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二十六宥去声 [liù][dòu][告发,自首,动词]寿[详注1][详注2]宿[xiǔ xiù,星宿][详注3][详注4][详注5][fù][详注6][又也,再也,副词][mào][róu][详注7][详注8][详注9][òu,动词][dòu,句读][zhòu][详注10][lóu][còu zòu][详注11][名词][wù][详注12][详注13][详注14][详注15][爭也]


注1:走 《释名》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群经音辨》趋向曰走。《书·武成》骏奔走。《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尔雅·释宫》中庭谓之走。《注》走,疾趋也。 又与奏同。《诗·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归趋之也。《释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注2:覆 敷救切,音与宥韵副同。《说文》盖也。《诗·大雅》鸟覆翼之。《礼·檀弓》见若覆夏屋者矣。 又扶富切,浮去声。伏兵曰覆。《左传·隐九年》君为三覆以待之。
注3:守 《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舒救切,音兽。《增韵》守之也,所守也,为之守也。天子巡诸侯所守,曰巡守。诸侯为天子守土,亦曰守。汉置郡太守。
注4:受 《正字通》神咒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
注5:吼 音蔻。《广韵》声也。 又《集韵》《类篇》厚怒声。
注6:留 音溜。宿留,停待也。《前汉·武帝纪》宿留海上。
注7:句 音九。《淮南子·地形训》自东北至西北方,有岐踵民,句瘿民。《注》句,读若九。 《说文》本作𠯶。𠯶篆文句字,
注8:收 音狩。获多也。《礼·月令》农事备收。《释文》收,如字,又守又反。 又《易·井卦》井收勿幕。《疏》凡物可收成者,则谓之收。《朱子·本义》收,汲取也。诗救反,又如字。
注9:仆 《集韵》《韵会》《正韵》敷救切,否去声。顿也。
注10:狃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女救切,音糅。《广韵》习也,就也。
注11:畜 chù,音嗅。《左传·僖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疏》养之曰畜,用之曰牲。《释文》畜,许又反。《周礼·天官·庖人》掌共六畜。《注》六畜,六牲也。《释文》畜,许又反。
注12:飂 liù,作高风貌解时与尤韵同。又《正韵》国名。高阳氏之后。《五音集韵》在南阳湘阳。 又姓。《左传·昭二十九年》昔有飂叔安。《注》飂,国名。叔安,君名。《音义》力谬反。
注13:油 音狖。浩油,地名。《公羊传·定四年》公及诸侯盟于浩油。《注》油音由,一音羊又反。又与釉同。《篇海》物有光也。《蔡襄茶录》珍膏油其面。
注14:伏 浮去声。禽覆卵也。《古今注》燕伏戊己。《前汉·五行志》丞相府史家雄鸡伏子。
注15:蔟 音凑。律名。《礼·月令》律中太蔟。《注》太蔟,言阳气大蔟,达于上也。
共8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成就妆就俯就屈就完就附就高不成低不就滨就
去就生就早就迁就辟就葆就高不成,低不就家成业就
相就三就金就再就从就半推半就高不凑低不就昵就
养就草就仍就趋就就就营就高不辏低不就明推暗就
不就点就俛就亲就果就轻就底就私就
赋就句就高就速就兼就进就杂就组就
已就一就曲就那就奖就隆就连辟公府不就功成名就
将就避就捻就纂就圆就十有九就不堪造就一挥而就
撋就晚就练就近就花甜蜜就羽翮已就保就一呵而就
急就五就造就低就贴就东也不成,西也不就小就一蹴而就

词语解释:成就  拼音:chéng jiù
(1).完成;成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后汉书·南匈奴传》:“ 孝章皇帝 圣思远虑,遂欲见成就,故令 乌桓 、 鲜卑 讨北虏,斩单于首级,破坏其国。” 宋 文天祥 《胡笳曲》序:“琴罢,索予赋胡笳诗,而仓卒中未能成就。”《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千难万难,到得今日方得成就。”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这件事要办好,却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
(2).造就;成全。《汉书·张禹传》:“ 禹 成就弟子尤著者, 淮阳 彭宣 至大司空, 沛郡 戴崇 至少府九卿。” 宋 苏轼 《刚说》:“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 洪深 《包得行》第四幕:“她也未尝不愿意,我看你还是成就了他们吧。”
(3).成材,成器。 汉 焦赣 《易林·乾之离》:“胎生孚乳,长息成就,充满帝室,家国昌富。”《北齐书·高阳王湜传》:“太后哭之哀,曰:‘我恐其不成就,与杖,何期带创死也。’” 唐 元稹 《赛神》诗:“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4).成为。《四游记·国王去蓬莱山修行》:“妾乃寡居,见君堂堂一表,愿奉桃与君,成就一对夫妇如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五回:“只有他那买古董,却另外成就一种癖性,好好的东西拿去他不买,只要把东西打破了拿去,他却出了重价。”
(5).业绩;作出的成绩。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何如哉!惜吾辈不见其成就。”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苏秦 其所成就,虽不足道,使其有二顷之田,其能佩六国相印乎?”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奇女子》:“ 郑 当以文学进,而无大成就。” 冰心 《庄鸿的姊姊》:“你不要看我是个女子,我想我将来的成就未必在你之下。”
