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四寒平声 [kān kàn][nán,艰难][guān,衣冠][gān,同干]竿[guān,观看][tán][详注1][pán][cuán][mán][zuān][fán,马头上的饰物,名词][pán][hán,可汗][gān gǎn][gān][详注2][同㙢。][pán][guān][音檀。触也。][dān][舍弃][hān][详注3][tuán][地名][huán][duān][详注4][tuán]


注1:漫 《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水大貌。
注2:曼 音瞒。《博雅》曼曼,长也。《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注》曼,或作漫。
注3:敦 《广韵》度官切《集韵》《韵会》《正韵》徒官切,音团。《诗·豳风》有敦瓜苦。《传》敦,犹专专也。《疏》敦,是瓜系蔓之貌,言瓜系於蔓,专专然也。《释文》徒丹反。《朱传》音堆。 又《诗·大雅》敦彼行苇。《传》聚貌。《释文》徒端反。
注4:弁 音盘。与般同。乐也。《诗·小雅》弁彼鸒斯。《传》弁,乐也。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岁寒霜寒朝寒御寒迎寒暑寒骤寒剥寒
春寒冲寒峭寒破寒严寒受寒荡寒麦秀寒
广寒初寒微寒冰寒中寒凄寒驱寒违寒
轻寒荒寒气寒辟寒冒寒戒寒防寒娇寒
饥寒凌寒犯寒胆寒冬寒残寒伤寒触寒
清寒酸寒嫩寒大寒郊寒隆寒沈寒枯寒
风寒薄寒凝寒心寒避寒凛寒司寒单寒
余寒地寒孤寒暖寒齿寒家寒解寒泼寒
苦寒耐寒晚寒小寒冱寒酿寒能寒温寒
高寒新寒阴寒祁寒暄寒散寒贫寒恶寒

词语解释:岁寒  拼音:suì hán
(1).一年的严寒时节。《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唐 黄滔 《秋色赋》:“松柏风高兮岁寒出,梧桐蝉急兮烟翠死。” 陈毅 《纪念李大钊同志殉难三十周年》诗:“先驱好肝胆,松柏耐岁寒。”
(2).喻事情的终极。《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 江陵 素畏 襄阳 人,又众寡不敌,取之必不可制;就能制之,岁寒復不为朝廷所容。” 胡三省 注:“岁寒,以喻世事终极处。”
(3).喻老年。《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李善 注:“春荣喻少,岁寒喻老也。” 唐 杜甫 《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诗:“少壮乐难得,岁寒心匪他。”
(4).喻困境,乱世。 晋 陶潜 《读史述九章·管鲍》:“知人未易,相知实难,谈美初交,利乖岁寒。” 南朝 宋 鲍令晖 《拟客从远方来》诗:“终身执此调,岁寒不改心。”《南史·梁纪上·武帝上》:“今以 南康 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5).喻忠贞不屈的节操(或品行)。《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梁 主奕叶委诚朝廷,当相与共保岁寒。”
词语解释:春寒  拼音:chūn hán
指春季寒冷的气候。例如:春寒料峭;冬暖易春寒。
词语解释:广寒  拼音:guǎng hán
(1).即 广寒宫 。 唐 陆龟蒙 《上元日道室焚修寄袭美》诗:“三清今日聚灵官,玉刺齐抽謁 广寒 。” 宋 杨万里 《木犀初发呈张功父》诗:“尘世何曾识桂林,花仙夜入 广寒 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万丈 广寒 难得到, 嫦娥 今夜落谁家?”
(2).道家所谓北方仙宫。又为山名,亦称“ 广霞 ”。《黄庭内景经·口为》:“审能修之登 广寒 。” 梁丘子 注:“ 广寒 ,北方仙宫之名。又云,山名,亦曰 广霞 。《洞真经》云:冬至之日,月伏於 广寒 之宫,其时育养月魄於 广寒 之池,天人採青华之林条,以拂日月光也。”
词语解释:轻寒  拼音:qīng hán
微寒。 南朝 梁简文帝 《与萧临川书》:“零雨送秋,轻寒迎节。江枫晓落,林叶初黄。” 明 刘基 《春晓》诗:“踈雨随风过,轻寒薄暮归。” 胡怀琛 《春日寄家兄闽中》诗:“薄酒成孤坐,轻寒悵远离。”
词语解释:饥寒  拼音:jī hán
(1).飢饿寒冷。《国语·周语下》:“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飢寒乏匱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 唐 杜甫 《莫相疑行》:“往时文彩动人主,此日飢寒趋路旁。” 殷夫 《我们的诗》:“我们不应忍飢寒,我们不应受蹂躏,我们是世界的主人。”
(2).指飢饿寒冷的人。 宋 苏轼 《徐州谢奖谕表》:“既蠲免其赋调,又饮食其飢寒。”
(1).飢饿寒冷。饥,通“ 飢 ”。 清 顾炎武 《顾与治诗》:“士之生而失计,不能取舍,至有负郭数顷,不免饥寒以死。”
(2).指飢寒交迫的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饥寒之不恤,谁遑其后?”
