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词组
词语解释:奏凯 拼音:zòu kǎi
《周礼·春官·大司乐》:“王师大献,则令奏愷乐。” 郑玄 注:“大献,献捷於祖;愷乐,献功之乐。”谓战胜而奏庆功之乐。后以“奏凯”泛指胜利。 唐 李乂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诗:“勿谓公孙老,行闻奏凯归。”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羌 人见其设施出於所料之外,寔不可久留,故输款而退。 赵 亦奏凯而还。” 陈毅 《绘画五解》:“画侵略者必然失败,画反侵略终要奏凯。”词语解释:奏功 拼音:zòu gōng
(1).亦作“ 奏工 ”。收效;成功。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公遂陞舟,风雨少弛,櫂夫奏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作文之事……专则易於奏工,散者难於责效。”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二:“于是时政治革命而奏功者,则同时以其力起社会革命,非甚难事也。”
(2).将功绩上奏朝廷。 明 何景明 《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吾守 孙公 将奏功天子,天子且将有显陟也。”词语解释:奏牍 拼音:zòu dú
(1).书写奏章的简牍。《史记·滑稽列传》:“ 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 汉 王充 《论衡·量知》:“断木为槧,析之为板,力加括削,乃成奏牘。”
(2).犹奏章。 宋 王庭珪 《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诗:“百辟动容观奏牘,几人回首愧朝班。”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自书奏牍》:“ 六朝 人奏牘多自书,今《淳化帖》有 钟繇 表,盖 三国 时已然也。”词语解释:奏乐 拼音:zòu yuè
演奏乐曲。 汉 班固 《东都赋》:“太师奏乐,陈金石,布丝竹,鐘鼓鏗鍧,管弦燁煜。” 唐 杜甫 《泛江》诗:“乱离还奏乐,飘泊且听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顷刻摆下筵席,丰富胜於王侯,唤出家乐在庭前奏乐,一个个都是明眸皓齿,絶色佳人。” 沉从文 《辛亥革命的一课》:“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词语解释:奏书 拼音:zòu shū
(1). 汉 时在诸侯王国中,臣下向王公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战国 以前,君臣同书; 秦 汉 立仪,始有表奏,王公国内,亦称奏书。”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
(2).泛指奏章。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学士挽词》:“同学 金陵 最少年,奏书曾用牘三千。”
(3).臣下向君主进呈文书。 唐 元稹 《沂国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书於陛下。”
(4).丛辰名。为岁之贵神,主奏记与伺察。一说为水神,是岁君的谏臣。《协纪辨方书·义例一·奏书》:“《广圣历》曰:‘奏书者,岁之贵神也,掌奏记,主伺察。’…… 曹震圭 曰:‘奏书者,水神也,为岁君之諫臣。’”词语解释:奏疏 拼音:zòu shū
(1).奏章。《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 ,请均节财用。”词语解释:奏事 拼音:zòu shì
(1).向皇帝陈述事情。《史记·汲郑列传》:“上尝坐武帐中, 黯 前奏事。”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黄宗旦 晚年病目,每奏事,先具奏目,成诵於口。”
(2).指向丞相陈述事情。《史记·张丞相列传》:“ 魏丞相 相 者, 济阴 人也。以文吏至丞相。其人好武,皆令诸吏带剑,带剑前奏事。” 宋 孔平仲 《孔氏杂说》:“白事丞相,亦可谓之奏事。《魏相传》‘带剑奏事’是也。”
(3).向皇帝奏陈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宦者輒从輼凉车中可其奏事。”《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诸奏事及公卿较议难平者,帝数以试后。后輒分解趣理,各得其情。”词语解释:奏明 拼音:zòu míng
