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寘去声 [sī,名词][车骑,名词][鼓吹,名词][yì,容易,形词][lèi,连累][详注1][wèi,馈遗][wèi,因为][bèi,动介词]使[详注2][近也][zhì,记也][详注3][音備,本作絥。][bì][详注4][详注5]诿[详注6][详注7][详注8][yì][huī suī][shù][详注9][详注10][kuì]岿[kuì][详注11][详注12][详注13][zhì][音字。乳化也。][wèi][水尽,动词][yì][mì][suì][音戲。《集韻》嚱嚱,聲也。][xì][通作记][详注14][详注15][音炽。《广韵》哆声。][音妫。坫也。《尔雅·释宫》垝谓之坫。][详注16][音缒。县名。在东莱。][yì]乿[详注17][音跂。《广韵》行喘息貌]


注1:施 音翅。惠也,与也。《易·乾卦》德施普也。《又》云行雨施。《礼·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左传·僖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注》施,功劳也。《增韵》凡施设之施,平声。施与之施,平去通押。
注2:迟 音稚。《广韵》待也。《后汉·章帝纪》朕思迟直士,侧席异闻。又《赵壹传》实望昭其悬迟。《注》悬心迟仰之。《正韵》欲速而以彼为缓曰迟,使彼徐行以待亦曰迟。《荀子·修身篇》迟彼止而待我。
注3:出 推去声。自中而外也。又《正韵》凡物自出,则入声。非自出而出之,则去声。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伪切,吹去声。
注4: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注5:眦 《广韵》《集韵》《韵会》疾智切,音渍。亦目厓也。
注6:植 《唐韵》《集韵》《韵会》直吏切,音致。《博雅》槌也。又通置。《书·金縢》植璧秉圭。又《集韵》时吏切,音侍。《贾谊·吊屈原文》方正倒植。又《正韵》直意切。义同。
注7:陂 音贲。《玉篇》倾也,邪也。《正韵》不平曰险,不正曰陂。《易·泰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周礼·春官·典同》陂声散。《史记·五宗世家》邯郸中诸使过客,以彭祖险陂,故莫留邯郸。
注8:积 积蓄。音恣。聚也,储蓄也。《诗·大雅》乃积乃仓。《周礼·天官·小宰》掌其牢礼委积。《注》委积,谓牢米薪刍给宾客道用也。又《大司徒》令野修道委积。《注》少曰委,多曰积,皆所以给宾客。
注9:始 式吏切,音试。《毛晃曰》本始之始上声,易资始,大始之类是也。方始为之始去声,礼月令桃始华,蝉始鸣之类是也。幓字原从车从参。或作襂縿。
注10:近 音记。已也。辞也。《诗·大雅》往近王舅。《注》辞也。
注11:跂 广韵》《集韵》《韵会》去智切,音吱。垂足坐。又举足望。
注12:瑟 又《集韵》疏吏切,音驶。乐器。 又《韵补》叶式吏切,音试。《祢衡鹦鹉赋》少昊司晨,蓐收整辔。严霜初降,凉风萧瑟。
注13:蚝 《唐韻》七吏切。同蛓。《韓愈·城南聯句》㾕肌遭蚝刺。
注14:柴 《集韵》子智切《正韵》资四切,音恣。积也,谓积禽也。《诗·小雅》助我举柴。 又《集韵》一曰搣,颊劳也。
注15:庳 有庳,国名。《孟子》封之有庳。又通作鼻。《后汉·东平王苍传》昔象封有鼻。《注》有鼻,国名。在今永州营道县北。
注16:锤 音缒。称锤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注》以为称锤以起量。《释文》锤,直伪反。刘读直危反。又音惴。锻器。《庄子·大宗师》在炉锤之闲耳。《注》炉,烹物之具。锤,成物之具。
注17:蔇 音洎。《类篇》至也。《左传·隐六年》善郑以劝来者,犹惧不蔇。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元帅牵帅相帅统帅董帅云台主帅文帅缇帅
将帅三帅总帅舍车保帅虓帅骁帅旅帅票帅
谋帅渠帅偏帅舆帅领帅鸟了帅河帅表帅
连帅府帅名帅取帅乡帅丢车保帅方帅勖帅
主帅酋帅少帅县帅赵元帅鬼帅惇帅劫帅
师帅殿帅兵帅长帅赵公元帅魁帅方伯连帅呷醋节帅
儒帅制帅阃帅队帅郡帅还帅官帅督帅
军帅戎帅责帅豪帅遵帅枭帅签帅监帅
大帅别帅挂帅贼帅亚帅拜帅穆桂英挂帅纠帅
边帅债帅节帅营帅五威将帅斋帅命帅大元帅

词语解释:元帅  拼音:yuán shuài
(1).主帅,统率全军的首领。《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晋 ﹞作三军,谋元帅。”《国语·晋语四》:“ 文公 问元帅於 赵衰 ,对曰:‘ 郤縠 可。’”《后汉书·皇甫嵩传》:“大人今为元帅,杖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
(2).官称。从 隋 唐 时开始。 唐 徐坚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至德抚遐荒,神兵赴 朔方 ,帝思元帅重,爰择股肱良。”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元帅之名肇见於 左氏 ,‘ 晋 谋元帅’是也。然是时所谓元帅者,中军之将尔,未以官名也。至 隋 始有行军元帅, 唐 初有左右元帅……自此寖多。”
(3).军衔的一级。高于将官的军官。
词语解释:将帅  拼音:jiāng shuài
(1).将领。《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 汉 徐干 《中论·慎所从》:“若夫攻城必拔,野战必克,将帅之事也。” 宋 苏洵 《上皇帝书》:“今之任为将帅,卒有急难而可施者谁也?”
