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末字词组
鼎峙鹄峙列峙轩峙卓峙鸱峙栖峙方峙
对峙秀峙森峙蟠峙耸峙鹤峙旗布星峙悚峙
岳峙中峙竦峙盘峙顿峙骈峙川渟岳峙罗峙
高峙屹峙踞峙霄峙躇峙鸾停鹄峙巍峙渊渟岳峙
储峙雄峙岛峙凤峙交峙鸾鹄停峙嵥峙瓜分鼎峙
孤峙环峙峭峙错峙险峙棋峙崛峙磐峙
峻峙英峙层峙介峙京峙棋布错峙崿峙夹峙

词语解释:鼎峙  拼音:dǐng zhì
亦作“ 鼎跱 ”。 谓如鼎足并峙。《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论》:“故能自擅 江 表,成鼎峙之业。”《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三方鼎跱,九有未乂,悠悠四海,婴丁祸败。” 晋 陆机 《辩亡论》上:“遂躋天号,鼎跱而立。” 宋 陆游 《入蜀记》卷四:“登 华严 罗汉阁 ,阁与 卢舍阁 、鐘楼鼎峙,皆极天下之壮丽。”《文献》1991年第4期:“ 抚州 本传世者,《礼记》外闻有《公羊传》,得是本堪与鼎峙。”
词语解释:对峙  拼音:duì zhì
(1).相对而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资水》:“县左右二冈对峙。” 唐 杨炯 《浮沤赋》:“排两足而分规,擘波心而对峙。”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四章:“一条笔直的公路延伸过去,有一座两山对峙的山口,那想必就是 虎鸣山口 了。”
(2).对抗;抗衡。 清 黄鸿寿 《开设资政院》:“院中议员以钦选、民选两部分组织而成,两造之分子,隐隐然若两党之对峙。”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我军逐步后撤,退到 张朴墕 和 十字墕 村南,与敌人隔沟对峙。”
词语解释:岳峙  拼音:yuè zhì
亦作“ 岳跱 ”。亦作“岳峙”。 谓如高山耸立。 晋 葛洪 《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睞者,为晓解当世。” 晋 夏侯湛 《江上泛歌》:“惊翼兮垂天,鲸鱼兮岳跱。”《宋书·竟陵王诞传》:“上将受律,羣蕃岳峙;鋭卒精旅,动以万计。”《隋书·文学传·虞绰》:“金臺银闕,云浮岳峙。”
词语解释:高峙  拼音:gāo zhì
(1).高高耸立。 晋 潘岳 《闲居赋》:“浮梁黝以径度, 灵臺 杰其高峙。”
(2).比喻出类拔萃。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 汉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近 魏叔英 秀出高峙,著名海内。”《世说新语·赏誉》“若 周子居 者” 刘孝标 注引 晋 周斐 《汝南先贤传》:“ 周乘 ,字 子居 , 汝南 安城 人,天资聪明,高峙岳立。”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见寄》:“君才最高峙,鹤行鸡羣中。”
词语解释:储峙  拼音:chǔ zhì
见“ 储偫 ”。
词语解释:储偫  拼音:chǔ zhì
亦作“ 储峙 ”。亦作“ 储跱 ”。
(1).储备,特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 汉 扬雄 《羽猎赋》:“然至羽猎,甲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詡。”《书·费誓》“峙乃糗粮” 孔 传:“皆当储峙汝糗糒之粮,使足食。”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三》:“ 李傕 曰:‘我邸阁储跱少。’乃不承詔,悉载置其营。” 清 顾炎武 《劳山图志序》:“ 秦皇 登之,必一郡供张,数县储偫,四民废业,千里驛骚而后上也。”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 倭 之蓄谋,当在二十年前,储峙钱粟,缮治甲兵,久为外人侧目。”
(2).泛指积聚储存知识或人才等。 清 钱谦益 《兵部右侍郎孙公墓志铭》:“公廉辨彊直,人才物论,储偫于胸中,有 万历 初名选郎之遗风。” 清 钱谦益 《嘉禾黄君五十序》:“先王之治天下,储峙人才,雍容养育,而徐收其用。”
(3).指日常或行旅等需用的器物。《汉书·孙宝传》:“御史大夫 张忠 辟 寳 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东观汉记·黄香传》:“俗每太守将交代,添设储峙,輒数千万。 香 未入界,移敕悉出所设什器。”《后汉书·崔寔传》:“ 寔 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袵、綀緼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 士干 许诺,归别家,则家之薪米储偫已罗门庭矣;登舟,则资装器用已充舟中矣。”
词语解释:孤峙  拼音:gū zhì
孤立高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 洛水 又东逕 檀山 南,其山四絶孤峙。” 南朝 梁简文帝 《筝赋》:“别有 泗 滨之梓,耸榦孤峙,负阴拂日,停云栖霜。”
词语解释:峻峙  拼音:jùn zhì
