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相寻 拼音:xiāng xún
(1).相继;接连不断。 南朝 梁 江淹 《效古》诗之一:“谁谓人道广,忧慨自相寻。”《北史·源贺传》:“ 陈 将 吴明彻 寇 淮 南, 歷阳 、 瓜步 相寻失守。”《花月痕》第四六回:“覆辙相寻,曾不知戒,内阁耳目犹人有先机议处,以肃戎行者乎?”
(2).寻访;找寻。 唐 韦瓘 《周秦行纪》:“今夜风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寻,况又遇嘉宾,不可不成一会。” 宋 朱熹 《丽泽堂》诗:“感君怀我意,千里梦相寻。”《水浒传》第十九回:“到得那里,相寻着 吴用 、 刘唐 船隻,合做一处。”词语解释:千寻 拼音:qiān xún
古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极高或极长。 晋 左思 《吴都赋》:“擢本千寻,垂荫万亩。” 唐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旛出 石头 。” 清 林则徐 《舆縴》诗:“一綫划开云径晓,千寻曳入洞天秋。” 赵朴初 《西江月·参观密云水库工程》词:“铁壁千寻锁浪,碧波万顷如油。”词语解释:侵寻 拼音:qīn xún
亦作“ 侵潯 ”。 渐进,渐次发展。《史记·孝武本纪》:“是岁,天子始巡郡县,侵寻於 泰山 矣。” 裴骃 集解引 晋灼 曰:“遂往之意也。” 司马贞 索隐:“ 小颜 云:‘浸淫渐染之义。’盖寻淫声相近,假借用耳。”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嬐侵潯而高纵兮,纷鸿涌而上厉。” 宋 叶适 《胡尚书奏议序》:“自古贤人君子,进常艰,退常易,富贵有节,无侵寻之求。” 明 归有光 《乞致仕疏》:“见今病势侵寻,不能前迈,伏乞圣恩,容臣休致。” 廖仲恺 《全民政治论译本序》:“ 中华民国 成立八年,变乱侵寻,迄无寧岁,中间经改易国体者两次,违宪解散国会者两次。”参见“ 侵淫 ”。
词语解释:侵淫 拼音:qīn yín
渐进,渐次发展。《文选·宋玉〈风赋〉》:“夫风生於地,起於青苹之末,侵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侵淫,渐进也。”《魏书·李崇传》:“恐贼势侵淫,寇连 恆朔 。 金陵 在彼,夙夜忧惶。” 严复 《原强》:“往者, 王介甫 之变法也,法非不良,意非不美也,而其效侵淫至于亡 宋 ,此其故,可深长思也。”词语解释:追寻 拼音:zhuī xún
(1).追随;跟随。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一:“朱华振芬芳, 高蔡 相追寻。” 黄节 注引 何焯 曰:“ 高蔡 句谓兄弟数出游也。”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仪卫亦惧祸不敢追寻,唯整部伍别在一处,瞻望而已。”
(2).跟踪寻找。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九:“ 蓬莱 入海底,何处可追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孟沂 ﹞到得半路,忽然不见。馆僕赶去追寻,竟无下落。” 康濯 《水滴石穿》第七章:“ 吉吉 随后又找上几个人追寻凶手。”
(3).指追求。 碧野 《忆吕荧》:“青年男女谁不钟情? 吕荧 也有过这种幸福的追寻。”
(4).追忆,回想。《晋书·谢安传》:“追寻前事,可为寒心。”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追寻栖息时,偃卧任纵诞。”《南史·萧子显传》:“追寻平生,颇好辞藻,虽在名无成,求心已足。”词语解释:搜寻 拼音:sōu xún
搜索;寻找。《梁书·徐勉传》:“自今春舆驾将亲六师,搜寻军礼,閲其条章,靡不该备。”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及夜,果失 隐娘 所向, 锋 大惊骇,令人搜寻,曾无影响。”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你与我搜寻出些巧言,去那官人行劝一劝。” 郁达夫 《为晓音女士题海粟〈芦雁〉》诗:“万里南飞客感深,露香菰米费搜寻。”词语解释:访寻 拼音:fǎng xún
打听寻找;访求:~失散的亲人ㄧ~草药和良方。词语解释:一寻 拼音:yī xún
(1).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汉 焦赣 《易林·渐之颐》:“一寻百节,绸繆相结,其指詰屈,不能解脱。”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是何异以一寻之綆,汲百仞之深?”
