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共17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布衣布袍布宣布濩布锦布算布设布景
布谷布政布惠布行布帘布絮布气布头
布袋布鼓布令布露布字布荆布遍布萨
布被布素布韦布列布子布陈布幔布白
布衾布囊布泉布路布干布巾布演布护
布裘布毛布席布阵布局布治布刀布衣交
布帆布德布种布缕布散布色布义布车
布衫布水布新布流布同布达布币布甲
布褐布帛布武布序布教布道布化布策
布施布襦布置布指布画布钱布卦布帐

词语解释:布衣  拼音:bù yī
(1).布制的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製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
(2).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餘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词语解释:布谷  拼音:bù gǔ
鸟名。又名勃姑、拨谷、获谷、击谷、结诰、鴶鵴、鳲鸠、桑鸠、郭公、戴胜、戴絍。以鸣声似“布穀”,又鸣于播种时,故相传为劝耕之鸟。《后汉书·襄楷传》:“臣闻布穀鸣於孟夏,蟋蟀吟於始秋。” 唐 杜甫 《洗兵行》:“田家望望惜雨乾,布穀处处催春种。” 宋 陆游 《夜闻蟋蟀》诗:“布穀布穀解劝耕,蟋蟀蟋蟀能促织。”
词语解释:布袋  拼音:bù dài
(1).布制的袋子。《隋书·食货志》:“有司尝进乾薑,以布袋贮之。”
(2).指招赘的女婿。或以为“补代”的音讹。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世号赘壻为布袋,多不晓其义。如入布袋,气不得出。顷附舟入 浙 ,有一同舟者号 李布袋 。篙人问其徒云:‘如何入舍壻谓之布袋?’众无语。忽一人曰:‘语讹也,谓之补代。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絶,不肯嫁出,招壻以补其世代尔。’此言絶有理。”一说作“布代”。参见“ 布代 ”。
词语解释:布代  拼音:bù dài
指招赘的女婿。
词语解释:布被  拼音:bù bèi
布制的被子。多以状生活清苦。 汉 刘向 《列女传·鲁黔娄妻》:“ 曾子 弔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緼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后汉书·祭遵传》:“家无私财,身衣韦絝,布被。”《晋书·杨轲传》:“常卧土床,覆以布被,倮寝其中,下无茵褥。”
词语解释:布衾  拼音:bù qīn
布被。《汉书·叙传下》:“布衾疎食,用俭飭身。” 唐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清 钱澄之 《田园杂诗》:“三冬布衾单,暖气无一丝。”
词语解释:布裘  拼音:bù qiú
布制的绵衣。 唐 白居易 有《新制布裘》诗。 前蜀 韦庄 《宜君县比卜居不遂留题王秀才别墅》诗:“本期同此卧林丘,榾柮炉前拥布裘。” 宋 刘克庄 《沁园春·送孙季蕃吊方漕四归》词:“岁暮天寒,一剑飘然,幅巾布裘。”
词语解释:布帆  拼音:bù fān
亦作“ 布颿 ”。 布质的船帆。亦借指帆船。颿,“ 帆 ”的古字。《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三·懊侬歌八》:“长檣铁鹿子,布帆阿那起。” 唐 顾况 《别江南》诗:“布帆轻白浪,锦带入红尘。” 明 高攀龙 《三时记》:“午后,余五人共载而泛,张布颿信风所之,甚见气象。” 清 黄景仁 《送陈理堂学博归江南》诗:“下水船中天上坐,布帆安稳作归人。”
词语解释:布衫  拼音:bù shān
布制的单衣。 唐 白居易 《王夫子》诗:“紫綬朱紱青布衫,颜色不同而已矣。”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布衫》:“布衫:三皇及 周 末,庶人服短褐襦服深衣。 秦始皇 以布开胯,名曰衫。用布者,尊女工之尚,不忘本也。” 宋 杨万里 《侧溪解缆》诗:“ 蓬莱 云气君休望,且向 严滩 濯布衫。” 鲁迅 《呐喊·阿Q正传》:“他也记得布衫留在 赵 家,但倘若去取,又深怕秀才的竹杠。”
词语解释:布褐  拼音:bù hè
(1).粗布短衣。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古者采椽不斵,茅屋不翦,衣布褐,饭土硎,铸金为鉏,埏埴为器。” 宋 苏洵 《上余青州书》:“穷者,藜藿不饱,布褐不暖。” 清 唐甄 《潜书·尚治》:“縠帛,衣之贵者也;布褐,衣之贱者也。”
(2).借指平民。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 秀水 朱竹垞 曾於 吴江 吴扶九 所得《復社姓名録》。以其后事徵之,死於布褐而无闻焉者十之三。”
词语解释:布施  拼音:bù shī
