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共675,分9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末字词组
不学问学同学嗜学自学废学子学承学
旧学大学俗学世学独学少学秋学入学
文学苦学拟学小学幼学参学三学湖学
家学古学正学孤学才学懒学理学兴学
太学讲学老学志学晚学来学善学积学
后学绝学奥学无学勤学劝学冬学帝学
好学强学人学儒学从学进学就学浅学
为学圣学生学经学休学外学典学时学
力学道学末学曲学诗学上学下学六学
初学新学博学心学朴学宦学游学北学

词语解释:不学  拼音:bù xué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词语解释:旧学  拼音:jiù xué
(1).昔从之学;昔时所学。《书·说命下》:“台小子旧学于 甘盘 ,既乃遯于荒野。” 宋 欧阳修 《观文殿大学士晏公神道碑铭》:“天子曰:‘噫,予旧学之臣也。’乃留侍讲。” 宋 朱熹 《鹅湖寺和陆子寿》:“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元 袁桷 德平 《东湖联句》:“旧学芜三史,新居隘一廛。”
(2).指旧时我国学者所钻研的义理、考据、词章等学。 徐念慈 《余之小说观》:“余约计今之购小説者,其百分之九十,出於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説者。”
词语解释:文学  拼音: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词语解释:四科  拼音: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词语解释:四科  拼音:sì kē
(1).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 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2).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 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 ,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 。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3).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4).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5).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7).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词语解释:家学  拼音:jiā xué
(1).家族世代相传之学。《后汉书·党锢传·孔昱》:“ 昱 少习家学,大将军 梁冀 辟,不应。” 宋 苏轼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诗:“ 刘君 有家学,三世道益孤。”《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小婿闻修仙一道,要在各人自炼,虽有家学,亦不过是些平常导引之法,只好保养气血,为延年计耳。”
(2).家塾。《红楼梦》第八一回:“如今且在家学里温习温习也是好的。”
词语解释:太学  拼音:tài xué
国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西周 已有太学之名。 汉武帝 元朔 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 西汉 置太学之始。 东汉 太学大为发展, 顺帝 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质帝 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 晋 到 明 清 ,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贡入太学肄业。”参见“ 大3学 ”。
词语解释:后学  拼音:hòu xué
(1).后进的学者。《汉书·董仲舒传赞》:“ 仲舒 遭 汉 承 秦 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羣儒首。”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此出於 庄周 之徒而吾党引以为美谈,诬先贤而惑后学,其风殆不可长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我并不是说,天下没有指导后学看书的先生,有是有的,不过很难得。”
(2).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辞。 宋 叶适 《〈沉子寿文集〉序》:“余后学也,不足以识 子寿 之文。” 清 宋翔凤 《〈尔雅义疏〉序》:“ 咸丰 六年八月,后学 长洲 宋翔凤 谨记。”
词语解释:好学  拼音:hào xué
喜爱学习。《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初为閽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圣俞 在时,家甚贫,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有好学者,宛转致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五·退谷论经学》:“时先生已七十有九,读书日有程课,著述满家,可谓耄而好学者矣。”
词语解释:为学  拼音:wéi xué
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许地山 《东野先生》:“他从不苟且,为学做事都很认真。”
词语解释:力学  拼音:lì xué
(1).努力学习。 唐 杨炯 《卧读书架赋》:“儒有传经有乎致远,力学在乎请益。”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至於大伦、大法、礼义之际,先王之所力学而守者,盖不及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在家躬耕力学,一如我在家之时,不可懈惰废业。”
(2).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科。
词语解释:初学  拼音:chū xué
刚开始学习。亦指学习未久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雒阳 之人,年少初学。”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褚彦回碑文》:“神茂初学,业隆弱冠。”《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只拣嫩嫩的口气,乱乱的文法……那定是少年初学。” 杨沫 《青春之歌·初版后记》:“说实在的,对我这样一个虽不年轻,但对文学还是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这样一部长篇确是很吃力的。”
词语解释:问学  拼音:wèn xué
(1).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 郑玄 注:“问学,学诚者也。”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 明 宋濂 《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府君为儿时,重迟不戏,潜心於问学,及壮,益孳孳自治。”
(2).犹学问。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试将此酒反观我,胸中问学当日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五》:“ 用修 自以工考订饶问学,而 仲弘 、 天挺 ,屡以无辜遭剧詆,不亦寃哉。” 吴佐清 《中国仿行西法纺纱织布应如何筹办俾国家商民均获利益论》:“鯫生问学素陋,闻见不多,拉杂成篇,不知有当於万一否。”
词语解释:大学  拼音:dà xué
(1).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综合性大学等。如: 小王 上大学了。
(2).特指多科系的高等学校,一般设有哲学社会科学(文科)和自然科学(理科、工科)方面的各种专业。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太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大戴礼记·保傅》:“束髮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 卢辩 注:“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髮,谓成童。”《汉书·礼乐志》:“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於国,设庠序以化於邑。”