奏陈明白。《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 乌大人 当下便把这话奏明,还声説了一句。” 郭沫若 《孔雀胆》第一幕:“我虽然奏明了朝廷,拜你为平章政事,但那样的官职,比起你的功劳来,真是只有芝麻大点啦。”
犹齐明。奏,通“ 凑 ”。《云笈七籤》卷二五:“二景奏明,阴阳以判。”词语解释:奏曲 拼音:zòu qǔ
演奏乐曲。《庄子·渔父》:“弟子读书; 孔子 絃歌鼓琴,奏曲未半。” 唐 李白 《寄远》诗之一:“奏曲有深意,青松交女萝。”词语解释:奏课 拼音:zòu kè
(1).把对官吏的考绩上报朝廷。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为 义兴 太守,风化之美,奏课为最。”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明 方孝孺 《祭叶夷仲主事文》:“入宰畿县,奏课最优。”
(2).把计簿、户籍按规定时间报送朝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岐 俗质厚, 彦光 以静镇之,奏课连为天下最。” 胡三省 注:“奏课,奏计帐及输籍也。”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技艺》:“天章阁待制 许元 为 江 淮 发运使,奏课於京师。”词语解释:奏最 拼音:zòu zuì
考绩列为优等,以此向朝廷上报。 唐 苏颋 《赠彭州权别驾》诗:“莫愴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五出:“朕嘉悦其奇,且念伊三载奏最,可封夫人。”词语解释:奏捷 拼音:zòu jié
(1).向帝王报捷。 宋 苏轼 《获鬼章二十韵》:“擒姦从窟穴,奏捷上烟霄。”《金史·斡鲁传》:“ 斡鲁 使使奏捷曰:‘赖陛下威灵,屡败敌兵, 辽 主无归,势必来降。’”
(2).战争获胜。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已而官兵奏捷,一城鸡犬不惊焉。”如:奏捷归来。词语解释:奏御 拼音:zòu yù
上奏帝王。《汉书·霍光传》:“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 光 ,然后奏御天子。”《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事毕奏御,赐葛布各有差。”词语解释:奏记 拼音:zòu jì
(1). 汉 时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汉书·朱博传》:“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説云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 ,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其他为白事。”
(2).用书面向公府等长官陈述意见。《汉书·丙吉传》:“ 贺 即位,以行淫乱废, 光 与车骑将军 张安世 诸大臣议所立,未定。 吉 奏记 光 。” 汉 王充 《论衡·对作》:“《论衡》之人,奏记郡守,宜禁奢侈,以备困乏。”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启》:“是以弥年不敢奏记。” 清 钱谦益 《太常寺少卿鹿公墓志铭》:“公奏记大司农 李汝华 曰:‘每岁 广东 解金花银两恭进大内,此近例也。’”词语解释:奏上 拼音:zòu shàng
(1).奏陈天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復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詔。”
(2).呈上奏章。京剧《二进宫》:“臣七月十三,三本奏上,国太偏偏要让。”词语解释:奏刀 拼音:zòu dāo
(1).运刀,进刀。语本《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奏刀騞然。” 宋 苏轼 《十二琴铭·天球》:“有蔚者桐,僵于 下阳 之庭;奏刀而玉质,成器而金声。”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二:“﹝ 小松 ﹞又谓小心落墨,大胆奏刀,二语可为刻印二昧。”
(2).喻下笔作文。 清 钱谦益 《〈玉剑尊闻〉序》:“世之君子,有志国史者,师 慎可 之意而善用之,无惮筑舍,无轻奏刀。”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春秋笔》:“比将军至,而文成矣。见将军来,大呼曰:‘奏刀騞然,幸不辱命。’”词语解释:奏对 拼音:zòu duì
