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量币 拼音:liàng bì
古代祭祀用的币帛。《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玉曰嘉玉,币曰量币。” 郑玄 注:“今 河 东云币帛也。” 孙希旦 集解:“量币者,言币之长短广狭合制度也。” 汉 蔡邕 《独断》:“凡祭,号牲,物异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玉曰嘉玉,币曰量币。”词语解释:圭币 拼音:guī bì
祭祀用的玉帛。《汉书·文帝纪》:“其广增诸祀坛场珪币。” 颜师古 注:“币,祭神之帛。”《旧唐书·音乐志三》:“诚备祝嘏,礼殫珪币。”《宋史·乐志七》:“肆类上帝,怀柔百神。稾秸既设,珪币既陈。”词语解释:牲币 拼音:shēng bì
牺牲和币帛。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社稷、五岳等。后泛指一般祭祀供品。《周礼·春官·肆师》:“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 郑玄 注:“ 郑司农 云:‘大祀天地,次祀日月星辰,小祀司命已下。’ 玄 谓大祀又有宗庙,次祀又有社稷、五祀、五岳,小祀又有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百物。”《孔丛子·论书》:“牲币之物,五岳视三公而名山视子男。” 金 元好问 《樊侯寿冢记》:“以吉日壬辰合祭三世,牲币来助者倾动州里。”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家祭》:“苹蘩洁,牲币俱,宜祀之辰籩豆举。”词语解释:楮币 拼音:chǔ bì
(1).指 宋 、 金 、 元 时发行的“会子”、“寳券”等纸币。因其多用楮皮纸制成,故名。后亦泛指一般的纸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辨楮币二字》:“古有三币,珠玉为上,金次之,钱为下。自 秦 汉 专以钱为币。近岁用会子,盖 四川 交子法,特官券耳,不知何人目为楮币。”《金史·食货志三》:“小民浅肤,谓楮币易坏,不若钱可久,於是得钱则珍藏,而券则亟用之,惟恐破裂而至於废也。”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八》:“楮币于 宋 谓之会子,于今谓之寳钞,虽制用不同,而以久而轻,则弊一而已矣。”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近世银币日穷,银价日贵,於是有议变行楮币者。” 章炳麟 《五无论》:“返观专制之国,钱币一出於国家,然民间犹得以碎银贸易,至於楮币,则国家尚鲜为之。”
(2).指祭供时焚化的纸钱。《朱子语类》卷一三八:“ 汉中 之民当春月,首戴白楮币,上 诸葛 墓。”《剪灯新话·金凤钗记》:“生感 兴娘 之情,以釵货於市,得钞二十锭,尽买香烛楮币,齎诣 琼花观 ,命道士建醮三昼夜,以报之。”《清史稿·礼志十一》:“殷奠,列饌筵二十一,酒奠十一,羊九,楮币九万。”词语解释:聘币 拼音:pìn bì
(1).古时聘人所备的礼物。币,本意为缯帛。古以束帛为赠送宾客及享聘之礼。《孟子·万章上》:“ 伊尹 耕於 有莘之野 ,而乐 尧 舜 之道焉…… 汤 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我何以 汤 之聘币为哉?’”
