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八霁去声 婿[qì,契约][详注1][jì,渡也][jì]羿[mèi][shuì,游说][jì][nì,拘泥][xiè][详注2][dài][qì][详注3][详注4][音翳。咽痛][详注5][dì][qì,以女妻人]濿[lì][详注6][详注7][详注8][jì]丿


注1:离 音荔。《广韵》去也。《书·胤征》畔官离次。《礼·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又与荔同。《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注》晋灼曰:离支,大如鸡子,皮粗,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又《广韵》《集韵》《韵会》音丽。《礼·月令》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贷。《注》离,读如俪偶之俪,宿俪谓其属。冯相氏保章氏掌天文者,相与宿偶,当审伺候,不得过差也。《释文》离,吕计反。偶也。
注2:哕 huì,音翙。《玉篇》鸟鸣也。《诗·小雅》鸾声哕哕。
注3:揭 音憩。亦高举也。 又褰衣涉水,由膝以下也。《诗·邶风》浅则揭。《尔雅·释水》揭者,揭衣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涉冰揭河。 又《集韵》其例切,音偈。揭阳,县名。《前汉·地理志》南海郡揭阳县。
注4:切 音砌。众也。又一切,大凡也。《前汉·平帝纪》一切满秩如真。《注》师古曰:一切者,权时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齐,不顾长短纵横,故言一切。又《韵补》砌或作切。《张衡·西京赋》设切厓隒。李善注:古字通。又叶音刺,与刺通。《仪礼注》采时世之诗为乐歌,所以通情相风切也。
注5:题 音第。视也。《诗·小雅》题彼脊令。《传》题,视也。《孔子·丘陵歌》题彼泰山。
注6:蹶 音刿。《尔雅·释诂》蹶,动也。蹶蹶,敏也。《诗·唐风》良士蹶蹶。《传》动而敏於事。《释文》蹶,俱卫反。又《大雅》文王蹶厥生。《传》蹶,动也。《释文》蹶,俱卫反。又《礼·曲礼》足毋蹶。《注》行遽。又《孔子閒居》子夏蹶然而起。
注7:浙 《集韵》征例切,音制。通作浙。亦作制。义同。
注8:欐 《唐韵》《集韵》《韵会》郎计切《正韵》力霁切,音例。梁栋别名。《列子·汤问篇》雍门鬻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首字词组
币帛币马币贡币器币籍币重言甘币余 
币玉币物币法币泉币制币财币值 
币聘币号币爵币献币锦币赍币仪 

词语解释:币帛  拼音:bì bó
(1).缯帛。古代用于祭祀、进贡、馈赠的礼物。《墨子·尚同中》:“其祀鬼神也……珪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纸钱》:“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后代既寳钱货,遂以钱送死。”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诗话·记赵梦得事》:“币帛不为服章,而以书字,上帝所禁。”
(2).泛指财物。《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小国之道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弭讼》:“今可使诸争婚者,未及同牢,皆听义絶,而倍还酒礼归其币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
词语解释:币玉  拼音:bì yù
帛和玉,古代用以祭祀的礼品。《礼记·曾子问》:“设奠,卒,敛币玉,藏诸两阶之间,乃出。”《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凶年则乘駑马,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玉,祭事不悬,祀以下牲。” 王肃 注:“君所祈请用币及玉,不用牲也。”
词语解释:币聘  拼音:bì pìn
聘请贤人用的礼物。 唐 元稹 《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币聘虽盈篋,泥章未破缄。”
词语解释:币马  拼音:bì mǎ
指用作礼物的马。《周礼·夏官·校人》:“凡祭祀朝覲会同,毛马而颁之,饰币马,执扑而从之,凡宾客受其币马。” 孙诒让 正义引 吴廷华 云:“校人,马官。而言币者,谓以马为币,盖马为《小行人》六币之一,故亦称币。非币帛之币也。”