词语解释:清寒  拼音:qīng hán
(1).清贫;贫寒。《晋书·文苑传·王沉》:“僕少长于 孔 颜 之门,久处于清寒之路。” 宋 陆游 《白鹤馆夜坐》诗:“袖手哦新诗,清寒媿雄浑。” 明 徐渭 《答王口北书》:“野客清寒,僧厨斋寂,承此食肉之盛惠,得免瘦癯。”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一幕:“他的家境清寒。”
(2).寒凉;寒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 唐 崔兴宗 《留别王维》诗:“驻马欲分襟,清寒御沟上。” 宋 柳永 《过涧歇近》词:“人寂静,夜永清寒,翠瓦霜凝。”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风雨颯然至,竟日作清寒。”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六段:“初春的夜晚透着清寒。”
(3).清朗而有寒意。 宋 苏轼 《阳关词·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清 魏源 《出都前夕与周子坚夜步月下》诗:“空明浸清寒,霜月同一气。” 冰心 《寄小读者》九:“今日黄昏时,窗外的 慰冰湖 ,银海一般的闪烁,意态何等清寒!”
词语解释:风寒  拼音:fēng hán
(1).冷风寒气。《墨子·节用上》:“其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 三国 魏 嵇康 《与阮德如》诗:“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
(2).风邪和寒邪。中医谓为致病的两个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风寒气引起的病。《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於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过冒点风寒,一发散就好了。” 周立波 《盖满爹》:“ 盖满爹 感受了风寒,病倒了,躺在乡政府的秘书的床上。”
(3).农历十一月的别称。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词语解释:余寒  拼音:yú hán
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馀的寒气。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氷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宋 陆游 《小舟游西泾度西冈而归》诗:“小雨重三后,餘寒百五前。” 沙汀 《淘金记》十四:“等到早上的余寒退了,寡妇全家人便都从内室里走出来,散坐在太阳下面。”
词语解释:苦寒  拼音:kǔ hán
(1).严寒。 唐 杜甫 《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界外苦寒,吾为若纳一袄,可衣之以行,回日当復以归我。”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兼以 石塘 、 古北 ,本号苦寒,地既虏衝,土尤磽确。”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在苦寒的大草原上,在风雪漫天的 长城 线上,他们共同爬大山,吃冰饭团,枪冻得拉不开栓,还在进行着惨烈的战斗。”
(2).指物性寒凉。《老残游记》第三回:“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3).为严寒所苦。 晋 陆机 《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贡赋》:“ 林邑国 贡白鸚鵡,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 愍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梅》:“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4).土地贫瘠;家境贫穷。《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门人有作令 云南 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陕西 是比较苦寒的地带。”
(5).古乐府歌辞名。即《苦寒行》《文选·江淹〈望荆山〉诗》:“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 李善 注:“ 沉约 《宋书》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 辞。”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王琦 注:“《苦寒行》,古清商曲也,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一:“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佇立惊且悲。”
词语解释:高寒  拼音:gāo hán
(1).指月光;月亮。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明 袁宏道 《哭江进之》诗之三:“一笑凌云去,高寒自少尘。”
(2).地势高而严寒。 元 刘郁 《西使记》:“自 和林 出 兀孙 中,西北行二百餘里,地渐高。入站,经翰海,地极高寒,虽暑酷雪不消。” 清 魏源 《关中览古·玉华宫》诗:“我来但高寒,万壑松涛飂。”
(3).谓人品格清峻。 宋 杨万里 《长句寄周舍人子充》:“ 省斋先生 太高寒,肯将好语博好官?”