(2).“文将帅”之省称。 太平天囯 每省所设的行政官。 太平天囯 洪秀全 《防守浦口诏》:“爰特詔弟统齐兵士,赶赴 天浦 省垣,协同将帅 黄连生 弟等实力镇守。”
词语解释:谋帅  拼音:móu shuài
寻求元帅的人选。事本《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作三军,谋元帅。 赵衰 曰:‘ 郤縠 可。’” 唐 韩愈 《酬别留后侍郎》诗:“为文无出 相如 右,谋帅难居 郤縠 先。”
词语解释:连帅  拼音:lián shuài
(1).古代十国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十国以为连,连有帅。”《汉书·刑法志》:“十国为连,连有帅……连帅比年简车。”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於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2).泛称地方高级长官。 唐 代多指观察使、按察使。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寻加侍中,外总连帅,威振百城。” 唐 崔立言 《醉中谑浙江廉使》诗:“山夫留意向丹梯,连帅邀来出药畦。” 清 孔尚任 《神伞行》:“又见节制大连帅,皂盖一双夹道驰。”
词语解释:主帅  拼音:zhǔ shuài
(1).统率全军的最高将领。《左传·桓公二年》“九月,入 杞 ” 晋 杜预 注:“不称主帅,微者也。” 前蜀 韦庄 《秦妇吟》:“ 陕州 主帅忠且贞,不动干戈惟守城。”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一:“今乃欲以偏裨不受节制为无过,而却加罪主帅,实见事体未顺。”《解放日报》1984.5.7:“我不信服人云亦云的定论……决定性的错误在于败方主帅和将军们失去一瞬间的战机。”
(2).古代少数民族或部落的统治者。《三国志·魏志·东夷传》:“其俗少纲纪,国邑虽有主帅,邑落杂居,不能善相制御。”
(3). 南朝 称典籤、斋帅为“主帅”。《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五年》:“ 休茂 性急欲自专, 深之 及主帅每禁之,常怀忿。” 胡三省 注:“主帅,典籤也。又斋内亦有主帅,谓之斋帅。”参见“ 典籤 ”、“ 斋帅 ”。
词语解释:师帅  拼音:shī shuài
(1).《周礼》军制中师的统帅,亦为州长。《周礼·夏官·序官》:“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孙诒让 正义引 江永 曰:“州出二千五百人为师,师帅,中大夫,即州长也。”《周礼·夏官·大司马》:“军将执晋鼓,师帅执提,旅帅执鼙。”
(2).指一方的长官和统帅。 宋 苏轼 《上虢州太守启》:“惟此山河之胜,宜膺师帅之权。” 郑观应 《盛世危言·吏治下》:“中枢之与督抚,朝廷之腹心,官守之师帅,操用人行政之大权者也。”
(3).表率。《汉书·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新唐书·褚遂良传》:“刺史,民之师帅也。得人则下安措,失人则家劳攰。”
(4). 清 代巡抚兼管军事,称大帅。对有师生名分的官吏,谀称师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承师帅不弃,收在门下,职道感激的了不得。”
(5). 太平天囯 军制中师的统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太平军目》:“师帅管五个旅帅,共管二千六百二十五人。”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二章:“这就是女二师的副师帅 卜寡妇 ,原来是西北太平军女军的一个首领。”
词语解释:儒帅  拼音:rú shuài
犹儒将。 宋 梅尧臣 《邵伯堰下王君玉饯席上命赋》诗:“ 淮南 命儒帅,寒上足封侯。”
词语解释:军帅  拼音:jūn shuài
军队的统帅;军中的将帅。《左传·宣公十二年》:“命为军帅,而卒以非夫,唯羣子能,我弗为也。”《南史·柳元景传》:“加 元景 建威将军总统军帅。”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是 季广琛 首先发难, 永王 的军帅们几乎全部背叛了。”
词语解释:大帅  拼音:dà shuài
(1).统军的主帅、主将。《后汉书·宋均传》:“蛮夷震怖,即共斩其大帅而降。”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之为司马,用宽廉平正,得吏士心,及昇大帅,持是道不变。”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杂识》:“祖宗之制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
(2). 清 末督抚一般兼掌兵权,其属员以大帅称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亦以此称军阀首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二回:“藩台此时也呆了,垂手説道:‘这个只求大帅,格外设法。’制台道:‘他动了公事来,实在无法可设。’” 张天翼 《欢迎会》:“ 万巡视员 ……在静静地等着大帅的回电。”
词语解释:边帅  拼音:biān shuài
亦作“邉帅”。 边防部队的统帅。 唐 赵璘 《因话录·羽》:“后数年,边帅奏为从事,得假御史焉。” 元 欧阳玄 《高昌偰氏家传》:“ 宋 边帅 丁某 惧,以所统来降。”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玄宗 喜边功,又怕边帅立功名,结成朋党。”
词语解释:牵帅  拼音:qiān shuài
(1).带领;引导。《左传·襄公十年》:“女既勤君而兴诸侯,牵帅老夫,以至於此,既无武守,而又欲易余罪,曰:‘是实班师,不然克矣。’” 蔡元培 《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会演说词》:“几何不牵帅读者而使之沉溺于黑暗社会耶!”
