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四纸上声 齿[mǐ][jī,几案]使[详注1][徵羽][详注2][详注3][诺也][pǐ,否泰][lěi][bèi,名词][mǐ][yǐ][zhǐ][详注4][chuǎi chuài][zǐ][详注5][详注6][nǐ][shì dì][xǐ lǐ][guī xī][yǐ][详注7][克也,任也][guī][ní,音你。声也。][shī][guǐ][lěi]氿[guǐ][qì][详注8][音跂。《广韵》行喘息貌][dǐ]俿[lǐ]


注1:使 式至切。遣人聘问曰使。《前汉·韩信传》发一乘之使,下咫尺之书。又《鬼谷子抵巇篇》圣人者,天地之使也。《淮南子·天文训》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
注2:箠 音捶。击马策也。《史记·张耳陈余传》杖马箠,下赵数十城。
注3:花 《唐韻》韋委切,音蔿。《玉篇》花榮也。《拾遺記》西王母進洞淵紅蘤。《唐書·西域傳》王坐金蘤榻。
注4:机 音几。《说文》木名。《山海经》单狐之山多机木。《郭注》状如榆,可烧以粪田。 又与几通。《易·涣卦》涣奔其机。《注》承物者也。《家语》仰视榱桷,俯察机筵。《注》机作几。
注5:萎 音委。药草。《尔雅·释草》荧,委萎。《注》萎蕤也。《韩愈诗》萎蕤缀蓝瑛。《注》萎蕤,青花圆实。亦作荽蕤。
注6:庳 脾上声。《说文》庳中,伏舍。一曰屋卑。《左传·襄三十一年》宫室卑庳。
注7:哆 音侈。《说文》张口也。《诗·小雅》哆兮侈兮,成是南箕。《传》哆,大貌
注8:坻 《广韵》《正韵》诸氏切《集韵》《韵会》掌氏切,音纸。止也。《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论养龙官曰: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
共20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首字词组
子孙子房子公子女子声子将子宫子地
子规子夜子牟子贡子书子羽子亭子本
子细子兮子道子墨子月子金子姑子韩
子猷子母子产子桑子陵滩子姓子室子使
子陵子晋子路子职子野子人子婴子鹅
子真子胥子平子男子衣子皮子安子奇
子虚子舍子乔子侄子妇子辈子父子爱
子弟子时子城子陵台子车子推子石子实
子期子有子都子衿子满子气子婿子头
子来子午子明子鱼子学子钱子墙子夜歌

词语解释:子孙  拼音:zǐ sūn
(1).儿子和孙子,泛指后代。《书·洪范》:“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 汉 贾谊 《过秦论》上:“自以为 关中 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侍郎于京师,遇乡人至,必命子孙出见,而列侍焉。” 明 张居正 《请戒谕群臣疏》:“尔等亦皆垂功名於竹帛,緜禄廕於子孙,顾不美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便是将来的子孙,有命作官固好。不然,守着这点地方,也还可以耕种读书,不至冻饿。”
(2).单指儿子。《隋书·西域传·附国》:“有死者……子孙不哭,带甲儛剑而呼云:‘我父为鬼所取,我欲报寃杀鬼。’”
词语解释:子规  拼音:zǐ guī
杜鹃鸟的别名。传说为 蜀 帝 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释鸟》:“杜鹃,一名子规。” 唐 杜甫 《子规》诗:“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宋 陈亮 《水龙吟》词:“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水浒传》第三七回:“枝上子规啼夜月,园中粉蝶宿花丛。” 鲁迅 《无题》诗:“无端旧梦驱残醉,独对灯阴忆子规。”
词语解释:子细  拼音:zǐ xì
(1).认真、细致;细心。《魏书·源怀传》:“ 怀 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 唐 李德裕 《续得高文端贼中事宜四状》:“昨日 高文端 到宅辞臣,因子细问得贼中事宜。” 宋 杨万里 《又题寺后竹亭》诗:“壁间题字知谁句,醉把残灯子细看。” 元 王仲元 《粉蝶儿·道情》套曲:“俺也曾子细评跋:譬似去丹墀内穿靴着袍,怎如俺草庵中丫髻环絛。” 梁启超 《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至其种种鬼蜮情形,请读者将各电原文子细熟观,当能想像八九。”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子细一想,他的话千真万确。”
(2).小心,留神。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相公且子细,秀才子口头言语,岂可便信?”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姐姐,到那里子细着。”
(3).清晰;分明。 唐 杜甫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三:“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牀;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 唐 张鷟 《游仙窟》:“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絶。”
(4).详情;底细。 宋 欧阳修 《论讨蛮贼任人不一札子》:“臣曾謫官 荆 楚 ,备知土丁子细。”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裁 ﹞泛舟已到 桐卢 ,五鼓欲行,忽有人大呼,寻 李大府 船。 李 惊起视之,乃一老人衣布道袍云:‘ 睦州 贼发,吾家所存者三人而已。不可往彼,宜速回也!’ 李 欲登岸询其子细,则已不见。遂遽还 会稽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当时 潘成 知得子细,便乃而去。”
词语解释:子猷  拼音:zǐ yóu
晋 王徽之 的字。 王羲之 之子。性爱竹,曾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居 会稽 时,雪夜泛舟 剡溪 ,访 戴逵 ,至其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则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 戴 !”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遂传为佳话。 唐 李白 《寻阳送弟》诗:“ 寻阳 非 剡水 ,忽见 子猷 船。” 宋 梅尧臣 《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 子猷 多兴怜飞雪,向晚归时又见飘。” 明 高启 《水龙吟·画红竹》词:“再相逢 子猷 还惜,此君未老,岁寒犹有少年颜色。”
词语解释:子陵  拼音:zǐ líng
严光 的字。 东汉 馀姚 人。曾与 汉 光武帝 刘秀 同游学, 刘秀 即位后,改名隐居,后被召至京师 洛阳 ,授谏议大夫,不受而退隐于 富春山 。 唐 刘长卿 《泛曲阿后湖简同游诸公》诗:“且习 子陵 隐,能忘生事忧。” 唐 温庭筠 《渭上题》诗:“ 吕公 荣达 子陵 归,万古烟波绕钓磯。” 宋 范仲淹 《过方处士旧隐》诗序:“某 景祐 初,典 桐庐郡 ,有 七里瀨 , 子陵 之钓臺在。”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献首祭告》:“早知道祸机隐伏,谁羡着掛冠归,便做了 子陵 、 靖节 也来追。”
