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三觉入声 [jué jiǎo][jué,知觉][ké qiào][lè,音乐][shuò,频数][详注1]涿[bào bō][同确][详注2][详注3][zhuō bó][详注4]


注1:药 《广韵》於角切,音渥。《博雅》白芷,其叶谓之药。《山海经》崃山,其草多韭薤,多药。《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
注2:瞀 《广韵》莫角切。《集韵》墨角切,尨入声。目不明也。
注3:棹 音浊。树枝直上貌。《尔雅》梢棹,见梢字注。
注4:飑 音璞。《广韵》众多貌。《班固·西都赋》飑飑纷纷,矰缴相缠。风毛雨血,洒野蔽天。《注》言弓矢众发,获禽兽多也。又《集韵》音雹。飑飑,物自空堕貌。
共18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学道学语学取学长学儿学诵学风学名
学士学佛学省学馆学真学植学艺学雾
学问学术学舍学僧学林学殖学法学务
学仙学剑学业学生学师学地学规学分
学者学力学行学时学空学年学定学制
学书学稼学文学究学宦学流学嚬学等
学古学校学步学堂学字学政学仕学期
学子学宫学官学而学博学世学钱学童
学海学圃学徒学解学事学宗学历学院
学人学禅学养学识学则学习学说学市

词语解释:学道  拼音:xué dào
(1).学习道艺,即学习儒家学说,如仁义礼乐之类。《论语·阳货》:“君子学道则爱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无财者谓之贫,学道不能行者谓之病。若 宪 ,贫也,非病也。” 宋 唐庚 《大观四年作诗寄任因命舍弟同赋》:“学道一生凡几化,不因到此始知非。” 明 唐顺之 《万思节以集中无名作诗见贻》之一:“学道频年慕屡空,支离犹堕语言中。”
(2).学习道行。指学仙或学佛。《汉书·张良传》:“廼学道,欲轻举。” 颜师古 注:“道谓仙道。” 宋 苏轼 《将至广州用过韵寄迈迨二子》:“皇天遣出家,临老乃学道。”《西湖佳话·葛岭仙迹》:“从 左慈 学道,得九丹金液仙经。”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然而出来的题目就因此常常是难题,仍如飞剑一样,非上 武当山 寻师学道之后,决计没法办。”
(3).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 广东 学道。” 清 蒲松龄 《禳妒咒·入泮》:“酒色养的那脾胃娇,那厌气时文也不待瞧。我的天,学道瞎,真是瞎学道。”《醒世姻缘传》第十二回:“据了他的学识,与他个学道,绰绰然做得过去,却不肯把学道与他,偏与他个巡道。”参见“ 学政 ”。
词语解释:学政  拼音:xué zhèng
(1).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 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他们派人到书院门口迎接钦差学政 张之洞 。”
词语解释:学士  拼音:xué shì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 孔颖达 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倖於封侯富贵者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 明 何景明 《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 唐 韩愈 《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
(3).犹学者。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 介甫 、 元晦 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4).官名。 南北朝 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 唐 代翰林学士亦本为文学侍从之臣,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宋 代始设专职,其地位职掌与 唐 代略同。 明 代设翰林院学士及翰林院侍读、侍讲学士,学士遂专为词臣之荣衔。 清 代改翰林院学士为掌院学士,馀如故。 清 末期内阁、典礼院亦置学士。
(5).学位的一种。在一些国家,为最低一级的学位,一般在高等学校毕业时由学校授予。我国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达到规定的学士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词语解释:学问  拼音:xué wèn
(1).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语出《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孟子·滕文公上》:“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 汉 贾山 《至言》:“学问至於芻蕘者,求善无饜也。” 唐 韩愈 《答杨子书》:“学问有暇,幸时见临。”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求其放心》:“夫仁与礼未有不学问而能明者也。”
(2).知识,学识。《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宋 苏轼 《登州谢上表》:“而臣天资钝顽,学问寡浅。”《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无论你有多大学问,未必强似公公。” 老舍 《茶馆》第二幕:“您这么有学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3).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得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七:“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如:这是一门新兴的学问。
(4).道理;水平。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我觉得这句话很有学问。” 王汶石 《大木匠》:“我 桃叶 的眼力可真不错,挑得有学问。”
词语解释:学仙  拼音:xué xiān
亦作“ 学僊 ”。 学习道家的所谓长生不老之术。《史记·封禅书》:“ 黄帝 且战且学僊。”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 五代 徐夤 《溪隐》诗:“将名将利已无缘,深隐清溪拟学仙。” 金 元好问 《后饮酒诗》之三:“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
词语解释:学者  拼音:xué zhě
(1).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论语·宪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唐 薛存诚 《太学创置石经》诗:“儒林道益广,学者心弥鋭。”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滎阳 吕公 教学者读书,须要字字分明。”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学者当知所尚,不可视两刻为寻常而忽之耳。”
(2).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庄子·刻意》:“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己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 成玄英 疏:“斯乃 子夏 之在 西河 , 宣尼 之居 洙 泗 ,或游行而议论,或安居而讲説,盖是学人之所好。”《史记·伯夷列传》:“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蓺。”《旧五代史·晋书·史匡翰传》:“尤好《春秋左氏传》,每视政之暇,延学者讲説,躬自执卷受业焉。” 清 李渔 《比目鱼·赠行》:“昨日在几案之上,又见他几首新诗,竟是一个大文人真学者。”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