(1).施予;施舍。谓施恩惠于人。《国语·周语上》:“若是,乃能媚於神而和於民矣,则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庄子·外物》:“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 汉 王充 《论衡·定贤》:“使穀食如水火,虽贪恡之人,越境而布施矣。”
(2).犹普施。谓普遍施予。《荀子·哀公》:“布施天下而不病贫。” 杨倞 注:“谓广施德泽,子惠困穷,使家给人足而上不忧贫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风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
(3).佛教传入 中国 后,以“布施”为梵文Dana(檀那)的意译词,故特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北史·元太兴传》:“ 太兴 遇患,请诸沙门行道,所有资财,一时布施,乞求病愈,名曰散生斋。”《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夫人临行,尽出房中釵釧衣饰之类及所藏宝玩约数千金,布施各菴院寺观。”《西游记》第七二回:“﹝ 唐三藏 ﹞应声高叫道:‘女菩萨,贫僧这里随缘布施些儿斋吃。’”
(4).指施舍给人的财物或恩惠。 元 郑廷玉 《看钱奴》楔子:“不必化斋,我化布施去也。”《红楼梦》第二九回:“我不説你是为送符,倒像为我们化布施来了。” 鲁迅 《二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
(5).公布施行;施行。《墨子·非命上》:“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大经·五正》:“ 黄帝 问 阉冉 曰:‘吾欲布施五正(政),焉止焉始?’”
(6).施展。《西游记》第二七回:“ 孙大圣 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諕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把财物等施舍给别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五:“老僧是 五臺山 僧人……今要往别处去走走,讨这些佈施。” 清 李渔 《奈何天·逃禅》:“求你大捨慈悲,把书房佈施与我。”
词语解释:布袍  拼音:bù páo
(1).布制长袍。《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南史·沉约传》:“恒服布袍芒屩,以麻绳为带。” 唐 唐彦谦 《早行遇雪》诗:“荒村絶烟火,髯冻布袍湿。”
(2).犹布衣。指平民。 宋 刘过 《寿建康太尉》诗:“万里寒风一布袍,持将诗句謁英豪。” 明 周履靖 《和贯休山居十咏》:“ 长安 多少豪华客,何似山林一布袍。”
词语解释:布政  拼音:bù zhèng
(1).施政。《左传·成公二年》:“《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史记·孝文本纪》:“人主不德,布政不均。” 三国 魏 锺会 《檄蜀文》:“布政垂惠而万邦协和。”
(2).布政使的省称。《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 朱四府 乃 山东 人氏,父亲 朱布政 与 邵爷 却是同年。”参见“ 布政使 ”。
词语解释:布政使  拼音:bù zhèng shǐ
官名。 明 洪武 九年(公元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 后,全国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高于布政使。 清 代始正式定为督、抚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 康熙 六年(公元1667年)后,每省设布政使一员, 直隶 亦设, 江苏 则设二员,分驻 江宁 、 苏州 。俗称藩司、藩台。参阅《续文献通考·职官·布政使司》《清会典事例·吏部·官制》
词语解释:布鼓  拼音:bù gǔ
《汉书·王尊传》:“毋持布鼓过 雷门 。” 颜师古 注:“ 雷门 , 会稽 城门也,有大鼓。 越 击此鼓,声闻 洛阳 ……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后以“布鼓”为浅陋之典。 晋 葛洪 《抱朴子·金丹》:“闻雷霆而觉布鼓之陋,见巨鲸而知寸介之细也。” 唐 李商隐 《为举人献韩郎中琮启》:“捧爝火以干日御,动已光销;抱布鼓以诣 雷门 ,忽然声寝。”
词语解释:布素  拼音:bù sù
(1).布衣素服。布指质地,素指颜色,形容衣着俭朴。《宋书·礼志二》:“皇后终除之日,不宜还著重服,直当释除布素而已。”《宋史·道学传四·李燔》:“被服布素,虽贵不易。”