(2).寻访或寻觅一次。 唐 李端 《送马尊师》诗:“ 武陵 花木应长在,愿与渔人更一寻。” 唐 罗隐 《咏史》诗:“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词语解释:百寻 拼音:bǎi xún
形容极高或极长。寻,八尺。《淮南子·人间训》:“千里之隄,以螻螘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文选·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 薛综 注:“作大兽,长八十丈,所谓蛇龙曼延也。” 北周 庾信 《周陇右总管长史赠太子少保豆卢公神道碑》:“直榦百寻,澄波千顷。”词语解释:自寻 拼音:zì xún
自己找。例如:使得孩子们可以自寻快乐。词语解释:行寻 拼音:xíng xún
谓寻察;寻访。《后汉书·百官志五》:“尉主盗贼,凡有贼发,主名不立,则推索行寻,案察姦宄,以起端绪。” 宋 朱熹 《莫杉寺》诗:“休沐聊命驾,驾言何所之?行寻 庆云寺 ,想像 昭陵 时。”词语解释:推寻 拼音:tuī xún
推求寻索。 汉 蔡邕 《文恭侯胡公碑》:“率慕《黄鸟》之哀,推寻《雅》意,彷徨旧之。”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今紬绎羣言,旁参百代,推寻事势,考定异同。” 钱锺书 《管锥编·全梁文卷一》:“《序》则语非泛设,文过自炫,颇耐推寻。”词语解释:谁寻 拼音:shuí xún
何处寻求。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三:“归还閲书史,文字浩千万。陈跡竟谁寻?贱嗜非贵献。”词语解释:参寻 拼音:cān xún
犹寻访。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由来钝騃寡参寻,况是儒官饱闲散。” 宋 秦观 《上巳日诏赐宴集》诗之二:“ 宜秋门 外喜参寻,豪竹哀丝发妙音。” 明 李贽 《答李见罗先生书》:“每念才弱质单,独力难就,恐遂为门下鄙弃,故往往极意参寻,多方选胜,冀或有以赞我者,而詎意学者之病又尽与某相类耶!” 赵朴初 《菩萨蛮》词:“我来今四度,没个参寻处。”词语解释:披寻
披阅寻讨词语解释:上寻 拼音:shàng xún
同“ 上蕁 ”。 《淮南子·齐俗训》:“譬如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夫有孰推之者?”词语解释:思寻 拼音:sī xún
寻思,思忖。《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思寻所由,小民无知。”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简文 云, 渊源 语不超诣简至,然经纶思寻处,故有局陈。”《再生缘》第六九回:“左思右想无良计,説来此事费思寻。”词语解释:窥寻 拼音:kuī xún
仔细寻求;探索。 唐 方干 《僧院小泉井》诗:“窥寻未见泉来路,缅想应穿石裂痕。” 宋 曾巩 《寄孙正之》诗:“诗篇缀辑应千首,学术窥寻岂一朝。” 清 龚自珍 《曩在虹生坐上》诗之三:“ 何 肉 周 妻业并深,台宗古辙幸窥寻。”
闚尋:探求,寻求。 宋 曾巩 《谢赐〈唐六典〉表》:“敢不自强衰退,悉意闚寻。”词语解释:阻寻 拼音:zǔ xún
排除险阻寻访。 唐 温庭筠 《雪夜与友生同宿晓寄近邻》诗:“寂寞寒塘路,怜君独阻寻。”词语解释:寻寻 拼音:xún xún
(1).无边无际。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甲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復归于无物。”诸本《老子》俱作“绳绳”。《说文通训定声·升部》引 梁简文帝 注:“无涯际之皃。”
(2).古宗教名,见《通典·边防九》引 唐 杜环 《经行记》。或以为古代 大食 人称祆教徒为“寻寻”(zemzem的音译)。一说,指今 苏丹 境内 尼罗河 以东到 红海 之滨以游牧为生的 贝贾 人所崇奉的原始拜物教。参阅 沉福伟 《中西文化交流史》第四章五。词语解释:研寻 拼音:yán xún
研究探索。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诸葛厷 年少,不肯学问,始与 王夷甫 谈,便已超诣。 王 叹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寻,一无所愧。’”《北齐书·张耀传》:“ 赵彦深 尝谓 耀 曰:‘君研寻《左氏》,岂求 服虔 、 杜预 之紕繆邪?’” 唐 刘知几 《史通·题目》:“窃以《周易》六爻,义存《象》内;《春秋》万国,事具《传》中。读者研寻,篇终自晓。” 赵朴初 《观埃及古代文物》诗之一:“厚葬今应谢古人,洋洋文物耐研寻。”词语解释:探寻 拼音:tàn xún
探索寻求。《法书要录》卷六引 唐 窦臮 《述书赋下》:“探寻源流,志逸肥遁。”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里去探寻吧。” 李季 《生活之歌·楔子》:“为了探寻哺育祖国的乳浆,为了倾听赞美青春的歌唱,让我们携手一起前进吧。”词语解释:骎寻 拼音:qīn xún
