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韵字: 或选择韵部:
(2011-11-5)
七阳平声 [cháng,长短][cháng chǎng chang][háng,行列][cáng,收藏,动词][liáng liang,衡量][详注1][qiáng,刚强][dāng,应当][沧浪][jiāng qiāng,持也送也][fāng fáng][ráng][cáng zāng][gāng][huáng guāng][qiāng][xiāng,相互][sāng,丧葬][háng][chāng][gāng][ráng][qiāng][chuāng,创伤][详注2][详注3][详注4][liáng][叶謨郞切,莽平聲。][tāng táng][láng][槌也][音陽。【博雅】痒,病也。][huāng huang][xiāng]鲿[详注5][详注6][pāng páng][yáng][qiāng][páng][qiāng][páng][同慷][nāng nang][láng liáng][同蘠,蔷薇][táng][qiāng,突也]橿[guāng,桄榔][háng][fāng pāng]躿[音冈。《说文》人颈也。][雨急]騿[详注7][详注8]


注1:傍 通旁。《说文》近也。《广韵》侧也。又姓。唐北地羌豪傍企本。侧也
注2:蒋 《说文》菰蒋。《前汉·司马相如传》蒋芋青薠。
注3:怆 音昌。《集韻》悲也。《王逸·九思》??蚗兮噍噍,蝍蛆兮穰穰。歲忽忽兮惟暮,余感時兮悽愴。
注4:逢 音房。《韩愈诗》萧条千万里,会合安可逢。叶上江、下乡。◎按从降者,音庞。从夆者,音缝、音蓬。《颜氏家训》逄、逢之别,岂可雷同。
注5:仰 áng,古同“昂”,情绪高。《周礼·地官·保氏军旅之容注》军旅之容,阚阚仰仰。
注6:庆 音羌。亦福也。《易·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叶下殃。《书·伊训》万邦惟庆。叶上祥。《诗·大雅》则笃其庆。叶下光又。《小雅》孝孙有庆。叶下强。
注7:尚 音常,尙書。《白居易·送陝州王司馬建赴任》公事閑忙同少尹,料錢多少敵尚書。
注8:彭 《韵会》逋旁切《正韵》博旁切,榜平声。《玉篇》多貌。《诗·齐风》行人彭彭。《释文》彭,必旁反。又《韵会》《正韵》蒲光切,音旁。《韵会》近也。《正韵》旁也。《易·大有》九四匪其彭,无咎。《疏》彭,旁也。
共17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末字词组
谢娘杜韦娘十八娘养娘窅娘些娘花姑娘乌娘
秋娘窈窕娘姑娘竹枝娘楚娘耍娘草娘香美娘
爷娘家娘耶娘新娘点酥娘苏娘厨娘骂娘
萧娘阿娘雪衣娘鸦娘老娘胆娘金四娘额娘
徐娘窈娘珠娘奶娘贾娘你娘金屋娇娘么娘
红娘娇娘娘娘豆娘鸡娘韶娘金姑娘娘半老徐娘
韦娘泰娘杜秋娘田舍娘女娘御史娘送娘聂隐娘
真娘大娘爹娘他娘小姑娘喜娘送子娘娘可喜娘
吴娘花娘蚕娘蛮娘阿耶娘虫娘贞娘起娘
小娘卫娘络丝娘秦娘踏摇娘九娘赛娘谢秋娘

词语解释:谢娘  拼音:xiè niáng
(1). 晋 王凝之 妻 谢道韫 有文才,后人因称才女为“谢娘”。 唐 韩翃 《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诗:“承颜 陆郎 去,携手 谢娘 归。”参见“ 谢女解围 ”、“ 谢家咏雪 ”。
(2). 唐 宰相 李德裕 家 谢秋娘 为名歌妓。后因以“谢娘”泛指歌妓。 唐 李贺 《恼公》诗:“春迟 王子 态,鶯囀 谢娘 慵。” 唐 温庭筠 《归国遥》词:“ 谢娘 无限心田,晓屏山断续。” 郁达夫 《偶感》诗:“ 谢娘 偏有意,怜及白衣郎。”
词语解释:秋娘  拼音:qiū niáng
亦作“ 秋孃 ”。
(1). 唐 代歌妓女伶的通称。 唐 白居易 《琵琶引》:“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唐 元稹 《赠吕二校书》诗:“共占花园争 赵 辟,竞添钱贯定秋娘。”
(2). 唐 时 金陵 女子,姓 杜 ,名 秋娘 。本为 李錡 妾,后 錡 叛变被诛,入宫有宠于 宪宗 , 穆宗 立,为皇子傅姆,皇子废, 秋娘 赐归故乡,穷老而终。见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序。后用以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清 沉起凤 《谐铎·南部》:“至如 张修来 《思春》一齣,虽秋孃老去,犹似十三四女郎。” 清 赵翼 《扬州观剧》诗:“秋娘老去容颜减,犹仗声名压后生。”《花月痕》第五二回:“莫怪他,对华筵,珠泪倾,触动了,老去秋娘无限情。”
(3).指蝉。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纪虫》:“南都呼小虫曰蜘蟟,曰秋娘。”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章:“两个秋娘在树上一递一声地叫唤。”
词语解释:爷娘  拼音:yé ráng
亦作“ 爷娘 ”。 父母。古乐府《木兰诗》:“旦辞爷孃去,暮宿 黄河 边。”《剪灯馀话·至正妓人行》:“爷娘底处认坟墓,姊妹何乡寻骨肉?” 潘漠华 《生命上深刻的一痕》诗:“我不忍写,莫有爷娘,也莫有名义上的丈夫。”
词语解释:萧娘  拼音:xiāo niáng
《南史·梁临川靖惠王宏传》云: 宏 受诏侵 魏 ,军次 洛口 ,前军克 梁城 。 宏 闻 魏 援近,畏懦不敢进。 魏 人知其不武,遗以巾帼。北军歌曰:“不畏 萧娘 与 吕姥 ,但畏 合肥 有 韦武 。”“萧娘”即姓 萧 的女子,言 宏 怯懦如女子。后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 唐 杨巨源 《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宋 周邦彦 《西园竹》词:“奈向灯前堕泪,肠断萧娘。” 清 金农 《与陈学士壮履晚食戏成》诗之一:“漫道萧娘纤指同,熏人辛味出柈中。” 郁达夫 《盐原日记诗抄》之八:“离人又动飘零感,泣下萧娘一曲歌。”
词语解释:徐娘  拼音:xú niáng
指 南朝 梁元帝 妃 徐昭佩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徐娘 虽老,犹尚多情。”后因用以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 清 赵翼 《题许松堂亡姬小像》诗:“ 徐娘 自知老,专恃多情牵。”《花月痕》第四三回:“ 徐娘 虽老,丰韵犹存,竟会想出这个令来!”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四:“那个女主人 徐娘 半老,风韵犹存,拿着一瓶酒和几个玻璃杯出来。”参见“ 徐妃 ”。
