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字词组
词语解释:红妆 拼音:hóng zhuāng
亦作“ 红粧 ”。
(1).指女子的盛妆。因妇女妆饰多用红色,故称。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唐 元稹 《瘴塞》诗:“瘴塞 巴山 哭鸟悲,红粧少妇歛啼眉。”《花月痕》第五二回:“这好似醉朱颜,羞晕生;这好似褪红妆,残梦醒。”
(2).指美女。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尹惟晓词》:“苹末转清商,溪声供夕凉,缓传杯催唤红妆。” 元 郑廷玉 《忍字记》第三折:“你送了我这一场,休了俺那红粧,弃了俺那儿郎。” 清 洪昇 《长生殿·传概》:“ 马嵬驛 ,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路上行人,隔窗可望见翠袖红妆,可听见琴声笑语。”
(3).比喻艳丽的花卉等。 唐 孙逖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之一:“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宋 苏轼 《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粧。”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伯喈弹琴诉怨》:“向晚来雨过南轩,见池面红妆零乱……只见荷香十里,新月一鉤,此景佳无限。” 曹靖华 《飞花集·艳艳红豆寄相思》:“红妆满树,四季娇艳。”词语解释:新妆 拼音:xīn zhuāng
亦作“ 新粧 ”。
(1).谓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修饰。 南朝 梁 王训 《应令咏舞》:“新妆本絶世,妙舞亦如仙。” 唐 李白 《清平调词》之二:“借问 汉 宫谁得似?可怜 飞燕 倚新粧。”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六:“有华丽服饰、淡素新妆的贵妇人,手捧着金表、宝盒等类站在路旁兜卖。”
(2).谓女子新扮饰好的容色。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至如青牛帐里,餘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词语解释:淡妆 拼音:dàn zhuāng
见“ 淡粧 ”。
亦作“ 淡妆 ”。 淡素的妆饰。 唐 曹邺 《梅妃传》:“妃善属文,自比 谢 女,淡粧雅服,而姿态明秀,不可描画。” 宋 晏殊 《菩萨蛮》词:“染得道家衣,淡妆梳洗时。”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越旦,则姬淡粧至,求謁吾母太恭人。” 茅盾 《子夜》二:“尚在 雷参谋 脑膜上粘着的 吴少奶奶 淡妆的影子也立刻消失了。”词语解释:晓妆 拼音:xiǎo zhuāng
亦作“ 晓粧 ”。
(1).晨妆。 唐 沉佺期 《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巧落梅庭里,斜光映晓妆。”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空极宵梦,寧逢晓粧。”
(2).指晨起梳妆。 元 王士熙 《李宫人琵琶引》:“鸞舆五月幸 龙冈 ,宣唤新声促晓妆。”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尝见其晓粧时,髮长委地,黝泽如漆。”词语解释:残妆 拼音:cán zhuāng
亦作“ 残粧 ”。 指女子残褪的化妆。 唐 张谓 《扬州雨中观妓》诗:“残妆添石黛,艷舞落金鈿。” 明 陈所闻 《当垆美人》词:“只见残粧半闪篝灯下,妒杀芙蓉两岸花。”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残膏的灯火照着残妆,粉有些褪了,眼圈显得微黄,眉毛的黛色也仿佛两边不一样。”词语解释:宫妆 拼音:gōng zhuāng
亦作“宫粧”。亦作“宫装”。 宫中女子的妆束。 唐 高适 《听张立本女吟》诗:“危冠广袖 楚 宫粧,独步闲庭逐夜凉。” 宋 梅尧臣 《送刁景纯学士赴越州》诗:“二分学宫装,艷色鬪 京 洛 。”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休道千年 建业 栖丹凤,则恐怕一曲《伊州》泪万行。怕见的羊车御驾,繫辟宫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 西崑 词赋新 温李 , 乌巷 冠裳旧 谢 王 ;院院宫妆金翠镜,朝朝 楚 梦雨云床。”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她穿戴还是五十年前的宫妆,幽闲沉静,打扮得很艳丽,但并不给人任何不协调之感。”词语解释:靓妆 拼音:jìng zhuāng
(1).浓妆艳抹。 南朝 宋 鲍照 《代朗月行》:“靚妆坐帷里,当户弄清絃。” 元 钱抱素 《琐窗寒·题玉山草堂》词:“璚莲倚盖,晓水靚妆孤裊。” 清 袁枚 《新齐谐·披麻煞》:“旦覘新妇,则已靚妆坐牀,琴瑟之好甚篤。” 茅盾 《生活之一页·时间怎样消磨》:“每当路灯放光,晚风渐有凉意之际,街头巷角便有三五靓妆的少女连臂伫立。”
(2).借指妆饰华美的女子。 宋 张先 《少年游·井桃》词之二:“行歌声外,靚妆丛里,须贵少年身。”
(1).打扮。《陈书·皇后传论》:“﹝ 张贵妃 ﹞常於阁上靚粧,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二:“东南溪水来何长, 若耶 清明宜靚粧。”
(2).指打扮得很美丽,浓妆艳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靚粧女子一人,絶美丽。”词语解释:梳妆 拼音:shū zhuāng
见“ 梳粧 ”。
亦作“ 梳妆 ”。
(1).妇女梳洗打扮。 唐 秦韬玉 《贫女》诗:“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粧。”一本作“ 梳妆 ”。 宋 张先 《西江月》词:“体态看来隐约,梳妆好是家常。”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把盖头儿揭起,不甚梳粧,自然异常。”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十一:“ 三仙姑 慢慢起来梳妆, 于福 问她道:‘不去打听打听 小芹 ?’”