(2).谓牵缠于世务。 清 吴伟业 《赠愿云师》诗序:“ 愿云 二十与予游,甲申闻变,尝相约入山,予牵帅不果。”
词语解释:三帅  拼音:sān shuài
指 春秋 秦 将 百里孟明视 、 西乞术 、 白乙丙 。 秦 晋 殽 之战,为 晋 军所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败 秦 师于 殽 ,获 百里孟明 视 、 西乞术 、 白乙丙 以归…… 文嬴 请三帅。” 杜预 注:“三帅, 孟明 等。”
词语解释:渠帅  拼音:qú shuài
(1).首领。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郡又多为发转漕万餘人,用兴法诛其渠帅, 巴 蜀 民大惊恐。”《晋书·武帝纪》:“ 西域 戊己校尉 马循 讨叛 鲜卑 ,破之,斩其渠帅。” 清 戴名世 《纪红苗事》:“寨落虽多,往往相仇杀,不相亲暱,亦无渠帅统领。”
(2).泛指魁首。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 秦少游 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作渠帅,世遂寡称。” 明 汤显祖 《紫钗记·谒鲍述娇》:“挟策追风,推为渠帅。”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王弇州文》:“ 王弇州 司寇,於后七子中,学殖之博,著述之富,最为渠帅。”
词语解释:府帅  拼音:fǔ shuài
唐 代对地方军政长官如都督府都督、节度使、经略使等的一种称谓。 韩愈 《送郑尚书序》:“ 岭 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隶 岭 南节度府;其四十餘分四府。府各置帅,然独 岭 南节度为大府……大府帅或道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鞾迎郊。”
词语解释:酋帅  拼音:qiú shuài
(1).旧称部落或叛乱者的首领。《陈书·周敷传》:“ 南江 酋帅竝顾恋巢窟,私署令长,不受召,朝廷未遑致讨,但覊縻之,唯 敷 独先入朝。”《北史·万安国传》:“ 万安国 , 代 人也。世为酋帅。” 唐 黎逢 《象魏赋》:“将欲朝百蛮之酋帅,集九命之簪笏。”
(2).为首的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 曲江 大会……洎 大中 、 咸通 已来,人数颇众。其有 何士参 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
词语解释:殿帅  拼音:diàn shuài
宋 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为殿帅。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宋守约 为殿帅,自入夏日,轮军校十数辈捕蝉,不使得闻声。”《宣和遗事》后集:“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据御榻而坐;殿帅遣殿司 张山 逐之,徘徊不去。”《水浒传》第二回:“ 高俅 得做太尉,拣选吉日良辰去殿帅府里到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三·苏文》:“殿帅 姚某 性饕餮,每得 坡公 手帖,輒换得羊肉数斤,故 坡 有传语‘本官今日断屠’之謔。”
词语解释:制帅  拼音:zhì shuài
制置使之别称。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观者塞途,皆严装盛饰,帟幕相望,盖自来无制帅行此路者。”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 德安 境遣人招纳四千八百餘人,意欲沮挠 淮西 制帅 杨恢 。”
词语解释:戎帅  拼音:róng shuài
(1).军队的统帅。 唐 韩愈 《清边郡王杨燕奇碑文》:“其父为之请於戎帅,遂率诸将校之子弟各一人,间道趋闕。”
(2).指戎族军队的主将。《东周列国志》第八回:“戎帅 小良 持刀跃马,领著戎兵三千,出寨迎敌。”
词语解释:别帅  拼音:bié shuài
偏军之统帅。《后汉书·滕抚传》:“乃建年号,置百官,遣别帅 黄虎 攻没 合肥 。”《周书·窦炽传》:“时 葛荣 别帅 韩娄 、 郝长 众数万人据 蓟城 不下。”
词语解释:债帅  拼音:zhài shuài
唐 大历 以后,政治腐败,凡命一帅,必广输重赂。禁军将校欲为帅者,若家财不足,则向富户借贷;升官之后,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偿还。因被称为债帅。及 韦处厚 、 裴度 为相,此风稍敛。《旧唐书·高瑀传》:“及 瑀 之拜,以内外公议,搢绅相庆曰:‘ 韦公 作相,债帅鲜矣!’”后遂用以称借行重贿而取将帅之高位者。《明史·邹维璉传》:“ 维璉 素清严,请寄皆絶。因极论债帅之弊,讥切中官、大臣。”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完忠》:“笑前朝置相如碁,债帅连营,名将舆尸。”
