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吾宗 拼音:wú zōng
我们的宗族。《左传·僖公五年》:“ 晋 ,吾宗也,岂害我哉?”《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羣 为儿时, 寔 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 唐 杜甫 《吾宗》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词语解释:朝宗 拼音:cháo zōng
(1).古代诸侯春、夏朝见天子。后泛称臣下朝见帝王。《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覲,冬见曰遇。” 唐 李舟 《为崔大夫请入奏表》:“将临元会之期,倍切朝宗之恋。” 宋 陆游 《福建到任谢表》:“咸造在廷,甫遂朝宗之愿。” 明 李攀龙 《上朱大司空》诗:“转餉十年军国壮,朝宗万里帝图雄。”
(2).指下属进见长官。 晋 陶潜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太傅 河南 褚裒 ,简穆有器识,时为 豫章 太守,出朝宗 亮 ( 庾亮 )。”
(3).比喻小水流注大水。《书·禹贡》:“ 江 汉 朝宗于海。” 孔颖达 疏:“朝宗是人事之名,水无性识,非有此义。以海水大而 江 汉 小,以小就大,似诸侯归於天子,假人事而言之也。” 唐 张九龄 《饯王司马入计同用洲字》诗:“独嘆 湘江 水,朝宗向北流。”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造物从来不好色,磨灭佳人,使尽罡风力。万泪朝宗 江 海溢,天公只当潮和汐。” 黄药眠 《我梦》诗:“我梦作羽薄的白云,飘流光海无踪--但我终是江波一滴,向着大海朝宗!”词语解释:祖宗 拼音:zǔ zōng
(1).特指帝王的祖先。语本《礼记·祭法》:“[ 殷 人]祖 契 而宗 汤 ,[ 周 人]祖 文王 而宗 武王 。”《汉书·张汤传》:“国家承祖宗之业,制诸侯之重,新失大将军,宜宣章盛德以示天下,显明功臣以填藩国。” 唐 韩愈 《禘祫议》:“陛下追孝祖宗,肃敬祀事。” 元 费唐臣 《贬黄州》第一折:“祖宗之法,朕不敢违。”《西湖佳话·三台梦迹》:“自祖宗以来,每每亲征,不独上也。”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一回:“朕正思北去,一謁祖宗十二陵寝。”
(2).泛指祖先。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我 竇 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红楼梦》第三三回:“我家从无这样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待下。” 清 龚自珍 《农宗》:“姑试之一州,州蓬跣之子,言必称祖宗,学必世谱谍。” 王杏元 《“铁笔御史”》:“由他吧!我家祖宗没积德,今日才落得如此。”
(3).犹始祖。 宋 宋先生 《太常引》词:“因遇 吕仙公 ,识返本、还元祖宗。”《红楼梦》第六二回:“把个令祖宗拈出来了!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 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鼓--这种韵律的乐品,是一切乐器的祖宗。” 巴金 《砂丁》三:“ 赵二祖宗 ,那就是挖锡矿的老祖宗呀!”
(4).对尊长者的敬称。《红楼梦》第四七回:“那丫头道:‘好亲亲的姨太太,姨祖宗!我们老太太生气呢!你老人家不去,没个开交了。’”《红楼梦》第五三回:“ 凤姐儿 搀着 贾母 笑道:‘老祖宗走罢。咱们家去吃去,别理他。’”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九一回:“太后便道:‘不必拘礼,你肯遵我的意旨,叫我做老祖宗,晨夕侍着,我就喜欢你了。’”
(5).指祖先的神主牌位。 郭沫若 《芭蕉花》:“不一会父亲晓得了,他又把我们拉去跪在大堂上的祖宗面前打了我们一阵。”
(6).犹崇尚;效法。 晋 葛洪 《抱朴子·尚博》:“或有汪濊玄旷,合契作者,内闢不测之深源,外播不匱之远流,其所祖宗也高,其所紬绎也妙。”词语解释:太宗 拼音:tài zōng
古官名。即 周 之大宗伯。《书·顾命》:“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孔 传:“太宗上宗,即宗伯也。”《逸周书·尝麦》:“即假于太宗、少宗、少祕于社。”参见“ 大宗伯 ”。
词语解释:大宗伯 拼音:dà zōng bó
周 官名,春官之长,掌邦国祭祀、典礼等事。《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明 清 亦称礼部尚书为大宗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二·宗伯执持》:“时 高南宇 仪 为大宗伯,力持不可。”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 徐乾学 ﹞闻之,急问公( 韩菼 )姓氏……遂引入都中,援例中北闈乡榜, 康熙 癸丑会、状连捷,官至大宗伯。”词语解释:嗣宗 拼音:sì zōng
三国 魏 阮籍 的字。“竹林七贤”之一。 唐 杜甫 《示侄佐》诗:“ 嗣宗 诸子姪,早觉 仲容 贤。”参见“ 七贤 ”。
词语解释:七贤 拼音:qī xián
(1).指 魏 晋 时 嵇康 、 阮籍 、 山涛 、 向秀 、 刘伶 、 阮咸 、 王戎 七个名士。《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 陈留 阮籍 , 河内 山涛 ,豫其流者, 河内 向秀 , 沛国 刘伶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唐 皇甫湜 《醉赋》:“沉湎於酒,有 晋 之七贤。” 元 沉禧 《南吕一枝花·七月六日为施以和寿作》套曲:“七贤林下客,九老会中儔。”
(2).指 东汉 袁秘 、 封观 、 陈端 、 范仲礼 、 刘伟德 、 丁子嗣 、 张仲然 七人。《后汉书·袁闳传》:“ 黄巾 起, 秘 从太守 赵谦 击之,军败, 秘 与功曹 封 观 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陈, 谦 以得免。詔 秘 等门閭号曰‘七贤’。”
(3).佛教指调心顺道的七个阶次或七贤人。《仁王经·序品》:“復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吉藏 疏:“七贤有二义。一依小乘者:一、五停心观;二、别相念处;三、总相念处;四、煖法;五、顶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此等调心顺道,故名为贤。二依大乘:一初发心人;二名有相行人;三名无相行人;四名方便行;五名习种性;六性种性;七道种性。此七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前蜀 贯休 《闻大愿和尚顺世》诗之三:“师禀尽名卿,孤峰老称情。若游三点外,争把七贤平。”
