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寓目 拼音:yù mù
犹过目;观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子玉 使 鬭勃 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軾而观之, 得臣 与寓目焉。’”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仙舟上天》:“仰空寓目,见一舟凌虚直上。” 陈毅 《与阿英信》:“平生新旧剧寓目不多。”词语解释:寓直 拼音:yù zhí
寄宿于别的署衙当值。后泛称夜间于官署值班。 晋 潘岳 《秋兴赋》:“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賁中郎将,寓直於散骑之省。”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中:“‘寓直’二字,出於 潘岳 之为武賁中郎将。 晋 朝未有将校省,故寄直散骑省。” 唐 宋之问 《和姚给事寓直之作》:“寓直光辉重,乘秋藻翰扬。”词语解释:寓意 拼音:yù yì
(1).寄托或蕴含意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宋 苏轼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自此入 益门 ,度 大散关 ,寓意山水,日纪一诗,转也摆脱一切。”
(2).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一:“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张忠烈公辞故里诗》:“先生落句,其寓意深矣。” 姚雪垠 《长夜》四二:“那时候他对这篇小说的寓意还完全不懂,如今仿佛悟解了一点儿。”词语解释:寓居 拼音:yù jū
寄居;侨居。 汉 张衡 《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草伏木栖,寓居穴託。”《南史·齐纪上·高帝》:“中朝丧乱,皇高祖 淮阴 令 整 ,字 公齐 ,过 江 居 晋陵 武进县 之 东城里 ,寓居 江左 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更为 南兰陵 人也。”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仲淹 遭母忧,寓居城下, 晏公 请掌府学。”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长流夜郎前后》:“他结束了 洞庭 和 潇 湘 的漫游,又折回到 江夏 ;不久便东下 寻阳 而暂时寓居于 豫章 。”词语解释:寓言 拼音:yù yán
(1).有所寄托的话。《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陆德明 释文:“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託之他人,十言而九见信也。”
(2).指托辞以寓意。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元祐 献诗十首,其词猥陋,皆寓言嬖幸,而意及兵戍。”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后世山林隐逸之士有所纪述,若无统理,然即事寓言,亦足以广见闻而资智识。”
(3).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常带有劝戒、教育的性质。如我国古代诸子百家著作中的寓言、古 希腊 《伊索寓言》等。词语解释:寓形 拼音:yù xíng
寄托其形体。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復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思归乐〉》:“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寓形宇宙间,佚我方以老。”词语解释:寓兴 拼音:yù xìng
寄托兴致。 唐 白居易 《苏州南禅院白氏文集记》:“然寓兴放言,缘情綺语者,亦往往有之。”词语解释:寓公 拼音:yù gōng
古指失其领地而寄居他国的贵族。后凡流亡寄居他乡或别国的官僚、士绅等都称“寓公”。《礼记·郊特牲》:“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继世。” 宋 范成大 《东山渡湖》诗:“吾生盖头乏片瓦,到处漂摇称寓公。” 茅盾 《子夜》八:“现在他做‘海上寓公’也不能吃死本钱。”词语解释:寓世 拼音:yù shì
