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文字 拼音:wén zì
(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 汉 谨慎 《〈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韩愈 《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 陈澧 《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歷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説也。”
(2).连缀单字而成的诗文。 唐 孟郊 《老恨》诗:“无子抄文字,老吟多飘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 雷 则云作文字无句法,委靡不振,不足规。”《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有几个考学,看了舍亲的文字,都许他京解之才。”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三:“一篇文字的题目,往往是完篇之后才取定的。”
(3).指诗文中的文辞、词句。 唐 韩愈 《荆潭唱和诗序》:“搜奇抉怪,雕鏤文字,与韦布里閭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釐分寸。”
(4).公文;案卷。 宋 范仲淹 《耀州谢上表》:“今后贼界差人齎到文字,如依前僭伪,立便发遣出界,不得收接。”《宣和遗事》前集:“有那押司 宋江 接了文字看了,星夜走去 石碣村 ,报与 晁盖 几个。”《秦併六国平话》卷上:“各路州县接得文字,得知 韩王 被虏,诸将皆亡,未免具降书投降。”《古今小说·简帖僧巧骗皇甫妻》:“ 钱大尹 看罢,即时教押下一箇所属去处,叫将 山前行 山定 来。当时 山定 承了这件文字。”
(5).指奏疏或札子。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熙寧 初议新法,中外惶骇, 韩魏公 有文字到朝廷, 裕陵 之意稍疑。”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韩琦》:“一日,入札子,以山陵有事取覆,乞晚临,后上殿独对,谓官家不得惊,有一文字须进呈,説破只莫泄。”词语解释:一字 拼音:yī zì
(1).一个字。 汉 王充 《论衡·须颂》:“夫一字之謚,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唐 杜甫 《同元使君春陵行》:“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2).谓同一个字。《左传·僖公十五年》“千乘三去” 清 阮元 《校勘记》:“ 惠士奇 云:《上林赋》‘江河为阹’注云:‘遮禽兽为阹。’‘阹’即‘去’,实一字。”
(3).指一种字体。 汉 熹平 刊石之《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论语》七部经书,系 蔡邕 以隶书书写。后因取别于 魏 正始 之三体石经,称“一字石经”,或“鸿都石经”、“今字石经”。见《隋书·经籍志一》。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馀录·一字三字石经》:“ 蔡中郎 所书,祇有隶体。 魏 刻乃有古文、篆、隶三体。 汉 刻本无一字之名, 魏 晋 而下,称 汉 刻为一字,取别于 魏 之三字耳。”
(4).另一个别名。 明 黄宗羲 《宋元学案·紫薇学案》:“﹝ 紫薇 门人﹞ 林之奇 ,字 少颖 ,一字 拙斋 。”
(5).指简短的信札。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宋 陈师道 《送李奉议亳州判官》诗之三:“因声问何如?胡不枉一字。” 明 李贽 《感事二绝寄焦弱侯》之一:“昨夜山前雷雨作,传君一字到 黄州 。”
(6).谓物形如一字者。 唐 白居易 《二月二日》诗:“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唐 吴融 《新雁》诗:“数声飘去和秋色,一字横来背晚暉。”
(7).京剧髯口之一种。 苏少卿 《平剧手册·髯口》:“一字,满口之须而短只寸许者。白一字, 五台山 老僧等用;黑一字, 鲁智深 等用;红一字, 典韦 等用。”
(8).中药量名。《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撮口》:“撮风散:亦脚蜈蚣(炙)半条……麝香一字,上为末,每服一字,竹沥调下。”词语解释:名字 拼音:míng zì
(1).人的名与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孔颖达 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楚辞·刘向〈九叹·逢纷〉》:“齐名字於天地兮,并光明於列星。” 王逸 注:“谓名 平 字 原 也。”《北史·陆俟传》:“初, 爽 之为洗马,常奏 文帝 云:皇太子诸子未有嘉名,请依《春秋》之义,更立名字。”《说文解字·又部》“叚” 清 段玉裁 注:“古多借瑕为叚。 晋 士文伯 ,名 匈 ,字 伯瑕 ; 楚 阳匈 , 郑 駟 乞 ,皆字 子瑕 。古名字相应,则瑕即叚也。”
(2).指姓名。 唐 窦梁宾 《喜卢郎及第》诗:“手把红笺书一纸,上头名字有郎君。”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和用刺刀跟敌人拚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3).名称;名号。《东观汉记·马援传》:“天下反覆自盗名字者,不可胜数。”《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有金银校具,锦绣诸帽数十种,各有名字。”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 唐 自 天寳 之后,大乱相乘,盗窃名字、跨据藩镇者接踵。” 丁玲 《母亲》:“因为是条很小的溪流,又不顺着大道,就没有什么人留心它,名字更是没有一定的。”
(4).命名;称其名。《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帝内传》:“﹝夫人﹞服青霜之袍,云彩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名字。”
(5).犹名誉;名声。《汉书·陈遵传》:“ 竦 博学通达,以廉俭自守,而 遵 放纵不拘…… 哀帝 之末,俱著名字,为后进冠。” 五代 齐己 《答陈秀才》诗:“他年立名字,笑我老双林。” 宋 苏轼 《省试宗室策问》:“罢朝请而走郡县,释膏粱而治簿书者,固不为少,然名字暴著,可以追配古人者,盖未之见焉。”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时 粤中 有 北田 五子,亦称五先生……皆以声应气求,相从讲学,有名字於世。”
(6).即名词。 清 马建忠 《马氏文通·名字》:“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省曰‘名’。”词语解释:五字 拼音:wǔ zì
(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词语解释:姓字 拼音:xìng zì
姓氏和名字,犹姓名。《墨子·经说上》:“声出口,俱有名,若姓字。” 南朝 宋 谢惠连 《祭古冢文》:“铭誌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水浒传》第六回:“不因这番比试,有分教, 杨志 在万马丛中闻姓字,千军队里夺头功。”词语解释:锦字 拼音:jǐn zì
