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十三元平声 [详注1][fán][yuān][详注2][详注3][jiān][yán yuán][音暄。柔貌。《庄子·徐无鬼》有暖姝者。][yuán wán][xuān][xuān][连抃,宛转貌][详注4]

[lún lùn,动词][lūn][tún,囤积][zhūn tūn][tún chūn][详注5][mén][wēn][hún][同奔][zūn][gǔn yùn][详注6]泿[tún][详注7][详注8][详注9]


注1:反 音幡。《广韵》断狱平反。《韵会》录囚平反之,谓举活罪人也。《增韵》理正幽枉也。《前汉·食货志》杜周治之,狱少反者。《注》反,音幡。又通作翻。《前汉·张安世传》反水浆。
注2:怨 音鸳。雠也,恚也。《礼·儒行》外举不避怨。《前汉·黥布传》恐仇怨妄诬之。《史记·始皇纪》母家有仇怨,并坑之。皆平声读。或作惌。
注3:拚 與翻同。【博雅】飛也。【詩·周頌】肇允彼桃蟲,拚飛維鳥。
注4:阮 音元。《说文》代郡五阮关也。《前汉·地理志》作五原。《正韵》阮,古原字。又《广韵》五阮郡。《前汉·地理志》作五原郡。《注》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
注5:汶 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注6:蕴 音氲。蕴沦,波也。《尔雅·释水》小波为沦。《注》言蕴沦。
注7:溷 音魂。郁热也。《宋玉·风赋》憞溷郁邑。《注》憞溷。烦浊貌。一曰热郁貌。
注8:纯 音屯。《诗·召南》白茅纯束。《传》纯束,犹包之也。《笺》纯读曰屯。《战国策》锦绣千纯。《注》纯音屯,束也。又县名。《左传·襄十八年》执孙蒯于纯留。《注》纯留,县名。《释文》纯,《地理志》作屯。
注9:鷷 《集韵》徂昆切,音存。与蹲通。《周礼·天官·染人郑注》夏狄六曰蹲。音存。本鷷字。
共9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末字词组
新婚晚婚议婚军婚配婚杂婚宾婚朝婚
毕婚求婚许婚降婚迎婚铜婚定婚惊婚
结婚正婚访婚赖婚交婚银婚提婚徵婚
世婚重婚证婚冥婚二婚干婚悔婚童婚
成婚金婚别婚卖婚事实婚连婚指婚约婚
通婚主婚腹婚群婚乾婚适婚指腹为婚和婚
冠婚眉婚金刚石婚联婚勘婚打离婚文明结婚缔婚
未婚幽婚锡婚请婚两交婚抢婚捉婚国婚
再婚初婚退婚共婚妻姊妹婚泛婚早婚离婚
逼婚论婚逃婚偶婚联姻,联婚撞天婚征婚解婚

词语解释:新婚  拼音:xīn hūn
亦作“新昏”。 刚结婚。《诗·邶风·谷风》:“宴尔新昬,如兄如弟。”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 圣叹 ﹞自言人生,惟新婚及入泮二者为最乐。” 峻青 《秋色赋·黑羊山下》:“这是一对新婚的少年夫妻。”
词语解释:毕婚
完婚
词语解释:结婚  拼音:jié hūn
亦作“ 结昏 ”。
(1).缔结婚姻关系。《公羊传·昭公七年》“七年,春,王正月,暨 齐 平” 汉 何休 注:“时 鲁 方结婚於 吴 ,外慕强 楚 ,故不汲汲於 齐 。”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许道敏同年》:“俄有 张希復 员外结婚於丞相 奇章公 之门。亲迎之夕,辟 道敏 为儐赞。”《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 殷仲堪 恐 桓玄 跋扈,乃与 杨佺期 结昏为援。” 清 袁枚 《新齐谐·江轶林》:“其叔欲以其女结婚豪族,翁颇不愿,故来避地。”
(2).指男女结成合法夫妻。 唐 白居易 《赠内》诗:“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元 傅若金 《悼亡》诗之四:“贫贱远结婚,中心两不移。”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很寂寞的样子,我替他很难过。他到现在为什么还不结婚呢?”