(1).臣属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 安西 衙将 刘文树 ,口辩,善奏对,上每嘉之。”《宋史·哲宗纪一》:“﹝ 元祐 五年四月﹞癸丑,詔讲读官御经筵,退留二员奏对邇英阁。”《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圣人﹞问了问他的家世学业,又见他奏对称旨,天颜大悦。”
(2).文体名,“奏疏”与“对策”的并称。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盖典生纪传,謨开集议;贡附典而肇记志,范媵謨以启奏对。”词语解释:奏计 拼音:zòu jì
向朝廷报送计簿。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五:“ 李溥 为 江 淮 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词语解释:奏议 拼音:zòu yì
(1).臣下向帝王上书言事,条议其是非,谓之奏议。《东观汉记·光武帝纪》:“有司奏议曰:‘追跡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 王仲舒 ﹞在礼部奏议详雅,省中伏其能。”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废枢密院》:“先是 桑维翰 免枢机之务,以 刘处让 代之,奏议多不称旨。”
(2).文体名。古代臣下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疏、议、上书、封事等。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序》:“ 文莹 收古今文章著述最多……其间神道碑、墓誌、行状、实録及奏议、碑表、野编、小説之类,倾十纪之文字,聚众学之醇郁。”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目》:“奏议类者,盖 唐 虞 三代 圣贤陈説其君之辞…… 汉 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一类。”词语解释:奏章 拼音:zòu zhāng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 真宗 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 萨都剌 《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词语解释:奏稿 拼音:zòu gǎo
亦作“ 奏藁 ”。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词语解释:奏言 拼音:zòu yán
向皇帝陈述。《汉书·魏相传》:“御史大夫 朝错 时为太子家令,奏言其状。”《东观汉记·明帝纪》:“ 长水 校尉 樊鯈 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词语解释:奏舞 拼音:zòu wǔ
行舞,献舞。《逸周书·本典》:“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晋书·乐志上》:“登歌奏舞,神乐其和。”词语解释:奏歌 拼音:zòu gē
行歌,献歌。《逸周书·本典》:“士乐其生而务其宜,是故奏鼓以章乐,奏舞以观礼,奏歌以观和。” 唐 郑谷 《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奏歌三酒备,表敬百神柔。”词语解释:奏技 拼音:zòu jì
亦作“ 奏伎 ”。 表演技艺。《晋书·刘隗传》:“ 庐江 太守 梁龕 明日当除妇服,今日请客奏伎,丞相长史 周顗 等三十餘人同会。”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词语解释:奏假 拼音:zòu jiǎ
举奏升堂之乐。《诗·商颂·那》:“ 汤 孙奏假,绥我思成。” 郑玄 笺:“假,升…… 汤 孙 大甲 又奏升堂之乐弦歌之。”一说,假为“徦”之假借;徦,至也。“奏假”乃祭者致神之谓。见 马瑞辰 通释。
向皇帝请假。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来子仪》:“欲因閒荐之於上,特奏假,上问以为何? 洪道 奏上以访 子仪 。”原注:“大臣出门访亲旧必奏。”词语解释:奏名 拼音:zòu míng
科举考试,礼部将拟录取的进士名册送呈皇帝审核,称“奏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 嘉祐 中,进士奏名讫,未御试,京师妄传 王俊民 为状元。”词语解释:奏闻 拼音:zòu wén