词语解释:霜寒  拼音:shuāng hán
寒光闪闪貌。 元 郑廷玉 《楚昭公》第一折:“这剑呵,冰刃霜寒,玉华光灿。”
词语解释:冲寒  拼音:chōng hán
冒着寒冷。 唐 杜甫 《小至》诗:“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清 钱谦益 《入朝有作呈词馆诸公》诗:“朝朝待漏侍金舆,往往衝寒对玉除。” 朱自清 《别》:“晚上最后一班车来了,他们终于没有来。他恼了,没精打彩地冲寒而回。”
词语解释:初寒  拼音:chū hán
刚开始寒冷。 南朝 宋 谢灵运 《燕歌行》:“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宋 孙光宪 《临江仙》词:“霜拍井梧乾叶堕,翠帷雕槛初寒。”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正遇着初寒时分,您言冬至我言春。”
词语解释:荒寒  拼音:huāng hán
既荒凉又寒冷。例如:人马困于荒寒,死者甚众。
词语解释:凌寒  拼音:líng hán
冒寒;严寒。《梁书·到溉传》:“ 魏 世重双 丁 , 晋 朝称二 陆 ,如何今两 到 ,復似凌寒竹。” 唐 戴叔伦 《题黄司直园》诗:“为忆去年梅,凌寒特地来。” 宋 王安石 《梅花》诗:“墻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虽凌寒溽暑,弗倦也。”
词语解释:酸寒  拼音:suān hán
(1).犹寒酸。 唐 韩愈 《荐士》诗:“酸寒 溧阳 尉,五十几何耄。” 元 马致远 《青衫泪》第一折:“他手里怎容得这几个酸寒秀才。” 郁达夫 《春江感旧》诗之四:“佳妇而今归帝子,腐儒自古苦酸寒。”
(2).引申为菲薄。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虽掾俸之酸寒,要拔贫而为富。” 清 吴资生 《就道录别》诗:“怜我年半百,得官仍酸寒。”
词语解释:薄寒  拼音:bó hán
微寒。《楚辞·九辩》:“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唐 杜甫 《重简王明府》诗:“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 清 纳兰性德 《苏幕遮》词:“时节薄寒人病酒,剗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叶圣陶 《秋》:“轻风送来清新的草气,也送来阵阵的薄寒。”
词语解释:地寒  拼音:dì hán
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太平御览》卷四四四引《郭子》:“ 王浑 妻 钟 有女甚贤明,令 武子 为妹择佳婿……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非长年,不足展其才用。’” 宋 陆游 《长信宫词》:“地寒祚薄兮,自貽不祥。” 宋 孔平仲 《续世说·仇隙》:“ 李揆 秉政, 苗晋卿 荐 元载 。 揆 自恃门望,以 载 地寒,意甚轻之。”
词语解释:耐寒  拼音:nài hán
经得起寒冷。《西京杂记》卷一:“瀚海梨,出 瀚海 北,耐寒不枯。” 唐 杜甫 《人日》诗之二:“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宋 苏轼 《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诗:“耐寒努力归不远,两脚冻硬公须软。” 鲁迅 《野草·腊叶》:“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树木也早经秃尽了。”
词语解释:新寒  拼音:xīn hán
气候开始转冷。 元 马臻 《漫成》诗之三一:“大风小雨戒新寒,隔水枫林叶已丹。”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明日客程还几许,霑衣况是新寒雨。” 叶圣陶 《穷愁》:“念今日新寒,非棉何暖。”
词语解释:朝寒  拼音:cháo hán
早晨寒冷;早晨的寒冷。 汉 刘向 《说苑·臣术》:“ 晏子 侍於 景公 ,朝寒请进熟食,对曰:‘ 婴 非君之厨养臣也,敢辞。’公曰:‘请进服裘。’对曰:‘ 婴 非田泽之臣也,敢辞。’公曰:‘然夫子於寡人奚为者也?’对曰:‘社稷之臣也。’” 宋 楼钥 《白醉》诗:“曲身成直身,朝寒俄失记。”
词语解释:峭寒  拼音:qiào hán
料峭的寒意。形容微寒。 宋 徐积 《杨柳枝》诗:“清明前后峭寒时,好把香绵闲抖擞。”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蔡宅祝寿》:“帘幕风柔,庭幃昼永,朝来峭寒轻透。” 清 陈维崧 《琐窗梦·本意闺情》词:“峭寒陡觉秋夜丙。伴黄花,且熨红绵,冬釭应倍冷。”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七:“乡镇的上空停着一层牛乳色的云,云底下吹动着峭寒的风。”
词语解释:微寒  拼音:wēi hán
微凉;轻寒。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之微寒。” 元 黄清老 《哭朱教授竹所》诗:“些声云谷外,落月带微寒。”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远眺》:“当天气由燥热变得微寒的时候,我披上一件夹衣到大门洞外面去看天色。”
词语解释:气寒
气恼至极点
词语解释:犯寒  拼音:fàn hán
(1).御寒。《韩非子·解老》:“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 南朝 梁 沉约 《泛永康江》诗:“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
(2).冒着寒冷。 唐 鲍溶 《冬夜答客》诗:“幸君霜露里,车马犯寒过。” 宋 惠洪 《十月桃》诗:“雪中桃花夜来折,儿稚犯寒争欲摘。”
词语解释:嫩寒  拼音:nèn hán
亦作“嫰寒”。 轻寒。 宋 王詵 《踏青游》词:“金勒狨鞍,西城嫩寒春晓。” 元 张翥 《摸鱼儿·送黄任伯归丰城》词:“兰舟同上 鸳鸯浦 ,天气嫰寒轻暖。” 明 高启 《梅花》诗之二:“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凌茝沅》:“商略儂舟泊何处,嫩寒春晓 段家桥 。” 鲁迅 《集外集·〈送增田涉君归国〉诗》:“ 扶桑 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词语解释:凝寒  拼音:níng hán
