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尼父 拼音:ní fù
亦称“ 尼甫 ”。 对 孔子 的尊称。 孔子 字 仲尼 ,故称。《左传·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汉 班固 《白虎通·圣人》:“ 孔子 反宇,是谓 尼甫 。” 唐 李涉 《怀古》诗:“ 尼父 未适 鲁 ,屡屡倦迷津。” 明 冯梦龙 《〈山歌〉叙》:“ 桑间 濮 上,《国风》刺之, 尼父 録焉。”词语解释:尼珠 拼音:ní zhū
摩尼宝珠。梵语意为宝珠,故称宝珠为“尼珠”。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地府冥冥无日月,尼珠何幸照迷途。” 清 周亮工 《海上昼梦亡姬成诗》之七:“釧上尼珠閒月指,机中綵线认风旛。”词语解释:尼山 拼音:ní shān
(1).即 尼丘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杭学游士聚散》:“ 尼山 枯无华,奄奄山鬼相揄揶。”参见“ 尼丘 ”。
(2).指 孔子 。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 尼山 奥旨,传在经师。”《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一·儒家类序》:“ 王通 教授 河 汾 ,始摹拟 尼山 ,递相标榜,此亦世变之渐矣。”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而 宋 之贤者,以为可躋之 尼山 之次。”参见“ 尼丘 ”。
词语解释:尼丘 拼音:ní qiū
(1).山名。在 山东 曲阜县 东南,连 泗水 、 邹县 界。相传 孔子 父 叔梁纥 、母 颜氏 祷于此而生 孔子 。故 孔子 名 丘 ,字 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唐 程弥纶 《怀鲁》诗:“ 曲阜 国, 尼丘 山, 周公 邈难问, 孔子 犹啟关。”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2).指 孔子 。《梁书·处士传·阮孝绪》:“跡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餘,本方见晦, 尼丘 是故不足。” 清 钱谦益 《谒孔子林越翌日谒先圣庙》诗:“ 鲁 甸千年国, 尼丘 万代师。”
词语解释:尼丘 拼音:ní qiū
(1).山名。在 山东 曲阜县 东南,连 泗水 、 邹县 界。相传 孔子 父 叔梁纥 、母 颜氏 祷于此而生 孔子 。故 孔子 名 丘 ,字 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唐 程弥纶 《怀鲁》诗:“ 曲阜 国, 尼丘 山, 周公 邈难问, 孔子 犹啟关。”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2).指 孔子 。《梁书·处士传·阮孝绪》:“跡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餘,本方见晦, 尼丘 是故不足。” 清 钱谦益 《谒孔子林越翌日谒先圣庙》诗:“ 鲁 甸千年国, 尼丘 万代师。”词语解释:尼丘 拼音:ní qiū
(1).山名。在 山东 曲阜县 东南,连 泗水 、 邹县 界。相传 孔子 父 叔梁纥 、母 颜氏 祷于此而生 孔子 。故 孔子 名 丘 ,字 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唐 程弥纶 《怀鲁》诗:“ 曲阜 国, 尼丘 山, 周公 邈难问, 孔子 犹啟关。”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2).指 孔子 。《梁书·处士传·阮孝绪》:“跡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餘,本方见晦, 尼丘 是故不足。” 清 钱谦益 《谒孔子林越翌日谒先圣庙》诗:“ 鲁 甸千年国, 尼丘 万代师。”词语解释:尼居 拼音:ní jū
犹尼庵。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尼居》:“ 东园 多尼居。”词语解释:尼止 拼音:ní zhǐ
阻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阆峰侍郎》:“公欲请缨自荐,为人尼止。” 清 曾国藩 《复官秀峰书》:“接据该军禀报:‘正在拔营起程间,接尊处尼止之札,请示进止。’”词语解释:尼僧 拼音:ní sēng
尼姑。《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 孝武帝 不亲万机,但与 道子 酣歌为务,姏姆尼僧,尤为亲暱,并窃弄其权。”《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张善 在前, 王爵 在后,走入菴裡,只见一个尼僧在裡面踱将出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技》:“偶适 歷下 ,见一少年尼僧,弄艺於场,观者填溢。”词语解释:尼院 拼音:ní yuàn
尼庵。 唐 白居易 《两朱阁》诗:“寺门勑榜金字书,尼院佛庭宽有餘。”词语解释:尼甫 拼音:ní fǔ
见“ 尼父 ”。
词语解释:尼父 拼音:ní fù