(1).指锦字书。 唐 李频 《古意》诗:“虽非 竇滔 妇,锦字已成章。” 宋 范成大 《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词:“塞鸿去矣,锦字何时寄。”参见“ 锦字书 ”。
(2).喻华美的文辞。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霜臺有暇,文律动於京师;绣服无私,锦字飞於天下。” 明 何景明 《怀高铁溪先生》诗之二:“新诗裁锦字,丽赋掷金声。”
词语解释:锦字书 拼音:jǐn zì shū
指 前秦 苏蕙 寄给丈夫的织锦回文诗。《晋书·列女传·窦滔妻苏氏》:“ 竇滔 妻 苏氏 , 始平 人也,名 蕙 ,字 若兰 。善属文。 滔 , 苻坚 时为 秦州 刺史,被徙流沙, 苏氏 思之,织锦为迴文旋图诗对赠 滔 。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悽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手帕儿包,头绳儿绕,抵过锦字书多少。”后多用以指妻子给丈夫的表达思念之情的书信。 唐 李白 《久别离》诗:“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 元 韦居安 《梅磵诗话》卷上:“ 毛友龙 达可 未第时,其内子寄以诗云:‘剔烛亲封锦字书,拟凭归雁寄天隅。’”词语解释:识字 拼音:shí zì
(1).认识文字。《宋书·沉庆之传》:“ 庆之 手不知书,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 庆之 曰:‘臣不知书,请口授 师伯 。’”《水浒传》第三七回:“如今哥哥去时,小弟寄一封书去。只是不识字,写不得。” 夏衍 《懒寻旧梦录·从辛亥到“五四”》:“因为我识字,能记账,那位管事说,老板正要请一位记账的人。”
(2).谓知晓文字音义,精于训诂。 唐 韩愈 《醉赠张秘书》诗:“ 阿买 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钱仲联 集释:“ 阿买 既能书八分,则公谓之不识字者,不识文字之形义耳,非如世俗之所谓不识字也。”《说郛》卷二九引 宋 叶梦得 《岩下放言·扬雄好奇》:“ 扬雄 能识字,亲作《训纂》、《方言》。《训纂》已不復见,而《方言》尚存。” 清 方文 《寄怀齐方壶》诗:“ 扬雄 识字惟 桓谭 , 太白 知心仅 杜甫 。”词语解释:十字 拼音:shí zì
(1).指物呈“十”字形。《晋书·何曾传》:“﹝ 曾 ﹞务在华侈……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三:“君不见西陵田,纵横十字成陌阡。” 唐 刘禹锡 《酬令狐相公寄贺迁拜之什》诗:“三花秀色通书幌,十字春波绕宅墙。”《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问到 陈乾娘 门首时,十字儿竹竿封着门。”
(2).十个字。参见“ 十字格 ”。
词语解释:十字格 拼音:shí zì gé
指五言律诗中颔联或颈联每联十字只描述一重意思。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 梅圣俞 五言律诗,於对联中十字作一意处甚多。如《碧澜亭》诗云:‘危楼喧晚鼓,惊鷺起寒汀。’……诗家谓之‘十字格’,今人用此格者殊少也。 老杜 亦有此格,《放船》诗云:‘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迴。’”词语解释:大字 拼音:dà zì
形体较大的字。一般指径寸以上之字。 晋 卫恒 《四体书势》:“ 鵠 ( 梁鵠 )宜为大字, 邯郸淳 宜为小字。”《宋书·刘穆之传》:“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榜书》:“数寸大字,莫如 郑道昭 《太基仙坛》及《观海岛诗》。”词语解释:问字 拼音:wèn zì
据《汉字·扬雄传》载, 扬雄 多识古文奇字, 刘棻 曾向 扬雄 学奇字。后来称从人受学或向人请教为“问字”。 宋 黄庭坚 《谢送碾壑源拣芽》诗:“已戒应门老马走,客来问字莫载酒。” 宋 陆游 《小园》诗:“客因问字来携酒,僧趁分题就赋诗。” 清 赵翼 《稚存见题贱照》诗:“乞书币涌 李邕 门,问字酒填 扬子 宅。”词语解释:七字 拼音:qī zì
指七言诗。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七字排 居敬 ,千词敌 乐天 。”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开。”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引 清 许可觐 《叙事解疑》:“ 仇长文 闈战后,忽忆 青青柳 ‘有信欲传’之句,题七字於扇头,以赠 许丹忱 云:‘谁将十万快腰缠,漫道 扬州 好著鞭,不谓秋来多客思,梦魂已到玉臺前。’”词语解释:奇字 拼音:qí zì
(1). 汉 王莽 时六体书之一,大抵根据古文加以改变而成。《汉书·扬雄传下》:“间请问其故,乃 刘棻 尝从 雄 学作奇字, 雄 不知情。” 颜师古 注:“古文之异者。”《隋书·经籍志一》:“ 汉 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繆篆、虫鸟。”
(2).泛指古文字。 傅尃 《周鼎》诗:“腹中奇字隐约见,刻画屈曲蟠虬龙。”参阅 汉 许慎 《〈说文解字〉叙》。词语解释:细字 拼音:xì zì
小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 庾肩吾 常服槐实,年七十餘,目看细字,鬚髮犹黑。” 唐 韩愈 《短灯檠歌》:“夜书细字缀语言,两目眵昏头雪白。” 宋 钱愐 《钱氏私志》:“领巾上蝇头细字。” 清 唐孙华 《寿郭雉先七十》诗之一:“细字巾箱残卷在,传家经训是菑畬。”词语解释:小字 拼音:xiǎo zì
(1).小名,乳名。《后汉书·傅燮传》:“ 燮 慨然而叹,呼 干 小字曰: 别成 ,汝知吾必死邪?”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五:“子弟见父执必拜。或立受,或答半礼,呼以排行,或称小字。”《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新娶得一个浑家,乃 东京 金梁桥 下 张待詔 之女,小字 如春 。” 清 缪艮 《泛湖偶记》:“君如异日垂念,但誌小字 香卿 可耳。”
(2).细小的字。一般指若蝇头至樱桃大小的楷体字。 晋 卫恒 《四体书势·序隶书》:“ 鵠 ( 梁鵠 )宜为大字, 邯郸淳 宜为小字。”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顾 於 韩 蔡 内,辨眼工小字。” 宋 惠洪 《游白鹿赠大希先》诗:“诗成又自録,小字如蝇头。”词语解释:雁字 拼音:yàn zì
亦作“鴈字”。
(1).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语出 唐 白居易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宋 范成大 《北门覆舟山道中》诗:“鴈字江天闻塞管,梅梢山路欠溪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栏杆低雁字,帘幙掛冰条;炭冷香消,人瘦晚风峭。”
(2).像飞雁整齐而有秩序的行列。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诗:“绳量马道不嶔斜,雁字排栽筑水沙。” 清 赵翼 《佩香迭韵来索和》:“綵仗迎神排雁字,珍厨款客截鹅肪。”
(3).犹雁序。比喻兄弟。 唐 陈陶 《贺容府韦中丞大府贤兄新除黔南经略》诗:“列国山河分雁字,一门金玉尽龙驤。”一本作“ 雁序 ”。词语解释:八字 拼音:bā zì