(3).比喻两种事物的结合。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一章:“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 欧 美 是也;一泰东文明, 中华 是也。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这倘和北方固有的‘贫嘴’一结婚,产生出来的一定是一种不祥的新劣种!”
词语解释:世婚  拼音:shì hūn
世代为婚。 唐 韩愈 《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女丁妇壬传世婚,一朝结讎奈后昆。”
词语解释:成婚  拼音:chéng hūn
亦作“ 成昏 ”。
(1).结婚。《左传·桓公三年》:“会于 嬴 ,成昏于 齐 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今已二十七,卿可去成婚。” 宋 陆游 《岳池农家》诗:“买花西舍喜成婚,持酒东邻贺生子。” 清 冯桂芬 《孝妇单孺人家传》:“﹝孺人﹞遂养於妇家,年十有六成昏。”
(2).指结成姻亲。《三国志·魏志·张邈传》:“ 沛 相 陈珪 恐 术 布 成婚,则 徐 扬 合从,将为国难。”
词语解释:通婚  拼音:tōng hūn
亦作“ 通昏 ”。 结成姻亲;互通婚姻。《魏书·官氏志》:“凡与帝室为十姓,百世不通婚。” 宋 陆游 《村女》诗:“白襦女儿繫青裙,东家西家世通婚。”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兄弟之国,礼不通昏。男女之际,易于生隙。”
词语解释:冠婚  拼音:guān hūn
亦作“ 冠昏 ”。
(1).指冠礼与婚礼,《礼记》各有专篇记述。亦指其篇名。《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关雎》《礼》《冠》《婚》《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唐 司空图 《唐宣州王公行状》:“礼法冠昏,著于雅族。”
(2).谓行加冠、结婚礼。《西京杂记》卷四:“儿真幼矣,白太后,未可冠婚之。”
词语解释:未婚  拼音:wèi hūn
还没有结婚
词语解释:再婚  拼音:zài hūn
再次结婚
词语解释:逼婚  拼音:bī hūn
强迫婚嫁。《天雨花》第二一回回目:“ 慎思堂 戏探四宫娥, 迎风楼 逼婚三鼎甲。” 沙陆墟 《魂断梨园》第二四回:“ 陈玉珍 听了这段话,暗忖:这个 侯巧凤 是 王晶安 派来逼婚的。” 马云鹏 《雁塞游击队》第二章:“ 白要命 一看到 凤子 ,就又想起那次逼婚的失败,对 改改 就更加痛恨。”
词语解释:晚婚  拼音:wǎn hūn
达到法定结婚年龄以后再推迟若干年结婚。如:大力提倡晚婚晚育。
词语解释:求婚  拼音:qiú hūn
亦作“ 求昏 ”。 男女中的一方请求对方与己结婚。《晋书·姚兴载记下》:“今来求婚,吾已许之。”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定婚店》:“ 杜陵 韦固 少孤,思早娶妇,多方求婚,不成。”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 王旦 ﹞卒时,属其家事一付 大年 。 丁晋公 来求昏, 大年 令絶之。”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魏月波》:“﹝ 魏月波 ﹞丰姿娟丽,有如初日芙蓉。远近咸嘖嘖艷其美,争求婚焉。” 庐隐 《海滨故人》四:“在路上 玲玉 告诉 露沙 ,这次 剑卿 向她求婚,已经不能再坚执了。”
词语解释:正婚  拼音:zhèng hūn
亦作“正昏”。 指符合礼制的婚配。古人一般以男子二十岁至三十岁、女子十五岁至二十岁于春秋两季嫁娶为正婚。 晋 孔晁 《答马昭》:“ 晁 曰:‘有女怀春’,谓女无礼,过时故思;‘春日迟迟’,蚕桑始起,女心悲矣;‘嘒彼小星’,喻妾侍从夫人;‘蔽芾其樗’,喻行遇恶人;‘熠燿其羽’,喻嫁娶盛饰。皆非仲春嫁娶之候。 玄 据期尽之教,以为正婚,则奔者不禁,过於是月穷矣。”《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 毛 以卒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为蕃育法,二章为男年二十八九、女年十八九,首章谓男年二十六七、女年十六七,以梅落喻年衰,则未落宜据男年二十五、女年十五矣。则 毛 以上二章陈年盛正昬之时,卒章蕃育法,虽在期尽,亦是及时。”《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毛 传“春,不暇待秋也” 唐 孔颖达 疏:“《传》以秋冬为正昬。此云春者,此女年二十期已尽,不暇待秋也。”《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唐 贾公彦 疏:“举正昬以刺时。”
词语解释:重婚  拼音:chóng hūn