(2).古代订婚时所备的礼物。《北史·列女传·泾州贞女儿氏》:“ 涇州 贞女 儿氏 者,许嫁 彭老生 为妻,聘币既毕,未及成礼。”词语解释:金币 拼音:jīn bì
古代泛指金属货币,现在指用黄金作主要成分铸造的货币。《管子·轻重戊》:“金币者,人之所重也。”《清史稿·博洛传》:“五年,以所获金弊、人口賚焉。”《新华日报》1941.1.15:“金币(或者银币)为什么可以与商品交换呢?这是因为金或银它本身是劳动的产物,是有价值的。”词语解释:玉币 拼音:yù bì
古代用于朝聘或祭祀的瑞玉。《周礼·天官·大宰》:“大朝覲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 郑玄 注:“玉币,诸侯享币也。” 孙诒让 正义:“ 金鶚 云:‘古者玉帛通谓之币,玉币即瑞玉也。’”《新唐书·礼乐志一》:“五曰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太祝以玉币置於篚。”《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六·唐祭方丘乐章》:“玉币牲牷分荐享,羽旄干鏚递成容。”词语解释:书币 拼音:shū bì
(1).书写礼单。《仪礼·聘礼》:“宰书币……史读书展币。” 郑玄 注:“书聘,所用币多少也。”
(2).泛指修好通聘问的书札礼单和礼品。《战国策·赵策四》:“ 秦王 使使者报曰:‘吾所使 赵国 者,小大皆听吾言,则受书币。若不从吾言,则使者归矣。’”《文选·袁淑〈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五侯竞书币,羣公亟为言。” 李善 注:“古人相遗币,必书之於刺,故曰书币。”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契丹》:“虏既屈服,於是叩关请吏,修书币之使。”词语解释:嘉币 拼音:jiā bì
祭祀所用的缯帛。《大戴礼记·诸侯迁庙》:“孝嗣侯某,敢以嘉币告於皇考某侯。”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皇夏》:“嘉玉惟芳,嘉币惟量。”词语解释:奉币 拼音:fèng bì
犹进贡。《汉书·公孙弘传》:“远方之君莫不説义,奉币而来朝,此和之极也。”词语解释:厚币 拼音:hòu bì
丰厚的礼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楚威王 闻 庄周 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晋 葛洪 《抱朴子·诘鲍》:“灵禽嗈喈於阿阁,金象焜晃乎清沼,此岂卑辞所致,厚币所诱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 若木 由是名闻江南,凡两江总督到任,必卑辞厚币,敦请入幕,为上宾者数十年。”词语解释:制币 拼音:zhì bì
古代祭祀时所供之缯帛。帛的长宽皆有定制,因称“制币”。《仪礼·既夕礼》:“赠用制币玄纁束。” 郑玄 注:“丈八尺曰制。”《晋书·武帝纪》:“詔以制币告于太庙。” 宋 苏轼 《北岳祈雨祝文》:“敢以制币、茶果,清酌之奠,敢昭告于 北岳 安天元圣帝 。” 王国维 《释币上》:“或广三尺二寸,长三丈六尺是为制币。”词语解释:瑶币 拼音:yáo bì
美玉和束帛。古人用作赠、献的礼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祭神州乐章》:“礼修鼎俎,奠歆瑶币。” 唐 包佶 《奠币登歌》:“礼陈瑶币,乐献金奏。”《宋史·乐志七》:“瑶币告洁,秀华金支。”词语解释:钱币 拼音:qián bì
钱。多指金属货币。《汉书·食货志下》:“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 宋 叶适 《财总论二》:“ 蔡京 继之行钞法,改钱币,诱赚商旅。”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中国 钱币古分金银铜三品。”词语解释:礼币 拼音:lǐ bì
用作馈赠、贡献的礼物。《仪礼·聘礼》:“执礼币以尽言赐礼。”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於是篤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僕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 唐 黄滔 《祭南海南平王》:“幕下 崔员外 ,昨驰礼币,尝诣门墻。”词语解释:纳币 拼音:nà bì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词语解释:纸币 拼音:zhǐ bì
(1).纸制的货币。一般由国家银行或由政府授权的银行发行。我国纸币源于 宋 之交子,演变沿袭至今。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文》:“按 范淳父 为《郭子皋誌》,言交子云:纸币之设,本与钱相权。 元祐 间已有此语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六:“看官,你道住持偌大家私,况且金银体重,岂是一车载得尽的?不知 宋 时尽行官钞,又叫得纸币,又叫得官会子,一贯止是一张纸,就有十万贯,止是十万张纸,甚是轻便。” 郁达夫 《纸币的跳跃》:“ 文朴 轻轻地把她的手捏了捏紧往外推了一推,她也顺势把手松了松,两张簇新的纸币就扑答的掉落在他的被面之上。”
