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卦去声 [chuài zuō][bài][jiè xiè][详注1][ài][jiè][乙界切,音餲。与噫同。《说文》饱食息也。][yè][快也][è][zhài][ài]浿[zhài][《广韵》《集韵》苦怪切,音蒯。亦笼也。]

[详注2][详注3][详注4][bà]


注1:晒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所卖切。《玉篇》暴乾物也。
注2:画 音话。《尔雅·释言》画形也。《注》画者为形像。《释名》画,挂也。以五色挂物象也。《周礼·天官·典丝》凡祭祀共黼画组就之物。《疏》凡祭服皆画衣绣裳。《仪礼·乡射礼》大夫布侯,画以虎豹。士布侯,画以鹿豕。 又官名。《后汉·百官志》画室署长一人,四百石,黄绶。
注3:杀 《广韵》《集韵》《韵会》所界切,音铩。降也,减削也。《周礼·秋官·象胥》国新杀礼,凶荒杀礼。《礼·大传》五世而缌杀同姓也。又《礼器》礼不同,不丰不杀。又《正韵》所卖切,音晒。义同。
注4:嗄 shà,音隘。《广韵》声败。《集韵》气逆也。楚人谓啼极无声为嗄。又《集韵》乙界切,噫去声。亦气逆也。或作噎。
末字词组
山寨鱼寨莺花寨引狗入寨边寨扎寨安营下寨 
水寨拔寨营寨村寨连环寨官寨堡寨 
夹寨御寨遮寨连珠寨下寨劫寨城寨 
起寨脚寨鹿寨迷魂寨烟花寨安营扎寨硬寨 

词语解释:山寨  拼音:shān zhài
亦作“ 山砦 ”。
(1).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龙州蕃部寇边》:“ 王鉞 又请於其前筑水礶山寨,以为戍守之所,朝廷皆从之。”《宋史·岳飞传》:“ 飞 指画甚大,令已至 伊 洛 ,则 太行 一带山砦必有应者。”《元史·世祖纪七》:“发 蒙古 汉 军都元帅 张弘范 攻 漳州 ,得山寨百五十,户百万一。”
(2).泛指山村。《人民日报》1968.11.3:“喜讯传到祖国广大农村、山寨和渔乡,亿万贫下中农一片欢腾。”
(3).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水浒传》第五一回:“ 吴学究 道:‘山寨里头领多多致意,今番教 吴用 和 雷都头 特来请足下上山,同聚大义。’”《明史·项忠传》:“流民附贼者至百万……贼潜伏山砦,伺间出劫。”
词语解释:水寨  拼音:shuǐ zhài
亦作“ 水砦 ”。 水边用于防卫的栅栏、营垒。《新五代史·死节传·刘仁瞻》:“﹝ 世宗 ﹞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砦入于 淝河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今当先立水寨,令 青 徐 军在中, 荆州 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国初,海岛便近去处皆设水寨,以据险伺敌。”《说岳全传》第二九回:“当时小嘍囉就开了水寨栅门,放那 岳元帅 的小船进来泊好。”
词语解释:夹寨  拼音:jiā zhài
(1).隔河相对、互为犄角的营寨。《新五代史·死节传·王彦章》:“ 晋 已尽有 河 北,以铁索断 德胜口 ,筑 河 南、北为两城,号‘夹寨’。”
(2).指环绕敌城建立的壁垒。《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 思安 将 河北 兵西上,至 潞州 城下,更筑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谓之夹寨。”
词语解释:起寨  拼音:qǐ zhài
犹起营。寨,防卫用的栅栏、营垒。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人人望封官赐赏,箇箇要重职名标,收军锣行营起寨,贺凯歌得胜旗摇。”
词语解释:鱼寨  拼音:yú zhài
即鱼簖。 唐 陆龟蒙 《自和次前韵》:“鸟媒呈不一,鱼寨下仍重。”参见“ 鱼籪 ”。
词语解释:鱼簖  拼音:yú duàn
插在水里,阻挡鱼类,以便捕捉的竹栅栏。
词语解释:拔寨  拼音:bá zhài
亦作“ 拔砦 ”。 拔起营寨,全军出发。《宋史·杨存中传》:“ 麟 在 顺昌 , 孔彦舟 方围 光州 ,闻之皆拔砦遁去,北方大恐。”《三国演义》第九八回:“且説 魏延 受了密计,当夜二更拔寨,急回 汉中 。”《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次日,拔寨都起,行了数日,直到 乌蛮 界上。”
词语解释:御寨  拼音:yù zhài
帝王亲征或出巡时驻跸的营寨。《辽史·兵卫志上》:“又於本国州县起 汉 人乡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
词语解释:脚寨  拼音:jiǎo zhài
元 初将校掠民为私户,谓之“脚寨”。《元史·宋子贞传》:“ 东平 将校,占民为部曲户,谓之脚寨,擅其赋役,几四百所, 子贞 请罢归州县。”
词语解释:莺花寨  拼音:yīng huā zhài
妓院。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四折:“也祇为鶯花寨声名非是美,情愿做从良正妻,结婚姻要成对。” 元 王仲元 《普天乐·春日多雨》曲:“鶯花寨我纳降,是非海谁著渰,多少惺惺遭坑陷!”