(1).星命家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配以天干地支,每项两个字,合称“八字”,据以推算人的命运。 唐 吴融 《送策上人》诗:“八字如相许,终辞尺组寻。”《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这是生成八字内註定虎伤,哭也没用。” 老舍 《四世同堂》五四:“当初,我就不喜欢你们的婚姻,既没看看八字儿,批一批婚,又没请老人们相看相看。”
(2).即雪山偈的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相传 释迦 前世在 雪山 修行,为了听此“八字”而舍身。见《涅槃经·圣行品》。 宋 范成大 《病中三偈》诗:“丈夫解却 维摩 缚,八字轰开不二门。”
(3).眉毛的“八”字形。 唐 薛逢 《夜宴观妓》诗:“愁傍翠娥深八字,笑回丹脸利双刀。” 宋 梅尧臣 《送张枫寺丞赴青州幕》诗:“ 张侯 三十餘,莹若无玷玉,八字分浓眉,纯漆点双目。” 明 杨慎 《驻云飞·怨别》曲:“两点秋波浄,八字春山映。”
(4).谓京剧丑角所用的形同菱角的胡须。如《连环套》的 朱光祖 、《时迁偷鸡》的 时迁 所用者皆是。词语解释:抚字 拼音:fǔ zì
(1).抚养。《后汉书·列女传·陈文矩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 穆姜 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书痴》:“过八九月,果举一男,买媪抚字之。” 清 刘大櫆 《卢氏二母传》:“ 抱孙 与弟 翼孙 ,皆生於 王氏 ,而 程孺人 抚字之如己出。”
(2).谓对百姓的安抚体恤。《北齐书·封隆之传》:“ 隆之 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 宋 陆游 《戊申严州劝农文》:“虽诚心未格于丰穰,然拙政每存於抚字。” 明 区大相 《入罗滂水》诗:“直须勤抚字,勿使困征徭。”《西湖佳话·白堤政迹》:“立朝则尽言得失,守邦则抚字万民。”词语解释:书字 拼音:shū zì
文字。 清 顾炎武 《延平使至》诗:“万里干戈传御札,十行书字识天颜。”《红楼梦》第一○八回:“ 湘云 道:‘三姐姐走了,曾有书字回来么?’”词语解释:三字 拼音:sān zì
(1).指古字、篆、隶三种字体。《北史·刘芳传》:“昔 汉 世造三字石经於太学,学者文字不正,多往质焉。”
(2).知制诰的别称。 宋 陈师道 《何郎中出示黄公草书》诗:“一官早要称三字,二鬢何须着两毛。”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它名标榜官称……‘知制誥’为‘三字’。”
(3).指“莫须有”三字。 清 赵翼 《岳祠铜爵》诗:“狱冤虽已昭三字,家祭终非告两 河 。”参见“ 三字狱 ”。
词语解释:三字狱 拼音:sān zì yù
宋 秦桧 诬陷 岳飞 , 飞 下狱, 韩世忠 不平,诣 桧 诘其实。 桧 曰:“ 飞 子 云 与 张宪 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世忠 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见《宋史·岳飞传》。莫须有,犹言恐怕有,也许有。世因称 岳飞 冤狱为“三字狱”。 明 唐顺之 《岳将军墓》诗:“谁将三字狱,堕此万里城。”后亦以“三字狱”为冤狱的代称。 清 佟世临 《戊寅秋拜先王父墓下》诗:“钩党竟成三字狱,招魂欲叩九重天。” 赵朴初 《洪湖曲吊贺龙同志》诗:“一世精忠三字狱,松崩幽谷无人知。”词语解释:题字 拼音:tí zì
(1).对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为留纪念而写上字。 唐 卢照邻 《悲昔游》:“题字于 扶风 之柱,繫马于 驪山 之松。”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水木明瑟轩即事》:“煮茗然双鼎,摊书占一斋,写碑金石録,题字水松牌。”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一个画画,一个题字,真是才子佳人,天生的一对。”
(2).指为留纪念所题写的字。 唐 李邕 《大唐泗州临淮县普光王寺碑》:“嘉寺之旁,立名宠圣札之题字。” 宋 梅尧臣 《得曾巩附永叔书》诗:“袖衔藤纸书,题字远已认。”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城与年》倒并不急……因为这不过为了图上的题字而已。”词语解释:金字 拼音:jīn zì
(1).以金粉书就之文字。指铭刻于碑石、器物上的文字。《文选·陆倕〈新漏刻铭〉》:“寧可使多谢 曾水 ,有陋 昆吾 ,金字不传,银书未勒者哉!” 张铣 注:“金字银书,谓碑铭之书也。”
(2).指皇帝写的文字。 唐 张昔 《御注孝经台赋》:“金字累累以条贯,银钩歷歷而交映。” 唐 王建 《题应圣观》诗:“赐额御书金字贵,行香天乐羽衣新。”
(3).见“ 金字经 ”。
词语解释:金字经 拼音:jīn zì jīng
指佛教经文。 唐 元稹 《清都夜境》诗:“闲开蘂珠殿,暗閲金字经。” 清 龚自珍 《丑奴儿令》词:“春来没箇关心梦,自懺飘零,不信飘零,请看牀头金字经。”亦省称“ 金字 ”。 唐 钱起 《猷川雪后送僧粲临还京时避世卧疾》诗:“斋到盂空餐雪麦,经传金字坐雪松。”词语解释:数字 拼音:shù zì
(1).若干字。《南史·任昉传》:“﹝ 王俭 ﹞乃出自作文,令 昉 点正, 昉 因定数字。” 宋 翁元龙 《瑞龙吟》词:“雁横阵,数字向人佣写,暗云难认。”
(2).表示数目的文字。汉字的数字有小写大写两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是小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是大写。
(3).表示数目的符号。如 阿拉伯 数字、 苏州 码子。
(4).数量;数目。 韩北屏 《非洲夜会·奴隶和奴隶海岸》:“黑 非洲 损失了将近两亿人口,这真是一个令人毛发竖立的数字。”词语解释:百字 拼音:bǎi zì
犹言很多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儷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新唐书·文艺传中·吕向》:“工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词语解释:丁字 拼音:dīng zì
见“ 丁字帘 ”。
词语解释:丁字帘 拼音:dīng zì lián
(1).丁字形的卷帘。 清 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 六朝 。” 清 黄景仁 《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 丁字 ”、“ 丁帘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 刘国钧 《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
(2).地名。在 南京市 利涉桥 畔。 明 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寄扇》:“ 桃根 桃叶 无人问, 丁字帘 前是断桥。”词语解释:只字 拼音:zhī zì
(1).一个字。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片言隻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跡,皆可推校。” 宋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诗:“胡为议论独见假,隻字片纸皆藏收。” 清 李玉 《清忠谱·哭追》:“我们驾上差人,靠着皇帝老子的势头,谁敢道隻字?”