词语解释:去就  拼音:qù jiù
(1).离去或接近;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庄子·秋水》:“寧於祸福,谨於去就。”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终始,自 尧 至 魏 ,凡九十餘人,虽执节若 夷 齐 ,去就若两 龚 ,皆不録也。” 宋 梅尧臣 《勉致仕李秘监》诗:“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前并未受过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弃其官而来投顺乎?其中必大有所见,乃能如此去就也。”
(2).犹取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有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3).去留不定。常有离去之意。《魏书·韩茂传》:“先是, 河 外未宾,民多去就,故权立 东青州 为招怀之本。”《新唐书·刘祥道传》:“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金史·逆臣传·完颜元宜》:“ 世宗 即位於 辽阳 ,军中多怀去就。”
(4).举止行动。《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观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惧,足以知勇。”《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范先 欲杀 畿 以威众。且观 畿 去就,於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举动自若。”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忽见波上有渔舟而来者,渐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异常。”
(5).指符合礼节的行动。犹体统。 唐 李商隐 《杂纂》卷上有“失去就”类列举“卸起帽共人言语;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种不符合礼节的行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襄州 赵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逊之,遽尸其位。其不识去就,皆此类也。”《诗话总龟》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诗话》:“ 郭功父 方与 荆公 坐,有一人展刺云:‘诗人 龙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称诗人,其不识去就如此!’”
词语解释:相就  拼音:xiāng jiù
(1).主动靠近;主动亲近。 唐 元稹 《蟆子》诗之一:“将身远相就,不敢恨非辜。” 宋 秦观 《雷阳书事》诗:“蚩氓托丝布,相就通慇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 江寧 一书生,宿故家废园中,月夜有艷女窥窗,心知非鬼即狐,爱其姣丽,亦不畏怖,招使入室,即宛转相就,然始终无一语。”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捕房律师 王耀堂 以被告诱未满十六岁之女子,虽其后数次皆该女自往被告家相就,但按法亦应强奸罪论,应请讯究。”
(2).会面。 明 李贽 《送汪鼎甫南归省母序》:“丁酉岁余住 西山 极乐精舍 ,而 鼎甫 復来京师,与余相就。”
词语解释:养就  拼音:yǎng jiù
培植成功。 宋 陆游 《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词:“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词语解释:不就  拼音:bù jiù
(1).不能完成。《史记·礼书》:“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餘年不就。” 宋 曾巩 《〈陈书〉目录序》:“ 思廉 遂受詔为《陈书》,久之犹不就。”
(2).不就职,谓不接受任命。《后汉书·仲长统传》:“每州郡命召,輒称疾不就。” 宋 曾巩 《徐干〈中论〉目录序》:“《先贤行状》亦称 干 篤行体道,不耽世业, 魏太祖 特旌命之,辞疾不就。”
词语解释:赋就
天生的
词语解释:已就  拼音:yǐ jiù
(1).已成。《后汉书·皇甫嵩传》:“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称制。”
(2).已经如此,既成事实。 曹禺 《日出》第三幕:“可是……这不是已就已就……他不是也死了。” 谭亿 《麦收之前》:“已就也是已就了,撒谎就得撒到底。”
词语解释:将就  拼音:jiāng jiù
(1).勉强。语出《诗·周颂·访落》:“将予就之,继犹判涣。” 朱熹 集传:“将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继之者,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 元 郑廷玉 《忍字记》楔子:“罢罢罢,喒将就的饮几杯。” 茅盾 《委屈》:“不,今天找出一件嫁时的衣服,全新的。我想可以拿出去改一改,将就对付了再说。”
(2).迁就。 宋 吕祖谦 《与陈同甫书》:“或虽知其非诚,而将就借以集事,到得结局,其弊不可胜言。” 元 关汉卿 《窦娥冤》楔子:“孩儿,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就的你。”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你不将就,你想跟你姐姐一样,嫁出去永远不回头!”