词语解释:子真  拼音:zǐ zhēn
汉 褒中 人 郑朴 的字。居 谷口 ,世号 谷口子真 。修道守默, 汉成帝 时大将军 王凤 礼聘之,不应;耕于岩石之下,名动京师。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唐 张乔 《七松亭》诗:“已比 子真 耕 谷口 ,岂同 陶令 卧江边。” 宋 范仲淹 《送鄞江窦尉》诗:“ 王 谢 江山久萧索, 子真 今为起清风。”
词语解释:子虚  拼音:zǐ xū
(1). 汉 司马相如 作《子虚赋》,假托 子虚 、 乌有先生 、 亡是公 三人互相问答。后因称虚构或不真实的事为“子虚”。《汉书·司马相如传上》:“ 相如 以‘子虚’,虚言也,为 楚 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 齐 难;‘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开运靖康之祸》:“然考之 五代 新旧史,初无是説,安知非託子虚以欺世哉?”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三:“ 花杰 所劾 文端 他事,经诸大臣会讯,均属子虚。” 沉昌眉 《和弟》诗:“道路有传闻,传闻皆子虚。”
(2).《子虚赋》的省称。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一:“著论準《过秦》,作赋拟《子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昔《储説》始出,《子虚》初成, 秦皇 、 汉武 ,恨不同时。” 唐 黄滔 《御试》诗之二:“词臣假寐题《黄绢》,宫女敲铜奏《子虚》。”
词语解释:子弟  拼音:zǐ dì
(1).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今 燕 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其后更用 主父偃 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 为定制封号,輒别属 汉 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2).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 东一都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唐 韩愈 《送何坚序》:“ 坚 道州 人, 道 之守 阳公 贤也…… 坚 为民, 坚 又贤也。 湖南 得 道 为属, 道 得 坚 为民。 坚 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 阳公 之令。” 巴金 《秋》三:“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3).指从军者,兵丁。《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三秦 王为 秦 将,将 秦 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然 匈奴 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昔 萧何 用新造之 汉 ,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 关 东粮馈不絶者,以其尽得 秦 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三国志平话》卷上:“ 长沙 子弟最为先, 长沙 太守 孙坚 先到关前。”
(4).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有什么好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 潘安 般貌, 邓通 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5).旧指戏曲艺人。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安进士 问:‘你们是那里子弟?’ 苟子孝 道:‘小的都是 苏州 人。’ 安进士 道:‘你等先粧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粧扮去了。” 清 李渔 《比目鱼·荣发》:“此番去祭 晏公 ,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词语解释:子期  拼音:zǐ qī
即 锺子期 。 春秋 时 楚 人,精于音律,与 伯牙 友善。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流水, 子期 听而知之。 子期 死, 伯牙 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唐 李峤 《琴》诗:“ 子期 如可听,山水响餘哀。” 唐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诗:“三尺焦桐七条线, 子期 师旷 两沉沉。”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 子期 子野 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参见“ 伯牙 ”。
词语解释:伯牙  拼音:bó yá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词语解释:子来  拼音:zǐ lái
谓民心归附,如子女趋事父母,不召自来,竭诚效忠。《诗·大雅·灵台》:“经始 灵臺 ,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朱熹 集传:“ 文王 之臺,方其经度营表之际,而庶民已来作之,所以不终日而成也。虽 文王 心恐烦民,戒令勿亟,而民心乐之,如子趣父事,不召自来也。”《宋书·武帝纪中》:“今 荆 雍 义徒,不召而集,子来之众,其会如林。” 元 揭傒斯 《大元敕赐修堰碑》:“吾伐石兮石自摧,吾召民兮民子来。” 清 黄本铨 《枭林小史》:“邑文生 郁松年 捐银二十万为办善后,士民皆踊跃,子来之力必有可观。”
词语解释:子房  拼音:zǐ fáng
(1). 西汉 开国大臣 张良 的字。曾行刺 秦始皇 未遂,逃亡 下邳 。 秦 末农民战争中为 刘邦 重要谋士; 汉朝 建立,封 留侯 。 汉 扬雄 《解嘲》:“故当其有事,非 萧 、 曹 、 子房 、 平 、 勃 、 樊 、 霍 ,则不能安。” 唐 李白 《经下邳北桥怀张子房》诗:“ 子房 未虎啸,破产不为家。”《红楼梦》第五一回:“ 马援 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説 子房 。”
(2).被子植物雌蕊下面膨大的部分,里面有胚珠。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词语解释:子夜  拼音:zǐ yè
(1).夜半子时,半夜。 唐 吕温 《奉和张舍人阁中直夜》:“凉生子夜后,月照禁垣深。” 明 何景明 《待曙楼赋》:“於是子夜既逾,寅晓将发。” 清 钮琇 《觚賸·六贞女墓》:“﹝ 李氏 六女﹞潜以酒相酹,期於子夜潮生尽命。” 瞿秋白 《“子夜”和国货年》:“明明还只是子夜,而居然以为天已经大亮了,甚至于太阳又要落山了。”