(4).泛指七位贤人。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与之大夫》:“进公家,不终朝七贤并拔,较吾兄应是没争差。”词语解释:儒宗 拼音:rú zōng
儒者的宗师。 汉 以后亦泛指为读书人所宗仰的学者。《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赞》:“ 叔孙通 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 汉 家儒宗。”《汉书·萧望之传赞》:“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为儒宗,有辅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昔 昌黎 为 唐 儒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公著作存佚考》:“ 石林 公以宏通渊雅之才,研求经义,撰述辞章,蔚为一代儒宗文伯。” 鲁迅 《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先生遂身衣学术的华衮,粹然成为儒宗。”词语解释:玄宗 拼音:xuán zōng
(1).指佛教的深奥旨意。 晋 僧肇 《注〈维摩诘经〉序》:“而恨 支 竺 所出,理滞於文,常惧玄宗,坠於译人。”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大弘緇侣法师 至诚幽感,独步玄宗。” 元 无名氏 《猿听经》第二折:“我在此山中千百餘年,常只闻经听法,推悟玄宗。”
(2).指道家所谓道的深奥旨意。《文选·王俭〈褚渊碑铭〉》:“眇眇玄宗,萋萋辞翰。” 李周翰 注:“玄宗,道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何晏 王弼 ,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 唐 王维 《贺玄元皇帝见真容表》:“琪树韜华,瑶池夺映,实由陛下弘敷本际,大啟玄宗。”词语解释:真宗 拼音:zhēn zōng
释道两教谓所持的真正宗旨;正宗。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我 玄元皇帝 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於妙用。” 唐 孟郊 《夏月谒智远禅师》诗:“謁师见真宗,何必千万劫?”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龙门鲤》:“﹝ 朱大祺 ﹞徒步至 嵩山 东岳庙 謁 北摩禪师 。居一年,尽得 少林 真宗。”词语解释:南宗 拼音:nán zōng
我国佛教禅宗、道教、山水画均有南宗、北宗之分。详“ 南北宗 ”。
词语解释:南北宗 拼音:nán běi zōng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 弘忍 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 慧能 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 神秀 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后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宋 刘克庄 《六言偈》之四:“佛者别南北宗,儒家分 朱 陆 氏。”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 金 王重阳 所传者为北宗, 宋 张伯端 所传者为南宗。 明 王祎 《青岩丛录》:“全真之名昉於 金 世,有南北二宗之分。南宗先性,北宗先命。”
(3).我国山水画自 唐 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 王维 ,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 李思训 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 明 董其昌 ,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明 莫是龙 《画说》:“画之南北二宗,亦 唐 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 李思训 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 宋 之 赵干 、 赵伯驹 、 伯驌 ,以至 马 、 夏 辈;南宗则 王摩詰 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 张璪 、 荆关 、 郭忠恕 、 董 、 巨 、 米 家父子,以至 元 之四大家。”词语解释:归宗 拼音:guī zōng
(1).古代谓出嫁妇女,父母虽亡,也得回家省问,以示不绝于宗族。《仪礼·丧服》:“妇人虽在外,必有归宗。” 郑玄 注:“父虽卒,犹自归宗……不自絶於其族类也。”
(2).古时已出嫁的妇女因夫死而回到娘家,或年限女婿(招女婿的一种)回至本家。《诗·邶风·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毛 传:“归,归宗也。” 唐 韩愈 《卢君墓志铭》:“母夫人既终,育幼弟与归宗之妹,经营勤甚,未暇进仕也。”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三折:“我无儿不使妇,你两个可也有爷和娘在家裡,不如收拾了一房一卧,各自归宗去罢。”《元典章·户部三·籍册》:“﹝年限女婿﹞归宗与父兄同家住坐。”
(3).出嗣异姓别支或流落在外的人,还归本宗。《新唐书·许王素节传》:“因詔外继嗣王者皆归宗。”《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你﹞认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认定你是哥哥,两口同声当官去告理,一定断还归宗。”《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九回:“只要你果然官做大了,可以呈请归宗的。”
(4).物归原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环为旧物,箭亦归宗。”
(5).犹归结。 谢觉哉 《三三制的理论与实际》:“一切都归宗于一点:民主习惯,遵守决议,不以私害公。” 郭沫若 《答教育三问》:“一句话归宗,让青年自由自在的发展便是最好的领导。”词语解释:岱宗 拼音:dài zōng
(1).即 泰山 。 泰山 旧谓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书·舜典》:“岁二月,东巡守,至于 岱宗 。” 孔 传:“ 岱宗 , 泰山 ,为四岳所宗。” 唐 杜甫 《望岳》诗:“ 岱宗 夫如何? 齐 鲁 青未了。” 清 唐孙华 《东岳宙》诗:“ 岱宗 首羣岳,巖巖镇 鲁 疆。”