犹在世。活在世上。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以是贤人悲寓世之倏忽,疾泯没之无称,感朝闻之弘训,悟通微之无类。” 宋 陈师道 《别月华严》诗:“寓世生同里,随方去有情。”词语解释:寓舍 拼音:yù shè
住所。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辑之,名曰《玉照新誌》。” 明 王錡 《寓圃杂记》卷上:“ 松江 将 董用和 在京师时,其寓舍与 于侍郎 谦 相对。” 清 谭献 《复堂词录》序:“ 光绪 八年九月, 谭献 书於 安庆 樅阳门 内寓舍。”词语解释:寓物 拼音:yù wù
托物;寄于物。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一:“ 王轩 少为诗,寓物皆属咏,颇闻《淇澳》之篇。” 宋 欧阳修 《琴枕说》:“ 老庄 之徒,多寓物以尽人情。”词语解释:寓客 拼音:yù kè
寄居他乡的人;外来暂住的旅客。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鼎州汲妇》:“ 鼎州 开元寺 多寓客,数客同坐寺门,见妇人汲水。”《清史稿·食货志一》:“其客店令各立一簿,书寓客姓名行李,以便稽察。” 鲁迅 《彷徨·弟兄》:“忽然远远地有一阵脚步声进来,立刻使他跳起来了,走出房去,却知道是对面的寓客。”词语解释:寓宿 拼音:yù sù
寄宿。《后汉书·郭太传》:“ 林宗 行见之而奇其异,遂与共言,因请寓宿。”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李卫公靖》:“叩门久之,一人出问,公告其迷,且请寓宿。”《云笈七籤》卷一一二:“此去人家稍远,无寓宿之所,不嫌弊陋,宿於吾庐可也。”词语解释:寓迹 拼音:yù jì
亦作“ 寓跡 ”。 犹寄足。暂时寄住。 唐 马吉甫 《蝉赋》:“聊息心於万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有士人寓迹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为托身。《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许人也,虽寓跡緇褐,而潜心求道。”词语解释:寓情 拼音:yù qíng
寄托情志。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序》:“余性疏懒,平居自糲食粗衣外,无他嗜好,寓情图史,繙閲披校,竟日忘倦。”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所谓比与兴者,皆託物寓情而为之者也。”词语解释:寓赏 拼音:yù shǎng
观赏。 唐 温宪 《郊居》诗:“村前村后树,寓赏有餘情。” 唐 温庭筠 《观兰作》诗:“实赏本殊致,意幽非我情。”词语解释:寓馆 拼音:yù guǎn
住所;所居之馆舍。词语解释:寓名 拼音:yù míng
托名;借名。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寓名例》:“ 庄 列 之书多寓名,读者以为悠谬之谈,不可为典要。不知古立言者自有此体也,虽《论语》亦有之, 长沮 、 桀溺 是也。”按, 俞樾 谓“寓名”为“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词语解释:寓怀 拼音:yù huái
寄托情怀。《红楼梦》第一回:“ 雨村 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占一絶云。”词语解释:寓止 拼音:yù zhǐ
寄宿;留住。 唐 无名氏 《灵应传》:“妾以寓止郊园,绵歷多祀,醉酒饱德,蒙惠诚深。” 宋 秦观 《书王氏斋壁》:“余先大父赴官 南康道 ,出 九江 ,余实生焉。满岁受代,犹寓止僧舍。”《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又在 成都市 ,常寓止 乐温县 。”词语解释:寓游 拼音:yù yóu
犹旅游。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李清》:“ 清 悒怏久之,乃换姓氏,寓游城邑。”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马侍中》:“ 马燧 贫贱时,寓游 北京 ,謁府主不见,而乃寄於园吏。” 唐 沉亚之 《梦游仙赋》:“余昔夜梦,寓游一方,乐态甚适,觉而作赋,题之梦仙。”词语解释:寓屋 拼音:yù wū
住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 张 喜,从少年去。月色冥漠,野壙萧条,心窃疑惧,少年指曰:‘请勉行,寓屋不远矣。’”词语解释:寓所 拼音:yù suǒ