词语解释:相帅  拼音:xiāng shuài
见“ 相率 ”。
词语解释:相率  拼音:xiāng lǜ
亦作“ 相帅 ”。 相继;一个接一个。《荀子·富国》:“百姓诚赖其知也,故相率而为之劳苦,以务佚之,以养其知也。”《汉书·沟洫志》:“又民利其溉灌,相率治渠,虽劳不罢。”《资治通鉴·晋元帝太兴三年》:“ 石生 虏 宋始 一军,北渡 河 ,於是 河 南之民皆相帅归 矩 ( 李矩 ), 洛阳 遂空。” 胡三省 注:“帅,读曰率。” 明 高启 《张中丞庙》诗:“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羣羊。” 闻一多 《“一二·一”运动始末记》:“翌日,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的同情与支持之下,相率罢课,表示抗议。”
词语解释:总帅  拼音:zǒng shuài
(1).犹统率。《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汉 兴自 秦二世 元年之秋, 楚陈 之岁,初以 沛公 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 秦 。”
(2).犹统帅。《三国演义》第七一回:“ 玄德 曰:‘ 夏侯渊 虽是总帅,乃一勇夫耳,安及 张郃 !’” 明 唐顺之 《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臣任同总帅,官係纳言。”
词语解释:偏帅  拼音:piān shuài
(1).部分军队的统帅或一方守将。《后汉书·袁绍传》:“被以虎文,授以偏帅,奬就威柄,冀获 秦 师一克之报。” 唐 元结 《寄源休》诗:“忽然向三岁,境外为偏帅。”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然犹偏帅判 荆 襄鄂 ,再判 金陵 ,终于外云。”
(2).副将。 清 梁章鉅 《称谓录·副将》:“ 方以智 《通雅》:‘今之勋将,古之戎右也。或称戎副,或曰偏帅,或曰军倅、参将。’”
词语解释:名帅  拼音:míng shuài
名将。《三国志·吴志·周鲂传》:“被命密求山中旧族名帅为北敌所闻知者。”
词语解释:少帅  拼音:shǎo shuài
年轻的统帅。特指 张学良 ,因其父 张作霖 人称大帅。 赵云声 李政 《少帅传奇》人物表:“ 张学良 ,字 汉卿 ……人称少帅。” 赵云声 李政 《少帅传奇》第六场:“你要提醒少帅,可不能让亲善的言辞冲昏头脑,把民族的灾难置之脑后哇!”
词语解释:兵帅  拼音:bīng shuài
军队的将帅。《晋书·谢奕传》:“ 奕 遂携酒就听事,引 温 一兵帅共饮,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 温 不之责。” 宋 苏舜钦 《答杜公书》:“盖贤者未甚进,不肖者未甚退,二边猖炽,兵帅数败,科率诛敛,天下骚然。”
词语解释:阃帅  拼音:kǔn shuài
指地方上的军事统帅。《明史·顺帝纪四》:“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於要君,閫帅敢於玩寇,若不振举,恐有 唐 末藩镇噬脐之祸。” 明 徐渭 《寿中军某侯帐词》:“盖数传至於君身,遂一朝登乎閫帅。”《清史稿·礼志九》:“至直省讲武,则以督、抚、提、镇为閫帅,岁季秋霜降日,校閲演武场。”
词语解释:责帅  拼音:zé shuài
谓下属有罪,要处分统帅。 三国 蜀 诸葛亮 《街亭自贬疏》:“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南齐书·陆澄传》:“镇北 檀道济 北伐不进,致 虎牢 陷没。蕃岳宰臣,引咎谢諐,而责帅之劾,曾莫奏闻。”《新唐书·韦凑传》:“《春秋》重责帅,其出 凑 曹州 刺史。”
词语解释:挂帅  拼音:guà shuài
亦作“掛帅”。 挂帅印,做元帅。现多比喻居于主要领导地位。《七国春秋平话》卷上:“ 孙子 掛了七国都元帅印,威霸诸侯。”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两代人》:“老?一点也不老! 穆桂英 五十三岁还挂帅出征哩。” 柯云路 《三千万》:“谁能解决,谁挂帅当总指挥。”
词语解释:节帅  拼音:jié shuài
指节度使。《新唐书·刘晏传》:“ 李灵耀 反, 河 南节帅或不奉法,擅征赋,州县益削。”《宋史·翟守素传》:“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 守素 久次不迁,殊无陨穫意。” 徐兴业 《金瓯缺》第四章:“莫不是令尊节帅来京颐养?”