词语解释:苦学  拼音:kǔ xué
刻苦学习。 唐 李商隐 《咏怀寄秘阁旧僚二十六韵》:“悬头曾苦学,折臂反成医。” 宋 苏轼 《留别叔通元弼坦夫》诗:“有如 袁伯业 ,苦学到衰老。” 巴金 《沉落》:“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词语解释:古学  拼音:gǔ xué
(1).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是以治古学、贵文章者,谓之俗儒。” 徐彦 疏:“《左氏》先著竹帛,故 汉 时谓之古学;《公羊》 汉 世乃兴,故谓之今学。” 汉 许冲 《上〈说文解字〉书》:“臣父故大尉南閤祭酒 慎 ,本从 逵 受古学。” 段玉裁 注:“古学者,《古文尚书》《诗毛氏》《春秋左氏传》《仓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学也。”《后汉书·郑玄传》:“中兴之后, 范升 、 陈元 、 李育 、 贾逵 之徒争论古今学,后 马融 答 北地 太守 刘瓌 及 玄 答 何休 ,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明 杨慎 《谭苑醍醐·庄子解》:“《庄子》为书……士无古学,不足以知之。”后泛指研究古代文化学术。 胡适 《〈国学丛刊〉发刊宣言》:“近年来,古学的大师渐渐死完了。”
(2).科举功令文字如策论、律赋、经义、八股文、试帖诗以外的经史学问,称古学。 宋 李幼武 《宋名臣言行录外集》卷六:“﹝ 吕希哲 ﹞从 王安石 学。 安石 以为:凡士未官而事科举者,为贫也;有官矣,而復事科举,是侥倖富贵利达,学者不由也。公闻之,遽弃科举,一意古学。”《儒林外史》第四六回:“ 唐二棒椎 道:‘ 老华 ,我正有件事要来请教你这通古学的。’ 虞华轩 道:‘我通甚么古学,你拿这话来笑我。’”
词语解释:讲学  拼音:jiǎng xué
(1).研习,学习。《左传·昭公七年》:“ 孟僖子 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 杜预 注:“讲,习也。”《后汉书·马援传》:“后乃白 援 ,从 平原 杨太伯 讲学,专心坟典。” 宋 陆游 《北窗怀友》诗:“幸有北窗堪讲学,故交零落与谁同。”
(2).公开讲述自己的学术理论。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近来一种讲学者,高谈玄论,究其归宿,茫无据依。” 清 顾炎武 《与友人论父在为母齐衰期书》:“承教以处今之时,但当著书,不必讲学,此去名务实之论,良获我心。” 邓小平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我们还要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
词语解释:绝学  拼音:jué xué
(1).弃绝学业。《老子》:“絶学无忧。”《庄子·山木》:“ 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 宋 苏轼 《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学抱天艺。”
(2).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 汉 承亡 秦 絶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 宋 朱熹 《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 清 黄景仁 《董子读书台》诗:“ 广川 绍絶学,命世 伊 吕 儔。”
(3).谓造诣独到之学。 清 恽敬 《〈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 章炳麟 《文学说例》:“ 高邮 以其絶学释 姬 汉 古书,冰解壤分,所无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
词语解释:强学  拼音:qiáng xué
亦作“彊学”。 勤勉地学习。《礼记·儒行》:“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 汉 扬雄 《法言·修身》:“君子彊学而力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人性温恭,俗重强学,多信外道,少敬佛法。” 清 刘大櫆 《程易田诗序》:“以故与縉绅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词语解释:圣学  拼音:shèng xué
指 孔子 之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 康熙 朝,以 朱子 昌明圣学,有益斯文,命礼臣升躋神位於十哲之次。” 梁启超 《日本横滨中国大同学校缘起》:“北肇强学於京师,南开圣学於 桂海 。”
词语解释:道学  拼音:dào xué
(1).儒家的道德学问。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皮日休》:“ 皮日休 乃独请设科取士,是能於诸子淆杂之中,别出手眼,别其为儒学之宗,其有功於道学甚鉅。”
(2).道家或道教的学说。《隋书·经籍志三》:“ 盖公 能言 黄老 , 文帝 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 丰子恺 《怀李叔同先生》:“他自己就关起房门来研究道学。”
(3). 唐 宋 两朝以培养道教徒为目的的专门学府。《说郛》卷十引 前蜀 冯鉴 《事始》:“ 唐明皇 别置道学,隶 崇贤馆 ,课试如明经,谓之道举。”《宣和遗事》前集:“闰月,置道学。詔州县学兼养道流,增置士名,自元士至志士,凡十三品。岁大比,许襴幞就试。后罢道学。”
(4).道教的法术。 晋 葛洪 《神仙传·李仲甫》:“ 仲甫 已在牀上,笑曰:‘天下乃有汝辈愚人,道学未得,而欲杀之。我寧得杀耶?’”
(5).指佛教徒和儒生。《南史·儒林传·戚衮》:“ 简文 在东宫,召 衮 讲论。又尝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学互相质难,次令中庶子 徐摛 驰骋大义,间以剧谈。”
(6). 宋 代儒家 周敦颐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等的哲学思想。亦称理学。 宋 程颐 《上太皇太后说》:“儒者得以道学辅人主,盖非常之遇。”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当是时,道学未倡,公始以《中庸》授 横渠 ,开道学一脉。” 清 赵翼 《白鹿洞书院》诗:“道学一以振,朗日行中天。”
(7).形容为人处事迂腐,拘泥于礼法。《红楼梦》第六四回:“ 晴雯 道:‘ 袭人 么?越发道学了,独自个在屋里面壁呢。’”《负曝闲谈》第十八回:“这不是 黄子文 的道学,他怕同 如玉 坐了,有人看见,不甚方便之故。”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我从来不道学。男人道学,大半心怀叵测;女人道学,准是其貌不扬。”
词语解释:新学  拼音:xīn xué
(1).初学。亦指初学的人。《汉书·张禹传》:“新学小生,乱道误人,宜无信用,以经术断之。” 宋 曾巩 《谢杜相公书》:“乡閭新学,危苦之情,藂细之事,宜以彻於眎听,而蒙省察。”
(2).新倡导的学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新学之鋭,则逐奇而失正。” 宋 苏轼 《〈六一居士集〉叙》:“ 欧阳子 没十有餘年,士始为新学。”
(3).特指 汉 末 王莽 新 朝时的古文经学。 康有为 著有《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 《清代学术概论》二三:“新学者,谓 新莽 之学。时 清 儒诵法 许 郑 者自号曰 汉 学, 有为 以为此 新 代之学,非 汉 代之学,故更其名焉。”
(4).指 北宋 王安石 的经学。 宋 陈师道 《赠二苏公》诗:“一洗十年新学肠,老生塞口不敢尝。”
(5).指 清 末到“五四”以前由西方传入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包括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对传统学术称“旧学”而言。《文明小史》楔子:“你看这几年,新政新学早已闹得沸反盈天,也有办得好的,也有办不好的,也有学得成的,也有学不成的。”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包括那时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和 中国 封建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旧学是对立的。” 丁玲 《母亲》二:“她到底是三十岁的人了。而且,别人是有着懂新学的丈夫作主的。她哪里能够打比?”