(2).指卑微的地位或身分。《北史·隋房陵王勇传》:“帝曰:‘此儿不堪承嗣久矣。皇后恒劝我废,我以布素时生,復长子,望其渐改,隐忍至今。’” 宋 范仲淹 《蔡公墓志铭》:“某自布素从公之游,见公出处语默,无一不善。”
(3).借指平民。 清 王晫 《今世说·德行》:“自公卿以逮布素,皆欢然诚信相接,如坐人春风中。”
词语解释:布囊  拼音:bù náng
布袋。《汉书·杨王孙传》:“死则为布囊盛尸。”《晋书·祖逖传》:“ 逖 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餘人运上臺。” 唐 姚合 《喜贾岛至》诗:“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
词语解释:布毛  拼音:bù máo
布上的绒毛。佛教禅宗语。喻佛法无所不在,不可粘着。《景德传灯录·前杭州径山道钦禅师法嗣》:“﹝ 鸟窠道林禪师 ﹞有侍者 会通 ,忽一日欲辞去,师问曰:‘汝今何往?’对曰:‘ 会通 为法出家,以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师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师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 会通 遂领悟玄旨。”后亦用为开悟的典实。 宋 王安石 《示报宁长老》诗:“新营枣棫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
词语解释:布德
广施恩德
词语解释:布水  拼音:bù shuǐ
瀑布。 唐 李邕 《嵩岳寺碑》:“菱镜漾於玉池,金虬飞於布水。”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今日游 白水佛跡山 ,山上布水三十仞,雷辊电散,未易名状。”
词语解释:布帛  拼音:bù bó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因以“布帛”统称供裁制衣着用品的材料。《礼记·礼运》:“昔者衣羽皮,后圣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晋 葛洪 《抱朴子·清鉴》:“此为丝线既经於銓衡,布帛已歷於丈尺。” 唐 白居易 《重赋》诗:“生民理布帛,所求活一身。”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静极的时候,连针穿过布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词语解释:布襦  拼音:bù rú
布制的短衣。《北史·萧宝夤传》:“﹝ 宝夤 ﹞脱本衣服,著乌布襦,腰繫千许钱,潜赴 江 畔。”《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勛 解甲服布襦而遁,收散卒才及三千人。” 胡三省 注:“襦,短衣也。”
词语解释:布宣  拼音:bù xuān
传布宣扬。 唐 韩愈 《上李尚书书》:“非閤下条理镇服,布宣天下威德,其何能及此!” 宋 叶适 《蕲州到任谢表》:“将欲布宣国家拊循之德,奉行监司督察之威。”
词语解释:布惠
布施恩惠
词语解释:布令  拼音:bù lìng
颁布政令;发布命令。《国语·周语上》:“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增修於德而无勤民於远。”《墨子·尚同下》:“发宪布令其家。”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正月之吉》:“ 周 礼布令观象,皆於正月朔日及每月朔日。行事有一定之月日,故百官易於奉行,庶民易於取法。” 郭沫若 《暴虎辞》:“ 汉 主一世雄,布令挥长弓;命女投狐兔,命士投麋熊。”
词语解释:布韦  拼音:bù wéi
见“ 布衣韦带 ”。
词语解释:布衣韦带  拼音:bù yī wéi dài
亦省作“ 布韦 ”。 1.贫寒之士的服饰。《汉书·贾山传》:“布衣韦带之士,修身於内,成名於外,而使后世不絶息。”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 宋 苏轼 《谢对衣金带马表》之一:“伏念臣人微地寒,性迂才短,袭布韦而自荐,偶忝搢绅。” 明 李东阳 《后东山草堂赋》:“子非治河之中丞乎?非行边之贰卿乎?胡不轩盖是拥,而布韦是婴也?” 章炳麟 《说林上》:“虽 余萧客 、 陈奂 辈,犹以布衣韦带尽其年寿,则嘉遯之风广矣。”
(2).借指贫寒的或没有做官的文士。 明 王廷相 《与彭宪长论学书》:“ 颜子 居 春秋 之世,萧然一布韦也。”《儒林外史》第八回:“相府开筵,常聚些布衣韦带。”
词语解释:布泉  拼音:bù quán
(1).《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入出” 汉 郑玄 注:“布,泉(钱)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故以“布泉”泛指钱财、货财。 汉 陆贾 《新语·本行》:“散布泉以极耳目之好,以快淫邪之心,岂不谬哉!”