词语解释:营寨  拼音:yíng zhài
亦作“ 营柴 ”。亦作“ 营砦 ”。 古时驻兵的地方;军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絶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今日元帅巡绰边境去了,着某看守着营寨。”《明史·何卿传》:“乃会巡捶 张时彻 讨擒渠恶数人,俘斩九百七十有奇,克营砦四十七。”《说岳全传》第五四回:“ 严成方 闻言大怒,即传令三军安下营寨。”
词语解释:遮寨  拼音:zhē zhài
犹遮护。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三折:“諕得那娇儿和幼女愁无奈,我向前来怎生遮寨?”
词语解释:鹿寨  拼音:lù zhài
军用的一种障碍物。把树木的干枝交叉放置,用来阻止敌人的步兵或坦克。因形状像鹿角而得名。
词语解释:引狗入寨  拼音:yǐn gǒu rù zhài
犹言引狼入室。《醉醒石》第三回:“一説与众人知道,岂不被人看破了?如何不引起人勾骗之心,这分明是 钱秀才 自己引狗入寨也。”
词语解释:村寨  拼音:cūn zhài
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庄。如:那身影穿过挨着村寨的坟茔墓碑,很快进村了。
词语解释:连珠寨  拼音:lián zhū zhài
互为依托、紧密呼应的营寨。《三国志平话》卷下:“前后一月,帝至 白帝城 下,五座连珠寨。”
词语解释:迷魂寨  拼音:mí hún zhài
令敌人迷失本性不辨方向的营寨。 清 李渔 《蜃中楼·述异》:“便道是羣妖结就迷魂寨,那见有双灵化作多情块。”参见“ 迷魂阵 ”。
词语解释:迷魂阵  拼音:mí hún zhèn
(1).旧小说中指一种能使人灵魂迷失、令人不辨方向的阵列。《七国春秋平话》卷下:“此者迷魂阵。使八足马,七个怀孕妇女,埋在日月旗下,反阴作阳。此为迷魂阵,出在《阴书》第十三篇中。”《四游记·洞宾大排天阵》:“ 吕军师 令 萧后 、 单阳公主 ,率兵五千,各穿五色袈裟,为迷魂阵。” 老舍 《蜕》:“在灯光下,那层灰雾变成暗红,像什么妖人摆下的一座迷魂阵,包罩着人喊马嘶与成群的鬼影。”
(2).比喻能使人迷惑的阵势、圈套。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怎将咱好姻缘生折做断头香,休想道泼烟花再打入迷魂阵。” 清 姚梅柏 《双头牡丹灯记》:“陷人坑从此填满,迷魂阵自此打开。”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追得愈深,想得愈玄,于是便不能不堕入唯心论的迷魂阵中。”
词语解释:边寨  拼音:biān zhài
亦作“ 边砦 ”。 边境地区的寨子。 宋 苏轼 《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之一:“向使州县逐处皆有弓箭社人户,致命尽力,则北贼岂敢轻犯边寨,如入无人之境?”《宋史·兵志四》引作“边砦”。《宋史·兵志五》:“州县籍税户充,或自溪洞归投,分隶边砦,习山川道路,遇蛮入寇,遣使袭讨。” 明 无名氏 《精忠记·猾虏》:“号令严明不可违,修缉边寨震天威。”《清平山堂话本·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尚扫荡边寨,不及半月, 匈奴 投降,回见 冯唐 。” 艾芜 有小说《南行记续篇·边寨人家的历史》
词语解释:连环寨  拼音:lián huán zhài
互相连通的营寨。 清 洪昇 《长生殿·傍讶》:“便暗中筑座连环寨,哄结上同心罗带。”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遣跛》:“这边人使乖,那边人不獃,水云中筑下了连环寨。”
词语解释:下寨  拼音:xià zhài
安营扎寨。《四游记·太子提兵退番军》:“ 赵士能 谢恩出朝,统兵来到 交剑关 下寨。”
词语解释:烟花寨  拼音:yān huā zhài
妓院。 元 石德玉 《曲江池》第三折:“风月所得清白,雨云乡无粘带,烟花寨耳根清浄。”
词语解释:扎寨  拼音:zhā zhài
谓筑营寨驻扎下来。《水浒传》第五回:“却才被哥哥打的那汉,先在这里 桃花山 扎寨,唤做 小霸王 周通 。”
扎营。《三国演义》第九五回:“ 街亭 东北上有一城,名 列柳城 ,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蒙时雍家书》:“比既询及家乡,始得略知大概情形,已经团练扎寨,音信可通。”
词语解释:官寨  拼音:guān zhài
见“ 官砦 ”。
词语解释:官砦  拼音:guān zhài
亦作“ 官寨 ”。
(1).官兵的营寨。《新五代史·杂传十八·龙敏》:“ 敏 , 燕 人也……今闻驾前之马,犹有五千,愿得壮者千匹,健兵千人,与勇将 朗万金 ,自 平遥 沿山冒虏中而趋官砦,且战且行,得其半达,则事济矣!”
