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遇去声 [dù,制度][树木,名词][详注1][shù,数量][详注2][详注3][wù,憎恶][tù][详注4][pū,偃仆][pù,店铺][yù][音顾。《广韵》卖也。][cuò,动词][嘱咐][详注5][详注6][jù][tù][详注7][详注8][详注9][fū][chá ná][音驻。《广韵》鸟声。][音妒。美女也。][详注10][xǔ][详注11]


注1:污 恶去声。《说文》岁也。又染也。一曰去垢污曰污。动词
注2:疏 书疏。音数。条陈也。《扬雄·解嘲》独可抗疏时道是非。
注3:苦 《正韵》苦故切,音库。困也。《西溪丛语》今人不善乘船谓之苦船,北人谓之苦车。 又姓。大夫苦成,见《国语》。又《通志·氏族略》汉有会稽太守苦灼。
注4:圃 《唐韵》《集韵》博故切,音布。《屈原·离骚》朝发轫於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注5:足 《广韵》子句切《集韵》遵遇切《韵会》子遇切《正韵》将豫切,音沮。《论语》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谓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传》过也。《扬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注6:错 音措。《集韵》金涂谓之错。亦姓。又《博雅》藏也。又《楚辞·九章》万民之生,各有所错兮。《注》错,安也。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展采错事。《注》展其官职,设厝其事业也。错,音措。 又《易·系辞》苟错诸地,而可矣。《疏》错,置也。《释文》错,音措。《史记·周本纪》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注》错,置也。 又《史记·张仪传》秦魏之交,可错矣。《注》错,停止也。音措。 又《后汉·寒朗传》二人错愕不能对。《注》错,七故反。错惮,犹仓卒也。
注7:餔 音捕。《集韵》糖餔,饵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饧之浊者曰餔。又鸟名。《尔雅·释鸟》鴩,餔敊。《注》未详。《释文》餔,音步。又《集韵》博故切,音布。与食也。《前汉·高帝纪》老父请㱃,因餔之。《师古曰》以食食之谓之餔。
注8:属 音树。《诗·小雅》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叶上附。
注9:输 指所送之物。《增韵》凡以物送人,则读平声。指所送之物,则读去声。
注10:隃 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注11:穫 音护。焦穫,地名。《诗·小雅》整居焦穫。《传》焦穫,周地接於猃狁者。《尔雅·释地注》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
末字词组
惊寤醒寤晚寤讽寤干寤开寤晓寤觉寤
不寤自寤发寤倾寤幽寤悔寤朗寤启寤
寐寤感寤讯寤遂迷不寤改寤敏寤解寤燎寤

词语解释:惊寤  拼音:jīng wù
受惊动而醒来。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张镒》:“忽夜梦有人自门遽入…… 张 惊寤。” 明 高启 《梦游仙》诗:“惊寤忽长叹,虚空但云烟。” 清 刘大櫆 《就寝》诗:“覊人方就寝,啼鸟莫惊寤。”
词语解释:不寤  拼音:bù wù
(1).不醒悟。寤,通“ 悟 ”。《楚辞·离骚》:“闺中既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昔 淮南 信 左吴 之策, 汉 隗嚣 纳 王元 之言, 彭宠 受亲吏之计,三夫不寤,终为世笑。” 明 刘基 《郁离子·荀卿论三祥》:“王不寤, 荀卿 乃退处 兰陵 。”
(2).不醒。《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词语解释:寐寤  拼音:mèi wù
睡眠和觉醒。引申为生活起居。 唐 储光羲 《贻王侍御出台掾丹阳》诗:“江汜日绵眇,朝夕空寐寤。” 清 毛锡繁 《沉石田秋林读书图》诗:“天空景物澄,幽人独寐寤。”
