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末字词组
山岳西岳远岳昆岳灊岳仙岳伯岳大岳
五岳四岳太岳望岳移岳阳岳梁岳祖岳
南岳岱岳台岳丘岳蕃岳隆岳鹫岳玄岳
衡岳东岳川岳寿岳琼岳家岳畿岳天中之岳
海岳灵岳光岳韩岳巡岳家岳机岳 
嵩岳北岳方岳恒岳藩岳丰岳嵩岳 
华岳泰岳莲岳列岳觐岳遐岳峘岳 
庐岳艮岳吴岳封岳渊岳槐岳峤岳 
河岳中岳连岳匡岳睿岳三山五岳恩同山岳 
乔岳神岳岳岳云岳叔岳齃岳四山五岳 

词语解释:山岳  拼音:shān yuè
亦作“ 山岳 ”。 高大的山。《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山岳则配天。”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 天台山 者,盖山岳之神秀也。”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清 吴定 《答任幼直先生书》:“道德崇於山岳,而乃欲积土石以成其高。”
词语解释:五岳  拼音:wǔ yuè
亦作“ 五岳 ”。
(1).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1)指东岳 泰山 、南岳 衡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五岳,东曰 岱宗 、南曰 衡山 、西曰 华山 、北曰 恒山 、中曰 嵩高山 。”《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说同。《初学记》卷五引《纂要》:“ 嵩 、 泰 、 衡 、 华 、 恒 ,谓之五岳。”今所言五岳,即指此五山。(2)指东岳 泰山 、南岳 霍山 、西岳 华山 、北岳 恒山 、中岳 嵩山 。《尔雅·释山》:“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翟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 嵩高 为中岳。” 郭璞 注:“﹝ 霍山 ﹞即 天柱山 。”按, 天柱山 在今 安徽 霍山县 西北。《史记·封禅书》载 汉武帝 “登礼 灊 之 天柱山 ,号曰‘南岳’”。 汉 应劭 《风俗通·山泽·五岳》则谓“南方 衡山 ,一名 霍山 ”。(3)指 泰山 、 衡山 、 华山 、 岳山 、 恒山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五岳, 岱 在 兖州 、 衡 在 荆州 、 华 在 豫州 、 岳 在 雍州 、 恒 在 并州 。”《尔雅·释山》:“ 河 南, 华 ; 河 西, 岳 ; 河 东, 岱 ; 河 北, 恒 ; 江 南, 衡 。” 郭璞 注:“ 岳 , 吴岳 。”
(2).谓人的五官,指脸上的器官。《明史·方伎传·袁珙》:“尝相 陶凯 曰:‘君五岳朝揖而气色未开,五星分明而光泽未见,宜藏器待时。’”
(3).道教谓五座仙山。即东岳 广乘山 ,南岳 长离山 ,西岳 丽农山 ,北岳 广野山 ,中岳 崑崙山 。见 明 杨慎 《丹铅总录·地理》《道经》
(4). 周昭王 所铸五剑的合称。 南朝 梁 陶宏景 《刀剑录》:“ 周昭王瑕 ……以二年岁次壬午铸五剑,名五岳。铭曰:‘镇岳上方’,古文篆书,长五尺。”
词语解释:南岳  拼音:nán yuè
亦作“ 南岳 ”。 山名。五岳之一。(1)指 衡山 。《书·舜典》:“五月,南巡守,至于 南岳 ,如 岱 礼。” 孔 传:“ 南岳 , 衡山 。”《汉书·郊祀志上》:“﹝ 舜 ﹞五月,巡狩至 南岳 。 南岳 者, 衡山 也。” 田汉 《长衡道上》诗之八:“十年梦里朝 南岳 ,日断层峦未许攀。”(2)指 霍山 ,即 天柱山 。《尔雅·释山》:“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霍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 嵩山 为中岳。” 郝懿行 义疏:“ 霍山 在今 庐江 灊县 , 潜水 出焉。别名 天柱山 。 汉武帝 以 衡山 辽旷,故移其神於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为南岳……以 霍山 即 南柱 ,亦止得为 汉武 之南岳,而不得为《尔雅》之南岳矣。”
词语解释:衡岳  拼音:héng yuè
同“ 衡岳 ”。 唐 许浑 《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之二:“万重岭嶠辞 衡岳 ,千里山陂问 竟陵 。”岳,一本作“ 岳 ”。 宋 胡宏 《题上封寺》诗:“ 瀟湘 水与 苍梧 通,环绕 衡岳 青冥中。” 清 顾炎武 《怀人》诗:“嶔崟七十有二峯,紫盖独不朝 衡岳 。” 柳亚子 《哭龚铁铮烈士》诗:“ 衡岳 荒荒峙, 湘 波怒岂平。”
南岳 衡山 。 晋 左思 《吴都赋》:“指 衡岳 以镇野,目 龙川 而带坰。”《南史·隐逸传下·庾承先》:“辟功曹不就,乃与道士 王僧镇 同游 衡岳 。” 陈毅 《岳麓山顶眺望》诗:“西南云气来 衡岳 ,日夜江声下 洞庭 。”
词语解释:海岳  拼音:hǎi yuè
亦作“ 海岳 ”。