(2).古代谓人死后灵魂归 泰山 。故以 岱宗 指死亡。《文选·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二》:“常恐游 岱宗 ,不復见故人。” 李善 注引《援神契》:“ 太山 ,天帝孙也,主召人魂。”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诗:“龟龄安可获, 岱宗 限已迫。”词语解释:有宗 拼音:yǒu zōng
(1).有宗旨。《老子》:“言有宗,事有君。” 南朝 宋 傅亮 《感物赋》:“坟素杳以难暨,九流纷其异封。领三百於无邪,贯五千於有宗。”
(2).佛教语。“空宗”的对称。如小乘的俱舍宗,大乘的法相宗。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十章:“按大乘有宗,上承小乘之一切有部。则有宗之禪,上接有部之法,固极自然。”词语解释:正宗 拼音:zhèng zōng
(1).佛教禅宗称初祖 达摩 所传的嫡系宗派。 宋 陈师道 《请兴化禅师疏》:“绍 雪门 之正宗,入 慧林 之半座。”
(2).泛指学业技术的嫡传正派。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人知 沉 宋 律家正宗,不知其权舆于三 谢 ,槖钥于 陈 隋 也。” 刘师培 《文说》:“言如纶綍,乃詔册之正宗;音涉哀思,乃赋骚之变体。” 鲁迅 《书信集·致李桦》:“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
(3).传统的,主要的。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厂甸儿》:“﹝厂甸﹞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词语解释:华宗 拼音:huá zōng
(1).犹贵族。 三国 魏 曹植 《上疏陈审举之义》:“三监之衅,臣自当之,二南之辅,求不必远,华宗贵族藩王之中,必有应斯举者。”《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生自华宗,世务简隔。” 张铣 注:“言生於富贵之宗。”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秦会之 以孙女嫁 郭知运 ,自答聘书曰:‘某人东第华宗,南宫妙选,乃肯不卑於作赘,何辞可拒於盟言。’”
(2).对同族或同姓者的美称。《西游记》第十四回:“老者道:‘舍下姓 陈 。’ 三藏 闻言,即下来起手道:‘老施主,与贫僧是华宗。’”《天雨花》第三回:“别姓子孙怎接代,乱了华宗不近情。”川剧《秋江》:“不怕,不怕,有我,嗨,姑姑,我们两个还是华宗咧!”词语解释:文宗 拼音:wén zōng
(1).备受尊崇的文章宗伯。《后汉书·崔駰传赞》:“ 崔 为文宗,世禪雕龙。”《魏书·崔光传》:“ 孝伯 之才,浩浩如 黄河 东注,固今日之文宗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王安石 为一代文宗。”《官场现形记》第二回:“ 赵温 念过墨卷,晓得这 汪鸣鑾 ,就是那做《能自彊斋文稿》的 柳门 先生,他本是一代文宗。”
(2). 明 清 时称提学、学政为文宗。亦用以尊称试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每文宗临试,輒首拔之,而苦不得售。”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超增补廪的文便移,只怕那守法的文宗也不便批。”词语解释:神宗 拼音:shén zōng
(1).古代指 尧 庙。一说指 尧 太祖 文祖 之宗庙。《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孔 传:“神宗, 文祖 之宗庙。言神,尊之。” 蔡沉 集传:“神宗, 尧 庙也。 苏氏 ( 苏軾 )曰:‘ 尧 之所从受天下者曰文祖, 舜 之所从受天下者曰神宗。受天下於人,必告於其人之所从受者。《礼》曰‘ 有虞氏 禘 黄帝 而郊 嚳 ,祖 顓頊 而宗 尧 ’,则神宗为 尧 明矣。’”
(2).后亦用以指天子的祖庙。《乐府诗集·唐享太庙乐章·诚敬》:“虔奉苹藻,肃事神宗。”词语解释:一宗 拼音:yī zōng
(1).一个宗族。亦谓同族,同姓。《汉书·吴王刘濞传》:“天下一宗,死 长安 即葬 长安 ,何必来葬!” 颜师古 注:“犹言同姓共为一家。”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卿一宗在朝有几人, 陆 ( 陆凯 )曰:二相,五侯,将军十餘人。”《新唐书·宗室传赞》:“建国利一宗,列郡利百姓。”
(2).表数量。一桩;一件。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六:“ 浹 ( 何浹 )索纸万幅以答款,府司以数百幅给之,乃一纸书一宗。”《红楼梦》第八八回:“头一宗,他当家没有空儿。”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你一宗,他一宗,从晌午说到太阳落。”
(3).表数量。文卷一夹或一册。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这一宗是何文卷?” 章炳麟 《新方言·释言》:“凡事有始终期限曰一成,或曰一终。今公牘转作一宗,通俗转作一桩,皆终字也。”
(4).表数量。一批。《三国演义》第六八回:“ 吕蒙 箭尽,正慌间,忽对 江 一宗船到。”
(5).表数量。一片,一块。《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圩里那一宗田,你替我卖给那人罢了。”词语解释:禅宗 拼音:chán zōng
佛教宗派名。又名佛心宗或心宗,以 印度 菩提达摩 为初祖。禅宗之名称始于 唐 代。由 达摩 而 慧可 、 僧璨 、 道信 ,至第五世 弘忍 门下,分成北方 神秀 的渐悟说和南方 慧能 的顿悟说两宗。但后世唯南方顿悟说盛行,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禅宗兴起后,流行日广,影响及于 宋 明 理学。《水浒传》第四回:“ 智深 不晓得禪宗答应能否两字,却便道:‘洒家记得。’” 明 徐渭 《次苏长公雪》诗之一:“翩如巾舞玉人纤,皎似禪宗戒律严。”词语解释:三宗 拼音:sān zōng
(1).指 黄帝 、 唐尧 、 虞舜 。 宋 苏辙 《历代论二·汉昭帝》:“故吾论三宗享国长久,皆学道之力。至 汉昭帝 ,惜其有过人之明,而莫能导之以学。”
(2).指 孙中山 的三民主义。 郭沫若 《访翠亨村》诗:“早识 汪 胡 怀贰志,何期 陈 蒋 叛三宗。”词语解释:同宗 拼音:tóng zōng
(1).宗法社会指同一大宗。《仪礼·丧服》:“何如而可为之后?同宗则可为之后。” 贾公彦 疏:“同宗则可为之后,以其大宗子,当收聚族人。” 胡培翚 正义:“同宗,同大宗也。”《左传·襄公十二年》:“凡诸侯之丧,异姓临於外,同姓於宗庙,同宗於祖庙,同族於禰庙。”
(2).指同一家族或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天下同宗,死 长安 即葬 长安 ,何必来葬为!”《宋书·刘延孙传》:“ 延孙 於帝室本非同宗,不应有此授。”《红楼梦》第二回:“老先生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一幕:“ 苦成 --年五十五岁, 姒 姓,与 勾践 同宗。”词语解释:世宗 拼音:shì zōng
