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真宰 拼音:zhēn zǎi
(1).宇宙的主宰。《庄子·齐物论》:“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復道,真宰意茫茫。” 清 方文 《初度书怀》诗之五:“山灵畏其诚,一夜移千磊,匹夫有至性,可以贯真宰。” 郭沫若 《百花齐放·菜子花》诗:“劳动人民是真正的宇宙真宰。”
(2).指自然之性。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有志深轩冕,而汎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理》:“ 老氏 所以言‘常使民无知无欲’,彼自外其形骸,贵其真宰。”
(3).指君主。《魏书·段承根传》:“徇竞争驰,天机莫践,不有真宰,榛棘谁揃。”词语解释:上宰 拼音:shàng zǎi
(1).宰辅。亦泛称辅政大臣。 晋 枣据 《杂诗》:“ 吴 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天子命上宰,作藩于 汉阳 。”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如纶如綍,大君於号令之严;匪朴匪雕,上宰极司存之敬。” 宋 曾巩 《代皇太子免延安郡王第一表》:“袞衣备物,礼均上宰之崇;土宇分封,位列真王之贵。” 清 顾炎武 《感事》诗之三:“上宰承王命,专征指大江。”
(2).上天,天帝。《隋书·高祖纪上》:“天大地大,合其德者圣人,一阴一阳,调其气者上宰。”
(3).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东蕃近閶闔门第一星为左枢,第二星为上宰。”词语解释:出宰 拼音:chū zǎi
由京官外出任县官。《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宋 梅尧臣 《送董著作知北海县》诗:“出宰得古邑,农鉏多带经。” 清 方苞 《巡抚福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公墓志铭》:“公起荫子,厉学闻显,未壮出宰,厥猷已远。” 严复 《救亡决论》:“成贡士,入词林,则其号愈荣,而自视也亦愈大,出宰百里,入主曹司,珥笔登朝,公卿跬步。”词语解释:不宰 拼音:bù zǎi
不主宰。《老子》:“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唐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不宰神功运,无为大象悬。” 宋 苏轼 《代普宁王贺冬表》:“俾物类以昭苏,受福无穷,成功不宰。”词语解释:贤宰 拼音:xián zǎi
(1).贤明的宰相。《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 陈蕃 、 杨秉 处称贤宰, 皇甫 、 张 、 段 出号名将。”《说郛》卷二四引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贤相亦可谓之贤宰。《左雄传论》曰: 陈蕃 、 杨秉 世称贤宰。”
(2).贤明的地方长官。 唐 张说 《至尉氏》诗:“吾兄昔兹邑,遗爱称贤宰。” 明 无心子 《金雀记·寄书》:“因接恩官辞梓里,为因贤宰出都门。” 清 查慎行 《送同年张耦韩宰灵宝》诗:“神明世合推贤宰,悃愊君能復古风。”词语解释:主宰 拼音:zhǔ zǎi
(1).主管;统治。《朱子语类》卷四:“天道福善祸淫,这便自分明有箇人在里主宰相似。” 元 杜本 《和何得之见寄》诗:“春风谁主宰?客梦自清安。”《说岳全传》第四六回:“那 康王 昏昧不明,亦主宰天下。” 鲁迅 《南腔北调集·经验》:“这种传说,现在不能主宰人心了。”
(2).居支配地位者。《老残游记》第十一回:“天既好生,又是世界之主宰。” 郑振铎 《〈取火者的逮捕〉序》:“ 柏洛米修士 却宣言道:她为他所生的一子,将成天上之主宰。”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八:“他是她的天,她的命,她的一切,她的生活里的主宰。”词语解释:茂宰 拼音:mào zǎi
旧时对县官的敬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雄图悵若兹,茂宰深遐睠。” 唐 杜甫 《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诗:“连城为宝重,茂宰得才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爵位·知县》:“茂宰:《山堂肆考》:‘ 汉 卓茂 为 密 令有声,故用以比宰邑者。’”词语解释:元宰 拼音:yuán zǎi