亦称“ 尼甫 ”。 对 孔子 的尊称。 孔子 字 仲尼 ,故称。《左传·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呜呼哀哉, 尼父 !无自律。” 汉 班固 《白虎通·圣人》:“ 孔子 反宇,是谓 尼甫 。” 唐 李涉 《怀古》诗:“ 尼父 未适 鲁 ,屡屡倦迷津。” 明 冯梦龙 《〈山歌〉叙》:“ 桑间 濮 上,《国风》刺之, 尼父 録焉。”词语解释:尼坛 拼音:ní tán
尼姑受戒的地方。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尼坛》:“受戒,初本僧尼同坛。 宋 朝 太祖 不许尼往僧中,自是始别为坛。《宋朝会要》曰:‘ 开宝 五年二月,詔自今尼有合度者,只许於本寺起坛受戒。’盖自此始别立尼受戒坛也。”词语解释:尼姑 拼音:ní gū
指披剃出家的女佛教徒。 唐 李商隐 《杂纂》:“尼姑似鼠入深处。”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买葬》:“我当初早披剃入空门也,做个尼姑去,今日免艰辛。”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尼姑》:“ 汉 刘峻 女出家,乃尼姑之始而尚未立名。 东晋 妇人 阿藩 ,习西域之教,始有尼姑之称。”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你难道要我剪了头发做尼姑……才算得改过。”词语解释:尼师坛 拼音:ní shī tán
亦作“ 尼师但那 ”。 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唐 张希复 《咏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尼师坛,或尼师但那,此名坐具。或云随坐衣。”词语解释:尼师 拼音:ní shī
对尼姑的敬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宝货山积,惟用写佛经,施尼师而已。”《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有 善义寺 尼师 大德 ,戒律清严。”词语解释:尼行 拼音:ní xíng
停止或阻止前进。 宋 刘克庄 《居厚不果行次韵》之二:“祖帐方涓吉,公车已尼行。”《清史稿·庄恪亲王允禄传》:“明年,上幸 木兰 ,绵课奏河桥圮於水,意在尼行,不称上旨,坐罚俸,并罢诸职。”词语解释:尼厖古 拼音:ní máng gǔ
复姓。 金 有 尼厖古鉴 。见《金史》本传。词语解释:尼姑庵 拼音:ní gū ān
即尼庵。 萧红 《生死场》十六:“尼姑庵红砖房子就在山尾那端。”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明天一见亮,我就进尼姑庵,我已经托人送信了。”参见“ 尼庵 ”。
词语解释:尼庵 拼音:ní ān
亦作“ 尼菴 ”。指尼姑所居的寺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妇人而今事跡已明,不可復以男子溷处,只求发在尼庵听候发落为便。”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镇西北不里许,有尼菴。” 许地山 《命命鸟》:“ 加陵 起先以为 敏明 是一个很信佛法的女子,怕她后来要到尼庵去实行她底独身主义,所以不敢动求婚的念头。”词语解释:尼圣 拼音:ní shèng
对 孔子 的尊称。 张昭汉 《绝句和先君韵》之九:“ 阳虎 偏能笑 尼圣 ,千夫所指又何人。”词语解释:尼峰 拼音:ní fēng
尼山 , 尼丘 。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从兹 尼峰 、 邹 、 嶧 之乡,泱泱表海之国,又为木屐儿安乐之天府,而山左之同胞苦矣。”词语解释:尼寺 拼音:ní sì
(1).尼姑所住的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尼寺》:“《僧史略》曰:‘ 东晋 何充 始捨宅安尼,此盖尼寺之起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明悬尼寺》:“ 明悬尼寺 , 彭城 武宣王 勰 所立也。”
(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梁启超 《罗兰夫人传》:“彼之热心,先注於宗教。十一岁得请於父母,入尼寺,以学教理者一年。”词语解释:尼格罗人 拼音:ní gé luó rén
世界三大人种之一,皮肤黝黑,嘴唇厚,鼻子宽扁,头发鬈曲,分布区域包括非洲,澳州及南亚热带地区词语解释:尼犍 拼音:ní jiān
见“ 尼乾 ”。
词语解释:尼乾
亦作“ 尼犍 ”。 梵语nirgrantha的省音译。佛教所说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摩呾吒国》:“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天主教论》:“《西域记》云: 鉢罗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执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虚悬向外,视日影,求出生死,所谓裸形求仙,是尼犍法。”词语解释:尼房 拼音:ní fáng
尼姑所居处。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瑶光寺》:“尼房五百餘间,綺疏连亘,户牖相通。”词语解释:尼首 拼音:ní shǒu