(2).古货币名。《北史·周纪下·武帝》:“更铸钱,文曰布泉,以一当五,与五銖并行。”《说郛》卷八四引《钱谱·古文钱》:“ 陈文帝 天嘉 二年,铸钱文曰布泉,一当百,与五銖并行。” 萧清 《中国古代货币史》第三章第二节:“出土的 莽 钱中,还发现有‘布泉’93枚。这种钱史书未载,但 洛阳 烧沟 汉 墓, 陕县 刘家渠 汉 墓等均有出土,而且在 西安 ,于1965年还曾征集到一个铜质‘布泉’范母,其文字的笔体均与‘货泉’类似,所以,它大概也是与‘货泉’年代相近的钱币。”
(3).瀑布。 宋 陈善 《扪虱新话·论孟子之书有巧妙处》:“吾谓此一章似布泉悬水,下注万仞,怒沫狂澜,乍起乍伏,澒洞汹涌,而观者竦然。”布,一本作“ 百 ”。
词语解释:布席  拼音:bù xí
铺设坐席。《仪礼·士冠礼》:“布席于门中、闑西閾外,西面。”《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郎署长布席, 袁盎 引却 慎夫人 坐。” 清 陈维崧 《白苎·早秋饮蘧庵先生隔墙闻弦索声》词:“日没杯阑,再向空阶布席。”
词语解释:布种  拼音:bù zhǒng
撒籽栽种。《淮南子·原道训》“ 神农 之播穀也,因苗以为教” 汉 高诱 注:“布种百穀,因苗之生而长育之,以为后世之常教也。”
播撒种子。《北史·苏绰传》:“布种既讫,嘉苗须理。” 清 章学诚 《与乔迁安明府论初学课业三简》之一:“然此閒已闻霑足之后,若再不休,未免有碍布种。”
播种。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道民种茴香》:“遂下道院,取可以佈种者,得茴香一掬,命道民种於艮岳之趾。”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金城稻﹞色红性硬,最为耐旱,四月佈种,七月即收。”
词语解释:布新  拼音:bù xīn
更新,建立新的。《左传·昭公十七年》:“ 申须 曰:‘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宋书·武帝纪中》:“是以五纬升度,屡示除旧之迹;三光协数,必昭布新之祥。” 廖仲恺 《革命继续的工夫》:“这个革命作用,一面是除旧,一面是布新。”
词语解释:布武  拼音:bù wǔ
(1).足迹分散不重迭。谓疾走。《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布武,谓每移足各自成迹,不相躡。” 孙希旦 集解:“趋有疾趋,徐趋二法……堂上接武即徐趋,堂下布武即疾趋也。”《新唐书·董晋传》:“古者服冠冕,以佩玉节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趋进而已。”
(2).泛指行进,行走。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引》:“斯言也,犹示行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术而布武,未易得也。”
词语解释:布置  拼音:bù zhì
(1).分布陈列;分布安置。《北史·宇文深传》:“年数岁,便累石为营,折草作旌旗,布置行伍,皆有军阵之势。”《左传·昭公元年》“为五陈以相离” 唐 孔颖达 疏:“相离者,布置使相远也。”《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凡门客都布置显要,或为大郡,掌握兵权。”
(2).犹措置,安排。《周书·韦孝宽传》:“所有经略,布置之初,人莫之解;见其成事,方乃惊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 理之 述完了这件事,我从头仔细一想,这 李壮 布置的实在周密很毒。” 赵树理 《三里湾·拆不拆》:“这样一直辩论下去,咱们的工作也没法布置。”
(3).指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构思布局。 南朝 陈 姚最 《续画品》:“﹝ 毛稜 ﹞便捷有餘,真巧不足;善於布置,略不烦草。”《朱子语类》卷六五:“大抵此图布置,皆出乎自然。” 明 宋濂 《评浦阳人物·元处士吴莱》:“问其作赋之法,则谓有音法,欲其倡和闔闢……有章法,欲其布置谨严。”《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庆桂 《听泉图》诗:“写来奈笔拙,布置惭周全。”
(4).根据某种需要,对环境加以装饰。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九章:“这旧式的小屋经他们这么一布置,温暖、淡雅,仿佛有了春天的气息。” 柳青 《创业史》第二部第四章:“会议室新打扫过,并且特别布置了一番。”
(1).安排诗文书画的结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疏者,布也。布置物类,撮题近意,故小券短书,号为疏也。”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得其意,则信手拈来,纵横佈置,靡不合节,正禪家所谓悟也。”
(2).部署任务或活动。《英烈传》第三十回:“ 太祖 大喜,即令 李善长 如法佈置,仍听军师 刘基 调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癸酉之变》:“皇次子从容佈置,命侍者携鸟枪入,并严命禁城四门,促官兵入捕贼。”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斗争会》:“现在 金旺 回去跟她说要斗争 小芹 ,这才是巴不得的机会,丢下活计,马上就去布置。”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在各个工点上,他们分别找干部研究和布置‘防洪’工作。”
