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宅相 拼音:zhái xiàng
(1).谓住宅风水之相。《晋书·魏舒传》:“﹝ 舒 ﹞少孤,为外家 宁 氏所养。 宁 氏起宅,相宅者云:‘当出贵甥。’外祖母以 魏氏 小而慧,意谓应之。 舒 曰:‘当为外氏成此宅相。’” 明 李东阳 《兆先赴试三河念之有作》诗:“古人重宅相,派出蒙泉深。”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风水不破,公等亦亡,謚曰至愚,孰云不洽。”亦用为将出贵甥之典。《北齐书·李绘传》:“ 河间 邢晏 ,即 绘 舅也。与 绘 清言,叹其高远。每称曰:‘若披云雾,如对珠玉,宅相之寄,良在此甥。’”
(2).外甥的代称。出于 晋 魏舒 舅宅出贵甥故事。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四:“ 王賁 侍郎,即令公之宅相也,志大气雄,酷似其舅。” 明 夏完淳 《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诗:“愧负 文姬 孝,深为宅相怜。” 清 钮琇 《觚賸·蒋山佣》:“ 顾亭林 先生 炎武 ,行奇学博,负海内重名。 玉峰 三 徐先生 ,皆其宅相也。”词语解释:宅里 拼音:zhái lǐ
犹乡里。《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敦煌变文集·舜子变》:“去时即来一年,三载不归宅里。”词语解释:宅舍 拼音:zhái shè
(1).住宅;宅子。《三国志·蜀志·姜维传》:“ 姜伯约 据上将之重,处羣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餘。” 唐 杜甫 《示从孙济》诗:“诸孙贫无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后自生萱。”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怜才得性命逃,速速的离宅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緇徒厉鬼,何以据人家宅舍。” 何其芳 《画梦录·哀歌》:“我们已经在异乡度过了一些悠长又简单的岁月,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别的宅舍和少女的记忆了。”
(2).借指人的躯体。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二:“ 餘杭 人 陆彦 ,夏月死,十餘日见王,云:‘命未尽,放归。’左右曰:‘宅舍亡坏不堪。’时 沧州 人 李谈 新来,其人合死。王曰:‘取 谈 宅舍与之。’” 清 无名氏 《秋灯录·王学贡》:“我阳寿未终,幸邀冥王慈命,復来人间,惜汝姊心伤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餘年。”词语解释:宅家 拼音:zhái jiā
唐 代宫中对皇帝的敬称。 唐 李匡乂 《资暇集·阿茶》:“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资治通鉴·唐昭宗乾宁四年》:“ 建 乃与知枢密 刘季述 矫制发兵围十六宅,诸王被髮,或缘垣,或升屋,呼曰:‘宅家救儿!’” 胡三省 注:“ 唐 末宫中率称天子曰宅家。”词语解释:宅院 拼音:zhái yuàn
带院落的宅子。亦泛指住宅。 宋 张先 《蝶恋花》词:“临水人家深宅院,堦下残花,门外斜阳岸。”《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却説 葛令公 姬妾众多,嫌宅院狭窄,教人相了地形,在东南角旺地上另创个衙门,极其宏丽。”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六章:“﹝ 古佩雄 ﹞跳过隔壁院里,飕,飕,飕,眨眼间跳过三四个宅院。”词语解释:宅门 拼音:zhái mén
(1).宅院的大门。《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二相宅门纔上马, 朱解 亲来邀屈频。”《儒林外史》第十六回:“ 匡超人 拿手本上来谢,知县传进宅门去见了,问其家里这些苦楚,便封出二两银子送他。” 老舍 《骆驼祥子》一:“拉出车来,在固定的‘车口’或宅门一放,专等坐快车的主儿。”