词语解释:统帅  拼音:tǒng shuài
(1).统率武装力量的主帅。《宋书·索虏传》:“辅国将军、 青 冀 二州刺史 霄城侯 萧斌 ,推 三齐 之锋,为之统帅。” 唐 陆贽 《冬至大赦制》:“统帅之任,以总制戎麾。” 清 侯方域 《重修演武厅事记代陈将军作》:“当是时, 豫州 无统帅,专閫之权为重,后小安无事,渐以杀。”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六章:“他立刻就要看见 西北 战场的统帅了。”
(2).统辖率领。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一章第一节:“ 宋太祖 建国后,继续统帅 后周 的禁军。”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题材可以是多样的,主题也可以是多样的,让革命化来统帅多样化吧!”
词语解释:舍车保帅  拼音:shě jū bǎo shuài
象棋用语,比喻在某些斗争中,为了保全主要的人物,出了问题就把责任推到次要人物的身上
词语解释:舆帅  拼音:yú shuài
主管兵车的将领。《左传·成公二年》:“司马、司空、舆帅、候正、亚旅皆受一命之服。” 杜预 注:“舆帅,主兵车。”
词语解释:取帅  拼音:qǔ shuài
寻求统帅。《旧唐书·王承元传》:“ 元和 十五年冬, 承宗 卒,祕不发丧,大将谋取帅於旁郡。”
词语解释:县帅  拼音:xiàn shuài
县令、县长,主一县之政者。《国语·齐语》:“三乡为县,县有县帅。”
词语解释:长帅  拼音:cháng shuài
首领。《续列女传·陈婴母》:“ 秦二世 之时, 东阳 少年杀县令,相聚数千人。欲立长帅,未有所用,乃请 陈婴 。 婴 谢不能,遂强立之。”《三国志·魏志·东夷传》:“﹝ 东沃沮 ﹞户五千,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
词语解释:队帅  拼音:duì shuài
即队率。《汉书·袁盎传》:“君乃为材官蹶张,迁为队帅。”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队帅,军中小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四年》:“ 枢 至 虞城 ,分质子使与土人合队共守城。贼稍近,质子有叛者, 枢 斩其队帅。”参见“ 队率 ”。
词语解释:队率  拼音:duì lǜ
古代军中小官名。为一队兵卒的首领。《史记·张丞相列传》:“从 高帝 击 项籍 ,迁为队率。”
词语解释:豪帅  拼音:háo shuài
犹首领。旧时多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军入 散关 ,则羣 氐 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周书·薛慎传》:“ 慎 乃集诸豪帅,具宣朝旨,仍令首领每月一参。”《资治通鉴·陈武帝永定元年》:“ 闽中 豪帅往往立砦以自保。”
词语解释:贼帅  拼音:zéi shuài
盗贼的头领。亦指叛军首领。《陈书·高祖纪上》:“ 岭 南叛涣, 湘 郢 结连,贼帅既擒,兇渠传首。”《隋书·刑法志》:“其获贼帅及士人恶逆,免死付冶,听将妻入役,不为年数。”
词语解释:营帅  拼音:yíng shuài
军队的主帅。《明史·兵志一》:“其弊实起於紈袴之营帅,监视之中官,竟以亡国云。”
词语解释:董帅  拼音:dǒng shuài
见“ 董率 ”。
词语解释:董率  拼音:dǒng lǜ
亦作“ 董帅 ”。 统率;领导。《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禕 体质方刚,器干彊固,董率之才, 鲁肃 不过。” 晋 陆机 《至洛与成都王笺》:“委任外閒,輒承严教,董率诸军,惟力是视。”《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吾不如亡兄有四……董帅大众,上下咸悦,人尽死力,四也。” 梁启超 《中国改革财政私案》第一:“若夫既决办之后,其能有成效与否,则全视乎董率之人何如。”
词语解释:虓帅  拼音:xiāo shuài
勇猛强悍的统帅。《新唐书·吐蕃传赞》:“谋夫虓帅,圜视共计,卒不得要领。”
词语解释:领帅  拼音:lǐng shuài
犹统帅。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他( 信陵君 )做了我们的领帅。他真是宽宏大度,能够体贴我们当兵的人。”
词语解释:乡帅  拼音:xiāng shuài
春秋 齐 军官名。《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按,此指郊外之乡,乡帅统三千人。又,郊内之乡,乡帅统万人。
词语解释:赵元帅  拼音:zhào yuán shuài
神名。指 赵玄坛 ,民间奉为财神。《水浒传》第三八回:“一个是 马灵官 白蛇托化,一个是 赵元帅 黑虎投胎。”参见“ 赵玄坛 ”。
词语解释:赵玄坛  拼音:zhào xuán tán
神名。相传其姓 赵 名 朗 ,字 公明 。 秦 时得道于 终南山 ,道教尊为 正一玄坛元帅 。其像头戴铁冠,黑面浓须,执铁鞭,骑黑虎。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故旧时各地有玄坛庙,民间奉为财神。《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上首又是一箇黑面的,是 赵玄坛 元帅,身边画着一箇大老虎。” 清 乐钧 《耳食录·邹忠介公》:“ 赵玄坛 、 王灵官 为左右二元帅,轮流值岁。”《市声》第八回:“他家里供了一位神,叫做黑虎 赵玄坛 ,就是那武财神了。”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卷三、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八。