词语解释:醒寤  拼音:xǐng wù
见“ 醒悟 ”。
词语解释:醒悟  拼音:xǐng wù
亦作“ 醒寤 ”。
(1).谓从麻醉、昏迷、睡眠等状态中清醒过来。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小器易盈,先取沉顿,醒寤之后,不识所言。”《法华经·信解品》:“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定必死。’转更惶怖,闷絶躄地。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不须此人,勿强将来,以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莫復与语。’” 唐 元稹 《出门行》:“一朝龙醒寤,本问偷珠事。因知行雨偏,妻子五刑备。”
(2).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 汉 王充 《论衡·佚文》:“ 赵佗 王 南越 ,倍主灭使,不从 汉 制…… 陆贾 説以 汉 德,惧以帝威,心觉醒悟,蹶然起坐。”《朱子语类》卷十八:“‘积习既多,自当脱然有贯通处’,乃是零零碎碎凑合将来,不知不觉,自然醒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章:“ 田妃 恍然醒悟:这首诗对女子确有点不吉利。”
词语解释:自寤  拼音:zì wù
自我启发。《孔子家语·屈节》:“微二史,寡人无以知其过;微夫子,寡人无以自寤。” 宋 曾巩 《上范资政书》:“愿闻议论之详而观所以应於万事者之无穷,庶几自寤以得其所难得者。此 巩 之心也。”
词语解释:感寤  拼音:gǎn wù
见“ 感悟 ”。
词语解释:感悟  拼音:gǎn wù
亦作“ 感寤 ”。
(1).感动之使醒悟。 汉 刘向 《列女传·张汤母》:“君子谓 张汤 母能克己感悟时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奏疏不必繁多,为文但取其明白,足以尽事理感悟人主而已。” 明 车任远 《蕉鹿梦》第六折:“此事梦觉相寻,真妄互见,倒可以感悟人也。”《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2).受感动而醒悟。《史记·管晏列传》:“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新唐书·奸臣传下·崔胤》:“ 德昭 感寤,乃告以 胤 谋, 德昭 许诺, 胤 斩带为誓。”《明史·胡世宁传》:“每重狱,别白为帝言之,帝輒感悟。” 钱锺书 《围城》四:“结果儿子‘为之悚然感悟,愧悔无已’。”
词语解释:晚寤  拼音:wǎn wù
晚年觉悟。寤,通“ 悟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曾子 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荀卿 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 公孙弘 ……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词语解释:发寤  拼音:fā wù
(1).醒悟;理解。《汉书·长沙定王刘发传》“及生子,因名曰 发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张晏 曰:“ 长沙王 生,乃发寤己之繆幸 唐姬 。”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赖上天降灵,圣情发寤,诛灭凶竖,朝庭宴安。” 清 褚人穫 《坚瓠七集·不识撑犁》:“《玄晏春秋》曰:予读《匈奴传》,不识撑犂孤涂之事。有胡奴执灯,顾而问之。奴曰:‘撑犂,天子也; 匈奴 号撑犂,犹 汉 人称天子也。’於是旷然发寤。”
(2).使醒悟。《新唐书·姚崇传》:“今赖天之灵,发寤陛下,凶竖歼夷,朝廷乂安。”
词语解释:讯寤  拼音:xùn wù
谓拘泥。《文子·上义》:“故曲士不可与论至道者,讯寤於俗而束於教也。” 徐慧君 李定生 注:“讯寤於俗,犹言染於习俗。”
词语解释:讽寤  拼音:fěng wù
讽喻而使之醒悟。《新唐书·逆臣传下·安禄山》:“ 林甫 欲讽寤之,使与 王鉷 偕, 鉷 亦位大夫, 林甫 见 鉷 , 鉷 趋拜卑约, 禄山 惕然,不觉自罄折。”