(2).见“ 子夜歌 ”。
词语解释:子夜歌  拼音:zǐ yè gē
(1).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一》:“《子夜哥》者,有女子名 子夜 ,造此声。 晋孝武 太元 中, 琅邪 王軻之 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 为 豫章 时, 豫章 侨人 庾僧度 家亦有鬼哥《子夜》。 殷允 为 豫章 ,亦是 太元 中,则 子夜 是此时以前人也。”
(2).现存 晋 、 宋 、 齐 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写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多用双关隐语。 南朝 乐府又有《子夜四时歌》,系据《子夜歌》变化而成。亦省作“ 子夜 ”。 唐 李绅 《忆被牛相留醉州中》诗:“银烛坐隅听《子夜》,寳筝筵上起春风。” 宋 梅尧臣 《咏官妓从人》:“无心歌《子夜》,有意学流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尤大鼻》:“懊憹之曲,《子夜》之声,但堪囉嗊於一时,詎足喤聒於大雅。”
(3).词牌名。“菩萨蛮”的别名。见 南唐 李煜 词。
(4).词牌名。“忆秦娥”的别名。见 宋 贺铸 词。
(5).词牌名。 元 彭元逊 有《子夜歌》,双调,一一七字。
词语解释:子兮  拼音:zǐ xī
嗟叹之词。《诗·唐风·绸缪》:“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毛 传:“子兮者,嗟兹也。” 孔颖达 疏:“子兮子兮,自嗟叹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嗟兹即嗟嗞。《説文》:‘嗞,嗟也。’”一说,犹言你呀,用于人称。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子兮何为者,冠珮立宪宪。”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或师絶学贤,不以艺自輓。子兮独如何,能自媚婉娩。” 钱仲联 集释:“ 魏 本引 孙汝听 曰:‘﹝子兮﹞谓 元十八 。’”
词语解释:子母  拼音:zǐ mǔ
(1).母子。亦指母女。《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史记·高祖本纪》:“老父已去, 高祖 适从旁舍来, 吕后 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法本 众僧徒,别了 鶯鶯 、夫人子母,佛堂里自监覷,覷着收拾铺陈来的什物。”《水浒传》第二回:“两个恐怕连累,只得去殿帅府首告:‘ 王教头 弃家在逃,子母不知去向。’”
(2).指大小、主从关系。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八:“昔闻 东陵 瓜,近在 青门 外。连畛距阡陌,子母相钩带。”《通志·总序》:“文有子母,主类为母,从类为子。凡为字书者皆不识子母。”
(3).古称钱币轻而币值低者为子,重而币值高者为母。《国语·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於是乎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患轻,则为作重币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重曰母,轻曰子。以贸物,物轻则子独行,物重则以母权而行之也。子母相通,民皆得其欲也。” 唐 杜甫 《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之五:“夫时患钱轻,以至於量资币,权子母。代復改铸,或行乎前榆荚、后契刀。” 仇兆鳌 注引 应劭 曰:“母,重也,其大倍,故为母。子,轻也,其轻小半,故为子。”
(4).犹言本利。子,利息;母,本金。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碑》:“立廩以周食,圃畦以毓蔬,权其子母,赢且不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获百金,入都营运。半年,子母几相等。” 金和 《印子钱》诗:“今日与女钱十千,明日与我三百钱,三百復三百,如此五十日,累累十五千,子母偿始毕。”
(5).指杯盘。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 龙朔 年已来,百姓饮酒作令,云:‘子母相去离,连臺拗倒。’子母者,盏与盘也;连臺者,连盘拗倒盏也。”
词语解释:子晋  拼音:zǐ jìn
王子乔 的字。神话人物。相传为 周灵王 太子,喜吹笙作凤凰鸣,被 浮丘公 引往 嵩山 修炼,后升仙。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昔 子晋 舍视膳之役,弃储贰之重,而 灵王 不责之以不孝。” 唐 卢眉娘 《和卓英英理笙》:“他日丹霄驂白凤,何愁 子晋 不闻声。” 宋 范仲淹 《天平山白云泉》诗:“ 子晋 罢云笙, 伯牙 收玉琴。” 清 袁枚 《新齐谐·控鹤监秘记二则》:“太后使 昌宗 骑木鹤,呼为 子晋 后身。”
词语解释:子胥  拼音:zǐ xū
春秋 楚 大夫 伍员 的字。 楚平王 杀其父 奢 兄 尚 ,其经 宋 郑 入 吴 ,助 阖庐 夺取王位,整军经武。不久,攻破 楚国 ,掘 楚平王 之墓,鞭尸三百。 吴王 夫差 时,因力谏停止攻 齐 ,拒绝 越国 求和,而渐被疏远。后 夫差 赐剑命自杀,并以鸱夷革盛其尸浮于 江 上。《庄子·盗跖》:“ 比干 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此诗人所以伤而作, 比干 子胥 遗身而忘祸也。” 唐 李白 《行路难》诗:“ 子胥 既弃 吴 江上, 屈原 终投 湘水 滨。” 明 许自昌 《水浒记·义什》:“那区区保正,真成一掷赌乾坤。效渔人纵 子胥 星奔,驱驰传信,早见马足起红尘。” 杨超 《就义诗》:“留得 子胥 豪气在,三年归报 楚王 仇!”
词语解释:子舍  拼音:zǐ shè
(1).小房;偏室。一说,诸子所居的屋舍。《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建 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謁亲,入子舍,窃问侍者,取亲中帬厕牏,身自浣涤。” 司马贞 索隐:“ 刘 氏谓小房内,非正堂也。 小颜 以为诸子之舍,若今诸房也。” 宋 梅尧臣 《送任太傅归省西都》诗:“子舍今归浣裙切,里门重戒下车勤。”
(2).借指儿子;儿女。 宋 富弼 《韩国华神道碑》:“教子舍悉用经术而济之以严。” 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张公行状》:“初,公至郡,谍报‘虏主祈 太清宫 ,且窥边州’,人大恐, 定远县 逃奔几尽,公不为动,但遣承局趣取子舍,远近安之,亡者復还。”
词语解释:子时  拼音:zǐ shí
旧时计时法指夜里十一点钟到一点钟的时间。
词语解释:子有
只有
词语解释:子午  拼音:zǐ wǔ
(1).指南北。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 唐 苏颋 《唐长安西明寺塔碑》:“揆阴阳之中,居子午之直,丛依观阁,层立殿堂。”《宋史·天文志一》:“ 南阳 孔定 製铜仪,有双规,规正距子午以象天;有横规,判仪之中以象地。”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若针之子午未定,舵之东西游移,则徘徊莫适,悵悵何之?”
