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一先平声 [xiān,新鲜][xuán,周旋、绕行]穿便[pián,安也][diàn tián][yān,地名][详注1][yán,研究]沿[qián,乾坤][jiān,溅溅]軿[xuán][quān juān][详注2][quán,曲也][qián][详注3][shān][quán][tián]篿[chān][渠焉切,音乾。钥牡也。][jiān][diān][详注4][piān,扁舟][chán,单于][quán shuān][dǎn][chán]骿[详注5][详注6][juān][yān][zhuān][quán]辿


注1:还 《广韵》似宣切《集韵》《韵会》旬宣切,音旋。与旋同。《礼·礼运》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注》迭相终而还相始,如环无端也。
注2:平 音㛹。【廣韻】平平,辨治也。【書·洪範】王道平平。【詩·小雅】平平左右。又【韻會】均也。
注3:垠 叶五坚切,音妍。《楚辞·远游》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按叶音宜,归本韵,传在先韵,言在元韵,《字汇》鱼轩切,音言,《正字通》因之,误。今依《韵补》攺正。
注4:零 《广韵》落贤切《集韵》《韵会》《正韵》灵年切,音莲。《广韵》先零,西羌也。《前汉·赵充国传》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注》零,音怜。
注5:阏 yān,《广韵》乌前切《集韵》因莲切,音烟。阏氏,单于适妻也。《前汉·韩王信传》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於连反。《史记·匈奴传》后有所爱阏氏。《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采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又《史记·历书》年名焉逢。《注》甲岁雄也。汉书作阏逢。阏亦音焉。 又《广韵》於乾切《集韵》尤虔切,音焉。义同。
注6:纯 音全。《仪礼·乡射礼》二算为纯。《注》犹全也。《礼·投壶》二算一纯。《疏》二算合为一全。
共20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宣室宣华宣索宣诏宣说宣敕宣对宣问
宣和宣平宣扬宣猷宣谕宣慰宣押宣道
宣尼宣风宣传宣曲宣读宣示宣哲宣引
宣劝宣政宣圣宣旨宣房宣授宣抚宣隘
宣威宣德宣使宣光宣骄宣情宣美宣医
宣麻宣力宣毫宣昭宣言宣锡宣流宣淫
宣赐宣化宣劳宣恩宣教宣防宣榭宣尉
宣父宣唤宣赦宣令宣名宣畅宣发宣取
宣明宣徽宣武宣游宣制宣坐宣朗宣下
宣布宣召宣命宣宗宣锁宣惠宣付宣差

词语解释:宣室  拼音:xuān shì
(1).古代宫殿名。 殷 代宫名。《淮南子·本经训》:“ 武王 甲卒三千,破 紂 牧野 ,杀之 宣室 。” 高诱 注:“ 宣室 , 殷 宫名;一曰 宣室 ,狱也。”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词语解释:宣和  拼音:xuān hé
(1).疏通调和。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余少好音声,长而翫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於音声也。”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然则,匡辅、缉熙、宣和之道,某虽不敏,尝闻於师焉。”
(2).借称 宋 徽宗 赵佶 。 宣和 为其年号。 金 元好问 《俳体雪香亭杂咏》之五:“御屏零落 宣和 笔,留得 华清 《按乐图》。” 明 吴宽 《大房金源诸陵》诗之一:“却是 宣和 解亡国,穹庐黄屋恐非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十九:“ 伯时 擅丹青,神到秋毫颠; 宣和 爱遗笔,幅值数百千。”
词语解释:宣尼  拼音:xuān ní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词语解释:宣劝  拼音:xuān quàn
(1).敦促劝勉。《宋书·孝武帝纪》:“百姓乏粮种,随宜贷给。吏宣劝有章者,详加褒进。”
(2).指皇帝赐酒劝饮。 宋 苏轼 《次韵王仲至喜雪御宴》:“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 江 南酒可赊。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宋 范成大 《寓直玉堂拜赐御酒》诗:“惭愧君恩来甲夜,殿头宣劝紫金杯。”《宋史·礼志十五》:“若宣劝,即立席后,躬,饮讫,讚再拜。”
词语解释:宣威  拼音:xuān wēi
宣扬威力。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每荒服请罪,远夷慕义;宣威授指,实寄宏略。”《新唐书·阎立本传》:“﹝ 阎立本 ﹞既辅政,但以应务俗材,无宰相器。时 姜恪 以战功擢左相,故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嘲。” 明 杨一清 《甘凉道中书事感怀》诗:“继絶君王义,宣威将帅功。” 清 黄燮清 《黄天荡怀古》诗:“驄马宣威临阵日,羯胡丧胆渡 江 时。”
词语解释:宣麻  拼音:xuān má
唐 宋 拜相命将,用白麻纸写诏书公布于朝,称为“宣麻”。后遂以为诏拜将相之称。《新唐书·百官志一》:“ 开元 二十六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 宋 张元干 《醉花阴》词:“春殿听宣麻,争喜登庸,何似今番喜。” 元 贡师泰 《送寿宏毅应奉赴兴国路经历》诗:“絳蜡夜深催视草,紫泥春蚤听宣麻。”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 潍县 相国大拜时,太夫人犹无恙,宣麻日,公喜咏云:‘更无朝士称前辈,尚有慈亲唤小名。’”
词语解释:宣赐  拼音:xuān cì
谓帝王赏赐。 唐 韩偓 《湖南绝少含桃偶有人以新摘者见惠感事伤怀因成四韵》:“金鑾岁岁长宣赐,忍泪看天忆帝都。” 宋 王禹偁 《为宰臣谢赐御制歌诗表》:“臣等蒙圣慈宣赐喜雨謌诗共三首。”《前汉书平话》卷下:“特请十壬与众大臣,就於此殿设一大宴,别无宣赐,子童散 吕女 与您十壬为妻者。”
词语解释:宣父  拼音:xuān fù
旧时对 孔子 的尊称。《新唐书·礼乐志五》:“﹝ 贞观 ﹞十一年詔尊 孔子 为 宣父 ,作庙於 兗州 。” 唐 白行简 《夫子鼓琴得其人》诗:“ 宣父 穷玄奥, 师襄 授素琴。” 唐 韩愈 《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坐于罇俎之南,鼓 有虞氏 之《南风》,賡之以 文王 、 宣父 之操。”《宋史·乐志十二》:“肃肃庠序,祀事惟明。大哉 宣父 ,将圣多能。”参见“ 宣尼 ”。
词语解释:宣尼  拼音:xuān ní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追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尼公 ,后因称 孔子 为 宣尼 。见《汉书·平帝纪》。 晋 左思 《咏史》诗之四:“言论準 宣尼 ,辞赋拟 相如 。”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师友》:“ 互乡 童子,当愿接於 宣尼 ; 苏门 先生,竟未言於 阮籍 。”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续 杏坛 之音,鼓 宣尼 之操,吾徒之修养也。”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入圣之要,下学上达, 宣尼 所传,存之存之。”
