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山寺 拼音:shān sì
山中寺院。 北周 庾信 《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内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唐 韦应物 《游灵岩寺》诗:“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 元 何中 《南居寺》诗:“峰峰看不足,山寺已鸣鐘。”词语解释:野寺 拼音:yě sì
野外庙宇。 唐 韦应物 《酬令狐司录善福精舍见赠》诗:“野寺望山雪,空斋对竹牀。” 宋 苏轼 《游杭州山》诗:“山平村坞迷,野寺鐘相答。” 清 张锡祚 《谒韦刺史祠》诗:“道心栖野寺,诗思冷秋塘。”词语解释:萧寺 拼音:xiāo sì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唐 李贺 《马》诗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 竺国 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残春 蒲郡 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 招远 张于旦 ,性疎狂不覊,读书萧寺。”词语解释:佛寺 拼音:fó sì
寺院。《晋书·王恭传》:“﹝ 恭 ﹞不闲用兵,尤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 唐 白居易 《百花亭》诗:“佛寺乘船入,人家枕水居。”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每一县固然都有圣庙即文庙……一般的庶民,是决不去参拜的,要去,则是去佛寺,或者是神庙。”词语解释:竹寺 拼音:zhú sì
竹林中的寺院。 唐 李嘉祐 《送王正字山寺读书》诗:“山阶閒听法,竹寺独看书。” 唐 李洞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笻携过竹寺,琴典在山村。” 唐 李洞 《对棋》诗:“雨点匳中渍,灯花局上吹,秋涛寒竹寺,此与 谢公 知。”词语解释:僧寺 拼音:sēng sì
佛教寺院。《魏书·儒林传·卢景裕》:“ 景裕 寓託僧寺,讲听不已。未几,归本郡。”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真坛净社·僧寺》:“ 汉明帝 於东都城门外立精舍,以处 摄摩腾 竺法兰 ,即 白马寺 也。 腾 始自 西域 ,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臚寺,遂取寺名,剏置 白马寺 ,即僧寺之始也。 隋煬帝 改曰道场,后復曰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 刘勰 自二十三、四岁起,即寓居在僧寺钻研佛学。”词语解释:朝寺 拼音:cháo sì
朝廷的官署。《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登城望郊甸,游目歷朝寺。” 李善 注引《风俗通》:“今尚书、御史所止,皆曰寺也。”词语解释:水寺 拼音:shuǐ sì
临水寺庙。 唐 皎然 《送履霜上人还金陵西山》诗:“ 湘 宫水寺清秋夜,月落风悲松柏多。” 唐 白居易 《晚兴》诗:“立语花堤上,行吟水寺前。”词语解释:北寺 拼音:běi sì
(1).监狱名。《后汉书·陈敬王刘羡传》:“﹝ 灵帝 ﹞詔槛车传送 愔 、 迁 诣北寺詔狱。”《南史·王融传》:“ 融 被收,朋友部曲,参问北寺,相继於道。” 清 吴伟业 《后东皋草堂歌》诗:“白社青山旧居在,黄门北寺捕车来。”参见“ 北寺狱 ”。
(2).大理寺的别称。 唐 苏颋 《奉和崔尚书赠大理陆卿鸿胪刘卿见示之作》:“北寺邻玄闕,南城写翠微。” 唐 陈子昂 《为陈舍人让官表》:“非有君子瑚璉之材,通儒青紫之秀,已得评刑北寺,执宪南臺。鷞鳩之政无闻,驄马之荣已极。”
(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 宋 苏轼 《仙游潭》诗自注:“潭上有寺二。一在潭北,循 黑水 而上,为东路,至南寺。渡 黑水 西里餘,从马北山,为西路,至北寺。”
(4).寺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旧城北部。旧名 报恩寺 。寺内有 北寺塔 为游览名胜。
词语解释:北寺狱 拼音:běi sì yù
东汉 黄门署属下的监狱。主鞫禁将相大臣。因署在宫省北,故名。《后汉书·千乘贞王刘伉传》:“ 嘉平 元年,遂收 颯 送北寺狱。” 李贤 注:“北寺,狱名,属黄门署。”《后汉书·李云传》:“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 云 ……送黄门北寺狱,使中常侍 管 霸 与御史廷尉考之。”词语解释:孤寺 拼音:gū sì
孤立无邻的寺庙。 唐 张乔 《送人归江南》诗:“岛烟孤寺磬,江月远船筝。思苦秋迴日,多应吟更清。” 宋 苏轼 《过淮三首赠景山兼寄子由》诗之二:“过 淮 山渐好,松檜亦苍然;,蔼蔼藏孤寺,泠泠出细泉。”词语解释:烟寺 拼音:yān sì
