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哿上声 [nà nuó][hè,负荷][稍也,副词][bǒ bò][kě][详注1][chuāi chuǎi chuài][详注2][《集韵》苦卧切,音课。《博雅》堁尘也。][nuó][dān dàn][婀娜][详注3][à,可,是否,用在问句加强语气][音妥。《揚子·方言》豔美也。]娿粿


注1:傩 nuó,音娜。行走姿态柔美:“佩玉之傩”。
注2:沱 音柁。与𣵺同。瀢𣵺,沙土往来貌。《郭璞·江赋》碧沙瀢𣵺而往来。
注3:娑 音縒。馺娑,汉殿名。《班固·西都赋》经骀荡而出馺娑。《三辅黄图》馺娑,马迅疾貌。借为宫名。
末字词组
江左僻左相左盲左袒左蠢左杨左四左
道左闾左羊左骖左衽左傅左潘左章左
虚左山左辽左参左证左验左支左表左
淮左班左尚左蛮左关左三左岭左奇左

词语解释:江左  拼音:jiāng zuǒ
(1). 江 东。指 长江 下游以东地区。 五代 丘光庭 《兼明书·杂说·江左》:“ 晋 、 宋 、 齐 、 梁 之书,皆谓 江 东为 江 左。” 清 魏禧 《日录·杂说》:“ 江 东称 江 左, 江 西称 江 右,何也?曰:自 江 北视之, 江 东在左, 江 西在右耳。”
(2). 东晋 及 南朝 宋 、 齐 、 梁 、 陈 各代的基业都在 江 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 江左 , 南朝 人则专称 东晋 为 江左 。《晋书·温峤传》:“于时 江左 草创,纲维未举, 嶠 殊以为忧。及见 王导 共谈,欢然曰:‘ 江左 自有 管夷吾 ,吾復何虑!’”《南史·谢灵运传》:“ 灵运 少好学,博览羣书,文章之美,与 颜延之 为 江左 第一。”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修札》:“从来名士夸 江左 ,挥麈今登拜将臺。”
词语解释:道左  拼音:dào zuǒ
(1).路的左边。《孔丛子·问军礼》:“主车止於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庙主居於道左,社主居於道右,其所经名山大川,皆祭告焉。”
(2).道路旁边。《诗·唐风·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毛 传:“兴也。道左之阳,人所宜休息也。” 郑玄 笺:“道左,道东也。日之热,恒在日中之后,道东之杜,人所宜休息也。今人不休息者,以其特生阴寡也。” 马瑞辰 通释:“下章‘道周’,《韩诗》作道右,则左右随所见言之,不以道左之阳取兴。”《韩非子·内储说上》:“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太平广记》卷三六四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于凝》:“﹝ 于凝 ﹞遥见道左嘉木美荫,因就焉。” 清 钮琇 《觚賸·雪遘》:“将度 梅岭 , 吴公子 已迎候道左,执礼甚恭。”
词语解释:虚左  拼音:xū zuǒ
空着左边的位置。古代以左为尊,虚左表示对宾客的尊敬。《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於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 夷门 侯生 。”《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 维 工草隶,善画,名盛於 开元 、 天宝 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寧 薛 诸王待若师友。” 元 戴良 《题何监丞画山水歌》:“海内画工亦无数,才似 何侯 岂多遇。权门贵戚虚左迎,往往高臺起烟雾。”
词语解释:淮左  拼音:huái zuǒ
淮河 以东地区。《南史·徐陵传》:“ 吴明彻 家在 淮 左,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无过者。”
词语解释:僻左  拼音:pì zuǒ
人用右手为常,用左手为僻,故称偏僻之地为僻左。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 宋 王禹偁 《躬弩》诗:“罚郡在僻左,时清政多闲。”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独 西臧 为僻左。”
词语解释:闾左  拼音:lǘ zuǒ