词语解释:学书  拼音:xué shū
(1).读书。《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2).学习写字。《南史·隐逸传下·徐伯珍》:“ 伯珍 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宋 曾巩 《墨池记》:“ 羲之 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元 杨维桢 《又湖州作》诗之四:“得句时过 张外史 ,学书不让 管夫人 。”参见“ 学字 ”。
词语解释:学字  拼音:xué zì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词语解释:学古  拼音:xué gǔ
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书·周官》:“学古入官。” 孔 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 唐 陈陶 《续古》诗之二五:“学古三十载,犹依白云居。” 宋 黄庭坚 《次韵张询斋中晚春》:“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 明成祖 《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斯文逢盛世,学古振儒风。”
词语解释:学子  拼音:xué zǐ
犹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人。《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郑玄 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 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屨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词语解释:学海  拼音:xué hǎi
(1). 汉 扬雄 《法言·学行》:“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至于山,是故恶夫画也。”言百川流行不息,所以至海;丘陵止而不动,所以不至于山。谓做学问当如河川流向大海,日进不已。 北齐 邢卲 《广平王碑》:“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2).谓学问渊博。亦指学问渊博的人。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何休 木訥多智,三坟五典、阴阳算术、河洛讖纬及远年古谚、歷代图籍,莫不成诵也……京师谓 康成 为‘经神’、 何休 为‘学海’。” 宋 司马光 《送导江李主簿君俞》诗:“学海无涯富,辞锋一战勋。” 清 王晫 《今世说·赏誉》:“ 朱 名 鹤龄 , 江 南 吴江 人,贯穿六籍,折衷百氏,著书满家,群推学海。”
(3).喻指学术界。 唐 崔珏 《哭李商隐》诗:“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乾。” 宋 陆游 《答发解进士启》:“将鸿渐於天庭,姑龙驤於学海。” 明 吴承恩 《贺少岩傅公晋秋卿障词序》:“学海文龙,仕途威凤。”
(4).比喻广阔无边的学问领域。 清 赵翼 《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诗:“学海迷茫未有涯,何来捷径指 褒斜 。”
词语解释:学人  拼音:xué rén
(1).求学的人。《左传·昭公九年》:“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业,为疾故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八·神韵》:“‘神韵’二字,予向论诗,首向学人拈出。”
(2).学者,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诣的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 陆陆堂 、 诸襄七 、 汪韩门 三太史,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懽。” 朱自清 《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目录学上虽划分了独立的一类,而在一般学人心目中,这个还是小道,算不得学问的。” 费孝通 《信得过的人》:“ 吴晗 则被 林彪 、‘四人帮’诬陷死于冤狱之中,一代学人,含冤而逝。”
词语解释:学语  拼音:xué yǔ
学习语言;学习说话。 汉 桓宽 《盐铁论·遵道》:“文学结髮学语,服膺不舍。” 晋 陶潜 《和郭主簿》:“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 唐 杜甫 《戏作花卿歌》:“ 成都 猛将有 花卿 ,学语小儿知姓名。” 宋 陆游 《喜小儿辈到行在》诗:“ 阿纲 学书蚓满幅, 阿绘 学语鶯囀木。”
词语解释:学佛  拼音:xué fó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词语解释:学术  拼音:xué shù
(1).学习治国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申不害 者, 京 人也,故 郑 之贱臣。学术以干 韩 昭侯 。”《史记·张仪列传》:“始尝与 苏秦 俱事 鬼谷先生 ,学术, 苏秦 自以不及 张仪 。”
(2).指治国之术。《北史·宇文护传论》:“然 护 寡於学术,昵近羣小,威福在己,征伐自出,有人臣无君之心,为人主不堪之事,终於妻子为戮,身首横分,盖其宜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 诸葛孔明 为千古一人,其学术全从此书出。”
(3).犹教化。《后汉书·盖勋传》:“ 凉州 寡於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
(4).学问,学识。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诗:“小子无学术,丁寧困负薪。” 宋 苏轼 《十八阿罗汉颂》:“梵相奇古,学术渊博。” 明 李东阳 《求退录》:“加以志虑日短,学术愈荒。”
(5).指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 黄人 《〈清文汇〉序》:“有一代之政教风尚,则有一代之学术思想。” 章炳麟 《訄书·学变》:“ 汉 晋 间,学术则五变。”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我们反对‘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那种提法(即使单纯从学术观点上来谈)。”
(6).观点;主张;学说。 宋 苏轼 《到惠州谢表》:“臣性资褊浅,学术荒唐。”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士大夫以嗜欲杀身,以财利杀子孙,以政事杀人,以学术杀天下后世。” 明 李贽 《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 墨子 之学术贵俭…… 商子 之学术贵法, 申子 之学术贵术, 韩非子 兼贵法、术。”
(7).犹学风。《宋史·吴潜传》:“ 潜 所陈九事……四曰正学术以还斯文之气脉。” 清 邓显鹤 《例授修职郎岁贡生训导邹君墓志铭》:“近时儒硕又厌薄 程 朱 务争胜於一名一物,拾末而遗本,语细而昧大。学术所关,非细故也。”
(8).法术;本领。《水浒传》第九六回:“你那学术,都是外道,不闻正法,快下马归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哭之曰:‘詎意儿辈罹此閔凶,学术短浅,安能御此惨暴乎!’”