(2).借指点滴消息。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九:“况且我已经有六个月不得故乡只字。”词语解释:心字 拼音:xīn zì
即心字香。 宋 晏几道 《临江仙》词:“记得 小苹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明 杨慎 《词品·心字香》:“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 清 纳兰性德 《梦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参见“ 心字香 ”。
词语解释:心字香 拼音:xīn zì xiāng
炉香名。 宋 蒋捷 《一剪梅·舟过吴江》词:“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宋 杨万里 《谢胡子远郎中惠蒲大韶墨报以龙涎心字香》诗:“送似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 明 杨慎 《词品·心字香》:“ 范石湖 《驂鸞緑》云:‘ 番禺 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縈篆成心字也。”词语解释:玉字 拼音:yù zì
(1).刻于玉上的文字,多指仙道书的内容。 汉 赵晔 《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庚子,﹝ 禹 ﹞登 宛委山 ,发金简之书,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金简玉字之书,玄霜絳雪之宝,俗士所不能窥,学徒不敢轻慕。” 宋 陆游 《游学射山遇景道人》诗:“若人真我友,玉字当共读。”
(2).对他人文字的美称。 唐 李白 《洞庭醉后送吕使君杲流澧州》诗:“赠剑刻玉字, 延平 两蛟龙。”词语解释:正字 拼音:zhèng zì
(1).字形或拼法符合标准的字。区别于异体字、错字、别字等。亦指本字。《汉书·艺文志》:“ 成帝 时,将作大匠 李长 作《元尚篇》,皆《苍頡》中正字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吐蕃回纥》:“大抵外国之音,皆无正字。 唐 之 吐蕃 ,即今之 土鲁番 是也; 唐 之 回紇 ,即今之 回回 是也。”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上下文异字同义例》:“《孟子·公孙丑篇》:‘有仕於此而子悦之……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於子。’按:‘有仕於此’之‘仕’,即‘夫士也’之‘士’。‘夫士也’,正承‘有仕於此’而言。‘士’,正字;‘仕’,叚字。”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别字”说开去》:“那所谓‘正字’就有许多是别字。”
(2).指楷书。
(3).矫正字形,使符合书写或拼写规范。
(4).官名。 北齐 始置,与校书郎同主雠校典籍,刊正文章。《隋书·百官志中》:“﹝ 北齐 ﹞祕书省,典司经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词语解释:篆字 拼音:zhuàn zì
(1).篆体字。《晋书·卫恒传》:“ 秦 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 许氏 ﹞言古隶之书,起于 秦 代,而篆字文繁,无会剧务,故用隶人之省,谓之隶书。” 宋 苏轼 《巫山》诗:“絶顶有三碑,詰曲古篆字。”
(2).符箓。 唐 裴铏 《传奇·邓甲》:“遂立坛於桑林中,广四丈,以丹素周之。乃飞篆字,召十里内蛇。” 周楞伽 注:“篆字,就是符籙。”词语解释:银字 拼音:yín zì
(1).以银粉书写之文字。 南朝 梁简文帝 《蒙华林园戒诗》:“昔日书银字,久自恧宗英。” 唐 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2).笙笛类管乐器上用银作字,以表示音调的高低。借指乐器。 唐 白居易 《南园试小乐》诗:“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 宋 张炎 《洞仙歌·观王碧山花外词集有感》词:“可惜欢娱地。雨冷云昏,不见当时谱银字。” 清 沉雄 《古今词话·词品下·用字》:“银字,制笙以银作字,饰其音节。”词语解释:写字 拼音:xiě zì
(1).书写文字,题字。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賚尔大砚一面,纸笔副之,可以临文写字,对真受言。” 唐 高骈 《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池边写字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 宋 文同 《可笑口号》之三:“可笑此公何太惑,读书写字到三更。” 赵树理 《金字》:“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
(2). 明 代职司抄写的低级官员。 明 王琼 《双溪杂记》:“以此有不待缺而陞者,如……医士出身陞至太医院使,写字出身,在内阁书办,陞至编脩。”词语解释:绿字 拼音:lǜ zì
(1).古代石碑上刻的文字,填以色漆,故称绿字。 南朝 梁简文帝 《宣武王庙碑赞》:“功书緑字,事烛青编。” 唐 张说 《奉和圣制途经华岳》:“旧庙青林古,新碑緑字生。”
(2).河图上的绿色文字。《晋书·地理志序》:“ 大禹 观於浊 河 ,而受緑字,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奉敕为皇太子作诗》之一:“朱綈叶祉,緑字摛英。” 唐 李峤 《洛》诗:“神龟方锡瑞,緑字重来臻。” 宋 范仲淹 《滕子京以真箓相示因以赠之》诗:“緑字起龙蛇,丹文掛星斗。”参见“ 緑文 ”。
词语解释:绿文 拼音:lǜ wén
绿色的图箓。 王闿运 《桂颂》:“奉黄牙赤玉之璋,览朱陵緑文之图。”参见“ 緑图 ”。词语解释:巴字 拼音:bā zì
谓 巴江 或 巴峡 ,曲折似“巴”字。因以喻水流曲折。 唐 徐凝 《荆巫梦思》诗:“相思合眼梦何处,十二峯高巴字遥。” 唐 姚合 《泛觞泉》诗:“杯来转巴字,客坐遶方流。”《文献通考·舆地七》:“ 巴江 自古集来派於﹝ 巴州 ﹞郡治之右,状如‘巴’字,又曰 字江 。”词语解释:古字 拼音:gǔ zì
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汉书·艺文志》:“ 鲁共王 坏 孔子 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 北周 庾信 《镜赋》:“鏤五色之盘龙,刻千年之古字。”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班 史多用古字,以 西汉 去古未远也。”词语解释:宝字 拼音:bǎo zì