(6).指新式学堂。 柳青 《铜墙铁壁》第五章:“这老汉原是个穷念书人,早年在私学堂教‘子曰:学而时习之’糊口,后来到处都办新学,他再找不到这个体面揽工汉的事了。”
词语解释:同学  拼音:tóng xué
(1).同师受业。《庄子·知北游》:“ 妸荷甘 与 神农 同学於 老龙吉 。”《周书·宇文孝伯传》:“及长,又与 高祖 同学。”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双缢庙》:“审勘得 白云娥 与 任宜男 者,居本比邻,幼而同学。”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六章:“此曰同学,盖谓同学于 鳩摩罗什 也。”
(2).同师受业的人。《汉书·萧望之传》:“復事同学博士 白奇 ,又从 夏侯胜 问《论语》《礼服》。” 唐 司空曙 《题暕上人院》诗:“更説本师同学在,几时携手见 衡阳 ?” 清 孙枝蔚 《寄乡中旧游》诗:“混跡鱼盐别草莱,寄言同学莫相哀。”
(3). 清 代严禁文人结社,禁用社兄、盟弟等称呼,于是文人之间改称同学。 清 王应奎 《柳南续笔·刺称同学》:“自前 明 崇禎 初,至本朝 顺治 末,东南社事甚盛,士人往来投刺,无不称‘社’‘盟’者;后忽改称同学,其名较雅,而实自 黄太冲 始之。 太冲 《题张鲁山后贫交行》云:‘……社盟谁变称同学,惭愧 弇州 记《不觚》。’自注云:‘同学之称,余与 沉眉生 、 陆文虎 始也。’”
(4).在同一个学校学习的人。 冰心 《悼念林巧稚大夫》:“在协和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社会服务部里,都有我的同学。”
(5).对在校学生的通称。 刘心武 《班主任》:“ 尹老师 忽然想起,赶紧告诉 张老师 :‘我刚从他们楼里出来,听我那班里一个同学说, 谢惠敏 跟 石红 吵了一架。’”
词语解释:俗学  拼音:sú xué
世俗流行之学。《庄子·缮性》:“缮性於俗学,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宋 苏轼 《送人序》:“士之不能自成,其患在於俗学。俗学之患,枉人之材,窒人之耳目。”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一》:“工骚墨之士,以农桑为俗务,而不知俗学之病人更甚于俗吏。”
词语解释:拟学  拼音:nǐ xué
犹仿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此是屋上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词语解释:正学  拼音:zhèng xué
谓合乎正道的学说。 西汉 武帝 时,排斥百家,独尊儒术,始以儒学为正学。《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李之彦 《东谷所见·异端》:“士君子莫不知崇尚正学,排斥异端。” 明 宋濂 《凝道记下》:“ 秦 汉 以来,正学失传。” 宋 初 孙复 、 胡瑗 、 石介 以尊 孔子 ,崇《大学》《中庸》,排佛、道为正学。 清 黄宗羲 《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宋 兴八十年, 安定 胡先生 、 泰山 孙先生 、 徂徠 石先生 ,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 濂 洛 兴矣。”
词语解释:老学  拼音:lǎo xué
年老饱学之士。《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老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词语解释:奥学  拼音:ào xué
(1).高深的学问。 唐 岑参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诗:“高文出《诗》《骚》,奥学穷讨賾。”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雄词冠於一时,奥学穷乎千古,图书兼蓄,精博两全。”《宋史·田锡王禹偁等传论》:“ 禹偁 制戎之策,厥后果符其言,而醇文奥学,为世宗仰。”
(2).指学识渊深的人。《旧唐书·郑覃传》:“经籍错讹,博士相沿,难为改正。请召宿儒奥学,校定六籍,準 后汉 故事,勒石於太学。”
词语解释:人学  拼音:rén xué
清 末用以称人文科学。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今彼之所谓天学者,以天文为纲,而一切算法、历法、电学、光学诸艺,皆由天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地学者,以地舆为纲,而一切测量、经纬、种植、车舟、兵阵诸艺,皆由地学以推至其极者也。所谓人学者,以方言文字为纲,而一切政教、刑法、食货、制造、商贾、工技诸艺,皆由人学以推至其极者也。并有益于国计民生,非奇技淫巧之谓也。”
词语解释:生学  拼音:shēng xué
(1).指生理学。 严复 《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群学焉。”
(2).指生物学。 鲁迅 《坟·人之历史》:“ 达尔文 治生学之术,不同 兰麻克 ,主用内籀,集知识之大成。”
词语解释:末学  拼音:mò xué
(1).肤浅无本之学。多用作自谦之词或自称的谦词。《庄子·天道》:“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详在於臣。三军五兵之运,德之末也;赏罚利害,五刑之辟,教之末也;礼法度数,形名比详,治之末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哭泣衰絰,隆杀之服,哀之末也。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之者也。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 成玄英 疏:“先,本也。五末之学,中古有之,事涉浇伪,终非根本也。” 汉 蔡邕 《答诏问灾异八事》:“臣伏惟陛下圣德允明,深悼变异,德音恳诚,褒臣末学,特垂访及,非臣螻蚁所能堪副。” 唐 司空曙 《下第日书情寄上叔父》诗:“微才空觉滞京师,末学曾为叔父知。” 宋 苏轼 《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明 杨慎 《孔明渊明》:“ 朱子 谓 孔明 之学本 申 韩 , 渊明 之学本 老 庄 。此语末学不敢议,亦不敢从。”参见“ 末学肤受 ”。
(2).指浅薄的学者。 汉 蔡邕 《刘镇南碑》:“深愍末学远本离直,乃令诸儒改定五经章句,删剗浮辞,芟除烦重。”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论》:“末学庸浅,不达名教之本,牵於事用以惑自然之性。”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清 黄宗羲 《戴西洮诗文题词》:“所接不过腐生末学,所读不过毛头制义。”
(3).犹后学。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闕里既已千载,深儒流於末学。” 唐 韩愈 《读墨子》:“余以为辩生於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説,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思天下所以太平,必用芻蕘之説。亟收末学,以辅大猷。”
(4).指非正统之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儒主传统翼教,而硕士名贤之训附之;杂主饰治捄偏,而傍蹊末学之谈附之。”
词语解释:末学肤受  拼音:mò xué fū shòu