(3).引申为应付。《英烈传》第五回:“家贫也备不得齐整棺木,只得草率将就。”
(4).接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一·岁月阳名》:“﹝太岁﹞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万物将就成熟而再新也。”
词语解释:撋就  拼音:ruán jiù
(1).迁就,将就。 宋 秦观 《满园花》词:“我当初不合苦撋就,惯纵得輭顽,见底心先有。”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雏鸞娇凤乍相见……百般撋就十分闪。”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俺家里陪酒陪茶倒撋就,你休愁,何须约定通媒媾?”
(2).协调,牵合。 宋 陈亮 《与辛幼安书》:“四海所係望者,东序惟 元晦 ,西序惟公与 子师 耳,又觉戞戞然不相入,甚思无个 伯恭 在中间撋就也。”
(3).劳碌。 宋 李之仪 《雨中花令》词:“休把身心撋就,着便醉人如酒。富贵功名虽有味,毕竟因谁守。”
(4).安舒。 宋 邵雍 《首尾吟》之三九:“花枝好处安详折,酒盏满时撋就持。”
(5).温存体贴。 宋 石孝友 《西江月》词:“惜你十分撋就,把人一味禁持。” 宋 何梦桂 《喜迁莺·感春》词:“夜雨帘櫳。柳边庭院,烦恼有谁撋就。”
词语解释:急就  拼音:jí jiù
(1).速成;匆促而成。《史记·李斯列传》:“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復彊,相聚约从,虽有 黄帝 之贤,不能并也。” 宋 杨万里 《跋悟空道人墨迹》诗:“更令添此帖,急就不须珍。” 叶圣陶 《某城纪事》:“ 仲箎 说完他的急就的计划,结句说:我们至亲,一定可以帮忙吧?”
(2).见“ 急就篇 ”。
词语解释:急就篇  拼音:jí jiù piān
古代字书名。为学童识字之书。 汉 史游 作。今本三十四章,二千一百四十四字(末一百二十八字为 汉 以后人所加),按姓名、衣服、饮食、器用等分类,成三言、四言、七言韵语。首句有“急就”二字,因以名篇。一说如遇难字,缓急可就而求,故名。《汉书·艺文志》:“ 元帝 时,黄门令 史游 作《急就篇》。” 鲁迅 《准风月谈·我们怎样教育儿童的》:“ 唐 末 宋 初用过《太公家教》,久已失传,后来才从 敦煌 石窟中发现。而在 汉 朝,是读《急就篇》之类的。”亦作“ 急就章 ”。《魏书·崔浩传》:“ 浩 既工书,人多託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 清 赵翼 《独夜》诗:“时趋竞尚新翻曲,旧学几忘《急就章》。”亦省作“ 急就 ”。《齐民要术·杂说》引 汉 崔寔 《四民月令》:“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篇章谓《六甲》《九九》《急就》《三仓》之属。”
词语解释:妆就  拼音:zhuāng jiù
妆扮,妆扮成。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欲待望本阵里逃生,见一骑马悄如飞到。捻一柄丈二长鎗,骋麄豪,粧就十分恶。”
词语解释:生就  拼音:shēng jiù
犹言生来就有;天生。 清 赵庆熺 《香销酒醒曲·对月有感》:“痴顽生就,闯名场词勾利勾。”《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二回:“﹝我﹞将就坐下,便有两个女子上来招呼,一般的都是生就一张黄面,穿了一套拷绸衫裤。”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前房媳妇长的不体面,生就一双斗鸡眼。”
词语解释:三就  拼音:sān jiù
(1).三成,三套。《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轡。” 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2).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
词语解释:草就  拼音:cǎo jiù
底稿草拟完成。《东周列国志》第一○三回:“使者去后, 樊於期 草就檄文。” 孙中山 《〈民族主义〉自序》:“《民族主义》一册,已经脱稿,《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二册亦草就大部。” 叶圣陶 《倪焕之》二八:“他带着好几天前草就的乡村师范的计划,从这个集会里出来,又参加到那个集会里去,却始终没有机会提出他的计划。”
词语解释:点就  拼音:diǎn jiù
指派妥当。《水浒传》第七九回:“随即点就本部军兵,出城迎敌。”
词语解释:句就  拼音:jù jiù
古代羌族的别种。《后汉书·盖勋传》:“ 句就 种 羌 滇 吾 素为 勋 所厚。” 李贤 注:“ 句 就, 羌 别种也。”
词语解释:一就  拼音:yī jiù
(1).犹一匝。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周礼·春官·典瑞》:“瑑圭璋璧琮繅皆二采一就以頫聘。” 孙诒让 正义引 金榜 云:“天子之繅五采备为一就,公侯伯三采备为一就,子男二采备为一就。”《礼记·礼器》:“有以少为贵者,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
(2).一并;顺便。 宋 无名氏 《错立身》戏文第七出:“小人在家管看,一就打听舍人消息。”《元典章·台纲二·按治》:“其餘罪囚,巡按时分一就审呵。”《古今小说·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我今日去谢 张公 ,一就带你母子去游翫閒走则个。”
(3).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水浒传》第四九回:“一就去劫牢,一就去取行李不迟。”
(4).犹一味。《全元散曲·玉娇枝过四块玉》:“百般乖不如一就痴,十分醒争似三分醉。”
(5).即刻。《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这 洞宾 一就下山,按落云头,来到阎浮世上,寻取有缘得道士。”