词语解释:学剑  拼音:xué jiàn
学习剑术。谓学习武艺。《史记·项羽本纪》:“学书不成,去,学剑。” 北周 庾信 《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铭》:“青衿学剑,既为人主所称;童子论兵,即佐中军之策。” 唐 王绩 《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詔,学剑觅封侯。” 宋 陆游 《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鍔。”
词语解释:学力  拼音:xué lì
(1).学问上的造诣,学问达到的程度。 前蜀 贯休 《览皎然渠南乡集》诗:“学力不相敌,清还彷彿同。” 宋 范成大 《送刘唐卿户曹擢第西归》诗之三:“学力根深方蒂固,功名水到自渠成。” 宋 陈亮 《又祭吕东莱文》:“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贞白》:“学力精赡,篤志於诗。”《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他有多大学力福命,敢説这等狂的满话。” 巴金 《家》二五:“我们学堂上也招收有同等学力的学生。”
(2).学习的精力。 宋 王令 《寄洪与权》诗:“贫知身责重,病觉学力怠。”
(3).谓努力学习。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四:“惜年未三十,两耳不聪,想亦学力苦思之故耶。”
词语解释:学稼  拼音:xué jià
学种庄稼;务农。《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唐 钱起 《东皋早春寄郎四校书》诗:“禄微赖学稼,岁晚归衡茅。” 唐 卢纶 《酬李端长安寓居偶见寄》诗:“学稼功还弃,论边事亦沉。” 宋 朱熹 《次秀野沧波馆刈麦》之二:“我欲卖刀来学稼,不知还许受廛么。”
词语解释:学校  拼音:xué xiào
专门进行教育的机构。《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汉 扬雄 《百官箴·博士箴》:“国有学校,侯有泮宫。” 宋 欧阳修 《议学状》:“夫建学校以养贤,论材德而取士,此皆有国之本务。”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治天下之大本也。” 老舍 《牺牲》:“他们说,他和学校订了三年的合同。”
词语解释:学宫  拼音:xué gōng
(1).学校。 汉 刘向 《列女传·邹孟轲母》:“復徙舍学宫之旁。” 宋 叶适 《蔡知閤墓志铭》:“亲至学宫,课率诸生,劝教有义,士人兴起。” 清 钱谦益 《特进光禄大夫孙公行状》:“年十餘岁,徒步从职方公读书学宫。”
(2).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我们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絶了!也因学宫里没有一个好官。”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赵公裕后》:“ 武清县 学宫圮坏,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 康熙 戊午地震復倾,公独力重建,庙貌聿新。”《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 刘元帅 坐於学宫明伦堂上,排列仪从,以决是非。”
词语解释:学圃  拼音:xué pǔ
学种蔬菜。语出《论语·子路》:“﹝ 樊迟 ﹞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 朱熹 集注:“种蔬菜曰圃。” 潘飞声 《移居横浜桥》诗之二:“江湖无远志,学圃敢云后。”
词语解释:学禅  拼音:xué chán
犹学佛。 宋 翁卷 《山中》诗:“不奈邻峰学禪伴,时时来此叩巖扉。” 清 恽敬 《与李汀州书》:“自 隋 唐 学禪者,以山名寺名称其本师。”参见“ 学佛 ”。
词语解释:学佛  拼音:xué fó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 唐 方干 《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 唐 黄滔 《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 五代 徐夤 《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 宋 李觏 《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 唐 郑愚 《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 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词语解释:学取  拼音:xué qǔ
学得;学着。 唐 元稹 《六年春遣怀》诗之八:“小於 潘岳 头先白,学取 庄周 泪莫多。” 元 无名氏 《桃花女》第一折:“何必要鍊丹砂学取那 松 乔 寿。” 明 刘基 《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之十一:“谁能散髮空山里,学取 希夷 石山眠。”
词语解释:学省  拼音:xué shěng
即太学。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学。《文选·沉约〈直学省愁卧〉诗》 李善 题注:“学省,国学也。” 唐 张籍 《寄陆浑赵明府》诗:“与君学省同官处,常日相随説道情。”《旧唐书·归崇敬传》:“《礼记·王制》曰,天子学曰辟雍……故前代文士,亦呼云璧池,亦曰璧沼,亦谓之学省。” 宋 张耒 《晚归》诗:“学省归来门巷秋,伴眠书史满牀头。”
词语解释:学舍  拼音:xué shè
(1).学校的房舍。《后汉书·儒林传序》:“学舍頽敝,鞠为园蔬,牧童蕘竖,至於薪刈其下。”《新唐书·刘禹锡传》:“ 贞观 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餘。” 清 恽敬 《重建东湖书院记》:“ 黎君 归帑于官为银若干,诸乡先生任讲堂学舍筑削之貲为银若干。”
(2).犹学校。《太平广记》卷四八六引 唐 薛调 《无双传》:“ 仙客 既覲,置於学舍,弟子为伍。” 宋 张淏 《云谷杂记·梦阅榜》:“ 櫄 在学舍,素负雋名。”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六丁》:“独学舍稟给皆久废。”
词语解释:学业  拼音:xué yè
(1).学问。《墨子·非儒下》:“夫一道术学业仁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 唐 杜甫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西湖佳话·葛岭仙迹》:“兄之学业,亦可谓成矣。”
(2).指学术。《三国志·蜀志·许慈传》:“ 先主 定 蜀 ,承丧乱歷纪,学业衰废,乃鳩合典籍,沙汰众学。”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古先哲皇大道,歷世咸备,学业源流,揆诸一孔,非一偏之见,一曲之书。”
(3).学习的课业。《吕氏春秋·诬徒》:“此师徒相与异心也……学业之败也,道术之废也,从此生矣。”《三国志·魏志·华歆传》:“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红楼梦》第三三回:“在家荒废学业。”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八:“大家都为爱国运动甘愿牺牲自己的学业。”