烟雾缭绕的寺庙。 宋 陆游 《晚行舍北》诗:“东村隔烟寺,杳杳送鐘声。”词语解释:云寺 拼音:yún sì
指高山上的寺院。 唐 司空曙 《赠庾侍御》诗:“雪过云寺宿,酒向竹园期。” 唐 孟郊 《擢第后东归书怀献座主吕侍郎》诗:“云寺势动摇,山鐘韵嘘吸。” 宋 杨万里 《又和见喜病间》:“云寺 耶溪 招布袜,斜风细雨欠簔衣。”词语解释:东寺 拼音:dōng sì
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掌宗族、礼乐、刑罚及漏刻。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开国公行状》:“入东寺而掌壶,处南臺而曳履。”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词语解释:禅寺 拼音:chán sì
佛寺。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肃步投禪寺,焚香展御容。”词语解释:官寺 拼音:guān sì
(1).官署;衙门。《汉书·翼奉传》:“地大震于 陇西郡 ,毁落 太上庙 殿壁木饰,坏败 獂道县 城廓官寺及民室屋,厌杀人众,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一》:“ 元始 二年, 平帝 罢 安定 滹沱苑 以为 安民县 ,起官寺市里。”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十:“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絜壶飡以入官寺。” 元 萨都剌 《恩荣宴》诗:“银瓮春分官寺酒,玉盃香赐御厨羹。”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馆舍》:“ 汉 制,官寺,乡亭漏败,墻垣阤坏不治者,不胜任,先自劾。”
(2).官家建的寺庙。 唐 白居易 《闲吟》诗之一:“官寺行香少,僧房寄宿多。”词语解释:知寺 拼音:zhī sì
寺院中职事僧的一种职称。《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这 大相国寺 里知寺廝认,留苦行在此间打化香油钱。”词语解释:省寺 拼音:shěng sì
古代朝廷“省”、“寺”两类官署的并称。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高歌卿相宅,文翰飞省寺。” 唐 元稹 《告赠皇祖祖妣文》:“始兵部赐第於 靖安里 ,下及 天寳 ,五世其居,冕昪駢比,罗列省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朝廷闢西苑,广御池,而尚书无厅事,郎曹无本局,九寺、三监寓天街之两廊,礼部试士或就 武成王庙 ,是岂太平之制度邪!望别修省寺,用列职官。”词语解释:卿寺 拼音:qīng sì
九卿的官署。《左传·隐公七年》“初, 戎 朝于 周 ,发币于公卿, 凡伯 弗宾” 晋 杜预 注:“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 孔颖达 疏:“自 汉 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杨伯峻 注:“据《仪礼·聘礼》,贵宾於朝君以后,又访问公卿,公卿接待之於祖庙,復又私相见面,两次皆有财礼。”《隶释·汉太尉陈球碑》“君讳 球 ,字 伯真 ” 宋 洪适 释:“ 陈 公名 球 , 下邳 淮浦 人,三剖郡符,五入卿寺,再为三公, 灵帝 光和 二年卒。”词语解释:府寺 拼音:fǔ sì
(1).古代公卿的官舍。《左传·隐公七年》“ 戎 朝于 周 ,发币于公卿” 杜预 注:“朝而发币於公卿,如今计献诣公府卿寺。” 唐 孔颖达 疏:“朝於天子,献国之所,亦发陈财币於公卿之府寺……自 汉 以来,三公所居谓之府,九卿所居谓之寺。”
(2).泛指高级官员的府邸或官署。《东观汉记·刘般传》:“时五校尉官显职閒,府寺宽敞,舆服光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鄴下 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綺罗盈府寺。” 清 顾炎武 《京阙篇》诗:“山陵东掖近,府寺后湖清。”词语解释:东林寺 拼音:dōng lín sì
寺名。在今 江西 庐山 。 晋 太元 中, 慧远法师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资助下建成。 唐 会昌 三年寺废, 大中 三年复修。 宋 改名 太平兴国寺 。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 庐山 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六四 李邕 《东林寺碑序》。词语解释:九寺 拼音:jiǔ sì