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 注:“凝,严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 唐 孔颖达 疏:“冬时凝寒之气在於地上,水又清轻,羽既稟其寒气,又象水声,故其数少。” 宋 曾巩 《降龙》诗:“凝寒堕指热侵骨,一宴百盏倾金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其时天气凝寒,注汤沃面过了,将残汤倾去,还有倾不了的,多少留些在盆内。过了一夜,凝结成冰。”
词语解释:孤寒  拼音:gū hán
(1).出身低微。《晋书·陈頵传》:“ 頵 以孤寒,数有奏议,朝士多恶之,出除 譙郡 太守。” 宋 欧阳修 《论班行未有举荐之法札子》:“其间虽容时有滥冒,然孤寒有才行之人,亦往往获进。”《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若是举孝廉时,不知多少分上钻刺,依旧是富贵子弟钻去了。孤寒的便有 曾参 之孝, 伯夷 之廉,休想扬名显姓。”
(2).指出身低微的贫寒士人。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放孤寒》:“ 李太尉 德裕 颇为寒畯开路,及謫官南去,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 李崖州 。’” 宋 文天祥 《己未上皇帝书》:“孤寒之中,独无可任大事者乎?”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六:“ 合肥 龚尚书 ,怜才下士,嘉惠孤寒,海内文流,延致门下,每岁暮各赠炭资。”
(3).家境贫寒无依。《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当时殿前太尉是 阳和王 ,见了这词,好伤感:原来 刘两府 直恁孤寒。” 元 关汉卿 《五侯宴》楔子:“则俺这孤寒子母谁偢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小生囊中只有四五十金,就是不嫌孤寒聘下令爱时,也不能彀就完姻事。”
(4).孤立;孤单。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 康节 曰:‘臣自布衣叨冒至此,有陛下为知己,安得谓之孤寒,陛下今日便是孤寒也。’上惊而问其故, 康节 曰:‘内自左右近习,外至公卿大臣,无一人忠於陛下者,陛下不自谓孤寒,而反谓臣为孤寒,臣所未喻也。’” 宋 杨万里 《东园探桃李》诗:“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
词语解释:晚寒  拼音:wǎn hán
(1).傍晚的寒气。 唐 刘长卿 《使还七里滩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诗:“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 子陵滩 。”
(2).谓寒冷的时间长。《诗·豳风·七月》“三之日于耜” 毛 传:“三之日, 夏 正月也, 豳 土晚寒。” 孔颖达 疏:“寒晚,温亦晚。”
(3).馀寒。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二:“虽是 俄国 诗人的‘五月天气’,晚寒还暗袭行人的衣袂。”
词语解释:阴寒  拼音:yīn hán
寒冷;天阴而寒冷。《后汉书·鲁恭传》:“自三月以来,阴寒不暖,物当化变而不被和气。” 宋 司马光 《温公续诗话》:“是日微阴寒, 韩魏公 时为首相,诗卒章云:‘轻云阁雨迎天仗,寒色留春入寿杯。’” 潘漠华 《冷泉岩》:“阴寒多日了,黄豆都有点瘟气。”
词语解释:御寒  拼音:yù hán
防冷;保暖
词语解释:破寒  拼音:pò hán
驱寒;消寒。 宋 朱熹 《圭父约为金斗之游次韵献疑聊发一笑》:“几日春风来破寒,远峯晴露玉巑岏。”
词语解释:冰寒  拼音:bīng hán
冰冷;如冰之冷。《云笈七籤》卷九五:“ 天尊 曰:‘譬如冰寒之堂,淳以冰冻而为,梁柱、牀席、屏幃、莫非冰结。’”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是 放翁 年十餘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可改易。”
词语解释:辟寒  拼音:pì hán
驱除寒气。 唐 黄滔 《书崔少府君》诗:“前峯亦曾宿,知有辟寒方。” 前蜀 韦庄 《〈又玄集〉序》:“所以擷芳林下,拾翠巖边。沙之汰之,始辨辟寒之宝;载彫载琢,方成瑚璉之珍。”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玉鸭熏炉间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词语解释:胆寒  拼音:dǎn hán
惶恐;害怕。 宋 杨万里 《过黄巢矶》诗:“ 黄巢磯 与 白沙滩 ,只是闻名已胆寒。”《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周进 胆寒起来,鎗法乱了,被公子一棒打倒。”《东周列国志》第三九回:“ 孝公 曰:‘ 鲁 人闻寡人兴师,亦胆寒乎?’ 喜 答曰:‘小人则或者胆寒,下臣不知也。若君子,则全无惧意。’” 峻青 《黎明的河边·潍河上的春天》:“在这寂静的深夜里,奔腾咆哮的河水声,越发使人胆寒。”
词语解释:大寒  拼音:dà hán
(1).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逸周书·周月》:“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
(2).酷寒,极冷。《吕氏春秋·尽数》:“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新五代史·晋臣传·吴峦》:“ 峦 善抚士卒,会天大寒,裂其帷幄以衣士卒,士卒皆爱之。”
词语解释:心寒  拼音:xīn hán
(1).害怕。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譬则司直立朝,姦回志折;元戎当閫,逋寇心寒。”《抗日歌谣·采莲船拜年》:“五拜民兵真勇敢哪哟哟,鬼子听了便心寒呃划哟。” 冉丹 《沙姆》七:“那凄厉的声音是使人心寒的。”
(2).痛心,失望。 余小华 《返青》:“一批批热血青年成了历史的牺牲品,谁能不为之心寒啊!”