词语解释:宣明  拼音:xuān míng
(1).公开表明,毫无隐瞒。《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 杨倞 注:“宣,露。辨,别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主以宣明,不以道胜而不招;臣务对敭,不以时艰而不进。” 毛泽东 《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蒋介石 先生在国民党十一中全会上宣称:‘应宣明中央对于共产党并无其他任何要求。’”
(2).明显,毫无遮蔽。《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3).谓使显明。 唐 李德裕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右领军卫上将军马公神道碑铭》:“帝欲具饰车旗,宣明衣服。公於是典其僚寀,重立规模。”
(4).宣扬,显扬。《汉书·元帝纪》:“相守二千石诚能正躬劳力,宣明教化,以亲万姓,则六合之内和亲,庶几虖无忧矣。”《后汉书·袁安传》:“陛下奉承洪业,大开疆宇,大将军远师讨伐,席卷北庭,此诚宣明祖宗,崇立弘勛者也。”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奬引士伦,推崇世教,小艺片言之善,偏长一曲之材,皆欲养成,未尝弃废。故令优佚,俯及孤蒙,敢不拊慰此民,宣明上德。”
(5).宫殿名。 西汉 时 宣明殿 在 长安 未央宫 东,见《三辅黄图》卷三。 东汉 时 洛阳 亦建有 宣明殿 。《后汉书·桓郁传》:“帝自制《五家要説章句》,令 郁 校定於 宣明殿 。” 李贤 注:“ 宣明殿 在 德阳殿 后。”
(6).里名。 梁章鉅 《文选旁证》卷十二引《三辅黄图》:“ 长安 閭里一百六十,室居櫛比,门巷脩直,有 宣明 、 建阳 、 昌阴 、 尚冠 、 脩成 、 黄棘 、 北焕 、 南平 等里。”
词语解释:宣布  拼音:xuān bù
(1).谓公之于众。《周礼·秋官·小司寇》:“乃宣布四方,宪刑禁。” 郑玄 注:“宣,徧也。宪,表也。”《汉书·司马迁传》:“ 迁 既死后,其书稍出。 宣帝 时, 迁 外孙 平通侯 杨惲 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后宣布。”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今论次已定,宣布有期,四方顒顒,跂足而望。” 清 方文 《送陈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使臣宣布天子言,诸 猺 感奋趋中原。” 毛泽东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了。”
(2).宣扬,广为宣传。《后汉书·李恂传》:“﹝ 李恂 ﹞后拜侍御史,持节使 幽州 ,宣布恩德,慰抚北狄。” 宋 王禹偁 《拟陈王判开封制》:“尔其按千里之提封,观万夫之政事,肃清畿旬,考覈吏官,抚育我黎民,宣布我德化。”《元史·杨惟中传》:“嵗己未, 世祖 总统东师,奏 惟中 为 江淮京湖南北路 宣抚使,俾建行臺,以先啟行,宣布恩信, 蒙古 、 汉 军诸帅并听节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近十年中,赖 文文忠公 篤棐忠清,宣布威德,五省通商,慬得无事。”
(3).流布;泄漏。《宋书·颜竣传》:“初,沙门 释僧含 粗有学义,谓 竣 曰:‘贫道粗见讖记,当有真人应符,名称次第,属在殿下。’ 竣 在 彭城 尝向亲人叙之,言遂宣布,闻於 太祖 。” 宋 欧阳修 《乞出第一札子》:“ 吕诲 等连章累疏,恶言丑詆。陛下为臣爱惜,留中而不出。 诲 等自写章疏,宣布中外,今閭巷之人,皆能传诵。”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一:“ 乾隆 某年,考试差后,有宣布前列诗句者,臺臣密以告,将兴狱矣。 高宗 召公问之,公顿首曰:‘如臣即洩漏者。’问何故?曰:‘书生习气,见佳作必吟哦,或记诵其句,欲访知为何人手笔,则无意中不免洩漏矣。’”
词语解释:宣华  拼音:xuān huá
鲜明的花色。 元 陈樵 《垂丝海棠赋》:“伊 淛河 之佳植,信群离而类絶。 丹徒 芳裔,名均种别,宣华丽质,风马不接。”
词语解释:宣平  拼音:xuān píng
见“ 宣平门 ”。
词语解释:宣平门  拼音:xuān píng mén
汉 代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名 宣平门 ,也叫 东都门 或 都门 ,省称 宣平 。《汉书·王莽传下》:“十月戊申朔,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城 东出北头第一门曰 宣平门 ,民间所谓 东都门 。 疏广 太傅 受 少傅,上疏乞骸骨归,公卿大夫为设祖道,供张 东都门 外,即此门也。” 晋 潘岳 《西征赋》:“戾 饮马 之阳桥,践 宣平 之清阀。”
词语解释:宣风  拼音:xuān fēng
宣扬风教德化。《后汉书·隗嚣传》:“今 山 东之兵二百餘万,已平 齐 楚 ,下 蜀 汉 ,定 宛 洛 ,据 敖仓 ,守 函谷 威名四布,宣风 中岳 。”《周书·齐炀王宪传》:“吾以不武,任总元戎,受命安边,路指 幽 冀 。列邑名藩,莫不屈膝,宣风导礼,皆荷来苏。” 唐 杜甫 《鹿头山》诗:“仗鉞非老臣,宣风岂专达。” 唐 白居易 《薛伾鄜坊观察使制》:“俾宣风於廉察,庶乎劳倈诸部纲纪列城。” 清 龚自珍 《对策》:“至 唐 以后,孝义高年之访虽下於朝,宣风美俗之官虽巡於野,而故事具文,了无真意,此所闻於史者也。”
词语解释:宣政  拼音:xuān zhèng
(1).宣扬政教。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倖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
(2). 唐 长安 宫殿名。在 大明宫 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 唐 韩愈 《论佛骨表》:“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 宣政 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
(3). 宋徽宗 年号 政和 、 宣和 的并称。亦借指 宋徽宗 。 宋 王庭珪 《题宣和御画》诗:“ 长安 老人眼曾见, 万岁山 头翠华转。恨臣不及 宣 政 初,痛哭天涯观画图。” 金 元好问 《学东坡移居》诗之三:“亦有曇首帖,不辨作雁行。云景睿思物, 宣 政 旧所藏。”
词语解释:宣德  拼音:xuān dé
(1).宣扬圣德。《汉书·张安世传》:“车骑将军光禄勋 宣平侯 安世 ,宿卫忠正,宣德明恩,勤劳国家。”
(2).显示美德。《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昔 有莘 适 殷 , 姜姒 归 周 ,宣德中闈,徽音永流。”
词语解释:宣力  拼音:xuān lì
效力;尽力。《后汉书·杨琁传论》:“若夫数将者,并宣力勤虑,以劳定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鼎食万钟,宣力之弘报也。”《金史·阿邻传》:“﹝ 阿邻 ﹞幼时尝入宫, 熙宗 见而奇之曰:‘是儿他日必能宣力国家。’” 清 端方 《请平满汉畛域密折》:“然今日 中国 官制,实未整备,苟实行改革,则所须添置之新署,不知凡几。为国宣力,何患无途。” 林纾 《致蔡元培书》:“盖今公为 民国 宣力,弟仍 清 室举人,交情固在,不能视若冰炭。”
词语解释:宣化  拼音:xuān huà