(2).见“ 梳粧楼 ”。
词语解释:梳妆楼 拼音:shū zhuāng lóu
(1).旧指妇女居住的楼房。《红楼梦》第二八回:“女儿愁,大风吹倒梳粧楼。”
(2).古迹名。即 梳妆台 。亦省称“ 梳粧 ”。 清 吴伟业 《思陵长公主挽诗》:“偶语追 铜雀 ,无聊问 柏梁 。豫游推插柳,胜蹟是 梳粧 。” 吴翌凤 笺注:“《日下旧闻》引《张太岳集》:皇城北苑中有 广寒殿 ,相传以为 辽 萧后 梳粧楼 。”参见“ 梳妆臺 ”。词语解释:梅妆 拼音:méi zhuāng
“ 梅花粧 ”的省称。 前蜀 牛峤 《红蔷薇》诗:“若缀 寿阳公主 额,六宫争肯学梅妆。”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东坡 有小妹,善词赋,敏慧多辩,其额广而如凸。 坡 尝戏之曰:‘莲步未离香阁外,梅妆先露画屏前。’”参见“ 梅花粧 ”。
(1).“ 梅花粧 ”的省称。 唐 李商隐 《对雪》诗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可憎的脸儿堪捻塑,梅粧浅浅宜澹注。” 明 陈铎 《梧桐树·冬日题情》套曲:“学弄梅粧,又恐怕天孙妒,无言半晌空扃户。”参见“ 梅花粧 ”。
(2).指梅花。 清 陈维崧 《绮罗香·咏海棠》词:“褪尽梅粧,飘残杏靨,春事今年恁快。”
词语解释:梅花妆 拼音:méi huā zhuāng
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 南朝 宋 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粧,后人多効之。”参见“ 寿阳妆 ”。
词语解释:梅花妆 拼音:méi huā zhuāng
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 南朝 宋 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粧,后人多効之。”参见“ 寿阳妆 ”。词语解释:时妆 拼音:shí zhuāng
亦作“ 时粧 ”。
(1).时兴的装饰,打扮。《全唐诗》卷七八四载《御制春游长句》:“比屋管弦呈妙曲,连营罗綺鬭时妆。”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闺人时妆,鬒髮覆额,如黝髹可鑑。”
(2).当代通行的装饰,打扮。 宋 文天祥 《保州道中》诗:“村落有古风,人间无时粧。”词语解释:晨妆 拼音:chén zhuāng
亦作“晨粧”。 清晨的妆饰。亦谓清晨梳妆。 唐 韩愈 《东都遇春》诗:“川原晓服鲜,桃李晨糚靚。”糚,一本作“ 妆 ”。 前蜀 韦庄 《上春词》:“金楼美人花屏开,晨妆未罢车声催。”《红楼梦》第五九回:“ 黛玉 也正晨妆。”《花月痕》第四一回:“昨宵珍重登车去,知汝晨妆懒上头。”词语解释:啼妆 拼音:tí zhuāng
见“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妆 ”。 1. 东汉 时,妇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后汉书·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处……始自大将军 梁冀 家所为,京都歙然,诸 夏 皆放效。” 宋 欧阳修 《长相思》词:“爱著鹅黄金缕衣,啼粧更为谁?” 鲁迅 《南腔北调集·关于女人》:“ 西汉 末年,女人的‘堕马髻’、‘愁眉啼妆’,也说是亡国之兆。”
(2).借指美人的泪痕。 前蜀 韦庄 《闺怨》诗:“啼粧晓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吴伟业 《圆圆曲》:“蜡炬迎来在战场,啼糚满面残红印。”一本作“ 粧 ”。词语解释:洗妆 拼音:xǐ zhuāng
(1).梳洗打扮。 唐 韩愈 《华山女》诗:“洗妆拭面著冠帔,白咽红颊长眉青。”妆,一本作“ 糚 ”。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之二:“檀心未展,谁为探芳丛。消瘦尽,洗妆匀,应更添风韵。”
(2).洗除妆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诟奸》:“你傅粉盈房,岂无殊色;我洗妆入道,不变初心。”
梳洗打扮。 唐 冯贽 《云仙杂记·为梨花洗妆》:“ 洛阳 梨花时,人多携酒其下,曰:为梨花洗粧。” 宋 苏轼 《再和潜师》:“风清月落无人见,洗粧自趁霜鐘早。”词语解释:艳妆 拼音:yàn zhuāng
亦作“ 艳粧 ”。亦作“艷妆”。
(1).艳美的装扮;装束艳美。 南朝 齐 王融 《春游回文诗》:“低吹杂纶羽,薄粉艳粧红。” 宋 晁冲之 《传言玉女·上元》词:“艳妆初试,把珠帘半揭。”《农政全书》卷二九引《群芳谱·果谱二·桃》:“或云:种时将桃核刷浄,令女子艳粧种之,他日花艳而子离核。” 清 龚自珍 《法曲献仙音》词:“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许地山 《危巢坠简·人非人》:“有一晚上偶然看见一个艳妆女子,看来很像她。”
(2).借指美女。 唐 刘希夷 《蜀城怀古》诗:“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 宋 徐铉 《奉和七夕应令》:“静闻天籟疑鸣佩,醉折荷花想艳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你若有主张,对艳妆,将言词説上,我将你众和尚死生难忘。”词语解释:浓妆 拼音:nóng zhuāng