谓学问不求根本,浅尝辄止,仅得皮毛。《文选·张衡〈东京赋〉》:“如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薛综 注:“末学,谓不经根本;肤受,谓皮肤之不经於心胸。”
词语解释:博学  拼音:bó xué
(1).广泛地学习。《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汉书·燕刺王刘旦传》:“ 旦 壮大就国,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説,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世谓诗有别才,是固然矣。然亦须博学,亦须精思。”
(2).学识渊博。《论语·子罕》:“大哉 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北史·韦阆传》:“﹝ 荣亮 ﹞博学有文才,德行仁孝,为时所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刘景文梦代晋文公》:“ 东坡 先生称 刘景文 博学能诗,凛凛有英气。”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阎王》:“我主人闻君博学,请往课其子耳。”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词语解释:嗜学
非常好学
词语解释:世学  拼音:shì xué
犹家学,世代相传的学问。 宋 陈师道 《次韵晁无斁除日述怀》:“世学违从众,名家最近天。”
词语解释:小学  拼音:xiǎo xué
(1).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北周 卢辩 注:“小学,谓虎闈师保之学也……《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 民 四我进了新式小学。”
(2). 汉 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学。”
(3).犹小道。谓琐屑之学。《陈书·傅縡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词语解释:孤学  拼音:gū xué
(1).将要失传的学问。《汉书·礼乐志》:“守习孤学,大指归於兴助教化。”《后汉书·陈元传》:“ 左氏 孤学少与,遂为异家之所覆冒。”《新唐书·杨瑒传》:“请帖平文以存学家,其能通者稍加优宦,奬孤学。” 宋 陆游 《述感》诗:“断简承孤学,穷阎负壮心。”
(2).谓学识浅陋的士人。《宋书·志序》:“渊流浩漫,非孤学所尽;足蹇途遥,岂短策能运?”
词语解释:志学  拼音:zhì xué
(1).专心求学。语本《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学。”《魏书·儒林传·刁冲》:“ 冲 免丧后便志学他方, 高氏 泣涕留之, 冲 终不止。” 唐 白行简 《李娃传》:“﹝ 李娃 ﹞因令生斥弃百虑以志学,俾夜作昼,孜孜矻矻。”
(2).借指十五岁。 三国 魏 曹植 《武帝诔》:“年在志学,谋过老成。”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缪》:“ 隋 王劭 爰自志学至乎暮齿,篤好经史,遗落世事。”
词语解释:无学  拼音:wú xué
(1).没有学问或学识。《史记·汲郑列传》:“人果不可以无学,观 黯 之言也日益甚。”《北史·齐上党王涣传》:“人不可无学,但要不为博士耳。”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乙卯闯宫》:“此皆比时大老及两衙门无学无识,以致张皇如此。” 鲁迅 《书信集·致曹白》:“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
(2).佛教语。小乘四果的最后一果,即阿罗汉果。谓学道圆满,不需再行修学。 唐 窥基 《法华玄赞》卷一:“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词语解释:儒学  拼音:rú xué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 ,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 ,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2). 元 、 明 、 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最良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 杨 讳 允 ,钦选 应天 淮安府 沭阳县 儒学正堂。”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词语解释:经学  拼音:jīng xué
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书·儿宽传》:“见上,语经学。上从之。”《汉书·儒林传序》:“於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词语解释:曲学  拼音:qǔ xué
(1).囿于一隅之学。亦指学识浅陋的人。《商君书·更法》:“穷巷多恡,曲学多辨。” 唐 陈子昂 《为陈御史上奉和秋景观竞渡诗表》:“微臣曲学蓬户,窃位兰臺。”
(2).犹邪说。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虽千经万典,无不昭合,异端曲学,一勘尽破矣。”
(3).犹曲笔。歪曲事实的笔法。 清 朱彝尊 《兴化李先生清寿诗》:“一时史笔授曲学,壮夫气短懦夫嗔。”
(4).歪曲学术。参见“ 曲学阿世 ”。
词语解释:曲学阿世  拼音:qǔ xué ē shì
歪曲自己的学术,以投世俗之好。《史记·儒林列传》:“ 固 曰:‘ 公孙子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褒赠伊川》:“间有老师大儒……则曲学阿世者,又从而排陷之。”《明史·陆粲传》:“ 南京 礼部尚书 黄綰 曲学阿世,虚谈眩人。” 吴晗 《论内战运动》:“正统是不存在的,假如有,也只是一些道统论者一相情愿的虚构,用以侍候新主人,‘曲学阿世’。”
词语解释:心学  拼音:xīn xué
(1).犹言思想修养。 宋 范成大 《寄题筠州钱有文明府新昌小道院》诗:“忠厚平生心学,敏明随处民功。”
(2).以 陆九渊 、 王守仁 为代表的 宋 明 理学的一个流派,即所谓良知之学。为学主“明本心”、“致良知”。认为心为宇宙的本原。 明 宋濂 《六经论》:“‘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 明 王守仁 《〈陆象山先生全集〉叙》:“圣人之学,心学也。”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心学》
(3).即心理学。 严复 《原强》:“继乃论生学、心学之理,而要其归於羣学焉。”参见“ 心理学 ”。
词语解释:心理学  拼音:xīn lǐ xué
研究心理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据不同研究领域和目的分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词语解释:自学  拼音:zì xué
不是在校从师受业,主要靠自己独立学习。 毛泽东 《在春节座谈会上的谈话》:“ 高尔基 的学问完全是自学的,据说他只上过两年小学。”
词语解释:独学  拼音:dú xué
谓自学而无师友指导切磋。《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颖达 疏:“谓独自习学而无朋友,言有所疑无可諮问,则学识孤偏鄙陋,寡有所闻也。” 南朝 梁武帝 《撰孔子正言述怀》诗:“孤陋乏多闻,独学少击叩。” 唐 韩愈 《招扬之罘》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復。”