词语解释:币物  拼音:bì wù
财币货物。《战国策·赵策四》:“大王广地 寧邑 ,诸侯皆贺,敝邑寡君亦窃嘉之,不敢寧居,使下臣奉其币物三至王廷。”《史记·刺客列传》:“遂至 秦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 宠臣中庶子 蒙嘉 。”
词语解释:币号  拼音:bì hào
古代作祭祀礼神用的玉帛等物的名称。《周礼·春官·大祝》:“辨六号……六曰币号。” 郑玄 注:“币号,若玉云嘉玉,币云量币。”
词语解释:币贡  拼音:bì gòng
指入贡的绣帛、圭璋、虎豹皮、马等物。《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四曰币贡。” 郑玄 注:“币贡,玉马皮帛也。”
词语解释:币法  拼音:bì fǎ
国家所规定的货币法制。 宋 叶适 《司农詹公墓铭》:“逃卒千人入 大冶 ,因铁铸钱乱币法,刼掠为变。”
词语解释:币爵  拼音:bì jué
指礼物。 宋 苏辙 《陈述古舍人辞庙文》:“及来是邦,获再执币爵以见於庭,慨然顾瞻,思继前志。”
词语解释:币器  拼音:bì qì
赠给丧家的奠仪与随葬品。《周礼·天官·宰夫》:“凡邦之弔事,掌其戒令,与其币器财用,凡所共者。” 郑玄 注:“币,所用賻也;器,所致明器也。”
词语解释:币泉  拼音:bì quán
钱币。 宋 叶适 《除淮西提举谢表》:“适币泉淆杂之过,幸朝廷收换之恩。而钱之官私,尚难辨其真伪。”
词语解释:币献  拼音:bì xiàn
贡献礼物。《周礼·天官·内府》:“凡四方之币献之金玉齿革兵器,凡良货贿,入焉。” 郑玄 注:“诸侯朝聘所献国珍。” 宋 王安石 《南郊进奉状》:“切睹燎烟之盛,式修币献之常。”
词语解释:币籍  拼音:bì jí
征收货币。《管子·轻重丁》:“且君币籍而务,则贾人独操国趣;君穀籍而务,则农人独操国固。” 郭沫若 等集校:“谓如专以征收货币为务。”
词语解释:币制  拼音:bì zhì
国家规定的货币制度。包括用什么做货币,货币单位,以及硬币的铸造,纸币的发行、流通等制度。
词语解释:币锦  拼音:bì jǐn
馈赠用的锦帛。《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申丰 从 女贾 ,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词语解释:币重言甘  拼音:bì zhòng yán gān
礼物丰厚,言词谄媚。《左传·僖公十年》:“ 郤芮 曰:‘币重而言甘,诱我也。’”《晋书·苻健载记》:“ 健 虽战胜,犹修牋於 洪 ,并送名马珍寳,请至 长安 上尊号。 洪 曰:‘币重言甘,诱我也。’乃尽召 关 中之众来距。”
词语解释:币财  拼音:bì cái
礼物,财货。《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鲁 人买之,百两一布,以道之不通,先入币财。”《史记·大宛列传》:“遣使 柏始昌 、 吕越人 等岁十餘辈,出此初郡抵 大夏 ,皆復闭 昆明 ,为所杀,夺币财,终莫能通至 大夏 焉。”
词语解释:币赍  拼音:bì jī
礼品及行装费用。《周礼·天官·外府》:“凡祭祀、宾客、丧纪、会同、军旅,共其财用之币齎,赐子之财用。” 郑玄 注:“齎,行道之财用也。” 孙诒让 正义:“凡礼币及行道辨装,通为币齎。”
词语解释:币余  拼音:bì yú
营造用料的剩余部分。币,通“ 敝 ”。《周礼·天官·大宰》:“九曰币餘之赋。” 孙诒让 正义:“币当读为敝……凡物之残者皆谓之敝餘。今时营造用物有餘,价卖以还官,谓之回残是也。”参见“ 回残 ”。
词语解释:回残  拼音:huí cán
旧时官府在营建后将剩馀物资变卖回缴国库之称。 唐 元结 《请收养孤弱状》:“有孤儿投军者,许收驱使;有孤弱子弟者,许令存养。当军小儿先取回残及回易杂利给养。”《新唐书·食货志二》:“ 文宗 大和 九年,以天下回残钱置常平义仓本钱,岁增市之。”参见“ 币餘 ”。
旧时官府将用后的剩馀物资变买上缴国库之称。《旧唐书·王毛仲传》:“ 毛仲 部统严整,羣牧孳息,遂数倍其初。芻粟之类,不敢盗窃,每岁迴残,常致数万斛。”参见“ 币餘 ”。
词语解释:币值  拼音:bì zhí
货币的价值,即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
词语解释:币仪  拼音:bì yí
进献的礼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学规》:“州邑具啟及币仪,登门敦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