传布君命,教化百姓。《汉书·宣帝纪》:“今吏或以不禁姦邪为宽大,纵释有罪为不苛,或以酷恶为贤,皆失其中,奉詔宣化如此,岂不谬哉!” 唐 皮日休 《秦穆谥缪论》:“夫 重耳 之贤也,天下知之,又其从者足以相人国。如先立之,必能诛乱公子,去暴大夫,翼德於成周,宣化於 汾 晋 。”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我们三位都是上帝宣化之臣,生灵造福之主。”
词语解释:宣唤  拼音:xuān huàn
帝王下令宣召、传唤。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二一:“小毬场近曲池头,宣唤勋臣试打毬。”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大内》:“车子院、黄院子、内诸司兵士,祗候宣唤;及官禁买卖进贡,皆由此入。”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奉太上过寝殿,进早膳,太上令宣唤 吴郡王 等官前来伴话。”
词语解释:宣徽  拼音:xuān huī
宣徽院的简称。 唐 白居易 《贺雨》诗:“宫女出 宣徽 ,厩马减 飞龙 。”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某门中有乐史 杨志 ,善琵琶。其姑尤更妙絶,姑本 宣徽 弟子,后放出宫,於 永穆观 中住,自惜其艺,常畏人闻,每至夜方弹。 杨志 恳求教授,坚不允。”
词语解释:宣召  拼音:xuān zhào
谓帝王召见臣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盖学士院在禁中,非内臣宣召无因得入。” 明 冯惟敏 《朝元歌·闲情》曲:“百年长啸,谁承望九重宣召?”《红楼梦》第八三回:“昨日奉过旨意,宣召亲丁四人,进里头探问。”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一种永远是春光明媚,等待皇帝宣召的世界里。”
词语解释:宣索  拼音:xuān suǒ
(1).皇帝下旨,向有司索取钱财用物。 唐 李德裕 《奏缭绫状》:“臣昨缘宣索,已具军资岁计及近年物力闻奏,伏料圣慈,必垂省览。又奉詔旨,令织定罗纱袍段及可幅盘絛繚綾等一千匹。伏读詔书,倍增惶灼。”《新唐书·李石传》:“赐京畿一岁租;停方镇正、至、端午三岁献,以其直代百姓配緡;天下非药物茗果,它贡悉禁;又罢宣索营造。”《元典章·圣政一·恤站赤》:“各处岁贡方物,有司自有额例,其餘非奉宣索不得擅进。”
(2).犹索取。 清 吴伟业 《画兰曲》:“主人邀我图山色,宣索传来画兰笔。轻移牙尺见匀牋,侧偃银毫怜吮墨。” 靳荣藩 辑注谓“主人”二句“当是 维久 邀 梅村 作画,而 梅村 即向 维久 索 敏 之画兰也。”
(3).犹宣唤。 元 宋无 《宫词》之一:“月照芙容水殿秋, 仙韶 一曲奏《凉州》。 高皇 尚爱梨园舞,宣索当年 菊部头 。”原注:“一日宫中曲舞不称旨,提举官奏曰:‘此非 菊部头 不可。’于是宣唤再入。”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官制》:“大学士暮出,钥其门,匙悬门上,恐禁中不时有宣索也。”
词语解释:宣扬  拼音:xuān yáng
(1).广泛传布;传扬。《汉书·匡衡传》:“臣 衡 材駑,无以辅相善义,宣扬德音。”《晋书·温峤传》:“使命愈远,益宜得才,宣扬王化,延誉四方。”《北史·韦珍传》:“ 珍 至 桐栢山 ,穷 淮 源,宣扬恩泽,莫不怀附。” 唐 元稹 《献事表》:“於是, 房 、 杜 、 王 、 魏 之徒议可否於前,天下四方之人言得失於外,不四三年而天下大理。岂 文皇 独运聪明於上哉,盖亦群下各尽其言以宣扬发畅於天下也。” 宋 司马光 《三德》:“意者羣臣不肖,不能宣扬圣化,将陛下之於三德万分之一,亦有所未尽歟?”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 中国 古代在天文学上的成就,自有其辉煌卓越的贡献,值得我们的探讨和宣扬。”
(2).谓张扬于外。 清 林则徐 《覆奏曾望颜条陈封禁海事宜折》:“因关各国夷人事务,只宜慎密商办,未便遽事宣扬。” 叶君健 《火花》二:“好在这是密室会谈,谁也不会把内容宣扬出去。”
(3).对众讲解、说明。《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光严汝听我宣扬,万行皆於心内藏。”《金瓶梅词话》第五七回:“当时间,唤起徒子徒孙,打起鐘,敲起鼓,举集大众,上堂宣扬此意。”
(4).高声念诵。《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徵取名僧,宣扬经典,祈求甘雨,以救万民。” 明 朱有燉 《豹子和尚》:“我将这经咒宣扬,每日价坐在禪床上。”《英烈传》第一回:“以内宦 长寿拜布哈 领之,宣扬佛号一遍,则按舞奏乐一回。”
词语解释:宣传  拼音:xuān chuán
(1).宣布传达。《三国志·蜀志·马忠传》:“ 延熙 五年,还朝,因至 汉中 ,见大司马 蒋琬 ,宣传詔旨,加拜镇南大将军。”《北齐书·孙搴传》:“﹝ 孙搴 ﹞又能通 鲜卑 语,兼宣传号令,当烦剧之任,大见赏重。” 唐 曹唐 《昇平词》之二:“宣传无草动,拜舞有衣声。” 宋 王明清 《挥麈后录》卷一:“二人官虽崇,然止於承进文书、宣传命令,如 唐 宦者之职。”
(2).向人讲解说明,进行教育。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徒以一经之业,宣传章句,而见尊重。” 唐 不空 《谢恩许新翻经论入目录流行表》:“ 不空 所翻圣典四十餘年,三朝已来,赞修功德,志在宣传,上资王室,下润生灵。” 宋 王禹偁 《为宰臣谢赐御制歌诗表》:“帝庸作謌,高视康哉之咏;上以风化,远追皇矣之诗。灿然三章,诞敷四海,深形教诲,特有宣传。” 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作宣传工作的同志有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任务。这个宣传是逐步的,要宣传得好,使人愿意接受。” 巴金 《利娜》:“她不管我懂不懂,这三天来就不断地向我宣传他们的理想,讲解那个运动的历史的发展。”
(3).传播,宣扬。 老舍 《骆驼祥子》五:“ 刘老头 的确没替 祥子 宣传,可是骆驼的故事很快的由 海甸 传进城里来。”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一:“刚才跑出去那个小闺女,跑到外边一宣传,说有个打官司的老婆,四十五岁了,擦着粉,穿着花鞋。邻近的女人们都跑来看。”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八:“要自己不宣传,外人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还有个媳妇。”
词语解释:宣圣  拼音:xuān shèng
汉平帝 元始 元年谥 孔子 为 褒成宣公 。此后历代王朝皆尊 孔子 为圣人,诗文中多称为“宣圣”。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绍兴 幸学,亦製赞曰:‘大哉 宣圣 ,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剪灯馀话·月夜弹琴记》:“影在 孔子 礼殿,托得其所,今必取之,未免随以风雷,惊骇 宣圣 ,非所以重道尊儒也。” 清 赵翼 《翰林苑有土地祠相传祀韩昌黎》诗:“抗疏几碎佛氏骨,从祀不惭 宣圣 廡。”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二节:“ 大理国 进奉使 李紫琮 等来朝,路过 鼎州 ,到学宫拜 宣圣 像,与诸生相见。”
词语解释:宣使  拼音:xuān shǐ