(1).大海和高山。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 吕尚 长於用兵,短於为国,不能仪玄黄以覆载,拟海岳以博纳。”《旧唐书·房玄龄传》:“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 陈毅 《为苏南摩擦答某君》诗:“怒潮翻海岳,雄鬼起风埃。”
(2).见“ 海岳高深 ”。
(3).谓四海与五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海岳降神,才英秀发。”《新唐书·车服志》:“毳冕者,祭海岳之服也。”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声容六变合,海岳百灵纷。”
词语解释:海岳高深  拼音:hǎi yuè gāo shēn
海之深,山之高。形容极为高深。 唐 窦臮 《述书赋》下:“如海岳高深,青分孤岛。”《北史·越王侗传》:“徒承海岳之恩,未有涓尘之答。” 唐 罗隐 《龙泉东下却寄孙员外》诗:“恩如海岳何时报,恨似烟花触处生。”
词语解释:嵩岳  拼音:sōng yuè
即 嵩山 。《后汉书·马融传》:“右矕 三涂 ,左概 嵩岳 。面据 衡 阴,箕背 王屋 。” 明 谢榛 《送王侍御按河南》诗:“天连 嵩岳 寒云尽,马渡 黄河 春草生。”
词语解释:华岳  拼音:huá yuè
同“ 华岳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华岳 本一山当 河 , 河 水过而曲行, 河 神巨灵,手盪脚蹋,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跡仍存。”参见“ 华岳 ”。
高大的山。《礼记·中庸》:“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陆德明 释文:“华岳,户化、户瓜二反。本亦作‘山岳’。” 朱熹 集注:“华、藏,并去声。”
指西岳 华山 。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华山》:“ 华岳 灵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浆。”
词语解释:庐岳  拼音:lú yuè
庐山 。 前蜀 韦庄 《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诗:“远自 稽山 游 楚 泽,又从 庐岳 去 闽 川。” 宋 梅尧臣 《送少卿张学士知洪州》诗:“稳去先应望 庐岳 ,暂来谁復见 龙泉 。”
词语解释:河岳  拼音:hé yuè
亦作“ 河岳 ”。 黄河 和五岳的并称。语本《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 河 乔岳。” 毛 传:“乔,高也。高岳, 岱宗 也。” 孔颖达 疏:“言高岳 岱宗 者,以巡守之礼必始於东方,故以 岱宗 言之,其实理兼四岳。”后泛指山川。 南朝 齐 谢朓 《为宣成公拜章》:“惟天为大,日星度其象;谓地盖厚,河岳宣其气。”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词语解释:乔岳  拼音:qiáo yuè
亦作“ 乔岳 ”。 高山。本指 泰山 ,后成泛称。《诗·周颂·时迈》:“怀柔百神,及 河 乔岳。” 毛 传:“乔,高也。高岳, 岱宗 也。”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河滨无洗耳之士,乔岳无巢居之民。”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秋风动乔岳,黄叶辞中林。”
词语解释:西岳  拼音:xī yuè
亦作“ 西岳 ”。
(1).即 华山 。五岳之一。《书·舜典》:“西巡狩至於 西岳 。” 孔颖达 疏:“ 西岳 , 华山 。” 唐 王维 《华岳》诗:“ 西岳 出浮云,积雪在太清。” 唐 李白 《西岳云台歌送丹邱子》:“ 西岳 峥嶸何壮哉, 黄河 如丝天际来。”
(2).泛指西方的大山。 汉 焦赣 《易林·兑之临》:“东山西岳,会合俱食。”
词语解释:四岳  拼音:sì yuè
亦作“ 四岳 ”。
(1).相传为 共工 的后裔,因佐 禹 治水有功,赐姓 姜 ,封于 吕 ,并使为诸侯之长。《国语。周语下》:“ 共 之从孙四岳佐之。” 韦昭 注:“言 共工 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师诸侯,助 禹 治水也。”《史记·齐太公世家》:“ 太公望 吕尚 者, 东海 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 禹 平水土,甚有功。 虞 夏 之际封於 吕 ,或封於 申 ,姓 姜氏 。” 司马贞 索隐引 谯周 曰:“ 炎帝 之裔, 伯夷 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於 吕 ,子孙从其封姓, 尚 有后也。”一说:四岳为 尧 臣 羲 、 和 四子,分掌四方之诸侯。《书·尧典》:“帝曰:‘咨,四岳。’” 孔 传:“四岳,即上 羲 、 和 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诸侯,故称焉。” 唐 杜甫 《寄裴施州》诗:“ 尧 有四岳明至理, 汉 二千石真分忧。” 章炳麟 《官制索隐》:“《尚书》载 唐 虞 之世,与天子议大事者为四岳。”