词语解释:幼学  拼音:yòu xué
(1).《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郑玄 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后引申为幼时的学业。 宋 陆游 《杨夫人墓志铭》:“二子未从外塾,而於幼学之事,各已通贯精习,卓然为奇童矣。”
(2).称初入学的学童。《天雨花》第十二回:“众人尽赞 黄小姐 ,真乃仙才天纵成;此诗全不似幼学, 静英 谦逊不停声。”
词语解释:才学  拼音:cái xué
(1).才能和学问。《后汉书·宋弘传》:“帝尝问 弘 通博之士, 弘 乃荐 沛国 桓谭 才学洽闻,几能及 杨雄 、 刘向 父子。”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王鸣盛 ﹞幼时才学横軼,雄於属文。”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啊!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
(2).指有才能和学问的人。《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子良 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词语解释:晚学  拼音:wǎn xué
(1).晚年求学。 唐 张蠙 《赠郑司业》诗:“晚学更求来世达,正怀非与百邪侵。”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心自惭。”
(2).后辈学子。《后汉书·蔡邕传》:“於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太平广记》卷一引 晋 葛洪 《神仙传·老子》:“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苟欲推崇 老子 ,故有此説。”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不受门生刺》:“国朝 龚煒 《巢林笔谈》云: 汪国楠 出 杨给事 东明 之门, 东明 却其所投门生刺,而令称晚学,谓为主求贤,不敢借为私交。”
(3).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称。 宋 卫泾 《与陆待制游札子》:“且时事如此,自揆晚学荒拙,亡毫髮裨补,日夕惴惧,未知免戾之所。”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葛苍公传》:“卷首别列 丁振华 一传,署名称‘同邑晚学’。”
词语解释:勤学  拼音:qín xué
努力学习。《东观汉记·桓荣传》:“ 荣 少勤学,讲论不怠,治《欧阳尚书》。”《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蒯悟 ﹞依旧留在衙门中勤学。三年之后,学业已成。”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十四》:“《示儿》诗自言辛勤三十年,始有此屋,而备述屋宇之塏爽,妻受誥封,所往还无非卿大夫,以诱其勤学。”
词语解释:从学  拼音:cóng xué
就学。 宋 王得臣 《〈麈史〉序》:“予年甫成童,亲命从学於京师。”
词语解释:休学  拼音:xiū xué
学生因故不能继续学习,经学校同意,暂停学习,仍保留学籍,叫做休学。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九章:“她想索性休学。代表主任劝她不要盲动,防备考不进工厂。”
词语解释:诗学  拼音:shī xué
做诗论诗的学问;研究诗歌创作规律的著作。 唐 郑谷 《中年》诗:“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陈衍 《沉乙盦诗序》:“诗学深者,谓閲诗多;诗功浅者,作诗少也。” 朱自清 《论诗学门径》:“所谓诗学,专指关于旧诗的理解与鉴赏而言。”
词语解释:朴学  拼音:pǔ xué
(1).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汉书·儒林传·欧阳生》:“ 宽 有俊材,初见 武帝 ,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 宽 説,可观。’”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等制》:“上知自得,不器难名,既擅高文,兼通朴学,掌言纶阁,典贡春闈。” 明 方孝孺 《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答》:“我愚更懒惰,朴学愧前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孔子 以后 董仲舒 以前的儒学是 汉 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
(2).指 清 代学者继承 汉 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 清 梅曾亮 《〈十经斋文集〉序》:“人以先生邃於经而工於文,异乎朴学之士。”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乾 嘉 鉅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詁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諏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专,谓可以印证朴学也。” 姚锡钧 《论诗绝句》:“放言高论 陈同甫 ,朴学奇才 纪晓嵐 。”参阅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1).本指古代质朴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主要为汉学中的古文经学派)。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欲举 唐 室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贴墨而考大义。” 宋 陆游 《纵笔》诗之二:“高谈对邻父,村学付痴儿。”
(2).特指考据训诂之学。如:乾嘉学派所治的朴学。参见“ 朴学 ”。
词语解释:废学  拼音:fèi xué
荒废学业;中止学习。《礼记·学记》:“燕辟,废其学。” 唐 孔颖达 疏:“堕学之徒,好褻慢、笑师之譬喻,是废学之道也。” 汉 刘向 《列女传·母仪传》:“ 孟母 以刀断其织, 孟子 惧而问其故。 孟母 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 宋 苏洵 《送石昌言为北使引》:“ 昌言 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词语解释:少学  拼音:shǎo xué
古代学校名。相对于太学而言。《汉书·食货志上》:“其有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於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 清 黄生 《义府·少学大学》:“乡学,庠序之总名也。国学,少学之异名也。对乡学而言,则曰国学;对太学而言,则曰少学。”
词语解释:参学  拼音:cān xué