臣下将情事向帝王报告。《后汉书·安帝纪》:“三司之职,内外是监,既不奏闻,又无举正。”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 玄宗 承祚继统,师於上京,佐佑圣主,凡吉凶动静,必预奏闻。”《水浒传》第五五回:“﹝ 高太尉 ﹞次日早朝,越班奏闻天子。”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奴才刚才访得一个异人,很有异术,可以给大王解闷,因此特来奏闻。”词语解释:奏公 拼音:zòu gōng
谓从事演奏。《诗·大雅·灵台》:“鼉鼓逢逢,矇瞍奏公。” 毛 传:“公,事也。” 朱熹 集传:“闻鼉鼓之声,而知矇、瞍方奏其事也。”一说,犹唱歌。 高亨 注:“公,当读为颂。颂,歌也。奏颂,即唱歌。”词语解释:奏请 拼音:zòu qǐng
上奏请示;上奏请求。《汉书·彭越传》:“ 吕后 令其舍人告 越 復谋反。廷尉奏请,遂夷 越 宗族。”《旧唐书·经籍志后序》:“及 隋氏 平 陈 ,南北一统。秘书监 牛弘 奏请搜访遗逸,著定书目,凡三万餘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现在我们大家替他打算,‘众擎易举’,已有个成数了,不日便可奏请开復。”词语解释:奏伎 拼音:zòu jì
见“ 奏技 ”。
词语解释:奏技 拼音:zòu jì
亦作“ 奏伎 ”。 表演技艺。《晋书·刘隗传》:“ 庐江 太守 梁龕 明日当除妇服,今日请客奏伎,丞相长史 周顗 等三十餘人同会。”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然身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闻邻船有琵琶女,不问良贱,即呼使奏技,此岂居官者所为?”词语解释:奏草 拼音:zòu cǎo
奏章的草稿。《汉书·朱云传》:“ 云 上书自讼, 咸 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 唐 苏颋 《授于经野给事中制》:“中臺奏草,已承更直之荣。”词语解释:奏报 拼音:zòu bào
以书面向帝王报告。《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恰好一日 山东 巡抚奏报该省学政因病出缺。”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二节:“一一二九年, 金泰州路 都统又奏报, 大石 在发展势力。”词语解释:奏床 拼音:zòu chuáng
上床。 宋 范成大 《不寐》诗:“奏牀不得眠,耿耿到明发。”词语解释:奏告 拼音:zòu gào
奏陈,上奏。《元代白话碑集录·一二四五年鄠县草堂寺阔端太子令旨碑(二)》:“前者 金长老 奏告: 草堂禪寺 已降令旨文字,修整去来。今教宣差 马珪 不妨本职,提领修盖。”词语解释:奏陈 拼音:zòu chén
向帝王陈述意见、事宜。 宋 欧阳修 《论选皇子疏》:“去岁以来,羣臣多言皇嗣之事,臣亦尝因灾异窃有奏陈。” 章炳麟 《文学说例》:“盖 胜 既率意奏陈,退而撰次本言,施以藻采,史官传述,遂若造膝所陈,语本若尔。”词语解释:奏劾 拼音:zòu hé
(1).上奏章检举。《晋书·傅玄传》:“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简,整簪带,竦踊不寐,坐而待旦。”
(2).指代监察官员。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笔不狂简而受駮议之荣,低眉垂翼而充奏劾之选。”词语解释:奏效 拼音:zòu xiào
《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谓陈述其功效。后以“奏效”指收效,见效。 宋 叶适 《祭刘阁学文》:“公副杂端,奏效岂多!” 郑观应 《盛世危言·禁烟上》:“迄今痼疾日深,疗救猝难奏效。” 马南邨 《燕山夜话·变和不变》:“风格的变和不变,并非徒托空言或光凭勇气所能奏效。”词语解释:奏剡 拼音:zòu yǎn
犹奏削。《水东日记》卷十引 宋 崔与之 《与统制吴彦书帖》:“二月初,奏剡已上,并专书庙荐,恳甚力,旦夕当有峻除。”词语解释:奏可 拼音:zòu kě
谓奏请之事被允准。《汉书·武帝纪》:“丞相 綰 奏:‘所举贤良,或治 申 、 商 、 韩非 、 苏秦 、 张仪 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词语解释:奏表 拼音:zòu biǎo
(1).上表文。《云笈七籤》卷十四:“又奏表上謁,贵人皆书符持怀中,三呼直日之神与我同行。”
(2).向帝王奏事的表文。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 夏完淳 谢恩疏, 江 左四十七人上 鲁王以海 的奏表,倒是很重要的。”词语解释:奏藁 拼音:zòu gǎo
见“ 奏稿 ”。
词语解释:奏稿 拼音:zòu gǎo
亦作“ 奏藁 ”。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词语解释:奏谳 拼音:zòu yàn