(1).指已有亲缘关系的双方再结姻缘之好或重迭交互为婚姻。《史记·秦本纪》:“ 申骆 重婚, 西戎 皆服。”《左传·隐公十一年》“如旧昬媾” 晋 杜预 注:“重昬曰媾。” 孔颖达 疏:“媾与昬同文,故先儒皆以为重昬曰媾。”
(2).重新婚配,再次结婚。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当替你别选高门,重婚俊杰,也不误你一世。”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大逼》:“他那里重婚,我这里改嫁。” 清 李渔 《慎鸾交·造端》:“一旦怜新弃旧,逼使重婚。”
(3).法律上特指已有配偶而又与他人结婚。 石三友 《金陵野史·胡小石和杨仲子》:“西洋人的风俗习惯,是不许重婚,更不许纳妾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总则”规定,禁止重婚。
词语解释:金婚  拼音:jīn hūn
西方风俗,结婚五十周年,称“金婚”。
词语解释:主婚  拼音:zhǔ hūn
(1).主持婚事。《唐律疏议·户婚·义绝离之》:“下条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 元 马致远 《荐福碑》第一折:“将来就劳哥哥主婚,成就这门亲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薛慰娘》:“此生品谊可託;待汝三兄至,为汝主婚。”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当了主婚人,他只得不走。”
(2).指主婚人。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媒合》:“月下传言,多蒙作伐;堂前醮酒,权作主婚。”
词语解释:眉婚  拼音:méi hūn
以眉目传情,心许成婚。 宋 《行香子·代赠》词:“十年心事,两字眉婚,问几时,真箇行云。”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眉婚’二字新奇,殆即目成之意。”
词语解释:幽婚  拼音:yōu hūn
亦作“ 幽昏 ”。 魏 晋 志怪小说中谓人与鬼结婚。如 范阳 人 卢充 年二十,先冬至一日,出宅西猎戏,过 崔少府 墓,与 崔 氏亡女成婚三日,后生一子。见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后亦指非人间配偶。 宋 苏轼 《花落复次前韵》:“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桂成幽昏。”
词语解释:初婚  拼音:chū hūn
(1).谓刚通婚或结婚不久。《史记·晋世家》:“ 楚 新得 曹 而初婚於 卫 ,若伐 曹 卫 , 楚 必救之,则 宋 免矣。”《晋书·刘暾传》:“ 暾 妻前卒,先陪陵葬。子 更生 初婚,家法,妇当拜墓。”
(2).指第一次结婚。《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论起初婚, 王氏 在前;只因休了一番,这 平氏 到是明媒正娶,又且 平氏 年长一岁,让 平氏 为正房, 王氏 反做偏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 庞雪崖 初婚日,梦至一处,见青衣高髻女子,旁一人指曰:‘此汝妇也。’醒而恶之。后再婚 殷氏 ,宛然梦中之人。”
词语解释:论婚  拼音:lùn hūn
谈论婚事。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言食则餬口,道钱则孔方,问移则 楚丘 ,论婚则宴尔。”
词语解释:议婚  拼音:yì hūn
说亲;商谈联姻之事。 金 王若虚 《太乙三代度师萧公墓表》:“年十六,父兄议婚。师曰:‘性喜出家,不愿娶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虽故却之,而未敢议婚他姓。” 樊增祥 《樊山判牍续编·批周清存禀词》:“此女在尔家多年,虽媳犹女,仰即妥为议婚,勿稍草率。”
词语解释:许婚  拼音:xǔ hūn
谓女方接受男方求婚。 唐 李商隐 《公子》诗:“ 金唐公主 年应小,二十君王未许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夫人之许婚, 张生 之望配, 红娘 之勇於作合, 鶯鶯 之敢於失身,与 郑恒 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於此。”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余第三女,许婚 戈仙舟 太僕子。”
词语解释:访婚  拼音:fǎng hūn
求婚。《晋书·礼志下》:“ 穆帝 升平 元年,将纳皇后 何氏 ……﹝纳采时﹞主人曰:‘皇帝嘉命,访婚陋族,备数采择。’”
词语解释:证婚  拼音:zhèng hūn
(1).举行结婚仪式时做证明。 老舍 《四世同堂》四四:“他的眼忽然一亮,像猫子忽然看到老鼠那样,‘干脆请 日本 人给证婚,岂不更漂亮?’”