帝王的庙号之一。言其文治武功为一世之宗。《汉书·宣帝纪》:“六月庚午,尊 孝武 庙为 世宗 庙,奏《盛德》、《文始》、《五行》之舞,天子世世世献。”《文选·孔融〈荐祢衡表〉》:“昔 世宗 继统,将弘祖业。” 李善 注:“ 世宗 , 孝武 庙号也。”后 金 之 完颜雍 , 明 之 嘉靖帝 、 清 之 雍正帝 等亦称 世宗 。词语解释:北宗 拼音:běi zōng
(1). 唐 以 神秀 为代表的佛教禅宗的一派。因流行北方,故称。 五代 齐己 《送乾康禅师入山过夏》诗:“云门应近寺,石路或穿松。知在栖禪外,题诗寄北宗。”《旧唐书·方伎传·僧神秀》:“初, 神秀 同学僧 慧能 者, 新州 人也,与 神秀 行业相埒……天下乃散传其道,谓 神秀 为北宗, 慧能 为南宗。”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序论:“禅宗一系的变化,本来很大,初是北宗得势,尔后逐渐转向南宗。”
(2).我国山水画的两大流派之一。 唐 李思训 作画,多用重彩,即所谓青绿山水; 王维 山水画创水墨渲淡之法而少勾勒,即所谓淡赭山水。两人画法流传后世, 明 人称 李思训 之清绿为北宗,称 王维 之破墨为南宗。 明 莫是龙 《画说》:“画之南北二宗,亦 唐 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 李思训 父子著色山……南宗则 王摩詰 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参阅 沉子丞 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唐画概述》。
(3).道教的一个流派。 金 初 王重阳 于 山东 创全真教,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以炼养为主。 天台 张伯瑞 一派也以炼养为主,宣扬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 张 居南方,称南宗; 王 居北方,称北宗。词语解释:亢宗 拼音:kàng zōng
庇护宗族;光耀门庭。《左传·昭公元年》:“ 吉 不能亢身,焉能亢宗?” 唐 张说 《故洛阳尉赠朝散大夫马府君碑》:“伯父 匡武 抚之曰:‘亢宗保家,吾有望尔。’”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申氏》:“士人子,不能亢宗,而辱门户、羞先人, 跖 而生,不如 夷 而死。”词语解释:心宗 拼音:xīn zōng
佛教宗派名。即禅宗。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标的,故称。 唐 宗密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下:“所传心宗,实贯三尊。”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凡为仁学者,於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词语解释:仙宗 拼音:xiān zōng
修道求仙的要旨。 唐 孟郊 《求仙曲》诗:“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词语解释:大宗 拼音:dà zōng
(1).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馀子为“小宗”。《仪礼·丧服》:“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礼记·大传》“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唐 孔颖达 疏:“百世不迁之宗者,谓大宗也,云有五世则迁之宗者,谓小宗也。”
(2).世家大族。《魏书·尒朱彦伯传》:“ 仲远 天性贪暴,大宗富族,诬之以反,殁其家口。”
(3).本原。《庄子·天道》:“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4).犹大批;大数目。表示财物等数量大。《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再加一个工程出来,府里要费,道里要费,到了院费更是个大宗。” 曹禺 《日出》第三幕:“我知道,最近银行大宗提款的不算少。”
(5).指数量大的商品或产品。 清 王韬 《兴利》:“西人贸易于 中国 者,不过以匹头为大宗。”
(1). 殷 代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官,为天官六大之一。 周 代改为大宗伯。《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郑玄 注:“盖 殷 时制也。 周 则大宰为天官,大宗曰宗伯,为春官。”
(2).事物的本源。《淮南子·原道训》:“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者,声之大宗也。” 高诱 注:“祖、宗皆本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玄者,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词语解释:衰宗 拼音:shuāi zōng
衰败的宗族。有时作谦词。《三国志·蜀志·张裔传》:“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唐 王绩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衰宗多弟姪,若箇赏池臺。” 清 刘大櫆 《伯兄奉之先生墓志铭》:“呜呼,吾门虽衰宗,诸孙虽闇质,然以先生之厚德长者,后世其有兴者邪?” 鲁迅 《彷徨·孤独者》:“这不但是‘衰宗’不幸,也太使朋友伤心。”词语解释:可宗 拼音:kě zōng
可靠。《论语·学而》:“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朱熹 集注:“因,犹依也。宗,犹主也。言……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宗而主之矣。” 杨伯峻 注:“宗,主,可靠。”参见“ 可靠 ”。
词语解释:可靠 拼音:kě kào
(1).可以信赖依靠。 清 史致谔 《禀左宗棠》:“至属吏中结实可靠之员,职道於十月中旬曾具禀加考密陈。” 老舍 《四世同堂》四七:“她看出来朋友们确是比 瑞丰 还更亲近,更可靠。”
(2).真实可信。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最可恨的是所闻的多不可靠。” 曹禺 《日出》第二幕:“你怎么知道谣言一定可靠?”词语解释:诗宗 拼音:shī zōng
(1).专攻《诗经》而为人们所宗仰的名家。 清 汪懋麟 《〈渔洋续集〉序》:“国子祭酒 济南 王先生 ,产圣人之乡,传 申 辕 之学,为 齐 鲁 诗宗,卓矣!”