词语解释:暖寒  拼音:nuǎn hán
谓冬日饮酒暖身驱寒。 唐 白居易 《戏贺贾常州醉中绝句》之二:“ 越 调管吹留客曲, 吴 吟诗送暖寒杯。”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豪奢》:“冬月饮人酒,谓暖寒。” 明 邵璨 《香囊记·赏雪》:“今日雪天无事,不免安排酒饌,与他暖寒则个。”《初刻拍案惊奇》卷八:“那 陈大郎 冒雪而行,正要寻一个酒店沽酒暖寒。”
煖寒:取暖御寒。 唐 白居易 《老去》诗:“煖寒从饮酒,衝冷少吟诗。” 唐 白居易 《戏和贾常州醉中二绝句》之二:“ 越 调管吹留客曲, 吴 吟诗送煖寒盃。”
词语解释:小寒  拼音:xiǎo hán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一月五、六或七日。《逸周书·时训》:“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鴝。”《汉书·律历志下》:“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 吴伯箫 《“早”》:“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
(2).轻微的寒意。 元 萨都剌 《过嘉兴》诗:“ 吴 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緑沙。”
词语解释:祁寒  拼音:qí hán
严寒。《书·君牙》:“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 蔡沉 集传:“祁,大也。” 南朝 梁 沉约 《梁明堂登歌·歌黑帝》:“祁寒坼地,晷度迴天。”《金史·宣宗纪中》:“京师丐食死於祁寒。”
词语解释:迎寒  拼音:yíng hán
(1).谓迎接寒气初来。《周礼·春官·籥章》:“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若夫秋风一至,白露团团;明月生波,萤火迎寒。”
(2).指逢寒。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二折:“把似遇节迎寒,您子母每穿。”
词语解释:严寒  拼音:yán hán
酷寒,极其寒冷。 汉 董仲舒 《雨雹对》:“其尤者,葶藶死於盛夏,款冬花於严寒。”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十:“朔风厉严寒,阴气下微霜。” 明 李贽 《答沉王》:“时犹严寒,未敢出户,未卜见期,谨以为復。”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在严寒的冬天, 朱暮堂 夫妇睡在丝棉被里还不够,加上从 上海 买来的 英国 制的纯羊毛的毯子。”
词语解释:中寒  拼音:zhōng hán
(1).因受凉而生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 清 钱谦益 《复李叔则书》:“竹屋纸窗,中寒彊卧。”
(2).中医病症名。《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病〉》:“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注:“中寒,即伤寒之互词。”
词语解释:冒寒  拼音:mào hán
(1).冒着寒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冬歌二》:“涂涩无人行,冒寒往相觅。” 唐 耿湋 《早朝》诗:“冒寒人语少,乘月烛来稀。” 宋 梅尧臣 《送子华》诗:“冒寒跃马来,且言行有期。”
(2).着凉,受寒。 清 褚人穫 《坚瓠五集·蓝尾酒》:“嫗自外挈酒壶至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 苏曼殊 《碎簪记》:“ 庄湜 面色顿白,身颤如冒寒。”
词语解释:冬寒  拼音:dōng hán
冬季寒冷的天气。例如:竹梅耐冬寒。
词语解释:郊寒  拼音:jiāo hán
唐 代 孟郊 诗,清峭寒瘦,好作苦语,故称。 宋 朱熹 《西江月》词:“句稳翻嫌 白 俗,情高却笑 郊 寒。” 清 谭嗣同 《阻风洞庭湖赠李君时敏》诗之四:“ 援 晚可怜成画虎, 郊 寒苦恨不为龙。”
词语解释:避寒  拼音:bì hán
(1).御寒;免受寒冷。《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閒,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汉 陆贾 《新语·本行》:“豆饭菜羹,不足以接馁;二三子布弊褞袍,不足以避寒。” 唐 韦应物 《趋府候晓呈两县僚友》诗:“立马频惊曙,垂帘却避寒。”
(2).天气寒冷时移居温暖之地。《后汉书·西南夷传·冉駹》:“土气多寒,在盛夏冰犹不释,故夷人冬则避寒,入 蜀 为佣。” 晋 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故夷人冬则避寒入 蜀 ,庸赁自食。”
词语解释:齿寒  拼音:chǐ hán
(1).牙齿外露而寒。比喻有外忧。《穀梁传·僖公二年》:“语曰:脣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旧唐书·田弘正传》:“自 弘正 归国, 幽 、 恆 、 鄆 、 蔡 有齿寒之惧。”《新唐书·窦建德传》:“二国兵不解, 唐 彊 郑 弱,势必举 郑 , 郑 灭则大 夏 有齿寒之忧。”参见“ 脣亡齿寒 ”。