词语解释:避就  拼音:bì jiù
(1).避开与趋就。《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 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 宋 苏轼 《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 清 赵执信 《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
(2).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 章士钊 《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
(3).“避祸就福”之省称。 宋 陈亮 《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词语解释:晚就  拼音:wǎn jiù
犹晚成。 晋 陆机 《思亲赋》:“感瑰姿之晚就,痛慈景之先违。”
词语解释:五就  拼音:wǔ jiù
(1).五匝。《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郑玄 注:“五就,五帀也。”
(2).《孟子·告子下》:“五就 汤 ,五就 桀 者, 伊尹 也。” 赵岐 注:“ 伊尹 为 汤 见贡於 桀 ,不用,而归 汤 。 汤 復贡之,如是者五。思济民,冀得施行其道也。”五就,五次归于。后因以借指辛劳治国的贤臣。《陈书·后主纪》:“但空劳宵梦,屡勤史卜,五就莫来,八能不至。”
词语解释:俯就  拼音:fǔ jiù
(1).降格相就,屈尊下从。 汉 应劭 《风俗通·愆礼》:“夫圣人之制礼也,事有其制,曲有其防……贤者俯就,不肖跂及。”《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归葬旧墓,妻子得还” 裴松之 注引《会稽典录》:“徵士 餘姚 严遵 , 王莽 数聘,抗节不行。 光武 中兴,然后俯就。”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儒林外史》第三回:“只不知 周相公 可肯俯就?” 鲁迅 《且介亭杂文·连环图画琐谈》:“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
(2).指屈己就人,讨好对方。《封神演义》第三八回:“ 姜尚 那日见势不好,将言俯就。”《红楼梦》第五回:“ 宝玉 也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
词语解释:早就  拼音:zǎo jiù
(1).早熟,早有所成。《梁书·简文帝纪》:“ 太宗 幼而敏睿,识悟过人,六岁便属文, 高祖 惊其早就,弗之信也。”
(2).早已经。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这个人,不用介绍,他们早就认得的。”
词语解释:金就  拼音:jīn jiù
用金黄色绸缎扎的球状饰物。《后汉书·舆服志上》:“朱兼樊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晋书·舆服志》:“繁缨赤罽易茸,金就十有二。”
词语解释:仍就  拼音:réng jiù
就,便。《老残游记》第五回:“话説 老董 説到此处, 老残 问道:‘那不仍就把这人家爷儿三个都站死了吗?’”
词语解释:俛就  拼音:miǎn jiù
弯下身子靠近。《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小人者与此异,若部娄之未登,善;登之无蹊,维有楚棘而已,远望无见也,俛就则伤要。”
词语解释:高就  拼音:gāo jiù
敬辞。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叶圣陶 《城中·搭班子》:“戏班子非齐整不可,老实不客气,只有对他说请另觅高就吧。”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真不巧得很,前两天他们夫妇才辞职另有高就,听说去了 东北 。”
词语解释:曲就
委曲成全
词语解释:捻就
揉缩
词语解释:练就  拼音:liàn jiù
练成。 孙犁 《澹定集·乡里旧闻二》:“只是练就一笔好字,村里有什么文书上的事,都是求他。”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六章:“这支军队,在 井冈山 以来的几十年的革命战争中,练就了一种罕见的行军力。”
词语解释:造就  拼音:zào jiù
(1).培养使有成就。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礼乐》:“虽勉自造就,力昭其苦心,使得峥嶸,略慰平生,而有不能也。” 清 魏源 《筹海篇三·议战》:“欲造就边才者,必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 老舍 《四世同堂》五:“他不能相信她的本质就是不堪造就的。”
(2).造诣,成就。 萧乾 《鹏程》三:“如今,教会看他有造就,特意派他出洋留学去。” 陈学昭 《工作着是美丽的》上卷三三:“她所期望他的是做一个好的医生,做一个技术上极有造就、极有贡献的医生。” 谌容 《人到中年》四:“两名有造就的眼科医生,一个已经倒下去了……一个即将离去。”
制作成;制造成。《元典章·工部一·缎疋》:“各处提调官督责局官人等亲临,监视人匠如法织造,无粉糨匀密,造就堪好缎疋。” 太平天囯 黄从善 《诏书盖玺颁行论》:“当此之时,固当立成简册,垂文字於千秋;造就编章,仰规模於万世。” 柳青 《铜墙铁壁》第九章:“只要再造就干粮,人们临时可以最后收拾一下就离开村子。”
词语解释:屈就  拼音:qū jiù
(1).降低身分任职。后用为请人担任职务的套话。《后汉书·陈纪传》:“党禁解,四府并命,无所屈就。”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三三章:“ 赵雄 这才认为‘屈就’的到第一中学去当体育教员。” 刘半农 《实利主义与职业教育》:“那么,敝处有点小事,是个国民小学,不知肯屈就否?”