词语解释:赵公元帅  拼音:zhào gōng yuán shuài
指 赵玄坛 ,民间奉为财神。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 赵公元帅 礼拜最勤。” 刘波泳 《秦川儿女》第二部第二五章:“屋里贴的 赵公元帅 的像,要比灶王爷的像大十几倍。”参见“ 赵玄坛 ”。
词语解释:赵玄坛  拼音:zhào xuán tán
神名。相传其姓 赵 名 朗 ,字 公明 。 秦 时得道于 终南山 ,道教尊为 正一玄坛元帅 。其像头戴铁冠,黑面浓须,执铁鞭,骑黑虎。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故旧时各地有玄坛庙,民间奉为财神。《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上首又是一箇黑面的,是 赵玄坛 元帅,身边画着一箇大老虎。” 清 乐钧 《耳食录·邹忠介公》:“ 赵玄坛 、 王灵官 为左右二元帅,轮流值岁。”《市声》第八回:“他家里供了一位神,叫做黑虎 赵玄坛 ,就是那武财神了。”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卷三、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十八。
词语解释:郡帅  拼音:jùn shuài
郡守。因其为一郡之长官,故称。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冬一夕, 张 ( 张圣者 )坐定,有青衣擎生荔一柈献。詰旦,遣遗郡帅。”
词语解释:遵帅  拼音:zūn shuài
见“ 遵率 ”。
词语解释:遵率  拼音:zūn lǜ
亦作“ 遵帅 ”。 犹服从,遵从。《北史·崔昂传》:“帝寻幸 晋阳 ,将发,敕递相遵率;不者,命 昂 以闻。” 清 林则徐 《遵旨宣布英国罪状并设法驱逐该国船只出口折》:“臣等跪读之下,仰见我皇上乾纲独断,震叠诸番,训示严明,俾有遵率。”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 大皞 以降,力政经营,并包殊族,使种姓和齐,以遵率王道者数年。”
词语解释:亚帅  拼音:yà shuài
副帅。《旧唐书·卢汝弼传》:“ 汝弼 復为亚帅,每亭中宴集,未尝居宾位,西向俛首而已。”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四节:“豪帅 王须拔 自称 漫天王 。 王须拔 死后,亚帅 魏刀儿 代领部众,自号 历山飞 。”
词语解释:五威将帅  拼音:wǔ wēi jiāng shuài
官名。 西汉 末 王莽 即帝位后,置五威将;每一将各置左、右、前、后、中五帅,将持节,称 太一 之使;帅持幢,称五帝之使,统称五威将帅。持节,奉符命,赍印绶,着五色衣冠,周行四方,以威天下。五威,谓威镇五方。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其异物殊怪,存乎五威将帅,班乎天下者,四十有八章。”
词语解释:云台主帅  拼音:yún tái zhǔ shuài
汉明帝 图画中兴功臣二十八人于 云台 ,而以 邓禹 为二十八人之首,为 云台 主帅。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楼船将军肃鈐律, 云臺 主帅精运筹。”此指 邓廷祯 。
词语解释:骁帅  拼音:xiāo shuài
亦作“ 驍率 ”。 指军队中勇猛的主将。《晋书·华谭传》:“﹝ 华谭 ﹞又遣别军击 冰 ( 石冰 )都督 孟徐 ,获其驍率。” 清 王柏心 《骁帅》诗:“驍帅 杨 罗 俱寂寞,空闻 麟阁 待图形。”
词语解释:鸟了帅  拼音:niǎo le shuài
古代 流求国 村一级的首领。后亦泛指异国基层组织的首领。《隋书·东夷传·流求》:“国有四五帅,统诸洞,洞有小王。往往有村,村有鸟了帅,并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是虽蛮夷长,窃号公侯伯,比古小诸侯,尚足称蒲璧。其他鸟了帅,争亦附商舶。”
词语解释:丢车保帅  拼音:diū jū bǎo shuài
象棋比赛的战术。比喻牺牲比较重要的东西保护最重要的
词语解释:鬼帅  拼音:guǐ shuài
鬼的头目。《楞严经》卷六:“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甄命授三》:“解下道之文官,地下鬼帅。”
词语解释:魁帅  拼音:kuí shuài
主将;首领。常含贬义。《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徙其魁帅於它郡,赋田受稟,使安生业。”《三国志·吴志·黄盖传》:“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隋书·郭衍传》:“败之,生擒魁帅。”
词语解释:还帅  拼音:huán shuài
见“ 还率 ”。
词语解释:还率  拼音:huán lǜ
亦作“ 还帅 ”。 返归的将帅。《诗·小雅·出车序》:“《出车》,劳还率也。” 孔颖达 疏:“作《出车》诗,劳还帅也。谓 文王 所遣伐 玁狁 、 西戎 之将帅,以四年春行,五年春反。於其反也,述其行事之苦以慰劳之。”
词语解释:枭帅  拼音:xiāo shuài
骁勇的首领。《文选·李陵〈答苏武书〉》:“灭跡扫尘,斩其梟帅。” 李善 注引 张晏 《汉书》注:“驍勇也。”
词语解释:拜帅  拼音:bài shuài