(2).即纸钱。 宋 梅尧臣 《庙子湾辞》:“竟持纸币挂庙陬,微风飘扬如喜收。”参见“ 纸钱 ”。
词语解释:纸钱 拼音:zhǐ qián
迷信者在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亦可望空抛撒或悬挂墓地。形状有圆形方孔如铜钱者,也有纸上打些钱形的。据《新唐书·王璵传》记载, 汉 以来丧葬者埋钱于墓圹中,称瘗钱, 魏 晋 以后则演变为用纸钱。 唐 张籍 《北邙行》:“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鳶作窠衔上树。”《宋史·寇準传》:“县人皆设祭哭於路,折竹植地,挂纸钱。”《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 陈毅 《梅岭三章》诗之二:“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亦称“ 纸铜钱 ”。 清 洪昇 《长生殿·哭像》:“叠金银山百座,化幽冥帛万张。纸铜钱,怎买得天仙降?”词语解释:筐币 拼音:kuāng bì
古人通常用以相互赠送的玉帛之类的礼物。 明 张居正 《答两广殷石汀书》:“筐币之及,非所敢当,輒付使者归璧,统惟亮原。”词语解释:岁币 拼音:suì bì
(1).旧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纳的钱物。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上命御史中丞 贾昌 朝馆伴,不许割地而许增岁币。” 清 黄遵宪 《冯将军歌》:“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唐 对 回纥 的援助如此重视,报酬如此优厚, 回纥 如果再攻掠 唐 边境,就会丧失岁币。”
(2).指地方每年向国家缴纳的钱物。《明史·武宗纪》:“夏五月丙申,减 苏 、 杭 织造岁币。”词语解释:琛币 拼音:chēn bì
犹玉帛。《文选·左思〈魏都赋〉》:“賨幏积墆,琛币充牣。” 吕向 注:“珠玉曰琛,布帛曰币。” 宋 蔡肇 《秋日同文馆》诗:“琛币来重译,车书想旧题。”词语解释:皮币 拼音:pí bì
(1).毛皮和缯帛。古代用作聘享的贵重礼物。《管子·五行》:“出皮币,命行人修春秋之礼於天下诸侯。”《国语·吴语》:“春秋皮币玉帛子女,以宾服焉。”
(2). 汉 代用白鹿皮制成的货币。《史记·平準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繢,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覲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按,此币发行于 汉武帝 元狩 四年(公元前119年),是一种信用货币。词语解释:重币 拼音:zhòng bì
(1).重金;厚礼。《管子·大匡》:“ 管仲 对曰:‘以臣则不而令人以重币使之。’”《北史·窦毅传》:“甘言重币,遣使求婚。”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历法·居第吉凶》:“﹝ 虞生 ﹞求见 四娘 ,重币为贄。”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侍卿乃出兼金重币,从之去。”
(2).指厚赠;厚赂。《左传·成公二年》:“彼若能利国家,虽重币, 晋 将可乎?若无益於 晋 , 晋 将弃之,何劳錮焉。”《韩非子·存韩》:“使人使 荆 ,重币用事之臣。” 陈奇猷 集释引 王先慎 曰:“重币,犹言厚赂。”
(3).重额的钱币。《国语·周语下》:“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 韦昭 注:“民患币轻而物贵,则作重币,以行其轻也。”词语解释:泉币 拼音:quán bì
钱币,货币。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大钱》:“古今之言泉币者多矣。”《宋史·奸臣传二·蔡京》:“ 京 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今之要著,在明泉币之真相。”词语解释:三币 拼音:sān bì
古指珠玉、黄金、刀币。《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三币握之,则非有补於煖也,食之非有补於饱也,先王以守财物,以御民事,而平天下也。”词语解释:马币 拼音:mǎ bì
(1). 汉武帝 时铸造的一种币面铸有马形图案的钱币。见《汉书·食货志下》。
(2).马匹和钱财。 唐 韩愈 《送石洪处士序》:“譔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庆元三年》:“转运使 温昉 ,行六部事,主军中餽餉,屈意事 匡 ,以马币为献。”词语解释:遣币 拼音:qiǎn bì
古代婚嫁礼仪之一。求婚时男方向女方赠送币帛等礼物。 明 徐渭 《谢督府胡公启》:“明公宠以书记,念及室家,为之遣币而通媒,遂使得妇而养母。”词语解释:牺币 拼音:xī bì