指九卿的官署。《晋书·荀勖传》:“若欲省官,私谓九寺可并於尚书,兰臺宜省付三府。”《隋书·百官志中》:“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僕,大理,鸿臚,司农,太府,是为九寺。”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会府台司·九寺》:“ 汉 以来,九卿所治之府,谓之九寺, 后魏 始有三府、九寺之称,然通其名,不连官号。其以官名寺,自 北齐 始也。”词语解释:水西寺 拼音:shuǐ xī sì
古寺名。建在 安徽省 泾县 水西山 ,故称。已圮。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三:“ 李白 题诗 水西寺 ,古木回巖楼阁风。” 宋 林逋 《送思齐上人之宣城》诗:“萧闲 水西寺 ,驻锡莫忘归。”参见“ 水西 ”。
词语解释:水西 拼音:shuǐ xī
(1).泛指水的西边。 唐 刘长卿 《寄灵一山人初还云门》诗:“竹径通城下,松风隔水西。” 唐 赵嘏 《汾上宴别》诗:“一樽花下酒,残日水西树。”
(2).古寺名。 唐 时胜地。包括 水西寺 、 水西首寺 、 天宫水西寺 。 唐 李白 《别山僧》诗:“何处名僧到 水西 ?乘舟弄月宿 涇溪 。” 王琦 注引《江南通志》:“ 水西山 ,在 寧国府 涇县 西五里,林壑邃密,下临 涇溪 。旧建 宝胜 、 崇庆 、 白云 三寺…… 宝胜寺 即 水西寺 , 白云寺 即 水西首寺 , 崇庆寺 即 天宫水西寺 也。” 唐 宣宗 《题泾县水西寺》诗:“ 长安 若问 江 南事,説道风光在 水西 。”
(3).花名。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花》:“水西花,叶如萱艸,花黄,夏开。”词语解释:金山寺 拼音:jīn shān sì
在 江苏省 镇江市 西北 金山 上。 东晋 时创建。为国内佛教禅宗名寺。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 金山寺 即指此。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一折:“则你那脩道的 玉清菴 ,索强如题笔的 金山寺 。” 清 陈维崧 《蝶恋花·五月词仍用前韵》词之五:“忆看 京江 江万里,烂若银盘倒插 金山寺 。”词语解释:城寺 拼音:chéng sì
官舍。《后汉书·顺帝纪》:“自去年九月以来,地百八十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杀害民庶。”《隶释·汉高阳令杨著碑》:“頎甫班爵,方授银苻(符),闻母氏疾病,孝烝内发,醳荣投黻,步出城寺。”词语解释:乡寺 拼音:xiāng sì
(1).乡村寺庙。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麴酒三十韵》:“遥城传漏箭,乡寺响风铃。”
(2).指乡学。 清 朱彝尊 《雷琴篇送张佥事衡视学浙江》:“吾闻进贤蒙上赏,他年乡寺看廻翔。”词语解释:棘寺 拼音:jí sì
(1).泛指九卿官署。《北齐书·邢邵传》:“美榭高墉严壮於外,槐宫棘寺显丽於中。更明古今,重遵乡饮,敦进郡学,精课经业。” 唐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诗:“棘寺游《三礼》, 蓬山 簉八儒。”
(2).大理寺的别称。古代听讼于棘木之下,大理寺为掌刑狱的官署,故称。 唐 刘长卿 《西庭夜燕喜评事兄拜会》诗:“棘寺初衔命, 梅仙 已误身。” 宋 陈亮 《甲辰答朱元晦书》:“五月二十五日, 亮 方得离棘寺而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近者 沉长卿 以谤訕被乡人讼送棘寺。”词语解释:村寺 拼音:cūn sì
乡村寺庙。 唐 李咸用 《早行》诗:“发来经几堠,村寺远鐘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荷花三娘子》:“会有番僧卓锡村寺,见 宗 惊曰:‘君身有邪气,曾何所遇?’”词语解释:寒寺 拼音:hán sì
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唐 项斯 《宁州春思》诗:“寒寺稀无雪,春风亦有沙。” 唐 郑谷 《题无本上人小斋》诗:“寒寺唯应我访师,人稀境静雪销迟。”词语解释:寒山寺 拼音:hán shān sì
寺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 枫桥镇 。相传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于此,故名。始建于 南朝 梁 天监 年间,本名 妙利普 明塔院 ,又名 枫桥寺 。 宋 嘉祐 中曾改名 普明禅院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鐘声到客船。”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独寻秋草径,夜宿 寒山寺 。” 清 叶廷琯 《寒山寺王郇公书张继诗石刻》:“然则 寒山寺 中,旧当有此石刻,不知何时失去。”词语解释:监寺 拼音:jiān sì
(1).佛寺中主持寺务之僧。地位次于方丈。 唐 黄滔 《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师生于 建中 二年辛酉,齠齓即颖悟,异於诸童,九岁投 玉涧寺 监寺 神皎 出家。”《水浒传》第四回:“ 真长老 便唤首座、维那,商议剃度这人;分付监寺、都寺,安排斋食。”《西湖佳话·南屏醉迹》:“监寺见长老发性,方不敢再言,只得退出。”参阅《释氏要览》卷下。