居住的处所。《水浒传》第一○八回:“ 宋江 亲自到 萧壮士 寓所,特地拜望。”《儒林外史》第十八回:“ 匡超人 在寓所还批了文章才睡。”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一:“我曾经发生过辞职的念头,有三个整天躲在 珞珈山 的寓所里,没有上厅去办公。”词语解释:寓思 拼音:yù sī
寄托的情思。 前蜀 韦庄 《春愁》诗:“寓思本多伤,逢春恨更长。”词语解释:寓士 拼音:yù shì
寄居之人。《后汉书·许劭传》:“遂復投 扬州 刺史 刘繇 於 曲阿 。其后 陶谦 果捕诸寓士。” 李贤 注:“寓,寄也。”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 铁城 有寓士 成君相如 ,酷喜道家流事。”词语解释:寓处 拼音:yù chù
住所词语解释:寓马 拼音:yù mǎ
随葬之木偶马。《汉书·郊祀志上》:“詔有司增 雍 五畤 路车各一乘,驾被具, 西畤 、 畦畤 寓车各一乘,寓马四匹,驾被具。”《新唐书·李勣传》:“明器惟作五六寓马,下帐施幔,为皂顶白纱裙。” 清 黄宗羲 《金石要例》:“碑版之体,至 宋 末 元 初而坏,逮至今日,作者既 张 、 王 、 李 、 赵 之流,子孙得之以答賻奠,与纸钱寓马相为出入,使人知其子姪婚姻而已,其坏又甚於 元 时。”词语解释:寓精 拼音:yù jīng
寄托精神。意谓修道。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引《豫章旧志》:“兄弟七人,皆好道术。遂寓精於 宫亭 之山。”词语解释:寓祭 拼音:yù jì
谓象征性祭祀。借此祭彼,托物致祭。 宋 范成大 《天柱峰》诗:“ 衡山 紫盖 连延处,一峯巉絶擎玉宇。 汉 家惮远不能到,寓祭 灊山 作 天柱 。”词语解释:寓泊 拼音:yù bó
寄住。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一:“ 雍熙 中, 君房 寓泊 卢山 开光寺 。”词语解释:寓乘 拼音:yù chéng
搭乘别人的车。《左传·成公二年》:“ 綦毋张 丧车,从 韩厥 ,曰:‘请寓乘。’” 杜预 注:“寓,寄也。”词语解释:寓庐 拼音:yù lú
寓所;居室。 清 俞樾 《〈七侠五义〉序》:“往年 潘郑盦 尚书奉讳家居,与余 吴下 寓庐相距甚近,时相过从。” 陈衍 《〈沉乙盦诗〉序》:“寓庐相密邇,有作必相夸示。” 王闿运 《影山草堂铭》:“谈者妄以天地为寓庐,等身世为过客。”词语解释:寓性
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词语解释:寓托 拼音:yù tuō
寄托。 明 李东阳 《怀麓堂诗话》:“惟有所寓託,形容摹写,反復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词语解释:寓书 拼音:yù shū
寄信;传递书信。《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子产 寓书於 子西 以告 宣子 。”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三:“吾在 铁城 因故人有帅 成都 者,得寓书,遂与 石 通寒温。”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中国教育会全体会员顿首寓书海外同胞。”词语解释:寓钱 拼音:yù qián
即纸冥钱。古时祭祀或丧葬时用圭璧币帛,祭毕埋在地下,因常被盗,其后或用范土为钱,以代真钱, 魏 晋 以后又改用纸钱。因以纸替代真钱,故称寓钱。《新唐书·王璵传》:“ 汉 以来葬丧皆有瘞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 璵 乃用之。”《宋史·礼志二二》:“ 建炎 四年, 南平王 薨,差 广南西路 转运副使 尹东玽 充弔祭使,赐绢布各五百疋,羊、酒、寓钱、寓綵、寓金银等。” 清 抟沙拙老 《闲处光阴》卷下:“纸钱曰寓钱,言其寓形於钱也。”词语解释:寓食 拼音:yù shí
寄食。寄居在别人家里生活。《南史·王镇恶传》:“年十三而 苻 氏败,寓食 澠池 人 李方 家。”《新唐书·李泌传》:“ 泌 因收其公廨钱,令二人寓食中书舍人署。” 宋 曾巩 《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夫死,寓食於 潁 ,以勤俭积日大其家,以诱教不倦成其子。”词语解释:寓第 拼音:yù dì
府第,寓所。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谢惠国坐亡》:“ 谢方叔 惠国 ,自 寳祐 免相,归 江西 寓第。”词语解释:寓斋 拼音:yù zhāi