(2).指夜半和正午。旧时计时法,以夜间十一时至一时为“子”时,以白昼十一时至一时为“午”时。 唐 吕岩 《延寿》诗:“子午常餐日月精,玄关门户啟还扃。”
(3).见“ 子午谷 ”。
词语解释:子午谷  拼音:zǐ wǔ gǔ
亦省称“ 子午 ”。 谷名。在今 陕西省 秦岭 山中,为 川 陕 交通要道。据《长安志》载,谷长六百六十里,北口曰子,在 西安府 南百里;南口曰午,在 汉中府 洋县 东一百六十里。《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赐食邑 杜 之 樊乡 ” 司马贞 索隐引《三秦记》:“ 长安 正南,山名 秦岭 ,谷名 子午 ,一名 樊川 ,一名 御宿 。” 清 钱谦益 《巡抚云南钱公神道碑》:“覈 关 寧 之万旅,量时日为三运,道通 子午 之谷,师无庚癸之呼。” 清 吴伟业 《送志衍入蜀》诗:“栈连 子午 愁烽堠,水落东南洗甲兵。”
词语解释:子公  拼音:zǐ gōng
汉 陈汤 的字。 西汉 成帝 时, 汤 为车骑将军 王音 所信用。郡守 陈咸 曾多次送 汤 财物,给 汤 写信,以求“得入帝城”。后竟征为少府。事见《汉书·陈咸传》。 宋 黄庭坚 《静居寺上方南入一径有钓台感之而作》诗:“独吟嘉橘颂,不遗 子公 书。”
词语解释:子牟  拼音:zǐ mù
即 魏公子牟 。 战国 时人。因封于 中山 ,也叫 中山公子牟 。曾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 魏 闕之下。”见《吕氏春秋·审为》。后常用作心存朝廷或忧国的典实。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 牟恋 魏 闕,渔父爱沧江。” 唐 李咸用 《遣兴》诗:“ 子牟 魂欲断,何日是昇平。” 唐 武元衡 《甫构西亭偶题》诗:“信矣 子牟 恋,归歟 尼父 吟。”
词语解释:子道  拼音:zǐ dào
子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史记·五帝本纪》:“ 舜 父 瞽叟 顽,母嚚,弟 象 傲,皆欲杀 舜 。 舜 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汉书·五行志上》:“ 董仲舒 以为 成 ( 鲁成公 )居丧亡哀戚心,数兴兵战伐,故天灾其父庙,示失子道,不能奉宗庙也。”《孔丛子·嘉言》:“ 文王 之兴,附者六州。六州之众,各以子道来。故区区之臺,未及期日而已成矣。”
词语解释:子产  拼音:zǐ chǎn
春秋 时 郑 大夫 公孙侨 的字。一字 子美 。 郑简公 十二年为卿,二十三年起执政,治 郑 多年,有政绩。 郑声公 五年卒。 郑 人悲之如亡亲戚。《论语·公冶长》:“子谓 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参见“ 国侨 ”。
词语解释:国侨  拼音:guó qiáo
即 春秋 郑 大夫 公孙侨 。 侨 字 子产 , 穆公 之孙。父 公子发 ,字 子国 ,以父字为氏,故又称 国侨 。 晋 陆云 《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 国侨 殞 郑 ,邦无竽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赵衰 以文胜从饗, 国侨 以修辞扞 郑 。” 范文澜 注:“ 子产 修辞扞 郑 。” 明 唐顺之 《建陈渡石桥记》:“夫桥梁,王政之所有事也。徒杠缺而 国侨 致讥,川梁隳而 单公 以剌,然特语夫长民者耳。”参见“ 子产 ”。
词语解释:子路  拼音:zǐ lù
(1). 仲由 的字。 春秋 时 鲁国 卞 人, 孔子 弟子。性情直爽,勇敢,事亲孝,闻过则喜,长于政治。曾为 季孙氏 家臣,后任 卫 大夫 孔悝 邑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害。《吕氏春秋·审己》:“水出於山而走於海,水非恶山而欲海也,高下使之然也。稼生於野而藏於仓,稼非有欲也,人皆以之也。故 子路 揜雉而復释之。” 汉 班昭 《东征赋》:“惕觉寤而顾问兮,想 子路 之威神。” 唐 韩愈 《知名箴》:“昔者 子路 ,惟恐有(又)闻。赫然千载,德誉愈尊。”
(2).后作为勇士的代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半千 子路 ,五百金刚,人人有举鼎威风,个个负拔山气概。”
(3).熊的别名。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熊无穴,或居大树孔中。东土呼熊为‘子路’。”
词语解释:子平  拼音:zǐ píng
传说 宋 有 徐子平 ,精于星命之学,故后世术士宗之。一说, 子平 ,名 居易 , 五季 人,尝与麻衣道者 陈图南 同隐 华山 。见 清 翟灏 《通俗编·艺术》。因即以“子平”指星命之学。是一种根据星象或人的生辰八字推算人的命运的迷信方法。《西游记》第四二回:“先生子平精熟,要与我推看五星。” 清 董潮 《东皋杂抄·海昌陈相国二则》:“﹝相国﹞素善子平,遂索其二女干支,归舟推之。” 丝弦 《空印盒》第三场:“婆母年老去世了,就给奴家讲‘子平’。”参阅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子平算命》
词语解释:子乔  拼音:zǐ qiáo
春秋 时神话传说人物。《孝经援神契》:“ 鲁哀公 十四年, 孔子 夜梦 三槐 之间, 丰沛 之邦,有赤烟起。乃呼 颜渊 、 子夏 往视之。驱车到 楚 西北 范氏街 ,见芻儿捕麟,伤其前左足,薪而覆之。 孔子 曰:‘儿来,汝姓为谁?’儿曰:‘吾姓 赤诵 ,名 子乔 ,字 受纪 。’”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作“时乔”,《初学记》卷二九作“时侨”。
词语解释:子城  拼音:zǐ chéng
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齐〈王怜妻赵氏墓志〉》:“夫人年七十,薨於 光州 子城内。” 唐 白居易 《庾楼晚望》诗:“子城阴处犹残雪,衙鼓声前未有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比至,子城已洞开,惟牙城拒守。” 胡三省 注:“凡大城谓之罗城,小城谓之子城。”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杭州宋宫考》:“ 杭 治自 隋 以来,在 凤凰山 下,今 万松牌楼 地也。 五代 钱 氏据有 吴 越 ,即以州治扩而大之,依山阜以为宫室。其子城南门曰 通越 ,北门曰 双门 。”
词语解释:子都  拼音:zǐ dōu
(1).古美男子名。《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 子都 ,乃见狂且。” 毛 传:“ 子都 ,世之美好者也。狂,狂人也。”《孟子·告子上》:“至於 子都 ,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南朝 梁 吴均 《咏少年》:“ 董生 唯巧笑, 子都 信美目。” 明 孙仁孺 《东郭记·将有远行》:“儘妆奩尽交 子都 ,儘肝肠都送狂且。俺姐妹相妨难尽抒,怎了得芳心缕缕。”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选姿》:“不知 子都 之姣者,无目者也。”
(2).即 冯子都 。 汉 乐府诗《羽林郎》中的美女名。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昔有鬟家姝,姓 冯 名 子都 。” 明 何景明 《艳曲》之三:“ 秦 氏字 罗敷 , 冯 家名 子都 。”
词语解释:子明  拼音:zǐ míng
(1).桑树的别名。传说 三国 吴 孙权 时, 永康县 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而归。“夜泊 越里 ,缆舟於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 元绪 ,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繫,方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 诸葛元逊 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得?’龟曰:‘ 子明 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2).传说中的仙人。 陵阳 子明 好钓鱼,于 旋溪 钓得白龙,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以服食之法。 子明 食之而成仙。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陵阳子明》。 唐 李白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愿随 子明 去,鍊火烧金丹。”