(2).众所敬仰的诗人,诗坛泰斗。 唐 姚合 《寄陕州王司马》诗:“自当臺直无因醉,一别诗宗更懒吟。” 宋 杨万里 《晓望》诗:“不须兼 鲍 谢 ,始得擅诗宗。” 清 钱谦益 《仙坛倡和诗》之三:“已悔六时违浄业,谁传四始立诗宗。”词语解释:六宗 拼音:liù zōng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 汉 以来诸说不一:(1) 汉 伏胜 、 马融 谓天、地、春、夏、秋、冬。(2) 汉 欧阳 、 大小夏侯 、 王充 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 汉 孔光 、 刘歆 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 汉 贾逵 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 汉 郑玄 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 三国 魏 刘劭 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 晋 王肃 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 晋 张髦 谓祖考三昭三穆。(9) 晋 司马彪 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 北魏 孝文帝 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 唐 孔颖达 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
(2).谓 汉 文帝 、 武帝 、 宣帝 、 元帝 、 明帝 、 章帝 。《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 李贤 注:“六宗,谓 孝文 曰 太宗 , 孝武 曰 代(世)宗 , 孝宣 曰 中宗 , 孝元 曰 高宗 , 孝明 曰 显宗 , 孝章 曰 肃宗 。”
(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词语解释:本宗 拼音:běn zōng
(1).犹祖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李白出处》:“ 白 但生於 蜀 ,一出后,未常返其故居。 陇西 以其本宗, 山东 以其流寓,志 白 奚不宜者?”
(2).本宗族。《清文献通考·刑四》:“凡本宗为人后者之子孙,於本生亲属孝服,祇论所后宗支,本生亲属降服。”词语解释:河宗 拼音:hé zōng
(1).古代以 黄河 为四渎之宗,因称 黄河 为“河宗”。亦借指 黄河 中流一带。《史记·赵世家》:“奄有 河宗 ,至于 休溷 诸 貉 。” 张守节 正义:“盖在 龙门河 之上流, 嵐 胜 二州之地也。”《史记·赵世家》:“自 河宗 、 休溷 诸 貉 ,乃戎狄之地也。”
(2).指 黄河 的水神。即 河伯 。《穆天子传》卷一:“ 河宗 伯夭 逆天子 燕然 之山……天子授 河宗 璧, 河宗 伯夭 受璧西向沉璧于 河 。” 郭璞 注:“ 伯夭 ,字也。” 南朝 宋 谢朓 《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代人应诏》诗之八:“ 河宗 跃踢,海介夔跜。” 唐 沉佺期 《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 河宗 来献宝,天子命焚裘。”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至 周穆王 ,始从 河宗 柏夭 ,礼致 河 典,以极西土。”词语解释:天宗 拼音:tiān zōng
(1).指日月星辰。《逸周书·世俘》:“ 武王 乃翼矢珪矢宪,告天宗上帝。” 朱右曾 校释:“天宗,日月星辰。”《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於天宗。”
(2).指皇族。《新唐书·南蛮传中·南诏下》:“且天宗近属,不可下小蛮夷。”词语解释:相宗 拼音:xiāng zōng
佛教语。法相宗的略称。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又古来判教,大率以瑜伽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清 谭嗣同 《〈仁学〉界说》:“凡为仁学者,於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参见“ 法相宗 ”。
词语解释:法相宗 拼音:fǎ xiāng zōng
中国 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唐 代 玄奘 及其弟子 窥基 继承古 印度 瑜伽行派学说所创立。该宗严密分析诸法之相而阐述“万法唯识”之理,也称为法相唯识宗、唯识宗。 窥基 常住 长安 慈恩寺 ,世称 慈恩大师 ,故又称慈恩宗。主要著作有 窥基 的《成唯识论述记》等。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词语解释:代宗 拼音:dài zōng
即 岱宗 。 泰山 的别称。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故虽絶地庙位,祝牲犹列於郊号,宗於 代宗 。”词语解释:周宗 拼音:zhōu zōng
(1).指 周 之 镐京 。《诗·小雅·雨无正》:“ 周 宗既灭,靡所止戾。” 郑玄 笺:“ 周 宗, 镐京 也。”按 周宗 ,当作 宗周 。 马瑞辰 通释:“ 周 宗与 宗周 有别……《诗》‘ 周 宗’当为传写误倒。”
(2). 周 王室的宗族。《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晋国 不恤 周 宗之闕,而 夏 肄是屏。” 杜预 注:“ 周 宗,诸 姬 也。”《穆天子传》卷二:“ 赤乌氏 先出自 周 宗。” 郭璞 注:“与 周 同始祖。”词语解释:覆宗 拼音:fù zōng
毁败宗族;灭族。《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絶祀。”《周书·文帝纪上》:“臣闻誓死酬恩,覆宗报主,人伦所急,赴蹈如归。” 清 戴名世 《徐节妇传赞》:“当是时,天下兵起,往往千里之间,皆成墟莽,覆宗灭祀者,何可胜数。”词语解释:殷宗 拼音:yīn zōng
(1). 殷 人的宗祀。指 殷 朝。《楚辞·离骚》:“ 后辛 之葅醢兮, 殷 宗用而不长。”
(2).谓 殷 代先王。指 盘庚 。 汉 班固 《东都赋》:“迁都改邑,有 殷宗 中兴之则焉。”