(2).迁就。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二:“天下困矣,不和则不能支,少屈就之,可以紓患。” 清 杭世骏 《质疑·诸史》:“若弃而不立,则西域屈就北虏,缘边之郡,将受困苦。” 老舍 《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因重视技巧而离开正面描写新人物新事体,或者竟自使人物的性格屈就技巧,使他成为别别扭扭莫名其妙的人,我们的损失就很大了。”
词语解释:迁就  拼音:qiān jiù
(1).降格相就,曲意迎合。 汉 贾谊 《治安策》:“故贵大臣定有其罪矣,犹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迁就而为之讳也。” 唐 柳宗元 《送蔡秀才下第归觐序》:“后果依违迁就,四进而获。”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时事·史恩涛》:“书吏侵蚀帑金,部臣委曲迁就。” 王西彦 《乡下朋友》:“在学校里的时候, 庄道耕 就是一个最讲究生活诗趣的人,什么都有自己的方式,不能改变,也不肯迁就。”
(2).迁往;迁到。 邹韬奋 《经历》五三:“我们的报馆一面要迁就热闹市面的附近,一面又出不起那昂贵的屋租,所以便选定了一个零星贫民窟里的一条小街上的一所小屋。”
词语解释:再就  拼音:zài jiù
两成,两套。《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会同于王。” 林尹 今注:“就,成也。谓采色备为一成,即一就,犹朱緑二采为一就,则朱緑朱緑为二就也。”参见“ 三就 ”。
词语解释:三就  拼音:sān jiù
(1).三成,三套。《仪礼·既夕礼》:“荐马,缨三就,入门,北面,交轡。” 郑玄 注:“缨,今马鞅也;就,成也。诸侯之臣饰以三色而三成。”《周礼·春官·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繅皆三采三就。”
(2).犹三匝,三重。《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夫子之门人盖三就焉。” 俞樾 《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一》:“三就者,三帀也……夫子之门人三就,言其多也。”
(3).谓古时服死刑者,依照身份不同,分别三处就刑。《书·舜典》:“五刑有服,五服三就。” 孔 传:“行刑当就三处:大罪於原野,大夫於朝,士於市。” 孔颖达 疏:“行刑当就三处,惟谓大辟罪耳……惟死罪当分就处所,其墨、劓、剕、宫无常处可就也。”
词语解释:趋就  拼音:qū jiù
(1).疾步走向。《庄子·天地》:“ 禹 趋就下风,立而问焉。”
(2).追求;靠拢。 老舍 《二马》第四段八:“力量,胆子,粗卤,血肉,样样足以使女性对男性的信仰加高一些,使女性向男性的趋就更热烈一点。” 杨朔 《征尘》:“他们是在趋就炉眼的蓝色的火苗,没有人肯花两枚铜板喝这么一碗。”
词语解释:亲就  拼音:qīn jiù
亲近。《汉书·张禹传》:“后 曲阳侯根 及诸王子弟闻知 禹 言,皆喜説,遂亲就 禹 。”
词语解释:速就  拼音:sù jiù
犹速成。《太平广记》卷五引《仙传拾遗·王次仲》:“﹝ 王次仲 ﹞以为世之篆文,功多而用寡,难以速就。” 元 王祯 《耨》诗:“曾闻傴僂翁,功毋求速就。” 郭沫若 《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之期待》:“伟大的成品决不能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我们也不希望它有那样的速就。”
词语解释:那就  拼音:nà jiù
常用来表示与前文提到的事情的因果关系或其他关系。例如:既然你要和我们同来,那就快一点。
词语解释:纂就  拼音:zuǎn jiù
谓继承前人之事业而成就之。《楚辞·天问》:“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唐 李白 《明堂赋》序:“累圣纂就,鸿勋克宣。”
词语解释:近就  拼音:jìn jiù
犹亲近。《史记·张仪列传》:“﹝ 苏秦 ﹞乃言 赵王 ,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 张仪 ,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汉书·傅介子传》:“ 介子 过 龟兹 时,其王近就人,易得也。愿往刺之,以威示诸国。” 颜师古 注:“附近而亲就,言不相猜阻也。”
词语解释:低就  拼音:dī jiù
屈就;将就。谓降低身份成就某事。多用于就职或选择配偶。如:从今天开始,你就不坐办公室了,和 老王 一起跑外勤吧,低就了。如: 小梅 已是三十出头的老姑娘了,没办法,只得低就了。
词语解释:完就  拼音:wán jiù
完成;成功。《水浒传》第二四回:“他若焦躁,跑了归去,此事便休了。他若由我曳上门,不焦躁时,这光便有九分了。只欠一分光了便完就。”
词语解释:辟就  拼音:pì jiù
(1).谓亲贵者犯法,必曲法庇之,使避惩罚;疏贱者无罪,定锻炼周纳,使就刑诛。《管子·权修》:“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