(1).高耸。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乔岳峻峙,命世兴贤。”
(2).指耸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故宫北石柱》:“周垣峻峙,隅楼特起。”
(3).陡峭。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黄州 ﹞去治无百步,有山入 江 ,石崖颇峻峙,土人言:此 赤壁磯 也。”
词语解释:鹄峙  拼音:hú zhì
亦作“ 鵠跱 ”。 直立貌。《艺文类聚》卷九一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山鸡赋》:“形凤婉而鵠跱,羽衮蔚而緗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太和山日记》:“下瞰诸峯,近者鵠峙,远者罗列。”
词语解释:秀峙  拼音:xiù zhì
秀美超逸。《新唐书·崔澹传》:“ 璵 子 澹 ,举止秀峙,时谓玉而冠者。”
词语解释:中峙  拼音:zhōng zhì
屹立其中。 汉 张衡 《西京赋》:“豫章珍馆,揭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 晋 郭璞 《昆仑丘》:“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号曰天柱。” 宋 秦观 《浮山堰赋》:“袤九里以中峙兮,截万派之奔茫。”
词语解释:屹峙  拼音:yì zhì
耸立。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武昌 黄鹤楼 在 黄鵠磯 上……楼有三层,画栋飞檐,倚城屹峙,面临 汉江 ,与 汉阳 晴川阁 相对。”
词语解释:雄峙  拼音:xióng zhì
昂然屹立。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然后乃以雄峙特立于千载之表,故其业独尊。”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十一:“ 摩天岭 的东面,雄峙在 拒马河 上 紫荆关 的左侧是 王安镇 。”
词语解释:环峙  拼音:huán zhì
围绕耸立。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戊·叶丞相祖宅》:“羣山环峙,如屏如障。”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东望盘谷东復有石山遥列,自东北环峙西南矣。”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西北诸峰环峙,如人,如鬼,如鸟兽,状以千计。”
词语解释:英峙  拼音:yīng zhì
才智特出。《北史·魏纪二·穆帝》:“帝天姿英峙,勇略过人。” 清 曾国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铭》:“公讳 忠源 ……少而豁朗英峙,以县学附生,选为 道光 十七年丁酉科拔贡生。”
词语解释:列峙  拼音:liè zhì
谓并立。 晋 左思 《魏都赋》:“飞陛方輦而径西,三臺列峙以峥嶸。”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馀话》:“京师之内,有亲卫诸兵;而四城之外,诸营列峙相望;此京师内外相制之兵也。”
词语解释:森峙  拼音:sēn zhì
森严地排列。《宋史·乐志十》:“天暉临幄,宸卫森峙。”
词语解释:竦峙  拼音:sǒng zhì
耸立;挺立。 汉 张衡 《西京赋》:“ 通天 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 三国 魏 曹操 《观沧海》诗:“东临 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五:“﹝ 严蓀友 ﹞尤精画凤,翔舞竦峙,五色射目,观者叹美。”
词语解释:踞峙  拼音:jù zhì
犹蹲踞。 明 刘基 《龙虎台赋至顺癸酉会试作》:“白虎敦圉而踞峙,苍龙蜿蜒而屈盘。” 清 王有光 《吴下谚联·虎头上捉虱》:“虎氏六足踞峙,强项不服。”
词语解释:岛峙
似海岛般耸峙
词语解释:峭峙  拼音:qiào zhì
耸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汉水 又东南逕 瞿堆 西,又屈逕 瞿堆 南,絶壁峭峙,孤险云高。” 唐 李邕 《石赋》:“ 代 有远游子,植杖大野,周目层巖,覩巨石而叹曰:‘兹盘礴也,可用武而转乎!兹峭峙也,可腾踔而登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下·以考证入文》:“ 西山 之北有山峭峙,与 西山 同出,曰 徵君山 。”
词语解释:层峙  拼音:céng zhì
重迭峙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 溮水 东南流,歷 金山 北,山无树木,峻峭层峙。”
词语解释:轩峙  拼音:xuān zhì
高高屹立。 三国 魏 锺会 《孔雀赋》:“或舒翼轩峙,奋迅洪姿;或蹀足踟蹰,鸣啸郁吚。”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 佛手巖 穹然轩峙,深可五六丈。”
