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一真平声 椿[zhūn][详注1][yīn][lún][详注2][bīn][qín zhēn][jūn][详注3][xún][jīn][撫也。][bīn][mín][xín][chén][zhēn]泿迿[详注4][shēn]


注1:振 音真。厚也。《诗·周南》宜尔子孙振振兮。《传》仁厚也。《又》振振公子。《传》信厚也。
注2:信 升人切。與申同。《易·繫辭》往者,屈也。來者,信也。《詩·邶風》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又同身。《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注3:僎 通作遵。《礼·少仪》介爵,酢爵,僎爵皆居右。《注》古文礼僎作遵,谓乡人为卿大夫,来观礼者。又《仪礼·乡饮酒礼》遵者降席。《注》遵者,谓此乡之仕至大夫者,今来助主人乐宾,主人所荣而遵法者也。今文遵为僎,或为全。
注4:螾 音寅。《類篇》蟲名,寒螿也。 又《正韻》螼螾。《賈誼·弔屈原文》夫豈從蝦與蛭螾。讀平聲。
首字词组
巾车巾子巾几巾盥巾衍巾褚巾帼须眉巾箑
巾箱巾冠巾裹巾笈巾卷巾鞲巾幂巾袜
巾帻巾舄巾帨巾箧巾帔巾额巾絮巾鞴
巾帼巾笥巾袜巾褠巾帓巾帼英雄巾帤 
巾褐巾帽巾带巾舞巾帚巾机巾箱本 
巾栉巾拂巾衣巾囊巾车之恩巾环巾服 

词语解释:巾车  拼音:jīn chē
(1).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 文 武 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 唐 都。”《南史·文学传·孔广》:“ 绪 数巾车诣之。” 清 金人瑞 《戊子春积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书此为乐也》诗:“城中泥雨盛冠盖,野外日高未巾车。”
(2).指有帷幕的车子。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嶠?” 清 赵翼 《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3).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杜预 注:“巾车,掌车。”
词语解释:巾箱  拼音:jīn xiāng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巾帻  拼音:jīn zé
(1).头巾,以幅巾制成的帽子。《隋书·炀帝纪上》:“武官平巾幘,袴褶。” 宋 周邦彦 《六丑·落花》词:“残英小,强簪巾幘。”《三国演义》第四五回:“ 干 ( 蒋干 )戴上巾幘,潜步出帐。”
(2).指戴上头巾。 唐 蒋防 《霍小玉传》:“迟明,巾幘,引镜自照,惟惧不谐也。”
词语解释:巾帼  拼音:jīn guó
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晋书·宣帝纪》:“ 亮 ( 诸葛亮 )数挑战,帝( 司马懿 )不出,因遗帝巾幗妇人之饰。”《新唐书·东夷传·高丽》:“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后因以为妇女的代称。 明 沉璟 《义侠记·征途》:“鬚髯辈,巾幗情,人间羞杀丈夫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媪亦以陶椀自酌,谈饮俱豪,不类巾幗。”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诗》:“自求解放入天军,巾幗英雄著义声。”
词语解释:巾褐  拼音:jīn hè
(1).头巾和褐衣,古代平民的服装。《三国志·吴志·薛莹传》:“特蒙招命,拯擢泥污,释放巾褐,受职剖符。”《新唐书·儒学传上·颜师古》:“乃闔门谢宾客,巾褐裠帔,放情萧散,为林墟之适。”
(2).指不第秀才的境遇。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先生困于巾褐,二句殊可伤也。”
词语解释:巾栉  拼音:jīn zhì
(1).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 宋 苏轼 《庄子祠堂记》:“公执席,妻执巾櫛。”《金瓶梅词话》第十六回:“蒙官人不弃,奴家得奉巾櫛,以遂于飞之愿。”
(2).引申指盥洗。 唐 姚合 《假日书事呈院中司徒》诗:“十日公府静,巾櫛起清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巾櫛既毕,又请更衣。”
词语解释:巾子  拼音:jīn zǐ
头巾。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巾子制,顶皆方平,仗内即头小而圆鋭,谓之内样。”《说郛》卷十引 前蜀 马鉴 《续事始·巾子》:“《实録》云:‘ 隋 大业 十年,左丞相 牛弘 上议,请著巾子,以桐木为之,内皆漆。 唐 武德 初,置平头小样巾子。 武后 内宴,赐百寮丝葛巾子。 中宗 内宴,赐宰相内样巾子。’”