牺牲和币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 天宝 中,天子以为古爵莫贵於公侯,故海岳之祝,牺币之数,放而依之。”词语解释:纁币 拼音:xūn bì
浅绛色的帛。《子华子·晏子问党》:“珪玉纁币,以承其懽,此非治象而云何?”词语解释:香币 拼音:xiāng bì
香和币帛。用于祭祀。 前蜀 杜光庭 《卢蔚大夫助下元斋词》:“况玉局皇坛,锦城福会,敢营香币,同助斋修。”《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辰,遣使以香币祀岳瀆、后土。” 明 李东阳 《奎文阁赋》序:“凡朝廷有事於庙,则礼迓香币,庋於阁中以俟行事。”词语解释:器币 拼音:qì bì
礼器玉帛。《左传·桓公六年》:“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杜预 注:“币,玉帛。”词语解释:布币 拼音:bù bì
(1).陈列币帛。《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祓殯而襚,则布币也。”《国语·吴语》:“寡君 句践 使下臣 郢 不敢显然布币行礼,敢私告於下执事。” 韦昭 注:“布,陈也。币,玉帛也。”《史记·周本纪》:“於是布币而策告之。”
(2).古代仿照农具鎛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 鎛 ”。因鎛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 春秋 初期的 周王 朝及 晋 、 卫 、 郑 、 宋 等国。后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 战国 时期的 韩 、 赵 、 魏 以及 燕 秦 等国。 新莽 时曾一度仿制使用。词语解释:受币 拼音:shòu bì
(1).接受礼物。币,缯帛。古时以束帛用于丧祭或为赠送宾客的礼物。《周礼·天官·小宰》:“凡賔客賛祼,凡受爵之事,凡受币之事,丧荒,受其含襚币玉之事。”《周书·萧撝传》:“ 梁武帝 以 撝 辞令可观,令兼中书侍郎,受币于宾舘。”
(2).接受聘礼。指女子订婚。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又数月亦受币,亟议嫁遣。”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议婚》:“但男女非行媒不知名,非受币不交亲。”词语解释:委币 拼音:wěi bì
致送财礼。 明 宋濂 《送许时用还越中序》:“使者不我知,委币而迫之来,我不敢违。”词语解释:宝币 拼音:bǎo bì
珍宝币帛。《管子·形势解》:“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虽不用宝币事诸侯,诸侯不敢犯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 越王 ﹞虚其府库,尽其宝币,不念旧故,是其忠信也。”词语解释:输币 拼音:shū bì
送礼物。《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逢执事之不閒,而未得见;又不获闻命,未知见时。不敢输币,亦不敢暴露。” 杨伯峻 注:“输,送也。币指礼物。”词语解释:货币 拼音:huò bì
(1).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是价值的一般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别的商品。《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王莽 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 宋 苏轼 《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策》:“后之世赋取无度,货币无法,义穷而诈胜。”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货币者,圣人之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上海文学》1981年第7期:“货币在紧张地流通,商品在频繁地交换。”
(2).谓钱财。 唐 柳宗元 《段太尉逸事状》:“过 岐 , 朱泚 幸致货币,慎勿纳。” 唐 皮日休 《九夏歌·纳夏》:“自筐及篚,我有货币。”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 明皇 至 蜀 ,每思 张曲江 则泪下,遣使 韶州 祭之,兼齎货币,以恤其家。”词语解释:雁币 拼音:yàn bì
亦作“鴈币”。 雁与币帛。古时用为聘问或婚嫁时之聘仪。古婚礼分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征用币,其余用雁。《诗·召南·野有死麕序》 毛 传:“无礼者,为不由媒妁,鴈币不至,劫胁以成昬。”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雁币任野薄,恩爱缘义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当日君夫人为九王子所爱,已遣鴆媒通雁币。”参阅《仪礼·士昏礼》。参见“ 雁奠 ”、“ 委禽 ”。词语解释:驰币 拼音:chí bì