(2).藏族土司的住宅。《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13期:“农奴主实际上又多系土司头人,而土司头人的官寨,既是封建政权的组织,又是榨取所谓税款和发放高利贷进行超经济剥削的办事机关。”
词语解释:劫寨  拼音:jié zhài
亦作“刧寨”。亦作“刼寨”。 偷袭敌营。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帅幕》:“劫寨:夜间攻其营垒,令其自乱,然后以劲兵续之。”《水浒传》第六八回:“贼兵今日输了两将,必然惧怯,乘虚正好刼寨。”《水浒后传》第二七回:“我有一计可破 乌禄 ,只是也要谨守,晚间防他来刧寨。”
词语解释:安营扎寨  拼音:ān yíng zhā zhài
亦作“ 安营下寨 ”。
(1).指军队驻扎。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 周瑜 ﹞如今在 柴桑口 ,安营扎寨,其意非小。”《三国演义》第五回:“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餘里。”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我料他遇了大雪,不辨程途,一定要安营下寨。”
(2).现喻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建立临时住所。 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他们开出了安营扎寨的空地,架起三间茅屋,又开出了苗圃和菜园。”
词语解释:安营下寨  拼音:ān yíng xià zhài
见“ 安营扎寨 ”。
词语解释:安营扎寨  拼音:ān yíng zhā zhài
亦作“ 安营下寨 ”。
(1).指军队驻扎。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二折:“﹝ 周瑜 ﹞如今在 柴桑口 ,安营扎寨,其意非小。”《三国演义》第五回:“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餘里。” 清 李渔 《奈何天·攒羊》:“我料他遇了大雪,不辨程途,一定要安营下寨。”
(2).现喻指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建立临时住所。 徐迟 《生命之树常绿》:“他们开出了安营扎寨的空地,架起三间茅屋,又开出了苗圃和菜园。”
词语解释:堡寨  拼音:bǎo zhài
(1).围以土墙木栅的战守据点。《文献通考·田赋七》:“又置堡寨,使其分居,无寇则耕,寇来则战。”
(2).用于比喻。 茅盾 《子夜》一:“ 吴老太爷 正亦不弱于乃翁;书斋便是他的堡寨,《太上感应篇》便是他的护身法宝。”
词语解释:城寨  拼音:chéng zhài
(1).防守用的围墙或栅栏。 宋 张唐英 《蜀檮杌》卷上:“ 唐 师至 三泉 ,诸将皆弃城寨遁还。” 元 郑光祖 《三战吕布》第一折:“忘生捨死攻城寨,方表英豪一片心。”
(2).城池,城镇。 李广田 《水的裁判》:“这是一座山城。小小的城寨就建立在一座荒瘠的山坡上。”
词语解释:硬寨  拼音:yìng zhài
(1).坚固的营垒。《辽史·百官志一》:“ 辽 之先世,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毡车为营,硬寨为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夷妇宣淫叛弑》:“ 阿保 復欲害其母子而併其地,乃于 安南 城外筑 阿先 硬寨,自率兵守之。”
(2).比喻坚定的立场与意志。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学问门》:“如二十岁觉悟,便从二十岁立定脚跟做去;三十岁觉悟,便从三十岁立定脚跟做去;便年八九十岁觉悟,亦当据定见立定硬寨做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