(2).接近;靠拢。 汉 刘向 《说苑·至公》:“昔 周成王 之卜居 成周 也,其命龟曰:‘予一人兼有天下,辟就百姓,敢无中土乎?使予有罪,则四方伐之,无难得也。’” 向宗鲁 校证:“《史记·刘敬传》曰:‘ 成王 即位, 周公 营 成周 ,以为此天下中,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吕氏·长利篇》云:‘惟余一人营居于 成周 ,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
(3).避开和接近。指取舍。《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 ﹞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词语解释:从就  拼音:cóng jiù
往从;往就。《后汉书·独行传·向栩》:“﹝ 向栩 ﹞不好语言,喜长啸。宾客从就,輒伏而不视。”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之十三:“诸贤从就,理当不疎。”
词语解释:就就  拼音:jiù jiù
犹豫貌。《吕氏春秋·下贤》:“确乎其节之不庳也,就就乎其不肯自是,鵠乎其羞用智虑也,假乎其轻俗诽誉也。” 高诱 注:“就就,读如‘由与’之与。” 毕沅 注:“由与即犹豫。”
词语解释:果就  拼音:guǒ jiù
完成。 唐 白居易 《〈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四年间三换官,往復奔命,不啻万里,席不遑煖,矧笔砚乎?故所託文久未果就。”
词语解释:兼就  拼音:jiān jiù
顺便。《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但直须带了小妾回家安顿,兼就看看老母,再赴吾丈之期,未为迟也。”
词语解释:奖就  拼音:jiǎng jiù
犹助成。《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国家职司常苦不充,苟令性不邪恶,志在陈力,便可奬就,骋其所任。”
词语解释:圆就  拼音:yuán jiù
成全。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二折:“秀才,我如今圆就你这事。”
词语解释:花甜蜜就  拼音:huā tián mì jiù
犹言甜言蜜语。 元 关汉卿 《陈母教子》第二折:“临行相别的时候,説的来花甜蜜就。”亦作“ 花甜蜜嘴 ”。《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有那穷人败子,都来几两几十两的取,取钱的时候,花甜蜜嘴,讲过按月按时,十来分重的利钱,不劳一些费力,定了时刻,自己送上门来。”
词语解释:贴就  拼音:tiē jiù
犹言随顺。《朱子全书》卷十八:“须是软着心,贴就他去做。 孟子 所谓‘以意逆志’,极好。逆,是推迎他的意思。”
词语解释:附就  拼音:fù jiù
谓与之贴近或靠拢。《红楼梦》第三七回:“除这两日外,倘有高兴的,他情愿加一社,或请到他那里去,或附就了来,也使得。”
词语解释:葆就  拼音:bǎo jiù
谓保卫城池,修成郡县。葆,通“ 保 ”。《史记·西南夷列传》:“上罢 西夷 ,独置 南夷 、 夜郎 两县一都尉,稍令 犍为 自葆就。” 张守节 正义:“令 犍为 自葆守,而渐修成其郡县也。”
词语解释:半推半就  拼音:bàn tuī bàn jiù
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红楼梦》第四十回:“ 鸳鸯 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 巴金 《灭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说,我是外国人,夹在她们中间会使她们不方便,又故意找了些不大近情理的推辞,但终于半推半就地被房东女儿拉下去了。”
词语解释:营就  拼音:yíng jiù
(1).整修。《宋书·后妃传·文帝路淑媛》:“今中宇虽寧,边虏未息,营就之功,务在从简。”
(2).建成。《魏书·释老志》:“营就之寺,不忍移毁。”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词语解释:轻就  拼音:qīng jiù
轻于出仕。 宋 徐天麟 《东汉会要·选举下·公府辟除》:“是以誉望日隆,名节日著,而一洗末世苟合轻就之风。”
词语解释:进就  拼音:jìn jiù
犹进向。《后汉书·张宗传》:“ 禹 军到 栒邑 ,赤眉大众且至, 禹 以 栒邑 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
词语解释:隆就  拼音:lóng jiù
谓使其长大成人。《汉书·王莽传上》:“臣 莽 夙夜养育隆就 孺子 ,令与 周 之 成王 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於万方,期於富而教之。” 颜师古 注:“隆,长也。成就之使其长大也。”
词语解释:十有九就