词语解释:学行  拼音:xué xíng
学问品行。《后汉书·儒林传下·锺兴》:“ 恭 ( 丁恭 )荐 兴 学行高明, 光武 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陈书·姚察传》:“闻 姚察 学行,当今无比。”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曾大父讳 重桂 ,乡贡进士,有学行,学者尊之曰 介轩先生 。”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学政总裁先后甄拔得人》:“ 诸城 竇东皋 先生 光鼐 ,学行深纯。”
词语解释:学文  拼音:xué wén
(1).学习文化知识。《论语·学而》:“行有餘力,则以学文。”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释担受书,废耕学文。”《隋书·高祖纪下》:“武力之子俱可学文,人间甲杖悉皆除毁。”
(2).学习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如:他原是学文的,后来改学理。
词语解释:学步  拼音:xué bù
(1).见“ 学步邯郸 ”。
(2).(小孩)学习走步。亦比喻学习做,学习从事。 宋 陆游 《三山杜门作歌》之一:“我生学步逢丧乱,家在中原厌奔窜。” 孙中山 《建国方略·民权初步序》:“孩提之举步也,必有保母教之。今国民之学步,亦当如是。” 郭小川 《乡村大道》诗:“当我脱离了娘怀,也还不得不在上面学步。”
词语解释:学步邯郸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玄英 疏:“ 赵 都之地,其俗能行,故 燕国 少年,远来学步。”《汉书·叙传上》作“学步於 邯郸 。”后用“学步邯郸”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固有的技能。《周书·艺术传·赵文深》:“及平 江陵 之后, 王褒 入关,贵游等翕然并学 褒 书。 文深 之书,遂被遐弃。 文深 慙恨,形於言色。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 褒 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 邯郸 焉。”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右丞诗用字》:“岂止学步 邯郸 ,效顰 西子 ,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亦省作“ 学步 ”。 南朝 宋 鲍照 《侍郎报满辞阁疏》:“画虎既败,学步无成。” 唐 李绅 《州中小饮别牛相》诗:“耻矜学步貽身患,岂慕醒狂躡祸阶。” 裘廷梁 《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效顰以为工,学步以为巧。”
词语解释:学官  拼音:xué guān
(1).学校的房舍。《汉书·循吏传·文翁》:“又修起学官於 成都 市中。” 颜师古 注:“学官,学之官舍也。”《晋书·苻坚载记上》:“ 坚 广修学官,召郡国学生通一经以上充之。”
(2).指学校。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皇帝建学官,亲近忠良,欲以絶怪恶之端。”《汉书·吾丘寿王传》:“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后汉书·鲁丕传》:“学官传五帝之道,修先王礼乐教化之处。”
(3).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如 汉 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 西晋 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 宋 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又称教官。《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 唐 张籍 《书怀寄元郎中》诗:“重作学官閒尽日,一离江坞病多年。” 宋 秦观 《送张和叔兼简黄鲁直》诗:“学官冷如水,齏盐度朝曛。”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三章:“其学官如父兄,其学生皆如子弟。”
词语解释:学徒  拼音:xué tú
(1).从师受业的人;学生。 汉 蔡邕 《司徒杨秉碑》:“於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后汉书·郑玄传》:“家贫,客耕 东莱 ,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死孝》:“ 杜阳父 友开 , 江阴 人,隐居教授…… 天历 间, 浙 右菑荒,米价腾踊,学徒散去。”
(2).泛指读书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朱庆馀 《送祝秀才归衢州》诗:“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侍中 裴耀卿 因入书库观书,既而谓人曰:‘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学徒云集,官家设教,尽在是矣。’”
(3).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随师学技术的青少年。 邹韬奋 《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未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匹头的字号里做学徒。”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后来,又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的眼里来了。”
(4).当学徒。 老舍 《四世同堂》一:“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 梁元勋 《人们在前进》:“我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
词语解释:学养  拼音:xué yǎng
学问和修养;学业上的修养。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史料二·谈相》:“ 霍邱 吴竹如 先生学养完粹,道味盎然。”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五六:“在 德 十年,专研哲学,一望而知为学养渊深的学者。” 赵朴初 《读陈毅同志诗词》:“他从早年就对中外文学发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对我国古典诗词有一定的学养。”
词语解释:学长  拼音:xué zhǎng
(1).主持学习的人。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乃命 张耆 为学长, 张景宗 观察为副学长, 杨崇勋 、 夏守贇 为学察, 安守中 团练而下为学生。”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四:“好!你今年十九, 李应 也十九;他可以作大学长,你为何不可以?”