(3).谓 殷 代先王。指 武丁 。《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昧旦思求,想遇师辅,虽 殷宗 之梦板筑,罔以加也。” 唐 岑参 《河西太守杜公挽歌》之一:“ 蒙叟 悲藏壑, 殷宗 惜济川。” 明 张居正 《文华殿对》:“念终始典於学,期迈 殷宗 。”词语解释:禋宗 拼音:yīn zōng
祀六宗。《文选·陆倕〈石阙铭〉》:“类帝禋宗,光有神器。” 李善 注引《书》:“禋于六宗。”参见“ 六宗 ”。
词语解释:六宗 拼音:liù zōng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 汉 以来诸说不一:(1) 汉 伏胜 、 马融 谓天、地、春、夏、秋、冬。(2) 汉 欧阳 、 大小夏侯 、 王充 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 汉 孔光 、 刘歆 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 汉 贾逵 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 汉 郑玄 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 三国 魏 刘劭 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 晋 王肃 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 晋 张髦 谓祖考三昭三穆。(9) 晋 司马彪 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 北魏 孝文帝 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 唐 孔颖达 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
(2).谓 汉 文帝 、 武帝 、 宣帝 、 元帝 、 明帝 、 章帝 。《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 李贤 注:“六宗,谓 孝文 曰 太宗 , 孝武 曰 代(世)宗 , 孝宣 曰 中宗 , 孝元 曰 高宗 , 孝明 曰 显宗 , 孝章 曰 肃宗 。”
(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词语解释:邪宗 拼音:xié zōng
旁门左道;非正统的流派。《封神演义》第七八回:“仗伊恶党污仙教,番聚邪宗枉横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小说和戏曲, 中国 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但一经西洋的‘文学概论’引为正宗,我们也就奉之为宝贝。” 鲁迅 《书信集·致钱玄同》:“然则文言大将,盖非白话邪宗之敌矣。”词语解释:强宗 拼音:qiáng zōng
亦作“彊宗”。 豪门大族。《汉书·赵广汉传》:“其后彊宗大族,家家结为仇讎。”《后汉书·郭伋传》:“强宗右姓,各拥众保营,莫肯先附。” 明 张煌言 《述怀》诗之一:“金符剖异数,玉牒缀强宗。”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子见南子〉》:“这即所谓‘息事宁人’之举,也还是‘强宗大姓’的完全胜利也。”词语解释:宣宗 拼音:xuān zōng
武宗的叔父李忱,唐宪宗之子,年号大中。例如:宣宗初亦号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词语解释:豪宗 拼音:háo zōng
指豪门大族。《后汉书·廉范传》:“ 汉 兴,以 廉 氏豪宗,自 苦陘 徙焉。”《新唐书·百官志三》:“其六,察黠吏豪宗兼并纵暴,贫弱冤苦不能自申者。” 宋 王安石 《虞部郎中赠卫尉卿李公神道碑》:“豪宗大姓,敛手不敢犯法。”词语解释:学宗 拼音:xué zōng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布衣,传十餘世,学者宗之。”后以“学宗”指学术界的领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词语解释:小宗 拼音:xiǎo zōng
(1).我国古代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一系为大宗,其馀子孙为小宗。天子之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称大宗;馀子对天子为小宗。诸侯之君位亦由嫡长子世袭,在本国为大宗;馀子对诸侯为小宗。卿、大夫、士、庶人皆准此。《仪礼·丧服》:“持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礼记·大传》:“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禰者为小宗。” 孔颖达 疏:“别子谓诸侯之庶子也……继别为宗,谓别子之嫡子世继别子为大宗也……继禰者为小宗,谓父之嫡子上继於禰,诸兄弟宗之,谓之小宗。” 唐 柳宗元 《故大理评事柳君墓志》:“ 魏 相之嗣曰 旦 ,仕 隋 为黄门侍郎,其小宗曰 楷 。” 清 刘大櫆 《程氏宗祠碑记》:“ 程氏 祖 永和 建宅立影堂,其后承之为小宗之祠。”
(2).小批,数量不大的。如:出口贸易既要注意大宗商品,也要注意小宗商品。词语解释:临济宗 拼音:lín jì zōng
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之一。属于 南岳 怀让 法系。经 马祖 、 百丈 、 黄蘗 而至 唐 河北 临济院 义玄禅师 , 义玄 正式创立此宗,故名临济宗。其宗风单刀直入,机锋峻烈,使人忽然省悟,为其特色。主要宗旨有“四宾主”、“四料简”、“四照用”等。下传六世,至 北宋 石霜 楚园 门下分为 黄龙 、 杨岐 二派,和原来的五家合称五家七宗。公元十二、三世纪间相继传入 日本 ,今仍流行。词语解释:五宗 拼音:wǔ zōng
(1).古代宗法,继承始祖的后人为大宗;继承高祖、曾祖、祖、父的后人为小宗;大宗一,小宗四,合为“五宗”。参阅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
(2).犹言五世。谓高祖、曾祖、祖、父、己身五代。 汉 陈琳 《为袁绍檄豫州》:“爵赏由心,刑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 北齐 颜之推 《观我生赋》:“畴百家之或在,覆五宗而翦焉。”