(2).指封建朝廷监、寺等机构的长官。 唐 常衮 《授薛伯高少府少监制》:“昔 杨洪 、 公孙贺 ,皆以儒术居于少府、国朝监寺之列,亦称通显,贰于其长,所任匪轻。”词语解释:住寺 拼音:zhù sì
汉 时禁卫军中,疲弱而不胜任军事者留驻官署,称为“住寺”。寺为古代官署名。《东观汉记·桓帝纪》:“以京师水旱疫病,帑藏空虚,虎賁、羽林不任事者,住寺,减半奉。”词语解释:祖寺 拼音:zǔ sì
佛教语。指曾为祖师所居的佛寺。 唐 常达 《山居八咏》之一:“身閒依祖寺,志僻性多慵,少室遗真旨,层楼起暮鐘。” 梵辉 《隐元禅师和中日两黄檗山的因缘》:“此后,在 中 日 禅僧中即以 福建 的祖寺称为‘古黄檗’, 日本 的新寺称为‘新黄檗’。”词语解释:甘露寺 拼音:gān lù sì
(1).寺名。在 江苏省 镇江市 北固山 上。相传 三国 吴 甘露 年间建。 唐 李德裕 加以增辟。 唐 卢肇 有《题甘露寺》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会昌废壁》:“ 唐 李德裕 镇 浙 西日,於 润州 建功德佛宇曰 甘露寺 。当 会昌 弃毁之际,奏请独存。因尽取管内废寺中名贤画壁置之 甘露 。”
(2).在 陕西省 华县 东南 少华峰 之西。 唐 郑谷 有《少华山甘露寺》诗。词语解释:遗寺 拼音:yí sì
废旧的佛寺。 唐 司空曙 《闲居寄苗发》诗:“ 支公 有遗寺,重与 谢安 过。” 宋 王安石 《重登宝公塔》诗之一:“遗寺有门非輦路,改池无鉢但僧瓢。”词语解释:禁寺 拼音:jìn sì
犹省寺。公卿官署,如中书省、门下省、太常寺、鸿胪寺等。 唐 杨巨源 《送定法师归蜀》诗:“凤城初日照 红楼 ,禁寺公卿识 惠休 。” 宋 曾巩 《治之难》:“ 东汉 之末, 李固 、 陈蕃 、 杜乔 相 汉 , 李膺 、 范滂 之徒布据,禁寺光大矣,天下仰而待治也。”词语解释:百寺 拼音:bǎi sì
各官署。《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词语解释:宫寺 拼音:gōng sì
皇宫和官署。《晋书·荀晞传》:“自顷宰臣专制,委杖佞邪,内擅朝威,外残兆庶,矫詔专征,遂图不轨,纵兵寇掠,陵践宫寺。前司隶校尉 刘暾 、御史中丞 温畿 、右将军 杜育 ,并见攻劫。 广平 、 武安 公主,先帝遗体,咸被逼辱。” 南朝 陈 阮卓 《长安道》诗:“ 长安 驰道上,鐘鸣宫寺开。”词语解释:同泰寺 拼音:tóng tài sì
寺名。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为 南朝 梁 所建, 梁武帝 曾数度舍身于此。《南史·梁纪中》:“癸巳,幸 同泰寺 ,设四部无遮大会。” 唐 李群玉 《龙安寺佳人阿最歌》之五:“何须 同泰寺 ,然后始为奴。” 清 吴伟业 《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萧条 同泰寺 ,南枕山之阳。” 清 赵翼 《梁制观世音像歌》:“ 同泰寺 中频捨身,帝王有价可钱赎。”词语解释:慈恩寺 拼音:cí ēn sì
唐 代寺院名。旧寺在 陕西 长安 东南 曲江 北, 宋 时已毁,仅存 雁塔 ( 大雁塔 )。今寺为近代新建,在 陕西省 西安市 南郊。 唐 贞观 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李治 ( 高宗 )为太子时,就 隋 无漏寺 旧址为母 文德皇后 追福所建,故名 慈恩寺 。 唐 玄奘 自 印度 学佛归国,曾住此从事佛经翻译工作达八年之久,并倡议在寺旁建 雁塔 ,用以收藏从 印度 带回的经像。寺在全盛时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 神龙 始,进士登科,皇帝均赐宴 曲江 上,题名 雁塔 。 雁塔 今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寺》。词语解释:香积寺 拼音:xiāng jī sì
中国 著名佛教古刹。(1)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附近。 唐 永隆 二年建, 宋 太平兴国 三年改为 开利寺 。 唐 王维 《过香积寺》诗:“不知 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赵殿成 笺注:“《陕西通志》: 香积寺 在 长安县 神禾原 上。”(2)在今 四川省 绵阳市 境内。 唐 杜甫 有《涪城县香积寺官阁》诗:“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3)在今 广东省 博罗县 西。 宋 苏轼 有《游博罗香积寺》诗,其诗引曰:“寺去县七里,三山犬牙,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词语解释:灵隐寺 拼音:líng yǐn sì