犹挂师。比喻担任主管职务或起主要作用。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五》:“你初出来办事,到各处看看,历练历练,本来也很好的,但到太不熟悉的地方去,或兼任的事情太多,或在一个小地方拜帅,却并无益处。”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注音字母﹞恰如 日本 的‘假名’一样,夹上几个,或者注在汉字的旁边还可以,要它拜帅,能力就不够了。”
词语解释:斋帅  拼音:zhāi shuài
斋仗之长。《宋书·邓琬传》:“乃遣使齎药赐 子勛 死。使至, 子勛 典籤 谢道遇 、斋帅 潘欣之 、侍书 褚灵嗣 等驰告 琬 ,泣涕请计。”参见“ 斋仗 ”。
词语解释:斋仗  拼音:zhāi zhàng
帝王斋宫禁卫。《梁书·江蒨传》:“居父忧以孝闻,庐於墓侧, 明帝 敕遣斋仗二十人防墓所。”《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八年》:“乃遣卫尉 胡谐之 、游击将军 尹略 、中书舍人 茹法亮 帅斋仗数百人,诣 江陵 检捕羣小。” 胡三省 注:“斋仗,天子斋内精仗手也。”
词语解释:文帅  拼音:wén shuài
文职官员出任或兼领统帅。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又四路文帅,自来带内朝之职而行节制,凡百将佐,无不禀服。”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江南讹传》:“ 吴中 有昭雪者,还其任子,今且拜官矣,事始於世家之比暱匪人,张於游氏之好为捭闔,成於文帅之借端倖功。”
词语解释:旅帅  拼音:lǚ shuài
(1).《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2).古代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名。《通典·职官十四》:“ 后周 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则总管为都督之任矣。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至 隋 三都督并以为散官。 煬帝 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按此则都督之名微矣。”
(3).太平天囯官名。既管军政亦管民政,位在师帅之下,卒长之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各家有事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卒长尚其事于旅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
词语解释:河帅  拼音:hé shuài
河道总督的别称。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徐端》:“朝中诸贵要,无不视河帅为外府,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
词语解释:方帅  拼音:fāng shuài
地方军事长官。《新唐书·崔彦曾传》:“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
词语解释:惇帅  拼音:dūn shuài
勉力遵循。《国语·周语上》:“吾闻夫 犬戎树 ,惇帅旧德而守终纯固。” 王引之 《经义述闻·国语上》:“惇帅旧德者,惇,《史记·周本纪》作‘敦’,《尔雅》曰:‘敦,勉也。’言勉循旧德也。”《国语·晋语七》:“知 籍偃 之惇帅旧职而恭给也,使为舆司马。”
词语解释:方伯连帅  拼音:fāng bó lián shuài
(1).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诗·邶风·〈旄丘〉序》:“ 狄人 迫逐 黎侯 , 黎侯 寓於 卫 , 卫 不能修方伯连帅之职, 黎 之臣子以责於 卫 也。”帅,一本作“ 率 ”。 唐 柳宗元 《封建论》:“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明 叶向高 《方伯蠡源陈公考绩序》:“今之藩司,古之方伯连帅,以句宣屏翰为职。”
(2).泛指地方长官。 唐 韩愈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方今居方伯连帅之职,坐一方,得专制於境内者,惟阁下心事犖犖,与俗辈不同。”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论二》:“其才皆可任方伯连帅。”
词语解释:官帅  拼音:guān shuài
指中士、下士等众官。帅,当作“师”。《文选·左思〈吴都赋〉》:“观鹰隼,诫征夫,坐组甲,建祀姑,命官帅而拥鐸,将校猎乎 具区 。” 高步瀛 义疏:“帅,当作‘师’。《吴语》:行头皆官师拥鐸拱稽。 韦 注曰:‘三君皆云,官师,大夫也。 昭 谓下言十行一嬖大夫,此一行宜为士。’”参见“ 官师 ”。
词语解释:官师  拼音:guān shī
(1).百官;较低级的官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諫,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孔 传:“官师,众官。”《国语·吴语》:“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鐸拱稽。” 韦昭 注:“下言十行一嬖大夫,此一行宜为士。《周礼》:‘百人为卒,卒长皆上士。’”《礼记·祭法》:“官师一庙。” 郑玄 注:“官师,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属。”《穆天子传》卷六:“百嬖人官师毕赠。” 郭璞 注:“官师,群士之号也。”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王禘》:“所谓官师者,次其长者也。然则达官之长必三命而上者,官师则中士而再命者。”