十成之中有九成可望成功
词语解释:羽翮已就
比喻辅佐的人甚多,势力已巩固。羽翼已成
词语解释:东也不成,西也不就  拼音:dōng yě bù chéng , xī yě bù jiù
谓多方谋划而事情总是办不成。《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淑珍 ﹞年已及笄,父母议亲,东也不成,西也不就。”
词语解释:高不成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语本 宋 陈师道 《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任渊 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多用以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的两难处境。 冰心 《冬儿姑娘》:“其实我也早留心了,不过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亦作“ 高不凑低不就 ”、“ 高不輳低不就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其间也就説过几家亲事,高不凑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所以高不輳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也有好些不耐烦,所以亲事越迟了。”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一出:“[丑]问:我偌大这箇身子,却缘何高不凑低不就,落落度度的。先生,你看我该作什么勾当,拣什么最便宜与我做?”
词语解释:高不成,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héng , dī bù jiù
高而合意的,做不了或得不到;做得了、能得到的,又认为低而不合意,不肯做或不肯要(多用于选择工作或选择配偶)。
词语解释:高不凑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
见“ 高不成低不就 ”。
词语解释:高不成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语本 宋 陈师道 《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任渊 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多用以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的两难处境。 冰心 《冬儿姑娘》:“其实我也早留心了,不过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亦作“ 高不凑低不就 ”、“ 高不輳低不就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其间也就説过几家亲事,高不凑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所以高不輳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也有好些不耐烦,所以亲事越迟了。”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一出:“[丑]问:我偌大这箇身子,却缘何高不凑低不就,落落度度的。先生,你看我该作什么勾当,拣什么最便宜与我做?”
词语解释:高不辏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òu dī bù jiù
见“ 高不成低不就 ”。
词语解释:高不成低不就  拼音:gāo bù chéng dī bù jiù
语本 宋 陈师道 《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任渊 注:“世传《乐府曲》曰:‘高来不可,低来不可。’”意谓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多用以形容谋求职业或婚配上的两难处境。 冰心 《冬儿姑娘》:“其实我也早留心了,不过总是高不成低不就的。”亦作“ 高不凑低不就 ”、“ 高不輳低不就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其间也就説过几家亲事,高不凑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所以高不輳低不就,那些做媒的,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也有好些不耐烦,所以亲事越迟了。”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一出:“[丑]问:我偌大这箇身子,却缘何高不凑低不就,落落度度的。先生,你看我该作什么勾当,拣什么最便宜与我做?”