居住于闾巷左侧的人民。一说 秦 时贫贱者居闾左,后因借指平民。《史记·陈涉世家》:“ 二世 元年七月,发閭左适戍 渔阳 。” 司马贞 索隐:“閭左谓居閭里之左也, 秦 时復除者居閭左。今力役凡在閭左尽发之也。又云,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 秦 役戍多,富者役尽,兼取贫弱者也。”《汉书·食货志上》:“至於 始皇 ,遂并天下,内兴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閭左之戍。”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 秦 时以适发之,名适戍。先发吏有过及赘壻、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发,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戍者曹辈尽,復入閭,取其左发之,未及取右而 秦 亡。’閭,里门也。言居在里门之左者,一切发之。此閭左之释, 应 最得之。”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论突厥表》:“故 长城 未毕,而閭左之戍已为其患。”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九》:“朝所读者,即多士所上之书也,计旬月之间,士之一善一艺罔不悉,閭左一利一害罔不毕陈于前矣。”
词语解释:山左  拼音:shān zuǒ
(1).山的东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翼际山 ﹞上有 吴 江夏 太守 陆涣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别驾》:“某别驾之任 岭 南,值大雨,借馆於山左 许氏 家。”
(2).特指 山东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东),故称。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靳公传》:“先世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 治运 提学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号得人。”
词语解释:班左  拼音:bān zuǒ
汉 班倢伃 和 晋 左芬 的并称。 唐中宗 上官倢伃 《十月诞辰内殿宴群臣效柏梁体联句》:“涧色鸿业寄贤才(帝)……远惭 班 左 愧游陪。( 上官倢伃 )”
词语解释:相左  拼音:xiāng zuǒ
(1).谓各以左手相交。《仪礼·乡射礼》:“司射进,与司马交於阶前,相左。” 贾公彦 疏:“司马由北向西行,司射由南向东行,各以左相迎,故云相左也。” 清 朱大韶 《实事求是斋经义·驳敖氏左还右还说》:“相左者,谓各以左手相交也。”
(2).互相违异;不一致。 明 唐顺之 《送邑令李龙罔擢户部主事序》:“户部不能靳恩於法与例之内,而亦不能借恩於法与例之外,是以其势常相左。” 清 陈梦雷 《绝交书》:“倘时命相左,鬱鬱抱恨以终,后死者当笔之於书。” 鲁迅 《三闲集·怎么写》:“靠事实取得真实性,所以一与事实相左,那真实性也随即灭亡。”
(3).不相遇;彼此错过。《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魏撰之 ﹞告假去了。正不知仁兄却又到此,可不两相左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大家都走的是这条路,何以不遇见呢,原来你到你令伯那里去过一次,所以相左了。” 邹韬奋 《萍踪忆语》三:“﹝ 美国 朋友﹞派他的一位女书记来接我,可是她和我未见过面,码头上的人又多,彼此竟相左。”
词语解释:羊左  拼音:yáng zuǒ
战国 燕 羊角哀 与 左伯桃 的并称。后以指友谊深厚者。《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想 惠 庄 之清尘,庶 羊 左 之徽烈。” 李善 注引《烈士传》:“ 羊角哀 、 左伯桃 为死友。闻 楚王 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併衣粮与 角哀 ,入树中死。”
词语解释:辽左  拼音:liáo zuǒ