(2). 泰山 、 华山 、 衡山 、 恒山 的总称。《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 杜预 注:“东岳 岱 ,西岳 华 ,南岳 衡 ,北岳 恒 。”《汉书·郊祀志上》:“ 嵩高 为中岳,而 四岳 各如其方。” 唐 高适 《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诗:“云从四岳去,水向百城流。”
词语解释:岱岳  拼音:dài yuè
泰山 的别称。《淮南子·墬形训》:“中央之美者,有 岱岳 ,以生五穀桑麻,鱼盐出焉。” 高诱 注:“ 岱岳 , 泰山 也。”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元帝表》:“登封 岱岳 ,且署明堂;巡狩 荆州 ,时行司隶。” 唐 张说 《应制和同刘光喜雨》:“青气合春雨,知从 岱岳 来。” 宋 苏轼 《永裕陵二月旦表本》:“ 岱岳 泥金,未讲升中之礼; 荆山 铸鼎,遽成脱屣之游。”
词语解释:东岳  拼音:dōng yuè
亦作“ 东岳 ”。 指 泰山 。在今 山东省 境。又名 岱宗 、 岱岳 ,或省称 岱 。《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 毛 传:“岳,四岳也。东岳 岱 ,南岳 衡 ,西岳 华 ,北岳 恒 。”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 东岳 而知众山之峛崺也。”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诗》:“愿蒙矢石,建旗 东岳 。” 明 李梦阳 《郑生至自泰山》诗:“昨汝登 东岳 ,何峯是絶峯?” 叶楚伧 《和仓海秋怀》诗:“ 东岳 难封 司马 文,北门先上犒牛勋。”
词语解释:灵岳  拼音:líng yuè
亦作“ 灵岳 ”。
(1).灵秀的山岳。 三国 魏 嵇康 《答二郭》诗之二:“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 唐 王勃 《晚秋游武担山寺序》:“岂如 武担 灵岳,开明故地, 蜀夫人 之葬迹, 任文公 之死所。” 明 屠隆 《綵毫记·难中相会》:“灵岳鬱嵯峨,仙人正高卧。”
(2).特指 泰山 。 唐 柳宗元 《柳州贺破东平表》:“旌旗烛耀於洪河,金鼓震惊於灵岳。”集注引 童宗说 曰:“灵岳, 太山 。”
词语解释:北岳  拼音:běi yuè
亦作“ 北岳 ”。 即 恒山 。五岳之一。《书·舜典》:“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 北岳 ,如西礼。” 孔 传:“ 北岳 , 恒山 。”《汉书·郊祀志上》:“十一月,巡狩至 北岳 。 北岳 者, 恒山 也。”
词语解释:泰岳  拼音:tài yuè
泰山 。 宋 杨万里 《诚斋诗话》:“太学生 姚孝寧 《祭李清卿文》首句云:‘皇穹将倾,天柱必折;大地欲仆, 泰岳 必蹶。’”《水浒传》第二九回:“﹝ 蒋忠 ﹞自夸大言道:‘三年上 泰岳 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
词语解释:艮岳  拼音:gèn yuè
山名。在今 河南 开封 城内东北隅。 宋徽宗 政和 七年于 汴梁 东北作 万岁山 , 宣和 四年 徽宗 自为《艮岳记》,以为山在国都之艮位,故名 艮岳 。 宣和 六年,改名 寿峰 。详见《宋史·地理志一》及 宋 张淏 《艮岳记》。 宋 刘子翚 《汴京纪事》诗之十:“凤輦北游今未返,蓬蓬 艮岳 内中高。”《水浒传》第一○一回:“那 艮岳 在京城东北隅,即 道君皇帝 所筑。” 清 赵翼 《西湖咏古》:“ 三竺 峰峦非 艮岳 ,两隄灯火似 樊楼 。”
词语解释:中岳  拼音:zhōng yuè
亦作“ 中岳 ”。
(1).指位于今 河南 登封县 北的 嵩山 ,古名 嵩高 。《史记·封禪书》:“昔三代之居,皆在 河洛 之閒,故 嵩高 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陈毅 《中岳庙》诗:“巍巍中岳庙,少小即知名。”
(2). 中国 的名山。借指中土, 中州 。 汉 牟融 《理惑论》:“原夫佛之所以夷跡于中岳,曜奇于西域者,盖有至趣,不可得而缕陈矣。”
(3).道家语。指鼻与脐。《黄庭内景经·肺部》:“外应中岳鼻齐位。” 梁丘子 注:“中岳者,鼻也;又为脐也。脐为 崑崙 之山,鼻为七气之门位犹主也。”
词语解释:神岳  拼音:shén yuè
亦作“ 神岳 ”。
(1).对山岳的敬称,言其具有灵异。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峨。” 晋 傅玄 《正都赋》:“神岳双立,冈巖崟崟。”
(2). 唐 代 武则天 给 嵩山 的封号。《旧唐书·礼仪志四》:“﹝ 则天 ﹞又以 嵩山 与 洛水 接近,因改 嵩山 为 神岳 。”