(2).齿酸。 宋 孙艤 《菩萨蛮·落梅》词:“一点著枝酸, 吴姬 先齿寒。”
词语解释:唇亡齿寒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唇缺则齿露受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本《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 荆楚 , 孟昶 有唇亡齿寒之惧。” 清 孙枝蔚 《〈甲申述忧〉序》:“何况 关中 陷没,海内动摇,匪独唇亡齿寒,螫手断腕而已。”
脣亡齒寒:嘴唇失去,牙齿即要寒冷。比喻互为依存,利害相关。《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 復假道於 虞 以伐 虢 。 宫之奇 諫曰:‘ 虢 , 虞 之表也; 虢 亡, 虞 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其 虞 虢 之谓也。’”脣,一本作“ 唇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赵 之於 齐 楚 ,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 赵 ,明日患及 齐 楚 。”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边境者,中国之脣齿,脣亡则齿寒,其理然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六年》:“ 蒙古 灭国四十,以及 西夏 , 夏 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 宋 。脣亡齿寒,自然之理。”亦作“ 脣竭齿寒 ”、“ 脣揭齿寒 ”。《庄子·胠箧》:“脣竭则齿寒。”《吕氏春秋·权勋》:“先人有言曰:‘脣竭而齿寒。’” 高诱 注:“竭,亡也。”《淮南子·说林训》:“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脣竭而齿寒。”《战国策·韩策二》:“臣闻之,脣揭者其齿寒。” 鲍彪 注:“揭,犹反也。”按,此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词语解释:冱寒  拼音:hù hán
闭寒。谓不得见日,极为寒冷。《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冱寒,於是乎取之。” 杜预 注:“冱,闭也。” 孔颖达 疏:“牢阴闭寒,言其不得见日,寒甚之处。” 宋 范仲淹 《邓州谢上表》:“臣以患肺久深,每秋必发,求去冱寒之地,以就便安之所,庶近医药,存养晚年。”《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 杨延朗 集丁壮护守,时冱寒, 延朗 命汲水注城外,及旦,冰坚不可攻, 辽 师解去。”
沍寒:寒气凝结。谓极为寒冷。《左传·昭公四年》:“其藏冰也,深山穷谷,固阴沍寒,於是乎取之。”沍,一本作“ 冱 ”。 三国 魏 曹操 《明罚令》:“且北方沍寒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明史·魏时亮传》:“十月初,詔停日讲。 时亮 率同列言天未沍寒,不宜遽輟。” 李大钊 《青春》:“冰雪沍寒之天,一幻而为百卉昭苏之天矣。”
词语解释:暄寒  拼音:xuān hán
(1).犹寒暄。谓谈天气和饮食起居之类的应酬话。《南史·蔡撙传》:“自詹事以下咸来造謁……及其引进,但暄寒而已,此外无復餘言。” 唐 徐凝 《奉和鹦鹉》:“毛羽曾经剪处残,学人言语道暄寒。”
(2).犹寒暑。亦指年岁。《梁书·王僧孺传》:“近别之后,将隔暄寒,思子为劳。”《陈书·徐陵传》:“况吾生离死别,多歷暄寒,孀室婴儿,何可言念!”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遂使一换暄寒,三更扬歷。”
词语解释:暑寒  拼音:shǔ hán
天气炎热与寒冷。《新民晚报》1987.4.28:“ 孟小冬 喜出望外,就在当月二十一日,拜 余 为师。自后,不论暑寒,不顾风雨,每日必到 范秀轩 。”
词语解释:受寒  拼音:shòu hán
受凉
词语解释:凄寒  拼音:qī hán
寒冷。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 唐 李郢 《江亭雪霁》诗:“春风掩映千门柳,晓色凄寒万井烟。”
词语解释:戒寒  拼音:jiè hán
告诫人备寒。亦借指霜降以后天气。《国语·周语中》:“駟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 韦昭 注:“戒寒,谓霜降以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唐 陈子昂 《谢赐冬衣表》:“当戒寒之初候,沐挟纊之殊荣。”《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转眼长夏已过,又是新秋,清风戒寒。” 蔡有守 《九日寄刘三》诗:“衝节驰诗何限意,戒寒怜菊未成黄。”
词语解释:残寒  拼音:cán hán
尚未消尽的寒意。 唐 方干 《元日》诗:“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宋 吴文英 《西河·陪鹤林登袁园》词:“海棠藉雨半绣地,正残寒,初御罗綺。”