词语解释:底就  拼音:dǐ jiù
犹言作为,取得成就。 明 李东阳 《呆斋刘先生集序》:“ 东阳 虽知嗜学,无所底就。”
词语解释:杂就  拼音:zá jiù
参杂而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臣愿颇采古礼与 秦 仪杂就之。”《辽史·韩知古传》:“ 知古 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 汉 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
词语解释:连辟公府不就  拼音:lián bì gōng fǔ bù jiù
连:屡次。辟:征召。这个意思现已不用。公府:三公的官署,东汉以太尉(军事)、司徒(政事)、司空(工程)为三公。就:上任。“连辟公府”即连辟于公府”的意思,“于”表“被”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后汉书·张衡传》
词语解释:不堪造就  拼音:bù kān zào jiù
谓没有培养前途。 老舍 《四世同堂》五:“他不能相信她的本质就是不堪造就的。”
词语解释:保就  拼音:bǎo jiù
谓聚众守土。《汉书·西南夷传》:“上许之,罢 西夷 ,独置 南夷 两县一都尉,稍令 犍为 自保就。” 颜师古 注:“令自保守,且脩成其郡县。” 王先谦 补注:“ 王念孙 曰:‘保就,犹保聚。’ 僖 二十六年《左传》‘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是也。聚、就一声之转。《逸周书·謚法篇》‘就,会也’,是‘就’有聚会之义。 师古 训就为成,则与保字义不相属,乃云‘令自保守,且脩成其郡县’,则增字为解,而非其本旨矣。”
词语解释:小就  拼音:xiǎo jiù
稍稍得手;略有成就。《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或者我命里合该有些造化,遇着这班弟兄扶助,真个弄出大事业来也未可知。若是小就时,只做两三次,寻了些财物,即便罢手,料必无人晓得。” 郑观应 《盛世危言·考试下》:“各分各科,人得以就其质之所近,专习一业,或大成,或小就,皆得蔚然兴起,为国家有用之材。”
词语解释:滨就  拼音:bīn jiù
接近成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中贵人亲诣才,见女大悦。恐不能即得,立券八百緡,事滨就矣。”
词语解释:家成业就  拼音:jiā chéng yè jiù
谓有了家产。《红楼梦》第十九回:“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復了元气。”
词语解释:昵就  拼音:nì jiù
亲近;亲昵。《左传·成公十三年》:“不穀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暱就,非復曩态矣。”
词语解释:明推暗就  拼音:míng tuī àn jiù
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 清 李渔 《慎鸾交·债饵》:“今日早间,那老婆子走来央我,被我故意作难,説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少不得我前脚走到,他后脚自会赶来。”
词语解释:私就  拼音:sī jiù
(1).私自接近。《淮南子·览冥训》:“夫道者,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2).私自前往。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忠 惶恐,私就卜问,被不良人疑之,执送县。”
词语解释:组就  拼音:zǔ jiù
古代冕旒上彩色丝绳串。《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 贾公彦 疏:“组就者,谓以组为冕旒之就,故组就连言之。” 唐 杜甫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黼画、组就之事,割烹煎和之宜,规矩数及於亲姻,脱落颇盈於岁序。”
词语解释:功成名就  拼音:gōng chéng míng jiù
见“ 功成名遂 ”。
词语解释:功成名遂  拼音:gōng chéng míng suì
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名声。后指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老子》:“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墨子·修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唐 李白 《杂曲歌辞·悲歌》:“ 范子 何曾爱五湖,功成名遂身自退。” 明 姚茂良 《精忠记·饯别》:“敢效劬劳,不辱君命,谈笑功成名遂。” 鲁迅 《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因为出了一本或二本书,有了一点小名或大名,得到了教授或别的什么位置,功成名遂,不必再写诗写小说了,所以永远不见了。”亦作“ 功成名就 ”。 元 范康 《竹叶舟》第二折:“你则説做官的功成名就,我则説出家的延年益寿。”
词语解释:一挥而就  拼音:yī huī ér ji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荐举不捷》:“﹝ 王璘 ﹞復为鸟散餘花落诗二十首,援毫而就。时忽风雨暴至,数幅为迴飈所卷,泥滓沾渍,不胜舒卷。 璘 曰:‘勿取,但将纸来!’復纵笔一挥,斯须復十餘篇矣。”后因以“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七:“ 贡父 急引疾而出, 东坡 一挥而就,不日传都下。”《红楼梦》第三七回:“ 黛玉 道:‘你们都有了?’説着,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 叶圣陶 《未厌集·某城纪事》:“但是常务委员 应松厓 等他不及,自己一挥而就,书也没有翻。”
词语解释:一呵而就  拼音:yī hē ér jiù
一口气完成。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参见“ 一气呵成 ”。
词语解释:一气呵成  拼音:yī qì hē chéng
(1).形容诗文的气势畅达,一次写成。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若‘风急天高’,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二:“如《石鼓歌》《铁券行》之类,不得不徵文考典,以侈侈隆富为贵,但须一气呵成,有议论、波澜为妙。” 马南邨 《燕山夜话·贾岛的创作态度》:“到了他写成之后,却又使读者一点也看不出修改的痕迹,就好象完全出于自然,一气呵成的样子。”
(2).比喻整个工作迅速完成,毫无间断。 孙中山 《党员不可存心做官发财》:“本党在辛亥年革命,能够推翻 满清 ,创造 民国 ,何以十二年以来,不能一气呵成,建设 民国 呢?”
词语解释:一蹴而就  拼音:yī cù ér jiù
宋 苏洵 《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清 吴沃尧 《历史小说总序》:“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於繁赜,毋乃不可。”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科学上的成功哪有一蹴而就的呀!”亦作“ 一蹴而成 ”、“ 一蹴而得 ”。 邹韬奋 《什么事不可能》:“ 赖奥维 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茅盾 《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共84,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