词语解释:巾冠  拼音:jīn guān
(1).巾和冠,古代成人所服。亦指戴巾冠。《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宋 苏轼 《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诗:“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餘齿颊带茶香。”
(2).古成年人始戴巾冠,故亦指长大成人。《南齐书·王俭传》:“盛年已老,孙孺巾冠;人物俱迁,逝者将半。”
词语解释:巾舄  拼音:jīn tuō
(1).头巾和鞋。 唐 杨炯 《大唐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圆冠列侍,执巾舃於西阶;大带诸生,受诗书於北面。” 明 金实 《方竹轩赋》:“明月入户,凉在巾舃。”
(2).指人的行踪。 宋 梅尧臣 《送回上人》诗:“山川生眼界,巾舃徧区中。”
词语解释:巾笥  拼音:jīn sì
(1).即巾箱。 唐 刘禹锡 《观市》:“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 宋 苏轼 《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弃,赠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为好。”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参见“ 巾箱 ”。
(2).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唐 柳宗元 《龟背戏》诗:“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词语解释:巾箱  拼音:jīn xiāng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巾帽  拼音:jīn mào
指头巾或帽子。 宋 苏轼 《江上值雪效欧阳体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诗:“高人著屐踏冷冽,飘拂巾帽真仙姿。” 宋 陈师道 《送赵承议》诗:“林湖更觉追随尽,巾帽犹堪语笑倾。” 清 方以智 《通雅》卷三六二:“常服之巾随人取名,巾帽为古之通称。”
词语解释:巾拂  拼音:jīn fú
(1).巾和拂,古代舞蹈道具。《文选·鲍照〈舞鹤赋〉》:“巾拂两停,丸剑双止。” 刘良 注:“巾、拂,舞人所执者。” 南朝 宋 颜延之 《七绎》:“杂纷披於巾拂,递閒关乎槃扇。”
(2).指巾舞和拂舞。《隋书·音乐志下》:“ 梁武 报 沉约 云:‘《鞞》《鐸》《巾》《拂》,古之遗风。’”
(3).泛指舞蹈。《旧唐书·卢简辞传》:“补闕思冲融,巾拂艺亦精。”
词语解释:巾几  拼音:jīn jǐ
巾和案几。泛指日常起居用物。 唐 杜甫 《昔游》诗:“玉棺已上天,白日亦寂寞。暮升艮岑顶,巾几犹未却。” 唐 杜甫 《寄李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直作移巾几,秋帆发敝庐。”
词语解释:巾裹  拼音:jīn guǒ
(1).头巾。《新唐书·裴谂传》:“﹝ 唐宣宗 ﹞取御奩果以赐, 諗 举衣跽受。帝顾宫人,取巾裹赐之。”
(2).指以巾裹头。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三:“ 唐 路侍中 巖 ,风貌之美,为世所闻……善巾裹, 蜀 人见必效之,后乃翦纱巾之脚,以异於众也。” 宋 范成大 《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之四:“起傍东窗手把书,华颠种种不禁梳。朝餐欲到须巾裹,已有重来晚市鱼。”
(3).谓举行冠礼。 宋 王巩 《闻见近录》:“前人每子弟及冠,必置盛饌,会乡党之德齿,使将冠者行酒,其巾裹如 唐 人之草裹,但繫其脚於巾者。酒行,父兄起而告客曰:‘某之子弟仅于成人,敢有请。’将冠者再拜,右席者乃焚香善祝,解其繫而伸之。冠者再拜谢而出,自是齿于成人,冠服遂同长者,故谓之巾裹,亦古之冠礼也。”
词语解释:巾帨  拼音:jīn shuì
手巾。 宋 朱熹 《训学斋规》:“凡盥面,必以巾帨遮护衣领,捲束两袖,勿令有湿。” 金 刘迎 《盘山招隐图》诗:“大妇侍巾帨,中妇供庖厨。” 心青 《二十世纪女界文明灯弹词·茶会》:“从容步入餐房内,只见巾帨刀叉列几行。”
词语解释:巾袜  拼音:jīn wà
亦作“ 巾韈 ”。 头巾和袜子。《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 操 ( 曹操 )感其言,乃追原 祀 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宋 丘光庭 《兼明书》卷五“徒行”引述上文作“ 曹公 与之巾韈”。后世“巾袜”指巾帻和袜子,为男子所服用,因以借指男子。 清 钱谦益 《丁氏坟前石表辞》:“此虽女子,何愧巾袜!”