(3).水银的别名。 唐 梅彪 《石药尔雅·释诸药隐名·水银》:“水银,一名汞,一名铅精……一名子明。”
词语解释:子女  拼音:zǐ nǚ
(1).男和女。《礼记·乐记》:“獶杂子女,不知父子。” 郑玄 注:“獶,獮猴也。言舞者如獮猴戏也,乱男女之尊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 杨伯峻 注:“子女盖指男女奴隶。”
(2).美女;年青女子。《汉书·韩安国传》:“朕饰子女以配单于,币帛文锦,赂之甚厚。”《周书·宣帝纪》:“纔及踰年,便恣声乐,采择天下子女,以充后宫。”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 文宗 为 庄恪太子 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中外为之不安。”《三国演义》第五五回:“ 刘备 起身微末,奔走天下,未尝受享富贵。今若以华堂大厦,子女金帛,令彼享用,自然疏远 孔明 、 关 、 张 等。”
(3).儿女。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但怜己之子女,不爱己之儿妇。”《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只是我两箇作了一箇妇女,可立得起什么事业来?不过是侍奉翁姑,帮助丈夫,教养子女,支持门庭,料量薪水。” 老舍 《四世同堂》八:“他很希望街上有了惊心的改变,好使他咬一咬牙,管什么父母子女,且去身赴国难。”
词语解释:子贡  拼音:zǐ gòng
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词语解释:子墨  拼音:zǐ mò
汉 扬雄 作品中虚构的人名。后借指文章、文辞。《文选·扬雄〈长杨赋〉序》:“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 翰林 以为主人, 子墨 为客卿以风。” 李周翰 注:“子者,男子之通称。借以为主客而讽焉。” 清 钮琇 《觚賸·粟儿》:“ 陇西 刺史典其州,心閒政裕,工於子墨。” 清 钮琇 《觚賸·酒兵》:“其挥毫染翰,淋漓子墨也。”
词语解释:子桑  拼音:zǐ sāng
(1).《庄子》中寓言人物。《庄子·大宗师》:“ 子舆 与 子桑 友,而霖雨十日。 子舆 曰:‘ 子桑 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 子桑 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昔者十日雨, 子桑 苦寒饥。”
(2).复姓。 春秋 鲁国 有 子桑伯子 。见《论语·雍也》
词语解释:子职  拼音:zǐ zhí
儿子对父母应尽的职责。《孟子·万章上》:“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 宋 曾巩 《代皇太子延安郡王谢皇后笺》:“敢不尽子职之微劳,无忘砥礪;答母仪之大赐,庶补毫分。” 明 高明 《琵琶记·几言谏父》:“曾观典籍,未闻妇道而不拜舅姑;试论纲常,岂有子职而不事父母。” 清 刘大櫆 《裘宜人墓志铭》:“宜人以妇供子职,色养维谨。太宜人之没,呼之曰:‘贤妇,愿尔娶妇贤亦如尔。’”
词语解释:子男  拼音:zǐ nán
(1).子爵和男爵。古代诸侯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和第五等。《国语·郑语》:“是其子男之国, 虢 鄶 为大。” 宋 梅尧臣 《淮南遇梵才吉上人》诗:“我从湖上去,微爵轻子男。” 宋 王安石 《贺知县启》:“是乃拜纶綍之命,殿子男之邦,凛乎清风,耸是羣望。”
(2).儿子。《史记·春申君列传》:“妾赖天有子男,则是君之子为王也。”《后汉书·周荣传》:“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詔特赐钱二十万,除子男 兴 为郎中。”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 子厚 有子男二人,长曰 周六 ,始四岁;季曰 周七 , 子厚 卒乃生。”
词语解释:子侄  拼音:zǐ zhí
亦作“ 子妷 ”。 儿子与侄子辈的统称。《吕氏春秋·疑似》:“ 梁 北有 黎丘部 ,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姪昆弟之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兄弟》:“兄弟不睦则子姪不爱,子姪不爱则羣从疏薄,羣从疏薄则僮僕为讎敌矣。”《晋书·司马休之传》:“ 休之 以五百人出城力战,不捷,乃还城,携子姪奔于 慕容超 。” 唐 韩愈 《人日城南登高》诗:“圣朝身不废,佳节古所用;亲交既许来,子妷亦可从。”
词语解释:子陵台  拼音:zǐ líng tái
东汉 严子陵 隐居钓鱼处。在 浙江 桐庐县 南 富春山 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是 宋 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 南朝 梁 顾野王 《舆地志》:“ 桐庐县 南,有 严子陵 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 严陵钓坛 也。” 唐 谭用之 《寄王侍御》诗:“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 子陵臺 。”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扁舟夜泛,向 子陵臺 下,偃帆收櫓,水阔风摇舟不定。”参见“ 富春山 ”。
词语解释:富春山  拼音:fù chūn shān
山名。在 浙江 桐庐县 南。一名 严陵山 。前临 富春江 ,山下有滩称 严陵濑 ,为 汉 隐士 严光 游钓处。山腰有二盘石,称东西二钓台。各高百余米,巍然对峙,耸立江湄。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为 宋 处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严光 ﹞乃耕於 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 严陵瀨 焉。” 李贤 注:“今 杭州 富阳县 也。本 汉 富春县 ,避 晋 简文帝 郑太后 讳,改曰 富阳 。”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二:“长揖万乘君,还归 富春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严州府》:“ 富春山 ,县( 桐庐县 )西三十里,一名 严陵山 ,前临大江, 汉 子陵 钓处,人号 严陵瀨 ,有东西二钓臺,各高数百丈。”
词语解释:子衿  拼音:zǐ jīn
(1).《诗·郑风》篇名。《诗序》以为刺“学校废”,谓“乱世则学校不脩焉”。 朱熹 集传则说“此亦淫奔之诗。”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汲汲於进趋,悒闷於否滞者,岂能舍至易速达之通涂,而守甚难必穷之塞路乎!此川上所以无人,《子衿》之所为作,愍俗者所以痛心而长慨,忧道者所以含悲而頽思也。”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二:“鸣鸟薎闻,《子衿》不作。”
(2).《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 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后因称学子、生员为“子衿”。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北场口语之多》:“然向来被议者,主试皆南人,举子皆胄监,岂畿辅子衿,皆曾史耶?”