见“ 浓粧 ”。
亦作“ 浓妆 ”。 谓妆饰艳丽。 唐 白居易 《盐商妇》诗:“饱食浓粧倚柂楼,两朶红顋花欲绽。” 元 耶律楚材 《蜡梅》诗之一:“反笑素英浑淡抹,却嫌红艷太浓粧。”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赏花》:“纷纷红紫鬭浓妆,怎如他一种清芳。” 茅盾 《泡沫·第一个半天的工作》:“怎么浓妆起来了?”词语解释:严妆 拼音:yán zhuāng
(1).整妆,梳妆打扮。《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宋 贺铸 《菩萨蛮》词之七:“子规啼梦罗窗晓,开匳拂镜严妆早。”
(2).打扮齐整。《醒世缘弹词》第十二回:“新人入洞房,那 秉义 竟是进三步退二步到了房门,看了新人严妆独坐。”词语解释:明妆 拼音:míng zhuāng
亦作“明粧”。 明丽的妆饰。 南朝 宋 鲍照 《代堂上歌行》:“虽谢侍君閒,明妆带綺罗。”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二:“静濯明糚有所奉,顾我未肯置齿牙。” 宋 贺铸 《减字浣溪沙》词:“ 越 纱裙染鬱金黄,薄罗依约见明妆。” 清 袁枚 《续新齐谐·鳖精》:“ 吴县 孙香泉 女适同县某生。女偶食鱉,得怪疾。喜则明妆艷服,笑舞百出;怒则抛盆掷碗,詬詈不情。”词语解释:时世妆 拼音:shí shì zhuāng
入时或时髦的装饰打扮。 唐 白居易 《时世妆》诗:“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妆,一本作“ 粧 ”。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蕃身与 汉 身,均学时世妆。”
同“ 时世妆 ”。 唐 白居易 《上阳白发人》诗:“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 天宝 末年时世粧。” 宋 范成大 《古风送南卿》诗:“不能时世粧,萧然古冠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六》:“见一美妇,长不满二尺,紫衣青衿,著红履,纤瘦如指,髻作时世粧。”词语解释:薄妆 拼音:báo zhuāng
亦作“ 薄装 ”。亦作“ 薄粧 ”。 淡妆。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序:“嫷被服,侻薄装,沐兰泽,含若芳。” 南朝 梁 沉约 《丽人赋》:“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粧,去留餘腻。” 唐 王维 《扶南曲歌词》之四:“入春轻衣好,半夜薄妆成。” 宋 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之一:“ 汉 宫娇额半涂黄,粉色凌寒透薄装。” 清 唐孙华 《题文姬入塞图》诗:“追逐贤王十二载,薄妆瘦尽纤腰肢。”词语解释:弄妆 拼音:nòng zhuāng
亦作“ 弄粧 ”。 妆饰,打扮。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懒起画蛾眉,弄粧梳洗迟。” 宋 张先 《天仙子·观舞》词:“十岁手如芽子笋,固爱弄妆偷傅粉。” 宋 尤袤 《德翁有诗再用前韵》:“陇上已惊传信晚,樽前只想弄粧迟。”词语解释:宿妆 拼音:sù zhuāng
亦作“ 宿粧 ”。 犹旧妆,残妆。 唐 岑参 《醉戏窦子美人》诗:“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蘂黄无限当山额,宿粧隐笑纱窗隔。” 宋 晏殊 《诉衷情》词:“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鶯。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凭浅媚以题笺,倚宿妆而弄简。”词语解释:面妆 拼音:miàn zhuāng
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 唐 杜甫 《负薪行》:“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词语解释:素妆 拼音:sù zhuāng
见“ 素粧 ”。
亦作“ 素妆 ”。 淡妆。谓妇女装饰打扮淡雅不浓艳。 晋 张协 《洛禊赋》:“浮素妆以蔽水,洒玄醪於中河。”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一:“素粧无珠玉饰,绰约若仙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闺塾》:“素妆纔罢,款步书堂下,对净几明窗瀟洒。” 瞿秋白 《赤都心史》十六:“咖啡馆小室尽头账台上坐着一素妆妇人,室中间站着一半老的徐娘,眉宇间隐隐还含贵倨之态,却往来招呼顾客。”词语解释:试妆 拼音:shì zhuāng
试着新妆。 唐 郑谷 《蜡烛》诗:“金闈露白新裁詔,画閤春红正试妆。”词语解释:春妆 拼音:chūn zhuāng
亦作“ 春粧 ”。