(3).对场所作整理、安排。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虎丘名姝与榕城生逸事》:“生徬徨室中,见其佈置精洁,图书满架。” 丁玲 《沙菲女士的日记·三月二十七日》:“一早 毓芳 便上西山去了,去替我布置房子。” 浩然 《艳阳天》第十二章:“ 马立本 正在打扫房间,布置会场。”
词语解释:布濩  拼音:bù hù
遍布;布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鲜枝黄砾,蒋芧青薠,布濩閎泽,延曼太原。”《文选·张衡〈东京赋〉》:“声教布濩,盈溢天区。” 薛综 注:“布濩,犹散被也。” 清 赵翼 《边外诸土司地清晨必起黑雾》诗:“繄兹蛮徼地,氛霾日布濩。”
词语解释:布行  拼音:bù xíng
谓显示操行。 晋 杜预 《举贤良方正表》:“ 苏赞 布行於草野,著德於閭阎。”《左传·文公十八年》“明允篤诚” 唐 孔颖达 疏:“诚者,实也。秉心纯直,布行贞实也。”
词语解释:布露  拼音:bù lù
公布;揭示;揭露。《三国志·蜀志·先主甘后传》:“臣请太尉告宗庙,布露天下,具礼仪别奏。”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今子发而扬之,使前人之奥祕布露显明,则后之人而又何惮耶!” 许地山 《街头巷尾之伦理》:“叔叔把他的侄儿怎么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布露出来。”
词语解释:布列  拼音:bù liè
分布陈列;遍布。《汉书·扬雄传上》:“鳞罗布列,攒以龙翰。” 颜师古 注:“言布列则如鱼鳞之罗,攒聚则如龙之豪翰。”《北史·僭伪附庸传·萧琮》:“ 琮 之宗族,緦麻以上,并随才擢用,於是诸 萧 昆弟,布列朝廷。”《新五代史·高季兴传》:“ 继冲 亟归,见旌旗甲马布列衢巷,大惧。” 清 戴名世 《唐西浦记》:“两山之上皆大石,纵横布列。”
词语解释:布路  拼音:bù lù
谓分路走散。《左传·襄公三十年》:“ 郑 伯有 耆(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鐘焉。朝至未已,朝者曰:‘公焉在?’其人曰:‘吾公在壑谷。’皆自朝布路而罢。” 杜预 注:“布路,分散。”《新唐书·陆贽传》:“师一挫伤,则乘其危橈,布路东溃。”《资治通鉴·唐僖宗广明元年》:“百官退朝,闻乱兵入城,布路窜匿。”
词语解释:布阵  拼音:bù zhèn
布列阵势。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连营布阵,踞险扬兵。”《宋史·吴璘传》:“布阵之法,则以步军为阵心、左右翼,以马军为左右肋,拒马布两肋之间。”《三国演义》第九九回:“吾却引军在前布阵,只待 蜀 兵势乱,吾大驱士马攻杀进去。”
词语解释:布缕  拼音:bù lǚ
布与线。亦泛指织物。《晏子春秋·谏上五》:“ 晏子 乃返,命 稟 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絶食者,使有终月之委。”《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词语解释:布流  拼音:bù liú
广布流传。 汉 王充 《论衡·恢国》:“ 孝明 天崩,今上嗣位,元二之间,嘉德布流。”《后汉书·黄琼传》:“毁谤布流,应时折减,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
词语解释:布序  拼音:bù xù
依次展布。 汉 班固 《东都赋》:“三光宣精,五行布序。”
词语解释:布指  拼音:bù zhǐ
(1).伸开手指。《大戴礼记·王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
(2).指伸曲手指。 清 袁枚 《高进之逸事》:“ 牢之 问部下甲兵芻粮, 进之 布指算不爽。”
(3).谓挥动手指。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道同气协,无所改更;如鼓和琴,布指成韵。”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授以琵琶,布指濩索,然意弗屑,不肯竟学。”
(4).指挥笔书写。 宋 薛季宣 《新作殊亭》诗:“书文两奇絶,踪蹟存布指。”
词语解释:布锦
铺展锦绣
词语解释:布帘  拼音:bù lián
布制的门帘或窗帘。《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张员外 恰在水瓜心布帘后望见,走将出来道:‘好也,主管!你做甚么,把两文撇与他?’”《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女子﹞上了臺阶儿,那隻手撩起了布帘,跨进门去。” 郭沫若 《初出夔门》:“大哥隔着布帘听见,悯笑了一下,低声地说:‘空前有之,绝后则未也。’”
旧时酒家做幌子的布旗。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二折:“墙角畔滴溜溜草稕儿挑,茅簷外疎剌剌布帘儿斜。”《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布帘沽酒处,惟有畊农村老来尝。”