词语解释:徐妃  拼音:xú fēi
南朝 梁元帝 妃,姓 徐 ,名 昭佩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事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 乾符 中, 蒋凝 应宏辞,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之信,逼请所试, 凝 以实告。既而比之诸公, 凝 有得色。试官叹息久之,顷刻之间,播於人口,或称之曰:‘臼头花鈿满面,不若 徐妃 半粧。’”参见“ 徐娘 ”。
词语解释:红娘  拼音:hóng niáng
(1).中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人物。 唐 元稹 《会真记》谓 崔莺莺 有婢曰 红娘 , 张生 私为之礼,使通意于 莺莺 ,于是促成了 莺莺 和 张生 的结合。 元 王实甫 《西厢记》进一步突出了 红娘 在 崔 张 婚姻上的作用。后因以 红娘 为帮助别人完成美好姻缘的人的代称。 清 李渔 《合影楼》第一回:“緑波惯会做 红娘 ,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粤剧《搜书院》第四幕:“我似 张生 情义重,中间谁个是 红娘 ?”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五章:“又没得 红娘 式的人物,帮助他们联络联络,要理解对方的心思是多么困难啊!”亦泛指为各方牵合、促成好事的人。
(2).曲名。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红娘》留醉打,觥使及醒差。”自注:“舞引《红娘抛打》,曲名。” 唐 元稹 《狂醉》诗:“ 峴亭 今日颠狂醉,舞引《红娘》乱打人。”
(3).即红娘子。 宋 韩琦 《凉榭池上二阙》诗:“行困老樗阴下坐,儿童争喜捨红娘。”参见“ 红娘子 ”。
词语解释:红娘子  拼音:hóng niáng zǐ
(1).相传 明 末农民起义军的著名女将。出身江湖艺人。在 杞县 率众起义,与夫 李信 ( 李岩 )同投 李自成 。参阅 清 吴伟业 《绥寇纪略·通城击》《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2).虫名。樗鸡的俗称。可以入药。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二·樗鸡》:“其鸣以时,故得鸡名……其羽文綵,故俗呼红娘子。”
(3).词牌名。《连理枝》的别称。见 清 万树 《词律》卷二。
词语解释:韦娘  拼音:wéi niáng
即 杜韦娘 。 唐 代著名歌妓。后用作一般歌妓的美称。 元 马祖常 《次前韵》之四:“乐部 韦娘 舞小垂,病来能召翰林医。” 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似他这百媚 韦娘 ,共你个风流 张敞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半放红梅,只少 韦娘 一曲催。”
词语解释:真娘  拼音:zhēn niáng
亦作“ 真孃 ”。 唐 时 吴 妓。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六:“ 真娘 者, 吴国 之佳人也,时人比於 钱塘 苏小小 ,死葬 吴 宫之侧,行客慕其华丽,竞为诗题於墓树。” 清 阎尔梅 《观虎丘祭厉坛者》诗:“短簿簪花儺厉鬼, 生公 举箸饭 真孃 。” 沉砺 《虎丘吊阖闾》诗:“ 真娘 声价艷千秋,多少新诗咏 虎丘 。”
词语解释:吴娘  拼音:wú niáng
(1). 吴 地美女。 唐 白居易 《对酒自勉》诗:“夜舞 吴 娘袖,春歌蛮子词。” 唐 施肩吾 逸句:“颠狂 楚 客歌成雪,媚赖 吴 娘笑是盐。” 宋 翁卷 《白紵词》:“急竹繁丝互催逼, 吴 娘娇浓玉无力。”
(2).指古代歌妓 吴二娘 。 唐 白居易 《寄殷协律》诗:“ 吴娘 暮雨萧萧曲,自别 江 南更不闻。”自注:“ 江 南《吴二娘曲》词云:‘暮雨萧萧郎不归。’”参见“ 吴二娘 ”。
词语解释:吴二娘  拼音:wú èr niáng
古代歌妓名。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吴二娘》:“ 吴二娘 , 杭州 名妓也。有《长相思》一词云:‘深花枝,浅花枝,深浅花枝相间时,花枝难似伊。 巫山 高, 巫山 低,暮雨瀟瀟郎不归,空房独守时。’”
词语解释:小娘  拼音:xiǎo niáng
(1).旧称歌女或妓女。 唐 李贺 《洛姝真珠》诗:“ 真珠 小娘下青廓, 洛苑 香风飞绰绰。” 唐 元稹 《筝》诗:“急挥舞破催飞燕,慢逐歌词弄小娘。”《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做小娘的,风花雪月,受用已勾,趁这盛名之下,求之者众,任我拣择个十分满意的嫁他,急流勇退,及早回头,不致受人怠慢。”
(2).称妓家仆婢。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雅游》:“妓家僕婢称之曰娘,外人呼之曰小娘。”
(3).对少女的通称。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芳华》:“山深日暮,小娘欲安之乎?” 叶圣陶 《一生》:“你是年幼小娘,总该忍耐一二。”
(4).称年轻妇人。《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一向多承小娘相爱,故不説起。”
(5).称小老婆。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众人高呼:‘ 丹桂 ,你只管吹牛角,哪个往后退,是小娘养的。’”
词语解释:杜韦娘  拼音:dù wéi niáng
(1). 唐 歌女名。 唐 教坊用为曲名。 唐 刘禹锡 《赠李司空妓》诗:“高髻云鬟宫样粧,春风一曲《杜韦娘》。”
(2).借指名妓。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杜韦娘 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
(3).词牌名。 宋 人借 唐 旧曲另翻慢词,双调,一百零九字,仄韵。
(4).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
词语解释:窈窕娘  拼音:yǎo tiǎo niáng