词语解释:子鱼  拼音:zǐ yú
鲻鱼的别名。 宋 王得臣 《麈史·诗话》:“ 闽 中鲜食最珍者,所谓子鱼者也。长七八寸,阔二三寸许,剖之子满腹,冬月正其佳时。 莆田 迎仙镇 乃其出处。” 宋 梅尧臣 《和答韩子华饷子鱼》:“南方海物难具名,子鱼珍美无与并。” 宋 叶适 《送王通判》诗:“水有子鱼山荔枝,借我箸食前筹之。”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二·鲻鱼》:“鯔,色緇黑,故名。 粤 人讹为子鱼。”一说,为稻田中鱼。《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 三国 魏 曹操 《四时食制》:“ 郫县 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
词语解释:子声  拼音:zǐ shēng
(1).即半律,也称半声。古乐十二律中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通典·乐三》:“ 鳧氏 为鐘,以律计自倍半。半者,准半正声之半,以为十二子律,制为十二子声。比正声为倍,则以正声於子声为倍,以正声比子声,则子声为半……以黄钟之管正声九寸为均,子声则四寸半。”
(2).做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牙儿抵着不敢子声,侧着耳朵儿窻外听,千古清风指下生。”参见“ 则声 ”。
词语解释:则声  拼音:zé shēng
作声。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徐渊子词》:“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二折:“你但则声,我就杀了你。”《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许宣 听得,心寒胆战,不敢则声。”《红楼梦》第一一六回:“ 宝玉 听了,也不敢则声。”
词语解释:子书  拼音:zǐ shū
指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子部书籍。如《老子》《墨子》《荀子》等。参见“ 子部 ”。
词语解释:子部  拼音:zǐ bù
指 中国 古代图书四部(经、史、子、集)分类的第三类,也称丙部。收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等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兵家、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十四类。 清 《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参阅《隋书·经籍志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词语解释:子月  拼音:zǐ yuè
农历十一月。《尔雅·释天》“十一月为辜” 清 郝懿行 义疏:“辜者,故也。十一月阳生,欲革故取新也。十月建亥,亥者根荄也。至建子之月,而孳孳然生矣。” 北周 庾信 《寒园即目》诗:“子月泉心动,阳爻地气舒。” 唐 杜审言 《和李大夫嗣真存抚河东》:“子月开阶统,房星受命年。” 唐 崔琮 《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斗边看子月,台上候祥风。”
词语解释:子陵滩  拼音:zǐ líng tān
即 七里滩 。又名 七里濑 、 严陵濑 。 富春江 的一段。北岸 富春山 ( 严陵山 )相传为 东汉 严光 隐居垂钓处。 南朝 梁 顾野王 《舆地志》:“ 七里滩 在 东阳江 下,与 严陵瀨 相接。” 唐 刘长卿 《使还七里濑上逢薛承规赴江西贬官》诗:“迁客归人醉晚寒,孤舟暂泊 子陵滩 。” 宋 梅尧臣 《送崔主簿赴睦州清溪》诗:“轻舟不畏险,逆上 子陵滩 。” 柳亚子 《感事呈毛主席》诗:“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 便是 子陵滩 。”参见“ 七里瀨 ”、“ 严陵瀨 ”。
词语解释:子野  拼音:zǐ yě
春秋 时 晋国 乐师 师旷 的字。目盲,善弹琴,辨音能力极强。《文选·张衡〈东京赋〉》:“能不惑者,其唯 子野 乎?” 薛综 注:“ 子野 , 师旷 字。晓音曲者。” 唐 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 子野 善听, 离娄 至明。” 清 钱谦益 《复李叔则书》:“瓦釜之鸣,不若洪鐘之响,有耳者知之,而 子野 不知,岂有是哉?”
词语解释:子衣  拼音:zǐ yī
(1).古代天子对诸侯臣下赐服,以明封爵等。后称天子所赐衣服为“子衣”。《诗·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孔颖达 疏:“天子命诸侯必赐之以服,故请其衣。就天子之使请天子之衣,故云子之衣也。”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表》之二:“子衣安吉,不待请而得之;我马虺隤,盖知劳而赐者。”
(2).即胞衣。也叫胎衣或衣胞。《隋书·东夷传·流求国》:“妇人产乳,必食子衣,产后以火自灸,令汗出,五日便平復。”
词语解释:子妇  拼音:zǐ fù
(1).儿子与儿媳妇。《礼记·内则》:“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 孔颖达 疏:“子孝於父母,妇敬於舅姑。”
(2).指儿媳妇。《后汉书·何进传》:“ 张让 子妇,太后之妹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诡黄》:“巨商某,有子妇艷絶,见者咸拟为神仙中人。”
词语解释:子车  拼音:zǐ chē
复姓。 春秋 时 秦国 有 子车奄息 。见《左传·文公六年》
词语解释:子满  拼音:zǐ mǎn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六七月时全身浮肿、腹胀而喘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肿胀喘满曰子满。”注:“遍身俱肿,腹胀而喘,在六七个月时者,名曰子满。”
词语解释:子学  拼音:zǐ xué
即诸子学。一般与经学、史学并提。
词语解释:子将  拼音:zǐ jiāng
唐 武官名。隶属于大将之下,掌布列行阵、金鼓及部署卒伍的副将、偏将。 唐 陈子昂 《谢衣表》:“卒士被伤,子将多死。”《新唐书·玄宗纪》:“﹝ 开元 四年六月﹞癸酉, 大武军 子将 郝灵佺 杀 突厥 默啜 。”《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子将,小将也。 唐 令制,每军大将一人,别奏八人……子将八人,资其分行阵,辩金鼓及部署。”
词语解释:子羽  拼音:zǐ yǔ
(1).旧传为视力极好的人。《列子·汤问》:“﹝焦螟﹞羣飞而集於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 离朱 子羽 方昼拭眥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
(2). 澹台 灭明 的字。 春秋 鲁 人, 孔子 弟子,状貌丑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澹臺灭明 ﹞状貌甚恶。欲事 孔子 , 孔子 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 江 ,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 孔子 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 宰予 ;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平山冷燕》第十一回:“却説 燕白頷 同 平如衡 回到家里,因相与嘆息道:‘以貌取人,失之 子羽 。’”
词语解释:子金  拼音:zǐ jīn
利息。对“母金”而言。
词语解释:子姓  拼音:zǐ xìng