词语解释:远岳  拼音:yuǎn yuè
亦作“ 远岳 ”。 远方的山岳。 南朝 宋 鲍照 《代升天行》:“从师入远岳,结友事先灵。” 南朝 梁 江淹 《渡西塞望江上诸山》诗:“结友爱远岳,採药好长生。” 唐 贾岛 《留别鄠中友人》诗:“鞭嬴去暮色,远岳起烟嵐。”
词语解释:太岳  拼音:tài yuè
(1).古山名。即 霍山 。亦称 霍太山 。在今 山西 霍县 东南。《书·禹贡》:“ 壶口 雷首 ,至于 太岳 。”
(2).岳父。《西游记》第六三回:“駙马笑道:‘太岳放心。愚婿自幼学了些武艺……怕他做甚。’”
词语解释:台岳  拼音:tái yuè
亦作“ 台岳 ”。 指 天台山 。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嗟 台岳 之所奇挺,寔神明之所扶持。”《隋书·徐则传》:“虽復藏名 台岳 ,犹且腾实 江 淮 。”
三公宰辅之位。 晋 刘琨 《与段匹磾盟文》:“臣 琨 蒙国宠灵,叨窃台岳。”
词语解释:川岳  拼音:chuān yuè
犹山川。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德礼既普洽,川岳徧怀柔。”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公稟川岳之灵暉,含珪璋而挺曜。”
山川。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文简褚彦回碑》:“ 文公 稟川岳之灵暉,含珪璋而挺曜。”《南齐书·高帝纪下》:“晷纬凝象,川岳表灵。”
词语解释:光岳  拼音:guāng yuè
三光五岳。指天地。 元 马端临 《〈文献通考〉自序》:“光岳既分,风气日漓。” 明 邵璨 《香囊记·家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观省名行,有缺纲常。” 张尔田 《词莂序》:“意者,意之至者,其流变与光岳相终始歟!”
词语解释:方岳  拼音:fāng yuè
亦作“ 方岳 ”。
(1).四方之山岳。古指东岳 泰山 、西岳 华山 、南岳 霍山 (一指 衡山 )、北岳 恒山 。《书·周官》:“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孔 传:“覲四方诸侯,各朝于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之法。”按,《舜典》“四岳羣牧” 孔颖达 疏:“《释山》云: 泰山 为东岳, 华山 为西岳, 霍山 为南岳, 恒山 为北岳。”《左传·昭公四年》“四岳” 晋 杜预 注:“东岳 岱 ,西岳 华 ,南岳 衡 ,北岳 恒 。” 宋 苏轼 《策略》五:“昔之有天下者日夜淬厉……而五载一巡狩,朝诸侯於方岳之下。”
(2).指州郡。《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 宠 为 汝南 太守、 豫州 刺史二十餘年,有勋方岳。及镇 淮南 , 吴 人惮之。” 南朝 陈 徐陵 《陈武帝下州郡玺书》:“卿等拥旄方岳,相任股肱。” 宋 叶适 《风雩堂记》:“今公久於侍从,劳於方岳,退而休之,无所復羡。” 清 姚鼐 《圣驾南巡赋序》:“王者兼覆九州,内抚畿甸,外察方岳。”
(3).传说 尧 命 羲 和 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时 殷仲堪 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 唐 杨炯 《泸州都督王湛神道碑》:“遂罢方岳之官,仍居上臺之位。”《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七年》:“右丞受天子命,为方岳重臣,不思执弓矢讨贼,乃欲自逸邪?” 明 何景明 《送熊廷振之楚藩》诗:“同榜衣冠照乡里,十年名位登方岳。”
词语解释:莲岳  拼音:lián yuè
亦作“ 莲岳 ”。 指 华山 。 五代 齐己 《寄普明大师可准》诗:“ 莲岳 三徵者,论诗旧与君。” 金 完颜璹 《题潘阆夜归图》诗:“驴背倒骑 莲岳 下,牛腰稳跨竹林前。” 元 曹之谦 《宿云台观》诗:“ 莲岳 三峯对,松林一逕通。”
词语解释:吴岳  拼音:wú yuè
亦作“吴岳”。 古代山名。在今 陕西省 。《史记·封禅书》:“自 华 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 华山 , 薄山 …… 岳山 , 岐山 , 吴岳 , 鸿冢 , 瀆山 。”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在 汧 也。”《文选·张衡〈西京赋〉》:“ 河 渭 为之波盪, 吴岳 为之陁堵。” 李善 注引 郭璞 云:“ 吴岳 别名。”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 吴岳 晓光连翠巘, 甘泉 晚景上丹梯。”
词语解释:连岳  拼音:lián yuè
犹满山。 唐 杜荀鹤 《送友人宰浔阳》诗:“钓艇满江鱼贱菜,纸窑连岳楮多桑。”
词语解释:岳岳  拼音:yuè yuè
亦作“岳岳”。