对狱案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朝廷评议定案。《后汉书·郭躬传》:“ 肃宗 善之,即下詔赦焉。 躬 奏讞法科,多所生全。”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奏谳疑狱》:“州郡疑狱诈奏讞,盖朝廷之深恩。”词语解释:奏阕 拼音:zòu què
乐曲演奏终了。 明 姚茂良 《精忠记·临湖》:“ 孤山 那里松阴折,笙歌奏闋,夕阳晚月,不觉轻车远来相接。”词语解释:奏销 拼音:zòu xiāo
(1). 清 代各州县每年将钱粮征收的实数报部奏闻,叫奏销。《清文献通考·田赋二》:“﹝ 康熙 ﹞十八年,令州县日收钱粮流水簿,於岁底同奏销文册,齎司磨对。”
(2).指上报户部注销欠缴的钱粮。 吴晗 《灯下集·明代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第四是免粮,家道寒苦,无力完粮的,可由地方官奏销豁免。”词语解释:奏鸣曲 拼音:zòu míng qǔ
一种由四个独立乐章组成的器乐曲,各乐章都具有独特的结构与风格词语解释:奏裁 拼音:zòu cái
奏请裁决。《新唐书·百官志三》:“三司,谓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也。大事奏裁,小事专达。”词语解释:奏笺 拼音:zòu jiān
汉 时向州郡长官陈述意见的文书称“奏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迄至 后汉 ,稍有名品,公府奏记,而郡将奏牋。”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奏之为言进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书,於公府曰奏记,於郡将曰奏牋。”词语解释:奏绩 拼音:zòu jì
取得成绩;建立功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或为干城之选,则当奏绩於疆埸。” 清 马建忠 《巴黎覆友人书》:“故 英 得 法 助,奏绩於 黑海 之滨。”词语解释:奏补 拼音:zòu bǔ
犹奏荫。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 吕中令蒙正 ,国朝三入中书,惟公与 赵韩王 尔,未尝以姻戚徼宠泽,子 从简 当奏补。” 宋 陈亮 《国子策》:“今朝廷之选用,固已无间於文武若奏补矣。”词语解释:奏钞 拼音:zòu chāo
唐 宋 时门下省所用文书之一种。《新唐书·百官志二》:“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顓判省事。下之通上,其制有六:一曰奏钞,以支度国用,授六品以下官、断流以下罪及除免官用之。”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五:“奏钞则用天下合同之宝,祭祀则用皇帝恭承天命之宝。”词语解释:奏辟 拼音:zòu pì
向朝廷荐举征召为官。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四:“国初,州郡官属,皆长吏自行奏辟,姓名未闻於朝,已先莅职。”词语解释:奏讦 拼音:zòu jié
上奏章揭发。《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至是 敦逸 奏訐 安民 前语,谓‘ 安民 乃 苏辙 之党,平日议论,多主 元祐 ’, 安民 由是得罪。”词语解释:奏荐 拼音:zòu jiàn
(1).犹奏荫。 宋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两大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异於庶僚,大示区别,復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宋史·选举志五》:“ 淳化 改元恩,文班中书舍人、武班大将军以上,并许廕补;如遇转品,许更荫一子,由是奏荐之恩始广。”
(2).上奏朝廷,荐举官员。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先锋将 康延孝 自以为功大,应得重赏, 郭崇韬 却奏荐亲信将 董璋 为 东川 节度使, 康延孝 大怒。”词语解释:奏荫 拼音:zòu yīn
亦作“ 奏廕 ”。 宋 代父祖为高官,可以上奏请求授予儿孙官职,称为“奏荫”。 宋 袁文 《瓮牖闲评》卷三:“《三文正公遗事》云:‘公自践两禁,岁有奏荫。’则知此事亦是逐岁有也。”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公铨选之法》:“ 宋 制,凡入试有贡举、奏廕、摄署、流外、从军五等。” 清 梁章鉅 《称谓录·荫生》:“ 洪皓 《鄱阳集》:‘ 金 国以进士为上,奏荫次之,军功与他出身最下。’”词语解释:奏覆 拼音:zòu fù