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 元 黄镇成 《用鹫峰师韵送涧泉上人游方》之四:“直到无生参学毕,逢人遮莫説轮迴。” 明 李贽 《卓吾论略》:“且闻 邵氏 (指 邵雍 )苦志参学,晚而有得,乃归 洛 ,始婚娶,亦既四十矣。”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何梦瑶 ﹞《嘲杭( 杭堇浦 )病起》云:‘门外久疏参学侣,帘前渐立犯斋人。’”
词语解释:懒学  拼音:lǎn xué
逃学。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薰虫》:“二日为龙抬头日……小儿辈懒学,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鰲头。”
词语解释:来学  拼音:lái xué
(1).前来就学。《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孔颖达 疏:“礼闻来学者,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伏膺;不闻往教者,不可以屈师亲来。” 宋 陈师道 《昌乐县君刘氏墓铭》:“夫人一子 衍 也来学,故其葬不以铭属人。”
(2).后来的学者。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於 尧 舜 者。”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严复 《译〈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
词语解释:劝学  拼音:quàn xué
(1).鼓励人努力学习。《左传·闵公二年》:“敬教劝学,授方任能。” 孔颖达 疏:“劝民学问。”《史记·儒林列传序》:“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
(2).古代官职名。犹后世之侍讲、侍读。《汉书·叙传上》:“ 伯 少受《诗》于 师丹 。大将军 王凤 荐 伯 宜劝学,召见 晏昵殿 。” 王先谦 补注引 周寿昌 曰:“此盖如后世侍讲、侍读之类。《后书·马严传》:除子 鱄 为郎,劝学省中。《杨秉传》:以明《尚书》徵入劝讲。皆是。《三国志》 蜀 尹默 、 譙周 为劝学从事,见本传。 晋 孟嘉 为劝学从事,见 嘉 传。 梁元帝 在 荆州 置劝学从事,见《玉海》。盖州郡则加从事之称。”
词语解释:进学  拼音:jìn xué
(1).使学业有进步。《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贫阨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知县改授》:“使本官读书进学,日省月修,待其老成,然后授以任事之职。”
(2).科举时,童生应岁试,录取入府县学肄业,称进学。进学的童生称秀才。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正俗二》:“其新进学秀才乘轿,则自 隆庆 四年始也。”《红楼梦》第二回:“﹝ 贾珠 ﹞十四岁进学。” 鲁迅 《呐喊·孔乙己》:“听人家背地里谈论, 孔乙己 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
词语解释:外学  拼音:wài xué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
词语解释:内学  拼音:nèi xué
(1).谶纬之学。《后汉书·方术传序》:“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於时矣。” 李贤 注:“内学谓图讖之书也。其事秘密,故称内。”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前汉书》:“ 张衡 谓‘讖起 哀平 ’,则 夏贺良 其 汉 人内学之祖歟?”
(2).谓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晋书·葛洪传》:“后师事 南海 太守 上党 , 鲍玄 。 玄 亦内学,逆占将来。”
(3).佛学。《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 大明 中,外国沙门 摩訶衍 苦节有精理,於京都多出新经,《胜鬘经》犹见重内学。” 唐 耿湋 《题清源寺》诗:“内学销多累,西林易故居。” 蒋维乔 《中国教育会之回忆·教育会之复兴时期》:“ 炳麟 在狱三年,容颜反见丰润,絶无憔悴之状,盖得力于内学也。”
(4).犹言女学士。《太平广记》卷二五六引 唐 范摅 《云溪友议》:“或谓内学 宋若兰 、 若昭 姊妹所作。”
词语解释:上学  拼音:shàng xué
(1).最好的学习。《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2).指古之上庠或太学。《魏书·李骞传》:“在 正光 之御历,实 明皇 之拱己,曾问政於上学,著为君而我齿。”
(1).到学校或私塾学习。 唐 元稹 《哭子》诗之三:“钟声欲絶东方动,便是寻常上学时。”《红楼梦》第二回:“近因女学生哀痛过份,本自怯弱多病的,触犯旧症,遂连日不曾上学。” 老舍 《茶馆》第三幕:“ 康顺之 :‘ 小花 ,你乖乖地去上学,我会回来看你!’”
(2).入学念书。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二二:“小儿渐长大,终岁荷锄钁。目不识一字,每念心作恶。东邻方迎师,收拾令上学。”《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却説 纪太傅 好容易给他请着一位先生,就另收拾了一处书房,送他上学。” 丁玲 《团聚》:“他简直不想读书了,明年若果你三弟事体好些,我还是让他出去上学。”
词语解释:宦学  拼音:huàn xué
谓学习仕宦所需的各种知识。《礼记·曲礼上》:“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郑玄 注:“宦,仕也。” 孔颖达 疏引 熊安生 曰:“宦谓学仕官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汉书·游侠传·楼护》:“ 楼护 字 君卿 , 齐 人……长者咸爱重之,共谓曰:‘以 君卿 之材,何不宦学乎?’繇是辞其父,学经传,为京兆吏数年,甚得名誉。”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弃衰色而广欲,非宦学而远游者,荡人也。”《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成长教示中又分为二:初明奬教礼仪,后説婚嫁宦学。” 宋 王安石 《广西转运使孙君墓碑》:“君孤童子,徒步宦学,终就立,为朝廷显用。”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宦学遐士,去留殆难自由,称心而言,无嫌参差也。”
词语解释:子学  拼音:zǐ xué
即诸子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
词语解释:秋学  拼音:qiū xué
指旧时秋季开馆的乡塾。 清 王鸣盛 《练川杂咏》之十九:“儿童几队开秋学,正好凉生积雨时。”自注:“乡塾每以七月开馆,至冬则散,谓之秋学。”
词语解释:三学  拼音:sān xué
(1). 唐 代称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为三学,隶属国子监。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孙得入国子学,五品以上子孙得入太学,七品以上子孙及平民之俊异者得入四门学。《新唐书·儒学传序》:“广学舍千二百区,三学益生员,并置书算二学,皆有博士。”
(2). 宋 代称太学之外舍、内舍、上舍为三舍,亦称三学。《宋史·职官志五》:“ 熙寧 初,詔用经术取士,广阔黌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八百人。”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上》。参见“ 三舍法 ”。