美丽的女子。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 参寥 口占一絶云:‘多谢尊前窈窕娘,好将幽梦恼 襄王 ;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四折:“雾鬢云鬟窈窕娘,绣球打中状元郎。” 明 叶宪祖 《夭桃纨扇》第八出:“年少郎,须欢畅;窈窕娘,休悒怏。”
词语解释:家娘  拼音:jiā niáng
丈夫的母亲
词语解释:阿娘  拼音:ā niáng
(1).母亲。《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一两日间,儿子便到,跪拜起居:‘自离左右多时,且喜阿娘万福。’”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十二出:“阿爹阿娘,教我传语,些儿酒米,担来与你。”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娘子》:“然呼母为娘,亦始於 六朝 …… 隋 太子 勇 语 卫王 曰:‘阿娘不与我一好妇,亦是可恨。’阿娘谓母 独孤后 也。”
(2).方言。小姐。旧时仆人称主人家未出嫁的女儿。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 李姐 ,安人准阿娘出门睇灯,只是员外不放心,才叫老姐来与您作伴。”
阿孃:母亲。《隋书·房陵王勇传》:“ 勇 昔从 南兖州 来,语 卫王 曰:‘阿孃不与我一好妇女,亦是可恨。’”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三:“阿爷恶见伊,阿孃嫌不悦。” 金 元好问 《姨母陇西君讳日作》诗之一:“竹马青衫小小郎,阿姨怀袖阿孃香。”
词语解释:窈娘  拼音:yǎo niáng
唐 武则天 时左司郎中 乔知之 婢。 窈娘 貌美,善歌。后为 武承嗣 所夺。 乔知之 愤痛成疾,作《绿珠篇》以讽。 窈娘 得诗,悲惋自杀。见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新唐书·外戚传·武承嗣》。后借指美女。 清 金农 《兔垸之阴有野花色如退红每迎朝阳而开惜未及日昃则飘谢矣因成》诗之一:“暂沾朝露领朝阳,镜里朱颜似 窈娘 。”
词语解释:娇娘  拼音:jiāo niáng
少女;美女。 唐 李贺 《唐儿歌》:“东家娇娘求对值,浓笑书空作‘唐’字。”对值,犹匹偶。 元 乔吉 《金钱记》第一折:“这娇娘恰便似 嫦娥 离月殿,神女出 巫峡 。”
词语解释:泰娘  拼音:tài niáng
亦作“ 泰孃 ”。 唐 歌伎名。 唐 刘禹锡 《泰娘歌》:“ 泰娘 家本 閶门 西,门前緑水环金堤。”后亦以“泰娘”称 吴 地歌伎。 宋 苏轼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诗之二:“唤船渡口迎 秋女 ,驻马桥边问 泰娘 。” 清 吴伟业 《西巘顾侍御招同沉山人友圣虎丘夜集作图纪胜因赋长句》:“ 贺老 一歌常月下, 泰孃 双桨即门前。”参阅 唐 刘禹锡 《泰娘歌》引。
词语解释:大娘  拼音:dà niáng
(1).对年长妇人的敬称。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问其所师,曰:‘余 公孙大娘 弟子也。’”《红楼梦》第五六回:“有 吴大娘 单大娘 ,他两个在西南角上 聚锦门 等着呢。”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二幕:“大娘,你回去睡吧!”
(2).妾对正妻的敬称。《古今小说·沉小霞相会出师表》:“﹝ 沉小霞 ﹞话声未絶,只见 闻氏 淑英 説道:‘官人説那里话!你去数千里之外,没个亲人朝夕看覷,怎生放下?大娘自到 孟 家去,奴家情愿蓬首垢面,一路伏侍官人前行。’”
(3).犹伯母。《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咱们八旗,论起来,非亲即友,那么论你就叫他大娘。”
词语解释:花娘  拼音:huā niáng
亦作“ 花孃 ”。旧时指歌女,娼妓。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客大喜,擎觴起立,命花娘出幕,裴回拜客。” 宋 梅尧臣 《花娘歌》:“花孃十二能歌舞,籍甚声名居乐府。”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妇女曰娘》:“而世谓稳婆曰老娘,女巫曰师娘,都下及 江 南谓男覡亦曰师娘,娼妇曰花娘。”
词语解释:卫娘  拼音:wèi niáng
指 汉武帝 皇后 卫子夫 。她以发美得宠。事见《汉武故事》。后因以“卫娘”借指冶容女子。 唐 李贺 《浩歌》:“漏催水咽玉蟾蜍, 卫娘 髮薄不胜梳。” 清 陈维崧 《齐天乐·蝉》词:“悄然低问:可仍记当初, 卫娘 低髩?”
词语解释:十八娘  拼音:shí bā niáng
(1).荔枝品种之一。 宋 曾巩 《荔枝录》:“十八娘荔枝,色深红而细长, 闽王 王氏 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女冢在 福州 城东 报国院 ,冢旁犹有此木。或云:谓物之美少者为十八娘, 闽 人语。” 宋 苏辙 《干荔支》诗:“红消白瘦香犹在,想见当年十八娘。” 清 洪昇 《长生殿·舞盘》:“正逢瑶圃千秋宴,进到炎州十八娘。”
(2). 唐 代 南粤 的美女名。 开元 年间入宫,甚受宠爱。 清 赵古农 《十八娘传》:“ 十八娘 者, 粤 之美娘子也, 离 姓,父名 枝 。或云出 黄帝 时 离朱 之后,族类繁衍,子孙多散处 闽 、 蜀 、 南粤 间。”
词语解释:姑娘  拼音:gū niáng
(1).父亲的姊妹,姑母。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一折:“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 荷香 :你是他的姑娘,他是你的侄子,他要叫你‘娘娘’的。”
(2).年轻的女子。多指未婚者。《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説。”《红楼梦》第三回:“一面听得人説:‘ 林姑娘 来了!’…… 贾母 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姑娘大概是没有人肯配我们的,最好是年青的寡妇。”
(3).特指女儿。《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捨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 老舍 《龙须沟》第二幕:“比方说,我要是有个女儿,要自己选个小人儿,我就会说:姑娘,长住了眼睛,别挑错了人哟!”