(2).借指住在深宅大院的人家。 老舍 《骆驼祥子》四:“‘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 祥子 颇自傲的说。”词语解释:宅兆 拼音:zhái zhào
墓地。《孝经·丧亲》:“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唐玄宗 注:“宅,墓穴也;兆,塋域也。”《汉书·王莽传中》:“乃遣太傅 平晏 、大司空 王邑 之 雒阳 ,营相宅兆,图起宗庙、社稷、郊兆云。” 唐 陈子昂 《为人陈情表》:“今卜居宅兆,将入旧塋。”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葬公婆》:“何曾见葬亲儿不到,又道是三匝围丧,那些箇卜其宅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阳成侯》:“先生有荒田,公牧其处。輒见蛇兔鬭草莱中;以为异,因请于主人为宅兆,搆茅而居。”词语解释:宅神 拼音:zhái shén
(1).托为神灵。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上遥听而无声,下脩视而无章。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文选·郭璞〈江赋〉》:“ 阳侯 遯形乎大波, 奇相 得道而宅神。” 刘良 注:“ 奇相 者,人也。得道於 江 ,故居 江 为神。”
(2).住宅里的神鬼。 北周 庾信 《小园赋》:“镇宅神以薶石,厌山精而照镜。” 倪璠 集注引《淮南万毕术》:“埋石四隅,家无鬼。”词语解释:宅土 拼音:zhái tǔ
(1).居住在平地上。《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孔 传:“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 唐 徐浩 《谒禹庙》诗:“肇开宅土业,永庇昏垫忧。”
(2).所居住的土地。亦指领土,疆土。《文选·左思〈魏都赋〉》:“穷岫泄云,日月恒翳。宅土熇暑,封疆障癘。” 张载 注:“ 吴 蜀 皆暑湿,其南皆有瘴气。” 清 赵翼 《夹马营》诗:“ 陈桥 戴后削僭伪,已并诸国宅土中。”词语解释:宅子 拼音:zhái zi
住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淳信》:“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 宋 苏轼 《与杨济甫书》:“见在西岗赁一宅子居住。”《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自此 沉鍊 只在 贾石 宅子内居住。” 清 李渔 《风筝误·闺哄》:“叫几个泥水匠来,将这宅子中间,筑起一座高墙,把一宅分为两院。”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词语解释:宅心 拼音:zhái xīn
(1).放在心上;用心。《书·康诰》:“汝丕远惟 商 耇成人,宅心知训。” 孔颖达 疏:“又当须大远求 商 家耇老成人之道,居之於心,即知训民矣。” 宋 陆游 《天申节贺表》:“恭惟太上皇帝陛下,宅心清静,受命溥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引言》:“尝切病之倾,以端居多暇,害事都捐,游目简编,宅心史集。” 明 张居正 《答松江兵宪蔡春台》:“ 中元公 光明正大,宅心平恕,僕素所深谅,即有怨于人,可一言立解。” 陶成章 《浙案纪略·列传五》:“其宅心慈惠,凡恤嫠育孤养老賑穷等诸慈善事业,无不首为之倡。”
(2).归心。心悦诚服而归附。《汉书·叙传下》:“ 项氏 畔换,黜我 巴 汉 ,西土宅心,战士愤怨。”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西土, 关西 也。 高祖 入关,约法三章, 秦 民大悦,皆宅心 高祖 。”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德盛业广,则宅心者众。”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远近宅心,华夷请命。” 宋 王禹偁 《请撰大行皇帝实录表》:“柩前即位,天下宅心,社稷人神,罔不依附。”词语解释:宅生 拼音:zhái shēng
犹言寄托生命。 唐 张九龄 《上封事》:“今六合之间,元元之众,莫不悬命於县令,宅生於刺史。”《元典章·吏部八·差委》:“窃闻四海百姓宅生於刺史,悬命於县令,亲民之官,民命之所由寄也。”词语解释:宅基 拼音:zhái jī