(2).见“ 证婚人 ”。
词语解释:证婚人  拼音:zhèng hūn rén
举行结婚仪式时请来做证明的人。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上任二》:“你当我们的证婚人。”亦省称“ 证婚 ”。 曹禺 《日出》第二幕:“在衙门里做事是真麻烦。今天要参加什么典礼,明天要当什么证婚。”
词语解释:别婚  拼音:bié hūn
另娶。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李频 ﹞遗其糟糠,别婚士族。”
词语解释:腹婚  拼音:fù hūn
旧时由双方父母给胎儿预定的婚姻。 许地山 《桥边》:“ 红儿 是他的腹婚妻,天天都和他在一块儿玩的。”
词语解释:金刚石婚  拼音:jīn gāng shí hūn
西方风俗称结婚六十周年或七十五周年为金刚石婚。
词语解释:锡婚  拼音:xī hūn
结婚满十年称“锡婚”
词语解释:退婚  拼音:tuì hūn
解除婚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金朝奉 大喜道:‘但得退婚,不致在下受累,那在乎这几两银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如果肯退婚时,看他是个什么材料,就在公司里派他一个差事。”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四:“ 蔡兴顺 那方的退婚话,她自己去说,包答应。”
词语解释:逃婚  拼音:táo hūn
逃避不自由的婚姻。 巴金 《家》三一:“我做了我们家里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情,我实行逃婚了。” 叶文玲 《长塘镇风情·青灯》:“没多久,逃婚的大小姐又从 武汉 寄来了一张和一个陌生男子的订婚照片。”
词语解释:军婚  拼音:jūn hūn
指夫妻一方为现役军人的婚姻。
词语解释:降婚  拼音:jiàng hūn
下嫁。《晋书·礼志下》:“皇帝嘉命,降婚卑陋,崇以上公,宠以典礼,备物典策。”
词语解释:赖婚  拼音:lài hūn
亦作“ 赖昏 ”。 谓订立婚约后又反悔、抵赖。 明 高濂 《玉簪记·诳告》:“你骗我钱财赖婚,你强逼我空门议亲。” 清 吴荣光 《吾学录初编·昏礼门·品官昏》:“以至两家推諉,期屡卜而屡更,相习成风,贵贱一辙,不但男女怨旷,甚至酿成强娶赖昏之狱。” 胡祖德 《沪谚外编·卖妹成亲》:“从小攀亲 莫氏 女, 莫 家豪富要赖婚。”
词语解释:冥婚  拼音:míng hūn
谓将已死男女结为婚姻。《旧唐书·萧至忠传》:“ 韦庶人 又为亡弟赠 汝南王 洵 与 至忠 亡女为冥婚合葬。及 韦氏 败, 至忠 发墓,持其女柩归。” 清 叶廷琯 《吹网录·迁葬嫁殇》:“ 穆正国 子 平城 早卒。 孝文 时, 始平公主 薨於宫。追赠 平城 駙马,与公主冥婚。”
词语解释:卖婚  拼音:mài hūn
亦作“ 卖昏 ”。 谓索取高额财礼的买卖婚姻。《新唐书·高俭传》:“初, 太宗 尝以 山 东士人尚阀閲,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貲,故人谓之卖昏。”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四:“厚齎娉财曰卖婚。”
词语解释:群婚  拼音:qún hūn
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可分两个不同阶段:一、族内群婚:由杂交状态发展为氏族内部兄弟姊妹间的群婚,即血缘群婚。二、族外群婚:禁止兄弟姊妹间通婚,而以外族男女为对象的群婚。
词语解释:联婚  拼音:lián hūn
缔结婚姻关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况且 满 汉 没有联婚之例,那里来的这个话。”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今天我们 云南 和 大理 联婚,但还缺少一位月下老人,所以要请你在参知政事之前,还要参知婚事。”
词语解释:请婚  拼音:qǐng hūn