在 杭州 西湖 西北之 北高峰 下。 晋 咸和 元年 印度 僧人 慧理 创建, 慧理 以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之所隐”,因建寺名“灵隐”。 唐 会昌 年间曾毁, 五代 时 吴越 国王 钱俶 命高僧 王延寿 主持扩建,规模宏大,盛极一时。 元 至正 十九年毁于兵事。后历经 明 清 六次毁、建, 清 康熙 时曾改名 云林寺 ,现存大殿是 清 代遗物。解放后又经两次大修。该寺为我国禅宗十刹之一。寺前有 飞来峰 、 冷泉亭 等胜景,为 西湖 游览胜地。 唐 孟棨 《本事诗·征异》:“ 宋考工 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 江 南,游 灵隐寺 。夜月极明,长廊吟行。”《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当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 灵隐寺 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 清 陈维崧 《满江红·寿武林徐世臣贤配邵孺人六十》词:“夜雨对眠 灵隐寺 ,春帆竞掠 雷峰塔 。”词语解释:灵岩寺 拼音:líng yán sì
(1).在 江苏省 吴县 灵岩山 。寺址原为 春秋 时 吴王 夫差 馆娃宫 遗址。为 中国 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 宋 范成大 《吴郡志》卷八:“ 吴 有 馆娃宫 。今 灵巖寺 即其地也。”
(2).在 浙江 乐清 雁荡山 灵岩峰 。 宋 太平兴国 中建。 马君武 《游雁荡》诗之二:“夜入 灵巖寺 ,初更月上时。庄严僧拜石,静默叟听诗。”词语解释:阍寺 拼音:hūn sì
(1).阍人和寺人。古代宫中掌管门禁的官。《易·说卦》:“为果蓏,为閽寺。” 李鼎祚 集解引 宋衷 曰:“閽人主门,寺人主巷,艮为止,此职皆掌禁止者也。”《礼记·内则》:“深宫固门,閽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 郑玄 注:“閽,掌守中门之禁也;寺,掌内人之禁令也。”
(2).指宦官。 汉 班固 《西都赋》:“虎賁赘衣,阉尹閽寺,陛戟百重,各有攸司。”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古谓之閽寺,即今之中使也。”《明史·邹智传》:“又闻 高皇帝 制,閽寺惟给扫除,不及以政。”
(3).豪贵之家的守门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 江 南深以为耻。”词语解释:内寺 拼音:nèi sì
(1).设在宫中的寺院。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内寺》:“《僧史略》曰:谓之道场内,起於 后魏 ,得名於 隋 , 煬帝 改僧寺曰道场,置於宫中,故曰内。今 宋朝 洪福 等殿安佛经声钟为内寺,此其初也。 唐代宗 始有其事。”
(2).指宦官。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六:“ 宣和 以降,则士大夫悉归之内寺之门矣。”词语解释:开元寺 拼音:kāi yuán sì
(1).寺名。在 福建省 泉州市 ,始建于 唐 垂拱 二年。
(2).寺名。 唐玄宗 开元 年间,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年号为名。著名的有 陕西 凤翔 开元寺 ,寺内有 吴道子 、 王维 画。《清一统志·陕西凤翔府二》:“ 开元寺 在 凤翔县 城内北街, 唐 开元 元年建,寺内亦有 吴道子 画佛像,东阁有 王维 画墨竹。”词语解释:龙井寺 拼音:lóng jǐng sì
寺庙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西南山地中。历史悠久。寺内有井,称为 龙井 ,寺因以得名。 清 赵翼 《寓西湖十日杂记游迹》诗:“遂令 龙井寺 ,远配 虎溪桥 。”词语解释:坟寺 拼音:fén sì
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公既登政路,法当得坟寺。”《宋史·徽宗纪二》:“甲寅,詔夺 元祐 辅臣坟寺。”词语解释:龙门寺 拼音:lóng mén sì
寺名。 后魏 熙平 元年建。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南。为游览胜地。 唐 白居易 《五年秋病后独宿香山寺三绝句》之一:“经年不到 龙门寺 ,今夜何人知我情?” 唐 姚合 《寄东都分司白宾客》诗:“竹斋晚起多无事,唯到 龙门寺 里频。”词语解释:鸿胪寺 拼音:hóng lú sì
官署名。《隋书·百官志中》:“鸿臚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弔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金瓶梅》第七十回:“不如你今日先往鸿臚寺报了名,明日早朝谢了恩,直到那日堂上官引奏毕,领札付起身就是了。”《清史稿·职官志二》:“ 顺治 元年,设鸿臚寺,置 满 汉 卿各一人。”参见“ 鸿臚 ”。
词语解释:鸿胪 拼音:hóng lú