丞相。《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元宰比肩於 尚父 ,中鉉继踵於《周南》。” 李善 注:“元宰,冢宰也。”《晋书·王导传赞》:“实赖元宰,固怀匪石之心;潜运忠謨,竟翦吞沙之寇。”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宰相 王冀公 为使。自后元宰继领之。”《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 翟颖 ﹞于是击登闻鼓,讼 昉 身任元宰,属北方多警,不忧边思职,但赋诗饮酒并置女乐等事。”词语解释:邑宰 拼音:yì zǎi
县邑之长。即县令。 晋 潘岳 《河阳县作》诗:“谁谓邑宰轻,令名恐不劭。” 清 袁枚 《新齐谐·盘古以前天》:“棺为邑宰某所得,持献制府。”词语解释:时宰 拼音:shí zǎi
犹时相。《晋书·谢尚谢琰等传论》:“并阶时宰,无堕家风。” 唐 孟棨 《本事诗·事感》:“﹝ 刘禹锡 ﹞他日见时宰,与坐,慰问甚厚。” 宋 王安石 《平甫游金山同大觉见寄相见后次韵》之一:“名参时宰道人 林 ,气盖诸公弟 季心 。”词语解释:冢宰 拼音:zhǒng zǎi
(1). 周 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书·周官》:“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孔 传:“天官卿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诗·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朱熹 集传:“冢宰,又众长之长也。”
(2).称吏部尚书为冢宰。《明史·职官志一》:“﹝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 清 侯方域 《太常公家传》:“ 攀龙 后为都御史,言之冢宰 赵南星 ,即家起公为太僕卿。”词语解释:县宰 拼音:xiàn zǎi
县令。《晋书·慕容皝传》:“ 新昌 人 张衡 执县宰以降。” 唐 杜荀鹤 《再经胡城县》诗:“今来县宰加朱紱,便是生灵血染成。”《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衢州 首县是 西安县 附郭的,那县宰与 王教授 时相往来。” 清 刘大櫆 《张豹林墓志铭》:“先君诣县控诉,而县宰以方救荒发賑,未暇理。”词语解释:庖宰 拼音:páo zǎi
(1).厨工。《韩非子·难言》:“﹝ 伊尹 ﹞身执鼎俎,为庖宰。”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庖宰烹杀胎卵,煎炙齐和,穷极五味,则鱼肉不足食也。”
(2).受宰于厨房。 唐 韩愈 孟郊 《斗鸡联句》:“英心甘鬭死,义肉耻庖宰。”词语解释:王宰 拼音:wáng zǎi
宰相。《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正体毓德於少阳,王宰宣哲於元辅。” 吕延济 注:“王宰,宰相也。” 唐 张说 《右丞相苏公挽词》之一:“王宰丹青化,春卿礼乐才。”词语解释:太宰 拼音:tài zǎi
(1).相传 殷 置太宰。 周 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 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 、 汉 、 魏 皆不置。 晋 以避 司马师 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 文帝 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无此官。 宋 崇宁 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 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卢辩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3). 明 清 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 孙富平 去位,以户部尚书 杨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词语解释:守宰 拼音:shǒu zǎi