(1).挺立貌;耸立貌。《楚辞·九思·悯上》:“丛林兮崯崯,株榛兮岳岳。” 王逸 注:“岳岳,众木植也。”《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神仙岳岳於栋间,玉女闚窗而下视。” 李善 注:“岳岳,立貌。”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诗:“巨厦煌煌周八面,丰碑岳岳建中央。”
(2).喻人位尊气盛。锋芒毕露。《汉书·朱云传》:“ 五鹿 岳岳, 朱云 折其角。”此为双关语,以鹿角高耸突出,喻 五鹿充宗 之为人。
(3).形容人刚直不阿。 唐 柳宗元 《佩韦赋》:“ 云 岳岳而专强兮,果黜志而乖图。” 清 周亮工 《祭建宁司李君硕孙公文》:“及入对司寇,公抗辨数百言,岳岳不挠。”
词语解释:昆岳  拼音:kūn yuè
亦作“ 崑岳 ”。 即 昆仑山 。 南朝 齐 王俭 《灵丘竹赋》:“振芳条乎 崑岳 ,敷緑采於高岑。”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火炎 崑岳 ,砾石与琬琰俱焚。”
见“ 崑岳 ”。
词语解释:望岳  拼音:wàng yuè
诗篇名。唐代杜甫作。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以咏泰山一首最著名,为现存杜诗中最早创作的一首。诗中描写遥望中的泰山的巍峨神奇,末二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出青年杜甫的心胸气魄之伟大,历来为人传诵。
词语解释:丘岳  拼音:qiū yuè
山岳。《后汉书·袁谭传》:“轻荣财於粪土,贵名位於丘岳。”《宋书·颜延之传》:“一面见旨,则情固丘岳;一言中志,则意入渊泉。”
词语解释:寿岳  拼音:shòu yuè
指南岳 衡山 。 五代 齐己 《回雁峰》诗:“壮堪扶 寿岳 ,灵合置仙坛。”
词语解释:韩岳  拼音:hán yuè
南宋 名将 韩世忠 和 岳飞 的并称。 宋 陆游 《感事》诗之二:“堂堂 韩 岳 两驍将,驾驭可使復中原。” 清 林则徐 《致姚春木王冬寿书》:“ 徐 尝谓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 韩 岳 束手,奈何奈何!”
词语解释:恒岳  拼音:héng yuè
亦作“ 恆岳 ”。 即 恒山 。为五岳之一,故称。《魏书·太宗纪》:“﹝ 泰常 四年﹞秋八月辛未,东巡。遣使祭 恆岳 。” 元 刘因 《恒山楼》诗:“万岭尊 恆岳 ,遗臺枕后潭。”参见“ 恆山 ”。
见“ 恆岳 ”。
词语解释:恒山  拼音:héng shān
(1).山名。五岳中的北岳。主峰在今 河北省 曲阳县 西北。《书·禹贡》:“ 太行 恆山 ,至于 碣石 ,入于海。”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恆山 为北岳,在中山上, 曲阳县 西北。”
(2).历代王朝皆祀北岳于 曲阳 。 明 定 山西 浑源 之 玄岳 为 恒山 。 清 雍正 十七年改于 浑源 行岳祭。参阅《清通典·礼四》
词语解释:列岳  拼音:liè yuè
亦作“ 列岳 ”。
(1).高大的山岳。喻位高名重者。 南朝 梁 任昉 《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驃骑上将之元勋,神州仪刑之列岳。” 唐 李阳冰 《唐李翰林〈草堂集〉序》:“王公趍风,列岳结轨。”一本岳作“岳”。
(2).谓妻子的伯叔父。 梁章鉅 《称谓录》卷七引 宋 谢维新 《合璧事类》:“今世俗呼人妇翁为令岳,妻之伯叔为列岳。”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之上:“呼妻之伯叔父曰列岳耳。”
词语解释:封岳  拼音:fēng yuè
封禅。 唐 司空图 《感时上虞相》诗:“万方休望幸,封岳始鸣鑾。”
词语解释:匡岳  拼音:kuāng yuè
亦作“ 匡岳 ”。 江西 庐山 的别称。 隋炀帝 《遣使往匡山参书》:“进至 匡岳 ,结夏安居。” 唐 周贺 《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 匡岳 近,终作社中人。” 五代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社思 匡岳 无 宗炳 ,诗忆 扬州 有 鲍昭 。” 清 崔伦奇 《烟水亭》诗:“秋接 湓城 同落叶,云来 匡岳 似登山。”
词语解释:云岳  拼音:yún yuè
亦作“ 云岳 ”。 高耸入云的山岳。 晋 陆云 《赠汲郡太守》诗之五:“朔风徽止,鸿渐云岳。”《魏书·慕容白曜传》:“且於时,国家士马,屯积京南,跨州连镇,势侔云岳。”
词语解释:灊岳  拼音:qián yuè
灊山 。即 天柱山 。古谓之南岳。 宋 苏轼 《东坡》诗之六:“我有同舍郎,官居在 灊岳 。”
词语解释:移岳  拼音:yí yuè
动摇山岳。 唐 贾岛 《斋中》诗:“所餐类病马,动影似移岳。”
词语解释:蕃岳  拼音:fān yuè
古代对诸侯王的代称。蕃,通“ 藩 ”。《南齐书·江谧传》:“至於蕃岳入授,列代恆规;勋戚出抚,前王彝则。”《南史·张弘策张缵等传论》:“至如 太清 板荡,亲属离贰, 纘 不能叶和蕃岳,克济 温 陶 之功。”