称帝王神仙所写的字。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宝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唐 李峤 《为魏国北寺西寺请迎寺额表》:“胜幡香盖,延宝字於金门;法鼓天花,奉鸞书於象闕。”《宋史·乐志十四》:“宝字煌煌,册书粲粲。” 宋 韩维 《太皇太后阁》诗:“鏤成宝字题宫户,剪出名花趂御筵。”词语解释:刺字 拼音:cì zì
(1).写在名刺上的官职、姓名等字样。《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 建安 初,来游 许 下。始达 潁川 ,乃阴怀一刺,既而无所之适,至於刺字漫灭。”后遂用为典实。 唐 李商隐 《江上》诗:“刺字从漫灭,归途尚阻修。”
(2).指名刺。 宋 李觏 《送古山人》诗:“乍出山来言语拙,莫将刺字謁王公。” 清 独逸窝居士 《笑笑录·脱笼》:“正至交贺,多不亲往,有一士人令僕持马衔,每至一门,撼数声,而留刺字,以表亲到。”
(3).古代的一种肉刑,亦称墨刑, 汉 代称黥刑。于罪人面上刺字,以墨涂之,故称。 汉文帝 废黥。 魏 、 晋 、 南北朝 虽有逃奴、劫盗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废。 隋 唐 皆无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 五代 后晋 天福 中始有刺配之法, 宋 元 盛行,据罪状之不同分别在犯者面部、额部、项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标明犯罪事由及发遣地点。《元史·刑法志三》:“诸窃盗初犯,刺左臂,谓已得财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项。强盗初犯刺项……其 蒙古 人有犯,及妇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刑法志三》:“诸盗贼赦前擅去所刺字,不再犯,赦后不补刺。”《清史稿·刑法志三》:“刺字,古肉刑之一,律第严於贼盗。乃其后条例滋多,刺缘坐,刺兇犯,刺逃军、逃流,刺外遣、改遣、改发。有刺事由者,有刺地方者,并有分刺 满 汉 文字者。初刺右臂,次刺左臂,次刺右面、左面,大抵律多刺臂,例多刺面。”
(4). 宋 代军制,军士常须刺字,以作标记。《宋史·兵志七》:“五年,詔:‘抑勒诸色人投军者,并许自身及亲属越诉,其已刺字,仍并改正。’”《宋史·兵志七》:“今若给一色银绢,折充例物犒设起发,召募人作义勇,止於右臂上刺字,依禁军例物支衣粮料钱。”
(5).有于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报国者;直至 明 代,仍有人主张刺字。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补遗·兵部·刺军》:“ 景泰 中, 武清侯 为总兵,请征剿 也先 ,军人一胜二胜者,得保家产,四胜五胜者,左右臂各刺‘赤心报国’四字。 景帝 曰:‘领军胜虏,刺字是刑罚,加於无罪不近情,不许。’”词语解释:山字 拼音:shān zì
谓形状如“山”字。 宋 范成大 《甲辰人日病中吟六言六首以自嘲》之一:“攒眉輒作山字,啾耳惟闻水声。”参见“ 山字肩 ”、“ 山字太守 ”。词语解释:结字 拼音:jié zì
书法用语。称字的间架结构。《晋书·卫恒传》:“ 崔氏 甚得笔势,而结字小疏。” 宋 陈师道 《答黄生》诗:“邇来结字稳且匀,岂不见我 参寥君 。” 元 陆友 《研北杂志》卷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词语解释:之字 拼音:zhī zì
即之字路。 唐 刘昭禹 《送人游九疑》逸句:“漆灯寻黑洞,之字上危峯。”词语解释:难字 拼音:nán zì
生僻的、一般人不认识的字词语解释:双字 拼音:shuāng zì
迭字。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上:“诗下双字极难,须使七言五言之间除去五字三字外,精神兴致,全见於两言,方为工妙……要之当令如 老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 滚滚来’,与‘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等,乃为超絶。”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诗说·双字》:“诗人下双字不一,然各有旨趣。如 卢子谅 ‘摵摵芳叶零’, 韩吏部 ‘ 淮 之水舒舒……’, 圣俞 ‘淡淡平田水,濛濛半岭云’,虽随事命词,要不苟也。”词语解释:画字 拼音:huà zì
(1).在文据上签字、画押。《元典章·户部三·承继》:“亦如此间婚书并无画字,亦无官给凭验,虚实真伪殊不可辨。”《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安抚见 洪三 招状明白,点指画字。”《明史·职官志三》:“外官领文凭,皆先赴科画字。内外官考察自陈后,则与各科具奏。”
(2).写字。 唐 杜甫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鲁钝仍多病,逢迎远復迷。耳聋须画字,髮短不胜篦。”
(3).特指练习书法。《说郛》卷七三引 唐 韦续 《书诀墨薮》:“ 张长史 曰:‘ 褚河南 论书,用笔当如印泥画沙。’始不悟,后于江岸见沙地平静,以锥画字,媚好可爱,始信 长史 之言贵藏锋也。” 宋 刘子翚 《临池歌》:“君不见 钟繇 学书夜不眠,以指画字衣皆穿。”词语解释:蝇头字 拼音:yíng tóu zì
见“ 蝇头细字 ”。
词语解释:蝇头细字 拼音:yíng tóu xì zì
同“ 蝇头细书 ”。 宋 陆游 《书感》诗:“岂知鹤髮残年叟,犹读蝇头细字书。” 金 元好问 《题刘威卿小字难素册后》诗之一:“阴功厚薄君休问,只就蝇头细字看。”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虱先生》:“ 日本 《先哲丛谈》云: 宇都宫三 近号 遯庵 ,於四子书及诸书,著标注,以便初学,时称 蝨先生 。葢其标注,皆蝇头细字,犹蝨著衣,故云尔。” 闻一多 《记忆》诗:“记忆渍起苦恼的黑泪,在生活底纸上写满蝇头细字。”亦省作“ 蝇头字 ”。 宋 陆游 《秋思》诗:“眼明尚见蝇头字,暑退初亲雁足灯。” 清 周亮工 《寿汪生伯六十序》:“诗尾作蝇头字曰: 生伯 汪君 六袠,公所知。”词语解释:没字 拼音:méi zì
(1).见“ 没字碑 ”。
(2).指佛教禅宗的不立文字。 明 徐渭 《玉禅师》第一出:“谤 达摩 单传没字,又面壁九年。”