(4).小妻的别称。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释小补楚语笄内则总角义》:“小妻:曰妾,曰嬬……曰姑娘。”
(5).妓女。《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想来是将纔串店的这几个姑娘儿,不入你老的眼,要外叫两个。”《老残游记》第二回:“就是窰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 黑妞 的地步。” 王统照 《号声·鬼影》:“他却很自得地夸示他对于妓女们的诱力……他更说与他要好的姑娘还是某一个将军的遗妾。”
词语解释:耶娘  拼音:yē niáng
同“耶孃”。
父母。后多作"爷娘"。
词语解释:雪衣娘  拼音:xuě yī niáng
即雪衣女。《太平御览》卷九二四引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 开元 中, 岭 南献白鸚鵡,养之宫中……忽一日,飞上贵妃镜臺,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鷙鸟所搏,将尽於此乎!’” 元 杨维桢 《宫词》之四:“西邸 阿环 方病齿,金笼分赐雪衣娘。” 清 吴伟业 《读史偶述》诗之三九:“巧舌能言金锁爱,赐緋妬杀雪衣娘。”参见“ 雪衣女 ”。
词语解释:雪衣女  拼音:xuě yī nǚ
白鹦鹉。《太平广记》卷四六○引 唐 胡璩 《谭宾录·雪衣女》:“ 天宝 中, 岭 南献白鸚鵡,养之宫中。岁久,颇甚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 前蜀 贯休 《还举人歌行卷》诗:“古松直笔雷不折,雪衣女啄蟠桃缺。”
词语解释:珠娘  拼音:zhū niáng
(1).古 越 俗呼女孩为珠娘。亦有呼妇人者。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越 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清 周亮工 《闽小记》卷三:“ 福州 呼妇人曰珠娘。”
(2).指 晋 石崇 歌妓 绿珠 。 金 元好问 《后芳华怨》诗:“塞门憔悴人不知,枉为 珠娘 怨 金谷 。”
(3). 闽 粤 对妓女的称呼。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祥异·八月十五晡》:“ 闽 语谓夜为晡,屋为宅,妓女为珠娘。”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 广东 珠娘皆恶劣,无一可者。”
词语解释:娘娘  拼音:niáng niáng
(1).称母亲。《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娘娘且是亲生母,我是娘娘亲福(腹)儿。”
(2).也称主妇或老年妇女。《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或为奴婢偿他力,衣饭何曾得具全,夜头早去阿郎嗔,日午斋时娘娘打。”《三国志平话》卷下:“军师引手下三千军离 皆庭 约百里,有一大树,西见一庄,令人唤出一娘娘,当面问:‘此处属那里?’”
(3).称后妃。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国朝禁中……至谓母后,亦同臣庶家曰娘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 则天娘娘 香火院。”《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圣上思忆娘娘,故遣赐罗衣玉带。” 老舍 《茶馆》第三幕:“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4).称婆母。 黄煜 《碧血录》卷上引 明 魏大中 自谱:“﹝孺人﹞篝一灯先孺人柩前,独纺常至丙夜……诸妹或从暗中相警,纺如故。明日以为言曰:‘我时思见我娘娘,何惧?’”
(5).祖母。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永清县宋石幢》:“ 永清县 南辛溜村 大佛寺有石幢,周遭鐫智炬如来心破地狱真言。其末云:‘ 大宋 燕山府 永清县 …… 王士宗 奉,为亡考特建顶幢一口,亡耶耶 王安 、娘娘 刘氏 、亡父 文清 母 梁氏 。’……其称大父耶耶,则未人犹有此称,大母曰娘娘,则末之闻也。” 鲁迅 《书信集·致母亲》:“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来信并小包两个,均于昨日收到。这许多东西, 海婴 高兴得很,他奇怪道:娘娘怎么会认识我的呢?”
(6).称女神。《水浒传》第四二回:“正中七宝九龙床上,坐着那个娘娘。” 清 无名氏 《后会仙记》:“予姐 淑贞 命以此为 元灵娘娘 寿。”
(7).方言。称父亲的姐妹。
孃孃:1.称母亲。《敦煌变文集·汉将王陵变》:“儻若一朝拜金闕,莫忘孃孃乳哺恩!”《敦煌变文集·孔子项託相问书》:“ 项託 入山游学去,叉手堂前啟孃孃:‘百尺树下儿学问,不须受记有何方。’”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上:“ 仁宗 谓 刘氏 ‘大孃孃’,谓 杨氏 ‘小孃孃’。”
(2).称后妃。 宋 无名氏 《朝野遗记·光宗欲速得正位》:“后询近侍大臣屡排当位何故?旁侧有奏曰:‘意望孃孃为趣上尔。’”
(3).方言。称父亲的姐妹。亦以尊称长辈妇女。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八:“‘小孃子’是 良才 的从姑母,矮矮的身材,团团的面孔,看来只有十一二岁的光景……‘喔!’我叫着,‘没想出你这样小的孃孃!’”