(1).春日的妆饰。多用于女子。 南朝 梁 沉约 《携手曲》:“斜簪映秋火,开镜比春妆。” 唐 孟浩然 《春情》诗:“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 唐 孟郊 《摇柳》诗:“时邀咏花女,笑輟春粧镜。”
(2).春日打扮。 南朝 陈后主 《三艳妇词》之六:“小妇春妆罢,弄月当宵楹。”词语解释:小妆 拼音:xiǎo zhuāng
亦作“ 小粧 ”。 稍作妆饰,淡妆。与“盛妆”对言。 宋 周邦彦 《浣溪沙·春景》词:“争挽桐花两鬢垂,小妆弄影照清池。” 宋 惠洪 《海棠》诗:“酒入香腮笑未知,小粧初罢醉儿痴。”词语解释:催妆 拼音:cuī zhuāng
见“ 催粧 ”。
亦作“ 催妆 ”。 旧俗新妇出嫁,必多次催促,始梳妆启行。或谓此为古代掠夺婚姻的遗迹。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谓 北朝 婚礼,夫家领人挟车至女家,高呼“新妇子,催出来”,至新妇上车始止。 宋 时其礼仪又不同。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娶妇》:“凡娶媳妇……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粧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文人则因此俗有催妆诗词。 明 叶宪祖 《鸾鎞记·廷献》:“飞仙幸许效鶼鶼,走马催妆彩笔拈。”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缠头掷锦,携手倾杯;催粧艳句,迎婚油壁。”参见“ 催妆诗 ”。
词语解释:催妆诗 拼音:cuī zhuāng shī
亦作“ 催粧诗 ”。 旧俗,成婚前夕,贺者赋诗以催新妇梳妆,此诗叫催妆诗。《唐诗纪事》卷三五载有 唐 陆畅 《奉诏作催妆诗》。至 宋 ,又有催妆词,读 宋 吕渭老 《好事近》词之四:“彩幅自题新句,作催妆佳闋”可知。其后文人集中催妆诗词,类为应酬之作,非必成于成婚之夕。 清 李渔 《怜香伴·婚始》:“催粧诗已去了,叫家童,今日 张相公 要送亲上门,准备酒筵伺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近人新婚,贺者作催妆诗,其风颇古。按《毛诗》‘间关车之牵兮’一章, 申丰 曰:‘ 宣王 中兴,士得行亲迎之礼,其友贺之而作是诗。’ 北齐 昏礼,设青庐,夫家领百餘人,挟车子,呼新妇,催出来。 唐 因之有催妆诗。”参见“ 催粧 ”。词语解释:寿阳妆 拼音:shòu yáng zhuāng
亦作“ 寿阳粧 ”。 南朝 宋武帝 女 寿阳公主 曾卧于 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妇女多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黛眉颦色》:“索画未成 京兆 谱,欲啼先学 寿阳 妆。”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待明朝,端整寿阳粧,眉梢晕。”词语解释:凝妆 拼音:níng zhuāng
盛装,华丽的装饰。 唐 谢偃 《新曲》:“青楼綺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復如神。” 唐 韩愈 《幽怀》诗:“凝妆耀洲渚,繁吹荡人心。”
凝妆。 唐 王昌龄 《闺怨》诗:“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粧上翠楼。”一本作“ 凝妆 ”。 明 何景明 《荷花赋》:“倐烟霏而雾滃兮,态隐约而凝粧。”词语解释:半妆 拼音:bàn zhuāng
见“ 半粧 ”。
亦作“ 半妆 ”。
(1).半面妆。 五代 薛昭蕴 《离别难》词:“半粧珠翠落,露华寒。”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 蒋凝 应宏辞,人称之曰:‘臼头花鈿满面,不若 徐妃 半妆。’” 宋 张先 《泛青苕》词:“归轩未至千家待,掩半妆翠箔朱门。”参见“ 半面粧 ”。
(2).谓薄饰。 唐太宗 《赋得花庭雾》诗:“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词语解释:半面妆 拼音:bàn miàn zhuāng
南朝 梁元帝 妃子 徐昭佩 因姿容不美,受 元帝 冷遇。 徐妃 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仅饰半面以待之,帝见则大怒而出。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唐 李商隐 《南朝》诗:“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 徐妃 半面粧。”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诗之二:“怕听 项羽 重瞳败,惭对 徐妃 半面粧。”词语解释:鲜妆 拼音:xiān zhuāng
亦作“ 鲜粧 ”。 浓艳的妆饰。 唐 杜甫 《寄高适岑参三十韵》:“徒然潜隙地,有靦屡鲜妆。” 宋 秦观 《春日杂兴》诗之七:“鲜粧耀渌酒,采纈生风澜。”词语解释:浅妆 拼音:qiǎn zhuāng
亦作“ 浅粧 ”。 淡妆。 元 曾允元 《齐天乐·次赵方谷韵》词:“雾湿云鬟,浅妆深拜月。”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无奈何浅粧淡抹,有甚心浓梳艷裹。”词语解释:轻妆 拼音:qīng zhuāng