(2).官吏之长。《国语·楚语上》:“在舆有旅賁之规,位寧有官师之典。” 韦昭 注:“师,长也。”《汉书·晁错传》:“ 高皇帝 亲除大害,去乱从,并建英豪,以为官师,为諫争,辅天子之闕,而翼戴 汉 宗也。” 颜师古 注:“师,长也,各为一官之长也。”《新唐书·李绛传》:“将帅择,士卒勇矣;官师公,吏治辑矣。”
(3).指考试官。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一)》:“寥寥三百余字耳,却已将学生对于旧学之空疏和官师态度之浮薄写尽。”
词语解释:签帅  拼音:qiān shuài
即典签,或称典签帅。官名,始于 南朝 。朝廷为监视出任方镇的诸王而设,多以天子近侍充任。因其权势特大,故有签帅之称。至 唐 权力已减,仅掌文书, 宋 以后渐废。《南史·齐巴陵王子伦传》:“及 明帝 诛异己者,诸王见害,悉典籤所杀,竟无一人相抗。 孔珪 闻之流涕曰:‘……若不立籤帅,故当不至於此。’”《梁书·江革传》:“时少王行事多倾意於籤帅, 革 以正直自居,不与籤帅等同坐。”
词语解释:穆桂英挂帅  拼音:mù guì yīng guà shuài
又名《老征东》。戏曲传统剧目。北宋时西夏犯境,杨文广校场比武为其母穆桂英夺得帅印。时桂英已退隐二十年,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挂帅。佘太君劝以国家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豫剧、京剧整理演出较有影响。
词语解释:命帅  拼音:mìng shuài
任命将帅。《新唐书·陆贽传》:“今陛下命帅,先求易制者,多其部使力分,轻其任使心弱。”
词语解释:缇帅  拼音:tí shuài
指 明 代锦衣卫指挥使。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 嘉靖 中﹞锦衣緹帅,亦荐加少保以至太保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嗤鄙·脔婿》:“ 嘉靖 中翰林编修 赵祖鹏 者……有女嫁緹帅 陆武惠 炳 为继室。” 清 刘銮 《五石瓠·烟火》:“ 万历 、 崇禎 以来,诸緹帅镇臣製造烟火,价有近千金者。”
词语解释:票帅  拼音:piào shuài
剽悍的首领。《新唐书·逆臣传下·黄巢》:“其票帅 尚君长 、 柴存 、 毕师鐸 、 曹师雄 、 柳彦璋 、 刘汉宏 、 李重霸 等十餘辈,所在肆掠。”
词语解释:表帅  拼音:biǎo shuài
同“ 表率 ”。 宋 苏辙 《张璪光禄大夫资政殿学士知郑州告词》:“表帅四方,朕尚有赖。”
词语解释:勖帅  拼音:xù shuài
亦作“勗帅”。 勉力遵循。《仪礼·士昏礼》:“父醮子,命之曰:‘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勗帅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郑玄 注:“勗,勉也。若,女也。勉率妇道,以敬其为先妣之嗣,女之行,则当有常。”参见“ 勖率 ”。
词语解释:勖率  拼音:xù lǜ
亦作“勗率”。 勉力遵循。 汉 班固 《白虎通·嫁娶》:“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勗率以敬先妣之嗣,若则有常。” 唐 元稹 《剑南西川节度使下将士叙勋》:“使之必报,并赐崇勋。各懋乃诚,勗率以敬。” 唐 张廷珪 《授内官张禹珪加官制》:“古人有言,尔宜勉自勗率。”
词语解释:劫帅  拼音:jié shuài
盗贼的首领。《陈书·世祖纪》:“时 宣城 劫帅 纪机 、 郝仲 等各聚众千餘人,侵暴郡境, 世祖 讨平之。”
词语解释:呷醋节帅  拼音:gā cù jié shuài
唐 任迪简 为 天德军 判官,一日军宴,军吏误以醋酌 迪简 ,以军使 李景略 严暴,恐罪及军吏,乃强饮之,吐血而归。军中闻者皆为感泣。及 景略 卒,军中请以为主,官至 易定 节度使,时人呼为呷醋节归。见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词语解释:督帅  拼音:dū shuài
犹将帅。《后汉书·郭躬传》:“兵事呼吸,不容先关督帅。” 明 唐顺之 《升通政司左通政谢表》:“詎意樗材,亦尘器使。臣敢不仰体圣明之异眷,期与督帅而同心,勉竭短才,共图长算。”
词语解释:监帅  拼音:jiān shuài
谓监督军务的主将。《魏书·崔光传》:“厨兵幕士,衣履败穿,昼暄夜凄,罔所覆藉,监帅驱捶,泣呼相望。”
词语解释:纠帅  拼音:jiū shuài
聚集率领。《资治通鉴·梁简文帝大宝元年》:“今欲纠帅义勇,奉戴府君。”
词语解释:大元帅  拼音:dà yuán shuài
全军之最高统帅。 辽 以太子、亲王总军,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又以大臣总军马之政,有大元帅、副元帅。 清 季以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 民国 以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后废。参阅《续通志·职官三》
共81,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