进献玉马皮帛。 元 耶律楚材 《云汉远寄新诗四十韵因和而谢之》:“万国来驰币,诸侯敬奉璋。”词语解释:国币 拼音:guó bì
(1).国家规定的货币。《管子·山至数》:“国币尽在下,币轻穀重。”
(2).旧指 中国 国定的银本位货币。 清 宣统 二年(1910年),规定国币单位,定名曰“圆”。1935年国民党政府废止银本位币,采用法币,沿称国币。词语解释:赋币 拼音:fù bì
征收财物。《管子·山至数》:“为诸侯,则高下万物以应诸侯;徧有天下,则赋币以守万物之朝夕,调而已。”词语解释:财币 拼音:cái bì
钱财。《管子·小匡》:“又游士八千人,奉之以车马衣裘,多其资粮,财币足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后汉书·西域传序》:“当斯之役,黔首陨於 狼望 之北,财币縻於卢 山 之壑。”词语解释:发币 拼音:fā bì
致送礼物或财物。《左传·隐公七年》:“初, 戎 朝於 周 ,发币於公卿。”《国语·周语中》:“ 定王 八年,使 刘康公 聘於 鲁 ,发币於大夫。” 韦昭 注:“发其礼币於 鲁 大夫。”《周礼·春官·占梦》“季冬,聘王梦” 汉 郑玄 注:“季冬日穷於次,月穷於纪,星迴於天,数将几终,於是发币而问焉,若休庆之云尔。” 贾公彦 疏:“ 郑 以礼动不虚,必以币帛行礼乃始问王,故云发币而问焉。”词语解释:贽币 拼音:zhì bì
泛指各种礼品。《国语·周语上》:“为车服旗章以旌之,为贄币瑞节以镇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三:“ 思冲 择日备礼,贄币甚盛。”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二》:“狐非获罪于先生,先生亦非有憾于狐也。不过得其贄币,故为料理耳。”词语解释:赀币 拼音:zī bì
钱财。貲,通“ 资 ”。 宋 周邦彦 《汴都赋》:“丛貲币而为市,议轻重以奠贾。”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郡王谋叛贷命》:“伪作敕书,遣 蒙能 及 陈添仔 等,以貲币并印,赐诸 苗 帅。”词语解释:资币 拼音:zī bì
财物;泉币。《国语·周语下》:“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 晋 陆机 《辨亡论下》:“凭宝城以延强寇,重资币以诱羣蛮。”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词语解释:贿币 拼音:huì bì
赠送的礼物。《仪礼·聘礼》:“执贿币以告曰:‘某君使某子贿授宰。’” 贾公彦 疏:“此贿币者即上文贿用束纺是也。”词语解释:刀币 拼音:dāo bì
古代货币。形如刀,故名。《管子·国蓄》:“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币》:“山泽无徵,则君臣同利,刀币无禁,则姦贞并行。”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黑狗肉两个刀币一斤,黄狗肉三个刀币两斤,白狗肉一个刀币一斤。”参阅 王献唐 《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第一编第二章“刀币”。词语解释:侑币 拼音:yòu bì
宴会上侑宾的礼物。《仪礼·聘礼》:“致饗以酬币……致食以侑币。”《仪礼·公食大夫礼》:“侑币,束锦也。”《诗·小雅·鹿鸣序》“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 毛 传:“饮之而有币,酬币也;食之而有币,侑币也。”参见“ 侑宾 ”。
词语解释:侑宾 拼音:yòu bīn
古代宴会,主人为示殷勤,用财物赠客,以助食兴,谓之侑宾。《诗·小雅·鹿鸣序》“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 唐 孔颖达 疏:“此解饮食而有币帛之意,言饮有酬宾送酒之币,食有侑宾劝饱之币,故皆有币也。”《诗·小雅·鹿鸣序》“承筐是将” 宋 朱熹 集传:“奉筐而行币帛,饮则以酬宾送酒,食则以侑宾劝饱也。”词语解释:镍币 拼音:niè bì
一种含镍的金属货币。多为辅币。 徐迟 《大场的一夜》:“于是他又从衣袋里掏出几个镍币来放在桌子的一边。”词语解释:锦币 拼音:jǐn bì
锦帛一类贵重的礼物。《新唐书·浑瑊传》:“帝识其谍,用不疑,更赐良马、锦币。”词语解释:走币 拼音:zǒu bì
奉赠礼金;送礼。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羣公交书,诸侯走币,皆谢絶不就。” 明 高启 《大梁行》:“撞钟列鼎宴上客,奉金走币连诸侯。”词语解释:农币 拼音:nóng bì
解放战争时期 华北 解放区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 周士第 《把敌人挤出去》:“严禁伪币在根据地内流通,巩固与提高农币。” 魏风 等《刘胡兰》:“拿干粮农币交给 老赵 。”词语解释:车币 拼音:chē bì
车乘与币帛。《史记·孟尝君列传》:“ 冯驩 曰:‘借臣车一乘,可以入 秦 者,必令君重於国而奉邑益广,可乎?’ 孟尝君 乃约车币而遣之。”词语解释:轨币 拼音:guǐ bì