亦作“ 请昏 ”。 求婚。《左传·昭公四年》:“ 椒举 遂请昏, 晋侯 许之。” 晋 石崇 《王明君辞序》:“ 匈奴 盛请婚於 汉 , 元帝 以后宫良家子 昭君 配焉。” 明 徐渭 《蜀汉关侯祠记》:“愚以为即使有之,特加於请昏之狡 吴 , 芳 与 士仁 等之携贰,而不知彼三人者,皆 汉 贼,非可与语於士大夫。”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通鉴》在 唐太宗 贞观 八年(六三四年)记载 吐蕃 遣使来请婚事。”
词语解释:共婚  拼音:gòng hūn
假设的原始乱婚,在那里一个社会集团的一切女人同属一切男人
词语解释:偶婚  拼音:ǒu hūn
即对偶婚。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节:“在《易经》中群婚的遗习无可考见,惟偶婚的痕迹则俨然存在……这些都好象是一时的一夫一妻。这偶婚的遗习我们从母系制度的残存还可以得到旁证。”
词语解释:配婚  拼音:pèi hūn
为男女指定婚配。例如:阿爹阿妈已经给她配婚。
词语解释:迎婚  拼音:yíng hūn
犹迎娶。《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 鲁庄公 集羣臣商议,为 齐 迎婚之事。”
词语解释:交婚  拼音:jiāo hūn
通婚,联姻。《公羊传·僖公元年》“ 楚 人伐 郑 ” 汉 何休 注:“ 楚 称人者,为 僖公 讳与夷狄交婚,故进使若中国,又明嫁娶当慕贤者。”《魏书·序纪·昭成帝》:“秋七月, 慕容元真 遣使奉聘,求交婚,帝许之。”
词语解释:二婚  拼音:èr hūn
(1).再婚。多指妇女。《古今小説·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他也是续弦了,原对老身説,不拘头婚二婚。” 柳青 《狠透铁》:“你说年纪大些的那号二婚女人,我坚决地不信。为啥哩?她们专意爱的好劳动人嘛。”
(2).用以称再嫁的妇女。 清 李渔 《凰求凤·媒问》:“是个二婚,年纪不过二十四五岁。”
词语解释:事实婚  拼音:shì shí hūn
见“非正式婚姻”
词语解释:乾婚
挂名的婚姻。《西游补》第十三回:“ 行者 道:‘合过些乾婚,当得数么?’老翁道:‘总是婚姻,不论乾湿。’”
词语解释:勘婚
婚前男女两家互相查考生辰八字、门第等
词语解释:两交婚
两家的儿女相互娶嫁为婚
词语解释:妻姊妹婚
再与亡妻之姊、妹缔结婚姻
词语解释:联姻,联婚
结亲
词语解释:杂婚  拼音:zá hūn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指男女两性间不问有无血缘关系,不分辈分,随意发生性关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太古时候并没有什么贫富的悬殊,但是男女们是杂婚野合。”参见“ 杂交 ”。
词语解释:杂交  拼音:zá jiāo
(1).交游混杂。 宋 陆游 《读苏叔党汝州北山杂诗次其韵》之九:“闭门勿杂交,一经万事足。”
(2).男女杂乱性交。人类最原始的婚姻形式。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篇第二章第一节:“五帝和三王祖先的诞生都是感天而生,知有母而不知有父,那便是自然发生的现象。那暗射出一个杂交时代或者群婚时代的影子。”参见“ 杂婚 ”。
(3).生物学指不同种、属或品种的动、植物进行交配。
词语解释:铜婚  拼音:tóng hūn
结婚七周年纪念
词语解释:银婚  拼音:yín hūn
西方风俗称结婚二十五周年。
词语解释:干婚  拼音:gān hūn
挂名的婚姻。《西游补》第十三回:“ 行者 道:‘合过些乾婚,当得数么?’老翁道:‘总是婚姻,不论乾湿。’”
词语解释:连婚  拼音:lián hūn
通婚,连姻。 句道兴 本《搜神记》:“ 雍州 刺史 梁元纬 以帝连婚。”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既连婚国相,父子崇赫。” 清 蒲松龄 《八月为毕载老覆颜山赵启》:“向日连婚,遂成画阁金兰好;他年长姒,犹是周亲姊妹行。”
词语解释:适婚  拼音:shì hūn
谓适合结婚年龄。如:这个城市的适婚青年们,普遍地实行晚婚。
词语解释:打离婚  拼音:dǎ lí hūn
闹离婚
办离婚手续