词语解释:倾寤  拼音:qīng wù
翻身醒来。《楚辞·九章·悲回风》:“依风穴以自息兮,忽倾寤以嬋媛。”
词语解释:遂迷不寤  拼音:suì mí bù wù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唐 元稹 《招讨镇州制》:“如 王廷凑 遂迷不寤,诸道宜便进军,以时翦灭。”亦作“ 遂迷忘反 ”。《南齐书·顾宪之传》:“窃寻民之多伪,实由 宋 季军旅繁兴,役赋殷重,不堪勤剧,倚巧祈优,积习生常,遂迷忘反。”
词语解释:干寤  拼音:gàn wù
亦作“ 干逜 ”。 干犯迕逆。《尔雅·释言》“逜,寤也” 晋 郭璞 注:“相干寤。”《广韵·去暮》:“逜,干逜。”
词语解释:幽寤  拼音:yōu wù
犹深悟。 晋 孙楚 《季子赞》:“玄览幽寤,触类应机。”
词语解释:改寤  拼音:gǎi wù
亦作“ 改悟 ”。 醒悟改过。《汉书·五行志上》:“是时,夫人淫於二叔,内外亡别,又因凶飢,一年而三筑臺……遂不改寤,四年而死。”《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 裴松之 注引《献帝起居注》:“今争睚眥之隙,以成千钧之讐,民在涂炭,各不聊生,曾不改寤,遂成祸乱。”《明史·冯琦传》:“天心仁爱,明示咎徵,诚欲陛下翻然改悟,坐弭祸乱。”
词语解释:开寤  拼音:kāi wù
(1).觉醒;醒悟。 汉 东方朔 《七谏·沉江》:“不开寤而难导兮,不别横之与纵。” 汉 班固 《典引》:“即召臣入问:‘本闻此论非耶?将见问意开寤耶?’臣具对素闻知状。”
(2).使醒悟。 明 张居正 《答上师相徐存斋书》之二:“每欲候一旦之会,开寤明主。送 姬旦 於 周 郊,起 潞公 於 洛 下。”
词语解释:悔寤  拼音:huǐ wù
见“ 悔悟 ”。
词语解释:悔悟  拼音:huǐ wù
亦作“ 悔寤 ”。 追悔前非,醒悟改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比干 ﹞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 紂 将悔寤。”《后汉书·阜陵质王延传》:“今王曾莫悔悟,悖心不移,逆谋内溃,自子 魴 发,诚非本朝之所乐闻。”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病者不愈,死丧相袭,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 宋 叶适 《朝请大夫沉公墓志铭》:“已而稍悔寤,使知 徽州 。” 老舍 《骆驼祥子》十:“现在,他才明白过来,悔悟过来,人是不能独自活着的。”
词语解释:敏寤  拼音:mǐn wù
见“ 敏悟 ”。
词语解释:敏悟  拼音:mǐn wù
(1).亦作“ 敏晤 ”、“ 敏寤 ”。犹聪明。《梁书·萧洽传》:“ 洽 幼敏寤,年七岁,诵《楚辞》略上口。”《北齐书·文襄帝纪》:“﹝ 高澄 ﹞就 杜询 讲学,敏悟过人, 询 甚叹服。”《新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敏晤絶人,工文章。”《新唐书·裴识传》:“识字通理,性敏晤,凡经目未始忘。” 宋 苏舜钦 《广陵郡太君高氏墓志铭》:“夫人幼敏悟,闻人诵诗书,一过耳尽记不忘。”《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 东坡 听念,大惊道:‘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远胜于我矣。’”
(2).犹觉悟。 柔石 《为奴隶的母亲》:“这样,她也恍恍惚惚地敏悟:‘还是早些脱离罢,她简直探子一样地监视着我了。’”
词语解释:晓寤  拼音:xiǎo wù
领会;觉悟。《淮南子·要略》:“精神者,所以原本人之所由生,而晓寤其形骸九窍。”《〈尔雅〉序》“以祛未寤” 宋 邢昺 疏:“用此音、图,以祛除未晓寤者也。” 宋 司马光 《太常少卿司马府君墓志铭》:“愚弱不识理者,徐为諭解,往往晓寤欣悦,輟讼而去。”
词语解释:朗寤  拼音:lǎng wù
见“ 朗悟 ”。
词语解释:朗悟  拼音:lǎng wù