经过统筹发行的货币。《管子·山国轨》:“穀反准,赋轨币。” 马非百 新诠:“轨币即由调查统计而得出之一定数量的货币。”词语解释:质币 拼音:zhì bì
币帛礼物。质,通“ 贄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词语解释:赞币 拼音:zàn bì
古礼,祭祀时,大夫帮助国君拿币,供君取以祭神。《礼记·礼器》:“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 孔颖达 疏:“於时须告神以杀牲,大夫则赞佐执币而从君,君乃用币以告神。”词语解释:人民币 拼音:rén mín bì
中国 的法定货币。以元为单位。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人民币的符号为“¥”,取人民币单位“元”字汉语拼音“yuan”的首字“丫”加两画而成,读音同“ 元 ”。词语解释:贝币 拼音:bèi bì
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由于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有珧贝、骨贝、石贝、铜贝等。 清 魏源 《军储篇三》:“货币者,圣人所以权衡万物之轻重,而时为之制。夫岂无法以驭之?曰:仿铸西洋之银钱,兼行古时之玉币、贝币而已。”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五》:“刀漆以为书,贝币以为货。” 千家驹 郭彦岗 《中国货币史纲要》第一章第二节:“一是蚁鼻钱,系铜质贝币,形如背面磨平的贝壳。”词语解释:赝币 拼音:yàn bì
伪造的货币(多指硬币)词语解释:卑辞重币 拼音:bēi cí zhòng bì
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战国策·秦策三》:“卑辞重币以事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 惧,必卑辞重币以事 秦 。”亦作“ 卑辞厚币 ”。《新唐书·李抱真传》:“ 抱真 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 若木 由是名闻 江 南,凡 两江 总督到任,必卑辞厚币,敦请入幕,为上宾者数十年。”词语解释:羔币 拼音:gāo bì
小羊和帛,古代行聘问时用的礼品。亦泛指礼物。《后汉书·周燮传》:“ 安帝 以玄纁羔币聘 燮 及 南阳 冯良 ,二郡各遣丞掾致礼。”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顾诸君子肥遯自甘,声名益炳,羔币充庭,干旌在野。”词语解释:职币 拼音:zhí bì
古官名。掌官用余财。《周礼·天官·职币》:“职币掌式灋以敛官府都鄙与凡用邦财者之币,振掌事者之餘财,皆辨其物而奠其録。” 元 吴莱 《题毗陵承氏家藏古钱》诗:“ 歷山 铸金史靡纪,泉府、职币开其前。”词语解释:六币 拼音:liù bì
古代朝聘所献的六种礼物。《周礼·秋官·小行人》:“合六币: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词语解释:辅币 拼音:fǔ bì
见“ 辅助货币 ”。
词语解释:辅助货币 拼音:fǔ zhù huò bì
亦简称“辅币”。 为辅助本位货币而发行的币值小的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例如我国人民币元以下的角和分。词语解释:辅助货币 拼音:fǔ zhù huò bì
亦简称“辅币”。 为辅助本位货币而发行的币值小的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例如我国人民币元以下的角和分。词语解释:卑礼厚币 拼音:bēi lǐ hòu bì
谓礼节谦恭,所赠币帛等礼物丰厚。《史记·魏世家》:“ 惠王 数败於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参见“ 卑辞重币 ”。
词语解释:卑辞重币 拼音:bēi cí zhòng bì
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战国策·秦策三》:“卑辞重币以事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 惧,必卑辞重币以事 秦 。”亦作“ 卑辞厚币 ”。《新唐书·李抱真传》:“ 抱真 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 若木 由是名闻 江 南,凡 两江 总督到任,必卑辞厚币,敦请入幕,为上宾者数十年。”词语解释:卑辞厚币 拼音:bēi cí hòu bì
见“ 卑辞重币 ”。
词语解释:卑辞重币 拼音:bēi cí zhòng bì
谓言辞谦恭,礼物丰厚。《战国策·秦策三》:“卑辞重币以事之。”《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齐 惧,必卑辞重币以事 秦 。”亦作“ 卑辞厚币 ”。《新唐书·李抱真传》:“ 抱真 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裕靖节公殉难》:“ 若木 由是名闻 江 南,凡 两江 总督到任,必卑辞厚币,敦请入幕,为上宾者数十年。”词语解释:冀南币 拼音:jì nán bì