(1).官署名。《周礼》官名有大行人之职, 秦 及 汉 初称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称大鸿胪,主掌接待宾客之事。 东汉 以后,大鸿胪主要职掌为朝祭礼仪之赞导。 北齐 始置鸿胪寺, 唐 一度改为司宾寺, 南宋 、 金 、 元 废, 明 复之, 清 沿置。主官或称卿,或称正卿,副职为少卿,属官因各朝代而异,或有鸣赞、序班,或置丞、主簿。《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凡客还,鸿臚籍衣齎赐物多少以报主客,给过所。”
(2).指该官署官员。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始居 华阴 ,为 拓拔魏 鸿臚。” 明 李东阳 《十八日听传胪有作》诗:“黄纸数行丹詔字,鸿臚三唱甲科名。”词语解释:南山寺 拼音:nán shān sì
(1).在 福建省 漳州市 南。 唐 开元 24年(公元736年)建。寺内 大雄宝殿 巍峨庄严。东殿 净业堂 ,中有一尊用天然的石笋雕琢成的一丈八尺高的弥陀佛。寺内还有一只大铜钟,系 元朝 延祐 年间铸造。又有来自 印度 的《贝叶经》和颁自 清 廷的《全藏经》等珍贵文物。
(2).在 广西 贵县 南山公园 内。建于 北宋 。 宋太宗 赐御书, 宋仁宗 题:“ 景祐 禅寺”额匾。 元文宗 即位削壁,杂树间生,传 南山 有“不老松”三字。登山可览 贵县 全城风光。
(3). 祐国寺 、 极乐寺 、 善德堂 的合称。在 山西省 东北部 五台山 台怀镇 南三公里山腰。 元 元贞 二年(公元1296年)创建, 明 嘉靖 二十年(公元1541年)重建, 清代 增修,将三寺合并,改称今名。词语解释:萧帝寺 拼音:xiāo dì sì
萧寺。 前蜀 韦庄 《江上题所居》诗:“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 谢 家山。”词语解释:妇寺 拼音:fù sì
(1).宫中的妇女近侍。《诗·大雅·瞻卬》:“匪教匪诲,时维妇寺。” 毛 传:“寺,近也。” 孔颖达 疏:“寺,即侍也,侍御者必近其傍,故以寺为近。” 唐 柳宗元 《桐叶封弟辩》:“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古所谓路寝,犹今言正厅也。故诸侯将薨,必迁於路寝,不死於妇人之手,非惟不瀆,亦以絶妇寺矫命之祸也。”
(2).指宦官。《金史·宦者传序》:“古之宦者皆出於刑人,刑餘不可列於士庶,故掌官寺之事,谓之‘妇寺’焉。”《明史·阉党传序》:“凶竖乘其沸溃,盗弄太阿,黠桀渠憸,窜身妇寺。”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殴驸马》:“吏科 曹于忭 ,疏劾妇寺恣横已极,恳乞速正典刑。”词语解释:香山寺 拼音:xiāng shān sì
寺名。(1)在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南 龙门山 上, 后魏 时建。(2) 北京市 西郊 香山 上,古有 香山寺 。参见“ 香山 ”。
词语解释:香山 拼音:xiāng shān
(1).山名。(1)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龙门山 之东。 唐 白居易 曾在此筑石楼,自号 香山居士 。(2)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相传 吴王 种香处。下有采香径。(3) 北京市 西郊 西山 山岭之一。主峰 鬼见愁 ,形势峻拔。名胜古迹有 碧云寺 、 静宜园 、 双清别墅 、 香山寺 、 朝阳洞 等。园林清幽,景色宜人。为京郊游览胜地。
(2). 洛阳 龙门山 上 香山寺 的省称。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记》:“ 洛 都四郊,山水之胜, 龙门 首焉; 龙门 十寺,观游之胜, 香山 首焉。”参见“ 香山寺 ”。
词语解释:香山寺 拼音:xiāng shān sì
寺名。(1)在 河南省 洛阳市 西南 龙门山 上, 后魏 时建。(2) 北京市 西郊 香山 上,古有 香山寺 。参见“ 香山 ”。词语解释:白马寺 拼音:bái mǎ sì
佛寺名。在 河南省 洛阳市 东郊。 东汉 明帝 永平 十一年建,为佛教在 中国 最早的寺院。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 白马寺 , 汉明帝 所立也,佛教入中国之始。”《初学记》卷二三引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 汉明帝 於城门外立精舍,以处 摩腾 焉,即 白马寺 是也。”词语解释:乌寺 拼音:wū sì
指御史台。《宋史·张商英传》:“﹝ 张商英 ﹞且移书 苏軾 求入臺,其廋词有‘老僧欲住乌寺,呵佛駡祖’之语。”参见“ 乌臺 ”、“ 乌府 ”。词语解释:奄寺 拼音:yǎn sì
指宦官。古称阉人、寺人,后称宦官、太监。《明史·陆昆传》:“陛下嗣位以来,天下顒然望治。乃未几,宠倖奄寺,颠覆典刑。”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立忠王璵为太子》:“似 肃宗 之得为太子,全赖奄寺一言而成。” 章炳麟 《訄书·通法》:“奄寺 周 而有之,至 汉 转盛, 江 左 晋 宋 ,几絶而不能瀸尽也。”词语解释:龙华寺 拼音:lóng huá sì