(2).对同学或前届同学的尊称。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在‘尊经书院’的时候,学长们还不断地给我讲述前辈同学们的斗争故事。”
(3).主持学校事务的人。 宋 江千里 《句容县五瑞图题记》:“是岁五月既望,免解进士充县学学长 江千里 谨书。” 张舜徽 《清人文集别录·许庼学林》:“ 光绪 中, 江苏 布政使 彭绍年 ,创设 学古堂 ,聘 雷浚 为学长。”
(4).旧时大学亦称分科或预科的主任为学长。 蔡元培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是年,政府任 严幼陵 君为北京大学校长……改任 何锡侯 君,不久又辞,乃以工科学长 胡次珊 君代理。”
词语解释:学馆  拼音:xué guǎn
亦作“ 学舘 ”。
(1).学舍;学校。 唐 郑谷 《送颜明经及第东归》诗:“閒来思学馆,犹梦雪窗明。”《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三年》:“自 唐 末以来,所在学校废絶, 蜀 毋昭裔 出私财百万营学馆。” 清 蒲松龄 《闹馆》:“上世裡我无曾入个学馆,看文书银钱票甚是作难。”
(2).学宫,学庙。 元 杨载 《送丘子正之海盐》诗:“海邦终寂寞,学舘尚穹崇。”参见“ 学宫 ”、“ 学庙 ”。
(3).即学堂。旧时命相家术语。 五代 齐丘 《玉管照神局·吕洞宾赋》:“学馆清高者,凌云折桂。”参见“ 学堂 ”。
词语解释:学堂  拼音:xué táng
(1).学校的旧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於南城。 永初 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唐 韩愈 《秋怀》诗:“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清 赵翼 《己未元旦》诗:“青红省记儿童事,七十年前上学堂。” 清 秋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生了儿子,就要送他进学堂,女儿也是如此。” 冰心 《两个家庭》:“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
(2).命相家术语,指人面近于耳门之前处。《新唐书·方技传·袁天纲》:“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太清神鉴》卷二:“学堂为聪明之馆,故近於耳门之前。”
(3).旧指儿童死者合葬处。 清 章学诚 《信摭》:“小儿子死者共葬一处,谓之学堂;小女共葬一处,谓之绣堂。”
词语解释:学僧  拼音:xué sēng
谓有学识的僧侣。 明 高启 《赠朱山人》诗:“学僧持浄律,避客録奇方。”
词语解释:学生  拼音:xué shēng
(1).学习养生之道。《庄子·达生》:“ 田开之 见 周威公 , 威公 曰:‘吾闻 祝肾 学生,吾子与 祝肾 游,亦何闻焉?’”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学养生之道也。”
(2).在校学习的人。《后汉书·灵帝纪》:“﹝ 光和 元年﹞始置 鸿都门 学生。” 李贤 注:“ 鸿都 ,门名也。於内置学,时其中诸生……至千人焉。”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舘学生三百人。”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臧否人物。”
(3).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 中国 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4).晚辈。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宰相 王溥 父 祚 ,少为 太原 掾属。 宿州 防御使既老, 溥 劝其退居 洛阳 ,居常怏怏,及 溥 为相,客或候 祚 , 溥 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 祚 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学生》:“ 陈省华 对客,子 尧叟 等列侍,客不安, 省华 曰:‘学生列侍,常也。’”
(5). 明 清 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西门庆 道:‘也是 淮 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说岳全传》第十回:“学生祖上,原系世代武职,故遗下此剑,今学生已三代改习文学,此剑并无甚用。”
(6).方言。指男孩子。
词语解释:学时  拼音:xué shí
教学的时间单位。也称课时。指一节课的时间。通常为四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
词语解释:学究  拼音:xué jiū
(1).科举中的科目名。 唐 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 宋 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许孟容 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范仲淹 ﹞与 朱 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 姜遵 ﹞独留 仲淹 ,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 朱学究 年虽少,奇士也。’”
(2).读书人的通称。 宋 陆游 《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 维摩 。”《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3).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李青莲 《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4).旧指私塾的教师。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 清 赵翼 《大柳驿》诗:“ 大柳驛 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词语解释:学堂  拼音:xué táng
(1).学校的旧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於南城。 永初 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二石室。” 唐 韩愈 《秋怀》诗:“学堂日无事,驱马适所愿。” 清 赵翼 《己未元旦》诗:“青红省记儿童事,七十年前上学堂。” 清 秋瑾 《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生了儿子,就要送他进学堂,女儿也是如此。” 冰心 《两个家庭》:“他们住的那条街上很是清静,都是书店和学堂。”
