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崒屼 拼音:zú wù
同“ 崒兀 ”。亦作“崪屼”。 宋 邵雍 《大笔吟》:“鸞凤翱翔,龙蛇盘屈,春葩暄妍,秋山崪屼。”词语解释:嵲屼 拼音:niè wù
(1).形容高下颠簸。 宋 徐兢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牛车》:“其国率皆山路,行则嵲屼动摇,特为礼具而已。”
(2).形容文字奇崛。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 汉 ﹞《鐃歌》声文相乱处诚有之。然如‘妃呼豨’、‘收中吾’之类,亦不多见。其他句字嵲屼,自是一时体如此。”
(3).高峻的山。 元 安如山 《曹将军》诗:“屯兵 沔水 源,千里斧截截。浩荡排烟旻,西极安嵲屼。”词语解释:屼屼 拼音:wù wù
山耸立貌。 元 吴宜甫 《内斋》诗:“ 龟山 屼屼千年在,道脉绵绵一气春。”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又四里,过 龙马山 ,屼屼北透,横亘大山之南。”词语解释:突屼 拼音:tū wù
见“ 突兀 ”。
词语解释:突兀 拼音:tū wù
(1).亦作“ 突杌 ”、“ 突屼 ”。高耸貌。《文选·木华〈海赋〉》:“鱼则横海之鲸,突杌孤游。” 李善 注:“突杌,高貌。”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嶸,似灵龟之孤朴。”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东寻玉籙,则 龙虎 嵳峩;南访 金沙 ,则 罗浮 突屼。”《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突兀高颧,浓眉毛,压一双赤眼。”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2).特出;奇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刘尹 目 庾中郎 ,虽言不愔愔似道,突兀差可以拟道。” 唐 施肩吾 《壮士行》:“有时误入千人丛,自觉一身横突兀。” 宋 司马光 《瘿盆》诗:“癭盆生以丑自鬻,突兀当轩耸羣目。” 元 麻革 《杨将军坰马图》诗:“淡淡生绢一片云,眼中羣龙何突兀。”
(3).端坐貌。 唐 杜甫 《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未曾寄官曹,突兀倚书幌。” 仇兆鳌 注:“突兀,端坐之貌。”
(4).猝然。 唐 韩愈 《送僧澄观》诗:“火烧水转扫地空,突兀便高三百尺。” 宋 司马光 《苦雨》诗:“喧豗流潦怒,突兀坏垣秃。” 冯德英 《苦菜花》第一章:“ 王柬芝 的突然回来,莫说他的妻子、女儿很惊异,就是他本人也不能不感到生活变化得实在突兀,环境变换得实在急速。”
(5).奇怪;别扭。 宋 王銍 《默记》卷下:“﹝ 子厚 ﹞曰:‘一置兹山,一投 汉水 ’亦可,然终是突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俊卿 看见,心里有些突兀起来。”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五折:“我昨日砍柴,似梦非梦,打得一个鹿。打时节,恰像是真,寻不着又道是梦。心中突兀,放他不下,夜来当真做一梦。”词语解释:峭屼 拼音:qiào wù
高陡突兀。 宋 刘汲 《题西嵓》诗:“有石极峭屼,有泉极清寒。”词语解释:峍屼 拼音:lù wù
亦作“ 峍兀 ”。
(1).高耸。《梁书·沉约传》:“岑崟峍屼,或坳或平。” 明 李东阳 《雷公峡二十韵》:“秋风动 雷峡 ,孤塚高峍兀。” 清 高其倬 《望雪山》诗:“ 蜀 山峍屼皆参天, 雪山 高压羣山巔。”
(2).引申为奇特。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下笔落落,能为峍屼俶诡之词。”词语解释:巉屼 拼音:chán wù
峻峭突兀。 郁达夫 《雁荡山的秋月》:“在口外下车,远望进去,只看见了几个巉屼的石峰尖。”词语解释:五屼 拼音:wǔ wù
见“ 五矹 ”。
词语解释:五矹 拼音:wǔ wù
亦作“ 五屼 ”。 山名。在今 四川 乐山县 南。《文选·左思〈蜀都赋〉》:“经 三峡 之峥嶸,躡 五屼 之蹇滻。” 刘逵 注:“ 五屼 ,山名也。一山有五重。在 越嶲 当 犍为 南安县 之南也。”词语解释:屹屼 拼音:yì wù
亦作“ 屹兀 ”。 峭拔;险峻。 唐 元结 《招太灵》诗:“招太灵兮山之巔,山屹屼兮水沦涟。” 唐 吕温 《凌烟阁勋臣赞·萧宋公瑀》:“巍巍 宋公 ,耸节高步,不吐不茹,不来不去,屹屼中立,为天一柱。”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赵嘏》:“初有诗,落句云:‘早夜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仕涂屹兀,岂其讖也。” 明 苏志乾 《岱山赋》:“峯有 丈人 , 周 秦 互弁, 莲花 、 芙蓉 ,屹屼连卷。”词语解释:峣屼 拼音:yáo wù
形容高而险。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 赤城 渐微没,孤屿前嶢屼。” 清 黄景仁 《夹石》诗:“承平既有年,空此镇嶢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