词语解释:杜秋娘  拼音:dù qiū niáng
文学故事人物。据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序说,是 唐 时 金陵 女子,姓 杜 ,名 秋 。原为节度使 李錡 妾,善唱《金缕衣》曲。后入宫,为 宪宗 所宠。 穆宗 命为皇子傅姆。后皇子被废,赐归故乡,穷老以终。参阅 唐 杜牧 《杜秋娘》诗序。
词语解释:爹娘  拼音:diē niáng
父母。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你如今离了村庄,别了乡党,拜辞了年老爹娘。”《水浒传》第十七回:“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爹娘万福,女孩儿无限欢娱。”
词语解释:蚕娘  拼音:cán niáng
农家养蚕女。 唐 赵氏 《寄情》诗:“春风白马紫丝韁,正值蚕娘未採桑。” 前蜀 贯休 《春晚书山家屋壁》诗:“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陈毅 《冬夜杂咏·故乡》:“公社遍故乡,到处是桑园。蚕娘两万人,一年八季蚕。”
词语解释:络丝娘  拼音:luò sī niáng
(1).缫丝女子。 宋 苏轼 《浣溪沙》词:“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2).即络纬。《尔雅翼·释虫》:“莎鸡……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连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梭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 茅盾 《有志者》四:“他听得络丝娘在窗外草堆里刮拉刮拉,多么有劲!”参见“ 络纬 ”。
词语解释:络纬  拼音:luò wěi
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汉 无名氏 《古八变歌》:“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堦。” 唐 李白 《长相思》诗:“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簞色寒。” 清 沉用济 《寄衣曲》:“去年寄衣秋月明,络纬索索窗前明。” 郁达夫 《采石矶》诗:“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词语解释:养娘  拼音:yǎng niáng
婢女,如丫环、乳母之类。 宋 黄庭坚 《宴桃源·书赵伯充家小姬领巾》词:“生受生受,更被养娘催绣。”《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 石壁 ﹞四旬之外,丧了夫人,又无儿子,止有八岁亲女 月香 ,和一个养娘随住。” 顾学颉 注:“养娘:婢女、丫头。有时也泛指女僕。” 清 李渔 《奈何天·忧嫁》:“分付家僮叫养娘伏侍小姐出来。”
词语解释:竹枝娘  拼音:zhú zhī niáng
指唱竹枝词的女歌手。 欧阳修 《六一诗话》引 宋 谢伯初 诗:“下国难留 金马 客,新诗传与竹枝娘。”
词语解释:新娘  拼音:xīn niáng
(1).称刚结婚或结婚不久的女子。《儒林外史》第二回:“就如女儿嫁人的,嫁时称为‘新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回:“吃到半席时,忽然间鼓乐喧天的新娘娶回来了。” 巴金 《灭亡》第三章:“他曾几次想扶病动身,免得看见她做新娘。”亦称“ 新娘子 ”。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妯娌》:“明天,新娘子要过门了, 赵二妈 一家人很高兴。”
(2).妾。《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小妇人送到西厅,爹叫新娘同吃。”《儒林外史》第二回:“若是嫁与人家做妾,就到头髮白了,还要唤做‘新娘’。”
词语解释:鸦娘  拼音:yā niáng
同“鸦孃”。
巫女。
词语解释:奶娘  拼音:nǎi niáng
奶妈。参见“ 奶妈 ”。
词语解释:奶妈  拼音:nǎi mā
受雇给人家奶孩子的妇女。又称奶娘。《红楼梦》第二九回:“还有几个粗使的丫头,连上各房的老嬷嬷奶妈子,并跟着出门的媳妇子们,黑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二:“抚育我母亲的 刘奶妈 (好象是 云南 人)背着我母亲逃难。” 秦瘦鸥 《秋海棠》九:“爸爸,今儿奶妈说他们都要回去了。”
词语解释:豆娘  拼音:dòu niáng
(1).古代端午节用的一种饰物。用艾、蒲或以缯绡剪制而成,用以辟邪。《东京梦华录·端午》“又钉艾人於门上” 邓之诚 注转引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二一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古端五词﹞门儿高掛艾人儿……奴儿自是豆娘儿。”
(2).昆虫名。又名豆娘子、灯心蜻蜓。形状比蜻蜓略小,静止时两对翅直立在背上,常在水边或草地上飞翔,吃小虫。
词语解释:田舍娘  拼音:tián shè niáng
农家女。 唐 元稹 《估客乐》诗:“村中田舍娘,贵贱不敢争。”
词语解释:他娘  拼音:tā niáng
詈词。用于句中。表示惊异或怨恨等情绪。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三折:“你也不叫,我也不叫,饿他娘那老弟子!”《西游记》第十七回:“若是 老孙 有这样咒语,就念上他娘一千遍。”《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不是妹子,睡他娘一晚,放他去罢!”
词语解释:蛮娘  拼音:mán niáng
指南方青年妇女。 唐 李贺 《湘妃》诗:“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緑泪花红。” 明 徐渭 《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诗之三:“篋茜奩螺取次将,长红大翠儘蛮娘。” 清 陈维崧 《竹枝·粤东词》:“番君庙后鷓鴣飞,素馨花落蛮娘归。”
词语解释:秦娘  拼音:qín niáng
指歌女。 宋 贺铸 《采桑子·罗敷歌》词之三:“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 扬州 。十二青楼。最数 秦 娘第一流。”
词语解释:窅娘  拼音:yǎo niáng
南唐 后主 李煜 的宫嫔。据传为女子缠足的第一个人。 陶宗仪 《辍耕录·缠足》《道山新闻》:“ 李后主 宫嬪 窅娘 ,纤丽善舞。 后主 作金莲,高六尺……令 窅娘 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二九:“ 窅娘 侧足跛行苦, 楚国 纤腰饿死多。”