回答帝王的问话。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晋公 尝云:‘居帝王左右,奏覆公事,慎不可触。’”词语解释:奏事官 拼音:zòu shì guān
(1).地方上派遣入朝奏事的官员。《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 李德裕 奏: 镇州 奏事官 高迪 密陈意见二事。” 胡三省 注:“方镇遣牙职入奏事,因谓之奏事官。”
(2).在朝廷接递奏章的官员。《再生缘》第七一回:“早有奏事官双手接捧本章,呈於龙案。”词语解释:奏劄 拼音:zòu zhā
亦作“ 奏札 ”。 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文书》:“奏札,又谓之殿札,盖上殿奏对所入文字也。凡知州以上见辞,皆用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洎因奏忤旨,上怒,就 赵 ( 赵普 )手掣奏札子,挼而掷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札,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 郭沫若 《南冠草》第一幕:“是,臣下是早就见到,正想拟具一个奏札来陈述自己的管见。”词语解释:奏决 拼音:zòu jué
奏请帝王裁决。《明史·太祖纪三》:“闰月癸丑,詔天下罪囚,刑部、都察院详议,大理寺復讞后奏决。”词语解释:奏审 拼音:zòu shěn
奏请君上审定。《宋史·职官志一》:“ 绍圣 五年,詔臣僚上殿札子,中书省进呈取旨;其承受传宣、内降,非有司所可行者,申中书省或枢密院奏审。”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是夕之事, 弥远 (礼部侍郎 史弥远 )称有密旨。 钱参政 ( 钱象祖 )欲奏审, 史 下许曰:‘事留,恐泄。’遂行之。”词语解释:奏工 拼音:zòu gōng
见“ 奏功 ”。
词语解释:奏功 拼音:zòu gōng
(1).亦作“ 奏工 ”。收效;成功。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公遂陞舟,风雨少弛,櫂夫奏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词采》:“作文之事……专则易於奏工,散者难於责效。” 朱执信 《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二:“于是时政治革命而奏功者,则同时以其力起社会革命,非甚难事也。”
(2).将功绩上奏朝廷。 明 何景明 《送郡守孙公考绩诗序》:“吾守 孙公 将奏功天子,天子且将有显陟也。”词语解释:奏呈 拼音:zòu chéng
向皇帝报告情况。《宣和遗事》前集:“此星现,主有刀兵丧国之危。臣不敢隐,谨具奏呈,伏取圣鉴!”词语解释:奏奖 拼音:zòu jiǎng
报请皇帝奖赏。 郑观应 《盛世危言·游历》:“并观其日记,实有心得,即照军营立功例奏奬。”词语解释:奏弹 拼音:zòu dàn
犹奏劾。《梁书·刘之遴传》:“御史中丞 乐蔼 ,即 之遴 舅,宪臺奏弹,皆 之遴 草焉。” 唐 白居易 《庾承宣可尚书右丞制》:“坐曹得出入郎官,立朝得奏弹御史。”词语解释:奏庸 拼音:zòu yōng
击钟。庸,通“ 鏞 ”,大钟。《逸周书·世俘》:“王奏庸大享一终,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终。” 孔晁 注:“奏庸,击钟。”词语解释:奏削 拼音:zòu xuē
犹奏札。 宋 欧阳修 《与吴正献公书》:“每见奏削,足知劳虑也。”削,谓简牍。词语解释:奏正 拼音:zòu zhèng
(1).奏请判处。《后汉书·寇荣传》:“尚书背绳墨,案空劾,不復质确其过,寘於严棘之下,便奏正臣罪。”
(2).奏请更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先帝御札,于阁票内误增太监二字。 王体乾 等不达体制,含糊奉行,未之奏正。”词语解释:奏厕 拼音:zòu cè
上厕所。《汉书·金日磾传》:“ 日磾 奏厕心动,立入坐内户下。” 颜师古 注:“奏,向也。”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周三郎》:“渐近家,遽连声欲下,曰:‘须奏厕。’”词语解释:奏参 拼音:zòu cān
向帝王上书弹劾官吏的过失。《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但有不守官箴,不惜民瘼的,一并准他一体奏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前日藩臺接了这信,便回过制臺,叫他自己请假回去,免得奏参,保全他的功名。”词语解释:奏当 拼音:zòu dāng