寺名。在今 上海市 龙华镇 。 唐 嗣圣 四年(公元704年)兴建,后历经兴废,现寺为 清 光绪 元年(1875年)重建。寺前有 龙华塔 。词语解释:鹫峰寺 拼音:jiù fēng sì
(1).寺名。故址在 北京 西城内城隍庙南。 明 代寺内曾保存过旃檀佛像。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鹫峰寺》:“城隍庙之南,齐簷小搆者, 鷲峯寺 。以旃檀像应化集此,緇素瞻礼无虚日,寺遂以名。”
(2).寺名。故址在今 江苏 南京 市郊。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寺院》:“ 下瓦官寺 在 杏花村 内,林木幽深,入其门令人生尘外想。 鷲峯寺 地僻而无可眺,然差与市远。”词语解释:孤山寺 拼音:gū shān sì
古代 杭州 西湖 孤山 上的寺院。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 永福寺 一名 孤山寺 ,在 杭州 钱塘 湖心 孤山 上,石壁《法华经》在寺之某所。” 唐 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诗:“ 孤山寺 北 贾亭 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元 张可久 《水仙子·访梅孤山》词:“想当年鹤骨松姿。花下 孤山寺 ,水边新月儿。”词语解释:龙兴寺 拼音:lóng xīng sì
寺名。原名“皇觉寺”。在 安徽省 凤阳县 城东北。为 明太袓 朱元璋 削发为僧处。 明 洪武 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内有第一山亭等胜迹。词语解释:鹤林寺 拼音:hè lín sì
寺名。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南郊。始建于 晋 代, 南朝 宋武帝 刘裕 微时曾游于此。 宋 祝穆 《方舆胜览·镇江府》:“ 鹤林寺 ,在 黄鹤山 ,旧名 竹林寺 , 宋高祖 尝游,独卧讲堂前,上有五色龙章。即位,改名 鹤林 ,今名 报恩 。”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京口 鹤林寺 杜鹃花,春开最盛。”词语解释:云岩寺 拼音:yún yán sì
寺名。在 江苏省 苏州市 虎丘山 。又称 虎丘山寺 。今尚存 五代 所建 云岩寺塔 ,又名 虎丘塔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寺院》:“ 云巖寺 ,在 长洲 西北九里 虎丘山 ,即 晋 东亭 献穆公 王珣 及其弟 珉 之宅。”词语解释:都寺 拼音:dōu sì
(1).太常寺的别称。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 崔潞府 日知 ,歷职中外,恨不居八座。及为太常,於都寺厅事后起一楼,正与尚书省相望,人谓之 崔公 望省楼 。”
(2).寺院中统管总务的执事僧。《水浒传》第六回:“首座便道:‘师兄!你不省得。你新来掛搭,又不曾有功劳,如何便做得都寺。’”词语解释:大林寺 拼音:dà lín sì
庐山寺庙名。例如: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宋·沈括《梦溪笔谈》词语解释:宦寺 拼音:huàn sì
即宦官。宦官古称寺人,故云宦寺。《新唐书·李石传》:“方是时,宦寺气盛,陵暴朝廷。” 宋 陆游 《冬日读白集作古风》诗:“ 汉 祸始外戚, 唐 乱基宦寺。”《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 蔡京 ﹞内结宦寺,外连臺諫,合党缔交,以图柄任。” 清 方苞 《书〈王氏三烈女传〉后》:“窃尝叹自古乱亡之衅,不过数端:或以权姦,或以女宠,或以宦寺。”参见“ 宦官 ”。
词语解释:宦官 拼音:huàn guān
(1).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之人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称为宦官。史书上也称阉(奄)人、奄寺、阉宦、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本为内廷执役的奴仆,不能干预外政,但因与皇室接近而关系密切,故历史上常造成奄宦专权的局面。《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宦官,奄寺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与处,不过宦官女子。”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五:“ 东汉 及 唐 明 三代,宦官之祸最烈。”
(2).做官的人。词语解释:仙游寺 拼音:xiān yóu sì