指地方长官。《后汉书·朱浮传》:“守宰数见换易,迎新相代,疲劳道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拜守宰者,印组光华,车骑辉赫,荣兼九族,取贵一时。”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閲守宰以求治,慎迁易以去弊。”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宋文帝 性仁厚恭俭,勤於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弛,百官谐於其职,守宰以六期为断,吏不苟免,民有所係,三十年间,四境之内,晏安无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七章第三节:“ 冯跋 每次派遣守宰,都亲自接见,询问为政要领。”词语解释:良宰 拼音:liáng zǎi
(1).优秀的膳宰。膳宰,掌宰割牲畜及膳食之事的官员。《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藉良宰。”《吕氏春秋·不苟》:“ 繆公 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 高诱 注:“宰谓膳宰。”
(2).贤能的官员。 晋 陆云 《盛德颂》:“良宰内干,武臣外闲。”《南史·褚玠传》:“ 宣帝 谓中书舍人 蔡景歷 曰:‘ 稽 阴 大邑,久无良宰,卿文士之内,试思其人。’” 唐 罗隐 《往年进士赵能卿见示叙》诗:“正恨故人无上寿,喜闻良宰有高情。”词语解释:里宰 拼音:lǐ zǎi
指里长。《周礼·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礼记·杂记下》“则里尹主之” 汉 郑玄 注:“里尹,閭胥、里宰之属。”参见“ 里长 ”。
词语解释:里长 拼音:lǐ cháng
一里之长。仿 周 代闾胥、里宰之制,后代或置或废,建制不一。《墨子·尚同上》:“是故里长者,里之仁人也,里长发政里之百姓。”《新唐书·张长逊传》:“ 张长逊 ,京兆 櫟阳 人,精驰射,在 隋 为里长。” 明 陈继儒 《群碎录》:“ 隋高帝 从 苏威 议,以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上:“宜令薙髮易服,尽献兵器,分设里长甲首,而迁土目于内地。” 巴金 《将军集·还乡》:“明天到县政府去请愿,里长全去,而且每一房要派几个代表。”词语解释:无宰 拼音:wú zǎi
没有主宰。 唐 曹松 《梢云》诗:“隐见心无宰,徘徊庆自君。” 元 虞集 《书上京国子监壁》诗:“大化漠无宰,岂必事陶冶。”词语解释:弦歌宰 拼音:xián gē zǎi
《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朱熹集注:“时 子游 为 武城 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以“弦歌宰”称以礼乐施教化的县令。 唐 张说 《送王晙自羽林赴永昌令》诗:“多谢弦歌宰,稀闻桴鼓声。”参见“ 弦歌 ”。
词语解释:弦歌 拼音:xián gē
(1).依琴瑟而咏歌。《周礼·春官·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塤、簫、管、弦、歌。” 郑玄 注:“弦,谓琴瑟也。歌,依咏诗也。”《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 皆弦歌之。” 宋 苏轼 《和王胜云》之二:“斋酿如澠涨緑波,公诗句句可弦歌。”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弦歌也。古人读诗皆然。” 郭沫若 《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声在浩荡地激扬着。我们的门禁并不森严,外来群众是可以随意出入的。”
(2).指礼乐教化。《论语·阳货》:“ 子 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夫子 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 对曰:‘昔者 偃 也闻。’诸 夫子 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 曰:‘二三子, 偃 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史记·儒林列传》:“及 高皇帝 诛 项籍 ,举兵围 鲁 , 鲁 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絶,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唐 刘禹锡 《国学新修五经壁记》:“俾我学徒,弦歌以时。” 明 李东阳 《九桥书屋为京学陈教授作》诗:“犹有弦歌遗业在,误疑家塾是黌宫。”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弦歌以和其心,诵读以探其义。”