词语解释:布字  拼音:bù zì
谓写字或著述。 隋 薛道衡 《咏苔纸》诗:“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唐 李庾 《西都赋》:“或献凯作名以宣帝功,或布字缀行以达皇风。”
词语解释:布子  拼音:bù zǐ
方言,蚕纸
词语解释:布干  拼音:bù gàn
伸展的枝干。 晋 成公绥 《乌赋》:“起彼高林,集此丛灌;栖息重阴,列巢布干。”
词语解释:布局  拼音:bù jú
(1).本指下棋时从全局观点出发进行布子。 唐 王建 《夜看美人宫棋》诗:“宫棊布局不依经,黑白相和子数停。” 吴梅 《题天香石砚斋棋谱》诗:“敛边丰腹审四隅,布局落子无其偶。”
(2).引申指对事物的规划安排。《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那时先生教他做文字,却就知布局练格,琢句修词。” 毛泽东 《论十大关系》二:“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五一章:“这座佛寺占地不大,但建筑玲珑,布局紧凑,禅堂清幽。”
从全面考虑进行安排。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卷上:“凡作画者,……一如作文,在立意佈局新警乃佳,不然,缀辞徒工,不过陈言而已。”如:工业布局合理。
词语解释:布散  拼音:bù sàn
(1).散布;传布。《释名·释天》:“夏曰昊天,其气布散,皓皓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忧危竑议后纪》:“皦其篇供称布散妖书,见面上票签有‘国本攸关’四字。”《东周列国志》第一○二回:“密遣细作至 魏 ,访求 晋鄙 之党,奉以多金,使之布散流言。”
(2).离散。《大戴礼记·用兵》:“﹝ 夏桀 、 商紂 ﹞杀戮无罪,不祥於天,粒食之民,布散厥亲,疏远国老,幼色是与,而暴慢是亲。”
(3).分施。《元史·王约传》:“俸禄所入,布散姻族,外及贫士。”
闲散自在。 汉 王充 《论衡·书解》:“案古作书者,多位布散槃解;辅倾寧危,非著作之人所能为也。”
词语解释:布同  拼音:bù tóng
犹混同。《史记·夏本纪》:“帝即不时,布同善恶,则毋功。” 裴駰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帝用臣不是,则贤愚并位,优劣共流故也。”按,布,《书·益稷》作“敷”。
词语解释:布教  拼音:bù jiào
(1).颁布教令;施行教化。《周礼·地官·大司徒》:“正月之吉,始和布教于邦国都鄙,乃县教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教象。” 晋 牛弘 《明堂议》:“弘风布教,作范於后。”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布教都畿,班政方外。”
(2).佛教语。传布教义。《妙法莲华经玄义》卷十:“但论 如来 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
词语解释:布画  拼音:bù huà
(1).运筹划策。 唐 元稹 《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以丞相布画於千里之外,使诸将持重於四封之中。”
(2).谓排列运算。《金史·方伎传·武祯》:“ 武禎 子 亢 ,寡言笑,不妄交,尝与一学生终日相对,握筹布画,目炯炯若有所营,见者莫测也。”
词语解释:布算  拼音:bù suàn
(1).布筹运算。 汉 徐干 《中论·历数》:“於是营仪以準之,立表以测之,下漏以考之,布算以追之。” 宋 苏轼 《答李琮书》:“国之用兵,正如私家之造屋,凡屋若干,材石之费,穀米之用,为钱若干,布算而定,无所赢缩矣。”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诗:“勾稽数多寡,必假布算精。”
(2).谓布蓍占卜。亦泛指卜卦推算。《北史·许遵传》:“於是布算满牀,大言曰:‘不出冬初,我乃不见。’ 文宣 以十月崩, 遵 果以九月死。”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笪在辛》:“ 在辛 貌质朴,又蔴衣蔴冠,絶无贵介容, 子缨 为之布算,亦甚忽略,并不誉及科甲功名一字。”
词语解释:布絮  拼音:bù xù
(1).布和丝绵。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间者,郡国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难,与之为市。”
(2).泛指棉衣。 唐 白居易 《村居苦寒》诗:“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
词语解释:布荆  拼音:bù jīng
(1).布裙荆钗,古代贫家女子的服饰。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2).借指贫女。《东周列国志》第二回:“折得名花字国香,布荆一旦荐匡牀。风流天子浑閒事,不道龙漦已伏殃。”
词语解释:布陈  拼音:bù chén
(1).颁布;宣示。《荀子·王霸》:“之所以为布陈於国家刑法者,则举义法也。” 宋 司马光 《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圣王之诛,不在快志多杀,要欲布陈条理,期於安定而已。”