词语解释:楚娘  拼音:chǔ niáng
楚 地女子。 元 马祖常 《上京效李长吉》诗:“ 吴 娃 楚 娘侍团扇,象舆凤輦明珠络。”
词语解释:点酥娘
谓肤如凝脂般光洁细腻的美女。 宋 苏轼 《定风波·海南归赠王定国侍儿寓娘》词:“长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词语解释:老娘  拼音:lǎo niáng
(1).收生婆的俗称。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七:“ 晏 语之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 振 率然答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綳孩儿者乎?’”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现放着剃胎头收生的老娘,则问他谁是亲娘,谁是继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妇女曰娘》:“世谓稳婆曰老娘。”
(2).乳母的别称。 元 武汉臣 《老生儿》第一折:“我急煎煎去把那稳婆和老娘寻,恨不得曲躬躬将他土块的这甎头来拜。” 清 翟灏 《通俗编·妇女》:“《杨诚斋诗话》:‘ 润州 大火,惟存 卫公塔 、 米元章庵 , 元章 喜题曰:“神护 卫公塔 ,天留 米老庵 。”有轻薄子于塔、庵上添爷、娘二字嘲之,以 元章 母尝乳哺宫中也。’则谓妳婆为老娘,来亦旧矣。”
(3).母亲的俗称。《水浒传》第四二回:“ 李逵 道:‘我只有一个老娘在家里。’”《儒林外史》第三回:“明年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舘,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4).中、老年妇女的自称。常含自负的意思,较粗野。《水浒传》第二四回:“有甚么言语在外人处説来,欺负老娘!”《西游记》第五五回:“不要走!吃老娘一叉!” 吉学霈 《两个队长》:“‘老娘跟你泼上了!’她话一出口,顺手就给 快活 来了个当心一掌。”
(5).外祖母的别称。《红楼梦》第六三回:“这里 贾蓉 见他老娘醒了,忙去请安问好。”《红楼梦》第一一八回:“我母亲接了,正要过来,因我老娘来了,叫我先呈给太太瞧,回来我母亲就过来来回太太,还説我老娘要过来呢。”《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亏得我母亲彼时手里光景还好,便把咱老娘接到 长沙 同住。”
(6).妻子的或称。 清 翟灏 《通俗编·妇女》:“俗或谓妻曰老娘,殊不典。”
词语解释:贾娘  拼音:jiǎ niáng
指 晋 贾充 之女 贾午 。 唐 杨巨源 《独不见》诗:“香传 贾娘 手,粉离 何郎 面。”参见“ 贾女香 ”。
词语解释:贾女香  拼音:jiǎ nǚ xiāng
晋 贾充 女与 韩寿 私通。 贾 家有 武帝 所赐异香,为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 贾 女窃香与 寿 , 贾充 闻香而察其事,遂嫁女与 寿 。见《晋书·贾充传》。后因以“贾女香”指馥郁的异香。 宋 黄庭坚 《酴醾》诗:“ 汉 宫娇额半涂黄,入骨浓薰 贾 女香。”
词语解释:鸡娘  拼音:jī niáng
亦作“鷄娘”。 方言。雌鸡。 郁达夫 《春潮》一:“我们家里有六只鸡娘,要它生蛋哩!”
词语解释:女娘  拼音:nǚ niáng
对妇女的通称。 宋 范成大 《夔州竹枝歌》:“白头老媪篸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遇母》:“这位女娘好像我母亲。”《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这个女人,皮肤香细,乃富室之女娘。”《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只见里面三四个戴巾的从内而出,一个女娘后面相送。”
词语解释:小姑娘  拼音:xiǎo gū niáng
(1).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女子。《孽海花》第十四回:“听这两首诗意,情词悱惻,议论和平,这小姑娘倒是 崙樵 的知己。” 李準 《耕云记》:“这小姑娘真行!”
(2).指未婚的年轻女子。
词语解释:阿耶娘  拼音:ā yē niáng
父母亲。《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旷大刼来有何罪,如今孤负阿耶孃,虽得人身有富贵,父南子北各分张。”
词语解释:踏摇娘  拼音:tà yáo niáng
(1).见“ 踏謡娘 ”。
(2).指歌女。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八:“余泛舟 横塘 ,有踏摇娘 蕋仙 者,素矜身分,隔窗对语,不肯进舱侍饮,而颇知文墨。”
词语解释:踏谣娘  拼音:tà yáo niáng
南北朝 及 唐 代散乐。《旧唐书·音乐志二》:“《踏摇娘》,生於 隋 末。 隋 末 河内 有人貌恶而嗜酒,常自号郎中,醉归必殴其妻。其妻美色善歌,为怨苦之辞。 河朔 演其曲而被之絃管,因写其妻之容。妻悲诉,每摇顿其身,故号《踏摇娘》。近代优人颇改其制度,非旧旨也。”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托名》:“《隋唐嘉话》云: 隋 末, 河閒 有人使酒,自号郎中,醉必欧其妻,其妻美而善歌,好事者呼为《踏摇娘》。今转为《踏容娘》也。”
词语解释:些娘  拼音:xiē niáng
方言。细小。 元 张可久 《齐天乐·湖上书所见》曲:“笑指梅香駡,檀口些娘大。” 明 陈所闻 《金落索·谢美人赠锦囊》曲:“虽然虎口些娘小,无限相思若个包。”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方言》:“ 南都 方言……物之细小者曰些娘。”
词语解释:耍娘  拼音:shuǎ niáng
以演唱歌曲为业的女子,多见于 唐 代。 唐 张祜 《耍娘歌》:“便唤耍娘歌一曲,六宫生老是蛾眉。” 明 《唐宫词》:“ 太真 独爱《凉州》曲,自出金钱赐耍娘。”
词语解释:苏娘  拼音:sū niáng
(1).指 前秦 秦州 刺史 窦滔 妻 苏蕙 。 滔 与 蕙 一度断绝音信, 蕙 织五彩锦《回文璇玑图》诗赠 滔 , 滔 感动,与 蕙 和好如初。 清 李渔 《怜香伴·僦居》:“任你织廻文,巧擅 苏娘 。”
(2).指 谢耽 妻 苏紫藭 。 唐 朱揆 《钗小志·谢郎衣》:“ 苏紫藭 爱 谢耽 ,咫尺万里,靡由得亲。遣侍儿假 耽 恆著小衫,昼则私服於内,夜则拥之而寝。 耽 知之,寄以诗曰:‘ 苏娘 一别梦魂稀,来借青衫慰渴飢。若使闲情重作赋,也应愿作 谢郎 衣。’ 谢 亦取女袒服衷之。后为夫妇。”