(2).命相家术语,指人面近于耳门之前处。《新唐书·方技传·袁天纲》:“学堂莹夷,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太清神鉴》卷二:“学堂为聪明之馆,故近於耳门之前。”
(3).旧指儿童死者合葬处。 清 章学诚 《信摭》:“小儿子死者共葬一处,谓之学堂;小女共葬一处,谓之绣堂。”
词语解释:学而  拼音:xué ér
《论语》首篇篇名,后借指《论语》。 宋 刘克庄 《田舍即事》诗:“邻壁嘲啾诵《学而》,老人睡少听移时。”
词语解释:学解  拼音:xué jiě
犹学识。《宋书·恩倖传·徐爰》:“先朝尝以芻辈之中,粗有学解,故得渐蒙驱策,出入两宫。”《南史·王僧虔传》:“与 袁淑 、 谢庄 善。 淑 每叹之曰:‘卿文情鸿丽,学解深拔。’”
词语解释:学识  拼音:xué shí
学问知识。《梁书·韦睿传》:“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且在此歇息片时,讲些学识,説些志气何如?” 廖仲恺 《钱币革命与建设》:“主其务者,应用富有内外贸易学识经验之专家。” 郁达夫 《沉沦》:“受尽了千辛万苦,积了十数年的学识,我回国去,难道定能比他们来胡闹的留学生更强么?” 巴金 《家》三九:“你到下面去,在学识和见闻两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
词语解释:学儿  拼音:xué ér
犹学生。旧时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 明 无名氏 《东篱赏菊》第二折:“学儿是这 彭泽县 一箇县丞,近日撰将这箇 陶县令 来,十分兜搭,我试见他去。”
词语解释:学真  拼音:xué zhēn
犹学仙。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卷一:“我是 元君 之少女, 太虚 李夫人 爱子也,昔初学真於 龟臺 ,受玉章於 高上 。”参见“ 学仙 ”。
词语解释:学仙  拼音:xué xiān
亦作“ 学僊 ”。 学习道家的所谓长生不老之术。《史记·封禅书》:“ 黄帝 且战且学僊。”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天咫》:“人姓 吴 名 刚 , 西河 人,学仙有过,謫令伐树。” 五代 徐夤 《溪隐》诗:“将名将利已无缘,深隐清溪拟学仙。” 金 元好问 《后饮酒诗》之三:“为言学仙好,人间竟何为。”
词语解释:学林  拼音:xué lín
(1).喻学问的总汇。《汉书·叙传下》:“函雅故,通古今,正文字,惟学林。” 颜师古 注:“信惟文学之林藪也。”《南史·王僧孺传》:“而 僧孺 与 高平 徐夤 俱为学林。”
(2).指学术界。 鲁迅 《书信集·致台静农》:“我法稍不同,凡所泛览,皆通行之本,易得之书,故遂孑然於学林之外。”
词语解释:学师  拼音:xué shī
教师。亦以称府、州、县学学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将士絶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隶释·汉学师宋恩等题名》 洪适 题释:“右《学师宋恩等题名》,今在 成都 周公 礼殿门之西序, 蜀 人谓之‘学师题名’。”《儒林外史》第三回:“一齐回到 汶上县 ,拜县父母、学师、典史。”
词语解释:学空  拼音:xué kōng
学佛。空,指佛门。 唐 韦应物 《夏日》诗:“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 唐 曹松 《书翠岩寺壁》诗:“入郭非无路,归林自学空。”
词语解释:学宦  拼音:xué huàn
(1).学习做官的本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世俗共短儒生,儒生之徒亦自相少。何则?并好仕学宦,用吏为绳表也。” 北周 庾信 《问疾封中录》诗:“形骸违学宦,狭巷幸为閒。”
(2).学业与官宦。《汉书·孔光传》“不结党友” 唐 颜师古 注:“言以名父之子,学宦早成,不须党援也。”
词语解释:学字  拼音:xué zì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
词语解释:学博  拼音:xué bó
唐 制,府郡置经学博士各一人,掌以五经教授学生。后泛称学官为学博。《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这人大是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梦》:“ 苏州 蒋古愚 学博,秉鐸 潁 上,督课诸子甚严。”
词语解释:学事  拼音:xué shì
从某人学习并侍奉之。《汉书·贾谊传》:“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 颜师古 注:“事之而从其学也。”《世说新语·言语》“昔 尧 聘 许由 ” 刘孝标 注引 晋 皇甫谧 曰:“ 由 字 武仲 , 阳城 槐里 人也, 尧 舜 皆师而学事焉。”
词语解释:学则  拼音:xué zé
(1).学习的法则、规则。《管子·弟子职》:“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弟,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心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颜色整齐,中心必式,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谓学则。”
(2).学校的规章。
词语解释:学诵  拼音:xué sòng
指学诗;诵诗。《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按而学诵。” 清 方苞 《廌青山人诗序》:“ 苞 童时,侍先君子与 钱饮光 、 杜于皇 诸先生,以诗相唱和,慕其鏗鏘,欲窃效焉。先君子戒曰:‘毋以为也。是虽小道,然其本於性质,别於遭遇,而达以学诵者,非尽志以终世,不能企其成。’”
词语解释:学植  拼音:xué zhí
同“ 学殖 ”。 《晋书·王舒传》:“以天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 北周 庾信 《为杞公让宗师骠骑表》:“臣幼无学植,长闕裁成。”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五:“观其命句,可以见学植之深浅;即其搆思,可以覘器业之大小。”
词语解释:学殖  拼音:xué zhí