(2).分布陈列;陈列。 汉 陆贾 《新语·资质》:“冠带正容,对酒行觴,卿士列位,布陈宫堂,望之者目眩,近之者鼻芳。” 汉 袁康 《越绝书·内传陈成恒》:“孤虽要(腰)领不属,手足异处,四支(肢)布陈,为乡邑笑,孤之意出焉。”
(3).陈述。《太平天囯史料丛编简辑·刘松山致梅少岩书》:“知关綺注,用特布陈。”
词语解释:布巾  拼音:bù jīn
(1).古代丧礼中用以覆盖死者及祭器之巾。《仪礼·士丧礼》:“布巾环幅不凿。” 胡培翚 正义:“布巾为饭而设,以覆尸面,用布为之。”《仪礼·士丧礼》:“两籩无縢,布巾,其实栗,不择。” 郑玄 注:“布巾,籩巾也。籩豆具而有巾。”
(2).古代服丧期间所戴的布头巾。《宋书·礼志四》:“ 魏 时会丧及使者弔祭,用博士 杜希 议,皆去冠,加以布巾。”《宋史·礼志二八》:“三年之内,禁中常服布巾、布衫、布背子。”
(3).布被单。 晋 葛洪 《神仙传·董奉》:“ 奉 使病人坐一房中,以五重布巾盖之,使勿动。”
词语解释:布治  拼音:bù zhì
(1).普遍治理。《书·禹贡》“ 禹 敷土” 孔 传:“洪水汎溢, 禹 布治九州之土。”
(2).颁布政令或法典。《周礼·天官·大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 郑玄 注:“大宰以正月朔日布王治之事於天下,至正岁又书而县于象魏,振木鐸以徇之,使万民观焉。” 孙诒让 正义:“大宰於 周 正月朔日始宣布治典於畿外邦国、畿内都鄙。”
(3).谓施政。 明 高启 《三贤堂》诗:“至今郡中人,犹想布治年。”
词语解释:布色  拼音:bù sè
着色,布置色采。《西京杂记》卷二:“ 下杜 阳望 亦善画,尤善布色。 樊育 亦善布色。”
词语解释:布达  拼音:bù dá
书信用语。谓陈述表达。 清 鲍超 《覆黄翼升书》:“知关锦念,并附布达。” 鲁迅 《书信集·致黎烈文》:“专此布达,并颂撰安。”
书信正文结束处用语。表示陈述如上的意思。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专此佈达,恭请金安。”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专此佈达,即请春安。”
词语解释:布道  拼音:bù dào
指基督教宣讲教义。 邹韬奋 《萍踪忆语·听众六千万人的无线电牧师》:“他最初常在一个无线电播音站作布道演讲。”
词语解释:布钱  拼音:bù qián
布币。 王莽 时曾仿古布币铸“布货十品”。《汉书·王莽传中》:“吏民出入,持布钱以副符传,不持者,厨传勿舍,关津苛留。”参见“ 布币 ”、“ 布货 ”。
词语解释:布设  拼音:bù shè
布置。 宋 苏轼 《上皇帝书》:“颇赐緡钱,使得以布设耳目,畜养爪牙。”
词语解释:布气  拼音:bù qì
(1).谓散布阳和之气。 汉 焦赣 《易林·坤之乾》:“谷风布气,万物出生。萌庶长养,华叶茂成。”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
(2).旧谓有道术者运气与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书李若之事》:“学道养气者,至足之餘,能以气与人。都下道士 李若之 能之,谓之布气。吾中子 迨 ,少羸多疾, 若之 相对坐,为布气, 迨 闻腹中如初日所照温温也。”
词语解释:布遍  拼音:bù biàn
遍布。《后汉书·党锢传·夏馥》:“及 俭 等亡命,经歷之处,皆被收考,辞所连引,布徧天下。”
词语解释:布幔  拼音:bù màn
(1).布制的帷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北朝 婚礼,青布幔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於此交拜。” 巴金 《还魂草》:“人头与火炉的影子‘牛皮灯影’似地映在布幔上面。”
(2).古代守城用具。《通典·兵五》:“布幔,复布为之,以弱竿县挂於女墙八尺,折抛石之势,则矢石不復及墙。”
词语解释:布演  拼音:bù yǎn
排列推演。 三国 魏 阮籍 《通易论》:“ 庖羲氏 布演六十四卦之变。”
词语解释:布刀  拼音:bù dāo
(1).裁布的刀。《汉书·循吏传·文翁》“买刀布 蜀 物” 颜师古 注引 晋 晋灼 曰:“布刀,谓妇人割裂财布刀也。”
(2).旧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织布工具。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志馀》:“布刀者,峒人织具也。峒人不用高机,无箸无枝,以布刀兼之。刀用山木,形如刀,长於布之阔,鋭其两端,背厚而楕,如弓之弧,刃如弦而薄,刳其背之腹以纳纬,而惌其鋭而吐之以当梭。纬既吐,则两手扳其两端以当箸也。”
词语解释:布义  拼音:bù yì
犹行义。《逸周书·谥法》:“布义行纲曰景。” 汉 刘向 《说苑·政理》:“ 魏文侯 使 西门豹 往治於 鄴 ,告之曰:‘必全功成名布义。’” 明 宋濂 《燕书》之二一:“以君伐臣是谓布义,以臣伐君是谓悖政。”
词语解释:布币  拼音:bù bì
(1).陈列币帛。《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祓殯而襚,则布币也。”《国语·吴语》:“寡君 句践 使下臣 郢 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於下执事。” 韦昭 注:“布,陈也。币,玉帛也。”《史记·周本纪》:“於是布币而策告之。”