词语解释:琼岳  拼音:qióng yuè
仙山。 南朝 梁简文帝 《徵君何先生墓志》:“气高琼岳,心虚谷神。” 唐 李林甫 《奉和圣制次琼岳应制》:“更看琼岳上,佳气接神臺。”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徐彦伯》:“ 徐彦伯 为文多变易求新,以凤阁为鵷阁,龙门为虬户,金谷为铣溪,玉山为琼岳。”琼,一本作“ 璚 ”。
词语解释:巡岳  拼音:xún yuè
亦作“ 巡岳 ”。 谓天子巡守邦国至四方之岳而封禅。 南朝 梁 江淹 《遣大使巡诏》:“昔明王驭世,巡岳采政;睿后司朝,观俗调化。”《拾遗记·前汉上》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至於 武帝 ,世载愈光,省方巡岳,标元崇号。”
词语解释:藩岳  拼音:fān yuè
亦作“ 藩岳 ”。
(1).指诸侯或总领一方的地方长官。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藩岳作镇,辅我京室。”《魏书·元脩义传》:“ 灵太后 詔曰:‘收葬之恩,事由上旨,藩岳何得越职干陈!’”《旧唐书·崔珙传》:“ 崔氏 咸通 乾符 间,昆仲子弟紆组拖绅,歷臺阁,践藩岳者二十餘人。”
(2).指边防重镇。 南朝 梁简文帝 《戎昭将军刘显墓铭》:“内参禁中,外相藩岳。”《北史·李崇传》:“吾受国重恩,忝守藩岳。”
词语解释:觐岳  拼音:jìn yuè
见“ 覲岳 ”。
亦作“ 覲岳 ”。 朝拜祭祀山岳。 汉 扬雄 《羽猎赋》:“夫古之覲东岳,禪梁基,舍此世也,其谁与哉!”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虞六宗义》:“天子出,拜日於东门之外,反祀方明,亦覲岳之礼,而古经师无其义。”一本作“ 覲岳 ”。参见“ 封禪 ”。
词语解释:封禅  拼音:fēng shàn
(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史记·封禅书》:“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禪。”《史记·封禅书》:“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家。”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禅》:“凡五十四年内,祖与孙封禪,自古帝王无比。”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説者谓封禪取高厚之义,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报天,附 梁父 之厚以报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封泰山论》:“ 秦始皇 、 汉武帝 之求长生, 光武帝 之用讖纬……皆以邪道坏古礼,不足为封禪咎。”
(2).古代封禅一般在 泰山 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八年》:“时有请封 会稽 禪 国山 者,上命诸儒草封禪仪,欲行之。”
词语解释:渊岳  拼音:yuān yuè
见“ 渊渟岳峙 ”。
词语解释:渊渟岳峙  拼音:yuān tíng yuè zhì
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晋 石崇 《楚妃叹》诗:“矫矫 庄王 ,渊渟岳峙,冕旒垂精,充纊塞耳。”亦作“ 渊渟岳立 ”。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执经衡门,渊渟岳立,寧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 清 钱谦益 《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公生而孝友顺祥,篤诚明允,渊停山立,不苟訾笑。”亦省作“ 渊岳 ”、“ 渊岳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身挫凭乎道胜,时屯寄於情泰,莫不渊岳其心,麟凤其采,此立本之大要也。” 明 袁宗道 《乞进讲〈大学衍义〉疏》:“臣数从豹尾中,仰窥圣衷惕厉,不胜忭踊,窃效尘露,少裨渊岳焉。”
词语解释:睿岳  拼音:ruì yuè
比喻深广的恩德。 南朝 齐 谢朓 《和王长史卧病》:“渊襟眷睿岳,燮赞动甿歌。顾影慙騑服,载笔旅江沱。”
词语解释:叔岳  拼音:shū yuè
妻子的叔父
词语解释:仙岳  拼音:xiān yuè
指传说中神灵或仙人所居之山。 隋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受録错于灵河,开金简于仙岳。”
词语解释:阳岳  拼音:yáng yuè
高山。《宋书·符瑞志下》:“育景阳岳,濯姿帝宇。”
词语解释:隆岳  拼音:lóng yuè