《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殖将落。” 杜预 注:“殖,生长也;言学之进德,如农之殖苗,日新日益。”原指学问的积累增进,后泛指学业、学问。 元 杨载 《送丘子正之海盐州教授》诗:“化炉新鼓乐,学殖重耝耘。” 清 黄景仁 《将北行留赠沉枫墀》诗:“见君学殖坚,愧我旧业废。”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然非二公之才望学殖亦不能做此诗也。” 郭沫若 《集外·讨论注译运动及其他》:“望真有学殖者出而从事完整的翻译。”
词语解释:学地  拼音:xué dì
犹学田。办学用的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参考资料汇编·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决定的附件三〉》:“学地留作教育经费,由政府或本地人员组织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管理之。”
词语解释:学年  拼音:xué nián
学校的教学年度。在我国,一般从秋季始业到次年夏季,或从春季始业到冬季末为一学年。一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
词语解释:学流  拼音:xué liú
犹学派。《北齐书·魏收传》:“所引史官,恐其凌逼,唯取学流先相依附者。” 唐 李邕 《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序》:“侯褒圣於人爵,尸奠享於国庠。是用大起学流,锡类孝行。”参见“ 学派 ”。
词语解释:学派  拼音:xué pài
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二节:“今请据群籍,审趋势,自地理上、民族上,放眼观察,而证以学説之性质,制一先 秦 学派大势表。”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词语解释:学政  拼音:xué zhèng
(1).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 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他们派人到书院门口迎接钦差学政 张之洞 。”
词语解释:学世  拼音:xué shì
书香门第。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书》:“足下出文閫,生学世,业精前古,言高当今。”
词语解释:学宗  拼音:xué zōng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布衣,传十餘世,学者宗之。”后以“学宗”指学术界的领袖。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荀况 学宗而象物名赋,文质相称,固巨儒之情也。”
词语解释:学习  拼音:xué xí
(1).小鸟学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 陈澔 集说:“学习,雏学数飞也。”
(2).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史记·秦始皇本纪》:“士则学习法令辟禁。” 宋 叶适 《毛积夫墓志铭》:“稍长,亲师友,学习今古。”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第四节:“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3). 明 清 时称在某一部门实习的官员或侍从等为学习。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灵臺,掌印太监一员,近侍僉书数员,看时刻近侍三十餘员,学习数十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又大拜不阶,协办枢廷不始学习,皆异数也。”
词语解释:学风  拼音:xué fēng
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 毛泽东 《整顿党的作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
词语解释:学艺  拼音:xué yì
(1).学习六艺。即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十曰学艺。” 贾公彦 疏:“案《保氏》职云: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
(2).学习技艺。多指学习戏剧表演艺术。 洪深 《劫后桃花》:“不,可是我愿意跟着你学艺呀!”
(3).学问、技艺的统称。《晋书·文苑传论》:“ 玄度 学艺优赡,笔削擅奇。”《新唐书·顺宗纪》:“为人宽仁,喜学艺,善隶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小生目下,身居贫贱,粗无德行,情性荒疎学艺浅。” 鲁迅 《且介亭杂文·拿来主义》:“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 巴黎 去展览。”
词语解释:学法  拼音:xué fǎ
(1).学习法律。《汉书·于定国传》:“ 定国 少学法于父,父死,后 定国 亦为狱吏。”
(2).学校的法规。 宋 叶适 《学校》:“三代、 汉 儒,其言学法盛矣,皆人耳目之所熟知,不復论。”《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宝祐四年》:“学官申严祖宗学法,诸生或怙终不悛,自畔名教,必正宪典。仍令三学立石。”
词语解释:学规  拼音:xué guī
学校的规章。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上:“先生乃制为学规,凡课试讲肄,劝督惩赏,莫不有法。”《宋史·道学传三·朱熹》:“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 白鹿洞书院 遗址,奏復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词语解释:学定  拼音:xué dìng
学习佛家静坐敛心的修养方法。 唐 杨巨源 《送定法师归蜀》诗:“孤猿学定前山夕,远雁伤离几地秋。”
词语解释:学嚬  拼音:xué pín
(1).效颦。谓胡乱模仿,弄巧成拙。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悦彼之可,而忘我不可,学嚬之蔽。”
(2).指美女蹙眉。 唐 许敬宗 《奉和登陕州城楼应制》:“学嚬齐柳嫩,妍笑发春丛。”
词语解释:学仕  拼音:xué shì
谓由读书而开始做官。《后汉书·袁安传》:“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词语解释:学钱  拼音:xué qián
学生送给老师的酬金;学费。芗剧《三家福》:“难道先生拿不到学钱?还是顺便去买菜?要是学钱拿回来,我就去买米。” 高玉宝 《高玉宝》第五章:“孩子,我们家出不起这个学钱呀!”