寺名。在今 陕西省 周至县 南。 隋 代称 仙游宫 ,为 隋文帝 避暑行宫。 唐宣宗 时改建为寺。以 黑河 为界,分为南北两寺。南寺称 仙游寺 ,北寺称 中兴寺 。两寺之间有 仙游潭 ,也叫 五龙潭 ,为 唐 代诗人聚游之所。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元和 元年冬十二月, 太原 白乐天 自校书郎尉于 盩厔 。 鸿 与 瑯琊 王质夫 家於是邑,暇日相携 仙游 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 乐天 因为《长恨歌》。” 唐 白居易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诗:“曾于 太白峰 前住,数到 仙游寺 里来。”词语解释:玄寺 拼音:xuán sì
道场。《文选·应璩〈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土龙矫首於玄寺,泥人鹤立於闕里。” 李善 注:“玄寺,道场也。”词语解释:讲寺 拼音:jiǎng sì
(1).佛教语。指讲经说法的寺院。《魏书·释老志》:“夫山海之深,怪物多有,姦淫之徒,得容假托,讲寺之中,致有凶党。”
(2).特指区别于禅寺和律寺的“教寺”。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方外玄踪》:“为僧之派有三:曰禪,曰教,曰律。今之讲寺,即 宋 之教寺也。”词语解释:观寺 拼音:guān sì
寺观。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词语解释:祠寺 拼音:cí sì
祠堂,寺庙。《新唐书·常衮传》:“今军旅未寧,王畿户口十不一在,而诸祠寺写经造像,焚币埋玉,所以赏賚若比丘、道士、巫祝之流,岁巨万计。陛下若以易芻粟,减贫民之赋,天下之福岂有量哉!”词语解释:亭寺 拼音:tíng sì
驿站。寺,办公的官署。《后汉书·质帝纪》:“ 丹阳 贼 陆宫 等围城,烧亭寺, 丹阳 太守 江汉 击破之。”《宋书·明帝纪》:“自今凡窃执官仗,拒战逻司,或攻剽亭寺,及害吏民者,凡此诸条,悉依旧制。”词语解释:南禅寺 拼音:nán chán sì
在 山西省 五台县 城西南 李家庄 西侧。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大佛殿内无柱,只用两根通长的四椽栿承载着上部屋架。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 唐 建中 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国现存已知最古的木构建筑物。殿中十七尊塑像、佛座以及石塔、石狮等都是我国 唐 塑中的佳作。1974年进行了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词语解释:貂寺 拼音:diāo sì
太监的别称。因太监的帽子以貂尾为饰,故称。寺,寺人。《宋史·赵景纬传》:“愿陛下捐内帑以絶壅利之谤;出嬪嬙以节用度之奢。弄权之貂寺素为天下之所共恶者,屏之絶之;毒民之恩泽侯尝为百姓之所愤者,黜之弃之。”词语解释:卧佛寺 拼音:wò fó sì
寺院名。在 北京市 海淀区 西山 北部的 寿安山 南麓。建于 唐 贞观 年间,初名 兜率寺 ,先后更名 昭孝 、 洪庆 、 寿安 、 永安 等。 清 雍正 十二年重修后,改名 十方普觉寺 。因殿内有 元 代铜卧佛,俗称 卧佛寺 。卧佛铸造浑朴精致,体现了铸造技术和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解放后为 北京 重点保护古建文物之一。参阅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卧佛寺》、 清 孙承泽 《春明梦馀录》卷六六。词语解释:南普陀寺 拼音:nán pǔ tuó sì
在 福建 厦门市 五老山 下。始建于 唐 代,初名 普照寺 , 清 康熙 年间,靖海将军 施琅 重建,改名 南普陀 ,自是成为 闽南 佛教胜地。 鲁迅 《坟·写在〈坟〉后面》:“今夜周围是这么寂静,屋后面的山脚下腾起野烧的微光; 南普陀寺 还在做牵丝傀儡戏,时时传来锣鼓声,每一间隔中,就更加显得寂静。”词语解释:详刑寺 拼音:xiáng xíng sì
官署名。即大理寺。 唐 龙朔 二年改称。《新唐书·百官志三》:“ 龙朔 二年,﹝大理寺﹞改曰详刑寺。”词语解释:仙峰寺 拼音:xiān fēng sì
寺名。在 四川省 峨眉县 峨眉山 。古名 慈延寺 ,一名 仙峰禅院 。创建于 明 万历 间, 清 代曾重修。背负危岩,面 华严峰 ,林木葱茏,远离尘寰,深邃幽寂,盛夏如秋,有 九老洞 、 三皇台 等名胜。词语解释:阉寺 拼音:yān sì
指宦官。《后汉书·党锢传序》:“主荒政谬,国命委於阉寺。”《新唐书·郭子仪传》:“臣愿陛下斥素餐,去宂食,抑阉寺,任直臣。” 严复 《救亡决论》:“ 中国 自命有化之国也,奈何肉刑既除,宫闈犹用阉寺?”词语解释:走了和尚走不了寺 拼音:zǒu le hé shàng zǒu bù liǎo sì
见“ 走了和尚走不了庙 ”。词语解释:兴教寺 拼音:xīng jiào sì
在 陕西省 长安县 杜曲镇 南 少陵原 上,寺内有 唐 高僧 玄奘 葬塔。塔高五层,作正方形,底层有 玄奘 塑像。 唐睿宗 题寺额“兴教”,故名。附近山水秀丽,为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