渐进貌。 元 揭傒斯 《送李都事赴湖广省幕》诗:“駸寻国多故,灾异周八埏。” 明 刘基 《次韵石未公题桃源卷》:“似此情怀良匪恶,何嗟岁月去駸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岁日駸寻,不觉又得四卷, 孙树馨 録为一帙,题曰《槐西杂志》。”词语解释:温寻 拼音:wēn xún
犹温习。《礼记·中庸》“温故而知新” 唐 孔颖达 疏:“言贤人由学,既能温寻故事,又能知新事也。”词语解释:登寻 拼音:dēng xún
登高寻觅。 唐 顾况 《游子吟》:“胡为不归歟,辜负匣中琴。腰下是何物,牵缠旷登寻。”词语解释:根寻
跟踪查找词语解释:熟寻 拼音:shú xún
仔细探索。 北周 庾信 《象戏赋》:“乍披图而久玩,或开经而熟寻。”词语解释:蹑寻 拼音:niè xún
(1).追究;追查。《汉书·梁孝王刘武传》:“疑有所迫切,过误失言,文吏躡寻,不得转移。”《资治通鉴·汉成帝永始四年》:“文吏躡寻。” 胡三省 注:“躡寻者,谓躡其失言之后,而寻其内乱之跡也。” 明 文徵明 《明故嘉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沉公行状》:“先是,公以入贺万寿节至京,逆 瑾 方用事,恶公不为礼,遣中尉躡寻其过,攟摭无所得。”
(2).跟踪寻找。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蔡河秀才》:“两人者元未尝謁宿假,不敢躡寻,遂归。”词语解释:忧寻 拼音:yōu xún
深忧。《淮南子·缪称训》:“父之於子也,能发起之,不能使无忧寻。” 高诱 注:“忧寻,忧长也。”《淮南子·缪称训》:“ 文王 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为日不足也,其忧寻推之也。”词语解释:浸寻 拼音:jìn xún
同“ 浸潯 ”。
(1).渐进。《史记·封禅书》:“是岁,天子始巡郡县,浸寻於 泰山 矣。”
(2).渐渐;逐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告讦》:“盖告訐之风一兴,此后浸寻不可止矣。”《明史·地理志序》:“至其季世,流寇首祸於西陲,浸寻蔓延,中原为之糜烂。” 清 戴名世 《砚庄记》:“而余遂不能常居 砚庄 ,每岁不过二三閲月,即出游於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老矣。”词语解释:切寻 拼音:qiē xún
靠近。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切寻 姑苏臺 前甘蕉一丛,宿渐云露,荏苒岁月,擢本盈寻,垂荫含丈。”词语解释:斟寻 拼音:zhēn xún
亦作“ 斟鄩 ”。
(1).古国名。 夏 同姓诸侯国。辖境在今 山东省 潍坊市 西南。《左传·襄公四年》:“﹝ 寒浞 ﹞使 浇 用师,灭 斟灌 及 斟寻氏 。” 杜预 注:“二国, 夏 同姓诸侯, 仲康 之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 北海 有 斟县 。 京相璠 曰:‘故 斟寻国 , 禹 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 太康 失位,逃到同姓部落 斟鄩 。 羿 灭 斟鄩 ,立 仲康 。”
(2).复姓。古有 斟寻氏 。 禹 之后,以封国为姓。见《史记·夏本纪论》。词语解释:详寻 拼音:xiáng xún
审慎查考。《晋书·礼志中》:“尚书奏:‘案如辞輒下主者详寻。’”词语解释:退寻 拼音:tuì xún
犹退思。 南朝 宋 谢灵运 《发归濑三瀑布望两溪》诗:“退寻平常时,安知巢穴难。”词语解释:谋寻 拼音:móu xún
设法寻找。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这幽灵似的门庭必须步出,一个女人,该谋寻自己的生路。”词语解释:蹄闲三寻 拼音:tí xián sān xún
见“ 蹄间三寻 ”。
词语解释:蹄间三寻 拼音:tí jiān sān xún
谓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战国策·韩策一》:“ 秦 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亦作“ 蹄閒三寻 ”。《史记·张仪列传》:“ 秦 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閒三寻腾者,不可胜数。” 司马贞 索隐:“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閒一掷过三寻也。”词语解释:蹄间三寻 拼音:tí jiān sān xún
谓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战国策·韩策一》:“ 秦 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亦作“ 蹄閒三寻 ”。《史记·张仪列传》:“ 秦 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閒三寻腾者,不可胜数。” 司马贞 索隐:“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閒一掷过三寻也。”词语解释:跟寻 拼音:gēn xún