亦作“ 轻粧 ”。 淡妆。 晋 左思 《娇女》诗:“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绩。” 南朝 梁简文帝 《东飞伯劳歌》之二:“谁家妖丽隣中止,轻妆薄粉光閭里。” 清 洪昇 《长生殿·制谱》:“换轻粧,多幽雅;试生綃,添瀟瀟。”词语解释:点妆
点额,梳妆。 唐 白居易 《简简吟》:“十一把镜学点粧,十二抽针能绣裳。”词语解释:半面妆 拼音:bàn miàn zhuāng
南朝 梁元帝 妃子 徐昭佩 因姿容不美,受 元帝 冷遇。 徐妃 亦因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仅饰半面以待之,帝见则大怒而出。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唐 李商隐 《南朝》诗:“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 徐妃 半面粧。”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诗之二:“怕听 项羽 重瞳败,惭对 徐妃 半面粧。”词语解释:古妆 拼音:gǔ zhuāng
指过时的妆束。对时妆而言。 宋 欧阳修 《丰乐亭小饮》诗:“看花游女不知丑,古妆野态争花红。”妆,一本作“ 粧 ”。词语解释:道妆 拼音:dào zhuāng
见“ 道装 ”。
词语解释:道装 拼音:dào zhuāng
亦作“ 道粧 ”。亦作“ 道妆 ”。 道教徒或佛教徒的装束和打扮。 宋 苏轼 《次韵许遵》:“ 蒜山 渡口挽归艎, 朱雀桥 边看道装。” 宋 刘克庄 《宫词》之四:“先帝宫人总道粧,遥瞻陵柏泪成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你如今路上见一个道妆的妇人,拿着一个琵琶,背着一个真容的,便是 蔡伯喈 娘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昨夜别过姊妹,换上道妆,飘然出院,但不知那裡好去投师。”《花月痕》第四八回:“五妖以 萧三娘 为首,是个道装,自称公主,据説係 萧梁 湘东王 第三女。”词语解释:醉妆 拼音:zuì zhuāng
亦作“ 醉粧 ”。
(1).醉态。 唐 白居易 《牡丹芳》诗:“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粧。”
(2).醉态的装束。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九五:“君看 红儿 学醉妆,夸裁宫襭砑裙长。”《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而后宫皆戴金莲花冠,衣道士服,酒酣免冠,其髻髽然,更施朱粉,号‘醉粧’。”词语解释:额妆 拼音:é zhuāng
指古代女子华贵艳美的面妆。语本《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粧,后人多効之。” 宋 陆游 《湖山·柳姑庙》诗:“汀月生眉黛,溪梅试额妆。”词语解释:理妆 拼音:lǐ zhuāng
亦作“ 理粧 ”。 整理妆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山溪烈妇》:“﹝妇﹞乃归房中,晨起理粧,易新衣。”《红楼梦》第九回:“彼时 黛玉 才在窗下对镜理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我同了他过来,取了奩具给他重新理妆,他洗过了脸,梳掠了头髮,重施脂粉。”词语解释:上妆 拼音:shàng zhuāng
(1).出嫁前新娘梳洗打扮。《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舅太太打发送礼的男女家人去后,便叫人铺水控单,放梳头匣儿,催姑娘上妆。”
(2).演员于演出前进行化妆。 徐迟 《牡丹》三:“平素她化妆很耗费时间,这夜晚她匆匆上妆就登了台。”词语解释:添妆 拼音:tiān zhuāng
亦作“ 添粧 ”。 指向新娘赠送财物礼品。《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鼓乐喧天响 汴州 ,今朝织女配牵牛。本宅亲人来接宝,添粧含饭古来留。”《西游记》第九四回:“﹝国王﹞又传旨教内宫官排宴,着三宫六院后妃与公主上头,就为添妆餪子,以待十二日佳配。”《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多拜上县君,昨日承蒙厚款,些些小珠奉去添妆,不足为谢。” 田汉 《关汉卿》第三场:“另送中统钞二十万做添妆的费用,送他们下山吧。”词语解释:吴妆 拼音:wú zhuāng
见“ 吴装 ”。
词语解释:吴装 拼音:wú zhuāng
亦作“吴粧”。
(1).指中国画的一种淡着色风格,相传始于 唐 吴道子 的人物画,故名。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吴生设色》:“尝观( 吴道子 )所画墙壁、卷轴,落笔雄劲,而傅彩简澹……至今画家有轻拂丹青者,谓之 吴 装。”
(2).形容色彩淡雅者。 宋 洪适 《海棠花二绝》之一:“雨濯吴粧腻,风催 蜀 锦裁。”词语解释:内家妆 拼音:nèi jiā zhuāng