词语解释:胆娘  拼音:dǎn niáng
泛指歌妓。 唐 元稹 《追昔游》诗:“ 谢傅 堂前音乐和,狗儿吹笛胆娘歌。” 清 陈维崧 《薄倖·过闾门感怀》词:“记旧日胆娘门巷,只在画桥南转。”
词语解释:你娘  拼音:nǐ niáng
詈词。表示惊异或怨詈。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二折:“住了雨也晒甚娘褐袖,只愿的下雹子打你娘驴头。” 明 无名氏 《十样锦》第二折:“你正是不识你娘羞哩!我若説起我功来,諕的你一步八跌。”
词语解释:韶娘  拼音:sháo niáng
年轻貌美的女子。 宋 张先 《武陵春》词:“每见韶娘梳鬢好,釵燕傍云飞。”
词语解释:御史娘  拼音:yù shǐ niáng
指 唐 贞元 中宫中御史娘子 田顺郎 ,以善歌闻。后亦用为曲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歌》:“歌者,乐之声也,故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迥居诸乐之上。古之能者,即有 韩娥 、 李延年 、 莫愁 …… 贞元 中有 田顺郎 ,曾为宫中御史娘子。” 唐 刘禹锡 《与歌童田顺郎》诗:“天下能歌御史娘,花前月底奉君王。”
词语解释:喜娘  拼音:xǐ niáng
(1).旧时婚礼时照料新娘的妇女。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合卺》:“实不相瞒亲家説,没有喜娘,还要我一身充两役。”《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那 张 褚 两个引着喜娘儿便扶定新人上了三层臺阶儿。”
(2).指媒人。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风俗》:“﹝卖婆﹞或包揽做面篦头,或假充喜娘説合,苟可射利,靡所不为。”
词语解释:虫娘  拼音:chóng niáng
(1). 唐玄宗 女 寿安公主 的小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忠志》:“ 玄宗 ,禁中尝称 阿瞒 ,亦称 鸦 。 寿安公主 , 曹野那姬 所生也,以其九月而诞,遂不出降。常令衣道服,主香火。小字 虫娘 ,上呼为 师娘 。为太上皇时, 代宗 起居,上曰:‘汝在东宫,甚有令名。’因指 寿安 :‘ 虫娘 是 鸦 女,汝后与一名号。’及 代宗 在 灵武 ,遂令 苏澄 尚之,封 寿安 焉。”参阅《新唐书·寿安公主传》
(2).诗词中多指歌伎舞女。 宋 柳永 《玉楼春》词:“虫娘举措皆淹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喧莲步紧。” 清 陈维崧 《西施·玉峰公宴席上赠施校书》词:“闻説虫娘新自 茸城 到,唤取奏清歌。”参见“ 虫人 ”。
词语解释:虫人  拼音:chóng rén
(1).泛指各种人。 清 恽敬 《前光禄寺卿伊公祠堂碑铭》:“圣贯天地,宙合百家,虫人万千,内外精粗,如左右腓,相互而前。”
(2).指歌伎舞女。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姬则如银潢汎月也,发意善遁,举体若狂,云卷猋流,百出騃冶,亦虫人中之尤者。”
词语解释:九娘  拼音:jiǔ niáng
指灯蛾。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是夜,人家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於楹壁间,谓如此则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
词语解释:花姑娘  拼音:huā gū niáng
(1).侵 华 日 军称供他们侮弄的女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七回:“﹝伪联合村公所﹞村长就是‘二日本’ 王怀当 ……每日便派村警,四村催粮要款,抓民伕,派花姑娘。” 茅盾 《劫后拾遗》六:“ 日本 人多么精明,他们平时每到一个码头,妓女是自己带去的。现在是战时,要花姑娘自然征用。”
(2).指妓女。 沉从文 《主妇集·贵生》:“我们五爷花姑娘弄不了他的钱,花骨头可迷住了他。”
词语解释:草娘  拼音:cǎo niáng
鞑靼 人称妓女为“草娘”。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妇女曰娘》:“娼妇曰花娘, 达旦 又谓草娘。”
词语解释:厨娘  拼音:chú niáng
女厨师。《说郛》卷七三引 宋 洪巽 《旸谷漫录》:“京都中下之户,不重生男,每生女则爱护如捧璧擎珠,甫长成则随其姿质,教以艺业,用备士大夫採拾娱侍,名目不一……就中厨娘最为下色,然非极富贵家不可用。”
词语解释:金四娘  拼音:jīn sì niáng
见“ 金姑娘娘 ”。
词语解释:金姑娘娘  拼音:jīn gū niáng niáng
亦称“ 金四娘 ”。 传说中的驱蝗神。 清 褚华 《沪城备考·订误·钦赐仰殿》:“ 金姑娘娘 ,驱蝗神也,其祀盛於 崇禎 庚辰辛巳间。田家赛神多用之。或称 金四娘 。”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金姑娘娘》:“ 康熙 癸未夏, 吴中 乏雨。有人自 江 北来,传有一妇,趁柴舡,行数里即欲去,云我非人,乃驱蝗使者,即俗所称 金姑娘娘 。”
词语解释:金屋娇娘  拼音:jīn wū jiāo niáng
指高贵而美丽之女子。 明 孟称舜 《娇红记·会娇》:“驀遇著这金屋娇娘,驀遇著这金屋娇娘,猛回头何方故乡?”参见“ 金屋贮娇 ”。
词语解释:金屋贮娇  拼音:jīn wū zhù jiāo
《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 猗兰殿 。年四岁,立为 胶东王 。数岁,长公主 嫖 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 胶东王 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餘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 阿娇 好不?’於是乃笑对曰:‘好!若得 阿娇 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原指 汉武帝 要用金屋接纳 阿娇 作妇,后常用以形容娶妻或纳妾。 南朝 梁 费昶 《长门怨》诗:“金屋贮娇时,不言君不入。”亦作“ 金屋藏娇 ”。《廿载繁华梦》第二三回:“当时 佘老五 恋着 雁翎 , 周庸祐 也恋着 雁翎 ,各有金屋藏娇之意。”《小说界》1989年第11期:“那 杨老板 虽则热衷于金屋藏娇,却又怕太太怕到了根,一旦隐情暴露,便被严格管制。”
词语解释:金姑娘娘  拼音:jīn gū niáng niáng