(1).宣抚使的省称。 唐玄宗 时始置。派朝臣巡视灾害地区,亦称宣慰安抚使。 唐 韩愈 《送陆歙州诗序》:“当今赋出於天下, 江 南居十九,宣使之所察, 歙 为富州。” 唐 元稹 《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是岁,前逋负尽入焉,宣使骇异之。”
(2).宫中专司宣召的内监。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五十:“圣人正在宫中饮,宣使池头旋折花。” 明 刘基 《有感》诗:“紫薇门下逢宣使,新向 湖州 召画工。”
词语解释:宣毫  拼音:xuān háo
指 宣城 所产的毛笔。 唐 王建 《宫词》之七:“ 延英 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牀。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酒失》:“﹝ 薛书记 ﹞醒来乃作《十离》诗献府主:‘越管宣毫始称情,红牋纸上撒花琼。都缘用久锋头尽,不得 羲之 手裡擎。’”《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 娉娉 ﹞徐入生室,取宣毫,写絶句一首于生练裙上,投笔而去。”
词语解释:宣劳  拼音:xuān láo
(1).降旨慰劳。《陈书·世祖纪》:“甲寅,分遣使者宣劳四方。”《北史·蠕蠕传》:“ 明帝 临西堂,引见 阿那瓌 及其叔伯兄弟五人,升阶赐坐,遣中书舍人 穆弼 宣劳。” 唐 李德裕 《唐故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刘公神道碑铭》:“﹝公﹞乃以宣劳之名,俾其少长皆会,然后擒执魁首,置之典刑。”
(2).尽力,效劳。 宋 杨万里 《雨后郡圃行散》诗:“主管园林鶯称意,巡行荷芰鷺宣劳。”《宋史·理宗纪二》:“八月丁卯,詔: 淮 东先锋马军 邓淳 、 李海 等 扬州 挞扒店 之战,宣劳居多,各官两转,餘推恩有差。” 明 宋濂 《无尽灯禅师行业碑铭》:“ 林君 性宗 ,尝从禪师游。师勉以忠孝,迄能为国宣劳,为时显人。”
词语解释:宣赦  拼音:xuān shè
宣布赦书。 唐 王建 《宫词》之十一:“楼前立仗看宣赦,万岁声长再拜齐。”《元典章·礼部一·迎送》:“外路官员如遇圣节、元日詔赦、并各官受宣赦礼数,开申前去,外有合行礼数,逐旋讲究,申覆乞照验事备,呈中书省照验施行。”
词语解释:宣武  拼音:xuān wǔ
(1).威武。《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七》:“ 仲尼 曰:‘ 灵公 污, 晏子 事之以整齐; 庄公 壮, 晏子 事之以宣武; 景公 奢, 晏子 事之以恭俭。君子也。’” 吴则虞 集释引 刘师培 《校补》云:“‘宣’与‘桓’同……《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广雅·释训》:‘桓桓,武也。’”
(2).城门名。 北京 旧城有九门,其南之西门, 元 称 顺承 , 明 正统 四年改为 宣武 ,俗又称 顺治门 。参阅《清一统志·京师一》
词语解释:宣命  拼音:xuān mìng
(1).传达皇帝的诏命。《晋书·何曾传》:“故建官受任,则置副佐;陈师命将,则立监贰;宣命遣使,则设介副。” 唐 杜甫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诗:“宣命前程急,惟良待士宽。”
(2).皇帝的诏命。《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使君蒙詔,一似大杵中心,不感(敢)为(违)他宣命,当时朝现(见),直诣閤门。”《前汉书平话》卷下:“ 吕 女亲手揪妃子髮,至於殿上。 吕 女曰:‘ 刘友 知罪么?尔一者负我,二者违了宣命。’”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朝一品衙门用三臺金印……惟宣命之寳用玉。以玉筯篆文,此其异也。”
(3).宣扬威命。 三国 魏 应璩 《与满公琰书》:“外嘉郎君谦下之德,内幸顽才见诚知己,欢欣踊跃,情有无量,是以奔骋御僕,宣命周求。”
词语解释:宣诏  拼音:xuān zhào
(1).宣读诏书;下达诏命。《后汉书·种劭传》:“大将军 何进 将诛宦官,召 并州 牧 董卓 ,至 澠池 ,而 进 意更狐疑,遣 劭 宣詔止之。”《晋书·赵王伦传》:“ 伦 加九锡,增封五万户。 伦 伪为饰让,詔遣百官诣府敦劝,侍中宣詔,然后受之。”
(2).谓帝王召见。诏,召。《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 杨妃 ﹞遂来前殿,差一人宣詔左右金吾上将 胡 朗 。” 明 范晶山 《六犯清音·宫怨》曲:“愁如海,瘦似柴, 长门 宣詔想难谐。”
(3).指诏命。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我若是不应心,今夜便辞了宣詔。”
词语解释:宣猷  拼音:xuān yóu
见“ 宣犹 ”。
词语解释:宣犹  拼音:xuān yóu
亦作“ 宣猷 ”。
(1).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 马瑞辰 通释:“《韩诗》《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詁》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 宣王 ,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啟洪基。伯考 景王 ,履道宣猷,缉熙诸夏。” 宋 曾巩 《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诗·大雅·桑柔》 郑玄 笺:“宣,徧;犹,谋……乃执正心,举事徧谋於众。”
(2).施展谋划与方略。 唐 刘禹锡 《上中书李相公》:“运思於陶冶之间,宣猷於鱼水之际。”《三元里人民抗英史料·粤省将军参赞报两江总督裕札》:“欣悉二兄大人荣膺简命,总制 两江 ,想见圣主之善任知人,正符鸿才之宣猷布化,臺垣翘企,抃贺莫名。”
词语解释:宣曲  拼音:xuān qǔ
见“ 宣曲宫 ”。
词语解释:宣曲宫  拼音:xuān qǔ gōng
汉 宫名。亦省称“ 宣曲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下 棠棃 ,息 宜春 ;西驰 宣曲 ,濯鷁 牛首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宣曲 ,宫名也。在 昆明池 西。”《三辅黄图·甘泉宫》:“ 宣曲宫 ,在 昆明池 西。 孝宣帝 晓音律,常於此度曲,因以为名。”
词语解释:宣旨  拼音:xuān zhǐ
宣布旨令、诏书。《三国志·蜀志·法正传》:“ 松 遂説 璋 宜迎 先主 ,使之讨 鲁 ,復令 正 衔命。 正 既宣旨,阴献策于 先主 。”《宋书·柳元景传》:“於是众心乃安,由是克捷。上遣 丹阳 尹 颜竣 宣旨慰劳。”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或除官差,或宣事於方镇等处,其间有云宣头、宣命、宣旨者。”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恩遇》:“十二月十六日,与 彭大司空 皆以编修迁侍讲,是日御门,余以讲官侍,俟宣旨毕,即叩头谢。”
词语解释:宣光  拼音:xuān guāng
(1). 周宣王 和 东汉 光武帝 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唐 杜甫 《北征》诗:“不闻 夏 殷 衰,中自诛 褒 妲 。 周 汉 获再兴, 宣 光 果明哲。” 仇兆鳌 注:“ 周宣 、 汉光 皆中兴主。” 元 李士瞻 《始予发京师时已闻河南平章公克服济南》诗:“调度敢烦廊庙计,畴咨仍藉相臣功。 宣 光 接武扬先烈, 方 虎 联勋振古风。”