(1). 辽 东的别称。《晋书·慕容皝载记》:“ 仁 於是尽有 辽 左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与王僧辩书》:“起 管寧 於 辽 左,追 王朗 於 浙 东。” 元 虞集 《句容郡王世绩碑》:“夜渡 贵列河 ,败叛王 哈丹 之军,尽得 辽 左诸郡。”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龙广寒》:“有兄 万年 ,久征 辽 左,相去万里,母 程氏 思其信音。”
(2).远近。左,左近,附近。 朱益藩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奏折》:“万一近畿生变,辽左效尤,束手坐困,诚有非臣子所忍言者。”
词语解释:尚左  拼音:shàng zuǒ
以左为尊。《礼记·檀弓上》:“ 孔子 与门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 孔子 曰:‘二三子之嗜学也,我则有姊之丧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郑玄 注:“丧尚右,右,阴也;吉尚左,左,阳也。”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尚左尚右》
词语解释:盲左  拼音:máng zuǒ
春秋 鲁 太史 左丘明 的代称。 左 双目失明,故称。 清 龚自珍 《辨仙行》:“侧闻盲 左 位颇尊, 姬 孔 而降三不湮。”参阅 清 凌藻扬 《蠡酌编·左传之左别解》
词语解释:骖左  拼音:cān zuǒ
即左骖。服马左边的骖马。《仪礼·觐礼》“以左驂出” 汉 郑玄 注:“騑马曰驂左。”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四》:“途迷兮 屏翳 驂左,指穷于薪兮,不穷于左。”
词语解释:参左  拼音:cān zuǒ
见“ 参佐 ”。
词语解释:参佐  拼音:cān zuǒ
(1).部下;僚属。《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以 淮南 初定,转 基 为征东将军,都督 扬州 诸军事,进封 东武侯 。 基 上疏固让,归功参佐。”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九月九日, 温 游 龙山 ,参佐毕集。” 宋 苏轼 《御试制科策》:“及兵兴之后,始立使额,参佐既众,簿书益繁,百弊之源,自此而始。”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所以当水陆军提督者,皆老成谋略,优长之选。犹备有参佐数员,常与运筹决策以资歷练而审机宜。”
(2).辅助。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参佐幃幄,大兴王师。” 黄侃 《〈新方言〉后序》:“盖以大海荡荡,不择细流;不贤识小,所以参左笔削。”
词语解释:蛮左  拼音:mán zuǒ
即蛮夷。 隋 唐 时语。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武陵 有五溪,谓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 五溪蛮 也。”《周书·乐逊传》:“民多蛮左,未习儒风。”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齐周隋书三·蛮左》:“《隋地志》末段云:‘ 南郡 夷陵 诸郡,多杂蛮左。’……蛮左,即蛮夷,乃当时语。”参见“ 蛮夷 ”。
词语解释:蛮夷  拼音:mán yí
亦作“ 蛮彝 ”。 古代对四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亦专指南方少数民族。《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唐 韩愈 《潮州刺史谢上表》:“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总论》:“ 蜀 地僻陋有蛮彝风。” 欧榘甲 《新广东》五:“况南方自古以为蛮夷,然其地温暖,万物繁生,觅食甚易。”
词语解释:袒左  拼音:tǎn zuǒ
古行礼时,袒出上衣之左袖,以左袖插入前襟之右,而露出裼衣;或袒所有衣服之左袖,而露出左臂。古代凡礼事皆左袒。《仪礼·乡射礼》“司射适堂西,袒决遂” 唐 贾公彦 疏:“凡事无问吉凶,皆袒左,是以《士丧》主人左袒,此及《大射》亦皆袒左,不以凶吉相反,惟有受刑袒右。”
词语解释:衽左  拼音:rèn zuǒ