(2).古代仿照农具鎛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 鎛 ”。因鎛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 春秋 初期的 周王 朝及 晋 、 卫 、 郑 、 宋 等国。后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 战国 时期的 韩 、 赵 、 魏 以及 燕 秦 等国。 新莽 时曾一度仿制使用。
词语解释:布化  拼音:bù huà
施行教化。《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唯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则兆民幸甚。”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或以听穷省冤,或以布化悬法。”《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入寇志》:“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两 江 ,想见圣主之善任知人,正符鸿才之宣猷布化,臺垣翘企,抃贺莫名。”
词语解释:布卦  拼音:bù guà
排列卦象,进行占卜。《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伯阳父 布卦已毕,献上繇词。” 清 杜岕 《读文中子有感》诗:“但多名理障,布卦露圭角。”
词语解释:布景  拼音:bù jǐng
(1).绘画时在画面上安排景物。《宣和画谱·墨竹叙论》:“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则又岂俗工所能到哉!”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写山水诀》:“古人作画,胸次宽阔,布景自然。”
(2).舞台或摄影场上根据需要所布置的景物。 胡适 《文学进化观与戏剧改良》:“戏台上的设备,如布景之类,有种困难,不但须要图省钱,还要图省事。”
(1).绘画中谓按照主题需要和画幅大小安排画中景物。 清 方薰 《山静居画论》卷上:“昔人谓画丛树,必插枯枝以疏通之,意谓林木塞实,不疏通不易佈景也。”
(2).舞台或摄影场上布置的景物。如:这台布景制作很精。
词语解释:布头  拼音:bù tóu
(2) 成匹的布上剪剩下来的不成整料的部分(多在五六尺以内)
(3) 剪裁后剩下的零碎布块儿
词语解释:布萨  拼音:bù sà
梵文Upavasatha的音译。意译为净住,善宿,长养,断增长。佛教仪式。指出家僧尼每半月(十五日与二十九日或三十日)集会一次,专诵戒律,称为“説戒”,谓能长养善法,增长善法。在诵戒律时,信徒也向大众忏悔所犯罪过,称为“断增长”,意谓断恶长善。
词语解释:布白  拼音:bù bái
(1).书法用语。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清 冯武 《书法正传·纂言上》:“分閒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2).指奏乐时使乐声轻重抑扬、疏密缓急相间得宜。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琴瑟专一,不可为听;分间布白,乡背乃章。”
词语解释:布护  拼音:bù hù
同“ 布濩 ”。 唐 白居易 《贺云生不见日蚀表》:“和气周流,密云布护。”
词语解释:布衣交  拼音:bù yī jiāo
谓不拘身分地位高低的朋友。因布衣一般为平民所服,亦指贫贱之交。《战国策·齐策三》:“ 卫 君与 文 ( 孟尝君 田文 )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 卫 君游。” 鲍彪 注:“言交於未贵时。”《后汉书·隗嚣传》:“ 嚣 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 宋 陆游 《南唐书·孙忌传论》:“ 元宗 接羣臣如布衣交。” 明 都穆 《南濠诗话》:“ 李太白 、 杜子美 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
词语解释:布车  拼音:bù chē
以布为帷幔的车。《史记·梁孝王世家》:“ 茅兰 説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於长公主园。” 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布车,降服,自比丧人。” 顾炎武 《日知录·史记注》:“乘布车,谓微服而行,使人不知耳,无‘降服自比丧人’之意。”《旧唐书·魏徵传》:“﹝ 徵 妻 裴氏 ﹞悉辞不受,竟以布车载柩,无文彩之饰。”
词语解释:布甲  拼音:bù jiǎ
布列军队。甲,甲兵,指军队。 唐 李绅 《到宣武三十韵》:“宿云看布甲,疏柳见分营。”
词语解释:布策  拼音:bù cè
(1).布列算筹。策,运算的筹码。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
(2).设策,想办法。 宋 陆游 《赠童道人盖与予同甲子》诗:“一事尚须烦布策,几时能具钓鱼船?”
词语解释:布帐  拼音:bù zhàng
(1).布制的帷帐。《晋书·元帝纪论》:“布帐綀帷,详刑简化,抑扬前轨,光启中兴。”
(2).指布制的床帐。
共173,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