词语解释:蟠峙  拼音:pán zhì
蟠踞耸峙。 清 李霨 《枫岭》诗:“石脉固潜通,蟠峙各独立。”
词语解释:盘峙  拼音:pán zhì
安然耸立。《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寳石负图,状像灵龟,宅于川西,嶷然磐峙。”
词语解释:霄峙  拼音:xiāo zhì
云气中的高峰。《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崇臺霄峙,秀闕云亭。”
词语解释:凤峙  拼音:fèng zhì
形容巍然屹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龙飞漠南,凤峙朔北。”《艺文类聚》卷七四引 南朝 梁元帝 《谢东宫赐弹棋局启》:“凤峙鹰扬,信难议拟。” 唐 王徽 《请车驾还京表》:“昨者狂寇将逃,延灾方甚,而端门凤峙,镇福地而独存。”
词语解释:错峙  拼音:cuò zhì
错杂峙立。《晋书·天文志上》:“众星列布,体生於地,精成於天,列居错峙,各有攸属。” 唐 吕温 《〈地志图〉序》:“五色相宣,万邦错峙。”《明史·张令传》:“其他乱峰错峙,箐深道险。”
词语解释:介峙  拼音:jiè zhì
形容耿介坚定,不可动摇。 宋 王安石 《祭陈浚宣叔文》:“不溺於俗,孤騫介峙。”
词语解释:卓峙  拼音:zhuó zhì
卓立,高超卓绝。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忧世忘家,殊略卓峙。”
词语解释:耸峙  拼音:sǒng shì
高耸矗立。 南朝 梁 任昉 《答陆倕感知己赋》:“匹耸峙於 东岳 ,比凝厉於秋霜。” 唐 黄滔 《水殿赋》:“还如玉闕,控鼇海以峥嶸;稍类云楼,拔蜃江而耸峙。” 明 张居正 《襄毅杨公墓志铭》:“其处於世也,卓然如秋峰之耸峙,昂然如鷄羣之野鹤。”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黑水解》:“ 三危 为 沙州 望山,俗名 昇雨山 ,今在城东南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如堕。” 蒋光慈 《哀中国》诗:“你身上排列着许多蜿蜒的江河,你身上耸峙着许多郁秀的山岳。”
词语解释:顿峙  拼音:dùn zhì
指摆设的器具。《新唐书·郑畋传》:“ 畋 乃引疾去位,入见帝曰:‘乘舆东还,繇 大散关 幸 凤翔 ,供张顿峙,一委 昌言 ,乃可安。’”参见“ 顿具 ”。
词语解释:顿具  拼音:dùn jù
指摆设的器具。《隋书·张衡传》:“ 江都 丞 王世充 又奏 衡 频减顿具。”
词语解释:躇峙  拼音:chú zhì
见“ 躇跱 ”。
词语解释:躇跱  拼音:chú zhì
徘徊不前貌。引申指声音婉转。《文选·嵇康〈琴赋〉》:“宽明弘润,优游躇跱。” 李善 注:“躇跱,踌躇竦跱。”五臣本作“躇峙”, 吕向 注:“躇峙,言曲如躇立,闲缓不散也。”
词语解释:交峙  拼音:jiāo zhì
相对耸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渐江水》:“山甚峻极,北临 紫溪 ,又东南,连山夹水,两峯交峙。”
词语解释:险峙  拼音:xiǎn zhì
险峻。 元 陈泰 《天马赋》:“軏盐车而登 太行 兮,路岧嶤其险峙。”
词语解释:京峙  拼音:jīng zhì
高丘。
词语解释:鸱峙  拼音:chī zhì
谓气势威猛,相持对立。《晋书·吕光载记》:“ 乾归 狼子野心,前后反覆,朕方东清 秦 赵 ,勒铭 会稽 ,岂令竖子鴟峙 洮 南。”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上或凭陵乘疾,专擅纵横,下则鴟峙 淮 肥 ,覬覦叛换。”
词语解释:鹤峙  拼音:hè zhì
犹鹤立。 唐 于邵 《送陈留李少府归上都序》:“莹若玉立,蹌然鹤峙。”参见“ 鹤立 ”。
词语解释:鹤立  拼音:hè lì
(1).企望貌,盼望貌。 汉 应璩 《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土龙矫首於玄寺,泥人鹤立於 闕里 。” 三国 魏 曹植 《求通亲亲表》:“寔怀鹤立企佇之心,敢復陈闻者,冀陛下儻发天聪而垂神听也。”
(2).形容瘦长者的站立状。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南唐 李建勋 《赠送致仕郎中》诗:“鹤立瘦棱棱,髭长白似银。” 康有为 《〈人境庐诗草〉序》:“ 公度 长身鹤立,傲倪自喜。”
(3).突出。 清 方绚 《香莲品藻·凡品下中》:“置之鸡羣,居然鹤立。”
(4).肃立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四:“忽然军乐齐鸣,全场肃然鹤立。”
词语解释:骈峙  拼音:pián zhì
并立,屹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东西两石山駢峙,路出其下,若门中辟。”
词语解释:鸾停鹄峙  拼音:luán tíng hú zhì
见“ 鸞鵠停峙 ”。
词语解释:鸾鹄停峙  拼音:luán hú tíng zhì
像鸾鹄似地停息直立。用以比喻子孙贤俊。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峙,能守其业者也。”亦作“ 鸞停鵠峙 ”。 明 袁宏道 《寿洪太母七十序》:“子十有一人,孙三十有许人,鸞停鵠峙,琼芬蕙列。”