词语解释:巾带
古代有功之人的冠服,亦代指功名
词语解释:巾衣  拼音:jīn yī
(1).古代士大夫的装束,服之以示敬礼。《晋书·慕容廆载记》:“ 廆 致敬於东夷府,巾衣诣门,抗士大夫之礼。 何龕 严兵引见, 廆 乃改服戎衣而入。人问其故, 廆 曰:‘主人不以礼,宾復何为哉!’”《资治通鉴·晋武帝太康十年》:“ 廆 謁见 何龕 ,以士大夫礼,巾衣到门。” 胡三省 注:“ 魏 晋 间,士大夫謁见尊贵,以巾褠为礼。褠,单衣也。”《魏书·刘昞传》:“时同郡 索敞 、 阴兴 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每巾衣而入。”
(2).指文士的服装。 明 袁袠 《游白鹿洞》诗:“野色浮巾衣,秋容成物象。”
词语解释:巾盥  拼音:jīn guàn
谓盥洗。《新唐书·吉顼传》:“ 頊 往见 武承嗣 ,自陈有二女弟,请侍王巾盥者。”
词语解释:巾笈  拼音:jīn jí
即巾箱。《汉武帝内传》:“帝又见 王母 巾笈中有一卷书,盛以紫锦之囊。”按,《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帝内传》作“巾箱”。 宋 王安石 《得子固书因寄》诗:“故人莫在眼,屡独开巾笈。”参见“ 巾箱 ”。
词语解释:巾箱  拼音:jīn xiāng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巾箧  拼音:jīn qiè
即巾箱。 宋 沉辽 《德相送荆公三诗用元韵戏为之》:“辱枉 渊明 赠,今犹祕巾篋。”参见“ 巾箱 ”。
词语解释:巾箱  拼音:jīn xiāng
(1).古时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后亦用以存放书卷、文件等物品。《太平御览》卷七一一引《汉武内传》:“ 武帝 见 西王母 巾箱中有一卷书。”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后 洪 家遭火,书籍都尽,此两卷在 洪 巾箱中,常以自随,故得犹在。”《南史·范云传》:“﹝ 江祏 ﹞求 云 女婚姻,酒酣,巾箱中取剪刀与 云 曰:‘且以为娉。’”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厅之陈设颇极精异,巾箱、妆奩、冠盖、首饰之盛,非人间之物。” 清 赵翼 《李郎曲》:“捆载巾箱过岭来,昔是玉人今玉客。”自注:“时贩玉玩至 粤 。”
(2).见“ 巾箱本 ”。
(3).指学问著述。 宋 陆游 《冬夜读书》诗:“小儿可付巾箱业,未用逢人嘆不遇。” 清 赵翼 《王楼村先生十三本梅花书屋图为其曾孙少林赋》诗:“君家故事吾能説,文采风流自古昔。巾箱家学七叶中,人人有集光史册。”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巾褠  拼音:jīn gōu
头巾和单衣,古代士人盛服。《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始, 岱 亲近 吴郡 徐原 ,慷慨有才志, 岱 知其可成,赐巾褠,与共言论。”《南齐书·王融传》:“前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於婚葬之晨,犹巾褠为礼。”《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帝数幸 次宗 学馆,令 次宗 以巾褠侍讲。” 胡三省 注:“ 江 南人士交际以为盛服,盖次於朝服。 毛脩之 不肯以巾褠到 殷景仁 之门是也。《蜀註》曰:‘巾谓巾幘,褠谓单衣。’”
词语解释:巾舞  拼音:jīn wǔ