宫内的妆饰。 唐 李珣 《浣溪沙》词:“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粧。” 明 梅禹金 《崑崙奴》第三折:“还有那二八内家粧,要一副僻静些座头,怕蜂劳蝶嚷。”词语解释:醉红妆 拼音:zuì hóng zhuāng
词牌名。调见 宋 张先 《子野词》。词有“一般妆样百般娇”及“郎未醉有金貂”句,因取以为名。参阅《词谱》九。词语解释:露妆 拼音:lù zhuāng
比喻带着露水的花枝。 唐 王建 《春来曲》:“ 青帝 少女染桃花,露妆初出红犹溼。”词语解释:整妆 拼音:zhěng zhuāng
见“ 整装 ”。
词语解释:整装 拼音:zhěng zhuāng
亦作“ 整粧 ”。
(1).整理服装。 汉 傅毅 《舞赋》:“顾形影,自整装,顺微风,挥若芳。”
(2).引申为打扮装束。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二十六日犂明,促侍女整粧。”词语解释:娥妆 拼音:é zhuāng
美女的妆饰。 宋 晏几道 《蝶恋花》词:“碧草池塘春又晚,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一本作“ 娥粧 ”。词语解释:徐妆 拼音:xú zhuāng
指 徐妃 的半面妆。 宋 史达祖 《夜合花》词:“早春窥、酥雨池塘。向销凝里,梅开半面,情满 徐 妆。”参见“ 徐妃 ”。
词语解释:徐妃 拼音:xú fēi
南朝 梁元帝 妃,姓 徐 ,名 昭佩 。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事见《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载应不捷声价益振》:“ 乾符 中, 蒋凝 应宏辞,为赋止及四韵,遂曳白而去。试官不之信,逼请所试, 凝 以实告。既而比之诸公, 凝 有得色。试官叹息久之,顷刻之间,播於人口,或称之曰:‘臼头花鈿满面,不若 徐妃 半粧。’”参见“ 徐娘 ”。
词语解释:徐娘 拼音:xú niáng
指 南朝 梁元帝 妃 徐昭佩 。《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 徐娘 虽老,犹尚多情。”后因用以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 清 赵翼 《题许松堂亡姬小像》诗:“ 徐娘 自知老,专恃多情牵。”《花月痕》第四三回:“ 徐娘 虽老,丰韵犹存,竟会想出这个令来!” 邹韬奋 《萍踪寄语》二四:“那个女主人 徐娘 半老,风韵犹存,拿着一瓶酒和几个玻璃杯出来。”参见“ 徐妃 ”。词语解释:发妆 拼音:fā zhuāng
化妆。 宋 柳永 《少年游》词之四:“香幃睡起,发妆酒釅,红脸杏花春。”词语解释:倦妆 拼音:juàn zhuāng
懒于梳妆打扮。 明 高启 《题理髮美人图》诗:“石后理梳羞未出,怕人猜是倦粧时。”词语解释:掩妆 拼音:yǎn zhuāng
谓卸妆。 宋 张先 《怨春风》词:“今夜掩妆花下语,明朝芳草东西路。愿身不学相思树,但愿罗衣,化作双飞羽。”词语解释:画妆 拼音:huà zhuāng
亦作“ 画粧 ”。 梳妆打扮。 南朝 陈 徐陵 《奉和咏舞》:“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粧。”一本作“ 画妆 ”。 唐 顾朝阳 《相和歌辞·王昭君》:“一去边城路,何情更画妆。”词语解释:闹妆 拼音:nào zhuāng
见“ 闹装 ”。
词语解释:闹装 拼音:nào zhuāng
亦作“ 闹粧 ”。亦作“ 闹妆 ”。亦作“閙粧”。
(1).用金银珠宝等杂缀而成的腰带或鞍、辔之类饰物。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贵主冠浮动,亲王轡闹装。”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四折:“呀,你可便看我结束头巾砌珍珠,绣袄子绒铺,闹粧带兔鶻。”《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 西门庆 这里是金镶玉宝石闹妆一条,三百两银子。”
(2).即闹装花。 清 佚名 《燕台口号》之二:“乌金纸剪飞蝴蝶,嚷嚷婴孩插閙粧。”参见“ 闹装花 ”。词语解释:檀妆 拼音:tán zhuāng
浅红色的女子妆饰。 唐 徐凝 《宫中曲》诗之一:“披香侍宴插山花,厌著龙綃著 越 纱。恃赖倾城人不及,檀妆唯约数条霞。” 唐 张祜 《陪范宣城北楼夜宴》诗:“粉项高丛鬢,檀妆慢裹头。”词语解释:倩妆 拼音:qiàn zhuāng
美丽的打扮。 唐 吴融 《还俗尼》诗:“柳眉梅额倩粧新,笑脱袈裟得旧身。”词语解释:泪妆 拼音:lèi zhuāng
一种宫妆。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泪妆》:“宫中嬪妃辈施素粉於两颊,相号为泪粧。”《宋史·五行志三》:“ 理宗 朝,宫妃……粉点眼角,名泪粧。”词语解释:炫妆 拼音:xuàn zhuāng
亦作“ 炫装 ”。 盛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萧七》:“女郎亦炫妆出,姿色絶俗。” 清 蒲松龄 《新郎》:“新郎出,见新妇炫装,趋转舍后。”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 张燕公 称 阎朝隐 诗,炫装倩服,不免为风雅罪人。”词语解释:桃花妆 拼音:táo huā zhuāng