(3).《论语·阳货》记 孔子 学生 子游 任 武城 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晋书·隐逸传·陶潜》:“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 彭泽令 。” 唐 秦韬玉 《送友人罢举除南陵令》诗:“共言愁是酌离杯,况值弦歌枉大才。”
絃歌:同“ 弦歌 ”。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 原宪 居 鲁 ,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 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 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 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 元 李冶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絃歌,童叟朴以庄。”参见“ 弦歌 ”。
(2).依琴瑟而咏歌。《西京杂记》卷一:“ 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絃歌。” 南朝 宋 鲍照 《夜听妓》诗之二:“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絃歌。” 唐 无名氏 《冥音录》:“ 崔氏 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娱。”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诸他舟,教习絃歌。”参见“ 弦歌 ”。词语解释:百里宰 拼音:bǎi lǐ zǎi
见“ 百里君 ”。
词语解释:百里君 拼音:bǎi lǐ jūn
县令的别称。 唐 李白 《赠张公洲革处士》诗:“长揖二千石,远辞百里君。” 王琦 注:“百里君,谓县令。”亦称“ 百里宰 ”。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诗:“皆为百里宰,正似 六安 丞。”词语解释:官宰 拼音:guān zǎi
(1).家臣。《国语·晋语四》:“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政平民阜,败用不匱。” 韦昭 注:“官宰,家臣也。”
(2).官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强梁世界,原无皂白。况今日官宰半强寇不操矛弧者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鶻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词语解释:廊庙宰 拼音:láng miào zǎi
谓执政大臣。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词语解释:臣宰 拼音:chén zǎi
本指奴隶。后亦以称辅佐帝王的臣佐。《前汉书平话续集》卷上:“朕观班中臣宰,多半而鬢髮斑白,无人掌帅。”《三国演义》第四回:“ 董 贼潜怀废立图, 汉 家宗社委丘墟。满朝臣宰皆囊括,惟有 丁公 是丈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许多随驾去的臣宰,尚不能逃,公主鞋弓袜小,如何脱离得归来?”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臣宰是奴隶,本来是旧文献中所固有的说法,例如《说文》说:‘臣象屈服之形’,又‘宰,罪人在屋下执事者’,这已有明白的古训,笃古的人不敢怀疑。”词语解释:登宰 拼音:dēng zǎi
登就宰相之职。 晋 陆云 《吴故丞相陆公诔》:“遂虚上司,命公登宰。”词语解释:小宰 拼音:xiǎo zǎi
(1).官名。《周礼·天官·小宰》:“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后世称少宰,也称宰。
(2).邑宰,县邑的长官。《后汉书·章帝纪》:“昔 仲弓 季氏 之家臣, 子游 武城 之小宰, 孔子 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词语解释:名宰 拼音:míng zǎi
名相。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太尉沛国刘矩》:“三登台衮,号为名宰。”《后汉书·朱穆传》:“以 韩 翟 之操,为 汉 之名宰,然犹不能振。”词语解释:武城宰 拼音:wǔ chéng zǎi