亦称“ 金四娘 ”。 传说中的驱蝗神。 清 褚华 《沪城备考·订误·钦赐仰殿》:“ 金姑娘娘 ,驱蝗神也,其祀盛於 崇禎 庚辰辛巳间。田家赛神多用之。或称 金四娘 。”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金姑娘娘》:“ 康熙 癸未夏, 吴中 乏雨。有人自 江 北来,传有一妇,趁柴舡,行数里即欲去,云我非人,乃驱蝗使者,即俗所称 金姑娘娘 。”
词语解释:送娘  拼音:sòng niáng
方言。送亲娘子。《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原来 江 南地方娶亲,不行古时亲迎之礼,都是女亲家和阿舅自送上门。女亲家谓之送娘,阿舅谓之抱嫁。”参见“ 送亲娘子 ”。
词语解释:送亲娘子  拼音:sòng qīn niáng zǐ
送亲的已婚女子。一般由新娘的母辈或已婚的姐、嫂充任。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四围坐着好多人,新娘和送亲娘子坐在床边上。”
词语解释:送子娘娘  拼音:sòng zǐ niáng niáng
见“ 送子观音 ”。
词语解释:送子观音  拼音:sòng zǐ guān yīn
古代传说能保祐人生子的 观音菩萨 。《八琼室金石补正·北齐王三娘造像记》:“ 天保 元年正月十八日,清信女 王三娘 为 子敬 造 送子观音 像一区。”《白雪遗音·玉蜻蜓·访庵》:“[生]何为 送子观音 ?[旦]那些积善人家,暮年无子,到此烧香许愿,抱了一个回去,后来产下麟儿,前来还愿,最是灵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四场:“ 观音 堂, 观音 堂, 送子观音 坐上方。”亦称“ 送子娘娘 ”。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第八章:“但她毕竟常常是自动也是被逼,去 送子娘娘 神像座栏前,年年缚上一根稻草。她还许下愿,祝望早日有个儿子传个后代的。”
词语解释:贞娘  拼音:zhēn niáng
(1). 唐 名妓。 唐 陆广微 《吴地记》:“ 虎邱山 …… 咸和 二年,捨山宅为东西二寺,立祠於山。寺侧有 贞娘 墓, 吴国 之佳丽也。行客才子多题诗墓上。” 元 李治 《摸鱼儿》词:“霜魂苦,算犹胜、 王嬙 青冢 贞娘 墓。”一本作“ 真娘 ”。
(2).从一而终、夫死不再嫁的妇女。《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周全末路仗贞娘,一牀锦被相遮盖。”
词语解释:赛娘  拼音:sài niáng
美丽的少女。赛,蒙语的译音,谓好;娘,少女。 元 曲中常用以给少女取名。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四折:“俺两个 僧住 、 赛娘 便是,俺父亲迭配 沙门岛 。”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三折:“这 郑孔目 拿定了 萧娥 胡做,知他那里去了赛娘、僧住。”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二折:“我如今知他是死也活也, 僧住 、 赛娘 儿呵,知他是有也没也?”
词语解释:乌娘  拼音:wū niáng
方言。即蚕蚁。以色黑,故称。 茅盾 《春蚕》二:“ 老通宝 家的五张布子上也有些乌娘蠕蠕地动了。”原注:“乡间称初生的蚕蚁为‘乌娘’。”
词语解释:香美娘  拼音:xiāng měi niáng
娇美的姑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香美娘处分破花木瓜。” 王季思 校注:“ 閔遇五 曰:‘香美娘指 鶯 ,花木瓜指生,皆现成諢语……’甚是。”
词语解释:骂娘
用粗俗的话骂人。 清 易翰鼎 《太平草木萌芽录·汉川童谣》:“ 刘定中 ,老苍苍,人极好,性太刚,待小人,喜駡娘。” 王群生 《彩色的夜》:“战局顺利发展,司令员在电报机前兴奋地骂娘,奚落着敌人的溃败。”
词语解释:额娘  拼音:é niáng
: 母亲
词语解释:么娘  拼音:me niáng
(1).詈语。表示怨恨、愤怒等感情。么,这么。 元 关汉卿 《绯衣梦》第三折:“到来日 云阳 闹市中,杀么娘七代先灵!”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二折:“驴上碎分张,浑身的害么娘椀大血疔疮。”
(2).语气词。犹吧。《全元散曲·步步娇》:“独宿鸳幃甚情况,疾睡来么娘!百忙里铰甚么鞋儿样。”
词语解释:半老徐娘  拼音:bàn lǎo xú niáng
半老:人接近老年,泛指中年。“半老徐娘”比喻年长色衰风韵犹存的妇女。又作“徐娘半老”
词语解释:聂隐娘  拼音:niè yǐn niáng
唐 传奇中的女侠。 贞元 中 魏博 大将 聂锋 之女。十岁时,为一老尼窃去,授以剑术,刺人百发百中而人不觉。既成还家,嫁磨镜少年。 元和 间, 魏博 令 隐娘 夫妻往 许 ,刺 陈 许 节度使 刘昌裔 。 刘 侦知,遣人迎候,以诚相感,留于左右。 隐娘 为 刘 杀 魏博 刺客 精精儿 ,智拒 妙手空空儿 。后隐去。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
词语解释:可喜娘  拼音:kě xǐ niáng
可爱的姑娘。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縞素衣裳。” 元 孔文昇 《折桂令·赠千金奴》曲:“一箇可喜娘身材儿是小。” 明 朱权 《卓文君》第二折:“可喜娘知疼热的姐姐。”
词语解释:起娘  拼音:qǐ niáng
(1).指头眠后蚕。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蚕》:“《事物紺珠》:起娘,头眠蚕;巧娘,最先熟蚕。”
(2).指眠毕之蚕。 清 李宗昉 《蚕事二十咏》之五“捉眠”原注:“将眠不勤食者,曰红懒思、青懒思,食者曰食娘,眠起者曰起娘。”
词语解释:谢秋娘  拼音:xiè qiū niáng
词牌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 朱崖 李太尉 镇 淛 西日,为亡妓 谢秋娘 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亦曰《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梅》,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此词到 宋 代始为双调,又名《安阳好》《梦仙游》《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归塞北》。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参阅《词谱·忆江南》
共172,分3页显示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