见“ 冀钞 ”。
词语解释:冀钞 拼音:jì chāo
亦称“ 冀南币 ”。 1939年10月抗 日 根据地冀南银行发行的货币,流通于 晋 、 冀 、 鲁 、 豫 边区。1948年5月后成为 华北 解放区本位币,同年底停止发行。词语解释:通币 拼音:tōng bì
致送钱财。《管子·禁藏》:“能移无益之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今臣为足下解负亲之攻,开关通币,齐交 韩 魏 ,至来年而王独取攻於 秦 ,此王之所以事 秦 必在 韩 魏 之后也。”词语解释:入币 拼音:rù bì
犹言纳币。因婚嫁而赠送财礼。币,帛。《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词语解释:青币 拼音:qīng bì
青帛。古代春祭时的献礼之一。《隋书·礼仪志二》:“ 后周 以春分朝日於国东门外,为坛,如其郊。用特牲青币,青圭有邸。皇帝乘青輅,及祀官俱青冕,执事者青弁。”词语解释:靡币 拼音:mí bì
见“ 靡敝 ”。
词语解释:靡敝 拼音:mí bì
亦作“ 靡弊 ”。亦作“ 靡币 ”。亦作“ 靡獘 ”。
(1).残破,凋敝。《礼记·少仪》:“国家靡敝,则车不雕几,甲不组縢,食器不刻鏤。” 汉 桓宽 《盐铁论·伐功》:“以搜粟都尉为御史大夫,持政十有餘年,未见 种蠡 之功而见靡弊之効。”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比常念 淮 右以靡弊困顿三州之地,蚊蚋蚁虫之聚,感兇竖煦濡饮食之惠,提童子之手,坐之堂上,奉以为帅。” 宋 苏轼 《因擒鬼章论西羌夏人事宜札子》:“昔先帝用兵累年,虽中国靡敝,然 夏 人困折,亦几於亡。”
(2).毁坏,破坏。《管子·轻重乙》:“草木以时生,器以时靡币,泲水之盐以日消。”《墨子·非攻中》:“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一本作“ 靡獘 ”。《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杨倞 注:“敝,败也。”《文选·扬雄〈解嘲〉》:“ 吕 刑靡敝, 秦 法酷烈。” 张铣 注:“靡,坏也。”
(3).耗费;浪费。《管子·轻重甲》:“顿戟一譟,而靡币之用日去千金。” 马非百 新诠:“ 张佩纶 云:‘靡币当作靡敝。’……《盐铁论·刺復篇》文学云‘军旅相望,甲士糜弊’。糜弊即靡弊,犹言消耗。” 宋 曾巩 《亳州谢到任表》:“程工省费,俾无靡敝之材。”《明史·刘奋庸传》:“生财甚难,靡敝无纪。”词语解释:鹿币 拼音:lù bì
汉 代的一种皮币。《史记·孝武本纪》:“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 司马贞 索隐:“《食货志》皮币以白鹿皮方尺,缘以繢,以荐璧,得以黄金一斤代之。”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次其韵》:“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 燕臺 。”词语解释:中币 拼音:zhōng bì
中等的货币。《管子·国蓄》:“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词语解释:鬼币 拼音:guǐ bì
迷信谓鬼用的纸钱。 曹禺 《原野》第二幕:“里面火熊熊地烧起‘黄钱’,那贿赂神灵,请求他除灾降福的‘鬼币’。”词语解释:遗币 拼音:yí bì
谦称先人的遗墨。币,通“ 敝 ”。 明 徐渭 《吕尚书行状》:“某翁与若翁,公所悉也,不腆先人之遗币,若小子日所纪与诸宗之年所谱者,敢以干。”词语解释:本币 拼音:běn bì
(1).本国的货币。《管子·地数》:“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騏驥黄金然后出。” 马非百 新诠:“‘因吾本币’,谓使用吾国之货币。”
(2).“ 本位货币 ”的省称。参见“ 本位货币 ”。
词语解释:本位货币 拼音:běn wèi huò bì
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货币,如我国票面为“元”的人民币。亦省称“ 本币 ”。词语解释:束币 拼音:shù bì
即束帛。 明 何景明 《祭李默庵先生文》:“乃束币、为文、附其使,还告于公之灵。”参见“ 束帛 ”。
词语解释:束帛 拼音:shù bó
捆为一束的五匹帛。古代用为聘问、馈赠的礼物。《易·贲》:“束帛戔戔。”《周礼·春官·大宗伯》“孤执皮帛” 汉 郑玄 注:“皮帛者,束帛而表以皮为之。” 贾公彦 疏:“束者十端,每端丈八尺,皆两端合卷,总为五匹,故云束帛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钦士》:“是以明主旅束帛於穷巷……而以致贤为首务,得士为重寳。” 唐 元稹 《阳城驿》诗:“何以持为聘?束帛藉琳球。”《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词语解释:铜币 拼音:tóng bì
铜制的钱币词语解释:铸币 拼音:zhù bì
钱币的铸造或制作
用金属铸成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