《论语·雍也》:“ 子游 为 武城 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武城 宰, 武城 的长官。后借指 孔子 弟子 言偃 (字 子游 )。 明 高启 《言公井》诗:“寥寥 武城 宰,遗井 虞山 阴;千载汲未竭,九仞功应深。”词语解释:圆宰 拼音:yuán zǎi
指天。古人认为天主宰万物,故称。《旧唐书·音乐志三》:“有赫圆宰,深仁曲成。”词语解释:圜宰 拼音:huán zǎi
天。《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唐祀圜丘乐章》:“有赫圜宰,深仁曲成。”词语解释:操宰 拼音:cāo zǎi
操刀宰割。比喻施展才能。 唐 张九龄 《赠澧阳韦明府》诗:“何时遇操宰,当使玉如泥。”词语解释:工宰 拼音:gōng zǎi
犹言主宰。《荀子·正名》:“心也者,道之工宰也。” 杨倞 注:“工能成物,宰能主物,心之於道亦然也。”词语解释:屠宰 拼音:tú zǎi
(1).宰杀(牲畜)。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然虽不屠宰,每供福食,无有限剂。” 宋 苏轼 《地狱变相偈》:“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时禁屠宰,犯者加刑。” 白危 《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如果有必要的话,是否可以考虑在这里专设一个屠宰所。”
(2).指屠夫,刽子手。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 杨子云 谓 申韩 为屠宰。” 宋 无名氏 《新编古今类事·谶兆下·蜀主归国》:“京师屠宰多煮肉以卖。”词语解释:少宰 拼音:shǎo zǎi
(1).官名。即《周礼·天官》的小宰,为大宰的副职。 春秋 列国中亦有置之者。《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 少宰如 晋 师。”
(2). 宋 政和 中,改尚书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旋复旧称。 明 清 为吏部侍郎的俗称,也叫少冢宰。
(3).星名。即左垣第三星。在紫微垣。《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第二星为上宰,三星曰少宰。”注:“ 石氏 云:‘少宰一星,少辅二星,三孤也。’”词语解释:应宰 拼音:yìng zǎi
受任邑令。 唐 沉佺期 《饯唐郎中洛阳令》诗:“应宰鳧还集,辞郎雉少留。”词语解释:家宰 拼音:jiā zǎi
古代卿大夫家中的管家。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四章第四节:“ 齐国 的 陈子车 死后,其妻和家宰要用人殉葬。其弟 子亢 以为非礼,反对人殉;说如果不得已而用人殉,‘妻与宰’是最合适的。”词语解释:朝宰 拼音:cháo zǎi
朝廷官员。《南史·欧阳頠传》:“ 侯景 平, 元帝 徧问朝宰,使各举所知,羣臣未对。”词语解释:衡宰 拼音:héng zǎi
指宰相。《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 絳灌 临衡宰,谓 谊 崇浮华。贤才抑不用,远投 荆 南 沙 。”参见“ 宰衡 ”。
词语解释:宰衡 拼音:zǎi héng
(1).《汉书·平帝纪》:“夏,皇后见于 高庙 ,加 安汉公 号曰‘宰衡’。”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 周公 为太宰, 伊尹 为阿衡,采 伊 周 之尊以加 莽 。”后以指宰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縉绅以清谈为庙略。” 唐 李白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诗:“赖得契宰衡,持钓慰风俗。”
(2).作动词。指为相。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李右辖抑神致雨二异》:“以公异日当宰衡天下,故敢求决于公。”词语解释:烹宰 拼音:pēng zǎi
宰杀、烹煮牲畜。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烹宰牺牲,烧香请福。” 南朝 梁 周兴嗣 《千字文》:“饱飫烹宰,飢厌糟糠。”《宋史·天文志四》:“外厨六星,为天子之外厨,主烹宰,以供宗庙。”词语解释:君宰 拼音:jūn zǎi