见“ 桃花粧 ”。
亦作“ 桃花妆 ”。 古代女子盛妆之一。用胭脂淡抹两颊。 唐 宇文士及 《妆台记》:“美人粧,面既敷粉,復以胭脂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粧,淡者为桃花粧。”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花子》:“ 后周 宫人贴五色云母花子,作碎粧以侍宴,如供奉者贴胜花子,作桃花粧,插通草朵子,著短袖衫子。” 清 随缘下士 《林兰香》第二六回:“五位奶奶妆束各有风致……大娘常作桃花妆,二娘常作晓霞妆,三娘常作晕红妆。”词语解释:白妆 拼音:bái zhuāng
女子居丧的妆饰。 唐 白居易 《江岸梨花》诗:“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淡妆;素雅的妆饰。 唐 白居易 《江岸梨花》诗:“最似孀闺少年妇,白粧素袖碧纱裙。”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头髻》:“ 梁 天监 中, 武帝 詔宫人梳迴心结,归真髻。作白粧青黛眉。”词语解释:梅花妆 拼音:méi huā zhuāng
古时女子妆式,描梅花状于额上为饰。相传始于 南朝 宋 寿阳公主 。《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武帝 女 寿阳公主 人日卧於 含章 簷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华,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粧,后人多効之。”参见“ 寿阳妆 ”。
词语解释:寿阳妆 拼音:shòu yáng zhuāng
亦作“ 寿阳粧 ”。 南朝 宋武帝 女 寿阳公主 曾卧于 含章殿 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妇女多效之,在额心描梅为饰。见《太平御览》卷九七○引《宋书》。 元 杨维桢 《香奁八咏·黛眉颦色》:“索画未成 京兆 谱,欲啼先学 寿阳 妆。”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待明朝,端整寿阳粧,眉梢晕。”词语解释:楼上妆 拼音:lóu shàng zhuāng
古代妇女一种高绾的发型。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情诗十二韵》:“耻学 秦罗 髻,羞为楼上粧。” 隋 薛道衡 《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高高城里髻,峨峨楼上粧。”词语解释:楚妆 拼音:chǔ zhuāng
楚 地女子的妆束。 元 萨都剌 《江馆写事》诗:“ 越 女能 淮 语, 吴 姬学 楚 妆。栖迟未归客,犹著锦衣裳。”词语解释:嫁妆 拼音:jià zhuāng
见“ 嫁装 ”。
词语解释:嫁装 拼音:jià zhuāng
亦作“ 嫁粧 ”。亦作“ 嫁妆 ”。 陪嫁的财物。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如贫下之家,女年十四五,即使自营嫁装,办而后嫁。” 明 丘濬 《伍伦全备忠孝记·央媒议亲》:“男家财礼,女家嫁粧,四时遣使,八节来往。”《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见那新娘子 辛小姐 ,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人物又标致,嫁装又齐整。” 萧红 《小城三月》五:“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词语解释:慵来妆 拼音:yōng lái zhuāng
古时女子一种娇媚的梳妆。《赵飞燕外传》:“ 合德 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髮,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粧。”亦省称“ 慵来 ”。 宋 计有功 《唐诗纪事·罗虬》:“轻梳小髻号慵来,巧中君心不用媒。”词语解释:却妆
拒受嫁妆词语解释:盛妆 拼音:shèng zhuāng
亦作“ 盛粧 ”。亦作“ 盛装 ”。
(1).华丽的装束。《水浒传》第一二○回:“ 李师师 盛粧上前,起居以罢。”《初刻拍案惊奇》卷六:“ 狄氏 到了这日晡时,果然盛妆而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娥》:“盛妆拜母,返身入室。”
(2).喻指华美的景观或景物。 郭小川 《青纱帐--甘蔗林》诗:“南方的甘蔗林呢,时时有节日的盛装!”词语解释:乔妆 拼音:qiáo zhuāng
(1).打扮,装扮。《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那小娘子乔妆了,带着两个丫头。” 明 屠隆 《綵毫记·罗袜争奇》:“有多少乔妆假扮逞欢乐,岂知忧患娱朝暮。”
(2).假装。 清 李渔 《蜃中楼·辞婚》:“莫不是乔妆坦腹有意要学 王郎 ?” 清 薛雪 《一瓢诗话》五二:“何必乔妆贞静,縞素迎人?”
