纸缯  拼音:zhǐ zēng
亦作“ 纸帛 ”。 纸做的缯帛。丧祭所用。缯帛,古人馈赠用的礼物。 宋 苏轼 《用前韵再和孙志举》:“俗学吁可鄙,纸繒配芻银。聊将调痴鬼,亦復争华新。”《金瓶梅词话》第九回:“从新安设 武大郎 灵位,安排羹饭,就在桌子上点起香烛,铺设酒肴,掛起经旛纸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不住的烧化纸帛,那香烛更是烧得烟雾腾天的。”
词语解释:绢帛  拼音:juàn bó
古代丝织物的总称。《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尊后曰皇太后,称 永寿宫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太后每随车征行,见高年白首,輒住车呼问,赐与绢帛。”《水浒传》第五回:“只见前遮后拥,明晃晃的尽是器械旗枪,尽把红緑绢帛缚着。”
词语解释:练帛  拼音:liàn bó
(1).熟帛。谓煮练过的帛。《仪礼·士丧礼》:“掩练帛,广终幅,长五尺,析其末。” 胡培翚 正义:“练帛:熟帛。”
(2).大帛。谓粗疏之缯帛。《墨子·兼爱中》:“昔者 晋文公 好士之恶衣,故 文公 之臣,皆……练帛之冠。” 孙诒让 间诂:“练帛,盖即大帛。” 汉 刘向 《说苑·反质》:“﹝ 齐桓公 ﹞於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 齐国 俭也。”
词语解释:衣不重帛  拼音:yī bù chóng bó
不重迭穿着丝织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尹文子·大道上》:“昔 晋国 苦奢, 文公 以俭矫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无几时,人皆大布之衣,脱粟之饭。”《晋书·刘超传》:“﹝ 超 ﹞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
词语解释:衲帛  拼音:nà bó
绣织上花纹的绸缎。《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 王匠 大喜,随即到了市上,买了一身衲帛衣服,粉底皂靴,绒袜,瓦楞帽子,青丝绦,真川扇,皮箱骡马,办得齐整。”
词语解释:生帛  拼音:shēng bó
未经漂煮的丝织物。 宋 曾巩 《明州拟辞高丽送遗状》:“候进奉使回日,依例估价,以係官生帛,就整数量加回答。”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汉地理志注》:“今人夏月以生帛为屧。”
共88,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