(2). 西晋 洛阳 宫殿名。《艺文类聚》卷六二引《洛阳宫殿簿》:“ 明光 、 徽音 …… 宣光 、 嘉福 、 百福 、 芙蓉 、 九华 。”原注:“并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宋 苏轼 《和三舍人省上》诗:“明朝冠盖蔚相望,共扈翠輦朝 宣光 。”参阅 李洁萍 《中国古代都城概况·西晋都城》附图。
词语解释:宣昭  拼音:xuān zhāo
宣扬;显扬。《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宣昭犹言明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伯父若肆大惠,復二 文 之业,弛 周 室之忧,徼 文 武 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则余一人有大愿矣。” 唐 韩愈 《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诗:“圣贤相遇少,功德今宣昭。”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经义之设,本以扬搉大义,剔发微言,或且推广事理,以宣昭实用。”
词语解释:宣恩  拼音:xuān ēn
宣扬皇帝的恩德。《史记·三王世家》:“今臣 去病 上疏,不忘其职,因以宣恩,乃道天子卑让自贬以劳天下,虑皇子未有号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人臣﹞受命宣恩,辅成君子,所以助化;功成事就,归德于上,所以致义也。”《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既蒙圣恩遣慇懃,不敢推辞向会陈,衔勑定过方丈室,宣恩要见 浄名 尊。”
词语解释:宣令  拼音:xuān lìng
传达帝王的命令。《南史·陈后主太子深传》:“ 隋 将 韩擒 自 南掖门 入,百僚奔散, 深 时年十餘岁,闭閤而坐,舍人 孔伯鱼 侍。 隋 军排阁入, 深 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军人咸致敬焉。”《辽史·礼志四》:“若宣令饮尽,并起立饮讫。放琖,就位谢。”
词语解释:宣游  拼音:xuān yóu
遍游,周游。 汉 张衡 《思玄赋》:“逼区中之隘陋兮,将北而宣游。”《楚辞·王褒〈九怀·通路〉》:“宣游兮列宿,顺极兮彷徉。” 王逸 注:“徧歷六合视众星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宣游弘下济,穷远凝圣情。”
词语解释:宣宗  拼音:xuān zōng
武宗的叔父李忱,唐宪宗之子,年号大中。例如:宣宗初亦号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王谠《唐语林·雅量》
词语解释:宣说  拼音:xuān shuō
犹宣讲。 隋 江总 《群臣请赎武帝忏文舍身》:“见前大德僧,以慈悲力,用无碍心,坐道放光,显扬宣説。欢喜和合,超然降许。” 宋 范成大 《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巅赋诗纪实》:“向来无法可宣説,为问有耳如何听?”
词语解释:宣谕  拼音:xuān yù
宣布命令;晓谕。《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 张华原 ﹞深为 高祖 所亲待, 高祖 每号令三军,常令宣諭意旨。”《隋书·长孙平传》:“其后 突厥 达头可汗 与 都蓝可汗 相攻,各遣使请援。上使 平 持节宣諭,令其和解,赐縑三百匹良马一匹而遣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庚子九月,上宣諭宰执云:‘已指挥閤门,令今后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会则否。’”《元典章·朝纲·不许隔越中书省奏启》:“凡有詔令天下宣諭了呵,不许更改。”
词语解释:宣读  拼音:xuān dú
当众朗读。《北史·王肃传》:“﹝ 王诵 ﹞宣读詔书,言制抑扬,风神竦秀,百僚倾属,莫不叹美。”《宋史·唐坰传》:“﹝ 唐坰 ﹞目 安石 曰:‘ 王安石 近御坐,听札子。’ 安石 迟迟, 坰 訶曰:‘陛下前犹敢如此,在外可知!’ 安石 悚然而进。 坰 大声宣读,凡六十条。”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七:“两次恩詔到 陕 ,并不宣读张掛。”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四十章:“老头子有一把大胡子的脸上,那表情比大使宣读国书还要庄严,开始郑重其事地宣读手抄的八路军布告。”
词语解释:宣房  拼音:xuān fáng
亦作“ 宣防 ”。
(1).宫名。 西汉 元光 中, 黄河 决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汉武帝 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 宣房宫 。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县 境。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 禹 之绩, 河 水泛滥,而有 宣房 之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宣房 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2).借指该处之 黄河 水。 明 吴宽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诗:“宪府乍临新邑 洛 , 宣房 已復旧河流。” 清 顾炎武 《登岱》诗:“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上采黄金成,下塞 宣房 湍。”
(3).泛指防河治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砭俗》:“既承不可遏之江河,则当相度宣防,资其灌溉,通其舟楫,乃见神明通久之用焉。”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出治南服,又歷试旃,以知宣房。”
词语解释:宣骄  拼音:xuān jiāo
骄奢。《诗·小雅·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郑玄 笺:“谓我役作众民为骄奢。”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宣骄与劬劳相对为文。劬,亦劳也;宣,亦骄也……宣骄犹言骄奢。” 宋 王禹偁 《黄屋非尧心赋》:“御六马以兢兢,常思罪己;通八蛮而穆穆,尚戒宣骄。”
词语解释:宣言  拼音:xuān yán
(1).犹扬言。谓故意散布某种言论。《左传·桓公二年》:“ 宋殤公 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 孔父嘉 为司马, 督 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 孔父 而弑 殤公 ,召 庄公 于 郑 而立之,以亲 郑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宣言曰:‘我见 相如 ,必辱之。’”《晋书·段匹磾传》:“ 末杯 宣言 匹磾 将篡,出军击败之。” 宋 苏洵 《几策·审敌》:“於是宣言於远近,我将以某日围某所,以某日攻某所。”《明史·朱纨传》:“势家既失利,则宣言被擒者皆良民,非贼党,用摇惑人心。” 巴金 《灭亡》第九章:“而且他不是常常宣言他只知道自己底幸福,从来不肯‘拔一毛而利天下’吗?”