左衽。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一带的右衽。因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 宋 陈合 《宝鼎现·寿贾师宪》词:“神鼇谁断,几千年再、乾坤初造。算当日、枰棋如许,争一著、吾其衽左。”按,古丧礼死者之服亦左衽。见《礼记·丧大记》
词语解释:证左  拼音:zhèng zuǒ
亦作“ 证佐 ”。
(1).证人。《史记·五宗世家》:“天子遣大行 騫 验王后及问王 勃 ,请逮 勃 所与姦诸证左,王又匿之。”《百喻经·说人喜瞋喻》:“若引证佐,用自明白。”《新唐书·张易之传》:“后问:‘孰为证左?’ 易之 曰:‘凤阁舍人 张説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事皆子虚乌有,证佐亦莫不倒戈。”
(2).证据。《朱子语类》卷六五:“这箇只且恁地,无大段分晓证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秦玺始末》:“为真为伪,漫无证佐。”
词语解释:关左  拼音:guān zuǒ
指 潼关 以东。在地理上古人以东为左。《魏书·卢渊传》:“ 关 左小纷,已敕禁勒。流言之细,曷足以紆天功。”《北史·孙绍张普惠等传论》:“ 孙绍 关 左之士,又能指论时务。” 唐 柳宗元 《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 河东 ,古吾土也。家世迁徙,莫能就緖。闻其间有 大河 、 条山 ,气盖 关 左。”
词语解释:蠢左  拼音:chǔn zuǒ
愚蠢的帮手。《南齐书·曹虎传》:“与彼蠢左,共为唇齿,仁义弗闻,苛暴先露。”
词语解释:傅左  拼音:fù zuǒ
陈述证实。《新唐书·杨虞卿传》:“御史大夫 李固言 素嫉 虞卿 周比,因傅左端倪。帝大怒,下 虞卿 詔狱。”
词语解释:验左  拼音:yàn zuǒ
(1).左验,证据。《新唐书·严郢传》:“ 承鼎 劾 泰芝 诡沓有实, 泰芝 言 承鼎 验左不存。”
(2).作证,证实。《新唐书·窦参传》:“ 宣武 刘士寧 餉 参 绢五千, 湖南 观察使 李巽 故与 参 隙,以状闻,又中人为之验左。”
词语解释:三左  拼音:sān zuǒ
指 周朝 六卿中的太史、太祝、太卜。因常在王左,故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三节:“六卿经常在王的左右,所以在青铜器铭文里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
词语解释:杨左  拼音:yáng zuǒ
明 末 杨涟 与 左光斗 的并称。 杨涟 与 左光斗 劾 魏忠贤 ,两人同被诬陷入狱。 明 李清 《三垣笔记·弘光》:“时 阮少司马 大鋮 辈方用事,嫉 杨 左 如仇。” 清 方苞 《李刚主墓志铭》:“观 朱子 《上孝宗书》,虽晚 明 杨 左 之直节,无以过也。”
词语解释:潘左  拼音:pān zuǒ
晋 文学家 潘岳 和 左思 的并称。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 元嘉 中,有 谢灵运 ,才高词盛,富艳难踪,固已含跨 刘 郭 ,凌轢 潘 左 。”
词语解释:支左  拼音:zhī zuǒ
指“文革”中人民解放军支持当时被称为左派群众组织的行动
词语解释:岭左  拼音:lǐng zuǒ
指 五岭 的东面。《晋书·吕光载记》:“今 康寧 在南,阻兵伺隙,若大驾西行, 寧 必乘虚出于 岭 左。”
词语解释:四左  拼音:sì zuǒ
指从疏附、御侮、奔走、先后四个方面辅佐的大臣。左,同“ 佐 ”。《逸周书·小开武》:“三极:一维天,九星;二维地,九州;三维人,四左。” 孔晁 注:“四左,疏附、御侮、奔走、先后是也。” 朱右曾 校释引《诗·大雅·緜》 毛 传曰:“率下亲上曰疏附,相道前后曰先后,喻德宣誉曰奔走,武臣折衝曰御侮。”
词语解释:章左  拼音:zhāng zuǒ
指奏章终了空白处。《后汉书·蔡邕传》:“﹝ 蔡邕 ﹞因上书自陈,奏其所著十意,分别首目,连置章左。”
词语解释:表左  拼音:biǎo zuǒ
谓表陈于左。古直书,故以左右言。《后汉书·蔡邕传》:“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李贤 注:“表左谓陈之於表左也,犹今云‘如左’、‘如右’。”
词语解释:奇左  拼音:qí zuǒ
仅有左臂。《山海经·大荒西经》:“有 寿麻 之国……有人名曰 吴回 ,奇左,是无右臂。” 郭璞 注:“即奇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