谓人头象 尼丘山 ,中低四方高。《后汉书·方术传上·高获》:“﹝ 高获 ﹞为人尼首方面。” 李贤 注:“首象 尼丘山 ,中下四方高也。”词语解释:尼师但那 拼音:ní shī dàn nà
见“ 尼师坛 ”。
词语解释:尼师坛 拼音:ní shī tán
亦作“ 尼师但那 ”。 梵语音译。佛教徒所说六物之一。即随坐衣。衣上所附布料可作坐具或卧具。 唐 张希复 《咏宣律和尚袈裟》:“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时不镇尼师坛。”《翻译名义集·沙门服相》:“尼师坛,或尼师但那,此名坐具。或云随坐衣。”词语解释:尼龙 拼音:ní lóng
含有聚酰胺的各种合成纤维,以熔融或溶解法做成短纤维、长丝硬毛或薄板词语解释:尼聃 拼音:ní dān
儒家创始人 仲尼 和道家创始人 老聃 的并称。 唐 黄滔 《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初僕射 太原公 ,以 子房 之帷幄布 泉 城,以 叔度 之袴襦纊 泉 民,而谓 竺乾 之道与 尼聃 鼎,宜根乎信,而友乎理。”词语解释:尼罗河 拼音:ní luó hé
非洲“众河之父”,世界最长的河流。长约6670公里,流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注入地中海词语解释:尼童子 拼音:ní tóng zǐ
年轻尼姑。 宋 陶穀 《清异录·妆饰》:“ 范阳 凤池院 尼童子,年未二十,穠艳明俊,颇通宾游。”词语解释:尼站 拼音:ní zhàn
指尼寺中专供来往僧官和侍尼所居的屋舍。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尼站》:“ 临平 明因寺 ,尼大刹也。往来僧官每至,必呼尼之少艾者供寝,寺中苦之。於是专作一寮,贮尼之尝有违滥者,以供不时之需,名曰‘尼站’。”词语解释:尼邱 拼音:ní qiū
即 尼丘 。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大野广土, 曲阜 尼邱 。” 唐 李邕 《东林寺碑》:“ 尼邱 啟於夫子, 鷲岭 保於 释迦 。”参见“ 尼丘 ”。
词语解释:尼丘 拼音:ní qiū
(1).山名。在 山东 曲阜县 东南,连 泗水 、 邹县 界。相传 孔子 父 叔梁纥 、母 颜氏 祷于此而生 孔子 。故 孔子 名 丘 ,字 仲尼 。《史记·孔子世家》:“ 紇 与 颜氏 女野合而生 孔子 ,祷於 尼丘 得 孔子 。” 唐 程弥纶 《怀鲁》诗:“ 曲阜 国, 尼丘 山, 周公 邈难问, 孔子 犹啟关。”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2).指 孔子 。《梁书·处士传·阮孝绪》:“跡既可抑,数子所以有餘,本方见晦, 尼丘 是故不足。” 清 钱谦益 《谒孔子林越翌日谒先圣庙》诗:“ 鲁 甸千年国, 尼丘 万代师。”词语解释:尼阻 拼音:ní zǔ
阻止,阻碍。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 英国 亦以 扬子江 铁路问题相为尼阻,乃得置为悬案。”词语解释:尼采 拼音:ní cǎi
(1844—1900) 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家,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歌颂战争。他的思想后来成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据。他以“太阳”自命,后发疯而死词语解释:尼媪 拼音:ní ǎo
尼姑。《南史·宋南郡王义宣传》:“﹝ 义宣 ﹞多畜嬪媵,后房千餘,尼媪数百,男女三十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卷目:“酒下酒 赵尼媪 迷花,机中机 贾秀才 报怨。”词语解释:尼轲 拼音:ní kē
孔子 与 孟子 的并称。 孔子 字 仲尼 , 孟子 名 轲 。 唐 马总 《意林》卷三引 崔元始 《正论》:“世主莫不愿得 尼 軻 以辅佐,及得之,未必珍也。”词语解释:尼庵 拼音:ní ān
亦作“ 尼菴 ”。指尼姑所居的寺庙。《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小妇人而今事跡已明,不可復以男子溷处,只求发在尼庵听候发落为便。”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镇西北不里许,有尼菴。” 许地山 《命命鸟》:“ 加陵 起先以为 敏明 是一个很信佛法的女子,怕她后来要到尼庵去实行她底独身主义,所以不敢动求婚的念头。”词语解释:尼干 拼音:ní gàn
亦作“ 尼犍 ”。梵语nirgrantha的省音译。佛教所说的外道之一,即露形外道。《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国王事尼乾道,铸金银人像大十围。”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三摩呾吒国》:“天祠百所,异道杂居,露形尼乾,其徒特盛。”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天主教论》:“《西域记》云: 鉢罗那迦天 祠,人露形,旦上高柱,一手执柱端,一手躡旁杙,一手一足,虚悬向外,视日影,求出生死,所谓裸形求仙,是尼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