(2).发表言论,表达意见。《国语·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口之宣言也,善败於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3).宣告;宣布。《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使中尉 宏 赦 淮南王 罪,罚以削地,中尉入 淮南 界,宣言赦王。” 清 朱琦 《感事》诗:“宣言我大邦,此物永禁止。” 鲁迅 《集外集拾遗·〈苏俄的文艺论战〉前记》:“所以他们自称为艺术即生活的创造者,诞生日就是十月,在这日宣言自由的艺术,名之曰无产阶级的革命艺术。”
(4).指国家、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孙中山 《第二次讨袁宣言》:“当南北两方情志未孚时, 文 尝任调和,躬至 北京 ,并有愿 袁氏 十年为总统之宣言。”
(5).犹声明。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检验一个作家的主观愿望即其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善良,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为(主要是作品)在社会大众中产生的效果。”
词语解释:宣教  拼音:xuān jiào
(1).宣布教令。《太平御览》卷七一○引 晋 王浮 《神异记》:“日晚,降神巫宣教曰:‘ 陈敏 许我银杖,今以涂杖见与,便投水中,当送还之。欺蔑之罪,不可容也。’”《北齐书·祖珽传》:“ 珽 又委体附参军事摄典籤 陆子先 ,并为画计,请粮之际,令 子先 宣教出仓粟十车,为僚官捉送。”
(2).宣扬教化。 唐 柳宗元 《涂山铭》:“省方宣教,化制殊类。”
(3). 宋 代迪功郎的别称。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 周曼 , 衢州 开化 县 孔家步 人。 绍兴 二年,以特奏名补右迪功郎,授 潭州 善化 县尉待闕。有人以柬与之,往寻 周官人 家。 曼 怒曰:‘我是宣教,甚唤作官人?看汝主人面,不欲送汝县中吃棒。’”
(4).宣传和教育。如:各级主要领导都要重视并认真抓好计划生育的宣教工作。
词语解释:宣名  拼音:xuān míng
高声报出姓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后殿引臣寮,则待制已上,宣名拜舞;庶官但赞拜,不宣名,不舞蹈。”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孝宗圣政》:“庚子九月,上宣諭宰执云:‘已指挥閤门,令今后常朝,宰臣免宣名,他朝会则否。’”
词语解释:宣制  拼音:xuān zhì
宣布帝王的诏命。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 延和 之赐坐而茶汤者,遇拜相、正衙、会百官,宣制才罢,则其人亲抱白麻见天子於 延和 ,告免礼毕。”《金史·礼志十》:“皇太子已下应在位官皆再拜,躬身,侍中宣制曰‘册某王为皇太子’。”《明史·礼志八》:“承制官奏发皇后册宝,承制讫,由中门出,降自中陛,至宣制位,曰:‘有制’。正副使跪,承制官宣制曰:‘册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展礼。’宣毕,由殿西门入。”
词语解释:宣锁  拼音:xuān suǒ
宋 制,凡拟草除授宰执及重要事项的制诏,由天子当晚宣召当直翰林学士官面谕,归院后,令内侍锁学士院,禁人出入。天明前呈送皇帝,俟当日晨交中书授舍人宣读后,方可开院。合称“宣锁”。见《宋史·职官志二》。 宋 周必大 《玉堂杂纪》卷下:“ 隆兴 初,上用 真宗 故事,轮讲筵,学士院官直宿禁林……间遇除授宣锁,讲筵官已入直,率闻名苍皇而出,有不及伺候,从吏借马於内诸司者。”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下·史嵩之致仕》:“丙申之春,御笔:‘ 史嵩之 退安晚节已踰十年,可特授观文殿大学士,依旧金紫光禄大夫求国公致仕,仍尽与宰执恩数,令学士院降詔,仍免宣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陈上舍应祥》词:“把一枝色笔,掷还 郭璞 ,些儿残锦,回乞天孙。永免朝参,更无宣锁,送老三家水竹村。”
词语解释:宣敕  拼音:xuān lài
亦作“ 宣敕 ”。亦作“ 宣勅 ”。
(1).发布命令。《后汉书·耿弇传》:“ 弇 乃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勑诸部,后三日当悉力攻 巨里城 。” 南北朝 以后,专指发布诏命。《宋书·文帝纪》:“便可宣敕内外,各有荐举。当依方銓引,以观厥用。”
(2).宣与敕。为国家任命或调遣官员的正式文书。《资治通鉴·晋高祖天福六年》:“帝之发 大梁 也, 和凝 请曰:‘车驾已行, 安从进 若反,何以备之?’帝曰:‘卿意如何?’ 凝 请密留空名宣敕十数通,付留守 郑王 ,闻变则书诸将名,遣击之;帝从之。” 胡三省 注:“宣出於枢密院,敕出於中书门下,时并枢密院於中书。”《金史·外国传上·西夏》:“詔 陕西 宣抚司及沿边诸将,降空名宣勅,临阵立功,五品以下并听迁授。” 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 元 之宣勅皆用纸。一品至五品为宣,色以白。六品至九品为勅,色以赤。虽异乎古之誥勅用织綾,亦甚简古而费约,可尚也。”按,《元史·选举志三》:“凡迁官之法……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则中书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则以制命之。”故宣、敕之授受亦有尊卑之分。
词语解释:宣慰  拼音:xuān wèi
谓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饮茶》:“御史大夫 李季卿 宣慰 江南 ,至 临淮县 舘,或言 伯熊 善茶者, 李公 请为之。” 宋 范仲淹 《陈乞邓州状》:“臣既获闻命,因敢请行,遽将宣慰之恩,来安屯戍之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孙士毅 、 许世亨 入城宣慰而出。”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三章第三节:“ 清 政府忽而派大员入 川 宣慰,忽而调军队进 川 剿办,陷入极端混乱之状态。”
词语解释:宣示  拼音:xuān shì
(1).显示;展示。《左传·昭公九年》:“自 文 以来,世有衰德,而暴灭 宗周 ,以宣示其侈,诸侯之贰,不亦宜乎?” 唐 黄滔 《内出白鹿宣示百官》诗:“上瑞何曾乏?毛羣表色难。珍於四灵外,宣示百僚观。”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真庙 朝, 汝州 进茯苓一颗,重三十斤。宣示宰臣而下,遂谢表。” 毛泽东 《质问国民党》:“那末,我们亲爱的国民党先生们,可否把你们的这种什么‘蒙汗药’或‘定身法’给我们宣示一二呢?”