(3).同母者为一宗。五宗,谓一父五母所生之子女。《史记·五宗世家》:“ 孝景皇帝 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
(4).佛教宗派名。禅宗 慧能 一系的南宗所分化的五个宗派。即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吕徵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五宗门庭不同,也可由其全体精神上来考察。”参阅《中国佛教·禅宗》。
(5).指五岳。 明 许宗鲁 《东岳》诗:“秩祀严东土,明禋冠五宗。”词语解释:谈宗 拼音:tán zōng
善于言谈而为世所宗仰的人。《晋书·阮修传》:“ 王衍 当时谈宗,自以论《易》略尽,然有所未了,研之终莫悟。”《晋书·良吏传·潘京》:“君天才过人,恨不学耳。若学,必为一代谈宗。”词语解释:物宗 拼音:wù zōng
指众人所景仰的人。 晋 孙绰 《竺法护匹山巨源》:“ 护公 德居物宗, 巨源 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词语解释:诸宗 拼音:zhū zōng
(1).众宗族。 唐 罗隐 《魏博罗令公附卷有迴》诗:“寒门虽得在诸宗,栖北巢南恨不同。”
(2).佛教语。指佛教各宗派。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六章第三节:“五祖 宗密 称 圭峯禪师 ,绍述 清凉 ,盛弘华严,兼通诸宗,斯道益以光大。”词语解释:九宗 拼音:jiǔ zōng
同姓的九族。《左传·隐公六年》:“翼九宗、五正。” 杜预 注:“九宗,一姓为九族也。”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书》:“ 鲁 之封有六族焉, 卫 之封有七族焉, 唐 之封有九宗五正焉。”词语解释:瞽宗 拼音:gǔ zōng
殷 学校名。后借指最高学府。《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於瞽宗。”《礼记·明堂位》:“瞽宗, 殷 学也;頖宫, 周 学也。”《陈书·沉不害传》:“成均自斯坠业,瞽宗於是不脩。” 清 赵翼 《读王予中先生〈白田存稿〉敬书于后》诗:“生膺蒲轮徵,殁入瞽宗祀。” 章炳麟 《检论·争教》:“且夫 辽 氏以降,其在边皆习彀骑,以武怒击杀为故,而不事文教,其卒犹北面於瞽宗之序。”词语解释:女宗 拼音:nǚ zōng
女子的楷模。 汉 刘向 《列女传·宋鲍女宗》:“ 女宗 者, 宋 鲍苏 之妻也。养姑甚谨…… 宋公 闻之,表其閭,号曰‘女宗’。” 清 钱谦益 《母蒋氏赠孺人制》:“庶几释孝子之悲,亦以章女宗之德。”词语解释:性宗 拼音:xìng zōng
(1).佛教语。法性宗的简称,与法相宗同为大乘的两大宗派。以破相显性为宗旨。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古来判教,大率以《瑜珈》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2).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北宗则曰性命双修……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故曰性命双修。”词语解释:辞宗 拼音:cí zōng
辞赋作者中的宗师。亦泛指受人敬仰的文学家。《汉书·叙传下》:“多识博物,有可观采;蔚为辞宗,赋颂之首。”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辞宗盛 荆梦 ,登歌美 鳧 绎 。”《南史·任昉传》:“ 昉 起草即成,不加点窜。 沉约 一代辞宗,深所推挹。”词语解释:人宗 拼音:rén zōng
众人的楷模。谓受人尊崇的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唐 杨炯 《〈王勃集〉序》:“抑惟邦彦,是曰人宗,絶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词语解释:还宗 拼音:huán zōng
出嗣异姓或别支的养子还归本宗、恢复原姓。《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冒 冯 姓者皆还宗。” 胡三省 注:“冒 冯 姓者,皆 行袭 之养子也,使之归宗,所以消散其党。”《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不怕等二老归天后再还宗,或者兼祧两姓俱可。”词语解释:追宗 拼音:zhuī zōng
追随仿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承天大志》:“ 世宗 既追宗 献皇 ,益务张大其事,以明得意,遂作《承天大誌》一书。”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张太学 云:‘ 齐 亡天下士, 汉 失 济南 生’,追宗《大雅》之句,因并识之。”词语解释:空宗 拼音:kōng zōng
佛教语。谓以性空之理破斥妄相的宗派。包括大乘的三论宗和小乘的成实宗。与相宗或者性宗相对而言。 宋 延寿 《宗镜录》卷三四:“今广辩空宗、性宗,有其十异。”词语解释:词宗 拼音:cí zōng
(1).词章为众所宗仰的人;词坛泰斗。《艺文类聚》卷五二引 南朝 梁 裴子野 《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至於网罗图籍,脂粉艺文,学侣揖其精微,词宗称其妙絶。” 宋 刘攽 《与王承旨启》:“海内服其词宗,主上许其国器。”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二:“顿挫之妙,理法之精,千古词宗,自属 美成 。”
(2).犹词旨。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余周流 吴 蜀 ,爰逮 赵 魏 ,末及 周 秦 ,预有讲筵,率皆登践。已布之言令,虽藴胷襟;未吐之词宗,解籤无地。”
(3).指诗词的流派、品格。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果恭王之俭》:“善诗词,幼受业於 沉确士 尚书,故词宗归於正音,不为凡响。”词语解释:盘石宗 拼音:pán shí zōng
谓宗室封藩巩固如磐石。《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词语解释:释宗 拼音:shì zōng