词语解释:抢婚  拼音:qiǎng hūn
抢劫妇女成婚;抢亲
词语解释:泛婚  拼音:fàn hūn
在某些共同生活的社团里实行的婚姻,即每个男人被看作是每个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词语解释:撞天婚  拼音:zhuàng tiān hūn
旧时一种不加主观选择、听天由命的择偶成婚方式。意谓任凭“天意”促成的婚姻。如旧小说、戏剧里“抛綵球”之类。《西游记》第二三回:“妇人道:‘我这里有一方手帕,你顶在头上,遮了脸,撞个天婚。教我女儿从你跟前走过,你伸开手扯着那个就把那个配了你罢。’”
词语解释:宾婚  拼音:bīn hūn
谓招待宾客与举行婚礼。《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 死之后,宾婚未得尽相劳,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脣, 楚 兵已屠 关中 。”《太平御览》卷五五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京师宾婚嘉会,酒酣之后,续以挽歌。”
词语解释:定婚  拼音:dìng hūn
亦作“ 定昏 ”。 订立婚约。 南朝 齐 王俭 《太宰文简褚彦回碑文》:“ 袁 既延誉於遐邇; 文 亦定昏於皇家,选尚 餘姚公主 ,拜駙马都尉。” 唐 无名氏 《秀师言记》:“﹝ 李仁钧 ﹞遂定婚 崔氏 。” 冰心 《我的学生》:“出乎意外的,在暑假中,她和一位 P先生 宣布定婚。”
词语解释:提婚  拼音:tí hūn
男方或女方向对方提议婚事。 老舍 《微神》:“提婚是不能想的事。许多许多无意识而有力量的阻碍,像个以力气自雄的恶虎,站在我们中间。”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为什么屡次有人给 愫小姐 提婚,他总是东不是西不是地挑剔、反对?”
词语解释:悔婚  拼音:huǐ hūn
订婚后一方废弃婚约
词语解释:指婚  拼音:zhǐ hūn
清 制,皇族子女的婚嫁,由皇帝批定,称为“指婚”。《清会典事例·宗人府》:“王公一切事务,俱係宗人府承办。伊等之女指婚请封,自应咨报宗人府查覈,转行礼部照例办理。今各由本家报部,殊属不合。”
词语解释:指腹为婚  拼音:zhǐ fù wéi hūn
见“ 指腹为亲 ”。
词语解释:指腹为亲  拼音:zhǐ fù wéi qīn
旧时包办婚姻的一种。双方尚在胎中,由父母预定,如为一男一女,即成立婚约。《魏书·王宝兴传》:“初, 宝兴 母及 遐 妻俱孕, 浩 谓曰:‘汝等将来所生,皆我之自出,可指腹为亲。’”亦作“ 指腹为婚 ”。 宋 司马光 《司马氏书仪·婚仪》:“世俗好於襁褓童幼之时轻许为婚,亦有指腹为婚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因为 李社长 与 刘 家交厚,从未生时指腹为婚。”《红楼梦》第六四回:“﹝ 张华 父﹞因与 尤老娘 前夫相好,所以将 张华 与 尤二姐 指腹为婚。”《广西壮族文学》第二编第四章:“﹝ 毛红 和 玉音 ﹞在他们出世以前,已经被指腹为婚。”亦省作“ 指腹 ”。 明 高濂 《玉簪记·合庆》:“京兆府当年指腹,女贞观重会玉簪。”
词语解释:文明结婚  拼音:wén míng jié hūn
旧时称不依旧习俗的新式结婚。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对于这意见, 金小姐 认为可行, 焕之 也就表示同意,于是决定用‘文明结婚’的仪式。”
词语解释:捉婚  拼音:zhuō hūn
提婚。 宋 范公偁 《过庭录》:“ 永锡 登甲科,京师权贵竞捉婚, 永锡 皆谢絶。”
词语解释:早婚  拼音:zǎo hūn
(1).亦作“ 早昬 ”。谓未到一定年龄而结婚。 隋 王通 《中说·魏相》:“早婚少娉,教人以偷。”《诗·召南·摽有梅序》“男女得以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礼·文王世子》曰: 文王 十五生 武王 , 武王 有兄 伯邑考 ,故知人君早昬,所以重继嗣。”
(2).过早结婚。与“晚婚”相对。如:他十八岁就结婚,算是早婚。
词语解释:征婚  拼音:zhēng hūn