词语解释:隆寒  拼音:lóng hán
严寒。 三国 魏 曹操 《土不同》诗:“乡土不同, 河 朔隆寒。”《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唐 韩愈 《苦寒》诗:“隆寒夺春序, 顓頊 固不廉。”
词语解释:凛寒  拼音:lǐn hán
寒冷。《白雪遗音·马头调·冬景》:“朔风动起,透体凛寒,帝自怯衣单。”
词语解释:家寒  拼音:jiā hán
家境贫寒。《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王勃 答道:‘家寒窘迫,缺乏盘费,不能特达,以此流落穷途,有失青云之望。’”《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夫人暂住数日不妨,只怕家寒怠慢。”
词语解释:酿寒  拼音:niàng hán
谓逐渐酿成寒冷的天气。 明 陆采 《明珠记·桥会》:“正西风酿寒,冷入綉罗裳,随风轻荡漾。”
词语解释:散寒  拼音:sàn hán
中医学名词。指散除寒邪的一种治法。如表寒症见头痛、发热、恶寒、无汗,可采取辛温发汗,以散表寒;里寒症见腹痛喜按、大便清稀、四肢逆冷,可采取辛热温中,以除里寒。
词语解释:骤寒  拼音:zhòu hán
天气忽然变冷。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禨祥·清明日天变》:“ 隆庆 元年丁卯二月十八日清明节,是日骤寒如穷冬,至晚大风雪……冻死者一百七十餘人。” 清 顾禄 《清嘉录·冻狗肉》:“﹝二月﹞八日,为 祠山 张大帝 诞。相传 大帝 有 风山女 、 雪山女 ,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雨……虽天气甚温,又必骤寒。”
词语解释:荡寒  拼音:dàng hán
犹挡寒。抵御寒气。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一折:“老汉沽下一壶儿新酒,等两个兄弟来时,与他盪寒。”《水浒传》第三二回:“ 武行者 道:‘且把酒来盪寒。’店主人便去打两角酒,大碗家釃来,教 武行者 吃。”
词语解释:驱寒  拼音:qū hán
驱除寒气。 明 文徵明 《元旦朝贺》诗:“日出鷄人齐唱卯,雪消风伯为驱寒。”
词语解释:防寒  拼音:fáng hán
驱除风寒。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乾鱼启》:“况復 洞庭 鲜鮒, 温湖 美鯽,波澜成雨,鳞甲防寒。” 倪璠 注引《神异经》:“东南海中有 烜洲 ,洲有 温湖 ,鮒鱼生焉。其长八尺,食之宜暑,而避风寒。”
词语解释:伤寒  拼音:shāng hán
(1).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然病程约一个月。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热度在39℃-40℃之间,脉搏缓慢,脾脏肿大,腹部有玫瑰色疹。严重时,可因肠出血,肠穿孔而死亡。又称肠伤寒。
(2).中医学上泛指一切热性病。又指风寒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头痛,项强,畏寒,发热,骨节痠痛,无汗脉紧等。
词语解释:沈寒  拼音:shěn hán
严寒。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九:“烈火流金,不能焚景;沉寒凝梅,不能结风。”
词语解释:司寒  拼音:sī hán
古代传说的冬神。《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黑牡、秬黍以享司寒。” 杜预 注:“司寒, 玄冥 ,北方之神。” 杨伯峻 注:“据《礼记·月令》,司寒为冬神 玄冥 。冬在北陆,故用黑色。” 晋 陆云 《岁暮赋》:“沦重阳於潜户兮,徵积阴於司寒。” 南朝 梁 沉约 《谢敕赐冰启》:“窃惟司寒輟响,眇自前代;凌室旷官,歷兹永久。”
词语解释:解寒  拼音:jiě hán
祛除寒气。例如:喝碗姜汤,解解寒。
词语解释:能寒  拼音:néng hán
耐得寒冷。《淮南子·墬形训》:“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 章炳麟 《訄书·原变》:“紫脱非最灵也,其能寒过於款冬已。”
词语解释:贫寒  拼音:pín hán
(1).贫穷寒微。《南史·儒林传·贺德基》:“脱白纶巾以赠之。仍谓曰:‘君方为重器,不久贫寒,故以此相遗耳。’”《西湖二集·觉闍黎一念错投胎》:“家道贫寒,伶仃孤苦,不可胜言。” 邓友梅 《那五》:“虽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可耐不住这寂寞,受不了这贫寒。”
(2).指贫穷寒微的人。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连城之宝,非贫寒所能市也。”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想古往今来,多少功臣名将,谁不出於贫寒碌碌之中。”
(3).贫乏单薄。 明 张溥 《〈何记室集〉题词》:“少 陵 佳句,多从 仲言 脱出,是以有‘能诗 何水曹 ’之句;后世诗人,知慕 少陵 ,即慕 仲言 ,虽 颜黄门 致讥贫寒,无贬声价。”
词语解释:剥寒  拼音:bāo hán
方言。犹贬低。 浩然 《艳阳天》第二八章:“瞧你把人家 立本 剥寒的一个钱都不值了!”