词语解释:没字碑 拼音:méi zì bēi
(1).没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 泰山 玉皇顶 庙前无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宽一点二米,传为 秦始皇 时立,后人考证为 汉武帝 所建。 宋 赵鼎臣 《游山录》:“摩挲 始皇 巨碑久之。碑高数丈,石莹然如玉而表里通洞无文字铭识,俗号没字碑。”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上·泰山没字碑》:“ 泰山 有没字碑, 秦始皇 所建。”
(2).比喻虚有仪表而不通文墨的人。《旧五代史·唐书·崔协传》:“如 崔协 者,少识文字,时人谓之‘没字碑’。”《新五代史·杂传十·安叔千》:“ 叔千 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为鄙陋,人谓之‘没字碑’。” 清 李渔 《风筝误·贺岁》:“倘若是蓬心不称如花貌,也教我金屋难藏没字碑。” 吴稚晖 《我们所请愿于章先生者》:“到如今,几乎成了没字碑,然身上不带鸟气,不敢误认我为文人,这是很自负的。” 康有为 《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试官妄取,谬种展转以相传;学子循声,没字空疏而登第。”词语解释:学字 拼音:xué zì
学习书法。《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 高祖 虽为方伯,而居处甚贫,诸子学书无纸笔, 曄 常以指画空中及画掌学字,遂工篆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张载熙书〉卷尾》:“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於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字既成,且养於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楷式。”词语解释:卐字 拼音:wàn zì
亦作“卐字”。
(1).即卍。 唐 实叉难陀 译本《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卐字相轮,以为庄严,放大光明,普照法界。”《无量义经·德行品》:“额广鼻脩面门开,胸表卍字师子臆。”《法苑珠林》卷四:“开卍字於胸前,躡千轮於足下。”
(2).呈“卍”状之事物。 宋 洪迈 《夷坚丁志·蔡相骨字》:“又开棺改殮,皮肉消□(化)已尽,独心骨上隐起一卍字。” 清 黄景仁 《点绛唇·雨霁》词:“淡月微云,作出春宵景。斜还整,断无人处,卍字阑干影。”词语解释:制字 拼音:zhì zì
题表字。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翼日, 象贤 因邀致十数人, 南容 引生与之饮。谓曰:‘谚云:“三公后,出死狗。”小儿诚愚,劳诸君製字,损 南容 之身尚可,岂可波及侍中也。’”词语解释:梵字 拼音:fàn zì
(1).古 印度 文字。 唐 王维 《苑舍人能书梵字戏为之赠》诗:“ 楚 辞共许胜 扬 马 ,梵字何人辨鲁鱼。”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上:“塔下刻经咒甚多,有汉字,有梵字。”
(2).指佛典。 唐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老僧三四人,梵字十数卷。” 苏曼殊 《〈梵文典〉自序》:“此梵字者,亘三世而常恒,遍十方以平等。”词语解释:香字 拼音:xiāng zì
犹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宋 黄庭坚 《清人怨戏效徐庾慢体》诗之三:“隙光斜斗帐,香字冷薰笼。” 宋 范成大 《殊不恶斋秋晚闲吟五绝》之二:“天凉睡起枕痕煖,日晚慵来香字寒。”词语解释:草字 拼音:cǎo zì
(1).谓书写草率的字。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卷三:“公遽以笔濡雄黄大书一草字。”
(2).谦言自己写的字。《水浒传》第三三回:“草字不恭,烦乞照察不宣。”
(3).即草书。汉字字体的一种。《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 裴行俭 《草字杂体》。参见“ 草书 ”。
(4).对自己表字的谦称。《儒林外史》第十回:“三公子道:‘先生贵姓,台甫?’那人道:‘晚生姓 陈 ,草字 和甫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哦,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草字 阔亭 。’”
词语解释:草书 拼音:cǎo shū
汉字字体名。草书之称,为隶书通行后的草写体,取其书写便捷,故又名草隶。 汉章帝 好之, 汉 魏 间的章草,殆由此得名。后渐脱隶书笔意,用笔日趋圆转,笔划连属,并多省简,遂成今草。 晋 王羲之 、 献之 父子又创诸字上下相连的草体,至 唐 张旭 、 怀素 , 宋 米芾 等又发展为笔势恣纵、字字牵连、笔笔相通的狂草。词语解释:道字 拼音:dào zì
(1).吐字;咬字。 唐 李白 《对酒》诗:“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
(2).一种将字拆开的文字游戏。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我拆白道字,辨与你个清浑…… 君瑞 是个肖字这壁着个立人,你是个木寸马户尸巾。”《金瓶梅词话》第二回:“从小儿也是个好浮浪子弟,使得些好拳棒,又会赌博,双陆象棋,抹牌道字,无不通晓。”词语解释:刻字 拼音:kè zì
用小刀在木、石等上雕刻出文字。例如:刻字社。词语解释:不字 拼音:bù zì
(1).未能生育。《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字,妊育。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易上·女子贞不字》。
(2).谓不嫁人。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妙霓》:“情忘衿襘,道悦苾蒭,坚守不字之贞,妙解无生之諦。”词语解释:千金字 拼音:qiān jīn zì
千金一字,形容文字价值极高。语本《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餘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 咸阳 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唐 杨炯 《和郑校讐内省眺瞩思乡怀友》诗:“游雾千金字,飞云五色牋。” 唐 王维 《上张令公》诗:“市閲千金字,朝开五色书。” 唐 许孟容 《答权载之离合诗》:“圣贤三代意,工艺千金字。”词语解释:陈正字 拼音:chén zhèng zì