对 春秋 齐国 的敬称。《管子·小匡》:“﹝ 桓公 ﹞南据 宋 郑 征伐 楚 ,济 汝水 ,踰 方城 。望 文山 ,使贡丝於 周 室。 成周 反胙於 隆岳 , 荆州 诸侯莫不来服。” 尹知章 注:“ 周 室有事,归胙於 齐 。 齐 , 太岳 之后,故言 隆岳 。”参见“ 隆姬 ”。
词语解释:隆姬  拼音:lóng jī
隆盛的 周 朝。对 周 朝的美称。 周 , 姬 姓,故称。 宋 曾巩 《哭尹师鲁》诗:“ 汉 初 董生 不大用,厥政自此惭隆 姬 。”
词语解释:家岳
对人称自己的丈人
词语解释:家岳
对人称自己的丈人
词语解释:丰岳  拼音:fēng yuè
牛的膝盖骨。 北齐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牛﹞丰岳欲得大,蹄欲得竖。”原注:“丰岳,膝株骨也。”
词语解释:遐岳  拼音:xiá yuè
深山;高山。 唐 贾嵩 《华阳陶隐居传》序:“先生改名氏,潜访遐岳,旁无知觉。”
词语解释:槐岳  拼音:huái yuè
喻指朝廷高官。《后汉书·百官志五》“太傅但曰傅” 南朝 梁 刘昭 注:“爰自 晋 世,矫枉太过……唯亲是贵,无愚智之辨。不能胜衣冠,早据公相之尊;童蒙幼子,遄登槐岳之位。”参见“ 槐棘 ”。
词语解释:槐棘  拼音:huái jí
(1). 周 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以定三公九卿之位。后因以“槐棘”喻指三公九卿之位。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上自槐棘,降逮皁隶,论道经国,莫不任职。” 南朝 梁 任昉 《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奏凯归来大策勋,屡擢崇班到槐棘。”参见“ 三槐九棘 ”。
(2).《礼记·王制》:“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后因以“槐棘”指听讼的处所。《三国志·魏志·高柔传》:“古者刑政有疑,輒议於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四年》:“是故先王之制,虽有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苟有其罪,不直赦也;必议於槐棘之下,可赦则赦,可宥则宥,可刑则刑,可杀则杀。”
词语解释:三槐九棘  拼音:sān huái jiǔ jí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羣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羣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郑玄 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后汉书·袁绍传》:“乞下臣章,咨之羣贤,使三槐九棘,议臣罪戾。” 唐 吴兢 《贞观政要·刑法》:“古者断狱,必讯於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楔子:“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
词语解释:三山五岳  拼音:sān shān wǔ yuè
(1).泛指名山。 清 顾炎武 《张隐君元明于园中置一小石龛曰仙隐祠征诗纪之》:“白日浮云隔几重,三山五岳漫相逢。” 清 曹寅 《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诗:“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2).泛指群山。《新民歌三百首·我来了》:“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
(3).泛指各地。 茅盾 《我们这文坛》:“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词语解释:齃岳  拼音:è yuè
高鼻梁。 宋 晁补之 《南华真人画赞》:“乾顀坤颐,口海齃岳。”
词语解释:伯岳  拼音:bó yuè
妻子的伯父
词语解释:梁岳  拼音:liáng yuè
比喻重要人物。梁,栋梁。丘,指 泰山 。语出《礼记·檀弓上》:“ 孔子 蚤作,负手曳杖,逍遥於门。歌曰:‘ 泰山 其頽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天不憖遗,梁岳頽峻。”一说“ 梁岳 ”即 梁山 ,指 泰山 。参阅《文选》 李周翰 注。
词语解释:鹫岳  拼音:jiù yuè
见“ 鷲岳 ”。
亦作“ 鷲岳 ”。 即 鹫山 。亦代称佛地。 南朝 齐 王融 《法门颂启》:“ 祇园 灭影, 鷲岳 沦光,微辞既遥,大义如缀。” 南朝 陈后主 《同江仆射游摄山栖霞寺》诗:“ 鷲岳 青松绕, 鸡峰 白日沉。” 唐 王勃 《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 鷲岳 增饰, 鸡林 润彩。”参见“ 鷲山 ”。
词语解释:鹫山  拼音:jiù shān