犹君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逃难》:“看逃亡满街,看逃亡满街,失迷君宰,百忙难出江关外。” 李维汉 《人民无权,独夫集权!》:“自然不是人民,他们只是无能的‘阿斗’;自然是独裁政府,它才是‘万能’的君宰。”词语解释:台宰 拼音:tái zǎi
宰相的高位。《后汉书·谢弼传》:“夫台宰重器,国命所继。”《新唐书·萧俛传》:“ 令孤楚 罢执政, 西川 节度使 王播 赂权幸求宰相, 俛 劾 播 纤佞不可污台宰,帝不许。” 宋 范仲淹 《上张右丞书》:“人神协赞,贰於台宰。”
指宰相。《旧唐书·文宗纪上》:“朕方推表大信,置人心腹……况吾臺宰,又何间焉。”词语解释:荃宰 拼音:quán zǎi
指君臣。荃,喻君。《文选·任昉〈宣德皇后令〉》:“要不得不彊为之名,使荃宰有寄。” 吕向 注:“荃,君也;宰,臣也。”词语解释:膳宰 拼音:shàn zǎi
古官名。犹膳夫。掌宰割牲畜以及膳食之事。《仪礼·燕礼》:“膳宰具官饌于寝东。” 郑玄 注:“膳宰,天子曰膳夫,掌君饮食膳羞者也。”《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 曰:‘是何也?’曰:‘膳宰也。’” 何休 注:“主宰割殽膳者,若今大官宰人。”《国语·周语中》:“膳宰不致餼,司里不授馆。” 韦昭 注:“膳宰,膳夫也,掌宾客之牢礼。” 清 汪琬 《有客言黄鱼事纪之》诗:“豪门膳宰善烹治,剂以醯酱芼笋蔬。”词语解释:厨宰 拼音:chú zǎi
掌管膳食之小吏。《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自 潁川 邯郸淳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乃命厨宰,酒炙交至,坐席默然,无与伉者。”《新唐书·韩思彦传》:“ 益州 高貲 兄弟相讼,累年不决, 思彦 敕厨宰饮以乳。”词语解释:传宰 拼音:chuán zǎi
管理驿站的小官。 清 梁章鉅 《称谓录·驿丞》:“《叩鉢斋官职考一》称邮官亦称传宰。”词语解释:辅宰 拼音:fǔ zǎi
指宰相。 宋 阮阅 《诗话总龟·纪梦下》:“吏云:‘此 玉龙池 也。惜乎公不入其水中,入则为辅宰。’”词语解释:匠宰 拼音:jiàng zǎi
主持考核铨叙官吏的高级官员。《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閭阎之议,以意裁处,而使匠宰失位,众人驱骇,欲风俗清静,其可得乎?”词语解释:储宰 拼音:chǔ zǎi
指太子。《宋书·范晔传》:“贼臣 赵伯符 积怨含毒,遂纵姦凶,肆兵犯蹕,祸流储宰,崇树非类,倾坠皇基。”词语解释:邦宰 拼音:bāng zǎi
州郡的地方长官。《梁书·处士传·诸葛璩》:“ 璩 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词语解释:驿宰 拼音:yì zǎi
指驿丞。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公理冤》:“驛宰风骚,乌纱叶叶嚣,趋迎当道,走得脚无毛。”参见“ 驛丞 ”。
词语解释:驿丞 拼音:yì chéng
掌管驿站的官。主邮传迎送之事。 明 清 时设置,各府、州、县多寡有无不一。品级为未入流。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贬我为口外边城典史,又被当道不容,改为 广西 宜山 驛丞。”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守楼》:“才关后户,又开前庭;迎官接客,卑职驛丞。”《清史稿·职官志三》:“驛丞,掌邮传迎送。凡舟车夫马,廩糗庖饌,视使客品秩为差,支直於府、州、县,籍其出入。”词语解释:槐宰 拼音:huái zǎi
犹宰辅。 南朝 齐 王俭 《侍皇太子释奠宴》诗:“降冕上庠,升宴东序;槐宰金贞,藩维玉誉。” 明 王錂 《春芜记·巧诋》:“槃跚难挨,羞杀我职居槐宰。”词语解释:三宰 拼音:sān zǎi
三卿。《国语·齐语》:“臣立三宰,工立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韦昭 注:“三宰,三卿也,使掌羣臣也。”词语解释:丧宰 拼音:sàng zǎi
丧事的主持人。《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 邟乡忠侯 黄琼 薨,将葬…… 穉 往弔之,进酹,哀哭而去,人莫知者。诸名士推问丧宰。” 胡三省 注:“丧宰,典丧者也。”词语解释:民宰 拼音:mín zǎi
地方官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决水》:“次于 决水 ,访其民宰,与古名全违。”词语解释:宫宰 拼音:gōng zǎi
即内宰。掌管宫中政令、宫内妃嫔教化等事。《礼记·祭统》:“是故先期旬有一日,宫宰宿夫人。夫人亦散齐七日,致齐三日。” 郑玄 注:“宫宰,守宫官也。” 孙希旦 集解:“宫宰,内宰也。”词语解释:炮宰 拼音:pào zǎi