住宅的基址;宅地。 唐 施肩吾 《经吴真君旧宅》诗:“古仙炼丹处,不测何岁年。至今空宅基,时有五色烟。” 唐 吴融 《过丹阳》诗:“山带 梁 朝陵路断,水连 刘尹 宅基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建筑栅濠》:“其水流聚之处,即其宅基正向。”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哎,听说 白眼狼 要买你那块宅基,真的假的?”词语解释:宅居 拼音:zhái jū
(1).居住。《国语·周语下》:“宅居九隩。”《云笈七籤》卷十三:“三虫宅居三部里,子能运用何忧死。”
(2).住宅。 汉 扬雄 《将作大匠箴》:“王有宫殿,民有宅居。”《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夫大王以千里为宅居,以万民为臣妾,此 高皇帝 之厚德也。”词语解释:宅第 拼音:zhái dì
指贵族官僚或士绅人家的住宅。 唐 卢纶 《留别耿湋侯钊冯著》诗:“笙鏞新宅第,歧路古山陂。”《新唐书·后妃传上·杨贵妃》:“见宅第有胜者,輒坏復造,务以瓌侈相夸詡,土木工不息。” 沙汀 《记贺龙》四:“我们的宿营地是一座颇大的地主的宅第,相当富丽。”词语解释:宅田 拼音:zhái tián
古时官员告老还家,公家给以养老的禄田,称宅田。《周礼·地官·载师》:“以宅田士田贾田,任近郊之地。” 郑玄 注:“宅田,致仕者之家所受田也。”词语解释:宅库 拼音:zhái kù
私家财库。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银花》:“余既老不喜声色,家务尽付之子,身旁一文不蓄,虽三五文亦就宅库支。”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一:“凡子孙在京守官者,俸钱皆不得私用,与 饶阳 庄课併输宅库,月均给之。”词语解释:宅上 拼音:zhái shàng
犹府上。敬称对方的家。《水浒传》第三九回:“ 杜迁 道:‘ 吴军师 一来与你相识,二乃知你两个武艺本事,特使 戴宗 来宅上相请。’”《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大王开言道:‘动问仁兄宅上,有多少人口?’”词语解释:宅司
宅子;宅院词语解释:宅道 拼音:zhái dào
所居之界域。《文选·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宅道炳星纬,诞曜应神明。” 李善 注引 孔安国 《尚书》传:“宅,居也;道,经界也。”词语解释:宅身 拼音:zhái shēn
犹立身。 明 李贽 《寄答耿大中丞书》:“吾谓欲得扶世,须如 海刚峯 之悯世,方可称真扶世人矣;欲得立教,须如 严寅所 之宅身,方可称真立教人矣。”词语解释:宅中图大 拼音:zhái zhōng tú dà
居于中心,谋划四方。谓得地势之利。《文选·张衡〈东京赋〉》:“彼偏居而规小,岂如宅中而图大。” 薛综 注:“ 东京 居天地之中,所图者四海之外。”《旧唐书·音乐志三》:“渺渺方舆,苍苍圆盖,至哉枢纽,宅中图大。”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檄》:“其文曰:宅中图大,天开一统之期;自北而南,雷动六师之众。”词语解释:宅地 拼音:zhái dì
包括房址在内的一块平地词语解释:宅宇 拼音:zhái yǔ
住宅;房舍。《晋书·王祥传》:“又以太保高洁清素,家无宅宇,其权留本府,须所赐第成乃出。”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王维居辋川地不容尘》:“ 王维 居 輞川 ,宅宇既广,山林亦远,而性好温洁,地不容浮尘。”《敦煌变文集·祇园因由记》:“其夜严饰宅宇,广敷茵蓐,大小奔驰,营办食饮。” 明 陈与郊 《义犬》第一出:“下官 袁灿 ,字 景倩 ,官拜尚书令仪同三司,即本号开府,宅宇平素,园亭晏如。”词语解释:宅眷 拼音:zhái juàn
家眷;家属。多指女眷。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般载杂卖》:“又有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似,但椶作盖,及前后有勾栏门,垂帘。”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故相 崔夫人 宅眷,权寓於此。”《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两家宅眷,又是嫡亲姊妹,姨丈相称。所以往来甚密,虽为各姓,无异一家。”《花月痕》第八回:“那一个十四五岁的,是个侍儿决无可疑了,这一个絶色,是哪一家宅眷,怎的如许年轻,只带一婢来庙呢?”词语解释:宅引 拼音:zhái yǐn