指 宋 诗人 陈师道 。字 履常 ,一字 无己 ,自号 后山居士 , 彭城 人。官至秘书省正字。后因称“陈正字”。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传语闭门 陈正字 ,可怜无补费精神。” 施国祁 笺注:“ 陈无己 平时出门,觉有诗思,便急归拥被,卧而思之,呻吟如病者,或累日方起,故曰:闭门觅句 陈无己 。”参阅《宋史·文苑传六·陈师道》。词语解释:署字 拼音:shǔ zì
在文书上签名。因签名是为了防止作伪,字亦常为行草书,故亦名押字或画押。 唐 刘禹锡 《送王司马之陕州》诗:“案牘来时唯署字,风烟入兴便成章。”《元史·拜住传》:“ 拜住 为太常礼仪院使,年方二十,吏就第请署字。”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押字》:“《集古録》有 五代 时帝王将相等署字一卷。所谓署字者,皆草书其名,今俗谓之画押。”词语解释:遗字 拼音:yí zì
(1).残留的文字。 宋 张耒 《上方》诗:“古壁有遗字,昔人嗟寂寥。”《隶续·魏三体石经〈左传〉遗字》 宋 洪适 释:“右 魏 三体石经《左传》遗字古文三百七。” 清 江藩 《汉学师承记·阎若璩》:“石经残碑遗字见於 洪适 《隶释》者五百四十七字。” 清 丘逢甲 《和平里行》:“里人敬忠宝遗字,未入南中金石志。”
(2).死者生前的题字、文稿等。 唐 孟郊 《李少府厅吊李元宾遗字》诗:“零落三四字,忽成千万年。那知冥寞客,不有补亡篇。” 唐 元稹 《祭亡友文》:“拜我者曩日之旧童,示我者絶时之遗字。”
(3).脱漏文字。 元 熊朋来 《〈钟鼎篆韵〉序》:“乙卯癸亥,一再脱藳,宜无遗字,而帖之所载,韵或缺焉。”词语解释:凤字 拼音:fèng zì
(1).“凡鸟”的隐语。语本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简傲》:“ 嵇康 与 吕安 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 安 后来,值 康 不在。 喜 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 喜 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后即用“凤字”表示对人的讥刺。 宋 胡宿 《感旧》诗:“粉壁已沉题凤字,酒壚犹记姓 黄 人。” 明 何景明 《同沉清溪夜坐》诗之一:“凤字惭 嵇叔 ,龙门愧 李膺 。”
(2).雌凤凰。比喻皇后。《宋史·乐志十二》:“﹝ 熙寧 皇太后册宝﹞煌煌凤字,玉气宛延。”词语解释:帖字 拼音:tiě zì
谓熟记经书以应帖试。《旧唐书·杨绾传》:“今试学者以帖字为精通,不穷旨义,岂能知迁怒贰过之道乎?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艷,岂能知移风易俗化天下之事乎?”参见“ 帖经 ”。
词语解释:帖经 拼音:tiě jīng
唐 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旧唐书·文宗纪下》:“其进士举宜先试帖经,并略问大义,取经义精通者放及第。”词语解释:楷字 拼音:kǎi zì
楷书,正楷字。《宣和书谱·张芝》:“﹝ 张芝 ﹞每作楷字,则日忩忩不暇草书。”《红楼梦》第七八回:“﹝ 贾寳玉 ﹞用 晴雯 素日所喜之冰鮫縠一幅,楷字写成,名曰《芙蓉女儿誄》。”词语解释:平安字 拼音:píng ān zì
报告平安的书信。 宋 陈与义 《试院书怀》诗:“细读平安字,愁边失岁华。” 元 范梈 《福州杂诗》:“家人定得平安字,最念痴儿不解看。”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想我 河南 人出外经商的可也不少,怎生平安字稍(捎)不得一箇回来。”词语解释:蠹字 拼音:dù zì
被蛀蚀的字。 宋 陆游 《秋雨》诗之三:“壁简积阴添蠹字,床琴生润咽弦声。”词语解释:鸳鸯字 拼音:yuān yāng zì
指相思爱恋之文辞。《全元散曲·水仙子·冬》:“意悬悬诉不尽相思,谩写下鸳鸯字,空吟就花月词,凭何人付与娇姿。”《全元散曲·醉中天·咏鞋》:“书写鸳鸯字,惠寄断肠词。付与多情美艳姿,表我心间事。”词语解释:白字 拼音:bái zì
误写或误读的字。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别字》:“近鄙者,犹今俗用之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也。今天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清 秋瑾 《致秋壬林书》:“接汝手书,尚为清楚,閲之甚喜,惟有白字,亦因中文程度尚浅之故。” 谢觉哉 《书同文,语同音》:“我虽然很小就知道中医开方子,允许写白字(即简字或错用字),叫‘药白眼’;农民记日用账写白字;但总以为写‘正体字’是应该的。”词语解释:汉字 拼音:hàn zì
汉语的记录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 殷商 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的例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词语解释:别字 拼音:bié zì
(1).分析字的形体。犹言拆字。《后汉书·五行志一》:“京师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案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凡别字之体,皆从上起,左右离合,无有从下发端者也。”
(2).误写或误读的字。《后汉书·儒林传上·尹敏》:“讖书非圣人所作,其中多近鄙别字,颇类世俗之辞,恐疑误后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别字》:“别字者,本当为此字而误为彼字也,今人谓之白字,乃别音之转。” 王蒙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他拿起笔把‘中于’改成‘终于’,准备在回信时告诉他们下次要避免别字。”
(3).指异体字、怪体字。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太公 《六韜》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苍》《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 王羲之 《小学章》独阜傍作车。”《何典》第八回:“ 活死人 上前抢来,看时,尽是许多别字,一个也不识。”