公开征求配偶。 鲁迅 《准风月谈·双十怀古》:“战士社代社员征婚。”
词语解释:朝婚  拼音:cháo hūn
朝见与婚娶。《隋书·礼仪志五》:“今軺车,青通幰,驾二马。王侯入学,五品朝婚,通给之。”
词语解释:惊婚  拼音:jīng hūn
指民间未婚女子因害怕被搜选入宫而急急婚配。 宋 无名氏 《五国故事·后蜀孟昶》:“﹝ 孟昶 ﹞遂迁新宫而居。其宫宇稍广,乃选民间女子有殊色者充之……而民间惧其搜选,皆立求媒伐而嫁之,谓之惊婚。”
词语解释:徵婚
公开征求配偶。 鲁迅 《准风月谈·双十怀古》:“战士社代社员征婚。”
词语解释:童婚  拼音:tóng hūn
未成年而结婚。
词语解释:约婚  拼音:yuē hūn
订立婚约。 宋 王曾 《笔录》:“朕后宫中有诸女,当约婚以示无閒,庶几异日无累公等。” 清 姚鼐 《张贞女传》:“今律与人约婚而中背者有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他看得译书好像订婚,自己首先套上约婚戒指了,别人便莫作非分之想。”
词语解释:和婚  拼音:hé hūn
犹和亲。 清 龚自珍 《蒙古册降表序》:“夷考前史, 汉 唐 有国之年,降主远嫁,谓之和婚。”参见“ 和亲 ”。
词语解释:和亲  拼音:hé qīn
(1).和睦相亲。《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中行氏 以伐 秦 之役怨 欒氏 ,而固与 范氏 和亲。”《礼记·乐记》:“﹝乐﹞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汉 晁错 《对贤良文学策》:“百姓和亲,国家安寧。”《隶释·汉李翊夫人碑》:“九族和亲,若弃附根。”
(2).指两国彼此友好亲善。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不意颇伤 齐 师,愿结和亲而去。”《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亮 ﹞遣使聘 吴 ,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3).指互相结成友好关系。《古今小说·晏平仲二桃杀三士》:“今臣特来讲和,王上可亲诣 齐 国和亲,结为唇齿之邦。”
(4).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高祖 ﹞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 刘敬 往结和亲约。” 唐 苏郁 《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醒世恒言·独狐生归途闹梦》:“我朝自与你邦和亲之后,出嫁公主,做你国质婆。” 清 孙枝蔚 《昭君怨》诗:“朝廷不重色,故事再和亲。”
词语解释:缔婚  拼音:dì hūn
结婚。 沙汀 《困兽记》十九:“自从和公爷缔婚起,她便同她的父母不怎样融洽了。”
词语解释:国婚  拼音:guó hūn
谓与皇室通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白敏中 ﹞将行,奏曰:‘顷者,公主下嫁,责臣选壻,时 郑顥 赴婚 楚州 ,行次 郑州 ,臣堂帖追回,上副圣念。 顥 不乐为国婚,衔臣入骨髓。’”
词语解释:离婚  拼音:lí hūn
解除婚姻关系。后专指通过法律手续解除夫妻关系。《晋书·愍怀太子遹传》:“初,太子之废也。妃父 王衍 表请离婚。”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贾充 前妇是 李丰 女, 丰 被诛,离婚徙边。”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 郭知运 以离婚为逐客。”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他,他疯了,他要离婚。”
词语解释:解婚  拼音:jiě hūn
解除婚约;离婚。 清 钮琇 《觚賸·嗣姑化男》:“ 谭 怒诧其妄,鸣於官,质验果真,乃解婚。”
共97,分2页显示   1  2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