词语解释:学历  拼音:xué lì
求学的经历。指曾在哪些学校肄业或毕业。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一章:“可是 徐凤英 并不注意这些,她注意的是这女孩子的相貌的变化,和如何使她具有一定的学历。”
规定学校学年和学期起止、上课与考试周数、假日和假期等的日程安排。
词语解释:学说  拼音:xué shuō
(1).见解;说法。 鲁迅 《花边文学·运命》:“然而他们(看相的)对于主顾,肯断定他穷到底的是很少的,即使有,大家的学说又不能相一致。”
(2).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 章炳麟 《文学总略》:“学説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 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使这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辩中,有点正确的解释。”
(3).照着样子说;述说。《金瓶梅词话》第二一回:“丫头学説:两个( 西门庆 、 吴月娘 )説了一夜话,説他爹怎的跑着上房的。”《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老爷﹞忙问:‘他升什么官了?’ 褚一官 道:‘这个官名儿,我学説不上来。’”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二篇五:“但是要说他们完全没有听懂我所学说的那句话吧,好像也不见得。” 孙犁 《白洋淀纪事·看护》:“什么病呀,你先和我学说学说,过几天,我们的医生就过来了。”
词语解释:学名  拼音:xué míng
(1).学派之名。 杜预 《春秋左传注疏》卷三“ 杜 氏” 孔颖达 疏引 隋 刘炫 云:“不言名而云氏者, 汉 承焚书之后,诸儒各载学名,不敢布於天下,但欲传之私族;自题其氏,为谦之辞。”
(2).入学时使用的正式名字,区别于“小名”。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孩儿学名 增福 ,今年二十一岁。”《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卷上:“教授取名初训诲,学名 文贵 小官人。”
(3).科学上的专门名称。如:食盐的学名叫氯化钠。
词语解释:学雾  拼音:xué wù
后汉 张楷 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隐居 弘农 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事见《后汉书·张楷传》。后以“学雾”指学习道术。 宋 杨亿 《寄灵仙观舒职方学士》诗:“ 华阴 学雾还成市, 彭泽 横琴岂要絃。”
词语解释:学务  拼音:xué wù
教育事务。《文明小史》第二四回:“老前辈提倡学务,自然各色当行,不知办些甚么仪器书籍,请了几位教员?” 邹韬奋 《三十年前的民主运动》二:“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
词语解释:学分  拼音:xué fēn
高等学校计算课业时间的单位。通常以一学期中每周上课一小时为一学分。学习修够学分方能毕业
词语解释:学制  拼音:xué zhì
(1).学校的制度。 南朝 宋 范泰 《请建国学表》:“学制既下,远近遵承。”《北史·刁冲传》:“虽家世贵达,及从师於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直监厨, 冲 虽有僕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 宋 曾巩 《劝学诏》:“故更制博士,而讲求所以训厉之方,定著于令,以为学制。”
(2).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词语解释:学等  拼音:xué děng
根据学习者才能的差异而划分的教习等级。《礼记·乐记》:“然后立之学等,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 郑玄 注:“等,差也,各用其才之差学之。” 孔颖达 疏:“使依其才艺等级而教学之。”
词语解释:学期  拼音:xué qī
学年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在我国,一学年一般分为两个学期。 巴金 《家》二:“这学期就只有一个多礼拜的课了。”《艾青诗选·自序》:“一九二八年暑假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即现在的杭州美术学院)绘画系。没有念完一个学期,院长发现了我。他说:‘你在这里学不到什么,你到外国去吧。’”参见“ 学年 ”。
词语解释:学年  拼音:xué nián
学校的教学年度。在我国,一般从秋季始业到次年夏季,或从春季始业到冬季末为一学年。一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
词语解释:学童  拼音:xué tóng
年幼的学生。《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词语解释:学院  拼音:xué yuàn
(1).犹学校。 唐 王建 《赠田将军》诗:“初从学院别先生,便领偏师得战名。”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学院诸生偕往,见石一截,黄色,用木牌标记曰‘万年松化石’。”
(2).书房。 唐 裴铏 《传奇·昆仑奴》:“生归达一品意,返学院,神迷意夺,语减容沮。”
(3).高等学校的一种,以某一专业教育为主。如工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等。
(4).即学政。《儒林外史》第三二回:“眼见得学院不日来考,又要寻少爷修理考棚。”
(5).指学院衙门。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下官 汪仲襄 ,昨日学院下马,优劣文册,俱已亲投。”《老残游记》第二回:“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参见“ 学政 ”。
词语解释:学政  拼音:xué zhèng
(1).教育工作。《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崇寧 间,初兴学校,州郡建学,聚学粮,日不暇给。士人入辟雍,皆给券,一日不可缓,缓则谓之害学政,议罸不少贷。” 清 刘大櫆 《少宰尹公行状》:“未踰旬而天子使督理 江 南学政。”
(2).提督学政的简称。又叫督学使者。 清 中叶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生及生员。均从进士出身的官吏中简派,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在充任学政时,与督、抚平行。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采访遗书》:“着各省督抚学政,留心採访,不拘抄本刻本,随时进呈。”《官场现形记》第二回:“翰林院里的人都是清贵之品,将来放了外任,不是主考,就是学政。”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他们派人到书院门口迎接钦差学政 张之洞 。”
词语解释:学市  拼音:xué shì
供学生交易的市场。《汉书·王莽传上》:“是岁, 莽 奏起明堂、辟雍、灵臺,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 王先谦 补注:“诸生朔望会此市,各持其郡所出质物,及经书传记,笙磬乐器,相与买卖。” 北周 庾信 《预麟趾殿校书和刘仪同》诗:“璧池寒水落,学市旧槐疏。”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散髮书林,狂歌学市。”
共185,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