词语解释:鸾鹄停峙  拼音:luán hú tíng zhì
像鸾鹄似地停息直立。用以比喻子孙贤俊。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退见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峙,能守其业者也。”亦作“ 鸞停鵠峙 ”。 明 袁宏道 《寿洪太母七十序》:“子十有一人,孙三十有许人,鸞停鵠峙,琼芬蕙列。”
词语解释:棋峙  拼音:qí zhì
亦作“棊峙”。 谓处相持之势,如弈棋之交互对峙。 汉 高诱 《〈淮南子〉叙目》:“会遭兵灾,天下棊峙。亡失书传,废不寻脩,二十餘载。”《后汉书·郑泰传》:“就有其人,而尊卑无序,王爵不加,若恃众怙力,将各棊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词语解释:棋布错峙  拼音:qí bù cuò zhì
谓如对弈双方所着棋子般交错对峙。 宋 苏轼 《代滕甫论西夏书》:“内自相疑者,人情不远,各欲求合,及王师之未出,争为先降,以邀重赏,陛下因而分裂之,即用其酋豪,命以爵秩,棋布错峙,务使相仇。”
词语解释:栖峙  拼音:qī zhì
栖止伫立。 明 高攀龙 《虞山书院商语序》:“相弔其墟者,輒咨嗟嘆恨,以为是凤皇麒麟之栖峙于此,是高山大川之镇浸于此。”
词语解释:旗布星峙  拼音:qí bù xīng zhì
犹言星罗棋布。《艺文类聚》卷八引 汉 王粲 《游海赋》:“若夫长洲别岛,旗布星峙。”
词语解释:川渟岳峙  拼音:chuān tíng yuè zhì
谓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因避 唐高祖 李渊 讳改。《晋书·隐逸传序》:“玉辉冰洁,川渟岳峙,修至乐之道,固无疆之休。” 清 钱谦益 《梅杓司诗序》:“且 杓司 盛年积学,川渟岳峙,人之期许与其所自许者非小。”
词语解释:巍峙  拼音:wēi zhì
高耸。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脊上巨石巍峙,若当关之兽,与独角并而支其腋。”
词语解释:嵥峙  拼音:jié zhì
耸立。 晋 郭璞 《巫咸山赋》:“伊 巫咸 之名山,崛孤停而嵥峙。”
词语解释:崛峙  拼音:jué zhì
耸立。 续范亭 《宿华山下玉泉院》诗:“ 华岳 娥娥常崛峙, 黄河 浩浩空涛波。”
词语解释:崿峙  拼音:è zhì
耸立。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余昔游 鲤湖 过此,但见穹石崿峙,舟穿其间,初不谓险;今则白波山立,石悉没形,险倍昔时。”
词语解释:方峙  拼音:fāng zhì
方正刚直。《南齐书·阮韬传》:“ 桂阳王 休范 在镇,数出行游, 韜 性方峙,未尝随从。”
词语解释:悚峙  拼音:sǒng zhì
高耸峙立。 潘飞声 《题披秘石门》诗:“大石虎豹蹲,悚峙森边防。”
词语解释:罗峙  拼音:luó zhì
环绕屹立。 汉 陈琳 《武军赋》:“百校罗峙,千部列陈。” 晋 成公绥 《天地赋》:“川瀆浩汗而分流,山岳磊落而罗峙。”
词语解释:渊渟岳峙  拼音:yuān tíng yuè zhì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晋 石崇 《楚妃叹》诗:“矫矫 庄王 ,渊渟岳峙,冕旒垂精,充纊塞耳。”亦作“ 渊渟岳立 ”。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执经衡门,渊渟岳立,寧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 清 钱谦益 《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篤诚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亦省作“ 渊岳 ”、“ 渊岳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於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 明 袁宗道 《乞进讲〈大学衍义〉疏》:“臣数从豹尾中,仰窥圣衷惕厉,不胜忭踊,窃效尘露,少裨渊岳焉。”
词语解释:瓜分鼎峙  拼音:guā fēn dǐng zhì
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新唐书·李轨传》:“ 隋 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自有 唐 失御,天步方艰,六纪于兹。瓜分鼎峙,自为声教,各擅蒸黎,交结四夷,凭陵上国。”
词语解释:磐峙
安然耸立。《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寳石负图,状像灵龟,宅于川西,嶷然磐峙。”
词语解释:夹峙  拼音:jiā zhì
左右耸峙。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黟县山水记》:“ 石山 会诸水,在县东南十里,连山夹峙。” 张天民 《创业》:“雪峰夹峙的 祁连山 口,出现一个小小的红点,象一团火在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