(3).佛教称戒学、定学、慧学为“三学”。《翻译名义集·示三学法》:“今谓防非止恶曰戒,息虑静缘曰定,破惑证真曰慧……三学是为涅槃法。”
词语解释:三舍法  拼音:sān shè fǎ
宋神宗 时取士法,为 元丰 新法之一。其法分太学为外舍、内舍、上舍,别生员为三等而置之。依一定年限和条件,由外舍升入内舍继而升上舍。最后按科举考试法,分别规定其出身并授以官职。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绍圣 中,曾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宣和 三年,诏罢此法。见《宋史·选举志一》《选举志二》《朱子语类》卷一○九:“莫説以前,只是 宣和 末年三舍法纔罢,学舍中无限好人才,如 胡邦衡 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当时亦自煞有人。”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避史录话》:“ 崇寧 立三舍法,虽崇经术,亦未尝废史。”
词语解释:理学  拼音:lǐ xué
(1). 宋 明 儒家 周敦颐 、 邵雍 、 张载 、 程颢 、 程颐 、 朱熹 、 陆九渊 、 王守仁 等的哲学思想。 宋 儒致力阐释义理,兼谈性命,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 明 儒则断言“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理度议谥》:“ 理宗 未祔,议諡……遂拟曰‘理’。盖以圣性崇尚理学,而天下道理最大,於是人无间言。” 元 刘将孙 《题阁皂山〈凌云集〉》:“近世 周益公 之辞藻, 朱文公 之理学, 杨诚斋 之风节,与人交皆不数数,独为 阁皁 笔墨,先后辉映,其缠绵倾倒如此。”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下官 程颐 ,别号 伊川 ……自惭理学名儒。”
(2).教学上理科的旧称。
词语解释:善学  拼音:shàn xué
善于学习。《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孔颖达 疏:“受者聪明易入,是为学之善。” 明 方孝孺 《见山堂记》:“知周乎物而不劳,才裕於用而无穷,斯为善学者矣。”
词语解释:冬学  拼音:dōng xué
农村在冬闲时开办的季节性学校。 宋 陆游 《冬日郊居》诗:“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徐特立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学说》:“边区 淳化县 的冬学教员,就把一村子拦羊娃娃组织上来,在拦羊时分组教学。” 王老九 《张玉婵》诗:“秋收冬藏民消闲,她在冬学把书念,两月识字整五百,攒下知识常使唤。”
词语解释:就学  拼音:jiù xué
谓从师学习。《列子·说符》:“人有滨河而居者,习於水,勇於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后汉书·张霸传》:“诸生 孙林 、 刘固 、 段著 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学焉。”《北史·韦师传》:“﹝ 师 ﹞初就学,始读《孝经》,捨书而叹曰:‘名教之极,其在兹乎!’”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姚广孝》:“太孙就学,命设讲席於 文华殿 之东。”
词语解释:典学  拼音:diǎn xué
(1).《书·说命下》:“念终始典于学。” 孔颖达 疏:“念终念始,常在於学。”这是 傅说 勉励 高宗 学习的话,后因称皇子或帝王致力于学为典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广陵王 某,孝友温恭,慈仁忠恕……讲求典学,礼必从师。” 宋 杨万里 《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诗:“典学光阴璧不如,简编灯火卷还舒。”《清史稿·礼志八》:“ 雍正 三年八月吉日,詔言:‘帝王御宇,咸资典学。朕承庭训,时习简编。’”
(2).指经常勤学。 清 顾景星 《〈楝亭集〉序》:“以絶人之姿,加典学之力,及其成就,岂有量际哉!”
词语解释:下学  拼音:xià xué
(1).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下达。”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宋 陈亮 《经书发题·论语》:“《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一:“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説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清 黄宗羲 《复秦灯岩书》:“弟究心有年,颇觉其同处在下学,异处在上达。”
(2).最差的学习。《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3).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1).放学。 宋 陆游 《东吴女儿曲》:“阿弟贪书下学迟,独拣诗章教鸚鵡。”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这早晚怎生不见孩儿下学来?” 李文元 《婚事》:“按往常,她每夜从民校下学回来,总照常如是要再读一阵,写一阵。”
(2).入学;开始学习。 明 金铉 《易说》:“闲邪存诚,修辞立诚,下学入门,决当以此为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修辞》:“后之君子,於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
(3).谓至太学或府、县学宫视察。 明 权衡 《庚申外史·庚寅》:“先两日, 脱脱 丞相率省属下学勉励。至阶,祭酒 吕思诚 下阶迎。”《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謁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
词语解释:游学  拼音:yóu xué
(1).游侠和儒生。《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2).指从事游说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章炳麟 《秦献记》:“ 斯 以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为祸始。”
(3).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求学。《史记·春申君列传》:“﹝ 春申君 ﹞游学博闻,事 楚襄顷王 。 顷襄王 以 歇 为辩,使於 秦 。” 唐 皇甫湜 《祭柳子厚文》:“呜呼 柳州 ,秀气孤稟,弱冠游学,声华籍甚。”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 文璽师 出家于 会寧 ,尝游学于 寧夏 。” 鲁迅 《而已集·写在〈劳动问题〉之前》:“我虽然不知道劳动问题,但译者在游学中尚且为民众尽力的努力与诚意,我是觉得的。”
(4).宴游与学习。《汉书·史丹传》:“ 哀王 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 颜师古 注:“同处同养以至於壮大。”《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游谓宴游,学谓讲学。”