(1).假扮,假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老父有难,进京辨寃,故乔粧作男,以便行路。”《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原来这寃家已做官了,却乔粧来哄我?”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一出:“又乔粧病症,急切待要赴黄泉,遶禪床只呌行方便。”
(2).指打扮。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你看他不假乔粧,自然嫵媚,真是絶代佳人。”词语解释:卸妆 拼音:xiè zhuāng
亦作“ 卸装 ”。
(1).除去身上的装饰。 隋炀帝 《效刘孝绰杂忆》诗之一:“卸妆仍索伴,解珮更相催。”
(2).脱换衣服。《花月痕》第五一回:“是日进城,就在 汾神庙 西院卸装, 心印 已是坐化了。”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她要开始卸装了,要把香云纱旗袍剥下来,换上一件代替睡衣的粉红短衫。”
(3).演员表演完毕后,除去化装。 欧阳山 《柳暗花明·关里关外》:“演员们有些卸了装的,有些还没有卸装的,也都站出布幕外面来,一齐高声呼喊。” 柯岩 《“小迷糊”阿姨》诗:“老远我看见‘小迷糊’正在卸妆,跑过去亲热地把手放在他的肩上。”词语解释:佛妆 拼音:fó zhuāng
亦作“ 佛粧 ”。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妇女的一种化妆,有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 宋 朱彧 《萍洲可谈》卷二:“先公言使北时,见北使 耶律 家车马来迓,毡车中有妇人,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 宋 庄季裕 《鸡肋篇》卷上:“﹝ 燕 地仕族女子﹞冬月以括蔞涂面,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至春煖方涤去,久不为风日所侵,故洁白如玉也。” 清 褚人穫 《坚瓠补集·匀面尚黄》:“ 燕 俗,妇人有颜色者,目为细娘;面涂黄,谓为佛粧。”词语解释:蛮妆 拼音:mán zhuāng
南方的妆饰。 清 周亮工 《竹枝词为胡彦远纳姬赋》之四:“蛮粧新样 木兰陂 ,学得 金陵 百事宜。”原注:“姬初至 榕城 ,学为 秣陵 粧。”词语解释:裛妆 拼音:yì zhuāng
犹泪妆。裛,通“ 浥 ”。 唐 崔国辅 《白紵辞》之一:“ 洛阳 梨花落如霰, 河阳 桃叶生復齐。坐惜玉楼春欲尽,红绵粉絮裛妆啼。”词语解释:饰妆 拼音:shì zhuāng
打扮。 唐 谢偃 《听歌赋》:“横宝釵而耀首,靚铅华而饰妆。”词语解释:调妆 拼音:diào zhuāng
调脂弄粉以妆饰。 唐 司空图 《障车文》:“某甲郎不夸才韵,小娘子何暇调粧。”词语解释:谢妆 拼音:xiè zhuāng
新娘家运来嫁妆时,新郎至新娘家答谢,谓之“谢粧”。《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舅太太是要过祠堂去等着公子来谢粧,姑娘是苦苦的不放。”词语解释:资妆 拼音:zī zhuāng
嫁妆。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二:“ 王氏 谓夫曰:‘何不增学?妾有奩幌资粧,尽为纸墨之费。’”《古今小说·葛令公生遣弄珠儿》:“我生平不作戏言,已曾取库上六十万钱,替你具办资粧去了。”词语解释:送妆 拼音:sòng zhuāng
旧俗结婚,由女方亲友送妆奁至男方,谓之“送妆”。《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外面 张老 同 褚一官 早带同这边派定的家人,把那十六抬妆奩送过去;就是送妆的新亲只得 张 褚 二位,人略少些。”词语解释:仙娥妆 拼音:xiān é zhuāng
古代妇女画眉样式的一种。 唐 宇文士及 《粧台记》:“ 魏武帝 令宫人扫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娥妆。”词语解释:减妆 拼音:jiǎn zhuāng
见“ 减粧 ”。
亦作“ 减妆 ”。 古代妇女的梳妆匣子。《西游记》第三四回:“后有几个小女妖,捧着减粧。” 明 冯梦龙 《挂枝儿·变》:“你变针,我变线,与你到底牵连,再变箇减粧儿与你朝朝见。”《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桂娘 听得,疾忙抽身便走了出房,减妆也不及收,房门也不及锁,竟到孺人那里去了。”词语解释:丽色艳妆 拼音:lì sè yàn zhuāng
容貌漂亮,装束艳丽。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十二月初一日晚, 翠云 偕姊妹十人来,皆丽色艳粧,丰神冶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