(2).宣布;公布。《后汉书·周兴传》:“臣等既愚闇,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詔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 唐 韩愈 《皇帝即位降赦贺观察使状》:“二月五日恩赦,今月二十四日卯时至州,当时集百官僧道百姓,宣示讫。” 宋 王谠 《唐语林·文学》:“ 李赵公 吉甫 时为承旨,以圣人上顺天时,下尽物理,表请宣示天下,编之於令。”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四:“上乃以先后敕除 阿 逆密旨及 班 等狐疑之章奏,宣示中外,黜额駙亲王爵,赴军效力。”
(3).宣扬。《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 益州 刺史 梁国 朱辅 ,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 汉 德,威怀远夷。”《晋书·温峤传》:“必得清恪奉公,足以宣示惠化者,则所益实弘矣。”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灭六国后, 秦始皇 在帝位十二年,出巡郡县凡五次,目的在‘以示强威,服海内’,并宣示统一四海的功德。”
(4).晓谕;揭明。《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经书各有多般理,皆劝门徒行孝义;只怕因循不报恩,故於经上明宣示。”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 圣祖 移书宣示利害,絶其纠约。”
词语解释:宣授  拼音:xuān shòu
(1).宣布和授予。 汉 焦赣 《易林·临之噬嗑》:“钦敬昊天,历象星辰,宣授民时,阴阳和调。”
(2).指用皇帝制书的形式委命官职。《新唐书·刘栖楚传》:“帝问:‘向廷争者在耶?’以諫议大夫召。未几,宣授刑部侍郎。故事,侍郎无宣授者, 逢吉 喜助己,故不次任之。”《元史·选举志三》:“凡迁官之法……自六品至九品为敕授,则中书牒署之;自一品至五品为宣授,则以制命之。”
(3).传授。《晋书·隐逸传·杨轲》:“﹝ 杨軻 ﹞虽业门徒,非入室弟子,莫得亲言。欲所论授,须旁无杂人,授入室弟子,令递相宣授。”
词语解释:宣情  拼音:xuān qíng
发抒情感。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歌以叙志,儛以宣情。”《初学记》卷十六引 晋 戴逵 《琴赞》:“至人託玩,导德宣情,微音虚远,感物悟灵。”
词语解释:宣锡  拼音:xuān xī
宣赐。指皇帝赏赐。 宋 王珪 《宫词》之七十:“内家宣锡生辰宴,隔夜诸宫进御花。”
词语解释:宣防  拼音:xuān fáng
见“ 宣房 ”。
词语解释:宣房  拼音:xuān fáng
亦作“ 宣防 ”。
(1).宫名。 西汉 元光 中, 黄河 决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汉武帝 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 宣房宫 。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县 境。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 禹 之绩, 河 水泛滥,而有 宣房 之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宣房 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2).借指该处之 黄河 水。 明 吴宽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诗:“宪府乍临新邑 洛 , 宣房 已復旧河流。” 清 顾炎武 《登岱》诗:“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上采黄金成,下塞 宣房 湍。”
(3).泛指防河治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砭俗》:“既承不可遏之江河,则当相度宣防,资其灌溉,通其舟楫,乃见神明通久之用焉。”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出治南服,又歷试旃,以知宣房。”
词语解释:宣畅  拼音:xuān chàng
(1).宣扬;传布。《诗·大雅·崧高》“四方于宣” 汉 郑玄 笺:“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后汉书·顺帝纪》:“夷狄叛逆,赋役重数,内外怨旷,惟咎叹息。其遣光禄大夫案行,宣畅恩泽,惠此下民,勿为烦扰。” 明 王守仁 《答顾东桥书》:“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於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復於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復可覩。”
(2).舒散;抒发。 唐 陆贽 《奉天论赦书事条状》:“宣畅鬱堙,不可不洞开襟抱;洗刷疵垢,不可不盪去瘢痕。”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圣人知声音之道,足以感人也,拊石截竹,八音克谐,定其律吕,授以节奏,调摄志气,宣畅性情,使闻其声者,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3).流畅。《云笈七籤》卷三十:“﹝鼻﹞两孔之下源是死气之门,元生君严固守之,使精神宣畅于百节,血液盈满于千关。” 明 李贽 《读律肤说》:“故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
词语解释:宣坐  拼音:xuān zuò
皇帝赐臣子坐,称为“宣坐”。 宋 周必大 《玉堂杂纪》卷中:“上曰:太上有旨立 谢后 ,命卿草制。 必大 奏:合略及归姓否?上曰:不如此,四方何由知明,言幼随乳母可也。宣坐赐茶讫。御药 王濛 同入院,二鼓后进草毕。”
词语解释:宣惠  拼音:xuān huì
普施惠爱。《国语·晋语七》:“君知 士贞子 之帅志博闻而宣惠於教也,使为太傅。”
词语解释:宣对  拼音:xuān duì
谓臣下应诏回答皇帝的垂询。《宋史·光宗纪》:“﹝五月﹞庚申,詔侍从、经筵、翰苑官,自今并不时宣对,庶广咨询,以辅治道。”
词语解释:宣押  拼音:xuān yā
指宣布朝廷签署的文告。凡公文需书押,因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宰相遇诞日,必差官具口宣押,赐礼物。”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前三日,宣押知制誥、详定、考试等官,赴学士院锁院,命御策题,然后宣押赴殿。”《宋史·杨存中传》:“二年春,进神武中军统制,宰相 吕颐浩 袖敕以授 存中 。 俊 奏留 存中 军中…… 存中 亦固辞,且谓:‘神武诸帅如 韩世忠 、 张俊 ,皆贵拥旌鉞,名望至重,如臣么么,一旦位与之抗,实不自安。’不许,遣中使宣押,乃视事。”
词语解释:宣哲  拼音:xuān zhé
明哲;明智。《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中》:“宣哲,犹明哲也,《大雅·烝民》篇‘既明且哲’是也。” 晋 潘岳 《司空密陵侯郑袤碑》:“允恭克让,宣哲清明。” 章炳麟 《魏武帝颂》:“宣哲惟武,民之司命。”
词语解释:宣抚  拼音:xuān fǔ
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宣和遗事》后集:“ 徽宗 詔 童贯 復行宣抚 云中 等路。”《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九月,戊申朔,分天下为十八道,遣使宣抚。” 吴玉章 《辛亥革命》:“而 清 朝政府也吓得手忙脚乱,刚调用 岑春煊 入 川 宣抚,又下令 端方 派兵镇压。”
词语解释:宣美  拼音:xuān měi
谓宣扬教化,使风俗淳美。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君有定天下之功,重以明德,班叙海内,宣美风俗,旁施勤教,恤慎刑狱。”《后汉书·刘恺传》:“今刺史一州之表,二千石千里之师,职在辩章百姓,宣美风俗,尤宜尊重典礼,以身先之。”
词语解释:宣流  拼音:xuān liú
(1).宣扬。《后汉书·安帝纪》:“朕以幼冲,奉承鸿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飢荒,更相噉食。”