灵鹫山 的省称。在古 印度 摩揭陀国 王舍城 东北。梵名 耆闍崛山 。山中多鹫,或言山顶似鹫,故名。相传 释迦牟尼 曾在此居住和说法多年。因代称佛地。 南朝 梁简文帝 《上武帝菩提树颂启》:“弘龙窟之威,绍 鷲山 之法。”《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南朝 梁 刘潜 《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始则映显巖间,犹对 鷲山 之礼。”
词语解释:畿岳  拼音:jī yuè
指天下。岳,泛指五岳。 唐 王晙 《贺拜南郊表》:“伏以长至阳升,用书云物,元穹有事,祐福无穷,畿岳会同,卉木咸悦。”
词语解释:机岳  拼音:jī yuè
晋 代文学家 陆机 和 潘岳 的并称。《南齐书·文学传论》:“ 建安 一体,《典论》短长互出; 潘 陆 齐名, 机 岳 之文永异。”
词语解释:嵩岳  拼音:sōng yuè
亦作“ 崧岳 ”。
(1).指《诗·大雅·崧高》。旧说为 周 卿士 尹吉甫 赞美 周宣王 之作。诗中有“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之句。后因以“崧岳”褒美别人的文词。 宋 范仲淹 《又用前韵谢晏尚书以近著示及》:“ 崧岳 词欺 甫 , 甘泉 价掩 杨 。”
(2).即嵩山。 明 何景明 《昔游篇》诗:“回首向 崧岳 , 少室 高嶙峋。”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窃以为轻尘难语於 崧岳 之高,爝火奚裨於阳乌之炤者也。”
词语解释:峘岳  拼音:huán yuè
即 恒岳 。北岳 恒山 。《八琼室金石补正·唐白鹿泉神祠碑》:“ 恒州 刺史 韦济 文, 峘岳 山人 裴抗 书。”
词语解释:峤岳  拼音:qiáo yuè
同“ 乔岳 ”。 高大的山。特指 泰山 。《淮南子·泰族训》:“《诗》云:‘怀柔百神,及 河 嶠岳。’”今本《诗·周颂·时迈》作“乔岳”。
词语解释:恩同山岳  拼音:ēn tóng shān yuè
犹恩重如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槁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词语解释:四山五岳  拼音:sì shān wǔ yuè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水浒传》第六三回:“引一千餘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红楼梦》第五十回:“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父亲四山五岳都走遍了。”
词语解释:大岳  拼音:dà yuè
亦作“ 大岳 ”。 即四岳。《左传·隐公十一年》:“夫 许 ,大岳之胤也。” 杜预 注:“大岳, 神农 之后, 尧 四岳也。” 陆德明 释文:“大岳,音泰。” 孔颖达 疏:“以其主岳之祀,尊之,故称大岳。”《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姜 ,大岳之后也。” 杜预 注:“ 姜 姓之先,为 尧 四岳。”
词语解释:祖岳  拼音:zǔ yuè
妻子的祖父。《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 安公子 听他讲了半日,早已悟到他讲的那老人所説的‘予何人也’那句话,自然该是自己的祖岳老孝廉 何焯 那位尊神所説的。”
词语解释:玄岳  拼音:xuán yuè
(1).指 北岳 恒山 ,在今 山西省 浑源县 东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湿水》:“﹝ 崞县 ﹞南面 玄岳 ,右臂 崞山 ,处三山之中。”
(2). 湖北省 均县 南之 武当山 ,传说 真武 神人(即 玄武神 )曾在此修道。 明 永乐 中尊 真武 为帝,成为道教胜地。因名此山为 太岳 ,亦名 玄岳 。
词语解释:天中之岳  拼音:tiān zhōng zhī yuè
指鼻。《黄庭内景经·天中》:“天中之岳精谨修,云宅既清 玉帝 游。” 梁丘子 注:“天中之岳,谓鼻也。一名天臺。”参见“ 天中 ”。
词语解释:天中  拼音:tiān zhōng
(1).天的中央。 汉 王充 《论衡·谈天》:“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晋书·天文志上》:“北斗七星在太微北,七政之枢机,阴阳之元本也。故运乎天中,而临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也。”
(2).犹中天,天半。《艺文类聚》卷七六引 北周 王褒 《京师突厥寺碑》:“应现十方,分身百佛,上极天中,下穷地际。”
(3).谓鼻之所在。《三国志·魏志·管辂传》:“鼻者艮,此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裴松之 注:“相书谓鼻之所在为天中,鼻有山象,故曰‘天中之山’也。”参阅《云笈七籤》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