原称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时以巾作道具,故名。《晋书·乐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传云 项庄 剑舞, 项伯 以袖隔之,使不得害 汉高祖 ,且语 项庄 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 汉王 也。今之用巾,盖像 项伯 衣袖之遗式。” 隋 时 牛弘 请以《巾舞》《鞞舞》《铎舞》《拂舞》并在宴会与杂伎同设,于 西凉 前奏之。 唐 时将其曲列入清商乐中。参阅《隋书·音乐志下》《旧唐书·音乐志二》
词语解释:巾囊
包裹,布袋
词语解释:巾衍  拼音:jīn yǎn
放置头巾、书卷等物的小箱子。 宋 曾巩 《襄州回相州韩侍中状》:“敢期赐教,出自过恩。形意爱之拊循,枉题评之奬引……祕藏巾衍,铭鏤肺肝。”
词语解释:巾卷  拼音:jīn juàn
(1).头巾和书卷,古代太学生所用。《宋书·礼志五》:“巾以葛为之……今国子太学生冠之,服单衣以为朝服,执一卷经以代手板。”《南齐书·王俭传》:“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劒衞令史仪容甚盛。”
(2).借指学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六官眡命,九宾相仪,缨笏帀序,巾卷充街。”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一:“﹝ 简仪亲王 ﹞手执松枝,佇立指点,讲解移晷,缨笏塞巷,巾卷充庭,莫不倾听忘倦。”
词语解释:巾帔  拼音:jīn pèi
头巾和披肩。《北史·李翥传》:“﹝ 李翥 ﹞尝著巾帔,终日对酒,招致宾客,风调详雅。”《旧唐书·西戎传·波斯国》:“丈夫剪髮,戴白皮帽,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妇人亦巾帔裙衫,辫髮垂后,饰以金银。”
词语解释:巾帓  拼音:jīn mò
泛指衣物。 唐 韩愈 孟郊 《征蜀联句》:“盃盂酬酒醪,箱篋馈巾帓。”
词语解释:巾帚
拭巾和扫帚
词语解释:巾车之恩  拼音:jīn chē zhī ēn
谓 汉 光武帝 刘秀 于 巾车乡 (今 河南 宝丰 东)擒获 冯异 ,旋即赦而录用的故事。据《后汉书·冯异传》载: 异 本为 王莽 郡掾,与 苗萌 共守 父城 拒 汉 。 光武 略地 颍川 ,攻 父城 不下,屯兵 巾车乡 。 异 间出行属县,为 汉 兵所执。时 异 从兄 孝 及同郡 丁綝 、 吕晏 并从 光武 ,因共荐 异 ,得召见。 异 遂归 汉 ,后为 光武 佐命功臣。 建武 六年春, 异 朝京师, 光武 引见后,赐以珍宝、衣服、钱帛。 异 谢曰:“臣闻 管仲 谓 桓公 曰;‘愿君无忘射钩,臣无忘槛车。’ 齐国 赖之。臣今亦愿国家无忘 河 北之难,小臣不敢忘 巾车 之恩。”
词语解释:巾褚  拼音:jīn chǔ
布囊。 宋 苏颂 《题欧阳修〈与苏丞相书〉后》:“今闻公薨谢,感旧愴怀,不能已已,因索巾褚,尚得数十纸,命工装背,庶几藏於久远尔。”
词语解释:巾鞲  拼音:jīn gōu
(1).巾褠。头巾和单衣,为古代士人之盛服。《宋书·毛脩之传》:“吾昔在南, 殷 尚幼少。我得归罪之日,便应巾韝到门邪!” 唐 刘禹锡 《连州刺史厅壁记》:“曩之骑竹马北向相傒者,咸任郡县,巾韝来迎。”
(2).借指士人。 宋 王安石 《北客置酒》诗:“紫衣操鼎置客前,巾韝稻饭随粱饘。”
(3).见“ 巾鞲 ”。
亦作“ 巾韝 ”。 头巾和臂衣,古代武士所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父母见 木兰 ,喜极成悲伤。 木兰 能承父母颜,却卸巾鞲理丝簧。”按,此诗即 唐 韦元甫 所作《木兰歌》,鞲,《全唐诗》本作“韝”。
词语解释:巾额  拼音:jīn é