词语解释:麦秀寒  拼音:mài xiù hán
谓麦秀时节天气犹冷。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二:“五月 江 吴 麦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单。”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时日》《梧浔杂佩》:“南方四月,雨后尚有餘寒,土人谓之‘麦秀寒’。”
词语解释:违寒  拼音:wéi hán
避开寒冷。《列子·黄帝》:“避平依险,违寒就温。”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嗷嗷云中鴈,举翮自委羽。求凉 弱水 湄,违寒 长沙 渚。”
词语解释:娇寒  拼音:jiāo hán
轻寒;微寒。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禁苑娇寒,湖隄倦暖,前度遽如许。”
词语解释:触寒  拼音:chù hán
冒寒。《东观汉记·东平宪王苍传》:“四年, 苍 上疏愿朝,上以王触寒涉道,使中謁者赐乘舆貂裘。”《梁书·武帝纪下》:“勤於政务,孜孜无怠。每至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烛看事,执笔触寒,手为皴裂。”
词语解释:枯寒  拼音:kū hán
指贫苦的山野生活。 清 魏源 《武林纪游十首呈钱伊庵居士》诗之八:“非避城市喧,非逐枯寒乐,水云幽絶处,中有古魂託。”
词语解释:单寒  拼音:dān hán
(1).谓出身寒微。《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家本单寒,至 彪 为诸生,游太学。” 唐 黄滔 《成名后呈同年》诗:“退媿单寒终预此,敢将恩岳怠斯须。”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出身单寒,故易於知足。” 张竹君 《女子兴学保险会序》:“倘家本单寒,又无亲属,则斯时也,隻影凄凉,唯有仰视天而俯视地耳!”
(2).谓衣单薄而身寒冷。 前蜀 韦庄 《仆者杨金》诗:“半年辛苦葺荒居,不独单寒腹亦虚。” 元 刘唐卿 《降桑椹》第一折:“时遇冬暮天气,纷纷扬扬的下着这般大雪,身上单寒,肚里无食。” 清 黄景仁 《六迭韵和李少云作》:“莫话单寒向行路, 季 裘虽敝尚能胜。”
(3).谓体质瘦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莲香》:“幼质单寒,夜蒙霜露,那得不尔。”
(4).谓孤单落寞。 冰心 《往事》二之十:“日来渐惯了单寒羁旅,离愁已浅,病缘已断。”
词语解释:泼寒  拼音:pō hán
见“ 泼寒胡戏 ”。
词语解释:泼寒胡戏  拼音:pō hán hú xì
古代西域的一种乐舞。每年十一月严寒时,由勇壮少年裸体结队而舞,鼓乐伴奏,观者以水泼之。《旧唐书·中宗纪》:“御 洛城 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乐通三》:“泼寒胡戏:冬月,为海西胡人裸体,寒水泼之。自 则天 末年始。 中宗 尝因蕃夷入朝,作此戏御楼观之,所歌曲即《苏摩遮》也。”亦省作“ 泼寒胡 ”、“ 泼寒 ”、“ 泼胡 ”。《旧唐书·张说传》:“且泼寒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挥水投泥,失容斯甚。” 宋 苏轼 《次韵刘景文赠傅曦秀才》:“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王国维 《戊午日短至》诗:“烬灰拨尽寒无奈,愁看街头戏‘泼胡’。”
词语解释:温寒  拼音:wēn hán
犹温凉。指生活情况。《玉娇梨》第十五回:“喫了三道茶,又敍了些温寒,方纔辞出。”
词语解释:恶寒  拼音:wù hán
(1).怕冷。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 晋 陆机 《君子行》:“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宋 苏辙 《次韵子瞻和渊明拟古》之五:“提提乌鳶中,见此孤翔鸞,渐能衣裘褐,袒裼知恶寒。”
(2).中医称怕冷的症状。有外感恶寒和内伤恶寒两类。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脉法》:“病有洒淅,恶寒而復发热者,何?”
共139,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