亦作“ 朗寤 ”。 颖悟;敏悟。《晋书·温羡传》:“ 羡 少以朗寤见称, 齐王 攸 辟为掾,迁尚书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近世有两人,朗悟士也。”《太平广记》卷二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高元裕》:“何阴隲之显晦微婉,及期而朗悟如此哉!” 明 李东阳 《明故封承德郎户部主事许公墓志铭》:“自是资性朗悟,日诵数百言。”
词语解释:解寤  拼音:jiě wù
犹解悟。《方言》第一“党、晓、哲,智也” 晋 郭璞 注:“党,朗也。解寤貌。”
词语解释:觉寤  拼音:jué wù
亦作“ 觉悟 ”。 见“ 觉悟 ”。
亦作“ 觉悟 ”。 睡醒。《东观汉记·冯异传》:“我梦乘龙上天,觉寤,心中动悸。”《后汉书·冯异传》作“觉悟”。《后汉书·独行传·范式》:“ 式 忽梦见 元伯 玄冕垂缨屣履而呼…… 式 怳然觉寤,悲嘆泣下。”
词语解释:觉悟  拼音:jué wù
亦作“ 觉寤 ”。
(1).觉醒。《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向若二书不出,学者为古所惑,则代成聋瞽,无由觉悟也。” 金 王若虚 《题〈渊明归去来图〉》诗:“ 靖节 迷途尚尔赊,苦将觉悟向人夸。” 巴金 《新生·五月十四日》:“我像一个勇敢的战士那样坚定地演说,解释在时局变乱中劳动者应有的觉悟。”
(2).引申为觉察。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 沙汀 《医生》:“老医生显得害羞地笑起来,因为他忽然觉悟出这不是布客有意同他作对,实在不该使他为难。”
(3).比喻通情达理。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今儿我和 银凤 一路从四乡回来,我看这个女子很觉悟,很正派。”
(4).自觉悔悟。《史记·韩长孺列传》:“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寤。”《宋书·范晔传》:“祸败已成,犹不觉悟,退加寻省,方知自招,刻肌刻骨,何所復补。”《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逞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
(5).启发;开导。《国语·吴语》:“王若不得志於 齐 ,而以觉寤王心,而 吴国 犹世。” 汉 王充 《论衡·刺孟》:“谓 孔子 之徒、 孟子 之辈,教授后生,觉悟顽愚乎?”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今麤论事势,以相觉悟。”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方当觉悟邇遐,使遍知于上意;训齐内外,用丕变于羣心。”
(6).佛教语。谓领悟佛教的真理。 南朝 宋 谢镇之 《与顾道士书》:“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於形骸。”《隋书·经籍志四》:“﹝ 释迦 ﹞捨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精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你们老爷现在心上已脱尘网,不出三年必弃官学道,他的觉悟在你之先。”
亦作“ 觉寤 ”。 见“ 觉寤 ”。
词语解释:启寤  拼音:qǐ wù
见“ 启悟 ”。
词语解释:启悟
亦作“啟寤”。 寤,通“ 悟 ”。启发使觉悟。《后汉书·宦者传·曹节》:“近者神祇启悟陛下。”《晋书·陆喜传》:“始闻高论,终年启寤矣。”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此事遍於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卢文弨 补注:“启,开也;寤,觉也,与悟通。” 宋 沉揆 《〈颜氏家训〉跋》:“辩析援证,咸有根据,自当启悟来世。” 许地山 《东野先生》二:“一般人既习非成是,最好的是能使他们因理启悟,去非归是。”
词语解释:燎寤  拼音:liáo wù
明了,领悟。《楚辞·王褒〈九怀·陶壅〉》:“衰色罔兮中怠,意晓阳兮燎寤。” 王逸 注:“心中燎明,内自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