跟踪寻找。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顾觅人力》:“如有逃闪,将带东西,有元地脚保识人前去跟寻。”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我且换了衣服,跟寻我那 李千金 小姐去。”《西游记》第四十回:“那怪已骋风头,将 唐僧 摄去了,无踪无影,不知摄向何方,无处跟寻。”《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我一路跟寻到此。”词语解释:栖寻 拼音:qī xún
犹游憩。 南朝 宋 谢庄 《北宅秘园》诗:“緑池翻素景,秋怀响寒音。伊人儻同爱,絃酒共栖寻。”词语解释:找寻 拼音:zhǎo xún
(1).寻找。《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急切里再料不到这姑娘便是自己逢人便问,到处留心,不知下落,无处找寻的那箇累代世交贤侄女 何玉凤 。” 巴金 《家》十三:“他用眼光仔细地向四面找寻,在右边那口大石缸旁边看见了一团黑影。”
(2).找岔子。 王国祥 《飞油壶》:“我说你是存心找寻我是怎么着?”词语解释:枉尺直寻 拼音:wǎng chǐ zhí xún
《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朱熹 集注:“枉,屈也;直,伸也。八尺曰寻,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后因以“枉尺直寻”比喻小有所损,而大有所获。《后汉书·张衡传》:“枉尺直寻,议者讥之,盈欲亏志,孰云非羞?” 宋 王安石 《上孙司谏书》:“枉尺直寻而利,古人尚不肯为,安有此而可为者乎?” 梁启超 《新民说·论自尊》:“牺牲名誉,而以枉尺直寻为手段者,其去豪杰远矣。”亦省作“ 枉尺 ”。 宋 邵雍 《高竹》诗之三:“枉尺既不能,括囊又何谢。” 郭沫若 《满江红》词:“阵堂堂,磊落以光明,难枉尺。”词语解释:按寻 拼音:àn xún
查考。 宋 曾巩 《议经费札子》:“诚詔有司,按寻载籍,而讲求其故,使官之数,入者之多门,可考而知;郊之费,用财之多端,可考而知。”词语解释:抓寻 拼音:zhuā xún
寻找。《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客官坐稳,我替你抓寻去,寻得下莫喜,寻不来莫怪。”《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正要 阳穀县 抓寻哥哥,不料又在 清河县 做了都头。”《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家人喘息定了,方唤几个生力庄客,打起火把,覆身去抓寻。”词语解释:敷寻 拼音:fū xún
广泛寻访。 南朝 宋 谢庄 《自浔阳至都道里名为诗》:“山经亟旋览,水牒勌敷寻。”词语解释:无迹可寻 拼音:wú jì kě xún
没有踪迹可以寻求。多谓处事为文不著痕迹。《宋书·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亦作“ 无迹可求 ”。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辩》:“盛 唐 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掛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瓏,不可凑泊。”词语解释:无际可寻 拼音:wú jì kě xún
找不出缺漏之处。《魏书·李孝伯李冲传论》:“﹝ 李孝伯 ﹞入参心膂,出干政事,献可替否,无际可寻。”《魏书·儒林传·卢景裕》:“ 景裕 神采儼然,风调如一,从容往復,无际可寻,由是士君子嗟美之。”词语解释:究寻 拼音:jiū xún
追查。《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兹事曖昧,陛下已旷然大赦,不当復究寻虚语。”词语解释:考寻 拼音:kǎo xún
考察探求;研求。《后汉书·张敏传》:“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宋书·隐逸传·宗炳》:“乃下入 庐山 ,就释 慧远 考寻文义。” 宋 曾巩 《乞赐〈唐六典〉状》:“ 明皇 之世,迺考寻旧章,著之简册。”词语解释:寖寻 拼音:jìn xún
渐及,逐渐到达。《汉书·郊祀志上》:“上始巡幸郡县,寖寻於 泰山 矣。” 颜师古 注:“寖,渐也。寻,就也。”词语解释:爪寻 拼音:zhǎo xún
找寻。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我向那前街后巷便去爪寻他。”词语解释:祲寻 拼音:jìn xún
渐进。《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僸祲寻而高纵兮,纷鸿溶而上厉。” 王先谦 补注:“《史记》祲寻作‘侵潯’。 先谦 案,祲潯,‘侵寻’之借字,言渐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