旧时谓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少有高名,与 光武 同游学。” 宋 司马光 《华严真师以诗见贶聊成二章纪其趣尚》诗之一:“素髮青眸七十餘,未尝游学只安居。”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幼习儒业,游学至京师。”
词语解释:承学  拼音:chéng xué
(1).学习和继承师说。《汉书·董仲舒传》:“今陛下幸加惠,留听於承学之臣。” 颜师古 注:“言转承师説而学之。”
(2).谓从事学问。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 梨洲 起而振其頽波, 亭林 继之,於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
词语解释:入学  拼音:rù xué
(1).谓学童初次进入学校读书。《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后汉书·献帝纪》:“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絶荣望,朕甚愍焉。”《红楼梦》第四回:“﹝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文汇报》1984.7.2:“儿童入学前,一般语言已有较大发展,不少人能讲简单的故事。”
(2).旧指生徒或童生经考试录取后进府、州、县学读书。 宋 曾巩 《上齐工部书》:“进学之制,凡入学者不三百日,则不得举於有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 直隶 迁安县 安例,入学八名,而应试者不过六、七人。”
(3).今泛指入校学习。如:他接到了北京大学入学通知书。
词语解释:湖学  拼音:hú xué
宋 胡瑗 执教 湖州 ,分经义与事务两科,其弟子多至数千人,时称“湖学”。 宋 张镃 《仕学规范·为学·胡安定言行录》:“ 安定 先生自 庆历 中教学於 苏 湖 间二十餘年,束脩弟子前后以数千计。是时方尚辞赋,独湖学以经义及事务为先,故学中有经义斋、治事斋。经义斋者,择疏通有器局者居之;治事斋者,人各治一事,又兼一事,如边防、水利之类。故天下谓湖学多秀彦。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
词语解释:兴学  拼音:xīng xué
兴办学校。《礼记·王制》:“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鲁迅 《彷徨·孤独者》:“这也不足为奇, 中国 的兴学虽说已经二十年了, 寒石山 却连小学也没有。”
词语解释:积学  拼音:jī xué
(1).谓积累学问。《韩诗外传》卷五:“虽庶民之子孙也,积学而正身,行能礼仪,则归之士大夫。”《三国志·蜀志·刘焉传》:“居 阳城山 ,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元史·董俊传》:“射,百日事耳;《诗》《书》,非积学不通。” 清 陆陇其 《答嘉定李生玉如书》:“方期贤者积学奋飞,为时羽仪,不谓亦罹此大故,何天之降罔,一至於斯。”
(2).犹博学;饱学。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三》:“给事中 陆质 、中书舍人 崔枢 积学懿文,守经据古,夙夜讲习,庶协于中。” 清 戴名世 《张贡五文集序》:“ 张君 贡五 , 三湘 间积学能文之士也。” 包天笑 《钏影楼回忆录·初到南京》:“我的谱弟 戴梦鹤 ,他年纪虽轻,却是一个多才积学之士。”
(3).渊博的学识。 明 杨慎 《丹铅续录·论语》:“譬今有二士,一有文名,一素无积学。有闻而登高科,闻者以为固其所也;素无积学而登高科,人必曰:不意至於如此也。”《明史·隐逸传序》:“其抱瓌材,藴积学,槁形泉石,絶意当世者,靡得而称焉。”
词语解释:帝学  拼音:dì xué
即国学。国家所设立的学校。《孔丛子·问军礼》:“天子使有司以特牲告社,告以所征之事而受命焉,奠于帝学以受成。”《文选·蔡邕〈郭有道碑文〉》:“遂考览六经,探综图纬;周流华夏,随集帝学。” 李周翰 注:“帝学,国学也。”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楔子:“为此来就帝学,未及数年,选居上馆,声动朝廷。”
词语解释:浅学  拼音:qiǎn xué
(1).谓学识短浅。 汉 孔安国 《古文孝经训传序》:“故古文《孝经》初出於 孔氏 ,而今文十八章,诸儒各任意巧説,分为数家之谊,浅学者以当六经。” 清 姚鼐 《〈泰山道里记〉序》:“余浅学又偶过臆度,徒幸有合於好古力索久往来是山中者。” 郭沫若 《断断集·“刺身”》:“‘刺身’是几时传到了 日本 来?在这儿恕我浅学,实在说不出它的绝对年代。”
(2).学问肤浅的人。亦作自谦之词。《三国志·蜀志·秦宓传》“ 定公 贤者”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书传 鲁定公 无善可称。 宓 谓之贤者,浅学所未达也。”《通典·礼三三》:“浅学所见,谓如上义。” 明 李贽 《答周柳塘书》:“所云 山农 打滚事,则浅学未曾闻之。”
词语解释:时学  拼音:shí xué
当时的学者。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一》:“已自为凿,而反病时学之不通,亦过矣。” 清 吴敏树 《梅伯言先生诔辞》:“余曩在京师,见时学治古文者,必趋 梅先生 ,以求 归 方 之所传。”
词语解释:六学  拼音:liù xué
(1).指六艺或六经。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杯》:“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於质;《礼》制节,故长於文;《乐》咏德,故长於风;《书》著功,故长於事;《易》本天地,故长於数;《春秋》正是非,故长於治。” 宋 叶适 《送陈彦群》诗:“众儒治六学,厥志存不朽。”
(2).谓 周 代的小学、东学、南学、西学、北学、太学。见《大戴礼记·保傅》《北史·刘芳传》:“案 郑 注《学记》, 周 则六学,所以然者,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此其证也。”
(3). 唐 国子监设六馆,亦称“ 六学 ”。《旧唐书·职官志三》:“﹝国子监﹞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有六学。一国子学,二太学,三四门,四律学,五书学,六算学也。”
词语解释:北学  拼音:běi xué
(1).指 周 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之一。相传 夏 、 商 、 周 三代的最高学府内分东西南北四学和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则亲疏有序而恩相及矣;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民不诬矣;帝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则圣智在位而功不遗矣;帝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则贵贱有等而始下不踰矣;帝入太学,承师问道,退习而端於太傅,太傅罚其不则而达其不及,则德智长而理道得矣。”
(2).指 南北朝 时 北朝 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大抵南北所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 清 许宗彦 《记南北学》:“经学自 东晋 后,分为南北。自 唐 以后,则有南学而无北学。”
共675,分9页显示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