宋 时,宰相于假日黎明赴中书省,有朱衣吏自私第前导,称宅引。参阅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宅引》。词语解释:宅忧 拼音:zhái yōu
处在父母丧事期间。《书·说命上》:“王宅忧。” 孔颖达 疏:“言王居父忧。” 唐 韩愈 《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赠太尉许国公神道碑铭》:“上之宅忧,公让太宰;养安 蒲坂 ,万邦絶等。”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陛下近者以宅忧之故,特命东宫以监国。” 清 钱谦益 《韩爌授光禄大夫》:“昔者宅忧翼室, 周王 垂答拜之文。”词语解释:宅者 拼音:zhái zhě
古代指退休家居的官员。《仪礼·士相见礼》:“凡自称於君,士大夫则曰下臣。宅者在邦则曰市井之臣,在野则曰草莽之臣。” 郑玄 注:“宅者,谓致仕者去官而居宅。” 贾公彦 疏:“自称於君,以其致仕不在,故指宅而言,故曰宅者,谓致仕者也。”词语解释:宅气 拼音:zhái qì
(1).寄托以灵秀之气。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让封第二表》:“仰缘大道方行,苍祇宅气。”
(2).住宅的风水。《新唐书·方技传·杜生》:“﹝有浮屠 泓 者﹞尝为 燕国公 张説 市宅,戒曰:‘无穿东北,王隅也!’他日见 説 曰:‘宅气索然,云何?’与 説 共视,隅有三坎丈餘。 泓 惊曰:‘公富贵一世而已,诸子将不终。’ 説 惧,将平之。”词语解释:宅券 拼音:zhái quàn
房契。《旧五代史·汉书·苏逢吉传》:“ 崧 弟 屿 以 逢吉 占据其第,时出怨言,未几, 崧 以 西京 宅券献於 逢吉 。”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今人所不为而古之大贤为之》:“余按: 邵康节 宅券用 温公 户名,田券用 富公 户名。此事若在后人,必以为託足权门矣。”词语解释:宅屋 拼音:zhái wū
住房。 汉 王充 《论衡·率性》:“贫劣宅屋,不具墙壁宇。”词语解释:宅揆 拼音:zhái kuí
谓总领国政。语本《书·舜典》:“使宅百揆。” 孔 传:“使居百揆之官。”《清史稿·诸王传序》:“ 雍正 、 乾隆 谅闇之始,重臣宅揆,亦领以诸王。”参见“ 百揆 ”。
词语解释:百揆 拼音:bǎi kuí
(1).总理国政之官。《书·舜典》:“纳于百揆,百揆时叙。” 蔡沉 集传:“百揆者,揆度庶政之官,惟 唐 虞 有之,犹 周 之冢宰也。”《旧唐书·代宗纪》:“ 唐 虞 之际,内有百揆,庶政惟和。” 宋 王安石 《夔说》:“将有治于天下,则可以无相乎,故命 禹 以宅百揆也。” 明 张居正 《赠毕石庵宰朝邑叙》:“昔者 帝舜 起匹夫,摄百揆。及为天子,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好问,好察邇言。”
(2).指各种政务。《后汉书·张衡传》:“百揆允当,庶绩咸熙。”《旧唐书·卢杞传》:“ 吉州 长史 卢杞 ,外矫俭简,内藏奸邪,三年擅权,百揆失序,恶直丑正,乱国殄人。”《资治通鉴·唐代宗永泰元年》:“ 长安 城中白昼椎剽,吏不敢詰,官乱职废,将堕卒暴,百揆隳剌,如沸粥纷麻。” 胡三省 注:“ 唐 虞 有百揆之官。 孔安国 曰:揆,度也。度百事,总百官。此所谓百揆,盖言百官之事也。”
(3).百官。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公 ( 桓温 )语 嘉宾 ( 郗超 ):‘ 阿源 ( 殷浩 )有德有言,向使作令僕,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新唐书·高祖纪》:“戊辰, 隋帝 ( 杨侑 )进 唐王 ( 李渊 )位相国,总百揆,备九锡。”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与成君瓘书》:“云‘嗣王’,谓五年 太子晃 ( 拓跋晃 )副理万机,总统百揆也。”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吾故首则曰,择百揆以协同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