指佛教。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尔归 周 孔 而背释宗,何其迷也!”词语解释:教宗 拼音:jiào zōng
即“教皇”词语解释:雷宗 拼音:léi zōng
指 南朝 宋 隐逸 雷次宗 。 次宗 少入 庐山 ,事沙门 释慧远 ,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不受征辟而终。见《南史·隐逸传上·雷次宗》。 唐 李端 《题觉公新兰若》诗:“新斋结誓如相许,愿与 雷宗 永闭关。”词语解释:继宗 拼音:jì zōng
指宗族后代。 明 张居正 《杂著》:“使 始皇 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即有 刘 项 百辈,何能为哉?”词语解释:开宗 拼音:kāi zōng
(1).开始建立一支父系家族。《逸周书·文政》:“ 管 蔡 开宗循王。” 孔晁 注:“二叔开其宗族,循 镐京 之政,言从化也。”
(2).开创某一教派或学派。 南朝 梁 沉约 《佛记序》:“开宗阐教,致之有渐。”
(3).指创立某一教派或学派的人。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 方耕 、 申受 为此派之开宗; 定庵 、 默深 为此派之巨子。”
(4).犹开头。 清 俞樾 《古文疑义举例·寓名例》:“且辞义血脉,文连旨环,而开宗题其端绪,餘章广而成之,非一问一答之势也。” 闻一多 《文学的历史动向》:“ 中国 ,和其馀那三个民族一样,在他开宗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他以后数千年间文学发展的路线。”词语解释:上宗 拼音:shàng zōng
周 制春官之长大宗伯的别称。《书·顾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 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上宗犹太宗,变其文者,宗伯之长,大宗伯一人,与小宗伯二人,凡三人,使其上二人也。”词语解释:时宗 拼音:shí zōng
为时人所尊崇。亦指为时人所尊崇的人。《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 吕向 注:“宗,尊也。” 南朝 梁 沉约 《授王亮左仆射诏》:“自非民望时宗,莫谐兹举。”词语解释:秩宗 拼音:zhì zōng
古代掌宗庙祭祀的官。《书·舜典》:“咨 伯 ,汝作秩宗。” 唐 陈子昂 《唐故袁州参军妻张氏墓志铭》:“天人之礼,位掌於秩宗;侯伯之尊,宠优於露冕。”《随园诗话补遗》卷五引 清 钱林 《题孟庙》诗:“秩宗昭祀典,庙貌仰觚稜。”词语解释:度宗 拼音:dù zōng
居尊位。指就天子位。度,同“ 宅 ”。 汉 班固 《典引》:“然后钦若上下,恭揖羣后,正位度宗。” 蔡邕 注:“度,居也;宗,尊也。”词语解释:台宗 拼音:tái zōng
指佛教的天台宗。《聊斋志异·蒋太史》:“﹝ 蒋太史 ﹞为人篤嗜内典,一意台宗,虽早登禁林,尝有出世之想。”词语解释:命宗 拼音:mìng zōng
道教中以气为命,以修命为宗者,称为命宗。与性宗相对。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北宗﹞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词语解释:疏宗 拼音:shū zōng
亦作“疎宗”。 远房宗族。《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疎宗。”词语解释:皇宗 拼音:huáng zōng
皇帝的宗族。《魏书·阳平王新成传》:“ 衍 弟 钦 ,字 思若 ……少好学,早有令誉。时人语曰:‘皇宗略略, 寿安 、 思若 。’”词语解释:百宗 拼音:bǎi zōng
犹百族。《荀子·王制》:“司徒知百宗城郭立器之数。” 杨倞 注:“百宗,百族也。”参见“ 百族 ”。
词语解释:百族 拼音:bǎi zú
(1).百姓。《周礼·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而族为主。”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族,百姓也。”《韩非子·难二》:“是以百族之子於上,皆若孝子之爱亲也。” 汉 张衡 《西京赋》:“尔乃商贾百族,裨贩夫妇。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参见“ 百姓 ”。
(2).古代府史以下的吏役。《周礼·秋官·大司寇》:“涖誓百官,戒于百族。” 郑玄 注:“百族,谓府史以下也。”词语解释:遗宗 拼音:yí zōng
后裔;后代。 五代 梁末帝 《命钱鏐进取海南刘岩勅》:“妄称 汉 室遗宗,欲继 尉佗 丑跡。” 金 元好问 《五月十二日座主闲闲公讳日作》诗:“故垒至今埋恨骨,遗宗何力起新阡。”词语解释:礼宗 拼音:lǐ zōng
指妇女守礼而可为人师法者。据《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载: 规 妻善文能书。 规 卒时,妻犹年盛而色美。 董卓 为相,以重礼聘娶, 规 妻乃轻服诣 卓 门,辞请。 卓 威逼之曰:“孤之威教,欲令四海风靡,何有不行於一妇人乎!” 规 妻知不免,乃立骂 卓 。遂被鞭扑而死,后人图画,号曰“礼宗”。 清 钱谦益 《原任四川成都府崇庆州知州杨伯高父赠奉政大夫制》:“图礼宗之像,锡以胙膰;勒孝门之铭,合於上下。” 清 吴伟业 《题登封两烈妇井梧遗恨》诗:“早题蘚石留贞史,却写椒浆事礼宗。”词语解释:祝宗 拼音:zhù zōng
古代主持祭祀祈祷者。《左传·成公十七年》:“ 晋 范文子 反自 鄢陵 ,使其祝宗祈死。” 杜预 注:“祝宗,主祭祀祈祷者。”《墨子·明鬼下》:“必择国之父兄慈孝贞良者以为祝宗。” 晋 潘岳 《藉田赋》:“若乃庙祧有事,祝宗諏日。”词语解释:望宗 拼音:wàng zōng
犹望族。 明 宋濂 《〈义乌楼氏家乘〉序》:“ 大年 从子讳 子固 , 嘉熙 戊戌进士, 严州 桐庐 尉,自是蔚为衣冠之望宗矣。”词语解释:法相宗 拼音:fǎ xiāng zōng
中国 佛教主要宗派之一。 唐 代 玄奘 及其弟子 窥基 继承古 印度 瑜伽行派学说所创立。该宗严密分析诸法之相而阐述“万法唯识”之理,也称为法相唯识宗、唯识宗。 窥基 常住 长安 慈恩寺 ,世称 慈恩大师 ,故又称慈恩宗。主要著作有 窥基 的《成唯识论述记》等。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师復念言法相宗大纲在八识,大纬在四分,乃製此颂一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