寓所,住所。 清 朱焘 《北窗呓语》:“辛酉十月六日,借宿 李小瀛 太守寓斋。” 清 黄景仁 《古柏行》:“寓斋数椽留十日,如此稜稜一株柏。”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小说史略〉日本译本序》:“ 增田涉 君几乎每天到寓斋来商量这一本书,有时也纵谈当时文坛的情形,很为愉快。”词语解释:寓人 拼音:yù rén
(1).羁旅之人。 明 刘基 《松风阁记》:“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於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
(2).木偶人。古用作陪葬的冥器。寓,通“ 偶 ”。 宋 陆游 《放翁家训》:“近时出葬,或作香亭魂亭,寓人寓马之类,当一切屏去。”词语解释:寓治 拼音:yù zhì
谓将官署设在外地,不在原辖地区。《资治通鉴·唐肃宗乾元二年》:“遂移牒留守 韦陟 使帅 东京 官属西入 关 ,牒 河南 尹 李若幽 使帅吏民出城避贼,空其城……於是 郑 滑 等州相继陷没, 韦陟 、 李若幽 皆寓治於 陕 。”词语解释:寓属 拼音:yù shǔ
指寄居树上的猿类动物。《后汉书·马融传》:“木产尽,寓属单。” 李贤 注:“寓属,谓穴居之属也。” 王先谦 集解:“寓属,谓蜼猨之类也。《尔雅·释兽》有寓属,蜼猨皆寄寓木上,故云寓属。注以为穴居之属,非是。”词语解释:寓氏公主 拼音:yù shì gōng zhǔ
传说中的蚕神名。 汉 卫宏 《汉旧仪下·中宫及号位》:“春,桑生而皇后亲桑於苑中,蚕室养蚕千薄以上,祠以中牢羊豕祭蚕神,曰 苑窳妇人 、 寓氏公主 ,凡二神。”《晋书·礼志上》:“ 汉 仪,皇后亲桑东郊苑中,蚕室祭蚕神,曰 苑窊妇人 、 寓氏公主 ,祠用少牢。” 元 王祯 《农书》卷一:“若夫 汉 祭 菀窳妇人 、 寓氏公主 , 蜀 有蚕女 马头娘 ,又有谓三姑为蚕母者,此皆后世之溢典也。”词语解释:寓职 拼音:yù zhí
任职。 宋 刘克庄 《回京湖赵置制启》:“西清寓职,幸联中禁之班;南纪宣威,密倚上游之重。”词语解释:寓视 拼音:yù shì
注视。《文选·潘岳〈射雉赋〉》:“甘疲心於企想,分倦目以寓视。” 徐爰 注:“企想雉出,专视草际,心为之疲,目为之倦也。”词语解释:寓籍 拼音:yù jí
谓寄籍客居。 宋 曾巩 《上齐工部书》:“有同进 章适 来言曰:‘进也。执事礼以俟士,明以伸法令之疑。 适 也寓籍於此,既往而受赐矣。’” 清 昭槤 《啸亭续录·黄雅林》:“ 崇德 癸未,大兵破 青州 ,太守殉节,其子孙遂流落,寓籍陪京云。”词语解释:寓谑 拼音:yù xuè
寄托或隐含戏谑之意。词语解释:寓葬 拼音:yù zàng
寄葬于外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宋潜溪 学士以 孙慎 得罪,迁於 蜀 ,卒於 夔 ,遂寓葬於 夔府 之西 莲花池山 下。”词语解释:寓试 拼音:yù shì
不在原籍,而在所居之地参加考试。《宋史·选举志二》:“ 嘉熙 元年,罢诸牒试,应郎官以上监司、守倅之门客及姑姨同宗之子弟,与游士之不便於归乡就试者,并混同试于转运司,各从所寓县给据,径赴司纳卷,一如乡举之法。家状各书本贯,不问其所从来,而定其名‘寓试’。”《元史·百官志八》:“ 宋 自 景祐 以来,百五十年,虽无兵祸,常设寓试名额,以待四方游士。”词语解释:寓楼 拼音:yù lóu
供客寄居的楼房。 清 缪艮 《泛湖偶记》:“过堤上寓楼,纱窗半啟,则丽人在焉。”词语解释:寓望 拼音:yù wàng
古代边境上所设置的以备瞭望、迎送的楼馆。亦指其主管官员。《国语·周语中》:“国有效牧,疆有寓望,藪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 韦昭 注:“境界之上,有寄寓之舍,候望之人也。” 董增龄 正义:“寓望,谓寄寓之楼,可以观望。亦曰候馆,馆有积,遗人掌之,其官中士、下士,而宾客羇旅,则委人以甸稍之畜供之。”词语解释:寓憩 拼音:yù qì
犹寓息。指栖息之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吴太极左仙公葛公碑》:“兰风寓憩,已勒丰碑;此士旧居,未鐫贞琰。”词语解释:寓彩 拼音:yù cǎi
丧葬用品。纸制的彩绸。《宋史·礼志二二》:“ 建炎 四年, 南平王 薨,差 广南西路 转运副使 尹东玽 充弔祭使,赐绢布各五百疋,羊、酒、寓钱、寓綵、寓金银等。”词语解释:寓息 拼音:yù xī
止息。《后汉书·独行传·范冉》:“﹝ 范冉 ﹞遭党人禁錮,遂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餘年,乃结草室而居焉。”词语解释:寓木 拼音:yù mù