(4).别号。《梁书·武陵王纪传》:“ 大智 , 纪 之别字也。”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李兰青诗》:“ 兰青 籍隶 金谿 ,别字 香谷 。”词语解释:榜字 拼音:bǎng zì
写在匾额上的大字。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余不敏,实得之。榜字固已满世,自有识者知之。”词语解释:朱字 拼音:zhū zì
(1).用朱砂写的字。多用以书写道经、符箓等。 唐 卢纶 《题天华观》诗:“朱字灵书千万轴,苍髯道士两三人。”《宋史·礼志七》:“将行礼,然炬相属,又出朱字漆牌,遣执仗者传付山下。”
(2).指用朱砂书写的符咒。 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 圆观 ﹞谓公曰:‘请假以符咒,遣某速生。’……顷之,亲族毕至,以枯鱼酒献於水滨, 李公 往为授朱字。”词语解释:科斗字 拼音:kē dòu zì
科斗文字。《晋书·束晳传》:“漆书皆科斗字。” 宋 苏轼 《谢曹子方惠新茶》诗:“囊简久藏科斗字,銛锋新莹鸊鵜膏。” 清 赵翼 《题〈李静庵印谱〉》诗:“何以 孔 壁中,尚有科斗字?” 鲁迅 《故事新编·补天》:“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 女娲氏 之肠’。”词语解释:减字 拼音:jiǎn zì
唐 宋 曲子词中的术语。词的句度和声韵,都须按谱填写,不能变换。但当时音乐家在声腔方面,仍有所伸缩,因旧曲为新声。如《木兰花》原为七言八句,后将一、三、五、七句各减去末三字,成为《减字木兰花》。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香破豆,烛频花,减字歌声稳。” 清 金农 《五月二日吴孝廉瀚上舍濂招饮醉成此诗》:“君家兄弟工谱曲,减字偷声皆乐録。”词语解释:认字 拼音:rèn zì
识字。《红楼梦》第三回:“只是有句话嘱咐你: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綫,或偶一玩笑,却都有个尽让的。” 巴金 《春》七:“爹爹天天教我认字。”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的家庭》:“我的教育得于母亲的不少,她告我认字,告我认识药名。”词语解释:刊字 拼音:kān zì
修改文字。《南史·恩倖传论》:“抑符缓詔,姦伪非一,书死为生,请謁成市,左臂挥金,右手刊字,纸为铜落,笔由利染。” 唐 刘言史 《初下东周赠孟郊》诗:“修文返正风,刊字齐古经。”词语解释:榴皮字 拼音:liú pí zì
指 宋 时 回道人 以石榴皮题诗于 湖州 归安 东林 隐士 沉思 (即 沉东老 )庵壁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一:“ 绍兴 中 秦少傅 伯阳 ,有诗送其舅 王亨道 知 湖州 ……‘饱闻 回老 榴皮字,试问溪头鹤髮翁。’” 元 杨维桢 《玄霜台为吕希颜赋》:“道人醉写榴皮字,仙客饥分寳屑粮。”词语解释:实字 拼音:shí zì
(1).犹今言实词。与虚字相对。 宋 张炎 《词源·虚字》:“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 元 杨载 《诗法家数·律诗要法》:“两联最忌同律,颈联转意要变化,须多下实字。字实则自然响亮而句法健。”参见“ 实词 ”。
(2).指具体的名物词。 明 陆深 《燕闲录》:“ 杜 诗‘风吹沧江树,雨洗石壁来’,自是以实字作虚字用。树,树立之树。”《红楼梦》第三七回:“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要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就用‘菊’字,虚字便用通用门的。如是,又是咏菊,又是赋事。”
词语解释:实词 拼音:shí cí
(1).真实的文字记载。 刘师培 《文说》:“至若 列子 贵虚, 庄周 譎诡,借物寓意,夫岂有徵?若昧厥义,証以实词,是犹待兔而守株,岂仅刻舟而求剑。”
(2).与虚词相对。表示人或事物及其动作、变化、性状等概念的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汉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词语解释:讳字 拼音:huì zì
(1).避称其字号。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名字》:“在身自述,必皆称名;他人褒美,则相呼字。《传》曰:‘ 周 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不言讳字也。” 清 胡鸣玉 《订譌杂录·不讳字》:“古人讳名不讳字,故於祖父师长之字,直指而不以为斥。”
(2).名字。《水浒传》第五回:“敢问师父俗姓,唤做甚么讳字?”词语解释:误字 拼音:wù zì
错字;别字。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因误字而误改例》:“凡遇误字则宜改正,乃有改之不得其字而益以成误者。”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八月》在下月五日以前,准可看完,只能随手改几个误字,大段的删改,却不能了。”词语解释:合字
同伙;黑店词语解释:布字 拼音:bù zì
谓写字或著述。 隋 薛道衡 《咏苔纸》诗:“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唐 李庾 《西都赋》:“或献凯作名以宣帝功,或布字缀行以达皇风。”词语解释:丹字 拼音:dān zì
指丹书。 南朝 梁 江淹 《萧上铜钟芝草众瑞表》:“緑鳞丹字,弥验其文。” 唐太宗 《帝范序》:“丹字呈祥, 周 开八百之祚;素灵表瑞, 汉 启 重华 之基。”参见“ 丹书 ”。
词语解释:丹书 拼音:dān shū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词语解释:排字 拼音:pái zì
(1).谓书法逐字排列匀整,缺乏气韵。 宋 米芾 《海岳名言》:“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 海岳 各以其人对,曰: 蔡京 不得笔; 蔡卞 得笔而乏逸韵; 蔡襄 勒字; 沉辽 排字。”
(2).按稿本以活字排版。 元 王祯 《农书·杂录》:“雕木板为字……然后排字作行,削竹夹之。” 巴金 《新生》:“何苦化费这些钱,何苦耗费排字工人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