审案完毕向皇帝奏闻处罪意见。当,判罪。《史记·平準书》:“ 汤 奏当 异 九卿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论死。”《汉书·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 咎繇 听之,犹以为死有餘辜。”词语解释:奏帖 拼音:zòu tiē
犹奏章。《金史·章宗纪二》:“八月庚辰,勅计议官所进奏帖,可直言利害,勿用浮辞。”词语解释:奏本 拼音:zòu běn
(1).泛指上奏的文书。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吕申公不悦范希文》:“ 希文 答 元昊 书,録本奏呈。 吕 在中书自语曰:‘岂有边帅与叛臣通书!’又云:‘奏本如此,又不知真所与书中何所言也。’”
(2).指 明 清 时为私事上皇帝的文书。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京职·章奏异名》:“今本章名色:为公事则曰题本;为他事则曰奏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俗以章疏为本,不知始于何时,古未有此,今时章疏,有题本,有奏本。”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 乾隆 十三年諭,向来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
(3).指告状。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三回:“ 李有红 有点担心地道:‘这老汉回去一定是到中队长面前奏本去了!’” 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三章:“现在咱们带走她,正好叫他抓住辫子奏本。”词语解释:奏札 拼音:zòu zhá
(暂缺)词语解释:奏差 拼音:zòu chà
元 、 明 、 清 时在某些官署中设置的供差遣的官职。《元典章·刑部十四·诈》:“欲去 广东道 寻觅勾当,诈称 海北道 廉访司奏差。” 翟蜕园 《历代职官简释》:“ 清 沿 明 制,於 衍圣公 府中设奏差一人,以供差遣,为正七品官。” 吴晗 《朱元璋传》第七章一:“ 胡惟庸 是 元璋 在 和州 时的帅府奏差, 李善长 的亲戚, 淮西 官僚集团的重要人物。”词语解释:奏折 拼音:zòu zhé
明 清 两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花月痕》第三七回:“经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递给 荷生 。”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二幕:“因为您前回上了好几个奏折议论朝政, 天王 老大的不高兴。”词语解释:奏状 拼音:zòu zhuàng
犹奏章。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熙河之师》:“ 高若訥 作中丞,与小黄门同监修祭器,遂同书奏状,议者非之。”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清 恽敬 《上董蔗林中堂书》:“下之於上也,有奏状之言,有制詔之辞……易矣而实难。”词语解释:奏白 拼音:zòu bái
犹奏陈。《周礼·春官·内史》“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唐 贾公彦 疏:“诸侯凡事有书,奏白於王,内史读示王。”词语解释:奏摺
明 清 两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花月痕》第三七回:“经略笑道:‘喜事重重!’便向摺匣中取出一本奏摺,递给 荷生 。”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二幕:“因为您前回上了好几个奏折议论朝政, 天王 老大的不高兴。”词语解释:奏案 拼音:zòu àn
(1).批阅奏本的几桌。《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此天以君授孤也” 裴松之 注引《江表传》:“ 权 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復有言当迎 操 者,与此案同。’”
(2).奏请查办。《后汉书·何敞传》:“惟明公运独见之明,昭然勿疑, 敞 不胜所见,请独奏案。”《后汉书·羊陟传》:“奏案贪浊,所在肃然。”
(3). 清 制,凡经奏准之案件叫奏案。《清会典·刑部》:“以事之轻重,分为三等,奏案为大籤,窃盗为小籤,其餘为中籤。”词语解释:奏禀 拼音:zòu bǐng
上奏。《新唐书·裴度传》:“近开 延英 益稀,恐万机奏禀,有所壅閼。”《宋史·职官志一》:“大事奏禀得旨者为‘画黄’,小事拟进得旨者为‘録黄’。”