(1).泛指子孙、后辈。《礼记·丧大记》:“既正尸,子坐于东方,卿大夫父兄子姓立于东方。” 郑玄 注:“子姓,谓众子孙也。”《新唐书·吕才传》:“法曰:‘官爵富贵,葬可致也;年寿脩促,子姓蕃衍,葬可招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四:“有 易安室 者,父祖皆出 韩公 门下;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车尘。” 清 赵翼 《五十初度》诗:“家风岂敢夸 颜 柳 ,或可垂为子姓规。”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準此,是 汉 魏 旧法:谋杀、故杀、贼杀诸科,官未能理者,听其子姓復仇。”
(2).谓子辈;子女。《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已为大将军后,方盛, 蚡 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 魏其 ,跪起如子姓。”《淮南子·道应训》:“ 秦穆公 谓 伯乐 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对曰:‘……臣之子皆下材也,可告以良马,而不可告以天下之马。’” 高诱 注:“子姓,谓 伯乐 子。” 唐 赵元一 《奉天录》卷一:“凡掠良家子姓,悉为贱隶;六畜资财,埽地而尽。”《新唐书·杨慎矜传》:“ 鉷 父与 慎矜 外兄弟也,故与 鉷 狎。及为侍御史,繇 慎矜 所引;后迁中丞,同列, 慎矜 犹以子姓畜之, 鉷 负 林甫 势;滋不平。”
(3).特指孙辈。《仪礼·特牲馈食礼》:“子姓兄弟如主人之服,立于主人之南,西面北上。” 郑玄 注:“言子姓者,子之所生。” 贾公彦 疏:“云子之所生,则孙是也。”
词语解释:子人  拼音:zǐ rén
复姓。 春秋 郑 有 子人九 。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词语解释:子皮  拼音:zǐ pí
鸱夷子皮 的省称。 范蠡 之号。 春秋 时 楚 人,曾为 越 大夫,助 越 灭 吴 。后至 陶 经商致富,又称 陶朱公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 浮海出 齐 ,变姓名,自谓 鴟夷子皮 。” 金 李纯甫 《画兔》诗:“ 子皮 今尚在,遗像岂 陶朱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泛湖》:“从今号 子皮 ,今来古往不许外人知。”
词语解释:子辈
儿女
词语解释:子推  拼音:zǐ tuī
(1). 春秋 时 晋国 人,姓 介 。也称 介之推 、 介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 赏从亡者。 介之推 不言禄,禄亦弗及。” 杜预 注:“ 介推 , 文公 微臣。之,语助。”《庄子·盗跖》:“ 介子推 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 文公 , 文公 后背之, 子推 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成玄英 疏:“ 晋文公 , 重耳 也,遭 驪姬 之难,出奔他国,在路困乏, 推 割股肉以飴之。公后还三日,封於后者,遂忘 子推 。 子推 作《龙蛇之歌》,书其营门,怒而逃。公后慙谢,追 子推 於 介山 。 子推 隐避,公因放火烧山,庶其走出。火至, 子推 遂抱树而焚死焉。” 汉 东方朔 《七谏·怨思》:“ 子推 自割而飤君兮,德日忘而怨深。”
(2).旧俗为纪念 介子推 在寒食前一日所作枣糕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舟车帷幄·子推》:“故俗,每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则以麪为蒸饼样,团枣附之,名为‘子推’。穿以柳条,插户牖间。相缘云 介子推 逃禄, 晋文公 焚山求之, 子推 焚死, 文公 为之寒食断火,故民从此物祀之,而名‘子推’。”
词语解释:子气  拼音:zǐ qì
中医学病名。指妇女妊娠期中出现的自膝至足浮肿、小便频繁的病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子肿子气子满脆脚皱脚总括》:“头面四肢肿子肿,自膝至足子气名。”注:“自膝至足肿,小水长者,属湿气为病,故名曰子气。”
词语解释:子钱  拼音:zǐ qián
贷给他人取息之钱。犹高利贷。《史记·货殖列传》:“ 吴 楚 七国兵起时, 长安 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齎贷子钱,子钱家以为侯邑国在 关东 , 关东 成败未决,莫肯与。”亦称利息为“子钱”《新唐书·宦者传上·鱼朝恩》:“始诣学,詔宰相、常参官、六军将军悉集,京兆设食,内教坊出音乐俳倡侑宴,大臣子弟二百人,朱紫杂然为附学生,列廡次。又赐钱千万,取子钱供秩饭。”《元史·孔思晦传》:“三氏学旧有田三千亩,占於豪民, 子思书院 旧有营运钱万緡,贷於民,取子钱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输子钱,并负其本, 思晦 皆理而復之。”
词语解释:子宫  拼音:zǐ gōng
人或动物雌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卵子受精后,在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词语解释:子亭  拼音:zǐ tíng
小亭。 唐 李庾 《西都赋》:“建子亭於屏外,设兰錡於廡下。”《新唐书·柳公权传》:“尝夜召对子亭,烛穷而语未尽,宫人以蜡液濡纸继之。” 清 方以智 《通雅·宫室》:“子亭谓别立小亭也。《李白传》 玄宗 坐沉香子亭,以沉香为子亭。”
词语解释:子姑  拼音:zǐ gū
传说中的神名。即 紫姑神 。也称 坑三姑娘 。相传为 寿阳 李景 之妾,为 景 妻所妒,常役以秽事,于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自 南朝 以来即有迎 紫姑 问休咎之俗。 宋 苏轼 《天篆记》:“ 江 淮 间俗尚鬼,岁正月必衣服箕箒为 子姑 。”参阅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清 顾禄 《清嘉录》卷一。参见“ 紫姑 ”。
词语解释:紫姑  拼音:zǐ gū
神话中厕神名。又称子姑、坑三姑。相传为人家妾,为大妇所嫉,每以秽事相役。正月十五日激愤而死。故世人以其日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五、 南朝 梁宗懔 《荆楚岁时记》。一说,姓 何 名 楣 ,字 丽卿 ,为 唐 寿阳 刺史 李景 之妾,为大妇 曹氏 所嫉,正月十五日夜,被杀于厕中,上帝怜悯,命为厕神。旧俗每于元宵在厕中祀之,并迎以扶乩。事见《显异录》以及 宋 苏轼 《子姑神记》。 唐 李商隐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诗:“身閒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 紫姑 。” 清 赵翼 《扫晴娘》诗:“何用 紫姑 卜,明朝霽景多。”
词语解释:子室  拼音:zǐ shì
孺子室。古代贵族养育幼童的居室。《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於宫中,择於诸母与可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词语解释:子婴  拼音:zǐ yīng
秦二世胡亥的侄子。赵高杀二世,立他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刘邦攻破咸阳。子婴投降。后为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
词语解释:子安  拼音:zǐ ān
(1).旧传 陵阳 子明 钓得白龙,拜而放之。后三年,龙迎 子明 上 陵阳山 。后百馀年,山去地千馀丈,大呼下人令上山半,告言:“谿中 子安 当来问, 子明 钓车在否?”后二十馀年, 子安 死,葬山下,有黄鹤栖其冢树,鸣呼 子安 。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陵阳子明》。 唐 李白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白龙降 陵阳 ,黄鹤呼 子安 。”参见“ 子明 ”。
(2).传说中的仙人。《南齐书·州郡志下》:“ 夏口城 据 黄鵠磯 ,世传仙人 子安 乘黄鵠过此上也”
词语解释:子明  拼音:zǐ míng