寄生在树木上的植物。《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北七十里,曰 龙山 ,上多寓木。” 郭璞 注:“寄生也,一名宛童。”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四·桑上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於上,故曰寄生、寓木、蔦木。俗呼为寄生草。《东方朔传》云:在树为寄生,在地为窶藪。” 清 钱谦益 《梅杓司诗序》:“余固知穷冬沍寒,当不与寓木蔓草俱尽也。”词语解释:寓托 拼音:yù tuō
1.寄托。词语解释:寓贤 拼音:yù xián
犹隐士。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礼书总论》:“而若寓贤,若贞烈,若艺术、仙释,皆人物之类也,故悉隶於人物志。”词语解释:寓贯 拼音:yù guàn
寓居他乡。《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初, 开封府 解服勤词学进士二十五人,为下第者 刘溉 所讼,其十三人以寓贯,皆奔窜潜匿,有司追捕。”词语解释:寓邸 拼音:yù dǐ
寓所;府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宣城 施愚山 先生,以监司膺荐,重入 长安 。其寓邸 寄云楼 下老梅,四月间忽开四花。” 清 捧花生 《画舫馀谭》:“ 兰陵 某观察,雅爱其地,赎为寓邸。”词语解释:寓锡 拼音:yù xī
取僧侣寄放锡杖之意。谓僧侣寄居。 宋 祝穆 《方舆胜览·江东路·建康府》:“ 天监 中,有 胡 僧 曇隐 ,寓锡于此山中。”词语解释:寓镪 拼音:yù qiǎng
用白金水涂过的纸冥钱。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马妾冤》:“呼问之曰:‘汝欲铜钱耶,纸钱耶?’笑曰:‘我鬼非人,安用铜钱?’乃买寓鏹百束,祝焚之,烟絶而 常氏 殂。”词语解释:寓金银 拼音:yù jīn yín
用金纸银纸做的冥钱。《宋史·礼志三二》:“ 建炎 四年, 南平王 薨,差 广南西路 转运副使 尹东玽 充弔祭使,赐绢布各五百疋,羊、酒、寓钱、寓綵、寓金银等。”词语解释:寓辞 拼音:yù cí
寄辞,托意。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德刑之政并勤,爵禄之报两崇,乃能存志乎诗书,寓辞乎咏歌。”词语解释:寓龙马 拼音:yù lóng mǎ
明器的一种。祭祀或丧葬时所焚烧的纸龙、纸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五:“寓龙马即古之明器,自 周 亡至 元嘉 ,而祭礼稍如古。”词语解释:寓鹤 拼音:yù hè
人工制造的假鹤。《新唐书·张易之传》:“后使被羽裳、吹簫、乘寓鹤,裴回庭中,如仙去状。”词语解释:寓鹄 拼音:yù hú
一种游戏器械。人工制造的鹄。《新唐书·叛臣传下·高骈》:“为寓鵠廷中,设机关,触人则飞动, 駢 衣羽服,乘之作仙去状。”词语解释:寓令 拼音:yù lìng
谓寄军令于内政,只在暗中加强军事力量。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至於 主父偃 乘七国併吞之后,将分裂而矫推恩; 管夷吾 当诸侯争夺之时,先诈力而行寓令,皆一时之权术也。”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一道》:“若 齐 行寓令之法,以霸诸侯; 汉 用推恩之谋,以惩七国。施之今日,臣恐非宜。”参见“ 寄政 ”。
词语解释:寄政 拼音:jì zhèng
谓把军令寄寓在庶政之中。《国语·齐语》:“君若欲速得志於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寄,託也。匿军令,託于国政,若有征伐,邻国不知。”词语解释:寓命 拼音:yù mìng
谓听命于他人。《晋书·恭帝纪赞》:“ 恭 乃寓命,他人是纲。”词语解释:寓兵于农 拼音:yù bīng yú nóng
谓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或指军队屯垦。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八旗之制》:“宜仿《周礼》寓兵於农之策,开垦塞上閒田,以及京畿旗税官地,使其各事南亩,生有定业。” 清 龙启瑞 《〈粤西团练辑略〉序》:“团练者即古寓兵於农之意,而变通其法以适时用者也。” 郭沫若 《集外·〈侈靡篇〉的研究》:“统上所述,可知作者对于军事上的见解是主张寓兵于农,谨小慎微,交近防远,而切忌好大喜功,轻举妄动,侵略残杀的。”词语解释:寓姓 拼音:yù xìng
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 河东君 柳如是 名 是 ,一字 蘼芜 ,本名 爱 , 柳 其寓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