古代职掌庖厨的人。炮,通“ 庖 ”。《韩非子·难二》:“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君弗食,孰敢强之也。”词语解释:牧宰 拼音:mù zǎi
泛指州县长官。州官称牧,县官称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閒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旧唐书·良吏传·韦仁寿》:“ 仁寿 将兵五百人至 西洱河 ,承制置八州十七县,授其豪帅为牧宰,法令清肃,人怀欢悦。”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设有强明牧宰,督察太严,则缔连诸曹,同日亡命。”词语解释:揆宰 拼音:kuí zǎi
宰相。 宋 李纲 《乞罢尚书左仆射第一札子》:“伏念臣愚蠢无取,独守孤忠,遭遇陛下龙飞之初,特加识擢,起於江湖之滨,任以揆宰之职。”词语解释:寮宰 拼音:liáo zǎi
犹僚属。 前蜀 杜光庭 《紫霞洞修造毕告谢醮词》:“伏惟洞府众圣高真仙官寮宰,鉴兹丹恳,锡以玄休。”词语解释:州宰 拼音:zhōu zǎi
指州刺史。《后汉书·韦彪传》:“尚书之选,岂可不重……宜简尝歷州宰素有名者,虽进退舒迟,时有不逮,然端心向公,奉职周密。”词语解释:私宰 拼音:sī zǎi
私自宰杀。《明律·户律·宰杀马牛》:“凡私宰自己马牛者,杖一百。”词语解释:刲宰 拼音:kuī zǎi
宰杀。《新唐书·李令问传》:“然未尝輒干政,率游畋自娱,厚奉养,侈饮食,至躬视刲宰。”词语解释:右宰 拼音:yòu zǎi
春秋 时 卫 国官名。《左传·隐公四年》:“ 卫 人使右宰 丑 涖杀 州吁 于 濮 。” 杨伯峻 注:“右宰, 卫 国官名…… 丑 ,人名。”《左传·襄公十四年》:“右宰 穀 从而逃归, 卫 人将杀之。”《吕氏春秋·观表》:“ 郈成子 为 鲁 聘於 晋 ,过 衞 ,右宰 穀臣 止而觴之。” 高诱 注:“右宰 穀臣 , 卫 大夫也。”词语解释:卿宰 拼音:qīng zǎi
犹卿相。《南史·王思远传》:“ 明士 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从横,唐突卿宰。”词语解释:瓯宰 拼音:ōu zǎi
饮宴中监行酒令的人。 宋 陶穀 《清异录·瓯宰》:“广席多宾,必差一人惯习精俊者充甌宰,使举职律众。”词语解释:大宰 拼音:dà zǎi
官名。《左传·隐公十一年》:“ 羽父 请杀 桓公 ,将以求大宰。” 孔颖达 疏:“《周礼》:天子六卿,天官为大宰。诸侯则并六为三而兼职焉。”详“ 太宰 ”。
词语解释:太宰 拼音:tài zǎi
(1).相传 殷 置太宰。 周 称冢宰,为天官之长,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 春秋 列国亦多置太宰之官,职权不尽相同。 秦 、 汉 、 魏 皆不置。 晋 以避 司马师 讳,置太宰以代太师。 北周 文帝 依《周礼》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 隋 唐 均无此官。 宋 崇宁 间,改左仆射为太宰、右仆射为少宰, 靖康 末复故。参阅《周礼·天官·大宰》、《宋书·百官志上》·《通典·职官二》、《文献通考·职官二》。
(2).三代掌馔之官。《大戴礼记·保傅》:“青史氏之记曰:‘古者胎教……太宰持斗而御户右。’” 卢辩 注:“太宰,膳夫也,冢宰之属。”
(3). 明 清 时一般称吏部尚书为太宰。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司农署铨》:“太宰 孙富平 去位,以户部尚书 杨本菴 俊民 署吏部事。”词语解释:牺宰 拼音:xī zǎi
指古代祭祀时掌管牺牲的官吏。 明 何景明 《郊观二十二韵》:“玉輦临牺宰,珍饈走膳夫。”词语解释:社宰 拼音:shè zǎi
一社之长。 汉 蔡邕 《陈留东昏库上里社碑》:“ 汉 兴, 陈平 由此社宰遂佐 高帝 ,克定天下,为右丞相,封 曲逆侯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一》:“ 济水 又东,逕 东昬县 故城北, 阳武县 之 户牖乡 矣, 汉 丞相 陈平 家焉。 平 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词语解释:祝宰 拼音:zhù zǎi
古代司祭祀礼仪者。《史记·孝武本纪》:“ 泰一 祝宰则衣紫及绣。”《后汉书·盖延传》:“修 高祖 庙,置嗇夫、祝宰、乐人。”词语解释:天宰 拼音:tiān zǎi
指宰相。《新唐书·赵彦昭传》:“司农卿 赵履温 曰:‘公天宰,而为一介使,不亦鄙乎!’”《新唐书·李吉甫传赞》:“ 吉甫 践天宰,谋謨是矣,而鯁正有愧於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