(2).流布;流传。《乐府诗集·吴鼓吹曲·玄化》:“玄化象以天,陛下圣真。张皇纲,率道以安民;惠泽宣流而云布,上下睦亲。”《晋书·虞溥传》:“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3).泄放水流。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尹文端公》:“公覆奏:‘ 李卫 不问 河 身之深浅,而但问 河 水之大小,非知 河 者也。倘 河 浅坝开,宣流太过,则湖水弱,难以敌 黄 之强。’”
词语解释:宣榭  拼音:xuān xiè
古代建筑于土台上的厅堂,为讲武临观之所。《春秋·宣公十六年》:“夏, 成周 宣榭火。” 杜预 注:“《传例》曰:‘宣榭,讲武屋。’《尔雅》曰:‘无室曰榭,谓屋歇前。’” 孔颖达 疏:“ 服虔 云:‘宣扬威武之处,义或当然也。’ 李巡 曰:‘臺积土为之,所以观望,臺上有屋谓之榭。则榭是臺上屋。居臺而临观讲武,故无室而歇前,歇前者无壁也,如今厅是也。’”《晋书·乐志上》:“ 永嘉 之乱,伶官既减,曲臺宣榭,咸变洿莱。” 清 王夫之 《连珠有赠》诗:“盖闻圜丘九变,密移在纵敛之间;宣榭千寻,函受但合离之际。”
词语解释:宣发  拼音:xuān fā
疏导发散。《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初生门上》:“怯弱之儿豆豉法,宣发胎毒功最良,儿生冬月亦宜此,煎取浓汁当乳尝。”
黑白相杂的头发。 汉 焦赣 《易林·节之井》:“宣髮 龙叔 ,为王主国,安土成稷,天下蒙福。”原注:“宣髮,黑白杂也。”《易·说卦》“为寡髮” 唐 陆德明 释文:“﹝寡﹞,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髮。” 宋 张淏 《云谷杂记·蒜发》:“今人言壮而髮白者,目之曰蒜髮,犹言宣髮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 淮西 、 淮南 、 吴 、 越 ,谓黑中有一二茎白者为宣髮。”
词语解释:宣朗  拼音:xuān lǎng
彰明;明朗。《国语·楚语下》:“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 韦昭 注:“朗,明也。” 三国 魏 曹植 《谢妻改封表》:“洪施遂隆,既荣枝榦,猥復正臣妃为 陈妃 ,光曜宣朗,非妾妇惷愚所当蒙被。”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一:“ 皇牺 古神圣,妙契一俯仰。不待窥马图,人文已宣朗。” 明 李东阳 《会试录序》:“我国家天造之初,气化浑厚,歷数十年,渐以宣朗。又数十年,而条制之精明、典仪之賁饰已极。” 章炳麟 《辨诗》:“然七言在 陈 隋 ,气亦宣朗,不杂传记名物之言。”
词语解释:宣付  拼音:xuān fù
(1). 宋 元 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宋史·礼志二四》:“通事舍人引 鋹 就献俘位,将校等诣楼前舞蹈讫,次引露布案诣楼前北向,宣付中书门下,如宣制仪。”《明史·奸臣传·阿合马》:“ 阿合马 所用部官,左丞 许衡 以为多非其人,然已得旨咨请宣付,如不与,恐异日有辞。”
(2).明令交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这件事已经由督、抚、学三大宪联衔出奏,请宣付史馆,大约可望准的。”按, 清 和 民国 设国史馆,当时规定凡有特殊功绩或足为后世楷模者,由皇帝或政府将其生平事迹交国史馆立传,谓之宣付史馆。
词语解释:宣问  拼音:xuān wèn
(1).帝王后妃向臣下发问。《管子·小匡》:“公宣问其乡里而有考验,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皇帝宣问:‘卿意者何?’ 衾虎 奏曰:‘臣愿解箭。’”《辽史·礼志四》:“皇太后宣问:‘南朝皇帝圣躬万福。’”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问喀尔喀使者》:“ 章皇 即位时甫七龄,时 喀尔喀 使者来朝,随班祝贺,拜跪失仪,上即宣问。侍臣答以远方使者,未嫻礼节,上乃悦。”
(2).犹安慰。《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唯有 杨妃 满目流泪。皇帝亦见,宣问皇后:‘缘即罪 杨坚 一人,不干皇后之事。’”
词语解释:宣道  拼音:xuān dào
宣泄抒发。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声韵》:“文学转相祖述,而声韵之道大行。以古之为诗,取其宣道情致,激扬政化。”
布道,宣讲教义。 袁鹰 《不灭的诗魂--怀邓拓同志和他的诗》:“有个哥哥认识外国传教士,他也跟着去教堂听宣道,翻阅《新旧约全书》。”
词语解释:宣引  拼音:xuān yǐn
皇帝宣召大臣,由内侍引见,称“宣引”。 宋 周必大 《玉堂杂纪》卷中:“﹝ 必大 ﹞得旨,赴 东华门 祗候宣引。日已晡,闻有内宴,小黄门出云:‘恐改日引。’然不敢退。酉后,忽宣入 选德殿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跋唐伯玉奏稿》词:“宣引 东华 去。似当年, 文皇 亲擢, 马周 徒步。殿上风霜生白简,下殿扁舟已具。怎不与官家留住。”《宋史·光宗纪》:“﹝ 绍熙 二年六月﹞癸巳,詔宰臣、执政,自今不时内殿宣引奏事。”
词语解释:宣隘  拼音:xuān ài
谓声音的高下抑扬。 唐 孟郊 《答卢仝》诗:“君文真凤声,宣隘满鑑鏘。 洛 友零落尽,逮兹悲重伤。”
词语解释:宣医  拼音:xuān yī
皇帝宣旨派遣的医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宣医丧命敕葬破家》:“京师语曰:‘宣医丧命,勑葬破家。’盖所遣医官云:某奉勑来,须奏服药加减次第,往往必令饵其药,至死而后已。”
词语解释:宣淫  拼音:xuān yín
亦作“ 宣婬 ”。 公然淫乱,毫无避忌。《左传·宣公九年》:“ 洩冶 諫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 杜预 注:“宣,示也。” 汉 仲长统 《昌言·理乱》:“君臣宣淫,上下同恶。”《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陈灵公 宣婬於朝, 泄冶 正諫而杀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敢瞒大人,这事有个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空,舍宣淫而外,一无事事者乎?”
词语解释:宣尉  拼音:xuān wèi
宣慰使的省称。《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 杨公 写毕,文不加点,送与 薛宣尉 看。 薛宣尉 把这文章番復细看,又见写得好,不住口称赞。”参见“ 宣慰使 ”。
词语解释:宣慰使  拼音:xuān wèi shǐ
官名。 唐 元和 十四年,平 淄青 节度留后 李师道 ,分其地为三镇,以 杨於陵 充 淄 青 十二州宣慰使。此是临时性差遣,不为常制,见《旧唐书·杨於陵传》。 元 代为宣慰使司长官。至 明 清 时不设于内地,而专设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土司世袭之官。参见“ 宣慰司 ”。
词语解释:宣取  拼音:xuān qǔ
(1).皇帝下旨索取某物。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九:“ 欧阳公 《归田録》初成,未出,而序先传, 神宗 见之,遽命中使宣取。” 宋 王明清 《挥麈前录》卷一:“ 绍兴 元年三月二十二日, 荆湖南路 马步军副总管 孔彦舟 言:‘於 潭州 州城莲池内收得玉一片,堪篆刻御宝,乞差人宣取。’”
(2).犹宣召。《水浒传》第五四回:“有圣旨特来宣取将军赴京,有委用的事。”
词语解释:宣下  拼音:xuān xià
向下级宣布诏令。《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其申明科禁,宜于今者,宣下郡国。”《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臣 亮 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宋书·索虏传》:“若绥导失中,令民逃亡,加罪无纵。其普宣下,咸使闻知朕意焉。”
词语解释:宣差  拼音:xuān chà
(1).帝王派遣的使者。 宋 孟珙 《蒙鞑备录·奉使》:“彼奉使曰宣差。自皇帝或国王处来者,所过州县及官兵头目处,悉来尊敬,不问官之高卑,皆分庭抗礼。”《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绍定三年》:“ 全 欲朝廷不为备,且不遽絶其给,乃挟 蒙古 李 宋 二宣差以虚喝朝廷,然 蒙古 实未尝资 全 兵。” 清 洪昇 《长生殿·神诉》:“则俺在庙里安身,忽听得空中唤取,则他那天上宣差,有俺甚地头事务。”
(2).供传唤役使的差人。《金史·李喜住传》:“有 李喜住 者,本 宿州 众僧奴 下宣差。”
共20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