(1).桑树的别名。传说 三国 吴 孙权 时, 永康县 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而归。“夜泊 越里 ,缆舟於大桑树。宵中,树忽呼龟曰:‘劳乎 元绪 ,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繫,方见烹臛,虽然尽南山之樵,不能溃我。’树曰:‘ 诸葛元逊 博识,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计从安得?’龟曰:‘ 子明 无多辞,祸将及尔。’树寂而止。”见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三。
(2).传说中的仙人。 陵阳 子明 好钓鱼,于 旋溪 钓得白龙,拜而放之。后得白鱼,腹中有书,教以服食之法。 子明 食之而成仙。见 汉 刘向 《列仙传·陵阳子明》。 唐 李白 《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诗:“愿随 子明 去,鍊火烧金丹。”
(3).水银的别名。 唐 梅彪 《石药尔雅·释诸药隐名·水银》:“水银,一名汞,一名铅精……一名子明。”
词语解释:子父  拼音:zǐ fù
(1).父与子。《孟子·离娄下》:“夫 章子 ,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 唐 韩愈 《论变盐法事宜状》:“臣以为盐商纳榷,为官糶盐,子父相承,坐受厚利。”《武王伐纣平话》卷中:“喜者自身无灾,悲者合注子父分离,儿郎在外,必有大祸。”
(2).指父与女。《水浒传》第三回:“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奴家……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子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
词语解释:子石  拼音:zǐ shí
(1).制砚用的上等端石。 宋 欧阳修 《砚谱》:“端石出 端溪 ,色理莹润,本以子石为上。子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而流俗传讹,遂以紫石为上,又以贮水不耗为佳。”
(2). 公孙龙 的字。 春秋 卫 人(一说 楚 人), 孔子 弟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张 、 子石 请行, 孔子 弗许。” 司马贞 索隐:“﹝ 子石 ﹞ 公孙龙 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箴石》:“君子之路,行止之道固狭耳。此 子石 所以叹息也。” 王利器 校注:“案此正贤良引 公孙龙 道狭之言以自喻者。”
词语解释:子婿  拼音:zǐ xù
亦作“ 子婿 ”。 女儿的丈夫,女婿。《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高祖 从 平城 过 赵 , 赵王 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壻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壻而虐儿妇。” 唐 柳宗元 《祭杨凭詹事文》:“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
词语解释:子墙  拼音:zǐ qiáng
院落内部的小墙。《水浒传》第四二回:“青衣前引便行。 宋江 随后跟下殿来。转过后殿侧首一座子墙角门,青衣道:‘ 宋星主 ,从此间进来。’”
词语解释:子地  拼音:zǐ dì
北方。《隋书·五行志上》:“乐哉三十餘,悲哉五十里!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灾起…… 太清 元年八月十三,而 侯景 自 悬瓠 来降,在 丹阳 之北,子地。”
词语解释:子本  拼音:zǐ běn
利息和本金。 唐 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唐 元稹 《估客乐》诗:“子本频蕃息,货贩日兼并。” 宋 叶适 《黄子耕墓志铭》:“又别造 安济坊 ,以居病囚。凡此皆自有子本,使后不废。”
词语解释:子韩  拼音:zǐ hán
复姓。 春秋 时 齐国 有 子韩晳 。见《左传·昭公十四年》
词语解释:子使  拼音:zǐ shǐ
犹副使。《新唐书·韦挺传》:“其自择文武官四品十人为子使,取 幽 、 易 、 平 三州鋭士若马各二百以从。”
词语解释:子鹅  拼音:zǐ é
幼鹅,嫩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鹅鸭》:“供厨者,子鹅百日以外,子鸭六七十日,佳。”《南史·庾悦传》:“ 悦 厨饌甚盛,不以及 毅 , 毅 既不去, 悦 甚不欢。 毅 又相闻曰:‘身今年未得子鹅,岂能以残炙见惠。’” 唐 陆龟蒙 《蔬食》诗:“ 孔融 不要留残膾, 庾悦 无端恡子鹅。”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进子鹅,必去其首尾,而以鸡首冠葢之。”
词语解释:子奇  拼音:zǐ qí
相传为 春秋 时 齐国 人。十八岁治 阿县 , 阿 大治。后用以称年少有才华的人。《后汉书·顺帝纪》:“﹝ 阳嘉 元年冬十一月﹞辛卯,初令郡国举孝廉……其有茂才异行,若 颜渊 子奇 ,不拘年齿。” 李贤 注:“《新序》曰:‘ 子奇 年十八, 齐 君使之化 阿 。至 阿 ,铸其库兵以为耕器,出仓廩以賑贫穷, 阿县 大化。’”按,今本 汉 刘向 《新序》无此文。
词语解释:子爱  拼音:zǐ ài
慈爱;爱如己子。《礼记·文王世子》:“庶子之正於公族者,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汉书·匡衡传》:“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周书·艺术传·黎景熙》:“陛下垂情万类,子爱羣生。” 明 归有光 《送吴县令张侯序》:“温良子爱,知人疾苦。”
词语解释:子实  拼音:zǐ shí
稻、麦、粟谷、高粱等粮食作物穗上的种子;大豆、小豆、绿豆等豆类作物豆荚内的豆粒。参见“ 子粒 ”。
词语解释:子粒  拼音:zǐ lì
粮食作物穗上的种子或豆类作物豆荚内的豆粒。亦泛指粮食。 唐 杜甫 《暂住白帝复还东屯》诗:“落杵光辉白,除芒子粒红。”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且 江 北人家,素无积蓄,今岁原是子粒不收,起运京粮,多从远处糴买,致之甚艰。” 明 归有光 《马政议》:“牧地本与民养马也,而徵其子粒,又有加增子粒,如此则遂併之田税而已,而又何以责之马户。”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四:“你要赶这晴天铲了草,再赶上一场雨,就真是拍拉拍拉地长,一夜一个样。到老秋,﹝苞米﹞子粒实实在在,一颗顶一颗。”
词语解释:子头  拼音:zǐ tóu
古代博戏从中抽取的头钱。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今之博戏,长行最盛……强名争胜,谓之撩零;假借分画,谓之囊家。囊家什一而取,谓之子头。有通宵而战者,有破产而输者。”
词语解释:子夜歌  拼音:zǐ yè gē
(1).乐府《吴声歌曲》名。《宋书·乐志一》:“《子夜哥》者,有女子名 子夜 ,造此声。 晋孝武 太元 中, 琅邪 王軻之 家有鬼哥《子夜》。 殷允 为 豫章 时, 豫章 侨人 庾僧度 家亦有鬼哥《子夜》。 殷允 为 豫章 ,亦是 太元 中,则 子夜 是此时以前人也。”
(2).现存 晋 、 宋 、 齐 三代歌词四十二首,写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多用双关隐语。 南朝 乐府又有《子夜四时歌》,系据《子夜歌》变化而成。亦省作“ 子夜 ”。 唐 李绅 《忆被牛相留醉州中》诗:“银烛坐隅听《子夜》,寳筝筵上起春风。” 宋 梅尧臣 《咏官妓从人》:“无心歌《子夜》,有意学流黄。”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尤大鼻》:“懊憹之曲,《子夜》之声,但堪囉嗊於一时,詎足喤聒於大雅。”
(3).词牌名。“菩萨蛮”的别名。见 南唐 李煜 词。
(4).词牌名。“忆秦娥”的别名。见 宋 贺铸 词。
(5).词牌名。 元 彭元逊 有《子夜歌》,双调,一一七字。
共206,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