指头巾前部覆额处。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器用》:“ 济州 金乡县 发一古冢,乃 汉 大司徒 朱鮪 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
词语解释:巾帼英雄  拼音:jīn guó yīng xióng
女性中的英雄豪杰
词语解释:巾机  拼音:jīn jī
巾和几案。《文选·陆倕〈新刻漏铭〉》:“勋倍楹席,事百巾机。” 刘良 注:“机,案也。 太公 有楹席巾机之铭。言漏刻之功倍多楹席,事过巾机百倍也。”
词语解释:巾环  拼音:jīn huán
缀在巾上的玉环。《宋史·舆服志六》:“碾玉巾环一,樺皮龙饰角弓一,金龙环刀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
词语解释:巾帼须眉  拼音:jīn guó xū méi
犹言女中丈夫。巾帼,指女子;须眉,指男子。称女子而有丈夫气概者。《孽海花》第十四回:“如今且説 筱亭 的夫人,是 扬州 傅容 傅状元 的女儿,容貌虽説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儻不群,有巾幗鬚眉之号。”
词语解释:巾幂  拼音:jīn mì
亦作“ 巾幂 ”。 古代覆盖、裹扎器物的巾。《国语·周语中》:“出其樽彝,陈其鼎俎,净其巾幂,敬其祓除。” 韦昭 注:“巾幂,所以覆樽彝也。”《周礼·天官·幂人》:“幂人掌共巾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扃钥诚某所掌,籤函巾幂严祕难启,奈诸君非所职,窃窥不便。”
词语解释:巾絮  拼音:jīn xù
亦作“ 巾帤 ”。 头巾。《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 汉 郑玄 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之属。”
词语解释:巾帤  拼音:jīn rú
见“ 巾絮 ”。
词语解释:巾絮  拼音:jīn xù
亦作“ 巾帤 ”。 头巾。《周礼·天官·玉府》“掌王之燕衣服” 汉 郑玄 注:“燕衣服者,巾絮、寝衣、袍襗之属。”
词语解释:巾箱本  拼音:jīn xiāng běn
亦省称“ 巾箱 ”。 小版本的古书。因其形积不大,可放置巾箱中,便于携带,故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巾箱》:“《南史》 齐 衡阳王 钧 ( 萧钧 )尝亲手细书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今谓籍之细书小本者为巾箱,始於此也。”按,置书巾箱,非始于 南朝 齐 萧钧 ,见 晋 葛洪 《〈西京杂记〉序》。 宋 戴埴 《鼠璞·巾箱本》:“今之刊印小本,谓巾箱本。”
词语解释:巾服  拼音:jīn fú
(1).头巾和长衣。亦泛指士大夫的服饰。《宋史·仪卫志六》:“六引内巾服之制:清道官,服武弁、緋绣衫、革带。”《明史·舆服志三》:“﹝ 洪武 ﹞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进。”
(2).穿戴巾服。 清 洪昇 《长生殿·偷曲》:“小生巾服扮 李謩 上。”
词语解释:巾箑  拼音:jīn shà
绢扇。《文选·潘岳〈寡妇赋〉》:“命阿保而就列兮,览巾箑以舒悲。” 李善 注:“箑,扇也。” 元 陈樵 《八咏楼赋》:“偃蘼芜,动巾箑。”
词语解释:巾袜  拼音:jīn wà
见“ 巾袜 ”。
词语解释:巾鞴  拼音:jīn bèi
1.巾褠。头巾和单衣,为古代士人之盛服。
2.借指士人。
3.见"巾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